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3)
政府出版品 (1)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2)
無法訂購商品 (1)
庫存狀況

有庫存 (1)
無庫存 (2)
商品定價

$200~$399 (2)
$400~$599 (1)
出版日期

2022~2023 (1)
2020~2021 (1)
2018~2019 (1)
裝訂方式

平裝 (3)
作者

劉紀蕙、蕭育和、萬宗綸、梁慕靈、劉永晧、林宛瑄、涂銘宏、吉田寬、井上明人 (1)
楊乃女、林建光-主編;林建光、黃宗慧、蘇秋華、廖勇超、邱彥彬、林宛瑄、楊乃女、李育霖、李順興、涂銘宏-作 (1)
黃宗潔-編;余美玲、楊翠、馬翊航、李欣倫、葉淳之、廖偉棠、蕭義玲、范宜如、林楷倫、龔卓軍、瀟湘神、林宛瑄、黃宗慧、何曼莊、羅晟文、邱鉦倫、呂樾、陳文琳、林怡伶-作 (1)
出版社/品牌

國立中興大學出版中心 (1)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1)
聯經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3筆商品,1/1頁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滿額折
動物不只是「動物」,而我們也不僅僅是「人」! 卸下生而為人的優越,理解、包容並交付愛予「牠」們。 探訪臺灣文學中最深情的動物與人文書寫。 從歷史到文化,聊動物談生命;引介文學裡之動物形色,呼喚牠們現身吶喊, 在流動的共感中,體現不同視野的島嶼萬物。 長久以來,動物在人類「大寫的歷史」中,往往不是被異化,就是被邊緣化,牠們是珍奇猛獸、是工具幫手、是貼心寵物、是食物獵物,唯獨不是牠們自己。 動物在人類文學作品裡,從未缺席。隨人類文明進程演繹,生態思潮脈絡浮現,在文學的牽引下,19位作家學者各別邀請文本背景中的動物輪番上陣。以時間軸序,爬梳臺灣文學中的動物書寫,從動物作為工具、商品、符號到成為主體;輔以空間視野,環顧各族群文化、探究不同類型題材、囊括藝術創作中之動物百態。更收錄「他山之石」專欄,對照日本、中國、馬華、香港等地文學裡的動物書寫,體現人與動物關係的普遍性和地域性。本書中各式動物形象、生命寫照、互動情感、符號象徵,都映照出人與「人以外的」――動物們的存在和真實狀態。當人類學習平等正視一切,才能為了人以外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何能「成為人以外的」?……它是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願景;也是一種指向後人類時代,人與他者界線流動的狀態;除此之外,它也同樣指向那些在自然大化之下,「成為人以外的」生命們,牠們同樣具有情感與性格,我們與牠們同死共生。 ――黃宗潔|本書主編 如果文學能使我們稍稍謙卑自省, 臣服退讓、看見萬物有靈,理解人的蒙昧,我們就能認知其實怪物就是此生與各種生命形態交會並且曲折構成的、不完整的自己,也許我們也會明白,那難解不可測的、深淵的目光無意吞噬誰。 ――柯裕棻|作家 本書特點 ☉ 國立臺灣文學館|動物特展 蒞臨展間,穿越時空。透過神話、詩歌、小說、散文、童話等動物文學,以大型情境藝術裝置、動態捕捉互動技術,開啟成為人以外的種種可能。 ☉ 島嶼臺灣|在地動物導覽指南 時序橫跨清領日治、工業革命後、經濟起飛直至今日的臺灣;撰寫者囊括學者、詩人、小說家、藝術家;類型涉及科幻、奇幻、繪本甚至藝術創作和裝置,文學動物形象依序現身。 ☉ 喜愛動物、生命、生態書寫之讀者|必讀書目 擺脫人本之史觀,以文學流動筆觸,敘寫各種動物生命的喜樂與悲哀。
優惠:71週年慶-單79雙75
庫存:3
定價:390 元, 優惠價:79 308
文化研究期刊(第38期/2024春)
滿額折
作者:劉紀蕙; 蕭育和; 萬宗綸; 梁慕靈; 劉永晧; 林宛瑄; 涂銘宏; 吉田寬; 井上明人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5/30 裝訂:平裝
2024年春季號|思想論壇:後虛擬專題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21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內容包括五篇論文,以及一組思想論壇稿。首先,劉紀蕙的〈佛洛伊德、巴禮巴與「文明性」的悖論:政治拓撲學的難題〉,關注文明發展如何帶來了看似「文明」的暴力。劉紀蕙透過爬梳巴禮巴(Étienne Balibar)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對於「文明性」(civility)及「文明」(civilization)的詮釋指出,文明性可能成為一種建構共同體的政治操作,並能藉此執行各種邊界的劃分與排除。而邊界的外部,自然就成了「合法」得以「不文明」的空間,也就是暴力之所在。劉紀蕙以台灣近年來的暴力事件為例,進一步說明國家的公民身分,即是文明性政治操作下的一條劃分線:從台灣遠洋漁業虐死漁工事件,到柬埔寨西港的網路詐騙集團園區,都是所謂的非法例外空間。在全球資本與國家的默許與支持之下,系統性地容許暴力發生。劉紀蕙對於文明性的反思確有其洞見,不過,也在文明性與暴力兩者的關係上,留下對話與思辨的空間。因此,我們同時邀請該篇論文的審稿人蕭育和博士回應此文,希望藉由「批評與回應」的形式,深化巴禮巴對於文明暴力的批判,並對此提出可能的解方。 同樣關注社會中被邊緣化族群的論文,還有萬宗綸的〈「你是外國人嗎?」:台灣聽障者的口音與身份誤認經驗〉。該文主要針對台灣成人聽障者因「聽損口音」(deaf accents)被誤認為外國人的經驗,進行分析與討論。聽損口音是指,聽障者因借助聽力科技(助聽器與人工電子耳)轉換收音,對聲音的感知與聽人產生差異,而在發出的語音中,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口音。該研究以高夫曼(Goffman)污名管理的理論出發,試圖釐清因聽損口音所被誤認的「外國聽人」身分,如何與聽障者原有的污名身分互相競奪。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部分聽障者來說,因口音被誤認為外國人,其實暗示著自身聽力的損失相當嚴重,才會被視為社會中的「他者」,這造成了聽障者的社會心理傷害。此外,被誤認的國族身分不同,也會影響聽障者在被誤認經驗中的感受。舉例來說,受到地緣政治情感與種族化的文化優越性影響,有受訪者會因為被誤認為來自中國或東南亞而感到不悅。相對的,部分被誤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後人文轉向
當世界越來越趨「後人」,亦即越來越不利於「人」、「人性」、人文發展時,我們就越須對此種強大的負面趨勢有所了解。《後人文轉向》即是在後人類時代思考關於「人」、「非人」、「人文」等議題,並為當前人文研究找出一線曙光。本專書邀請多位國內關心此議題的學者,從「物」、「技術」、「環境」等面向,探討後人文研究的可能走向。收錄的論文除了回應當代西方學術、文化界的重要話語論述之外,也嘗試將這些話語再脈絡化,成為對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