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滿額折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三卷)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容特色】
1. 全套160冊的佛法開示全集。
2. 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必備參考書。
3. 以極為親切的方式,清晰講授轉變內心的步驟與方法,手把手帶領,將佛法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
4. 緊貼《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以及日常老和尚的解說,確保傳承清淨無誤。
5. 廣引《廣論・四家合註》等諸經論及祖師嘉言,滿足每一顆好學的心。
6. 為幫助讀者了解內容脈絡進而深入學習,各講次新增章節和標題。
600年前有一顆心,綜觀萬物
斷除了所有疑惑
而今穿越時空,引領後學直面生命的根本

600年前的西藏,宗喀巴大師集合各派扼要,著作總攝佛陀至言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將清淨教法住持在雪域西藏,指引人們從眼前的一步,走向一切遍智、究竟安樂的終極目標。

600年後的台灣,日常老和尚以胸懷天下蒼生的願力,從各類法門抉擇出次第清晰的教授,將《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清淨傳承東引至漢地,並於1988年在台中宣講圓滿,留下160卷講說錄音帶。老和尚簡潔的講授,濃縮深邃教理,讓學者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不費力地深入學習。此套講說音檔迄今已成為海內外流通最廣、發行量最大的學佛教材,引領著許多希求真理的心。

2018年4月真如老師重開法筵,以一堂堂充滿智慧、又溫暖人心的《廣論》課,淺析日常老和尚原文,直指觀察內心的竅要,帶領大家重新學習老和尚的錄音帶。這堂穿越時空的大課堂吸引超過8萬名《廣論》學習者共襄盛舉,每一次深入淺出的講說,都為迷惘的心靈搭建起嶄新的理路之橋。

感念師長說法深恩,以及方便大眾學習,謹將此系列開示之文字輯錄成書,定名為《廣海明月》。目前已出版了「要旨總說」及「皈敬頌」兩卷。

《廣海明月》的第三卷延續講述〈皈敬頌〉,收錄82講開示,貼緊經論內義及師長教授,結合現今修行人狀況,提供循序漸進的修心指南。。

三藏十二部教典浩如煙海,千載難逢。宗喀巴大師在〈皈敬頌〉寫到「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提醒真正修學佛法的志求解脫者,應以正理思擇,如理修持,對治顛倒邪執。大師以千古不變的慈悲,宣講從凡夫到成佛依次修學的圓滿內涵,更流露「見已釋此大車道,我心全然遍勇喜」欲令有情解脫的強烈歡喜。
 
殊勝教授,層層構架、因果相循,能令學者修道信根增長,〈皈敬頌〉在最後一個偈頌再再教誨所有具足善根者,應該著上正念的鎧甲,專勵聽聞,趣向正法,「令暇身不唐捐」。

《廣論》是一本心靈成長最佳的教科書,而《廣海明月》正是它最佳的導讀。古今聖賢對內心思考的解答,就在書頁、文字和每個聽聞佛法當下,頃刻間,你將收穫廣闊思考的喜悅。

星月不墜,廣海朗然,當月光灑下,你也將成為那最皎淨的倒影。

作者簡介

【真如】
幼年時期,即對「生離死別」感到難言的悲愴,從此開始了謙卑而堅定的追尋,直到值遇佛法,才驚覺離苦得樂的智慧都在其中,發願生生世世當佛陀的學生,探求一切真相的答案。
曾經跋山涉水尋訪善知識,成為哈爾瓦.嘉木樣洛周仁波切以及拉卜楞寺高僧根敦嘉措上師、洛桑嘉措上師的得意門生。之後終於值遇一生致力在漢地弘揚《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日常老和尚,成為老和尚的心子,受託於老和尚身後,承接了帶領福智團體的使命。
她的語言,一如她所創作的讚頌音樂,就像高山深谷間自在的行雲流水,當她造訪每一個內心深處的困惑時,不管遇到的是在浩瀚典籍裡鑽研的學者,還是行走於擾攘市井的家庭主婦,或是包裹著青澀困惑的少年,每一個心靈彷彿都能因為她靈巧傳遞的慈悲與智慧,找到一絲解開煩惱的信心與希望。
雖然被尊稱為老師,她自覺更真實的位置是學生,一個皈依佛陀的永恆修行者。

目次

出版緣起
編輯凡例

2B
講次0101
講次0102
講次0103
講次0104
講次0105
講次0106
講次0107
講次0108
講次0109

3A
講次0110
講次0111
講次0112
講次0113
講次0114
講次0115
講次0116
講次0117
講次0118
講次0119
講次0120
講次0121
講次0122
講次0123
講次0124
講次0125
講次0126
講次0127
講次0128
講次0129
講次0130
講次0131
講次0132
講次0133
講次0134
講次0135
講次0136
講次0137
講次0138
講次0139
講次0140
講次0141
講次0142
講次0143
講次0144
講次0145
講次0146
講次0147
講次0148
講次0149
講次0150
講次0151
講次0152
講次0153
講次0154
講次0155
講次0156
講次0157
講次0158
講次0159
講次0160
講次0161
講次0162
講次0163
講次0164
講次0165
講次0166

3B
講次0167
講次0168
講次0169
講次0170
講次0171
講次0172
講次0173
講次0174
講次0175
講次0176
講次0177
講次0178
講次0179
講次0180
講次0181
講次0182

附錄:各講次與日常老和尚廣論開示之音檔、手抄稿段落對照表

書摘/試閱

【講次 0101】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廣論》的時間了。這次我們將要聽聞的這一小段,不知道大家課下有沒有認真地聽聞一下?原來在研討班要研討下一節的時候,通常大家都會很認真地多聽幾次,甚至有的是小組的,大家在一起討論討論。這樣的話,等到大班研討的時候,就是第二輪或者第三輪了,那個時候就會對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有更深一步地了解,而且讓我們的思考更具有一個很廣闊的角度,而且有些問題和回答聽起來也是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意義的。
那麼在聽聞之前,請大家還是要好好地觀照一下自己的三業,觀察的時候,有時候會發現我的身體是處在一種緊張不舒服的狀態,或者呼吸不是很通暢,這樣的話,自己就做一下調整,調整一下姿勢。那麼再觀察一下:我的內心現在有沒有準備好要研討《廣論》呢?還是我的心在剛才的續流,續流很猛還沒有停下來?所謂的觀察三業,就是此時此刻我的身體在做什麼、我的心在想什麼,要有一個明確地了知。當我們明確地、清晰地知道我此刻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接下來調整自己身體的姿勢,讓它處在一個比較愉悅、比較威儀的狀態。
那麼我們的內心,研討《廣論》之前要準備好一個大乘的發心——為利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們必須去希求無上菩提。這一節課的聽聞如果由趣向於無上菩提這樣的一個目標所攝持的話,那麼生生世世我們由於這節課積累的福德,猶如一滴水融進了大海是沒有窮盡的。與其沒有特別特別地觀察、策勵自己的大乘發心,和認真地策動自己哪怕是相似的一個大乘發心,這兩者都用了相等的時間聽聞,而有策動的很顯然是佔了非常大的便宜。我們都是花了同樣的時間、同樣的體力,可是一旦有一個殊勝的發心在攝持的時候,對自他來說,利益都是非常非常大的。
今天我們會開始聽「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好!如果大家準備好的話,那我們就開始聽一小段。聽的時候,注意!要專注、專注!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
我們先聽這一小段。不知道大家聽這小段會不會認為師父在解釋「今勤瑜伽」的「瑜伽」、這句話裡的「瑜伽」?但是我聽這一段,我會認為這一小段,師父實際上講了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的正常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
所以在這裡邊,你看師父說:「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在這裡邊再一次提到了「真正」二字,在前面師父也提到過很多次。如何對真正兩個字我們去比對內心觀察一下呢?可能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我很認真修行」,但是師父為什麼一再要提說:「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空講的」?這個真正二字,我會覺得值得我們一直揣測下去、揣摩下去。
接著師父提到了「境、行、理、果」,這個境、行、理、果出自於唐朝的窺基大師他的《成唯識論述記》,那裡邊的原文是說:「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這個「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這個有五種意思,所以不作另外的翻譯,就是它是音譯。下面還是原文:「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這一小段,其實就是師父解釋這個境、行、理、果,說它是分四個角度來詮釋,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所要具備的這一切條件。
前面那一段,他說:境相應的話,就是不違一切法的自性;行相應,就是要跟定慧相應;第三個與理相應,就是「安非安立二諦」,就是說是二諦還是不是二諦,二諦是遍於一切的;四與果相應,這個果是怎樣呢?一定是無上菩提的果,得果之後就利樂有情。他這裡邊取相應的意思。後來他說:「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有一些人就把它這樣理解了。
師父在講《備覽》的第十一卷也有這樣相關的,那個時候師父解釋「教、行、果」,說:平常是有不同的開合,各家都是不同的,賢首宗就用信、解、行、證。教、行、果有的時候也叫「境、行、果」,名字是不同的。教是說明道理,啟發我們的信解,詳細的就叫信解,簡單的就叫教;行就如何行持;最後證得果。關於教、行、果三方面,說得最清楚明白,而且大綱最完整的有一本特別的論。師父說:這本論跟《廣論》有特別的因緣,這本論就叫《現觀莊嚴論》,是至尊彌勒造的。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當中有一篇序,他有一段話說:「除非是補處菩薩,除了彌勒菩薩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大菩薩,沒有一個人能夠這麼簡單明了把全部的宗要都說得這麼清楚。這三樣東西是從凡夫地一直到究竟佛果,他說得清清楚楚。」
這三樣東西就是境、行、果。師父後來又解釋一下說:這個果就是指佛的法身,換句話說境就是凡夫是什麼、聖人是什麼;從凡夫轉到聖人該做些什麼行為;透過種種的行持,能夠把凡夫身轉成佛的圓滿的法身。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備覽》裡師父還是這樣解釋。所以怎麼樣從一個凡夫到佛地,它的修行應該修出來的次第、教理,我們是應該先聽聞的。

師父在這一小段,揭示了一個真正講修行的人一定要跟教的道理相應,還要跟行持相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