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滿額折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7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重量級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馬世芳∣作家
舒國治∣作家
詹宏志∣作家
蔡珠兒∣作家
韓良憶∣作家
簡 媜∣作家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洪愛珠
本名洪于珺。一九八三年生,台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資深平面設計,大學兼任講師,工餘從事寫作,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作品入選《九歌一○八年散文選》。

名人/編輯推薦

口碑好評
洪愛珠這本書,說是寫吃飯,也更是寫家人。說是寫飲食的審美,也更是寫人生的句點逗點。說是寫世道家園風俗之返視,也更是寫自己懷親從而修心養愛的過程。……洪愛珠不只是寫吃寫得好,她是──寫得好。
她的行文路數,武林各高明門派,看來也多參酌。像以下這幾句,有一襲港粵筆墨:「每天清晨『煲』粥……」「骨頭則『飛水』後熬成雞湯……」「不時攪拌,以免『黐』底……」另外,行文似乎對老民國腔氣頗有鍾情,「……計兩百三十步。因此今要給大家講講本地,講的是我家對面的蘆洲。」依稀有沈從文、胡蘭成筆意。——舒國治(序)
 
愛珠文風的溫潤典雅,固然與家族根柢、薰陶養成有關,然其深邃幽微,則源於今昔對照,悼亡感傷,「母後」是感情結構的關鍵字,往日習焉不察的吃食烹煮,瑣物細節,經過回憶重建,展現普魯斯特式的瞬間(Proustian moment),纏綿悠長。……愛珠的文體有空氣感,寬柔到近乎鬆軟,卻又敘事嚴謹,視角精確,用現代話說,就是資訊含量高,經驗值強大。身為愛煮同好,我讀她寫炸物、滷肉、蒸冬瓜肉餅,甚至家常煲粥煮飯,都見到撇步眉角,輕柔的字裡行間,暗藏殺手招式,看懂的就知道,都是硬實功底。 ——蔡珠兒(推薦短文)
 
為病篤至親覓食,自此拉開記憶帷幔,憶及外婆青春時期如何見識太平町盛世、少婦年代如何回大稻埕施展頭家娘派頭採買食材,依此便大手大腳暢寫三代攜手同遊的各家昂貴藥材珍奇食材店、古早小吃、風味飲品,完成購物路線旨趣與地圖。文字輕盈,讀來意趣橫生。文末,「恍惚間她們鬆手,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歸結於時光流逝、繁華易散,引讀者不禁眼熱而嘆。允為傑作。——簡媜(第20屆台北文學獎散文獎評審意見)
 
洪愛珠從她自小浸潤的蘆洲、大稻埕出發,織出一部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書。──馬世芳(序)

後言:
後記與致謝
洪愛珠

如今這集子要成了,一時恍惚。我這個業餘者,寫得晚,且寫得慢,書中文章,我的媽媽不曾讀過任何。倘若媽媽還在,估計我什麼也不寫,安守本業,享受家中飯菜和時光,將大把歲月揮霍掉也不可惜。
自本書出版的春天往回推,我媽過世整五年了。五年來我一直感到我們共存的時間海水退潮般往後,人還在往前走,地平線卻不停後退。若沒留下點什麼,簡直束手無策。因此看待此書的方式頗為物質,將從前光景,落成幾萬黑字,可保存攜帶一段時間,較我的記性牢靠。
我所處的時代,眾聲喧譁,人在其中常站不穩。這本書寫家中老人、老菜、老物件、菜市場,及這些「老派」事物如何在生活下樁,穩定自我。起點單純,若對他人有益,也是好事。
後記原不打算寫。然而不寫,要謝的人就謝不到了,故這篇後記也是謝辭。
首先謝我媽媽柯妙比,與外婆柯賴阿蘭。
因時代造弄,我不及她們的天資,卻獲百倍的栽培,故今天我是寫故事的人,猜兩老若能寫寫自己,必加倍好看。跟在她們身後,很是幸運。但不敢言將此書獻給我媽媽和外婆,實在是與她們帶給我的閃亮童年,以及飽滿日常生活相比,一本小書太寒愴了。
此外謝謝舒國治先生、馬世芳先生為書作序,蔡珠兒女士的短文推介。推薦人詹宏志先生、
韓良憶女士、簡媜女士。諸位是國寶,作為新人、晚輩,作為各位的讀者,承蒙尊敬的前輩作家鼓勵。恩重如山,自己未來要多長進。
再謝《上下游副刊》的古碧玲總編輯,《上下游》是我最初發表處,不僅將素人文章刊登在創刊號十分狂野,且若無古總編這些年的出題敦促,本書過半文章也寫不出的。在此一齊感謝將我引介給《上下游》的陳斐雯和曹麗娟老師。
感謝遠流編輯團隊,本書因各位溫柔照料、打理枝葉,終於能出來見人。
最後感謝先生。我一直以為婚姻可畏,但原來遇上合適的人,就不必怕。
二〇二一年三月,五股家中



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有感
舒國治
 
我甚少為出書寫序。
甚少為人,也甚少為己。
遠流編輯寄來書稿,一看作者,洪愛珠,她不是做設計的嗎?怎麼也寫書了?
本想擱個幾天、翻上幾頁,然後找個理由推掉。
不想幾頁翻過,竟然直往下看。一下看了幾十頁,心中生出一念:「待書出了,我要買一、二十本送人!」
最先想到要送的,是侯孝賢導演。他愛拍大家庭圍桌吃飯。並且侯導絕對樂意享受日常飯菜的氣息。而這本書,奇怪,充滿了台灣的「家居吃飯史」。再來,這本書流露了簡單又平靜的鏡頭。於是,侯導也或許可以倚在牆邊,平靜的看上一眼別人家平淡的擺鏡角度。
再想送的,是關傳雍。他是近八十歲的室內設計大師,每一兩天還自己做點吃的。固然是餵飽肚子,但同時在弄菜時還可享受一點創作。他小時家中吃的是安徽菜,在國外時學做了西菜,而他近二十年似乎對東南亞的「露天版吃飯法」(我用的比喻字)極有興趣;洪愛珠書中講泰國菜、馬華潮汕菜、香料搗缽,皆是關哥最愛的廚房「家家酒」。我一定要送他這書。
還要送給何奕佳。她愛台灣老家庭菜。她素知有些家族富裕了,吃的還是祖母曾祖母農業社會年代的圍桌飯菜,只是自此做得更精美豐備罷了。她主持的「山海樓」,或許可以參酌洪媽媽的某些老料理。比方說,羊肉湯裡那一截甘蔗頭?
也要送一本給徐仲。他每天都在考察食材,也要和他顧問的「欣葉」廚師們討論菜色。洪愛珠的「滷肉」,大夥也可討論討論。
也送一本給王嘉平。他平日做義大利菜,但從Solo Pasta脫下圍裙,常想的,是台菜。我有一次和他閒聊:滷肉飯的滷肉是紅燒,可不可以做成白燒?我又說:「改天到我家,車子在樓下暫停,快速吃一碗白燒的滷肉飯,然後下樓出門!」洪愛珠這本書,嘉平絕對派得上用場。
哇,可送的人太多了。
日本的是枝裕和導演,最喜凝視侯孝賢電影。他早些年的《橫山家之味》,婆媳一起在廚房做菜,鏡頭美矣,情景郁矣;台灣家庭飯桌,何嘗遜色?然不多見諸筆墨。這本《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是寫台灣家中飯桌菜極好極動人的一本書。
洪愛珠這本書,說是寫吃飯,也更是寫家人。說是寫飲食的審美,也更是寫人生的句點逗點。說是寫世道家園風俗之返視,也更是寫自己懷親從而修心養愛的過程。
國人做菜,太多家庭皆知煮茶葉蛋要敲出冰裂紋,然甚少人費事下筆。洪愛珠不但做茶葉蛋,也將之寫出。此何者也?便為了即吃飯亦不忘審美也。不只冰裂紋的形美,是冰裂紋而得獲之入味美也。
她曾寫蔥油餅,「我們小手在麵皮上將豬脂、鹽和蔥花勻開來……」寫得短長恰宜,寫出了家中吃東西的不窄,也寫出蕙心繡手的媽媽之高才卻只靜守自家那種時代的愁韻。
愛做菜、愛吃的人有一通態:即樂意做別的省分的菜,當然也樂意吃別省菜。故本省人不介意做干煸四季豆、宮保雞丁;香港人不介意做粉蒸排骨;外省人不介意做鹹蜆仔,更是嗜吃粉肝、涼筍;並且,所有的華人都樂意做義大利麵。
洪愛珠的家庭看來是吃的一個好家族,在這樣的情境中成長,根本天生就可以是吃的鑑賞家。更別說也樂意是吃的「施工者」。
這樣的人,做任何的創作皆有可能得臻高境。
然我似有一印象,她的工作是美術設計。並沒有去寫作。
本書中她寫了那麼多食事………想起一事:早知她寫得好,四年前我打算停寫高鐵小吃專欄,編輯問,可否推薦幾位年輕寫吃人,若早識她筆健如此,便能舉薦她也!
坊間食譜,寫得好的,不多。而洪愛珠極適合寫食譜。又想及一事。
六十年代,一本叫《台灣家庭料理》的書,作者是台南的黃李秀賢女士,是三一幼稚園的園長,亦是烹飪老師,當然也是料理高手。不僅會做台菜,也會做大江南北菜。她若晚幾十年出書,若能央得洪愛珠這樣懂欣賞菜、愛窺看媽媽燒菜、愛描述廚房瑣事並要事的寫作人來撰寫食譜,書中滋味,或就更香美了。搞不好當年還可以和傅培梅一樣紅呢!
當然,洪愛珠不只是寫吃寫得好,她是──寫得好。她寫美空雲雀唱歌,「聲音絨厚,卻含著鹽粒……」她寫空的茶盒,「世人有時輕看物質,不知道人生難料,須有舊物相伴……」她寫洗芫荽根,「指甲刮除泥塵,露出牙白色的根部,此時幽香縷縷,是洗菜時獨享的禮物。」她寫前人留下的燒菜法,「以後長路走遠,恐怕前後無人,把一道家常菜反覆練熟,隨身攜帶,是自保的手段。」寫食材的計量,「磨點薑泥……至多一個刀尖的分量,太多就奪味。」寫吃麵與覘人,「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
固然我甚少留心外間寫作的新秀,其實是孤陋寡聞;而今一讀洪愛珠文字,顯然不是這一兩年才起手寫作。真不愧在美術工作之餘還有恁深的鑽浸。抑是寫作才是她心底深處的手藝,美術設計只是工作上的幌子?
她的行文路數,武林各高明門派,看來也多參酌。像以下這幾句,有一襲港粵筆墨:「每天清晨『煲』粥……」「骨頭則『飛水』後熬成雞湯……」「不時攪拌,以免『黐』底……」
另外,行文似乎對老民國腔氣頗有鍾情,「……計兩百三十步。因此今要給大家講講本地,講的是我家對面的蘆洲。」依稀有沈從文、胡蘭成筆意。
說到蘆洲。看她這本書,儼然便是蘆洲的文化大使。看官我且試著問問你:看了這書前段,有沒有想馬上就奔去蘆洲吃他一碗切仔麵、繞一繞湧蓮寺?
這就像如果六十年代七等生在寫小說之外,寫一本兩、三萬字長的小鎮通霄往事,便會不自禁就達成通霄的文化大使之身分也說不定。
不說文化大使,只說食材大使,她也夠資格!像說到煮飯,她說得特別恰如其分的好:「毋需迷信雜誌上這土鍋那土鍋的……」她又道:「蒸氣消弱,聲音靜下來,飯香流瀉即熄火……水分蒸乾,米粒發亮即止。接下來任何人拿刀架著脖子,也不掀蓋……」「我以為在直火上將生米煮成熟飯,是一生受用的技能,最好連兒童都盡早學會。」
須知台灣是坊間餐肆最不重視煮飯的地方。而洪愛珠寫吃竟耗上極多篇幅談米、談飯、談鍋子、談粽子包法、談腸粉,可見她對家常吃食最願寄情深重,而毫無沾染動不動米其林米其林的惡習。又她細寫家中事,卻不在字裡行間悄悄炫耀家世(君不見多少作家動不動提起家中豪宴、說佛跳牆云云……),可見出她的空曠胸懷。
或也就是這虛心,令她大器晚出。這虛心,多半來自家教。
而這種家教,會引導小孩別太愛出鋒頭,甚至在等待姻緣時,不可過度「搶戲」。
那麼如果一個女孩生得端莊,端莊到有點古板、有點不會散灑風情,那她的姻緣何妨耐心緩等。
這種「急不得」哲學,在台灣最是珍貴。女看官亦可自問,「我是不是做得到『急不得』?」如是,那人生搞不好另有一番日後好風景。
所以書名雖叫購物路線,也其實是少女成長路數。她寫購物路線,其實幫你們恁多讀此書的女娃兒點出了有志氣女子大可信心滿滿過篤定日子也。
 
 
推薦
滷肉的時間感
蔡珠兒

洪愛珠的文章,之前零散看過,舒徐淡定,見解獨到,讀之亮眼,已知身手不凡。如今織錦為帛,纂結成書,更見風格渾成,秀異特出,我有幸先得書稿,兩天就津津讀完,目睹新星燁燁放光,高興又喜歡。
常人寫吃食器物,多是定格近拍,濃筆重墨,特寫細描,務求纖毫畢現,活色生香,但貼得近,盯得緊,不免就成鬥雞眼,焦距緊張目光短淺。然而愛珠不這樣寫,讀此書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明目益智,令人視野寬宏。
你看她喝蔗汁,旁及啃蔗社會史;吃白粥,講小菜也看神態,進而遠眺生命流轉,端詳最初與最終的孱弱時光。講切麵,不只看湯頭和煮內臟,還有「油成一種境界」的地板,伏筆是跟誰吃,觀點是麵與人。她的器物食味,絕不單薄孤立,必有氛圍脈絡,故事人情,形成格局體系。
第二個好處,也是他人最難企及的強項,是滄桑的時間感。愛珠文風的溫潤典雅,固然與家族根柢、薰陶養成有關,然其深邃幽微,則源於今昔對照,悼亡感傷,「母後」是感情結構的關鍵字,往日習焉不察的吃食烹煮,瑣物細節,經過回憶重建,展現普魯斯特式的瞬間(Proustian moment),纏綿悠長。
時間是「躡步之賊」,磨損人事戕害至愛,卻也因為對比反差,構成暗影,拉出深度。戀舊感傷,雖是書寫食味的常見調料,可喜的是愛珠不落俗,不耽溺,能把濕黏厚重的悲痛,寫得乾爽透氣,乃至敻遠蒼涼,譬如講三代母女諸事,視角驟然推遠拔高,「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清淡如斯,力道卻深達肺腑。
第三個好處是文字,閒散跌宕,文白相間,頗有舒(國治)式風味,而雅雋洗鍊,又有點像晚明的張岱。只見她搖曳生姿,兩三筆閒閒勾描,已然神完氣足,肉粽芋棗滾熱噴香,銅勺鐵鍋鏗鏘作響,店主闆娘容顏舉止,無不活跳跳,讀來快意暢爽。
愛珠的文體有空氣感,寬柔到近乎鬆軟,卻又敘事嚴謹,視角精確,用現代話說,就是資訊含量高,經驗值強大。身為愛煮同好,我讀她寫炸物、滷肉、蒸冬瓜肉餅,甚至家常煲粥煮飯,都見到撇步眉角,輕柔的字裡行間,暗藏殺手招式,看懂的就知道,都是硬實功底。
此書佳妙,好處不能盡錄,我只講這三樣,其他的還多著,你自己去看吧。是以為薦。

目次

目次
序 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有感 舒國治
序 用一碗魚丸湯來換 馬世芳
推薦 滷肉飯的時間感 蔡珠兒
 
【輯一:老派少女飲食與購物路線】
小廚情物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本地婦女的蘆洲筆記
蘆洲老區涼水兩味
居家隔離式吃飯
人間菜場
【輯二:粥麵粉飯】
吃麵的兆頭
米苔目兩種
粥事
冬日甜粥
吃粽的難處
被食譜形塑――漢聲《中國米食》
【輯三:明亮的宴席】
為了明日的宴席
滷肉之家
年菜兜麵
隆重炸物
芋頭的天分
外來的年菜:高麗菜捲
【輯四:茶與茶食】
港島茶記
等茶時光
台北老鋪茶食
摩登土產鳳梨酥
【輯五:南洋旅次】
暹羅航道
香氣的總和
砵與杵
南洋吃煎蕊
檳城購物記事--印度黑鐵鍋
茶室的文法
 
後記與致謝

書摘/試閱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媽媽病篤。倒數時日,她愈是寡食少語長睡偶醒,往生命靜止方向深水潛游。彼時我每日問她想吃什麼,然後盡量張羅來,博她一點病中日光。媽媽談食物的時候,較能談笑,於是以此喚她回神,多望一眼我們這些今世家人。
人在盡頭,返身回望,媽媽一生在吃食尚可謂富裕,倒數時刻,念想的反而是素樸的兒時食物。如鹹冬瓜蒸肉餅,那是已故外婆的家常菜,白粥醬菜或肉鬆一碟。而這日她說,想吃炸春捲。
炸春捲自然不能是買來的。我媽雖病,但絕不糊塗,沒有什麼比外帶回家,被蒸氣捂軟的春捲皮更壞。最好辦法,便是買新鮮潤餅皮,裹炒過的春蔬,油炸後立刻呈到她面前。而時序初春,清明未至,潤餅皮在地方市場裡不易買,此時唯能往城裡去,倚靠我家三代女子的心靈故鄉: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
 
陪病兩年,在頻繁的門診化療手術急診中,日常脫軌,活成夜長晝短,蒼白無風恆溫狀態。然而一抵迪化街,日光慷慨,曬褪病房陰涼。感官放大,整個街區的生活氣味聚攏上來。青草藥材的、熟食攤販的、香菇干貝蝦米魷魚的鮮腥味奔放,不遠處霞海城隍廟的香火,也嗅得一點。呼吸滿腔複雜氣味,就深感紮實活著。
其中每股氣味,我都能單獨辨識,皆神奇勾引。回到陪外婆購物的兒童時期,和與媽媽一起吃喝的時光,我們知根知底熟門熟路,這是我家祖孫三代老派台妹,最熱愛的台北聚落。落俗一點便稱這類心情「出嫁女兒回娘家」。青春永恆真空,是女子心中的自由小鳥。返抵娘家,回到城北河邊的大稻埕,我們皆成少女,步履輕盈一臉發光。
而娘家並非虛構,三人之中,我外婆阿蘭,是真正以大稻埕為娘家。日治末期,阿蘭在富庶的閩人聚落太平町延平北路長大,大橋國小六年級時,見證終戰,日本殖民時代結束。她去正值巔峰的永樂座戲院擔任售票員直到結婚。目睹過盛世之人,總留下幾枚勳章,日後外婆轉述永樂座一代青衣祭酒顧正秋巡演時的盛況,眼底仍有流轉的星閃。
阿蘭結婚,遠嫁淡水河對岸,觀音山腳下的郊外之郊。形容自己進門時,足踏漆亮高跟鞋,一腳踩進屋內,鞋跟即深陷泥地,台北小姐的農村拚搏史自此開始。而老派淑女未曾放下往日講究。踏出房門,必全妝示人並抹朱紅唇膏,以馬甲束褲將自己紮緊,穿訂製洋裝,繫細黑皮帶。
舊年對女子要求苛刻,美而無用不成,她還必須能幹。因此外婆與我媽,皆鄉里馳名的能做菜。外公經營外銷生意,六、七〇年代,員工近百家人數十,盛時每天擺開八大張圓桌吃飯。更有連綿宴席,賓客來自歐陸、中東與東南亞,宴以備料三日的華麗台菜,與自家釀酒。
因此外婆購物,是頭家娘式氣派。日常採購,多以家近的蘆洲中山市場為基地,魚肉水果挑月曆似的,飽碩漂亮的上貨,量多交代一聲,讓商家送到家裡。但凡節慶或宴客,外婆仍親身回到大稻埕與永樂市場。
大稻埕百年以來一直是南北貨及高檔食材集散地,過去許多辦桌師傅亦聚此處,人才與食材一筐打盡。對此我媽亦迷信,宴客所需的華麗食材,鮑參翅肚蜇頭竹笙,椴木香菇和日本干貝,甜湯用的雪蛤,及奶白油潤的宜蘭砂仁花生,都專趟來買。母女二人自有信任的老鋪,和一套精明選物標準。
身為孫輩裡第一個孩子,外婆去哪都帶上我,以海量食物溺愛孫女,而我回報她白白胖胖及念念不忘。我與我媽,疊印外婆腳步,加以近年發現的店鋪,組織成老派購物路線。水邊時光慢,老城區迪化街的舊建築,那些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裡,夜行車燈撫亮的街屋立面華飾,近年修復後原質再現,吸引潮流店鋪和觀光人潮。但只要老鋪猶在,民生氣息仍厚,就不至於弄得太面目全非。我們以老鋪為基礎,三代記憶為經緯,有憑有據的走跳此區。
到永樂市場及迪化街,我們慣從延平北路三十六巷進出,此隧道般的入口,過去左右各據一家糖鋪,今僅存一家「永泰食品行」,售各色老派零食。外婆嗜甜,買甘納豆,和我喜歡的蛋酥花生,是花生裹上雞蛋麵糊再油炸而成,非常脆口。如與媽媽去,則買蠶豆瓜子等鹹零嘴。
穿出隧道右轉,喝民樂街的涼茶。我們購物,未必記得商號名字,全憑位置或人臉辨識。譬如民樂街的兩家青草店老鋪「滋生」與「姚德和」,過往門面裝修得一模一樣,通常認其中有位老太太掌店的那家。理由是她髮蒼蒼,膚質卻嬰孩般綿白細緻,怎麼教人不迷信該號涼茶有排毒神效。近幾年老太太退休,經詢問,才確定是五十三號的滋生青草店。
迪化街中藥老鋪恁多,並極富商譽。我是七年級生,中藥少用,但若要得上好香料香包、胡椒肉桂,則往媽媽指名的「生記藥行」。在生記拆藥仔,過程即療癒經驗。相較有些鋪子,裝修太堂皇招呼太激動,生記的人與布置,都簡淨雍穆。僅問一枚燉肉滷包,師傅仍逐一打開藥櫃木抽,取材料以砝碼現秤。不似滿街騎樓下成貨,光照潮濕難免質變。藥材在紙面上配妥,倒進棉布袋裡紮好,眨眼間,紙張便封成包裹。
在迪化街買南北貨在於逛,且眼色要好。因為各有所長,一家買完所有食材幾乎不可能。倒是可以先排除一些在門前大量堆放蜜餞堅果和烏魚子的店家。其果乾顏色愈豔,愈不可信。此區老字號,多少有些驕傲自矜,上貨不會曝展在外,經過詢問,店家才從冰櫃取出那些未經漂白的天然竹笙,燕窩花膠,兼說明食材來歷。顧客識貨而店家識人,外婆媽媽都長得富態貴氣,有問有答。我這種菜鳥若單獨去,被忽略也是時常有的。
至於糕餅。如麵龜、糕潤、鹹光餅和椪餅,可往延平北路上的「龍月堂糕餅鋪」或「十字軒」。龍月堂創店與我外婆生辰同是一九三二年,我收藏這種只有自己知道的聯繫,每回買餅,便默數店家歲月,為之由衷祝福。
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椪餅是中空餅,餅底有薄糖膏,是杏仁茶或麵茶這類熱甜湯的搭檔,買了就得小心攜帶,因為破缺的椪餅,看來格外使人傷心。十字軒旁的「加福起士蛋糕」,賣得最好自然是招牌的起酥皮蛋糕,但其實椪餅也烘得特薄,把餅拆碎,沖一碗花生湯或杏仁茶,深冬裡取暖。
這些店家,亦常態性供應鹹光餅和收涎餅。這類中間有個圓洞,可以穿紅線綁在嬰兒脖頸上的餅,在台北市已少見。但話說回來,買餅容易,現世要生個孩子來收涎,才是真難。
 
大小女生同行,認真購物,還包含吃喝。此區米麵,有永樂市場周圍數家米苔目,油蔥蝦米湯頭清鮮,一碗粉白韭綠,外婆很喜歡。媽媽則多往安西街的老店「賣麵炎仔」吃切仔米粉,切燒肉或豬肝。
此外,外婆與媽媽都對歸綏街上的「意麵王」本店,根深蒂固喜愛。雖說意麵王的乾麵、餛飩和切菜不錯,但我疑心她二人的關鍵從不在麵,在於飯後的那碟刨冰。意麵王在家族的口述歷史中,開業時便是糖水專業,後來才賣起麵,因此在麵店點冰品其實內行,若能一字不差地點名如同通關密碼的「紅麥布牛」四字,更能展現出一股熟客的洗鍊。「紅麥布牛」是綜合澆料的縮寫,指紅豆、麥角、布丁、牛乳(煉乳),麥角和布丁這兩種澆料,是我個人判斷糖水店的標準。採煮得甜糯潤滑的麥角,而非心韌且帶藥氣的薏仁;採柔軟味濃的雞蛋布丁,而非大品牌的膠凍布丁,那是店家骨氣與基礎審美。
 
行經大稻埕許多年,在百年建築群裡穿梭、老鋪裡吃飯、買兒時食物。將自己藏匿於飛速時代裡的皺褶縫隙,以為可以瞞過時間,但事與願違。
沒忘記今日來,是為媽媽買潤餅皮。
進永樂市場一樓早市,抵「林良號」。圓臉爽朗的阿姨和兄長,接手父親手藝製潤餅皮,近九十年。林良號製餅,是古老節奏與時光之詩。手掌著濕麵糰,在烘台上抹出一張絲白薄餅,再足尖點地似的飛甩幾下,使其均厚。待由濕至乾,徒手將之數百數千的揭起。餅極薄而透光,重疊成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時間的具體證據。默默在側觀看,不久心裡若干塵埃,都暫時緩緩地降下。
問阿姨買一小落餅,她手裡忙,仍親切待我。以閩南語談上幾句,言及外婆和媽媽。聊天後來,她溫柔小小聲的問:「恁阿嬤閣佇咧無?人有好無?」善意純粹,然而揭開懷舊對話底下,我最黑深無底的空荒。
「無佇咧啊。」
外婆走了十年,以為會陪我許久的媽媽,刻下也正在分秒轉身。恍惚間她們鬆
手,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