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
滿額折

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600 元
優惠價
901440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5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4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國ECPA 2004年金書獎(神學/教義類)
英國聖公會首席學人牧者,四十年聖經研究成熟之作★
半世紀淬鍊深厚牧養智慧,帶你從歷史敘事精讀舊約!

福音派的重量級舊約學者葛丁桂是蘭貝斯神道學博士學位(D.D., Lambeth)得主,獲聖公會坎特布里大主教肯定,他對神學研究和普世教會,皆有卓越的貢獻。這位首席學人牧者,在晚年的作品說出他的肺腑之言:「神學立場偶爾幫助我辨識舊約中的事物……但我更希望舊約來修正我的神學立場。」
的確,在眾聲喧嘩的時代,無論是道德立場、政治立場,抑或是神學立場,都需要神的話語來修正。《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透過神的話語來修正各種立場,鼓勵你心意更新變化。

本書是葛丁桂集學術與牧養之大成的巔峰作品,特色如下:
★幫助你正確讀懂舊約和新約★
新約作者時常引用舊約。可是,對舊約不熟悉的讀者,言必舊約「預表」、新約「應驗」卻不知所云。本書揉合歷史鑑別和敘事神學兩大顯學,建構一個扎實的舊約背景基礎,幫助你正確讀懂舊約和新約。

★活化你的神學觀念★
信主越久,越容易把「上帝的公義」、「上帝的審判」等概念,生硬地套用到經文裡。本書作者獨創「以色列的福音」(Israel’s Gospel)這個意象,讓你以「好消息」的眼光,認識上帝在舊約中的公義與審判,活化你的神學觀念。

★提升你的牧養果效★
世俗化時代的教會,需要回到信仰的初衷,以神的話為生命的糧食。本書作者把聖經研究成果與教會傳統教導相對照,轉化為實用的牧養素材;因此本書是牧者、神學生書櫃上必備參考書,輔助你預備講道、主日學。

《21世紀舊約神學》是你最佳的研經夥伴,幫助你在紛亂的世界,倚靠上帝的話語站立得穩。

【聯名推薦】(順序按姓氏筆劃)
何世莉|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李思敬|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胡維華|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陳季讓|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
陳長安|新加坡禧年堂牧師
陳鳳翔|信望愛聖經網站執行長
曾宗盛|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
蔡維倫|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賴弘專|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
謝挺|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研究教授

作者簡介

葛丁桂(John Goldingay)

英國聖公會首席學人牧者,擔任牧師超過半世紀,是福音派學術重鎮美國富勒神學院的舊約榮休教授。葛丁桂出版多本學術權威著作,包括《但以理書註釋》(Word Biblical Commentary系列)和《以賽亞書註釋》(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系列)。本書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榮獲美國ECPA二○○四年金書獎(神學∕教義類)之外,更適合作為神學院參考書――作者曾親身用本書來授課,並且獲得學生正面的回饋。葛丁桂第一任妻子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無法行走、說話、吞嚥,他一路悉心照顧直到她離世。他把這四十多年婚姻的靈命反思寫成《紀念安》(Remembering Ann),他們有兩個已成年的兒子。

中文版序

舊約神學為何重要
基督徒在新約就讀到耶穌的故事,那麼我們為何要對舊約當中的古代以色列故事感興趣?
舊約和新約都假定,要研究神學、認識上帝的身分、認識祂在世界當下的作為、認識祂如何與我們建立關係,關鍵途徑是述說祂一直以來的作為。為了達致上述的研究與認識,新約假定舊約的故事至關重要。

馬太福音

新約開始的方式,就假定了舊約故事的重要。雖然新約要向讀者述說耶穌的故事,它在首章最好的部分卻記載了一系列延續至耶穌的名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所羅門、羅波安⋯⋯耶哥尼雅、撒拉鐵、所羅巴伯⋯⋯約瑟、馬利亞、耶穌。我曾經遇到一位女士,她就是藉著馬太福音第一章改信耶穌的。她是猶太人,馬太福音的名單讓她意識到耶穌能夠成為她的彌賽亞。這份名單為猶太人和外邦人帶來關鍵的洞見,以了解耶穌過去與現在的身分。祂的降生是故事的高潮,這故事始於亞伯拉罕,經歷大衛、被擄,一直到彌賽亞的來臨。祂是舊約故事的高潮。除非你了解事前的緣由,否則你不可能了解故事的高潮。
馬太福音從三個階段塑造舊約的故事,指出為什麼舊約的故事除了對猶太人重要之外,對外邦人同樣是如此。在第一階段,舊約的故事始於上帝應許賜福給亞伯拉罕,這福分不單是給他和撒拉,更澤及萬族。我們在血緣上並非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後裔,也獲收納成為他們家族的一分子。讀他們的家族歷史時,我們其實是在讀自己的家族歷史。
馬太福音對舊約的理解,第一階段是結束在大衛身上,他的統治是以色列故事的高峰。那時,以色列實際控制迦南地,大衛以公義和信實統治,大衛和他的繼任人能夠成為上帝藉以統治萬族的人,上帝的國度將會成為現實。藉著大衛所規畫的聖殿,上帝將會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地上宮殿。大衛代表著上帝的委身,祂必然成就讓公義和信實惠及萬族的旨意。
然而,馬太福音述說舊約故事的第二階段,結束於被擄到巴比倫,這是以色列人墮落的結果。好消息是,故事的終點並不是上帝子民的墮落和受苦。即使上帝的子民走入歧途和受苦,即使上帝在嚴厲懲罰他們,祂仍不丟棄他們。
在新約的開頭,上述的故事作為耶穌降生的背景,幫助我們理解祂的降生,並理解上帝與我們的關係。上帝就是這樣的一位上帝:策畫賜福給萬族,定意統治萬族;當祂的子民走入歧路、碰到難題時,祂也不丟棄他們。

保羅

正如我們可能會跳過馬太福音的開頭,來到我們認為重要的部分,我們也有可能在讀完羅馬書第一至八章之後,跳過接下來的章節來到第十二至十六章。但對保羅而言,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的確重要。耶穌故事的怪異之處,在於馬太和保羅同時代的人大多不相信這故事。保羅認為這情況不但奇怪,而且可悲和令人不安。上帝怎麼可能向亞伯拉罕和大衛做出承諾,卻讓百姓離開自己。保羅的答案是,上帝其實沒有讓以色列離開,馬太和保羅等猶太人相信耶穌就是最好的證明。上帝願意讓大量猶太人離開祂一會兒,目的是聚焦於世上其他人民。可是,上帝仍然會信守對猶太百姓的承諾,他們最終會認出耶穌。
保羅在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正如馬太福音的故事最終所做的那樣,明確指出上帝與猶太百姓的關係,和祂與外邦世界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就如馬太福音一般,羅馬書指出以色列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當我們讀以色列的故事,可能會訝異上帝仍然委身於這群悖逆的百姓;當我們讀教會的故事,也會訝異上帝仍然委身於這群悖逆的百姓。於是,我們可能會猜想上帝是否也會委身於我們。保羅的論點意味著,上帝對待以色列的故事對我們而言的確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就是這群悖逆子民的延續。事實上,上帝按照著祂的屬性,向我們做出承諾,且祂必然信守承諾。
希伯來書的開頭提到,「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假如希伯來書的作者和目標讀者是猶太基督徒的話,以上經文所指的就是肉身的列祖。但我們早已知道自己作為外邦人,獲收納成為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後裔;他們及他們的後裔,也就成為我們的祖先。因此,上帝其實也藉著先知向我們的祖先說話。在讀舊約的過程中,我們有幸聆聽上帝與我們家族成員的對話。

以賽亞書

以下是上帝與我們家族成員對話的節錄。
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聽啊,你守望之人的聲音,他們揚起聲來,一同歌唱;因為耶和華歸回錫安的時候,他們必親眼看見。
耶路撒冷的荒場啊,要發起歡聲,一同歌唱;因為耶和華安慰了他的百姓,救贖了耶路撒冷。
耶和華在萬國眼前露出聖臂;地極的人都看見我們上帝的救恩了。
(賽五十二7∼10)

在馬太福音所指涉的被擄巴比倫的脈絡中,看起來不像上帝在統治以色列或全世界;或者祂只是從消極方面統治,那就是懲罰以色列。以賽亞書以上的預言,向被擄者宣布,上帝開始積極地統治以色列以至全世界;祂正在重返耶路撒冷,修復遭破壞的都城。祂正在萬族的眼前行動,好讓他們都目睹上帝的拯救。
這個應許,在之後的十到二十年得到部分應驗。上帝的確重返耶路撒冷,以色列民眾的確重建都城和聖殿,也重建一個群體。但事情的發展不如人們所預期的那般輝煌,上帝的應許大於所見的應驗,因此需要耶穌降生。
以上情況同樣適用在教會超過兩千年的歷史。我們看到上帝統治,但也看到讓人失望的事情。舊約聖經不斷提醒我們上帝與祂子民關係的兩個層面:上帝統治,但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發生,來讓祂的統治達致完滿。閱讀以色列的故事,不斷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作為祂子民的故事,並讓我們了解祂對世界的旨意。

葛丁桂
(譯者:嚴建基)

目次

推薦序1∕向恩師致敬:您的傑作給教會極大祝福 謝挺 i
推薦序2∕強調兩約延續性的舊約神學 陳鳳翔 ii
推薦序3∕給華人教會的一部研經巨著 游斌 v
推薦序4∕適合今天教會生活的查經參考書 曾宗盛 vii
導讀∕基督信仰獨有:正典與敘事在舊約神學研究的地位 何世莉 x
中文版序 xv
序001

第1章:緒論:作為敘事的舊約神學003
1.1神學 004
1.2舊約神學 009
1.3舊約的福音 016
1.4舊約的故事 023

第2章:上帝開始:創造031
2.1 上帝思索033
2.2上帝說話 039
2.3上帝生育 052
2.4上帝克敵致勝 055
2.5上帝創造 067
2.6上帝建造 076
2.7上帝安排 084
2.8上帝形塑 092
2.9上帝委派 103
2.10上帝栽植 110
2.11上帝放鬆 113

第3章:上帝重啟:從伊甸到巴別123
3.1 悖逆與發現 124
3.2 逐出與失落 132
3.3 暴力與咒詛 141
3.4 墮落與毀滅 154
3.5 恩典與除滅 164
3.6 現實與承諾 169
3.7 虐待與爭論 176

第4章:上帝應許:以色列民的先祖187
4.1 上帝的吩咐與應許 190
4.2 上帝的賜福:國族與土地 201
4.3 成為福分 210
4.4 亞伯拉罕的上帝與其他的民族 222
4.5 應許與成就 229
4.6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 240
4.7 行事的上帝 251
4.8 與上帝產生連結 263
4.9 婚姻與親職 269
4.10 家庭生活 279

第5章:上帝拯救:出埃及291
5.1 創造和拯救的上帝 292
5.2 記念的上帝 298
5.3 藉著人作工的上帝 309
5.4 行神蹟奇事的上帝 316
5.5 堅持的上帝 323
5.6 掌權的上帝 330
5.7 上帝如何彰顯自己 336
5.8 上帝與外邦民族的交往 346
5.9 上帝的決心與人的決心 352
5.10 上帝的作為與未來的關係 363

第6章:上帝立約:西奈373
6.1 雅巍的盟約 374
6.2 雅巍的期望 383
6.3 雅巍的同在:在山上 391
6.4 雅巍的同在:在聖所 397
6.5 雅巍的同在:在人的經驗中 407
6.6 雅巍的兩難抉擇:懲罰與恩慈 413
6.7 正視不忠 422
6.8 僕人的模範 430
6.9百姓的組成模式 443

第7章:上帝賜予:土地457
7.1 上帝的百姓:得供應、失望、抗議 459
7.2 上帝的子民:新娘和叛逆者 467
7.3 上帝的子民:受懲罰,蒙憐憫 476
7.4 戰爭及其性質和理據 484
7.5 以戰爭為領受上帝恩賜的途徑 495
7.6 為聖潔征討 504
7.7 承認上帝 515
7.8 上帝的禮贈:土地 523
7.9 上帝的賜予:實現與落空 533

第8章:上帝遷就:從約書亞到所羅門543
8.1 一個民族、一位上帝? 545
8.2 領袖職分 555
8.3 君主制度 565
8.4 聖殿 578
8.5 以色列與其他民族 588
8.6 人性本色 595
8.7 男人本色 604
8.8女人本色 614
8.9 雅巍的行動 624
 
第9章:上帝角力:從所羅門時期到被擄633
9.1 雅巍積極作工 634
9.2 雅巍的期望 644
9.3雅巍的反應 653
9.4歷史的運作方式 664
9.5 雅巍的行事方式 670
9.6 君王如何發揮領導職能 679
9.7 先知作為神人 691
9.8 先知作為先見和守望者 702
9.9 先知作為製造麻煩的人 709
9.10 會有將來嗎? 715

第10章:上帝存留:被擄與復興719
10.1 上帝棄絕 722
10.2 上帝歸回 732
10.3 復興的群體 743
10.4 敬拜的群體 750
10.5 聆聽的群體 757
10.6 獨特的群體 765
10.7 順從的群體 776
10.8 祭司和神學家 785
10.9 禱告和建造城牆的人 790
10.10 聰明的政治家 797
10.11 無畏無懼的女子 805

第11章:上帝差遣:耶穌的來臨815
11.1 耶穌:上帝掌權統治的先鋒 817
11.2 耶穌:先知和教師 827
11.3 耶穌的跟從者 836
11.4 受膏為王的耶穌 842
11.5 化身為道的耶穌 854
11.6 神聖交託者 860
11.7 復活主的群體 869
11.8 耶穌:世界的光 880

後記:舊約神學與歷史891
1 敘事與歷史 892
2 歷史與鑑別 898
3 創造與歷史 908

註釋 916-992
參考書目993-1014
縮寫 1015-1016
作者索引 1017-1022
主題索引 1023-1032
經文索引 1033-1069

書摘/試閱

第1章:
緒論:作為敘事的舊約神學

「舊約神學」這個用語雖不盡如人意且意義含混不清,不過本書仍然沿用這個名稱,因為這個用語道出了我對本書寫作題材所採取的價值立場(儘管有些人認為這樣的立場並不可取)。我並不喜歡「舊約」這個源自教父時代的稱呼,因這彷彿暗示了是某種陳舊過時、等次較低,被前人撇置一旁的物件。不過,「希伯來聖經」(Hebrew Bible)這個名稱雖然符合政治正確,卻有違於事實(因為裡頭也有以亞蘭文寫成的內容);而且站在基督教觀點,這個用語跟原本與之對應的「新約」相去太遠。「塔納赫」(Tanak)是較為正確的稱呼,這個用語是根據希伯來文的「律法書」、「先知書」、「聖卷」這三個字字首的字母(T-N-K)組合而成,但這是猶太信仰對「舊約」的稱呼,因此在基督教圈內使用頗為突兀。原則上,從本書第二章開始,我將採用「前約」(First Testament)一詞。
除此之外,究竟何謂「舊約神學」?我們又該如何做這學問?針對這樣的問題,舊約神學的專著通常會有篇幅很長的理論性導言。我在別的
地方已經詳論這方面的議題,因此打算直接進入舊約神學的探討。不
過,有幾個重要的論點,是以下各章內容的主要依據。

1.1 神學

究竟在何種意義上,一本舊約神學的著作可以稱得上是神學?首先,舊約神學不等同於以色列人的神學。當然,研究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實際的信仰內容,或甚至去了解舊約時代哪些是被視為正統的神學,的確能給我們相當的啟迪。例如,列王紀和以西結書暗示了,按照古代以色列人主流的信仰形態,他們在敬拜雅巍時,經常會有神像的輔助,並且認定雅巍是有伴侶的。考古學的發現,也印證了這一點。然而,舊約經卷並不認同這樣的信仰和做法。舊約神學所關心的,是舊約經卷對於「真」(authentic)以色列信仰所持的立場。
研究舊約神學的素材,是狹義範圍的舊約書卷,也就是希伯來聖經裡的律法書、先知書、聖卷。許多舊約神學著作還會擴及其他猶太作品,例如收錄在希臘文正典中的書卷(即「旁經」或「次經」)、昆蘭(Qumran)地區發現的文獻和同時代的著作,再加上米示拿(Mishnah)和塔木德(Talmud)。德國新教神學家蓋色(Hartmut Gese)就主張,既然聖經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所逐步建立起來的傳統,希臘文正典自然也應該是研究聖經神學時的素材,因為這裡頭包括了新舊兩約之間的「缺環」。然而,猶太教採取的立場是,只有狹義範圍的舊約書卷,才是講述上帝與其先祖互動之事的決定性經典(猶太人獲致此立場的確切過程已無從得知)。許多基督教信仰群體—包括我所屬的群體—也沿襲猶太教的傳統,賦予這個經典特別的地位。本書雖然有時會提到舊約之外的猶太著作,但我並不將其視為舊約神學的素材。
舊約神學也可以指單單描繪舊約經文背後的思想世界,或是舊約作者所持的信仰。這些描繪工作並不影響我們所信仰的。但此一看法的問題在於,在舊約時代,沒有人讀過整部舊約。若把研究以西結的神學,拿來與研究加爾文的神學相比擬,那麼,整理舊約的神學,就好比撰寫宗教改革的神學,試圖描述整個宗教改革的思想面貌。循此思路,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將舊約神學的工作,看成試著去描述舊約所暗示或所表現出來的信仰。我們甚至可以想像有某個活在古代的人,在主前十年—假定當時舊約經目已經完全底定—閱讀了整部舊約;那麼,這個人考察舊約信仰內容之後所做的表述,也可視為在從事舊約神學的工作。

神學作為一項分析、批判、反思的活動

然而,兩千年後的我們表述這個信仰的方式,已必然與當年的表述方式大不相同。我們的思考架構和分類系統有差異,兩個時代的人各自以相異的方式進行分析、表述、反思。這是為什麼直到大約一百年前,才有人撰寫「舊約神學」。舊約神學的任務,並不只是描述舊約所暗示的信仰內容,而是以分析的方式,對其信仰內容進行反思。因此我所說的神學,指的是一種分析、批判、建構的活動。這是在新約已然成書,並且歷經啟蒙運動之後,在中東思想與歐洲思維相互激盪下,所發展出來的一門或是一組學科。西方思想界之所以需要這樣一種批判性、建構性的活動,是因為清楚體認到舊約裡頭包含著彼此相異—甚至彼此衝突—的神學信念。舊約神學的使命,就是去探索涵蓋這些多元性的整體面貌。
發展舊約神學的這種思想氛圍,並不意味著其在本質上已經走偏,或是企圖指鹿為馬。事實上,舊約本身就有分析性、批判性、建構性思想的元素,以賽亞書四十至五十五章、約伯記、傳道書,都是很好的例子。當然,絕大多數舊約的書卷都不是我方才定義下的神學著作,而且我所提到的這三部經文,彼此也各異其趣。神學學科的建立,並非聖經內在本質必然發生的結果,而是福音進入歐洲之後偶然成形的。但整體來說,聖經裡確實有一系列色彩深淺濃淡不一的內容,因此,舊約將批判、反思性質較為濃烈的書卷含括在內,這個事實本身就證明了整部經卷對於信仰反思並不陌生。本書的焦點是舊約敘事文,故我在此只提出一個格外值得我們留意的地方:約伯記這本稱得上舊約最具「神學」色彩的書卷,基本上是一齣戲劇—雖非敘事文,但與敘事文非常相似。簡言之,舊約神學是嘗試以分析、批判、建構式的思維架構,來表述舊約信仰的內在本質,以幫助我們在這個時代與舊約經文互動。
事實上,中東與地中海世界彼此的互動,可能在舊約就已開始出現了。這樣的交互作用在希臘傳統的聖經更為明顯,例如像《便西拉智訓》;這交互到了新約又更進一步展露。大體而言,希臘思想世界所討論的課題,舉凡獨一上帝的三一本性、基督位格的神人二性、「由無到有」的創造,以及人性的「墮落」等等,若以聖經的整體面貌來看,雖然並非全然新奇之物,但這些課題確實將聖經本身的思想加以擴展,或導往其他方向。事實上,這類的討論會把對於經文的思考,拉得與舊約更遠,或是偏離舊約,幾乎讓人丟失舊約裡蘊含的智慧。我們若要在神學上向舊約學習,舊約神學的工作就該採用更接近舊約本身的思維架構,這樣才更有機會呈現舊約本身的洞識,而非淹沒在基督教的思考框架。
以舊約之外的思維架構來探究經文,也會使得舊約神學或多或少反映出我們想從中找尋的內容。即是自稱採取描述性方法的人,面對經文時一樣會被所持的立場影響。例如,德國舊約學者艾許霍特(Walther Eichrodt)所著的舊約神學,是極其優異的描述性之作,他在書中以「約」(covenant,或譯「盟約」)為貫串舊約的主軸。這樣的想法很具啟發性,然而事實上「約」在舊約並不如艾氏所暗示的(或讀者認為他所暗示的)那麼普遍。這個概念之所以吸引艾許霍特和許多舊約讀者,恐怕是因為「約」的概念在某些基督教神學圈子裡占據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見,寫作神學之人所持的信念,其身處的脈絡及思想前設,必然影響其看問題的方式和內容。二十世紀中葉備受批評的「聖經神學運動」(biblical theology movement)正說明了這一點。
基本上,舊約神學於我並非基於純粹學理的興趣,而是因我發現舊約能夠帶著啟迪和力量,來對今日的個體生活和群體生活說話。我同時也相信,舊約神學在過去是被忽略或遭弱化的,所以我想在神學界、教會界和世界當中,看見其綻放出力量。我想做的神學表述,是我們可以相信並且實踐出來的,而不只是重述過往某些以色列人所相信的內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4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