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有聲的中國: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簡體書)
滿額折

有聲的中國: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價
:NT$ 354 元
優惠價
8730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為“傳播文明三利器”之一,演說在晚清的興起,令人矚目。整個20世紀中國,但凡有效的思想啟蒙或廣泛的社會動員,都離不開“演說”這一利器。正因此,對於現代“演說”的研究,不僅涉及其具體內容,更牽涉演講的立意、文體、姿態、聽眾反應及傳播效果等諸多視角。而所有流傳久遠的“偉大的演說”,不僅系於演說者的個人才華與訴求,更與整個時代的風尚與精神相契合。

正如作者陳平原教授所言:“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時代社會是否活躍、政治是否開明、學術是否繁榮的重要表征。”本書亦希望借助那些隱匿於寂靜深處的“演說”,尋找觸摸歷史的入口。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曾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頒發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屆王瑤學術獎著作獎(2016)、第四屆思勉原創獎(2017)、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2019)、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21)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余種。治學之余,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近期出版的隨筆集包括《故鄉潮州》、《大聖遺音》、《讀書是件好玩的事》(增訂版)、《懷想中大》(增訂版)、《花開葉落中文系》(增訂版)等。

名人/編輯推薦

演說,是現代中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而這聲音的背後,有人、有文、有思想、有時代。

雖然相較於文字,聲音更易於消失於歷史的深處,但那些留存下來的珍貴演講,那些關於演講氛圍的生動描摹,那些對於演講現場的光影留念,都為我們復原了一個“有聲”的現代中國。

陳平原教授的這部新作,可以說是一次特殊的探索:通過鉤稽“演說”的變化,兼及閱讀(文字)、傾聽(聲音)與觀看(圖像)三種觸摸歷史的路徑,呈現出一個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現代中國,也借以透視整個時代的政治與文化氛圍。

目次

導言:聆聽演說與觸摸歷史

章 演說之於現代中國

一、作為“聲音”的演說

二、演說之視覺呈現

三、演說之聽覺記憶

四、演說之魅力及其可能性

第二章 晚清畫報中的聲音

一、畫/話說聲音

二、“戲園子”如何“進化”

三、與學堂、報章結盟

第三章 現代中國的演說及演說學

一、“演說學”之傳入

二、演說的定義與溯源

三、分類、技術及姿態

四、“無邊的國事”與“有聲的文學”

第四章 聲音的政治與美學——現代中國演說家的理論與實踐

一、演說之氛圍

二、演說之鄉音

三、演說之變奏

四、演說之危險

五、演說之詩性

第五章 徘徊在口語與書面語之間——工作報告、專題演講以及典禮致辭

一、偽裝成口語的書面語

二、日漸進入書面語的口語

三、文體感的缺失與重建

附錄一 孫中山關於教育的六次演說

附錄二 作為演說家的聞一多

附錄三 “演說現場”的復原與闡釋——“現代學者演說現場”叢書總序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關於演說的定義、功能、分類,這些技術性分析,更多屬於學院派的“紙上談兵”;有經驗的演說家,會根據現場氛圍以及主客關係隨機應變。談論“現代中國的演說學”,容易達成的是基本訓練,比如聲音、姿態、表情、手勢等;至於思想、立場、學養、修辭,那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無法一蹴而就。演說確實有技巧的一面,但談論現代中國的“演說”,絕不能限於技巧,必須把“無邊的國事”帶進來,這文章才可能做深、做細、做大。
梁啟超之所以特別強調“演說”對於改良群治的意義,很大程度基於他對中國教育現狀的了解:“大抵國民識字多者,當利用報紙;國民識字少者,當利用演說。”十年後,《圖畫日報》以圖文並茂形式表彰“上海社會之現象”,則便是《演說家》:“自歐化東漸,人民知西人演說之舉,易開通知識,灌輸文明,於是皆開會演說。初惟紳學界有之,近則商界及女界亦然,且恒有請人代表者。而尤以上海為獨開風氣之先,此舉更盛。因圖之以征社會之進化,並作贊曰:……”。又過了二十多年,余楠秋撰《演說學概要》,照樣呼應梁啟超這一思路:“現在的中國人,大多數是不識字,不能讀書,然而他們的耳朵,是可以聽的;吾人如果想要引這大多數的中國人,入到正軌,非先說服他們不可。”當初中國衰弱貧困,教育極為落後,“演說”顯得很重要;但今天中國,基礎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過半,為何還需要“演說”?這就說到,在接受信息、傳遞知識、培育思想方面,眼睛與耳朵各有分工。任何時代,即便滿腹經綸的學者,也都願意傾聽——假如演說很有質量的話。
這裡所說的演說的“質量”,主要不是指技巧,而是內容。所謂“振聾發聵”,指的不是音質、音高或音量。所有流傳久遠的“偉大的演說”,不僅系於演說者的個人才華,更與整個大時代的精神氛圍相契合。有感於此,我才會在章的結尾寫下這麼一句:“所謂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時代社會是否活躍、政治是否開明、學術是否繁榮的重要表征。”
一百年前,那位曾追隨孫中山鬧革命的留日學生袁澤民(1881—1927),撰寫了中國部上軌道的演說學著作,強調演說對於現代政治的功用:“上可以應援政府,指導政府,監督政府;下可以警醒社會,開通社會,改良社會。小可以結合志意之團體,大可以造就世界之輿論,利益之處,不可勝言。”這一設想,未免過於理想化。起碼在現代中國,作為一種技術及文化的演說,“警醒社會”可以,“指導政府”則做不到;至於“造就世界之輿論”,那必須背後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

現代中國著名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孫起孟(1911—2010),曾撰有《演講初步》,提及神聖的抗戰“為我們衝破了說話的禁忌”,否則,“我們只要想一想茶館酒樓裡貼著‘莫談國事’條子的時候是怎樣一番光景”,就明白演說的邊界與局限。演說並不透明,聲音背後有人、有文、有制度。借勾稽演說的變化,來透視整個時代的政治及文化氛圍,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