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江蘇地方文化史‧揚州卷(簡體書)
滿額折

江蘇地方文化史‧揚州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35 元
定價
:NT$ 810 元
優惠價
8770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江蘇文庫·研究編之江蘇地方文化史中的一本。主要是研究揚州地方文化,由趙昌智主編。該書追溯先秦、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晚清民國等各個時期,揚州文化發展及其歷史。從政治制度、科舉教育、科學技術、文學創作、書畫纂刻、出版印刷、園林建築、工藝文化、對外交流等諸多方面,深入研揚州文化的發展,及其各個時期文化上的諸多歷史變遷。研究揚州的文化史,為揚州以後文化的繼往開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供了很好的歷史依據和珍貴的歷史材料。為揚州當代價值和未來發展,提供了歷史的借鑒。

作者簡介

趙昌智,1946年生,江蘇揚州江都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曾任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現任揚州市政協副主席、揚州市書協名譽主席。

緒論


揚州,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稱:“淮海惟揚州。”這是一個廣義的地理概念。直到隋唐時期,揚州這個名字,才為今天的揚州所專有。在歷史上,揚州的行政建置屢有變化,管轄範圍或大或小,學術界通常所講“揚州文化”,在地域上既不是指古代九州之一的揚州,也不是指現在行政區域的揚州,而是指“淮南江北海西頭”,即江淮之間這一大片土地。揚州文化是指以揚州為中心的江淮流域的文化現象。

本書作為《江蘇地方文化史》的分卷,所敘述的範圍則是以今天揚州市所轄三區(廣陵、邗江、江都)兩市(高郵、儀征)一縣(寶應)為主,為尊重史實和敘述需要,間或涉及歷史上曾隸屬於揚州的一些市縣區。

一 揚州自然地理與政區沿革

班固《漢書·地理志下》雲:“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言’聖王在上,統理人倫,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呼中和,然後王教成也。” 語言、信仰、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的異同,是劃分文化區時應參考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語言、宗教、風俗三者具有指標意義,而這些又都與自然環境、社會結構密切相關。

現在的揚州,位於江蘇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長江北岸,地理座標北緯32°13’—33°25’、東經119°01’—119°54’,東近黃海,南瀕長江,西連安徽,北接淮水,當年隋煬帝楊廣曾有過形象的描述: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

在地質史上,揚州位於揚子板塊下揚子斷褶帶東段,其大地構造演化,歷經前寒武紀、寒武紀—三疊紀、侏羅紀—第四紀等三個階段,由於華南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以及古太平洋板塊的側向擠壓和俯衝作用的影響,區內發生強烈構造形變及巖漿活動。距今1億年前後,揚州地盤才逐漸恢復平靜,高大的山體逐步夷平。6500 萬年前的中生代末期,逐步奠定區內盆嶺構造的基本格局,並造就現今地形、地貌的雛形。距今2460 萬年前的新近紀開始,蘇北盆地大面積接受沉澱,歷經數千萬年的剝蝕與夷平,地形已相當平緩。而西南部儀征地區,則與毗鄰的六合、盱眙、安徽嘉山一起,發生玄武巖大規模、多期次的噴發活動,形成玄武巖火山石柱林,儀征捺山、高郵神居山形成獨立的火山口。進入第四紀(距今248 萬年)以來,古長江也由此前的從青山向大儀的北東方向改為近東西方向,中心線在今青山—儀征—施橋一線,蜀岡為古長江的北部岸線所在。同時,北部裡下河地區古淮河水系開始發育,長江三角洲地區和裡下河地區,分別下沉,接受較厚沉積,其中北部地方除河流、湖泊外,還形成較多潟湖。距今約1萬年前,全新世開始,中期一次大規模的海侵(鎮江海侵), 使揚州大地又一次經歷滄海桑田的變化, 普遍夾有海侵層。7000 年前,高郵龍虯莊還處在海邊,揚州和鎮江之間形成喇叭形入海口。

隨著地質的發育發展以及水流侵蝕堆積,揚州地貌主要為平原和丘陵,即裡下河淺窪平原區、長江三角洲平原區、丘陵岡區。這樣的地質、地貌,也許就是丘陵岡區大量漢墓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揚州地處北亞熱帶氣候區,東受海洋氣候、西受內陸氣候交錯影響,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熱、水三要素配合較為協調,境內氣象要素北、中、南略有差異,全年氣溫14℃—15℃,無霜期220 多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 毫米。

全境水系分屬淮河、長江兩大水系。江淮分水嶺,西自六合、天長來,從儀征沙集入境,經鐵牌、古井、邗江甘泉、西湖、廣陵灣頭,跨過萬福、太平、金灣、芒稻等歸江閘,循江都老通揚運河,至薑堰界溝出境,分水嶺以北屬淮河流域,以南屬長江流域。淮水古代曾是四瀆之一。史載揚州之水只受江,而不受淮。西元1194 年,黃河奪淮,對揚州影響深遠。明代“分黃導淮”,淮水通過運河流入揚州。清代治水方針或為淮水歸海,或為淮水歸江,對揚州之影響都至為巨大,引起水系巨變。江淮分水嶺以南地區,承受淮水入江之重任,水位激增,兩岸城鎮居民猶如頭頂懸湖。分水嶺以北,以裡運河為界,運西為淮河入江水道,大汕子隔堤以北有白馬湖、寶應湖及山陽大溝等,大汕子隔堤以南有高郵湖、邵伯湖、向陽河及公道引水河等;運東、新通揚運河以北為裡下河水網地區。在丘陵岡區則有一批小型水庫。

境內土壤分為水稻土、潮土、黃棕壤、沼澤土四類,其中水稻土達四分之三以上。

揚州地處江、淮下遊,南北氣候過渡,歷史上曾經洪澇旱災頻繁。但總體而言,是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之地,甚至有人認為這裡是身後安息的理想之地: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揚州歷史悠久。7000 年前,這裡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高郵龍虯莊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蜀岡則是淮夷部落一支的聚居點,被稱為“幹”。至遲在周朝開國之初,此地建邗緒國。大約在西周末年春秋初期,邗國為吳國所滅,成為邗邑。西元前論486 年秋,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城邗,溝通江、淮”,成為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揚州建城史的開端。西元前473 年,越滅吳,邗一度屬越。前333 年,楚國大破越國,盡取吳故地。西元前319 年,即周慎靚王二年,楚懷王熊槐“城廣陵”;五年,置廣陵邑,揚州從此有“廣陵”之名。考古隊曾在蜀岡上發現楚城遺址。

秦王政二十四年(西元前233 年), 秦滅楚。立東海郡,廣陵縣屬之一說廣陵縣屬九江郡)。項楚時又置東陽郡,廣陵縣屬之。

漢代郡縣制與封建制並行。西漢200 年間,揚州曾先後建荊國、吳廣陵國、江都國、廣陵國。其間雖間或廢國設郡,但時間不長,以封王置國為主。特別是劉濞為吳王時,都廣陵,領鄣郡、東陽、會稽三郡53 城,相對獨立的財政體制和特殊政策,使吳國迅速富裕強大,廣陵成為一方中心。後因吳楚七國之亂,平叛後,景帝改吳國為江都國,領吳國舊地之鄣、東陽二郡。武帝即位後,又派董仲舒為江都相。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年)二代江都王劉建獲罪自殺,江都國廢。五年,置廣陵國,領廣陵、江都、高郵、平安四縣,兼江南鄣郡。該郡轄江乘、句容、胡孰、溧陽、丹陽、宣城、蕪湖等17 縣,元封二年(西元前103 年)更名為丹陽郡。可見,漢代諸侯王的領地是一步步縮小的,實際權力也是一步步被收回的。新莽時期和東漢一朝,揚州則基本上為郡縣制,王、侯國存在時間較短。明帝永平元年(58 年)廣陵郡改廣陵國,封劉荊為廣陵王。十年,除國複郡。十四年,又封劉元壽為廣陵侯,食故國6縣。順帝永和三年(138 年), 廣陵郡領廣陵、江都、高郵、平安(治今寶應縣西南)、淩(治今泗陽縣西北)、東陽(治今盱眙縣)、射陽(治今淮安市東南)、鹽瀆(治今鹽城市西北)、輿(治今儀征市東北)、堂邑(治今南京市六合區北)、海西( 治今灌雲縣東南)11 縣。


目次

目錄


緒論001

上編 揚州文化的歷史軌跡

第一章 先秦:揚州文化萌發期026

第一節 龍虯莊遺址和龍虯莊文化026

第二節 淮夷與邗國034

第三節 吳城邗溝通江淮043

第二章 秦漢:揚州文化初盛期048

第一節 秦一統天下的文化融合與衝突048

第二節 諸侯封國的政治文化生態052

第三節 出類拔萃的人物和碩果僅存的著述062

第四節 出土文物折射出的大漢氣象068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揚州文化融合發展期078

第一節 三國西晉廣陵的世族文化078

第二節 東晉劉宋廣陵文化的流寓特徵088

第三節 齊、梁、陳廣陵文化的衰微和演變100

第四章 隋唐:揚州文化鼎盛期106

第一節 隋朝揚州文化的一度繁盛107

第二節 唐代揚州的人才薈萃與文化璀璨115

第三節 楊吳和南唐時期的揚州文化137

第五章 宋元明:揚州文化持續發展期144

第一節 宋代淮左名都與烽火揚州路144

第二節 豐富多元的元代文化164

第三節 市井繁華的明代揚州175

第六章 清康乾:揚州文化全盛期188

第一節 清初揚州文化188

第二節 康乾二帝南巡與詩文193

第三節 康乾盛世的城市文化標本197

第四節 影響全國的文化盛事206

第五節 天下士人紛至遝來213

第七章 晚清民國:揚州文化轉型發展期222

第一節 鹽法改革和鴉片戰爭對揚州文化的影響222

第二節 咸豐兵燹與同治揚州文化中興232

第三節 晚清新政與民初揚州文化氣象239

第四節 救亡圖存與新文化的勃興251


下編 揚州文化的地域特色

第八章 教育科舉262

第一節 官學263

第二節 書院268

第三節 私學274

第四節 科舉278

第九章 學術研究282

第一節 董仲舒與漢代經學282

第二節 李善與隋唐選學285

第三節 二徐與《說文》之學289

第四節 揚州學派與乾嘉學術293

第五節 晚清民國時期的揚州學術300

第十章 科學技術303

第一節 生產工具與技術的發明創造303

第二節 水利航運設施的改進提高308

第三節 醫藥與農業的經驗總結313

第四節 清代揚州學人的數學研究與應用318

第十一 章文學創作322

第一節 詩文名家燦若星河322

第二節 運河催生的揚州傳奇故事與市民文學329

第三節 清代揚州學派的文學理論及實踐336

第四節 清末民初維揚社會小說家341

第十二章 書畫篆刻347

第一節 出類拔萃的書法家347

第二節 標新立異的揚州畫家353

第三節 中國印壇重鎮365

第四節 清代書畫理論的傑出貢獻372

第十三章 戲曲音樂379

第一節 揚州戲曲379

第二節 揚州曲藝三朵花389

第三節 琴箏藝術與民歌399

第十四章 園林建築407

第一節 揚州園林發展脈絡407

第二節 傑出的造園藝術412

第三節 揚州園林的文化意蘊419

第四節 揚州建築的地方特色426

第十五章 雕版印刷431

第一節 揚州雕版印刷概述431

第二節 雕版印刷技藝傳承435

第三節 雕版印刷經典作品442

第四節 聞名於世的揚州出版機構445

第十六章 工藝美術450

第一節 揚州漆器450

第二節 揚州玉器455

第三節 其他工藝美術461

第十七章 鹽商文化469

第一節 鹽業與揚州469

第二節 鹽商群體的形成、發展與衰落473

第三節 鹽商的文化貢獻與定位477

第四節 鹽商的文化心理:亦商亦儒481

第十八章 宗教文化485

第一節 宗教的傳播與活動485

第二節 寺觀教堂與揚州文化492

第三節 宗教名人的文化貢獻497

第四節 宗教的文學、藝術與教育、慈善501

第十九章 民俗風情506

第一節 飲食文化507

第二節 休閒習俗512

第三節 市井商情519

第二十章 對外文化交往524

第一節 一衣帶水往來頻524

第二節 “絲綢之路”的來客530

第三節 來自“天方”的先賢532

第四節 崔致遠與新羅人在揚州534

第五節 威尼斯的來訪者537

第六節 近代外國人在揚州540

結語:揚州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當代價值544

揚州文化大事記559

主要參考文獻576

後記58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0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