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的故事,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絕對是一本值得品味與珍藏的好書。
作者簡介
目次
第82回 孫權降魏授九錫,關興張苞領頭功/15
第83回 劉備猇亭遇仇人,書生拜將守江口/21
第84回 陸遜燒營七百里,孔明巧佈八陣圖/28
第85回 劉玄德遺詔託孤,孔明安居平五路/34
第86回 蜀吳結盟共拒魏,徐盛火攻破曹丕/43
第87回 丞相興師征南寇,蠻王猛獲首被擒/49
第88回 渡瀘水再擒番王,識詐降三擒猛獲/60
第89回 諸葛亮四番用計,南蠻王五度遭擒/65
第90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72
第91回 漢相班師祭盧水,孔明上表伐中原/82
第92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88
第93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諸葛亮罵死王朗/97
第94回 孔明乘雪破羌兵,司馬懿速擒孟達/106
第95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諸葛神算空城計/112
第96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121
第97回 孔明上表討魏國,姜維詐降破曹兵/128
第98回 追漢軍王雙授誅,襲陳倉孔明取勝/134
第99回 諸葛亮大破魏軍,司馬懿入寇西蜀/142
第100回 漢兵截寨破曹真,孔明鬥陣辱仲達/152
第101回 諸葛亮裝神弄鬼,張合中計喪劍閣/160
第102回 司馬懿佔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170
第103回 司馬受困上方谷,諸葛禳星五丈原/179
第104回 丞相歸天殞大星,魏都督喪膽孔明像/186
第105回 諸葛預授錦囊計,求長生魏拆承露盤/192
第106回 公孫淵星墜襄平,司馬懿詐病騙曹爽/197
第107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201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206
第109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家果報/210
第110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215
第111回 鄧艾智敗姜伯約,諸葛誕義討司馬昭/220
第112回 救壽春余詮死節,取長城姜維鏖兵/224
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鬥陣破鄧艾/230
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姜維棄糧勝魏兵/236
第115回 後主信讒詔班師,姜維避禍托屯田/241
第116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246
第117回 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252
第118回 劉諶死孝哭祖廟,二士爭功入西川/259
第119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263
第120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268
書摘/試閱
第 81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劉備興兵
話說劉備打算興兵攻吳,替關公報仇,趙雲卻出來勸諫說:「國賊乃曹操,不是孫權。如今曹丕篡漢,人神共怒。陛下應先圖關中,以討凶逆,願陛下察明。」劉備說:「孫權害了朕弟;還有傅士仁、糜芳等人,皆有切齒之仇,卿怎麼可以阻止?」
趙雲說:「漢賊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希望陛下以天下為重。」劉備說:「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又有何用?」因此不聽趙雲之勸諫,堅持起兵伐吳;於是派人往閬中,命張飛為車騎將軍。
再說張飛在閬中,自從知道關公被東吳所害之後,每天放聲痛哭不已,借酒澆愁;但每次酒醉怒氣愈盛,時常怒打犯錯士兵,許多士兵還因此遭到打死。
這天使者送來劉備詔旨,張飛設酒款待,說:「我二哥被害,仇深似海,大臣們為何不早點起奏興兵?」使者說:「多有大臣勸說應該先滅魏,而後伐吳。」張飛怒說:「是誰說的?我三兄弟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如今二哥不幸半途去逝,我怎能獨享富貴呢!我要去面見天子,做前部先鋒,掛孝伐吳,生擒逆賊,以祭告二哥!」說完,就與使命一起來到成都。
劉備每日親自下教場操演軍馬,打算御駕親征東吳,孔明苦諫數次,劉備就是不聽。於是帶著眾大臣入教場勸說。劉備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忽報張飛到來,劉備急召進入。兩人一碰面,抱頭痛哭。張飛哭說:「陛下今日為君,二哥之仇,為何不報?若陛下不去,臣自己去!」
劉備說:「朕與你同去。你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引兵到江州與你會合,共伐東吳,以雪此恨。」張飛臨行,劉備又囑咐說:「朕知道你酒後暴怒,鞭撻士兵,你今後務必寬容,不可像以前一樣。」張飛拜辭而去。
次日,劉備整兵要行。學士秦宓阻止,劉備大怒,將他押入大牢。孔明聞知,即上表救秦宓,並再次勸阻出兵。但劉備還是不聽,命孔明保護太子護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幫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以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五日出師。
再說張飛回到閬中,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將,範疆、張達報告說:「白旗白甲數量不夠,必須寬限幾天。」張飛大怒,把兩人各鞭打五十下。並讓二人明日完成,否則殺了二人示眾!
二人被打得滿口出血,回到營後,立即商議。範疆說:「如果明日完不成,我兩就要被殺了!」張達說:「與其他殺我,不如我殺他。他今天如果喝醉,我們就殺了他。」範疆同意。
張飛在帳中,神思昏亂,舉止恍惚,不知不覺已喝的大醉,倒臥於帳中。範疆、張達,探知消息,初更時分,便藏著短刀,來到床前,以短刀刺殺張飛。張飛大叫一聲而亡,年五十五歲。
二賊當夜割了張飛首級,便引數十人連夜投東吳去了。次日,軍中士兵發現,已經追不到二人了。這時劉備已出師,孔明怏怏不樂說:「如果法正還在,必能制止陛下東行。」
話說劉備當晚驚心肉顫,寢臥不安。出帳仰觀天文,看見西北一顆星星,忽然墜地,趕緊飛書求問孔明。孔明回書說:「陛下折損一上將,三日之內,必有警報。」劉備因此按兵不動。
不久,劉備就收到張飛車騎部將吳班送來的表書,通報張飛死訊。劉備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次日,張苞軍馬驟風而來,說:「范疆、張達殺了臣父,將首級投往東吳去了!」劉備哀痛至極,對張苞說:「你與吳班,敢作先鋒,為你父報仇嗎?」
張苞回答說:「為國為父,萬死不辭!」劉備於是打算讓張苞起兵,這時,關興帶著另一隊兵馬也趕來了。
劉備見了關興,想起關公,又放聲大哭。馬良勸說:「主上親統大兵伐吳,終日哭泣,於軍不利。」陳震於是說:「我聽說成都青城山之西,有一隱者,姓李,名意。說此人已三百多歲,能知人之生死吉凶,主上何不召他前來,問他吉凶?更勝我等之言。」劉備從之,即派陳震往青城山宣召。
陳震連夜趕到青城山谷深處,忽然看見一小童子來迎,說:「來者莫非陳孝起?」陳震大為震驚,說:「仙童怎麼知道我的姓字?」童子說:「吾師昨天有說,今日皇帝會派人詔見,使者必是陳孝起。」於是小童帶他一同進入仙莊,拜見李意。李意經陳震再三邀請,無法推卻,便一起回去見了劉備。
劉備見李意鶴髮童顏,知道他是個異人,優禮相待。跟著問說:「朕與關、張二弟結生死之交已有三十餘年。如今二弟被害,我欲親統大軍報仇,聞仙翁通曉玄機,還望賜教。」李意說:「這都是天數,非老夫所能知道的。」
經劉備再三求問,李意於是拿紙筆劃了兵馬器械四十餘張,畫完後,便一一扯毀。最後又畫一大人仰躺在地上,旁邊一個人在掘土準備埋葬他,上面還寫了一個「白」字,跟著就離開了。
劉備看了很不高興,把紙給燒了,便催軍前進。此時吳班軍馬已到,劉備便取先鋒帥印交給張苞,關興卻又奮然出來說:「把帥印留下給我!」
張苞大怒,飛身上馬,手挺父親所使丈八點鋼矛,找關興比試武藝,關興拿出大刀縱馬而出,劉備看了大聲喝斥說:「二子休得無禮!」二人這才慌忙下馬,各棄兵器,拜伏請罪。
劉備說:「朕自涿郡與你們父親結為異姓兄弟,親如骨肉;你二人也應是兄弟相稱,更該同心協力,共報父仇,卻在這裡自相爭競,如何對得起你們父親?」二人再拜伏罪。劉備問說:「你二人誰年紀大?」張苞說:「臣比關興大一歲。」劉備立即命關興拜張苞為兄,二人就於帳前折箭為誓,永相救護。劉備於是命吳班為先鋒,張苞、
關興為護駕。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殺奔吳國。
孫權聽到消息後,與眾百官商議說:「如今劉玄德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情勢危急,該怎麼辦?」百官聞知,臉色難看,面面相覷。諸葛瑾這時出來說:「我願去見蜀主,說明利害關係,使兩國相和,共討曹丕。」孫權大喜,即派諸葛瑾去向劉備遊說。
第82回 孫權降魏授九錫,關興張苞領頭功
章武元年八月,劉備起大軍來到白帝城。這時東吳使者諸葛瑾來了。諸葛瑾拜見劉備後,便把荊州之事,全推給了呂蒙,希望將荊州交還劉備,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劉備聽後大怒,認為這是東吳推拖之詞,把諸葛瑾趕了回去。
諸葛瑾回去後,告訴孫權劉備不肯退兵之意。孫權大驚,
說:「若是如此,江南危矣!」此時中大夫趙諮獻計說:「主公可寫一降書,我願為使者拿去給魏帝曹丕,陳說利害,讓他派兵襲擊漢中,則蜀兵自危,自然退兵。」孫權大喜,即寫表稱臣,令趙諮為使,連夜趕往許都,先見太尉賈詡等大小官僚。
次日早朝,賈詡帶著趙諮上表給曹丕,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趙諮謝恩出城。劉曄勸諫說:「今日孫權懼怕蜀兵,所以來請降。以臣愚見,蜀、吳交兵,若魏王肯提數萬之兵,渡江襲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內,可亡吳國。吳國亡蜀便勢單力孤,陛下何不盡早圖謀?若加以孫權王位,實在是與虎添翼也。」
曹丕思考後說:「不然。朕不助吳,也不助蜀。等吳、蜀交兵,那時再把打勝的那國滅了,這有何難?」於是命太常卿邢貞,與趙諮帶著詔書,前往東吳。
話說蜀主引著本國大軍,以及蠻王沙摩柯的番兵數萬,水陸並進,聲勢震天。水路軍已出巫口,旱路軍已到秭歸。這孫權雖接受魏王昭書,奈何魏主不肯出兵接應,只好聚集百官,商議禦蜀兵之策。此時,有一少年將,奮然而出,說:「臣雖年少,頗習兵書。願領數萬之兵,以破蜀兵。」孫權一看,乃孫桓也。孫桓,本姓俞,因為孫策很喜歡他,因此賜姓孫。時年二十五歲。
孫權問說:「你有何對策可勝蜀兵?」孫桓說:「臣有大將二員:一名李異,一名謝旌,俱有萬夫莫敵之勇。可住我擒拿劉備。」孫權看他年少,於是讓虎威將軍朱然與他一同前往幫助,並點水陸軍五萬,封孫桓為左都督,朱然為右都督,即日起兵。
蜀兵前鋒部隊此時已至宜都下寨,孫桓便引二萬五千軍馬,屯於宜都界口,前後分作三營,以拒蜀兵。蜀將先鋒吳班,探知孫桓已來此下寨,飛奏劉備。關興立刻請命前往抓拿,張苞也出來說想與關興一同前去討賊,劉備便讓兩個侄兒同行。
二人會合先鋒吳班,便一同進兵。張苞首先出馬,挺槍直取孫桓。孫桓背後謝旌,驟馬來迎,兩將交戰有三十餘回,謝旌敗走;李異見謝旌打敗,慌忙拍馬接戰,與張苞戰二十餘回,不能取勝。
吳軍中將譚雄見狀,偷放冷箭,正射中張苞所騎之馬。那馬負痛奔回,到了半路便撲倒在地,將張苞掀在地上。李異伺機掄起大斧,準備砍向張苞腦袋。忽然,紅光一閃,李異頭先落地。原來關興見張苞馬回,上前接應,忽見張苞馬倒,李異趕來;觀興大喝一聲,劈李異於馬下,救了張苞,乘勢掩殺,孫桓大敗,各自鳴金收軍。
次日,孫桓又引軍來,張苞、關興齊出。關興立馬於陣前,單挑孫桓。孫桓拍馬揮刀,與關興戰三十餘回,大敗回陣。二小將追殺入營,吳班驅兵掩殺。張苞奮勇當先,殺了謝旌,吳軍四散奔走。蜀將得勝收軍,卻不見了關興,張苞大驚急尋,這時卻看到關興擒來了昨日放冷箭的譚雄,張苞大喜,殺了譚雄祭馬。
孫桓折了三名將士,力窮勢孤,不能抵敵,立即派人回吳求救。蜀將張南、馮習建議吳班,應趁吳虛劫寨。吳班心生一計說:「孫桓雖然折了許多將士,朱然水軍,至今仍結營於江上,未曾損折。不如先派小卒詐降,將劫寨之事告知朱然;朱然必來救應,到時卻用伏兵襲擊他。」張南、馮習大喜,依計而行。
話說朱然知道孫桓兵敗,正準備前來救援,忽然聽到幾個小卒上船投降。小卒說:「我們是馮習帳下士卒,因賞罰不明,特來投降,並通報今晚馮習將趁虛要劫孫桓營寨,約定舉火為號。」朱然聽後,立即派人報知孫桓。但通報者來到半途,卻被關興殺了。
朱然商議欲引兵去救援孫桓。部將崔禹說:「小卒之言,未可深信。若有差池,水陸二軍就危險了。將軍應穩守水寨,我願替將軍走一趟。」於是朱然令崔禹引一萬軍前去。
當夜馮習、張南、吳班分兵三路,直殺入孫桓寨中,四面火起,吳兵大亂,尋路奔逃。崔禹在半路,見到火起,急催軍馬前進,卻遇關興,張苞,兩路夾攻。崔禹大驚,才想退兵,就被張苞生擒了。
朱然得知崔禹大敗被捕,急忙將船退下五六十里,孫桓引敗軍逃往彝陵。才剛進城,吳班就將城四面包圍。
孫桓趕緊派人求救吳王,吳王大驚,孫權立即召文武商議說:「如今孫桓受困於彝陵,朱然大敗於江中,蜀兵勢大,如何是好?」張昭奏說:「可命韓當為正將,周泰為副將,潘璋為先鋒,淩統為合後,甘寧為救應,起兵十萬抵抗蜀軍。」孫權聽從,命諸將速行。這時的甘寧正患痢疾,帶病出征。
話說劉備見關興、張苞屢立大功,感歎說:「昔日跟我的諸位大將,皆已老邁,幸好得到二位侄子如此英雄,我何必擔心孫權呢!」話才
剛說完正,忽聞韓當、周泰已領兵來到。老將黃忠一聽,便引五六人往東吳去了。劉備笑說:「因朕失言說老者無用,黃忠不服老,奮力跑去對戰。」便立即召關興、張苞說:「黃忠此去必然有失。賢侄可去相助,勿使有失。」二小將拜辭劉備,引本部軍來助黃忠。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