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滿額折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七號錐倒的時候,
我會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世界。」
——林永勝

用陶說故事的人,
溫柔的手捏故鄉的土,
用傳承百年的窯火燒成器皿,
承載你我的生活情感。

眾多餐館、米其林星級餐廳指名合作,
參與「野臺繫」料理行動計劃,
用陶土的溫度,細膩呈現主廚料理創作,
「千秋陶坊」創辦人林永勝,
第一本季節流轉、茶道侘寂、人生況味的「生活陶」之書!

所謂測溫錐,是測知窯溫的方式。
與其他作品一起經歷熊熊烈火的淬鍊,
透過溫錐的變化以觀察坏體與釉色的狀態。
當七號溫錐倒地點頭之時,
窯溫便達到預定的一千兩百五十度;
七號錐倒了,是燒窯工作的結束,
也是每一件器物即將發展出一段獨特故事的開始。

林永勝致力傳承復興南投陶藝,投入創作與教學數十年,
在拉坏整土之中,他悟得什麼?
在熾熱窯爐之前,他念及何事?
器皿於他,是情感的隨身碟,
是收納你我情感和靈魂的容器。

本書收錄26篇抒情散文,
從燒窯爐火側看人情冷暖,
從陶藝器皿捏塑人間風景,
是喝茶賞花的,風雅領悟……
是器皿器物的,人際相處……
器物承載的不僅是實用至上的表面功能,
更承載著開懷的歡笑、悲傷悵然的眼淚。

當七號溫錐倒地,燒窯完成,
器皿才正要盛裝起故事,四季流轉,空間悲喜,
以及生命裡每個稍縱即逝的電光……

名家推薦

為了「南投陶」不顧家人反對,創立工作室,毅然決然投入陶藝創作,一路上走來不斷學習與自我要求,不斷打掉重練,他堅持到底,努力成為他想成為的自己,才有今日不凡成果。——專文推薦|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作家

人生的困境像是在窯內每日都會重複出現的塵土。「清掃他吧。」永勝老師如此說……從故事引導人生的道理,同時見到永勝老師如何看待這個人間。——專文推薦|林楷倫|魚販作家

廚藝人生,千錘百煉;陶藝人生,溫故知新。汝意百煉陶,化為繞指柔。——Kai Ho何順凱|米其林二星Taïrroir 主廚

文筆蘊含了實用性與美觀之外,更多的情感、更深的哲思,直搗創作的靈魂。當一位創作者願意用書寫抒發自己,做為讀者的我們是多麽幸福。——Liz 高琹雯|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江振誠|國際名廚

多年記者工作養成急性子,但聽永勝老師說人生故事,心中各種毛躁似乎也被放進窯爐,一點一點轉化修煉。——吳安琪|TVBS主播

疫情期間終於跟老師收了幾款餐具在家使用,更親身感受到了永勝老師作品的個性「溫潤、優雅、有故事」,而這樣的故事書寫成冊,實為一樁好事。——吳則霖|二○一九、二○二○年世界最佳咖啡館興波咖啡共同創辦人

永勝是我眼中最有溫度的男人。透過他的作品,我總能看見四季的流轉,人情的通透,對美感的追求,不管是陶器還是散文,每一個瞬間都凝成了如釉斑斕的永恆。——吳恩文|美食作家

這二十六篇關於土、關於窯、關於爐火、關於茶的散文,也關乎親情、待人,與接物。暖心熱力遠超過攝氏一千兩百五十度。——李承宇|飲食評論人

永勝老師在我心目中,不單單只是製作出chef心目中的盛器,他所給予大家的溫暖,就彷彿他的作品一樣,一樣把大家所製作的料理,捧著抱著。——李豫|蜷尾家創辦人

老師愛泡茶,看完這本書覺得他現在正是壺好茶泡到了第三泡,充滿獨特的香氣、溫暖跟厚度。真心很期待未來能繼續品嚐老師的文字與陶藝作品。——何奕佳|永豐餘生技總經理

此刻的老師已是書中這支用來探測溫度的七號溫錐,當完美弧線及溫度均已來到,就令人期待開窯那些叮噹響亮的聲音,能成為他的擺渡人我與有榮焉。——「林太做什麼」 陳郁菁|美食作家

他的陶碗,有一種吻手的溫潤,沒想到他的文字也如水一般,潺潺流動之間,抒情的故事波光粼粼。——許心怡|愛飯團團長

我記得我們第一次拜訪老師的時候,聊了很久,也很多,但都不是聊陶藝,而是我們彼此的經歷。有感性、有溫度、有感恩、有堅持、有夢想!到現在我還一直放在心上,革命情感的奮鬥。——彭天恩|AKAME 創辦人

想必是因為器皿與筆墨都注入了生命的細觀,方能詮釋意匠「器以載道;文以托心」的雋永入勝。——馮宇|IF OFFICE 創辦人

只要有永勝老師在座,一定少不了開朗的笑聲,言談中又蘊含著對生活的正面啓發,每回碰面總是心情愉快,收穫滿滿。知道永勝老師出書了,超級想看!——鄧泰華|斐瑟創辦人

陶藝家和廚師是一樣的,用著匠人的青春燃燒成爐火只為淬煉出心中所求吧!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相似,我和永勝老師才能成為家人,運用各自的所長,成就對方的理想。——蕭淳元|元餐廳主理人

永勝老師是非常溫暖的陶藝家,並且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幫台灣許多廚師製作適合餐廳風格的器皿,也開啟陶藝家與廚師的合作風潮。——簡天才|THOMAS CHIEN RESTAURANT廚藝總監

永勝老師讓器物不只是用途而已,而是透過不斷地運用傳遞情感和溫度,讓器物不只是器物,而是使用者的回憶和連結。——魏幸怡|飛花落院主理人

(按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林永勝

成長在南投山城的田野,內心是一個拒絕長大的男孩。喜歡閱讀、書寫、攝影和美食的無可救藥樂觀主義者。退伍後,從做陶老師傅口中聽聞了南投陶百年的興衰歷史,決心投身為延續這項百年的地方工藝而努力。用一種緩慢的步調生活著,因為緩慢,所以觀察得到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並樂於和朋友分享生活中的點滴溫暖與感動。

■■ 臉書追蹤:「林永勝」

千秋陶坊
成立於女兒出生的一九九七年。

做陶的態度也如同養育女兒一般的心境。從每一個細節出發,用心製作每一件交付在他人手上的作品。不論是茶具或是餐具,都從使用者的角度考量,希望做出如同那些流傳久遠,沒有落款的器物。不用記得作者是誰,只需用心感受,眼前的作品是一件值得捧在手心,細細品味的器物。

■■ 臉書追蹤:「千秋陶坊」

推薦序一

他的溫度——淺談林永勝《七號錐倒了》
夏韻芬(財經節目主持人、作家)

很多人認識陶藝家林永勝,溫和謙遜、不慍不躁,性格有謙謙君子之風,作品純淨優雅,平易近人且豐盛。

我是先認識他本人才喜歡且欣賞他的作品。

我與他的相識始於吃,印象中他是一個吃貨,星級的料理他如數家珍,麵點小店一樣吸引他,在他的觀察中,每餐都是味蕾的享受;更多時候,他總是觀察出料理人的用心跟別出心裁。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吃美食,餐後的甜點驚人得好吃,只是我忍不住叨絮:「鋪上金箔不免俗豔。」一旁的他用心拍照,然後把照片給我看:「其實這樣不會『黑嚕嚕』,反而有驚豔效果。」

我們會交換美食。有一天,他寄來燒餅,兒子說:「藝術家手好巧,會做陶土也會捏麵團,下次請他順便放到窯裡烤好再寄來。」他聽完之後哈哈大笑,其實這是菜市場阿媽的手藝,他學不來。吃貨不只是吃,而且重感情。

他還是一個碎唸的人,常常看他在臉書上抱怨「遠得要命的餐廳」又給他新的考驗,他常常忍不住說「顏色再淡一點、山再小一點」、「這樣簡單,不會自己做!」看似抱怨廢文,其實也表達他的陶瓷,做法並不像烤麵包,工序很繁瑣,有拉坏、黏貼、素燒再上釉,然後降溫,顏色要試過好幾次,運氣好就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作品,如果失敗或是不如預期,一切回到源頭,重新來過。

碎唸也是他嚴謹的結果。我曾經跟他提過早年在日本買過的柴燒陶藝,迷戀柴火灰燼在高溫下散裂的花紋,無法想像、令人期待的美麗,他卻嚴厲地認為一件不小心燒出來的作品,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即使再精采,也失去了創作的意義。

必須盛讚他是一位投資達人,因為他把價格跟價值詮釋到位,價格就是生產者有形及無形的成本以及加上想要的利潤;至於價值,他認為使用才能夠產生感情並延伸價值,讓我想到我訪問過的一位作家洪愛珠,她寫到:「妥善照顧的鐵鍋或比人長壽,不怕生別離。」一切器皿的價值都跟使用者有關,也因為使用者留下價值。

嚴格說來,他是半途出家,曾是西餐廳駐唱的學生民歌手,他小時候作文比賽得獎、他的照片拍得極有攝影眼,為了「南投陶」不顧家人反對,創立工作室,毅然決然投入陶藝創作。一路上走來不斷學習與自我要求,不斷打掉重練,他堅持到底,努力成為他想成為的自己,才有今日不凡成果。

文末也輪我碎唸,記得永勝跟我分享出書計劃的時候,欣喜愉悅地像個大男孩,我以出版前輩身分,提醒他一定要有企劃、大綱,日日筆耕。原本擔心他在烈火與美食間分身乏術,但是他如期出版,印證他一貫依循心裡的軌道向遙遠的目標前行。我很喜歡他散文式鋪成的陶藝與人生,期待更多人喜歡這個人、這本書。

推薦序二

窯內塵土,務必清掃
林楷倫(魚販作家)

大家的童年裡,或多或少都做過陶藝,作品上釉燒成。我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花好幾天的時間去燒製,因為火很可怕不會是小孩去做,因為常人根本不知道燒陶是什麼樣的工作。一般人接觸的陶藝,頂多在捏製與選擇釉色,指導老師常會對捏製的創意提出想法,但他們都沒有說燒陶本身即是種精密的創作。

我與永勝老師認識在蕭淳元(元餐廳主廚)的中秋聚會,喝酒吃肉我與他聊著美食,聊著哪個廚師喜歡什麼,他摸自己的肚子說職業傷害。這幾年永勝老師供應許多餐廳的碗盤,職業傷害應該是手腕呀或是腰有舊傷呀,怎麼會是肚子呢?

他是個愛吃、懂吃的人。喜好美食,對他而言有兩種含意,一個是理解廚師的創意與個性,另一個是怎樣的質感才相應於食物。食器的質感是觸覺,觸覺包含粗糙或光滑、沉重或輕盈;質感是視覺,是造型、是山是海;質感是溫度,持碗持盤的瞬間冷熱,嘴唇輕碰碗側的傳暖。這一切的質感,來自於經驗與自我要求。更重要的是永勝老師一定理解廚師與餐食的關鍵點,是人,餐食如人,而以人製陶。

這本書寫了許多永勝老師遇到的人,如瓦斯行的小張,探討工作的本質,又如茶藝課的老師與同學,探討茶與陶、人之間的關係。更引人入勝的是他說起與女兒菓菓的故事,透過對菓菓作品的討論,又回到做陶的原點在哪?如何保持個人風格亦對客戶有所交代,如何任性也可愛?這些對話過程讓人覺得做陶如同做人,我們必須不斷燒製自己成為完整的成品,同時,也得揉捏出自己還有童心的模樣。

我沒有跟永勝老師說過,他的食器有他的影子,也有他對這些餐廳的期許。那些食器是他的創作,設身處地為他人思想,同時保有自己的影子,透過燒的溫度,透過土的濕度,甚至是將手凹起緩緩整型一個碗一個盤。他不是個任性的藝術家,因為他很體貼,同時他也是個任性的藝術家,因為他會想像別人的世界,卻是貼切。

「只有把自己放在和別人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理解對方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誰成就了你〉)

從書中摘取這句話,再回到這本書與永勝這個人吧。人生的困境像是在窯內每日都會重複出現的塵土。「清掃他吧。」永勝老師如此說,畢竟人不知道何時會被塵土迷濛了眼前的路,畢竟塵土也會影響成果。從故事引導人生的道理,同時見到永勝老師如何看待這個人間。

最後我要說個小故事。某天永勝老師打給我,問我台灣有什麼貝類。我想說又要烤肉喔,我先問他要吃哪種,他說要紋路深刻。台灣蛤殼平滑,牡蠣又過度粗糙,我找了血蛤給他。

「這要幹什麼?這個要用烤的喔。」我叮嚀保鮮與煮的方法。

「做小小的盤。」他說。

他將血蛤的殼,壓印在陶上。他跟我說,某個主廚問台灣的貝類能否做食器?永勝老師不是以擬摹大型貝類來做盤,而是問我台灣的現狀有哪些能做的,他真誠直接地烙入食器之中,直球對決。

直球對決,失敗了又何妨,再丟幾顆變化球也行。

如今,這本書的溫錐倒了,文字做為食器,也能讓讀者感受溫潤厚實不躲避粗糙的質感,務必捧在手上,暖暖感受。

自序

你的七號錐什麼時候倒?

溫錐,是燒窯時除了測溫棒以外,另一種測知窯溫的方式。

測溫棒所能接收和傳達的只是窯內的溫度,而測溫錐則是與其他作品一起經歷熊熊烈火的淬鍊,在相同的升溫曲線下蓄積著相同的熱能,因此透過溫錐的變化,可以更真實地觀察坏體與釉色的狀態。

就像人生,因為無法經歷與他人相同的生命歷程,僅憑表面上一切所聞所見來判斷,只是極為膚淺的猜測與假想,並非真實,也無法感同身受。所謂的真實,其實也只是在觀察到的短暫片刻,並非恆久不變的永恆?覺察的當下便已是過往。如《金剛經》中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個念頭的閃變,故事的發展便走向了不同的終點。

每一支不同代號的歐頓溫錐,都代表不同的燒成溫度,當七號溫錐倒地點頭之時,窯溫便達到預定的一千兩百五十度,也代表燒窯階段的完成。關上瓦斯閥門,當窯火熄滅的那一刻,靜靜地站在窯門前,雙手合十,感謝窯爐所忍受的煎熬,也感謝身體所承受的疲累。

七號錐倒了,象徵一個工作階段的結束,也是每一件器物即將發展出一段獨特故事的開始。

在燒窯完成與下一個工作銜接之間休息的片刻,我喜歡閱讀、喜歡寫作,更喜歡觀察與收集做陶生活的點點滴滴與朋友們分享。工作室那張茶桌,就像許多人生故事的交換平台,承載著你我他的悲喜,有開懷的歡笑,也有悲傷悵然的眼淚。

做陶的二十幾年來,不論是教學或器物的交流,或是在每一次旅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總帶來許多的感動與啟發。偶爾也會將這些感動分享到臉書上,有人說:「做為一個器物的作家,臉書上應該多放作品就好,不要寫一些有的沒的。」但是對我來說,不論是做陶、拍照或書寫,都不是以賺錢為主要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透過這些事情,為生活留下紀錄或將自己的感動分享給更多的人。

生活中,從來不缺乏各種的美好與令人感動的事物;但是生活中的壓力與繁忙的節奏,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愛的感受及欣賞美的能力。在各種環境下努力地求生存,卻忘記要安靜片刻來感受生活。拚命追逐物質與財富的積累,只在乎或計算著自己又得到了哪些夢想中的追求,卻不曾留意在我們努力追夢的同時,生命中也悄無聲息地失去了那些更寶貴、更值得珍惜的一切。

以為,獲得愈多就可以愈快樂;卻有一句歌詞是這麼唱的:「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失去以後會發現,原來追求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獲得的快樂是短暫的,但有些失去卻可能讓我們永遠都不快樂。就像叔本華曾說,欲望在滿足之前是痛苦,在滿足之後是無聊。如此反覆地追趕過程,痛苦與快樂輪轉,猶如蛋生雞或是雞生蛋這般難解的存在。生命的進程是一連串不斷的轉彎,快樂的定義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小時候在冬天上學的途中,我會因為路旁稻梗上的霜而停下腳踏車,把書包丟一旁,玩到上課鐘響了才進到教室。當然免不了老師的責罵和處罰,但是那短暫的玩耍足以讓我開心地度過一整天,所以我還是願意拿一節課的罰站來換取一整天的快樂。整個冬天只要路邊有霜,我幾乎就沒準時進過校門。

在師長的眼中,像我這樣的孩子是令人頭痛的。但也或許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我很大的自由和空間,讓我有機會用自己的節奏去觀看這個豐富的世界,慢慢地感受那些生活中細微的感動。

這些年不斷和身邊的朋友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動,常有朋友說:「你應該出一本書。」在我內心深處也的確藏著出版著作的夢,卻未曾想真的會有實現的一天。

有鹿文化是我非常喜歡的出版社,到有鹿文化面談的那一天,內心澎湃的情緒,那股雀躍和不可置信的心情,就像當年在產房外等待女兒出生的那刻一樣,欣喜激動難忍。每晚在工作後堅持到深夜的寫作過程,都是一次觀照自己內心情感、回憶的發掘與療癒。

瓦斯窯裡的溫錐,忍受著窯裡的溫度,在不堪承受的時候而傾倒。當七號錐倒的時候,我會停下腳步看看周圍的世界——你的溫錐呢?什麼時候倒?什麼時候可以停下腳步來感受一下最簡單的美好?或許就是現在,好好地感受一下你心裡溫錐的角度,不要等它承受不住了,才知道要停下心裡那無止境向前追求的火。

這本書,記錄的是我多年來在做陶生活中的各種感動,野人獻曝般在冬日的暖陽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絲絲溫暖。一件器物的完成不在出窯的那一刻,而在它盛滿了與使用者交融的情感之後;一本書的完成也不在出版的時候,而在這些文字或許能夠帶給你些微感動的時刻。

感謝你的閱讀讓這本書完整,謝謝有鹿文化讓我圓夢,謝謝最可愛的編輯彥如在成書的過程中對我的種種鼓勵和協助。更要感謝,陳惠珠老師當年的鼓勵讓我愛上閱讀。

目次

推薦序|他的溫度——淺談林永勝《七號錐倒了》◎夏韻芬
推薦序|窯內塵土,務必清掃◎林楷倫
推薦語
自 序|你的七號錐什麼時候倒?

輯一・土裡的況味:那些關於器物的事
情感的隨身碟
消失的美好
不負責任的工作
年輕真好
照顧腳下
萬年狗屎
窯神的賞賜

輯二・坏中的情懷:因陶而遇的那些人
菓菓
不累的爸爸
綠豆粉粿
櫻花樹下的早餐
摔壞作品的媽媽
藍色稀飯
不一樣
黑色的玫瑰花
什麼樣的餐廳

輯三・火上的心性:由做陶而生的感悟
殘心
圓形的支點
夏荷
是誰成就了你
我說的都是真的
齒輪
聰明鳥
不當國寶
方舟濟河
井蛙知天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一】

情感的隨身碟

在生活中常常聽到「溫度」這個詞,而且被廣泛地應用在各種場合之中。
例如,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創造一個有溫度的空間、這是一道有溫度的料理,或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
但是,「溫度」究竟從何而來?沒有溫度的人還能活嗎?有溫度的空間指的是暖氣房還是冷氣房?而有溫度的料理或書籍、器物等又該如何解釋?
通常當一個名詞不斷被廣泛地使用,而形成一種幾近「共識」的情況下,這個名詞的本意和內涵卻也往往容易被曲解或遺忘。
●星期三最有溫度●
在一次廣播節目中,主持人問我:
「你覺得什麼樣的器物最有溫度?」
「星期三的器物最有溫度。」
「為什麼是星期三?」
「因為,星期三出窯。」
主持人愣了一下,緊接著大笑。
當然,我知道她所指的並不是體感的溫度,而是更深層的意涵。
或許用「溫暖」一詞來取代「溫度」會更為貼切。
「溫度」是消耗某種物質或能量之後所產生的變化;而「溫暖」卻是一個讓人舒心的情緒或感受。
一次日本的旅行,在岐阜縣一家小小的蕎麥麵店裡,吃到一碗非常好吃的蕎麥麵。我抬頭問廚房裡低頭煮麵的婆婆:
「這麵怎麼可以煮得這麼好吃呀?」
「心だよ。」婆婆微笑地拍拍胸口說。
那一刻,我感覺到一股暖流從頭頂流淌到心底。
是心,是因為用心!
我們也可以知道,婆婆所說的「心」指的也並非心臟,而是那份「心意」。
也正是一份真誠的心意,才能創造出令人感到溫暖的事物。
●一群孩子的訂製禮物●
千秋陶坊成立之初,一方面對陶藝市場尚感陌生,一方面仍在摸索自我發展的方向,到幾所國小進行陶藝教學,成為我最主要的工作內容。
在一次課堂結束後,當我整理收拾學生的作品時,有兩個小女孩走到講台前,互相推托著要彼此向我開口表達。
其中一個小女孩說:
「林老師,我們老師教完我們這個學期,就要去美國了,我們班想要送老師一件作品,所以每個同學都出十塊錢,可不可以請你幫我們做一件作品送給我們老師?」
面對孩子如此天真的笑容和舉動,實在令人無法拒絕。
然後,兩個小女孩開心地將她們手上的零錢全部交到我的手上。
開車回工作室的途中,我立刻為如此輕率的承諾感到懊惱。在工作室,來訪的朋友似乎察覺了我的心事。
「怎麼覺得你今天泡茶都不專心,在想什麼事嗎?」朋友關心。
轉述了剛才學校發生的事,卻引來朋友一陣大笑。
「你少賺一次有什麼關係?反正你這裡作品這麼多,隨便拿一件去,包裝漂亮一點就好了……」
但其實令我懊惱的,並不是孩子們給的錢少,而是我該做一個什麼樣的器物,才能盛裝和傳達那群孩子的心意?
晚間,在電視上看到媽祖遶境祈福的畫面。突然想起,在資訊及交通不便的傳統農業社會,當有親人遠行,家中長輩或親友會準備一把門前的土和神明廳裡的香灰,讓親人帶在身上啟程。故鄉的土是讓異鄉的遊子在抵達目的地之後,不至於水土不服;而香灰,則象徵著祖先的庇佑及家人的期盼。想到這裡,我決定用南投的土和廟裡的香灰,製作一個香灰釉茶碗當作禮物。
以香灰做成釉藥的原料,是一個極其繁複的過程。從香爐裡取出的香灰屬於鹼性物質,需經過數十次不斷淘洗和反覆實驗,才能拿來做為釉藥使用。終於,趕在學期結束前將茶碗做好。我又請朋友幫忙縫製了一個布包,裝好後送到學校去。
原本只打算交給孩子們自行贈送,碰巧老師也在教室裡,便對老師說明了孩子們的心意和茶碗製作的過程、象徵的意義。於是紅著眼眶的老師,和一群不捨的孩子就這樣團抱在教室裡哭了起來。
●小小器物帶來的力量●
幾年後的一個傍晚,工作室前來了一輛白色的轎車,走下車的正是那位當初為她做碗的陳老師。
「好久不見了!不是去美國了嗎?我剛好拿到一泡好茶,坐下來喝茶吧!」
「好呀!不過我要用我最寶貝的這個碗喝。」說著便從包裡取出那個小小的茶碗。
我看了一下她手上的那個碗,正是我之前為她燒製的茶碗。但碗口上卻多了一個小小的缺口。
「不是最寶貝的茶碗?怎麼還讓它受傷呀!你一定沒有小心使用。」我開玩笑地說。
沉默了一下之後,她說:「林老師,其實我今天就是為了這個碗,專程來謝謝你的!
「剛到美國的時候,有很多的不習慣,也會很想家。好幾次都想放棄,也跟家人分享了我想回來的想法。有一天突然很想喝茶,就拿出這個茶碗,放了一些茶葉,沖上熱水,靜靜地思考接下來到底該怎麼走才好?
「你知道嗎?當我要拿起這個碗喝茶的時候,我好像突然聽到教室裡那群小朋友對我說:『老師加油!你要加油喔!』我猛然覺得,如果我就這麼回來了,我該怎麼面對這一群為我加油的小朋友呢?於是,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好好地留下來學習。此後的時間裡,這個碗也成了我生活中最好的陪伴,當我心情低落的時候就會用它來喝茶。透過碗就會想起那些小朋友和家人的期待和鼓勵,感覺又可以獲得滿滿的能量。」
聽完陳老師的分享,我感動莫名,從來沒有想過,一件小小的器物也能為人帶來溫暖和能量。
●有缺口才有故事進來●
「那你這麼喜歡的碗怎麼會受傷了呢?」
「喔!就是因為它受傷了,我才更知道它的重要性!
「有一天晚上,我在一群朋友的聚會上喝了一點酒,半夜才回到家裡;隔天起床晚了,趕著出門不小心撞到用布包著的茶碗,我當下不敢打開查看,便匆匆出門了。但是一整天都心神不寧的。
「當天回到家後,我小心地拿起布包,慢慢地打開——它已經被我撞壞了一個角。我滿心懊惱,自己怎麼會這麼粗心把它撞壞了呢。當下我急得都快哭了。後來每當我看著這個小小的缺口,想到的卻是那晚開心的聚會,突然之間,它不再是一個傷口,而是一個美好記憶的刻印。久而久之,當我看到這個碗,想到的不只是那群可愛的小朋友給我在異鄉念書的鼓勵,還交織著那個開心的夜晚。」
說完,她端起碗喝了一口茶,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離開前,陳老師說:「這次回來台灣是準備結婚的事情,結婚後再回台灣的時間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不過透過這個碗,我又會回想起這一泡好茶的滋味,和這個美好的下午。真的謝謝林老師的碗,回美國後我會繼續帶著它記錄我的生活。」
看著她離去的身影,我回到茶桌前又沖了一壺茶,品味著已淡而無味的茶湯,望著整間工作室的器物,全部思緒都停留在她剛才的那一番話。
●心意是感動的源頭●
關於做陶,長久以來想著的只是如何讓器皿能夠為使用者帶來更多生活的便利,從來沒有思考過器物其實也存在更多的可能:它不單只是用來提供方便的生活,更像是一個情感的隨身碟,隨時用來記錄我們日常的點點滴滴。
就如日本民藝運動的發起者柳宗悅所說的,「器物之美在於用」,器物的美好唯有透過使用才能真正的體會。而器物內在所蘊涵的那份心意,也才是真正讓人感到溫暖的源頭。不論是製作器物的職人,或器物的使用者,也唯有「用心」才能真正體現和感受器物的美好。因此,毋須追求難得或高貴的器物,「心意」才是真正讓人感動的源頭與價值的所在。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細心察覺每件器物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也才能慢慢察覺到生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可以聽到窗邊的鳥叫、看到那隨風揚起的落葉、透過樹枝照在牆角的光影,細心感受到四季微妙的變化。一件器物在生活中的功用絕不僅是盛裝物品;更是承載感情,記錄生活和豐富我們的生命。

【內文試閱二】

照顧腳下

做陶的過程是孤獨的。
也必須孤獨,因為專心一致、全意念地投入才能製作出一件好的作品。太多的紛擾會無法專注,更無法安靜思考。
但是人類畢竟是群居的動物,大部分人都對寂寞和孤獨感到強烈的恐懼和不安;所以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也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
正因為我們的生活必須時時與他人相處,所以如何在彼此之間營造一段舒服的相處模式,就成為我們生活中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在彼此相處的過程,我們更多是在表現以及給予,卻未曾考量我們所給予的是否如他人所需要的。就像一隻整天拿著胡蘿蔔釣魚的兔子,恐怕坐上一輩子也釣不上一條魚。
只有用心的觀察和體會,才能在適當時機讓自己的付出有所價值且令人感動。
●先「看見」,才「用心」●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表達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其中最大的影響,通常是來自原生家庭的環境。一個在笑聲中長大的孩子,通常也會將笑聲帶到他的朋友圈中;一個在責難中成長的孩子,很大的機率也會帶給別人一些壓力。
現在的教育環境,不斷強調要孩子勇敢地表達自我,這讓我們愈來愈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愈來愈為了表現而表現。因此,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看起來很熱鬧,卻也愈來愈淡薄。當我們習慣了只接收那些外顯的表象,就會無法體察到生活中細微的差異和變化。
每個人都用自己習慣的語氣和對應方式來和別人相處,一旦有了不愉快,第一反應通常認為是別人的問題,而沒有冷靜下來反觀自己可能才是問題的所在。「為什麼對方沒有給我期待的答案?」「我這樣說又沒有什麼不對!」其實這只是因為自己沒有「看見」。
在工作的空檔,我喜歡用手機相機記錄下工作室光影的各種變化;走過窗邊看見那穿透樹影落在坏體上的畫面,就會忍不住拿起手機拍攝下來。偶爾有朋友會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拍出那些光影變化之間的美感。甚至翻出我臉書上的照片,問我這是在哪裡拍的?
我帶著他到工作室的門口,指著牆邊的水缸,「就是在這裡拍的呀!」
朋友驚訝:「我經過這麼多次,為什麼沒有看見它?」
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先學會「看見」。如果連眼睛都看不見,就更不用談用相機記錄或是用心來感受了。
我們的「心」太快,快到對很多生活中的事物都是一閃而過。天氣熱了有冷氣、天氣冷了有暖氣,季節的交替快到連春夏秋冬都只是月曆上逐漸更換的文字,對生活中的變化全部都視而不見。
而讓生活從快到慢的過程,也是需要學習的。透過對季節的細微觀察,如一朵花開的過程、一片落葉飄落的軌跡,讓已經麻痺的感知能力慢慢甦醒,讓生活不再只是數字上的更替,而是活在季節裡。
●照顧腳下●
為了製作出更好用的茶具,我曾在七年的時間裡,每週往返台中上課。學習茶藝的過程中,老師會在每個不同的學習進度上為我們規劃各種小型茶會。透過茶會形式的互動,能更深刻地體會每一次提壺、注水的意義。而在許多的茶會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主題是一次「照顧腳下」的茶會。
「照顧腳下」,來自於日本許多寺廟階梯處可見的小木牌,上面寫著的「腳下照顧」。其中的含義並非要我們小心階梯,「腳下」指的是「當下」或「本我」,而照顧則有反省、關注及確認的意思。
老師選擇「照顧腳下」做為茶會的主題,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專注在當下的每一刻,並用心感受每一位茶客的心情。
茶會的前一天,我徹夜未眠地燒窯。上課前的早晨,掀開窯門上的窺孔查看窯內的情況,用來測探溫度的七號溫錐已經形成完美的弧線,前端剛好點在棚板上,這表示窯內的實際溫度已經到達預設的階段。關掉瓦斯開關、確認瓦斯窯徹底熄火、插上煙囪的擋板,梳洗後就直接到教室上課。
當天的茶會是在佛寺中舉行,所泡的第一杯茶湯必須端到佛前供佛。雖然氣氛有些嚴肅,但內心卻很平靜、輕鬆。茶會結束後,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茶會的心得。
老師走到我的身邊微笑著對我說:「永勝,今天很累喔!」
我驚訝地看著老師:「老師為什麼會這麼說?」
「因為你的腳步很重。」老師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對我很大的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不可能會注意到身邊的人腳步是否沉重。
但如果我們不能體察到別人的狀態,又如何為對方泡一壺適合的茶湯呢?
偶爾到朋友的茶室喝茶,朋友會熱情地款待剛拿到的好茶,並細數著這茶的來歷和珍貴。喝完之後,該有的香氣、口感、喉韻都很好,確實是好茶。但感受也僅是味覺感官上的差異。
一次,到嘉義演講結束後訪友,朋友一見到我就說:「昨天剛拿到一泡很好的高山茶,今天剛好可以來喝一下。」
說完就打開爐火煮水,拿起手上的茶葉,想了想又放下,起身拿後方另一罐茶。出湯後端起杯子放到我的桌前:「喝喝看,不知道好不好喝?」
「一定很好喝呀!」
朋友驚訝地看著我:「你都還沒喝,怎麼知道一定很好喝?」
「你剛剛不是說要泡高山茶給我喝嗎?為什麼又換成了普洱茶?」
「喔!因為我想說中午了,你還沒吃飯,一下子喝輕發酵的茶怕你胃不舒服呀!」
「所以我說一定很好喝!我看你換了茶就大概知道你為什麼換茶了。
茶葉或泡茶的技巧好不好是一回事,這份體貼的心意才是讓茶變好喝,也讓心變得溫暖的主因。」
一泡茶質優良的好茶,用適當的方式沖泡,滋味必定令人回味;但是一泡「用心」沖泡的好茶,才能讓人由衷地感到溫暖。
●無須言語的貼心●
有一段時間,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開車到台中找朋友小方喝茶。小方話不多,通常我們也沒有太多言語上的交流,只是簡單的寒暄,我坐下,他泡茶。但每次喝完他的茶,總覺得心情得到了紓解。
當心情低落的時候,他會沖上一壺清香的阿里山烏龍,鬱悶的心情便隨著那股清香和杯中升起的熱氣而蒸發;有時是工作或生活中的瑣事而感到焦躁,他會拿出小小的朱泥壺,沖出一泡濃淡適宜的鐵觀音,讓我的心隨之沉靜。
讓我的心情得到轉換的,並不在那些茶品是否珍貴。而是那顆不需言語就能察覺到他人情緒的體貼之心。
同樣的,製陶人在製作器物時,如果無法體察到別人的喜好或心情,也就很難製作出令人愛不釋手的器物。在這一杯杯溫暖的茶湯中,我慢慢學習著「看到」、「喝到」和「做到」。
學著照顧腳下,放慢腳步,細心關注生活的每個當下,學習用體貼的心關心我們在乎的人,細心感受生活中細微的美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