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四方雲集:臺.港.中.新的繪本漫畫文圖學
滿額折

四方雲集:臺.港.中.新的繪本漫畫文圖學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學術界第一本用「文圖學」的方法論視角研究繪本和漫畫,也是第一本統合臺灣、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繪本漫畫發展的專書。
全書分為二卷,第一卷為理論和概觀,論述文圖學的建構;宏觀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的繪本及漫畫的發展。第二卷為理論應用示例,選取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地具有代表意義的傑出作品,進行深入探析。
本書適用於對研究圖像與文學有興趣的學者,開創新的研究領域;也對一般繪本和漫畫的讀者具有一定的閱讀引導作用。

作者簡介

衣若芬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原中文系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新加坡政府立案社團「文圖學會」創始人兼榮譽主席。中國蘇軾學會理事。韓國東方文學比較研究會國際理事。
曾經任職臺灣大學、輔仁大學、中研院文哲所。受邀於韓國成均館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講學授課。
文學創作榮獲臺灣大學新詩獎。學術研究榮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吳大猷先生學術成就獎、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出版獎助。教學榮獲南洋理工大學許文輝學術獎。
研究領域為文圖學、蘇軾研究、東亞漢文學與文化交流、新加坡文史藝術。
於大陸、臺灣、新加坡、香港、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越南等地出版學術論文和文學創作。出版過學術專書11本,主編及合編論著10本,期刊和專書論文超過百篇。小說和散文創作15本。詳參衣若芬網站:http://lofen.net

名人/編輯推薦

導 言
衣若芬
 
1 文圖學怎麼創發的?
這是史上第一本用「文圖學」(Text and Image Studies)的方法論視角研究繪本和漫畫的論文集。書名為《四方雲集》,因為這也是第一本梳理綜觀臺灣、香港、大陸,以及新加坡的繪本和漫畫發展概況的書。能夠聯合執筆寫作,緣於本書的作者群正是來自四地:羅樂然(香港)、朱維理(香港)、孔令俐(中國)、莫忠明(新加坡)和衣若芬(臺灣)。
「文圖學」指經由視覺/圖像/影像/想像來表達、溝通和記錄我們的情感思想。在我的書《春光秋波:看見文圖學》裡,我談到了創發「文圖學」的緣起,大要如下:
2014年我提出「文圖學」一詞,撰寫關於「文圖學」的文章;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開設課程;主辦國際學術論壇;並應邀在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臺灣等地演講,鼓勵學者共同研究。為了和更多公眾分享文圖學的成果,用美感滋潤社會,我在2017年發起成立「文圖學會」(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經新加坡政府核准。文圖學會舉行藝術講座、博物館導覽、工作坊等活動,經由facebook 和微信公眾號、專屬網站等渠道傳布相關資訊。
2018年,我對文圖學有了較完整和寬闊的想法。先是4月起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艾朗諾(Ronald Egan)教授合開一學期文圖學的研究生課程,不單是將中文翻譯成英語,我的思維從自己二十多年來一直感興趣的文學和圖像關係,擴充到考慮漢字、書寫和視覺化等等,在21世紀全球化語境下的意義。7月在東京大學,8月在首爾大學,我的演講都獲得了積極的回應。一位首爾大學的教授說他羨慕我,我不明所以,他解釋道:「發明名字的是上帝。」他研究古籍小說插圖,始終覺得方向很「偏」,找不到「立足點」,聽我談到文圖學在古典文學研究的位置,他的眼中發出了亮光!
我豈敢說自己有如上帝,發明了「文圖學」,「文圖學」只是沒有具體的名字,在「詩畫關係」的「關係」狀態、在「文學與美術」的「與」字之間,沒有被「看見」;沒有可以被稱呼的聲音。
一旦有了正式的名稱,便宣告了存在。2017年12月,我籌組了「文圖學.文化交流:臺灣與東亞的多元對話國際學術論壇」與臺灣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合辦。會議論文選刊集結為《東張西望:文圖學與亞洲視界》一書,讓學者的研究成果經由書籍流傳分享。
2019年的二十場演講,推動了文圖學的能見度。其中在中國人民大學,連續五天五場的學術前沿講座,除了北京當地和周邊的同好,還有來自安徽和南京特地參與的學友。從彼此問答交流集思廣益,我能夠感受到大家對於開拓新領域、新議題的熱切與焦慮。
「革故鼎新」的思維已經遍及社會各行各業,創新思維需要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落實為行動實踐。殷墟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藏經洞文書、故宮明清檔案被稱為20世紀初中國學術界四大發現,這「四大發現」提供了新材料,需要像王國維這樣的學者利用二重證據法,將考古文物和現有的歷史文獻對照辨察,以獲知新的見解。我認為:21世紀的學術研究,受惠於電腦網路和圖像處理科技,視覺材料可以說是巨大的資源。舉凡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藏品、展覽畫冊、專書論著、影像檔案、圖繪文件,很多都能在網上一鍵可得,免費,甚至有些已經屬於公共領域,任人下載利用。再者,我們每天使用手機自由拍攝和輸出文字及圖像於社交媒體,更是製造了海量的數據,加速人工智能的進展。
這些古往今來的海量數據,和上個世紀一樣,需要方法掘發意義,彰顯價值,文圖學便是其中一種可操作的方式。在本書第一卷第一章和第一卷第二章有詳細闡述。作為本書的導言,我想請讀者理解「文圖學」命名的科學根據。
 
2 「文圖學」為什麼不能叫「圖文學」?或是「文學與圖像」?
因為文圖學的「文」是指「文本」(text),而非僅限於「文學」(literature)。「圖文學」的名字,容易由於「文學」的專用性,而被認為是指「有圖畫的文學作品」,結果還是囿於文學的範圍,圖像只是文學的解讀參考或輔助,有「圖像從屬於文學」的感覺。
「文學與圖像」的稱呼,看似平衡了二者,但是「與」字加在二者之間,就不能處理沒有文字卻飽含文學意象的作品,比如攝影;也不能處理文字稱不上具有文藝內涵的圖像物件,比如廣告及宣傳海報。「文圖學」打破了對於文學性和藝術性的先決判斷,也不因「實用」、「設計」、「商品化」而貶損研究的對象。
所以,我必須強調,「文圖學」是以「文本」為核心,「圖像」是文本的表現形式,故而圖像本身也是一種文本。當代的大數據提供了豐富且多樣的文圖學研究資源,值得我們妥善掌握及運用。
例如用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 的統計,我輸入文圖學常用的單字text(文本),image(圖像),picture(圖畫),literature(文學),poems(詩),painting(繪畫),查詢1800年到2019年在書籍裡出現的頻率(圖1),發現1988年是一個關鍵節點。從1988年起,text和image比其他語詞還經常被使用,而且text比image使用還頻繁。在1945年以前,使用text少於使用picture。可茲證明,text的概念和指涉範圍逐漸增廣,當我們要研究和稱說帶有圖像的文本,「文圖學」(Text and Image Studies)是最為合理的。
我再觀察Google trends「文圖」(text and image)及「詩畫」(poem and painting)兩組詞近十六年(2004年至2020年)的使用趨勢,可以更明顯看出前者的蓬勃發展。(圖2)
還有學者問我:用漢語的話,「文圖學」是一個詞,容易採納;用英語時,好像不夠簡明?何不也創一個新詞?我想到W. J. T. Mitchell 教授談text和image,一直是image在前,用了幾種組合方式:“image / text”、“imagetext”、“image-text”、“image X text”,這幾種組合方式的意涵略有出入(詳見本書第一卷第一章),和我以文本為主的想法也不盡全同。我期待,在文圖學的研究繼續完善和強化之後,或可再提出概括力更強的英語名稱。
 
3 用文圖學研究繪本和漫畫
本書共十二篇文章,分為二卷,第一卷為「理論和概觀」,論述文圖學的建構;宏觀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的繪本及漫畫的發展。第二卷為「理論應用示例」,選取四地具有代表意義的傑出作品,進行深入探析。
個別研究繪本和漫畫的學者及專書屢見不鮮,並沒有一本把二者合觀討論的書。前文談了創發文圖學的時代需求和定勢突破,繪本和漫畫也是左右於文學和藝術的文化作品,如果只用文學性和藝術性來要求繪本和漫畫,有時難免削足適履,抑或誇大其辭。本書合觀繪本和漫畫的理由,可以簡述為以下三點:
(一)從繪本和漫畫的創製歷史,理解二者同源關係。破解繪本和漫畫的生產完全受外來(日本、歐美)影響的舊說。
(二)還原繪本和漫畫創製的設計初心,不因作品形態相較於山水畫筆法簡約、作者身份未必文化精英而先入為主,輕忽作品的重要性。
(三)釐清觀看繪本和漫畫的讀者年齡限制。一般的刻板印象,把「看圖畫書」當成未能識字之前的暫時教育,認為文字的文化地位高於圖像,所謂「讀圖」,有貶低閱讀行為的意味。
本書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即使合觀繪本和漫畫,也不強加鉤連二者,在本書第二卷可窺其端倪,更歡迎有興趣的讀者開發適合的「繪本文圖學」和「漫畫文圖學」。
 
4 圖像的公共展示性
分述四地的繪本和漫畫發展概況之外,本書還實踐文圖學以圖示說明的特色,用時間軸排列並置四地的繪本和漫畫大事記,作為全書的歸納總結。感謝洪可均先生設計製作圖表,使讀者便於清晰掌握。
我想用「圖像的公共展示性」觀點,補充討論研究繪本和漫畫的當代價值。
在本書第一卷第二章,我談到文學圖像化是繪本和漫畫的動力。無論把繪本定義為有圖畫的書,比如7世紀的《繪因果經》、西元868年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是給兒童看的圖畫書,比如14世紀郭居敬編纂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東方都早於西方。從繪畫技法定義「漫畫」,可見於18世紀的日本浮世繪和風俗繪本、動植物畫譜,中國也有類似的畫法,比如梁楷、牧谿、顏輝等的水墨簡筆白描畫,不過沒有直接使用「漫畫」一詞。以「漫畫」為書名,最著名的是葛飾北齋(1760-1849)的《北齋漫畫》。
從繪本和漫畫的生成過程看來,由於結合了文字與圖像,和出版印刷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也可以說,繪本和漫畫的編輯設計本質,就是往大眾化傳播靠攏,試圖解除單一的文字視覺體驗,讓圖像穿插帶動讀者較為直觀的訊息輸入模式。有了「畫給你看」的圖,制約了一部分讀者天馬行空的想像;也節約了不著邊際的認知成本。讀者是先看圖?還是先看字?取決於排版和讀者個人的習慣、興趣。
19世紀末的畫報和新聞插畫,使用比雕版更便捷的石印印刷術,能夠更快速傳遞資訊,將圖像的視覺公開性推向更趨普羅大眾。前此「畫給你看」的圖,功能是「幫助你想」;此際,圖的言說作用往往大於展示景致,成為「看畫知事」,所知之事,乃公共事務,或是私事化公的消息。
拿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時事漫畫《時局全圖》為例,我在本書第二卷第一章梳理了《時局全圖》的創製文化脈絡,分析《時局全圖》的簡化版《瓜分中國圖》和增筆版《時局圖》。彩色海報形式的《時局全圖》,召喚的是公共展示和集體觀看,強化圖像的言說功能,對於不識字的觀者,具有一定的直接明指作用。後來的新聞漫畫、故事漫畫和幽默諷刺漫畫,與其說繼承《時局全圖》的創作旨趣,重視教化和宣導,更鮮明的是讓圖像擔負敘事和抒情的雙重任務。
早期繪本的發展偏向於幼兒讀物,是為識字前的圖畫書,或是由家長帶領的教育讀物,共同讀繪本的情形,也造成繪本圖像的多元關注。
如果我們把文字和圖像都視為一種「圖」,通過視覺進入大腦,大腦處理「圖」的數據需要辨識和判斷、理解的過程,依賴我們已經有的記憶儲備,有現實情景為基礎的圖像比人為製造的文字容易被接受,於是人們傾向於從圖像獲取信息,形成前述認為「讀字」高於「看圖」的想法。19世紀發明的攝影照相技術結合印刷,可以大量複製和傳播圖像,眾多觀者從公共展示的圖像獲取世界的資訊,形塑價值觀,反向更促進漫畫和繪本之類比文字書籍更廣泛的市場需求。
綜觀臺灣、香港、大陸和新加坡,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漫畫繪本發展,便是循著圖像的公共展示特點和市場經濟趨勢而開枝散葉,花團錦簇。比如報章的商業漫畫廣告、木刻漫畫藝術、出版連載和單行本、獨具風格的作者⋯⋯。由於四地的社會環境有別,概括而言,臺灣偏向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香港重視和流行影視借力合力;大陸強調教化功能和民族風味;新加坡則用心於構設主體意識和政治反思。
 
5 未來已經來了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1948-),在還沒有互聯網的1984 年,就發表了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又譯《神經喚術士》)。書中設想的世界,人際溝通經由虛擬圖像的網絡連結,駭客透過神經攻擊電腦,故事影響了電影《駭客任務》(《黑客帝國》)和漫畫《攻殼機動隊》等作品。
1999年,威廉.吉布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淡化了他「神預言」的本領,表示:“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是的,「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普及。」
從漫畫和繪本的圖像公共展示延伸到動畫、互聯網和電子遊戲,本書稍有觸及,有待同好參與共研。
感謝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王怡靜高級專員邀稿,本書兩位匿名審查教授的支持與肯定,全書根據審查教授意見修訂增補,更為完善。同時感謝授權本書圖像的藝術家們,沒有藝術家們的創作,便沒有呈現在讀書面前的這本研究專書。
驀然回首,一個看圖書畫(繪本)長大的女生,在高中時編輯校刊,努力說服師長「漫畫」不是次等(不入流)的創作形式,讓我得以製作漫畫主題專刊。我去中華電視台採訪趙寧先生(1943-2008),受到這位留美博士漫畫家鼓勵,知道漫畫的存在意義。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之後,繪本和漫畫長在心中,但我始終找不到一個突破社會學、文化研究、兒童教育之外的學術窗口,能夠彰顯繪本和漫畫的價值。直到創發了文圖學,運用文圖學講述繪本和漫畫。
如果您也和我一樣,曾經飽食繪本和漫畫的精神食糧,本書的若干片段,或許有您的成長記憶。如果您是陪同子女閱讀的家長,本書可以提供多角度的觀看方式。如果您是教育者、學者、讀者,歡迎加入文圖學研究的社群。如果您是畫家/作者,請繼續創製更多更優質的作品,期待您的作品豐富我們的人生,現在,未來。
 
衣若芬 序於新加坡
2020年8月18日
導讀:

目次

導 言/衣若芬
 
第一卷 通 論
1 文圖學,學什麼?/衣若芬
2 繪本.漫畫:文學圖像化/衣若芬
3 臺灣原創漫畫與繪本的發展與現狀/莫忠明
4 中國大陸原創繪本與漫畫的發展與展望/孔令俐
5 港漫講故:20世紀的香港漫畫/朱維理
6 教育.政治.新加坡繪本與漫畫的前世今生/羅樂然
 
第二卷 示 例
1 華人時事漫畫的初祖:《時局全圖》/衣若芬
2 糖衣古籍×視覺膠囊――蔡志忠《老子說》的漫畫、動畫和彈幕視頻/衣若芬
3 文圖協奏曲――臺灣繪本作家賴馬繪本中的文圖結合模式論析/莫忠明
4 港漫的全球在地化――甘小文漫畫文圖構築的香港文化/羅樂然
5 寵物、權力、消費:文圖學視角下寵物漫畫的隱喻 ――以漫畫《霸道總裁喵》為例/孔令俐
 
附錄
臺灣.香港.中國.新加坡繪本漫畫大事記 /洪可均、衣若芬
附圖目錄
文圖學研究推薦網路資源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繪本.漫畫:文學圖像化
衣若芬
 
什麼是「繪本」?「繪本」和「插圖本」一樣嗎?東方的「漫畫」和西方的comics 一樣嗎?讓我們從文學圖像化的發展和出版歷程,發掘繪本和漫畫的本質。
 
一:文學圖像化
文圖學關心「文本」的「圖像」展現。「文本」包括「肢體」、「聲音」和「圖/文字」,觀看這些文本,形成我們日常感官世界的主要內涵。
我們可以借用知識管理的金字塔模型(knowledge management cognitive pyramid, 又稱DIKW Hierarchy),對應到文圖學的概念,如圖1。
在知識管理的金字塔模型結構裡,認為我們接收/收集的數據/資料必須經過解釋、分析和判斷,轉化成信息/資訊,本書第一章談到文圖學原理時,也將這個概念用來說明視覺功能對認識世界的作用。結合文圖學構成的圖示,可以說,肢體、聲音和圖繪等文本就是數據,經過視覺化,成為文本身體、聲音/語言文本、文字/文學文本、圖像文本等視覺文本,視覺文本即信息/資訊。
本章探討的是視覺文本中的繪本和漫畫,牽涉「文學圖像化」的問題。為敘述簡明,本文把文學、歷史、宗教、神話、口傳故事等等,全部統稱為「文學」。文學圖像化一般有三種選材範圍:描繪全篇、摘取部分文本為圖,以及不明指文本來源、不拘於文本字義,出入於言意內外的圖像。
從圖像的表現形式來看,有三種類型:
1. 書法
書法是用筆墨線條呈現的文字,觀看時有圖繪的效果。尤其是字跡內容不易辨識的作品,比如草書、日文假名、韓文諺文、可蘭經的書法等等,對觀者便如圖像。
2. 插畫(illustration)
插畫依附於文字文本,為便於讀者理解文本、補充說明文本而生,通常採單一景致的構圖形式。文與圖相輔相成,沒有文字說明的話,插畫不容易單獨存在。
3. 詩意圖(poetry painting, poetic ideas painting)
詩意圖包括描繪詩歌、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等的圖像,和插畫相比,詩意圖的畫家有較寬闊的發揮空間。詩意圖上可以沒有文字,單憑畫題和畫面,由觀者聯想或想像畫家欲表現的文本主旨。詩意圖的「意」,依畫作性質可以有三層解釋:意涵(meaning)、意念(ideas)、意象(image)。
文字文本和圖像的相互關係方面,插畫和詩意圖的創製都是後於文字文本,也就是先有文字文本,再將之圖像化。但是對觀者而言,除了畫上沒有文字的詩意圖,欣賞時是以圖佐文,或是以文配圖,有時難分軒輊。大致情形是插圖的比例少於文字;詩意圖則圖像重於文字。
插畫及詩意圖是繪本的主要源頭,漫畫則較屬於詩意圖。漫畫的形式及發展較少爭議,本文先談繪本。
 
二、繪本是什麼?
「繪本」就是圖畫書,取用日文漢字「絵本(えほん)」,絵(え)指繪畫,本(ほん)則是書本。有的人以為繪本是英語picture book 的翻譯,說繪本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有的人說繪本既然語詞來自日本,起源就在日本,是8世紀的佛教圖卷。見解的分歧在於如何定義繪本。
說繪本最早出現於歐洲,是把繪本定位為「有圖畫的兒童讀物」。1658年,捷克哲學家兼教育家夸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出版拉丁文和德文的《世界圖繪》(Orbis Pictus, Visible World in Pictures),第二年英國教育家Charles Hoole(1610-1667)將此書翻譯成英文版。《世界圖繪》是插圖本的兒童教科書,用圖畫教授字母和知識。
德國心理學家海因里希.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 1809-1894)於1845年為自己三歲的兒子編寫和圖繪的《披頭散髮的彼得》(Der Struwwelpeter),被認為比《世界圖繪》還接近現在兒童繪本的概念。《披頭散髮的彼得》用幽默的筆觸教導兒童保持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注意行為舉止。
說繪本最早見於日本,是把繪本定位為「有圖畫的書」,舉的是日本摹本《繪因果經》的例子。《繪因果經》是將5世紀中劉宋求那跋陀羅翻譯的《過去現在因果經》繪成上圖下文的圖卷,內容講述釋迦牟尼佛出生到成道的故事。根據《正倉院文書》,《繪因果經》製作於8世紀中期的天平勝寶年間,其原件來自中國,時代約7世紀初。目前在日本有數件《繪因果經》,以奈良國立博物館藏的藏本為例,圖卷設色鮮麗,人物造型質樸,帶有初唐的風格。這種構圖視點移動,文圖相配的形式,是日本繪卷的先驅。目前所見較早的《源氏物語繪卷》繪製於12世紀,文圖相配,以圖像連結敘事。後來有插圖的繡像小說也繼承了《繪因果經》上圖下文的結構,例如日本內閣文庫藏,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建安虞氏刊本《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圖2)。
繪本是「有圖畫的書」,還是「有圖畫的兒童讀物」呢?從日本使用「繪本」一詞的情形觀察,在20世紀中葉,繪本才指為兒童出版的圖畫書,在那之前,繪本可以指圖畫書和畫稿、畫冊等等。圖畫書形態的繪本,內容包羅萬象,有的是插圖本故事書;有的是百姓生活的日常圖誌;有的是名所風景;有的是美女風俗畫,有如浮世繪的線描本。
以《西遊記》例,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西遊記繪本》,在故事裡穿插了圖畫,而到了1949年講談社出版的《孫悟空》,明顯畫風和敘事都轉向兒童讀者。1950年出版的上中下三冊《繪本西遊記》的圖像比例大於文字,也是朝兒童讀物的方向發展。
日本在19世紀便有專設「兒童學」的教學及研究,出版適合幼年到青少年的讀物,而「繪本」一詞從大眾圖畫書轉向偏於兒童讀物,則大約在20世紀中葉。1939年,日本兒童繪本出版協會於東京神田學士會館主辦了第一次關於漫畫繪本的座談會,從座談會記錄得知,優良的「兒童繪本」和漫畫被期許為教育的閱讀書籍。1940年,兒童心理學家関寛之(1890-1962)在《玩具.絵本及読物》書裡談的「繪本」,就完全指兒童讀物。或許就在如此的思潮之中,日本出版品「繪本」專指為兒童創作的圖畫書。
至此,我們可以說,繪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界說,廣義的繪本是有圖畫的書;狹義的繪本是為兒童創製的圖畫書。那麼,採取廣義的解釋的話,《繪因果經》會是最早的繪本嗎?
 
三、繪本不是舶來品
回到前文提到的「文學圖像化」情形,讓我們從以下圖3觀察。
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帛書文字敘述伏羲、女媧和日月星辰及十二個月的神靈,周圍彩繪樹木及神像,是距今二千三百年前的文圖結合文物。東漢桓帝建和年間(147-149)山東嘉祥武梁祠石刻畫,畫荊軻刺秦王和專諸刺吳王圖等,在人物旁邊題註姓名,使觀者明瞭畫意。河南安陽的畫像石許阿瞿墓誌銘,記錄卒於170年,五歲就夭折的許阿瞿短暫的人生和父母的哀傷,旁邊刻畫了他和鳩車等玩具,是現今所見最早的文圖結合墓誌銘。
史料記載東漢桓帝(146-168在位)時,劉褒取《詩經》〈大雅.雲漢〉和〈邶風.北風〉畫《雲漢圖》及《北風圖》。晉明帝司馬紹(299-325)曾繪曹植(192-232)〈洛神賦〉。至今存世的《洛神賦圖》有九個版本,分別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Freer Gallery 等。這幾本《洛神賦圖》傳為晉朝顧愷之(346-407)所繪的宋代摹本,有的文圖相隨;有的只有圖像。另一件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藏),描繪張華(232-300)勸戒宮中婦女注意德行的〈女史箴〉,12段場景今存9段,文圖參照,文字有如圖解,繪畫則如同插圖。學者對這本《女史箴圖》的創作年代見解不一,判斷最早為唐代摹本。
帶有女誡性質的文圖結合例子還有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葬於484年)中,根據劉向(B.C. 77-6)《列女傳》所繪的木板漆畫,其中較完整的五塊木板共保存了18幅畫面,每幅有文字題記和榜題,如《漢成帝班婕妤圖》,旁書班婕妤的生平事蹟。再如敦煌和新疆的石窟壁畫也有墨書榜題。這些材質和形態不一的文字與圖像互為文本的例子,都顯示「文學圖像化」在中國的悠遠歷史
傳統,值得個別細細探討。
以上和《繪因果經》一樣,是非印刷品文圖結合的早期例子。現存大英圖書館的敦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圖4),起首刻畫釋迦牟尼說法,後綴經文,卷尾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 二親敬造普施」文字。唐懿宗咸通九年為西元868年。這件紀年明確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存世最早,文圖結合的木雕板佛經,原來應該是經折裝,就是「有圖畫的書」。
隨著印刷術進步和版畫製作成熟,一些題為「纂圖」、「圖說」、「圖譜」的書籍在宋代興起,用圖像輔助解釋文字意涵和作為示例。例如學習《詩經》並與《左傳》和《禮記》等典籍相參照的《纂圖互註毛詩二十卷附舉要圖一卷》;脈學重要著作《脈經十卷附人元脈影歸指圖說》;南宋淳熙年間龍大淵奉敕編的《古玉圖譜五十卷》等。
明代的《養正圖解》是焦竑(1540-1620)任皇子朱常洛(後即位為明光宗,1582-1620)講官時編的圖文書籍。「養正」源於《易經》蒙卦「蒙以養正」,意謂啟蒙之學以培養正道為先。此書選輯周文王至宋朝的60則教化故事,強調孝順修德,勤政愛民,每則先圖後文,共60幅圖。《養正圖解》有數個刊刻本,其中萬曆二十二年(1594)吳懷讓刊本的畫家為丁雲鵬(1547-1628),刻工為黃奇,具有徽州版畫風格。
《養正圖解》不是第一部為教育皇太子而編選的圖文並茂教材,在此之前,張居正(1525-1582)為輔導時年10歲的萬曆皇帝,於隆慶六年(1572)編纂自堯舜到唐宋117則帝王故事,每則故事附圖的書《帝鑑圖說》。和《養正圖解》不同的是,《帝鑑圖說》本來是手抄手繪,進呈皇帝之後,才進行刊刻。而《養正圖解》由於不受萬曆皇帝重視,在敬呈之前的三年先於坊間刊刻,也就是能夠流傳於宮廷之外。
如果我們採取狹義的繪本定義,專指以兒童為讀者的圖文書籍,《帝鑑圖說》和《養正圖解》的出版都早於1658年夸美紐斯的《世界圖繪》。更何況帶有童蒙書性質的二十四孝圖文書,比如元末郭居敬編纂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現存最古版本為北京圖書館藏的明初洪武刊本。
以上的材料證明「繪本」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的解釋,都絕非舶來品,也不是有些繪本研究者和創作者以為的,古代中國不重視兒童的圖文書籍,受海外影響才有了本國的繪本。
此外,有的研究者區分插圖本和繪本,指出前者只是文字的解說,不能稱為繪本。從前述文學圖像化的發展歷史看來,插畫和詩意圖固然各有側重,插畫必須依賴文字,作為文字的「第二文本」;但是閱讀體驗過程中,可能插畫對一些讀者,尤其是尚未識字的讀者而言,才是「第一文本」。近年有插畫家主張:插畫雖然依賴文字而設計,在圖文書籍的篇幅空間比例不一定小於文字,脫離了文字,插畫或許難以被辨識所傳達的文字意義,還是能夠作為藝術呈現。總之,我的想法是:繪本可以沒有文字敘述,全憑圖像呈現旨意;插圖本則一定有文字,否則不能稱插圖。如果圖文兼備,插圖本和繪本的界線模糊,都能統稱繪本。
花了很多的工夫談繪本的定義和身份,我的目的絕非強調「中國第一」,而是希望梳理史料,看文學圖像化的歷程,中外文明孰先孰後不重要,重要的是印刷術進步帶動知識普及,為普及知識,圖像佔有一席之地。文明的資產是全人類共享,中國的文學經典是全人類的寶藏。
 
四、漫画(まんがmanga).漫畫.comics
和「繪本」一樣,「漫畫」也是從日語「漫画」(まんが,manga)直接取用的漢字。中文的「漫畫」在古籍裡也寫成「謾畫」,指的是鳥將長喙滑動水面準備捕食水裡的生物,這種鳥類比如鵜鶘和琵鷺等。
18世紀興起的日本浮世繪,一種隨筆的白描畫法,就是「漫画」,當時漫畫的內容和風俗繪本、動植物畫譜差不多,例如英一蝶(1652-1724)畫的《群蝶畫英》,鈴木鄰松(1732-1803)的摹本有東江源鱗(1732-1796)在明和6年(1769)的序文,現存的版本,例如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出版於1833年,書的封面題簽寫著「漫畫圖考」。
山東京傳(1761-1816)在《四時交加》序文(1798年)提到:「偶漫畫夫貴賤士女老少等」。觀《四時交加》的內容,即十二個月的市井生活,每個月分上下兩欄繪製,以跨頁的形式刊印。
以「漫畫」為書名,最著名的是葛飾北齋(1760-1849)的《北齋漫畫》。《北齋漫畫》第1編出版於1814年,共15編,第15編為北齋去世以後後人輯結,完成於1878年。15編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個別的人物和風景,彼此不一定有關聯。偶爾在第6編出現圖解防身術的畫面,全頁共五格,第一格佔三分之一,下面從右至左依序畫人物的動作,這種組合已經是後來連環式漫畫的方式。(圖5)
Scott McCloud用圖畫的形式解說如何理解comics,我們雖然為了敘述方便,把comics翻譯成「漫畫」,但是東西方的漫畫在閱覽和出版等方面仍有差異。並置Scott McCloud 的書和蔡志忠的《老子說》(圖6),可以看出二者不同。
再參考其他的漫畫書籍,我們把東西方漫畫概略比較如下:
形式 comics 漫畫
文字 水平 垂直
閱讀 畫格由左往右 畫格由右往左
線繪 較複雜 較簡單
對話 較多 較少
色彩 較多彩色印刷 較多黑白印刷
故事 較短 較長
出版 較少漫畫雜誌 大多連載於漫畫雜誌,多期
 
五、繪本和漫畫的研究前景
繪本和漫畫的研究,隨近年開始注重圖像傳播而方興未艾。大體看來,研究偏向於兒童教育、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層面,文圖學的視角可以提供更接近作品本身的探討,也就是文意內涵和繪畫表現二者的相互關聯,簡稱「文」「圖」關係。
文圖關係能夠帶領讀者探源作者/畫家的創製初衷,梳理作品中的多元/互文性,進而深入作品,闡述閱讀方式,表達豐富意義。對於繪本和畫家的創製者,文圖學的解析能夠幫助形成設計思維,見賢思齊。對於閱讀愛好者,能夠提供引導和延伸,讓閱讀的過程具有挑戰觀察的樂趣。對於專業研究者,則擴充既有的研究框架,尋繹文學圖像化在人類文明傳衍的重要推進力量。
繪本和漫畫在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的發展概況,詳見本書第一卷。細部的文圖學用於研究繪本和漫畫的示例和成果,詳見本書第二卷。
此外,如本書前文所述,文本包括聲音。許多繪本是由家長或老師讀給小孩聽,於是聽覺也參與繪本的體驗中;將音樂作為背景旋律同樣能達到增進閱讀趣味的效果。比如唐亞明寫、于虹呈(1989-)繪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書附二維碼,掃描後能聽到何占豪和陳鋼創作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于虹呈用水墨淡繪,畫出民族風情的皮影戲效果,刻意誇張,加上無關劇情的裝飾性花樣和怪獸,色彩鮮明,設計感十足。(圖7)
讓我們回到本章最初的知識管理金字塔模型。數據視覺化而成圖像文本,繪本和漫畫是圖像文本的兩種形式,它們需要被解讀,構築知識體系。即使是走輕鬆搞笑幽默路線,或是面向幼兒的繪本和漫畫,經由文圖學的解讀和梳理,也得以生成某種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就是說,我們不會重圖輕文,不會重文輕圖,而是把圖像文本視為同一整體,再進行個別相等對待。
解讀和構築知識體系之後,更上一階,我們期望從中領悟出人生的智慧,體認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我們相信,文圖學不僅是一把解剖圖像文本的手術刀,而是一盞照亮前路的探照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