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簡體書)
滿額折

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是個時常為人際關係所擾,感覺受傷的人嗎?你覺得不被他人理解和接納,而他人覺得在你這裡無法獲得所求和所需,彼此好似隔著萬水千山的距離,無論怎麼努力,心都無法傳達。日本國民心理學家加藤諦三說,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人,會有找不到自己的感覺,人生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

這本書正是針對人際關係的煩惱所寫。在書中,你會看到有50多年咨詢經驗的加藤教授,如何將精神分析的視角運用到各種人際現象中。他以大量咨詢故事為例,穿插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時而帶你看看自己,時而帶你看看對方,幫你理清人際關係煩惱背後的真相。

通過這本書,你將獲得這些:告別不痛快的關係,改善溝通,認識自己,看清錯誤的人,釋放壓抑,把握人際交往的距離,建立正向的朋友圈,離幸福更近。


作者簡介

[日]加藤諦三(かとう たいぞう)

1938年生於日本東京,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

擅長用心理學的論據,通俗易懂地解讀現代人普遍關心的問題。擔任日本家喻戶曉的電臺欄目《人生問題咨詢》的主持人長達半個世紀,2016年被授予“瑞寶中綬章”大賞。

著有《告別不安》《寫給失眠者的心理學》《情感暴力》《與內心的衝突和解》等眾多經典暢銷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不論你是否喜歡社交,人際交往永遠都是無法避免的。當你煩惱和他人的關係,痛苦和他人的溝通,卻又避無可避時,該如何自救呢?

這是一本專治人際關係煩惱的書。享譽世界的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用心理學知識結合自己50多年心理咨詢工作經驗幫你告別社交帶來的痛苦。

通過這本書,你將深入人際相處中自我與關係的盲區,拿回幸福的主動權——通過關係,認識自己;通過認識自己,重塑關係。

-------------------------------------------------

社恐、討好、憋屈、憤怒、被誤解、被損害、被忽視、付出沒有回報……人際中的傷,你遭受過多少?影響日本半個世紀的國民心理大師、哈佛導師加藤諦三說:要解決人際關係中的不滿,就要發現自身根本的欲求。

※來自哈佛教授的權威研究

※用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視角去看人際關係

※深入自我與關係的盲區,做回舒適的自己

※心理學經典暢銷著作


序言

人因為心態不同,或將變得痛苦,或將變得快樂。話雖如此,可心態並不能任由個體自由切換。

痛苦就是痛苦,快樂就是快樂。從小經歷過很多快樂的人和在痛苦經歷中成長起來的人,大腦中形成的神經回路是不同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心態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

這個世界上,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直被鼓勵的幸運兒,也有被不斷否定的可憐人。這兩種人的命運截然不同,但是也不能簡單地歸結於“都是命”。因為有些人即便人生價值被否定,不斷接收到消極的信息,也有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如果讓鳥兒像鼴鼠一樣生活,那麼鳥兒就會變得不安。不安是生活方式出現問題的紅色警示燈。

人們在做一些不適合自己的事情時, 一定會感到不安。如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 ,就一定能找到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一些有神經症傾向的人和容易煩惱的人,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不懂得人際關係中的距離感,無法了解對方,不清楚自己的立場,等等。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在於“不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就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這樣眼前的路自然就開闊起來。如澳大利亞精神科醫生貝蘭·沃爾夫所言,讓你煩惱的並不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情,今天的煩惱是過往所做事情的結果。如果清楚自己過往所做的事,那麼就能夠知道自己今後要做的事,這樣眼前的路也就自然地開闊起來。

總體來說,不斷感知到煩惱的人是無法適應人際交往的人,無法自然地與他人進行溝通的人。

因為無法自然地與他人進行溝通,所以不能樹立適當的目標,以至於讓過往所做的努力成為徒勞的付出。

總有一些人付出努力卻得不到回報,那是因為這些人的努力脫離了與他人的聯繫。

有些人總是固執地認為“我沒錯”,並且埋怨別人,抱怨道:“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這樣的話語透露出,這個人的世界在變得越來越狹隘。

這是一本獻給有上述情況的人的書,希望他們能夠發現最好的自己,開發自身潛在的能力。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為他們開拓新世界的書。

為何你總是因為人際關係感到憤怒?如果能夠弄清楚原因,那麼你的人際關係網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為什麼你總為 “沒有人理解我”而煩惱?那是因為你不了解你自己,心理醫學上有所謂的“沒有人理解我”症候群。因為你總在跟自己較勁,所以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因為不了解自己,導致無法與他人順利溝通,以及將人生想象得過於簡單。

因此,只要你還生活在社會中,由人際關係引發的麻煩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所以你經常會有此感慨:“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無法順利地與他人溝通的人,努力得到的成果永遠大打折扣。長此以往,這類人的內心會變得狹隘,而“內心狹隘的人很容易向困難低頭”。

一直認為“受傷的總是我”的人,一般來說會有很多訴求。 比如,對自己周圍的人要求很多,被動型願望也十分強烈。

被動型願望簡單來說,就是“依賴”。依賴別人,當別人達不到他們的預期時,他們就會感到不滿。他們會不停地抱怨 父母、愛人沒有為自己做這個,老師、朋友沒有為自己做那個。

這種依賴他人的訴求會轉而成為被害意識顯現出來。隨之, 因為這種被害意識而不斷煩惱的人就會一直覺得“對方根本沒有把我當回事”“這個人一點也不理解我”“大家合起伙來欺 負我”“就我吃虧”。

認為“我沒錯”“受傷的總是我”的人總是在不停地抱怨周圍的人多麼過分,並且他們總認為只有自己是受害者,只有自己是正人君子。

他們通過扮演犧牲者的角色來保護自己已經受傷的自尊。 同時,正是因為他們不斷地試圖用這種犧牲者的角色來治療心中的傷痛,以致到最後反而把自己送進了死胡同。

這種“被逼到絕路”的感覺會引發憎恨的情感。無力感往往與憎恨關聯甚深。

當你感到“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時候,憎恨的情感就會被無限放大。當你不停地抱怨“受傷的總是我”的時候,就是在向周圍的某個人表達你內心的憎恨。盡管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會,但這種憎恨的情感會讓你失去它們。所以,當你不停地強調“我沒錯”“受傷的總是我” 的時候,你身上的魅力和潛在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流失。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不會溝通產生的痛苦

了解自己的心聲

與感覺舒服的人溝通

怎樣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不了解自己就無法了解別人

“為人”即是“為己”

不要試圖把鳉魚變成鯨魚

承認自己的孤獨

不要被別人卸磨殺驢

知道自己朝著哪個方向前進

麻煩一大堆的人

通過“和誰交往”看清自己的內心

討厭一個人的深層次心理

讓你發現真實自我的人

你最重視什麼

和身邊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打好交道就好

對所有人都不滿意是自身欲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自我實現是良藥

即便是失敗的人,也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想象別人的痛苦

將失敗與成功聯繫在一起的態度

承認“我的選擇”

第二章 “受傷的總是我”的深層次心理

自我毀滅型的人

了解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

不被想要討好的人喜歡的理由

你很在意,但他並不在意

很努力卻不被理解

人生充滿壓力嗎

強烈渴望被表揚的人

恐懼可以導致人際關係破裂

對“辛苦”的認知差異

理解對方內心的恐懼感

為什麼越努力越痛苦

第三章 你身邊那些讓你團團轉的自戀狂

不讓“自己”占據你的整個大腦

大驚小怪的人

超越現實的神經症傾向的要求

自戀的人的努力

只有用心面對才能收獲回報

為什麼一直努力卻沒有成果

一定要成為主角的人

讓別人為難的“錯誤的熱情”

懷有被害意識的加害者

培養寬容的性格

總是生氣的理由

不要總覺得“好痛苦”,而要考慮“我該怎麼做”

第四章 釋放不斷隱忍的自己

在治癒型的人際關係中獲得能量

“應該”的心理在不斷地讓人痛苦

告訴自己“不被認可也沒關係”

不要接受母親的依賴心理

“好孩子”的認真會把自己趕入困境

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

不要輕易說“好”

不要搞錯自己的位置

缺失自我的人

當你承認痛苦的原因時,你會變得輕鬆

接受自己的人生

接受現實的自己

當你想要說別人壞話的時候

你所在的地方不是戰場

第五章 不會令人痛苦的“待人的距離感”

沒有苦難的人生並非就幸福

吐露心聲也要有限度

做好“被拒絕很正常”的覺悟

如何縮短心與心的距離

對別人沒有興趣的人

鑒別是否是真正的理解者

感受對方想要的是什麼

不要接近那些渴望被安慰的“可憐人”

你改變了,對方就會改變嗎

不要因為抽象的煩惱而痛苦

接受自己的過去

總是退讓的人

“以自我為中心”的考慮

過度放大別人的批評

大家都很痛苦

爭執背後真正的課題

不畏懼對立

明確地表達“好”或“不好”

感到憤怒的時候也可能是機會

知己四人足矣

能夠讓關係更加密切的魔力語言

第六章 通往幸福的近路

履行對自己的義務

承認自己痛苦的理由

現實站在你的一方

從說“對不起”“謝謝”開始

放下面子一切都會順利

為了成就滿足的人生

坦然面對好惡的情感

重新獲得成長的能量

不再勉強自己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不會溝通產生的痛苦

了解自己的心聲

與人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再去聆聽別人所說的話。

聆聽他人的心聲就是柔和地打開自己的內心。患上神經症的人,內心已經僵硬,無法聆聽對方所講的事情。

內心柔和意味著有自我實現的姿態。只有把生活過得有意義的人內心才是柔和的。如果是具有攻擊性的人,特別是那些試圖從別人那裡獲得利益的人,他們是無法安靜聆聽的。懷有敵意地聆聽他人的心聲,是無法讓別人打開話匣子的。

溝通能力強的人很少對他人懷有敵意。因為在自戀心理被消化的同時,依賴心理也被消除了。

“聆聽”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好卻非常困難。就比如,總有一些母親以母愛為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認為自己的做法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的方式,不去聆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她們將孩子裹挾進自己的想法中,不去承認孩子的個性。不過這樣的母親仍然認為自己已經聆聽過孩子的想法了。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重要的是理解對方的言語所要表達的含義。

當別人對你說“請表達一下你的意見”時,你照做了,但可能反而會受到一些人的指責:“你怎麼總是抱怨呢?”這是因為很多人在聽對方講話的時候,會夾雜自己內心的不安和矛盾。而這些人還認為自己在聆聽他人講話,認為自己的內心是面向周圍的世界敞開著的。

沒有親密朋友的人一般都沒有學會正確聆聽他人的話,但在交往中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能夠聆聽別人的話,前提條件是自己有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說,自己的內心沒有不安與敵意,也沒有虛榮與攀比。只要內心產生虛榮與攀比,就很難正確聆聽對方的話以及理解對方要傳達的意思。

總而言之,了解自己是與他人交往的先決條件。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才能知道對方的需求是什麼。

同樣,當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需求時,你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對方有這樣的需求。

如果連自己有什麼需求都不知道的話,又何談理解對方的需求呢?

不了解自己就無法了解別人

對溝通沒有信心的人容易交錯戀人和朋友,因為他們往往選擇一些能夠拿出來向別人炫耀的人作為戀人或朋友。

意識不到自己在與有問題的人交往的人,大多也是沒有意 識到自身問題的人。兩個這樣的人的交談完全不能稱為溝通。 僅僅是來言去語,兩個人卻互不了解。

不了解自己的人也無法了解別人,看不到自己的人其實也看不到別人。一個人要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對方。

總有人感慨“沒有人理解我”,和自己不了解的人打交道,又怎麼能期待別人去理解你呢!希望別人理解自己的話,那就只能和自己了解的人交往。感慨“沒有人理解我”的人多數是一些不了解自己的人。

有一些男性意識不到自己對母愛的渴望。這樣的男性喜歡上某個女性,這個女性也在渴望男性的愛,兩個人就這樣戀愛了。 但是因為雙方尋求的東西並不一致,所以溝通很容易出現問題。 時間一久,雙方就都會感到焦躁,隨之就會覺得“他(她)根 本不理解我”。

無法接受真正的自己的人也無法接受他人,無法認可真正 的自己的人其實也不會被他人認可。也就是說,嚴重自卑的人之間是無法交流的。因為彼此都想要彰顯自身的存在,所以無視對方的需求,達不到有效的溝通。

孩子無法和以恩人自居的父母交流。因為父母想要孩子感恩,孩子希望父母給予愛。

在發生嚴重的矛盾時,我們其實需要考慮的是自己不理解對方哪裡,對方沒有理解自己的哪部分。矛盾的發生往往是因為互相忽視。

貝蘭·沃爾夫認為,人往往會對對方無意識的行為產生反應,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不滿往往就是由此導致的。

從我們自身分析,有一個我們“自以為的自己”,我們能意識到這樣的自己,但別人並不對我們“自以為的自己”產生 反應,而總是對那個我們“看不到的自己”“意識不到的自己”產生反應。總是感慨“沒有人理解我”的人,無法獲得別人對他“自以為的自己”的反應時,往往會十分懊惱。

我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是“自以為的自己”的話,人們應該更同情我們。但實際上,人們往往對我們“看不到的自己”做出反應,所以不會像我們期待的那樣認同我們,也不會安慰 我們“太不容易了,好厲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