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滿額折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被消失的中國史07: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現在課本已經讀不到的內容,一樁樁動人精彩的故事,就藏在這些被消失的中國史中。

以南宋、蒙古帝國、明朝建立為內容,
生動、活潑、有趣的白話描述,
最好看、最好懂的中國史故事──《被消失的中國史》,第七冊:十二金牌到靖難之變

「天下什麼時候能夠太平?」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從宋朝偏安南方,到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宋室南渡以後,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爭執沒有結果,中原也沒有恢復......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著蒙古騎兵隊,縱橫歐亞洲大陸,也滅掉了南宋,建立了世界級的大帝國──元朝。
元帝國僅持續不到百年,漢人便紛紛舉兵反元,一個皇覺寺的小和尚朱重八,在這些元末群雄中脫穎而出......

【你知道這些話是哪些人說的嗎?這都是中國史上最精采動人的故事】
「敵人還沒消滅,怎能談得上自己的住宅呢?」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朝廷以十二面金牌促我返回,我豈能擅自作主,抗命駐守於此?」
「莫須有三字,怎能叫天下人心服!」
「你們就算是把指甲磨掉,把手指頭凍掉,也要努力替我報仇。」
「我昨天夜晚夢見一隻白色的海東青,抓著太陽和月亮,飛到我的手裡。」
「你們將來各自領兵,攻佔外國,把奪來的土地重新分配,作為自己的牧場。」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我的兒子馬可,也是大汗您忠實的僕人。」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快去滅火!別讓建文自焚……」

人類有機會證明自己懂得記取教訓,懂得從前人的錯誤中學習,懂得繼承過去的文化,開拓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本書作者/白逸琦

作者簡介

白逸琦
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畢,現任歷史講師,深入歷史,淺出故事,文筆生動。

作者序

故事,正要開始;歷史,仍在延續

「學歷史有什麼用?」
經常被人抱著不同的眼光,以不同的方式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通常默不作聲,或許一笑置之。
歷史還沒學好,哪能回答這樣的問題?
可是,不回答卻又不甘心!
後來,我決定說故事。
五千年的故事,好沉重!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認為:為了證明那終究無法證明的真理,人們開始研究人們曾經作過的事,於是產生了歷史。
打打殺殺的歷史,嘗試錯誤的歷史,學習教訓的歷史,學習不到教訓的歷史,只要是人們曾經作過的事,就可以替它冠上這個沉重的名詞:「歷史」。
「人」是一種奇妙的動物,總喜歡自認為萬物之靈,喜歡主宰,喜歡操控,喜歡打打殺殺,這些行為說穿了,與其他動物實在沒什麼不同。有機會逛逛動物園的話,也許有幸能夠在長臂猿島與關猴子的柵欄裡,看見類似的情形。
不久之前終於成功破解的DNA密碼告訴我們,作為一種生物,人類與果蠅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生物學家大概不會高興吧!他們努力了幾輩子,結果只證明出,人類和所謂的「低等動物」,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宗教家大概不會高興吧!人類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照著祂自己的外型創造的,怎麼能與動物們相提並論?
財閥們大概會不高興吧!我擁有數也數不完的金錢,享受著無與倫比的物質生活,你竟然告訴我,我和一隻果蠅差不多?
政客大概會不高興吧!當他動員了無數支持的群眾,在他面前高喊著:「凍蒜、凍蒜!」的時候,他竟然必須思考,究竟他與動物園裡的猴子有什麼不同。
那麼人類究竟有什麼好驕傲的呢?
人類懂得把自己的行為記錄下來,分析自己到底幹過什麼蠢事,以後盡量不要再犯,這大概就是人類值得驕傲的地方吧!
果蠅永遠會鑽進爛水果裡,猴子永遠是力氣最大的稱王,人類卻有機會,證明自己懂得記取教訓,懂得從前人的錯誤中學習,懂得繼承過去的文化,開拓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而非僅靠著本能生存。
正因為這個機會,讓人們被比喻為「笨豬」、「死狗」,甚至「豬狗不如」的時候,會有不高興的感覺。
所以,「學歷史有什麼用?」
我的回答是:「沒什麼用,只想給自己一個驕傲的機會。」
可是,現在的我,根本驕傲不起來呀!
於是,我決定說故事。
故事,正要開始;歷史,仍在延續。

目次

第一章 偏安的南宋政權
一、宋室南渡
二、浴血苦戰
三、英雄飲恨
四、紹興議和
五、采石之戰
六、和與戰
七、理學與廷議
八、紹熙內禪
九、道學之爭
十、開禧北伐

第二章 元帝國的興衰
一、成吉思汗
二、南侵與西征
三、端平入洛
四、蒼狼來襲
五、蟋蟀宰相
六、忽必烈稱帝
七、南宋滅亡
八、帝國鼎盛
九、高壓統治
十、諸王之亂
十一、皇位紛爭

第三章 元末爭霸
一、金陵新皇朝
二、朱重八
三、紅巾軍大帥
四、小明王
五、天下群豪
六、陳友諒
七、鄱陽湖決戰
八、一統天下

第四章 明朝帝位的鞏固與變亂
一、廢除宰相
二、錦衣衛與血腥皇帝
三、老年喪子
四、少主繼位
五、靖難之役

書摘/試閱

第三章 元末爭霸

●金陵新皇朝
已是臘月時節,南京應天府裡,透著幾許寒意,倒也還不到刺骨的地步,厚實高聳的城牆,抵擋寒風,熙來攘往的百姓,忙碌地張羅著過年。
正陽門內,矗立著宏偉的吳王府,新漆的門柱,還嗅得出原木的氣息。
吳王朱元璋麾下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掂了掂手裡捧著的奏表,深深吁了口氣,稍稍舒緩被緊張感壓得喘不過氣的胸膛。
「吳王要當皇上啦!」他的腦海中不斷迴盪著這個聲音。在此同時,另外一個聲音也隱約縈繞著:「朱元璋真的適合當皇上嗎?他會善待我們這群陪著他打天下的老友嗎?」
李善長搖搖頭,試著讓第二種聲音摒除在腦海之外,理了理衣冠,向宮門口的管事使了個眼色。管事的朗聲說道:「宣國公率文武官員晉見!」聲調拉得很長,還沒當上皇帝,就已是十足的皇帝派頭。
身後那群文官武將排列在一起,聲勢頗為浩大,只不過放眼望去,沒有多少位特別搶眼的人物。
搶眼的人物大多還在外征戰。征虜大將軍信國公徐達、副將軍鄂國公常遇春,兩員勇將領著步騎二十五萬,正在北方的中原掃蕩。攻陷大都,趕走蒙古韃子指日可待;征南將軍胡廷瑞、副將何文輝,還有猛將湯和,正在指揮往福建的征途之上,割據當地的陳友定根本不是對手。智勇雙全的將領們都在外南征北討,拱衛著即將成為帝王之都的南京城。
「相國,大王讓您進去了。」
管事的已經把門打開,李善長還愣在原地,所以管事出聲提醒了那麼一句。
「……這些名臣名將都順服在他的帳下,願意為他拚命,幫他打天下,這宏偉的南京城,又怎麼不能成為帝王龍興之地呢?」在他腦中閃著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劉基、宋濂這些人的影子,當然還有他自己。「我還在懷疑什麼呢?」李善長又吁一口氣,對管事的點了點頭,踏進吳王府的大殿。
殿中央,坐著一個身著華服,相貌頗為醜陋的中年漢子,那便是自稱吳王的朱元璋。一張長長的臉上滿是麻皮,笑吟吟地在那兒等著。他早已知道李善長今日前來求見的意圖,一見他進來,也不等他說那些冠冕堂皇的話,便道:「你要講什麼,就快點講吧!」
李善長愣了一下,隨即說道:「殿下,臣……臣有要事稟奏。」
「我不是讓你快講嗎?就別在那裡說廢話了吧!」
朱元璋本來就長得醜,眉頭一皺,變得更醜了。不過醜歸醜,卻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度,文武百官從來也不敢取笑他的長相。
李善長攤開奏表,不敢再多說些什麼,索性照著上面寫的唸了起來。奏表是他自己寫的,唸起來自然鏗鏘有力,行雲流水:「……開基創業,既宏盛世之輿圖;應天順人,宜正大君之寶位!」唸到此,他不經意地看了朱元璋一眼,朱元璋彷彿陶醉在字裡行間,神色飄飄然,這讓他更有把握了,繼續唸道:「……必當臨御於宸居,上以答於天心,下以符於人望。冀俯從眾請,早定尊稱……」這份由百官聯名,李善長撰寫的勸進奏表,事實上,是朱元璋自己的意思。早在多年前,當他的勢力剛剛穩定下來的時候,他就已經想要稱王稱帝了。當時身旁的謀士如劉伯溫等人,紛紛勸說:「如今天下群雄未平,急於稱王,只怕會樹大招風,成為眾矢之的。」
朱元璋一想也對,就把潛藏在內心的這股慾望強壓下來。但是此時此刻,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都已遭他消滅,南方已經沒有可以和他匹敵的割據勢力;北方的元朝,陷於反反覆覆的內訌,地方將領殺成一團,幾十年前縱橫歐亞無敵手的鐵騎,變得連讓人害怕的理由都沒有。
天下統一在即,朱元璋的權力慾望又如野火般熊熊燃起,三年前,公元一三四六年,元朝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剛在鄱陽湖打垮勁敵陳友諒的他,就已經自稱吳王了,不過用的還是他的舊主小明王韓林兒的年號,兩年後,韓林兒死去,他就改吳為他的紀年。
這回他再也忍不住,早已命人在南京城裡大肆修繕,營造宮室城郭,讓稱為應天府的南京成為一個具備帝王氣象的大城池。
但他倒也沒有忘記和部下們商量一下。劉基表示,元朝皇帝還沒逮著,此時稱帝,雖說稍顯急躁,卻也不失為宣示自身正統的好辦法。李善長也說,朱元璋就如當年漢高祖劉邦,同是平民出身,百姓受到蒙古人荼毒,正應該由朱元璋出來號召,使天下歸心。
既然部下們沒有反對意見,繼承大寶之事也就順理成章。李善長向來是最主要的文膽,尤其對這類辭令甚為熟悉,就由他負責起草奏表,宋濂在旁幫著潤飾一番,就成了這篇李善長朗聲讀給朱元璋聽的文章。
其實文章本身並沒有讓李善長花太多心思,就如宋濂半開玩笑時說的:「不是會三勸三讓嗎?這才只是第一篇,寫得太好,下兩篇就沒辭啦!」
自古以來,政權交替,就有這種不成文的規矩。文武百官勸進,主公假惺惺地表示自己才德不足,不能接此重擔,回絕百官的要求。
百官這時候如果就此罷手,那就要倒大霉了。主公回絕,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謙虛,並不表示他真的不想當皇帝,因此文武百官還得再演一次,主公還得再讓一次,直到第三次,主公才在百般不願,無奈萬民擁戴、四海歸心的情況下,繼承皇帝大位。
原本李善長以及底下的文武百官都是這麼想的,誰知朱元璋卻不甩這一套,他聽完勸進奏表,笑瞇瞇的點點頭,「寫得很好嘛!」他道:「把我講得這麼了不起,呵呵!既然我這麼了不起,我不當皇帝誰當皇帝呢?」
他說得倒也沒錯,李善長不敢反駁,只不過沒想到他會這麼直接,這麼不加修飾的說出口,也許因為他是平民出身的關係吧。
「這樣也好……」李善長心想:「至少……不用再寫底下兩篇奏表了。」
十天之後,奉天殿落成,朱元璋搬了進去,並且率領全體官員前往城郊築起的祭壇召告天地。「……惟臣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於田野。今地周回二萬里廣,諸臣下皆曰生民無主,必欲推尊帝號,臣不敢辭,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祉……」在這份寫給上蒼的奏表之中,他和天地約定,如果他登基那天,天氣清朗,就表示他可以擔任皇帝之職;如果不行,就請上天降下狂風暴雨,也好讓他心裡有數。
他將天下之號定為大明,以洪武為年號,以南京應天府為都城。於是,一個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就此成為歷史上的明太祖。傳統觀念的華夏王朝正朔,又再度回歸到漢人的手裡。
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就是明太祖與天地約定的登基之日,也不知道是真有天命還是僅止於巧合,連日來的綿綿陰雨,竟然在那天放晴了。明太祖高興極了,連連稱讚劉基:「伯溫選定的這一天,真是選得太好了,今天有個好兆頭,以後就會更好!」
「皇上過譽,皇上乃天命所依歸,臣也不過只是應著天意,如此而已。」
劉基其實是懂得觀天象的,其實這也沒什麼,只要多觀察雲的形狀與天色的變化,就能推測往後數日是陰是晴,這種知識是從生活經驗中累積而來的,卻往往被別人誇大成無所不知的神力,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云云,他並不喜歡這樣。
他比皇帝大了快要二十歲,飽讀群書,學問淵博,皇帝向來很聽他的話,曾經對他說:「如果我是漢高祖劉邦,你就是我的張子房!」可見皇帝是多麼倚賴他。因此今天皇帝登基之日,能有這樣一個好預兆,劉基也替皇帝高興。
不過,到了接受百官朝賀之時,劉基站在百官行列之中,與眾人一同高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時候,看著皇帝那張醜臉上明擺著一副天地萬物唯我獨尊的表情,當年陪著他一同打天下的好兄弟,如今全都成為他的臣子,生殺大權完全操縱在他的手上,頓時,劉基感覺到眼前的景象距離自己無比遙遠,同時心中也隱約升起一股不安的感覺。
大殿布置得金碧輝煌,文臣武將的神情也都受到這種富貴容華的氣氛所感染,苦難過完了,終於可以享福了!似乎每個人都是這麼想的。但是劉基卻被一個疑問困擾著:「能共患難,就能共享福嗎?」
有難同當的人多,有福能同享的人卻少,在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儘管皇上當初曾經拍著劉基的肩膀對他說:「如果我是漢高祖,你就是我的張子房!」這代表什麼呢?漢高祖當年不是把大功臣韓信除掉了嗎?劉基隱隱覺得,這種時候,還是學學從前的張良,明哲保身比較妥當。也許朱元璋當初那樣說的時候,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他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只是默默地望著龍椅上的皇帝,腦海之中回想著過去自己幫著朱元璋出謀策劃,一步一步取得天下的種種。
「過去的日子,應該不會再回來了吧!」劉基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