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一切都顛倒過來了,
當初在醫學院強調生命尊嚴,不做無謂急救的我們,
進了醫院卻拚盡一切搶救病人,
百歲的、失智的、長期插鼻胃管的……
學校教我們各種醫病關係,卻從未告訴我們,
穿上白袍後,更艱難的是「醫病抉擇」。
人們喜歡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
偏偏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在在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困惑向誰訴?憤怒因何起?傷悲誰能聽?年輕醫師的誠實反思:
*令人寬慰的是,縱使生命有種種含混之處,死亡卻只有一種。世事再令人困惑,也總算給人們留下些確定的事物,讓其成為我們的依歸。
*從前,我堅信愛是在相處中建立起來的,否則便不夠確實。而如今我漸漸明白,藉著回憶、呼氣、排汗與偶一觸發的震顫去愛,也能是永恆。
*為自己選擇是展現意志,不管最終結果為何,畢竟無怨無悔。為別人做選擇卻永遠艱難,結果也永遠會落下遺憾。
*花是不問結果,該開的時候便開,該落的時候便落;流水順著地勢起伏亦從來不問終點。我想,人也是如此,能道別的時候便道別,能放手的時候便放手,如此而已。
本書特色:
◎對於作者來說,醫師不是工作,患者更不只是病例。年輕的她不斷自問的,正是這重大又兩難的醫療命題: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黃軒醫師(台中市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主任醫師)推薦:「我從事重症醫療工作二十年,書中所提到的情節,不管在哪個醫院都會反覆發生。只有真正身為專業、專情又專心的醫者,才能繼續成為有情的醫療人員。也必須對病人和家屬用到傾聽、傾看及傾心,才能協助他們度過病悲、病苦的人生路程。而作者年紀輕輕就做到了。」
◎楊育正醫師(婦癌名醫)推薦:「作者初入臨床,以細膩的心,從醫學院和書本的知性觀點,轉換成面對生命起落的一個一個並無標準的獨立個案:人,這些都是學校沒有教,也無法教的,完全活生生的場景。學習面對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好的啟發。」
◎摘自內文〈第三次的出人意料〉:「我的病人快要死了,所以我不願意笑他:哪有剛剛要求醫護人員急救,轉過身來自己又要自殺的道理?他要求醫護人員急救,不是不願死,是不願向死神投降;要自殺,不是不願活,是想讓自己,而非疾病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拔走鼻胃管,不是不接受鼻胃管,是不願接受我們強加給他的鼻胃管。一切都是為了取回對自己生命的主控權。」
名人推薦:
黃軒醫師(臺中市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主任醫師)‧楊育正醫師(婦癌名醫)真情文字推薦
主動脈(【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臉書版主)‧吳佳璇醫師(精神科醫師│作家)‧林子堯醫師(醫院也瘋狂‧雷亞│金漫獎首獎醫師)‧急診女醫師其實(醫師)‧張勝南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黃瑞仁院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同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名人推薦:
黃軒醫師(臺中市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主任醫師)‧楊育正醫師(婦癌名醫)真情文字推薦
主動脈(【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臉書版主)‧吳佳璇醫師(精神科醫師│作家)‧林子堯醫師(醫院也瘋狂‧雷亞│金漫獎首獎醫師)‧急診女醫師其實(醫師)‧張勝南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黃瑞仁院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同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黃軒醫師(台中市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主任醫師)推薦:「我從事重症醫療工作二十年,書中所提到的情節,不管在哪個醫院都會反覆發生。只有真正身為專業、專情又專心的醫者,才能繼續成為有情的醫療人員。也必須對病人和家屬用到傾聽、傾看及傾心,才能協助他們度過病悲、病苦的人生路程。而作者年紀輕輕就做到了。」
◎楊育正醫師(婦癌名醫)推薦:「作者初入臨床,以細膩的心,從醫學院和書本的知性觀點,轉換成面對生命起落的一個一個並無標準的獨立個案:人,這些都是學校沒有教,也無法教的,完全活生生的場景。學習面對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好的啟發。」
【推薦序】做一位有情醫師◎黃軒(臺中市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主任醫師)
人是有情感的,醫師是人,也是有情感的。偏偏全世界的醫療教育很理性、很枯燥,很無人味,於是專業的醫師只有按表操課,依醫療常規執行,尤其現在是高度醫療糾紛的時代,許多醫師把情感埋在心裡,逃避情思。
談到臨床醫療,大家似乎都說以病人為中心點,卻常常忽略了病人,甚至家屬的感受,或者以太忙為理由,不願「傾聽」及「傾心」於病患和家屬的身邊,去了解、去「傾看」我們在專業上有哪些是完全設想錯了。當病人和家屬聽病情說明而頻頻點頭時,他們真的明白我們在說什麼嗎?有時候我們是不是太無人情味了?
我還是個實習醫師時,曾看到前輩醫師仗著自己的專業,高傲地直接對病人說:「我是醫生?還是你是醫生?」
在臨床學習中,醫師們都被授予太多、太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因此在《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這本書中,作者穆琳才會發現「醫學院只教『醫病關係』,不教『醫師與家屬的關係』」。其實那個關係,就是情感關係。
我常說:「病情」,就是「病況加情感」。全球的醫師早已完全被教育訓練成「什麼疾病,怎麼治療」,即使病況很嚴重了,醫師們也一定得依照規範的「醫療常規」去執行。然而,人是有情感的,若一名醫師以其醫療所長,硬要剝奪掉病患的感受,那麼這個醫師的專業也只是有如「磚」業而已──砌得四四方方,死板又制式。
此外,年紀輕輕的穆琳醫師也細膩看到了病人:「『緊閉雙唇』是她反抗世界的唯一方式,但結果整個社會都聯合起來,剝奪她僅有的這點自由,整個體制串通起來欺負一位老婆婆,最悽慘的是,我也身處於同一陣線……」作者看到的不只是病人的感受,她也看到了自己在體制下的感受,這真是一位專業醫師赤祼祼的真情。
一位正在接受醫療訓練課程的年輕醫師,她用心去思考: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愕然發現「死亡」,竟然都不是醫師、病人和家屬的共同選項,於是產生了這樣的反思:當家屬的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想,只有願意專心溝通和面對的醫者,才能解決臨床上這一切的紛紛擾擾與吵吵鬧鬧了。
我從事重症醫療工作二十年,書中所提到的情節,不管在哪個醫院都會反覆發生。只有真正身為一個「三專」──專業、專情又專心的醫者,才能繼續成為一位有情的醫療人員。要解決醫療與生命的矛盾,也必須對病人和家屬用到「三傾」──傾聽、傾看及傾心,唯有如此,才能協助病人與家屬度過病悲、病苦的人生路程。而作者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非常感恩,在醫療路上,我們又多了一位有情醫師。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