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滿額折

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60 元
優惠價
9041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太虛大師佛教改革始末的英文專書。作者除了大量引用原始中文資料外,亦引用了許多西方學者與傳教士的評論,包括太虛思想萌芽的歷史背景、一生的行止與全球性的弘法嘗試,以及其大乘佛教思想的願景架構與遺澤等,研究範圍十分完整,兼具東、西方及跨宗教的觀點與分析,為讀者提供了有別於坊間同類書籍的珍貴資料。
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最重要、最具爭議性的佛教改革家與思想家。他於民初發起以「人生佛教」思想為主軸的佛教復興運動,試圖改革僧伽制度、提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菩薩行在這個世界建立淨土,並實現成佛的誓願。他在當時的佛教界與文化界掀起了一番驚濤駭浪,所獲褒貶不一,甚至曾有保守派人士視他為危險分子。
太虛自認在佛教改革上是失敗的,然而在他圓寂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他所撒下的「人生佛教」種子,經歷了風雨飄搖的動盪年代,已然在台灣佛教界生根並且開花、結果。無論歷史如何評論他的成敗,不容置疑的是,他的影響力此刻正塑造著漢傳佛教的現代面貌。

作者簡介

作者-白德滿(Don A. Pittman)
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文學碩士,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哲學博士。曾於1994至2000年落腳南台灣,擔任台南神學院的神學系主任與宗教學教授,同一時期於台北擔任台灣神學院客座教授,亦講授於菲律賓馬尼拉的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outh East Asia Graduate School of Religion)。目前,他是美國奧克拉荷馬州菲利浦神學院(Phillip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宗教歷史學教授與學術副校長。
譯者-鄭清榮
台灣雲林人,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中時晚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著有《郭曉晤長壽祕訣》(原水)、《鐵漢慈顏-台灣重機鉅子紀金標打造金豐傳奇》(上游),譯有《基因與命運》(原水)、《超覺玄祕體驗》、《危險激情》、《輕鬆說不》、《論人性》(時報)、《抓住心靈時刻》、《另類家庭》(天下)。興趣為寫作、翻譯與氣功。Email:martintw39@hotmail.com

 

曾經有一家媒體訪問我時,問我:「在你心目中最敬佩的人是誰?」我說:「近代的人物之中,我最佩服的是太虛大師。」我佩服他一生都以宗教師的身分要求自己。他的生活不離戒律,他的言談不離佛法。儘管當時許多守舊的長老們,看到他跟政治界、軍界或商界的人都有來往,認為他不像個和尚,但他的目的是保護佛教、振興佛教,而這也是他一生的志願。為了振興佛教,他推動很多改革,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致力於興辦佛教的教育,培養佛教的人才。
我們應如何來紀念太虛大師,如何發揚他的精神?除了興辦佛教的教育,另外就是要「建立清淨的僧團」。儘管太虛大師身處抗戰期間,但是他仍然堅持辦僧教育以培育佛教人才。雖然他只創辦了「武昌佛學院」和「閩南佛學院」,但是在辦教育上,他是成功的,影響也很深遠。
第二項就是要「建立清淨的僧團」。他一生中最早的計畫,是要建立一個整體的、全國性的僧團制度。但由於反對他的勢力太強,而他自己也太忙,再加上政治晦暗,全國各地兵荒馬亂,因此無法取得全國佛教界的共識。後來,他將理想中的僧團範圍縮小成為一個區域、一個地方,結果由於種種因緣不具足,仍然失敗了。最後他設立了一個道場,但是還沒完成他便圓寂了。
「建僧」是太虛大師一生的心願,圓寂後,在他靈堂掛了一副對聯「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志在建立僧伽制度」。也就是說,瑜伽菩薩戒是他持戒、持律、行為的準則。而他一生一世要努力的是什麼?對佛教要努力的是什麼?就是要建立僧伽制度,雖然他建僧的理想,始終未能如願。
建立僧團制度,實際上即是在戒律的規制下,將僧伽制度建立起來,以養成出家的人才,出家的人才就是佛教的宗教師,就是弘法、利生、住持三寶的僧才,如此,佛教才真正有前途,佛教才真正有希望。太虛大師就看到了這一點。很可惜,他在五十九歲便圓寂了,如果他能住世人間更長,尤其是他若能夠到台灣弘法十年、二十年,中國佛教的發展會更不一樣。
太虛大師的一生都是在為國家、為民族、為佛教全力以赴。當時如果沒有太虛大師的努力和奔走,今天台灣的佛教也不可能復興,亦即無法從日據時代的日本佛教,復興為中國佛教,所以太虛大師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我曾經遇到幾位越南的長老法師,他們在越南解放之前,已經有非常健全、堅強的僧團組織。他們僧團裡的宗教師悲願心非常強,所以當國家有難時,僧團一號召,就有幾百個、幾千個出家人一起參與。我問長老法師:「你們這樣的悲心和願力,是怎麼來的?」他們說;「是向中國的太虛大師學的。」
當我看完太虛大師的傳記時,很受感動。我說過:「我要建立僧團。」雖然自己的德行不足,德化的力量也不夠,但是我抱著有多少人出家,就建立多大僧團的心情,有十個人,我就建立一個十人僧團;有一百、一千人,就建立一百、一千人的僧團。最重要的是,這個僧團是照著戒律生活的現代出家人,現代出家人要為社會、眾生服務奉獻,這就是現代化的僧團,也是法鼓山目前所建立的僧團。
所謂「現代化」是什麼呢?就是推動大關懷、大普化、大學院教育的方向。只要把教育的、普化的,以及關懷的功能和目標結合在一起,便不會跟社會脫節。僧團對社會是有用的,不會被社會大眾認為出家人只曉得念經、打坐。只曉得在山裡面修行,卻不曉得社會的疾苦、社會的艱難、社會的災變等等,我們不是!我們的反應非常靈活,社會上有什麼災變、困難,就可以派一個救援團去賑災,並從救災、救人到救心,一直到將他們生活安頓好為止。這是法鼓山對社會的功能,我們只想要實踐太虛大師所言,以出世的人用入世的心態來救世,並不是以出世的心態來逃離世界。太虛大師的思想如此,而我也是效法他的精神。
所以當我還在農禪寺時代,我就常常跟弟子們說:「我們佛教不缺出家人,但缺的是有悲願的出家人。」培養有悲願的出家人,一定要從教育開始,但僅僅是教育,卻沒有建立僧團,教育出來的人沒有著力處,也未必具有出家人的悲願心。
我常告訴僧團弟子們,今天正面臨一個競爭非常劇烈的時代,除了要對佛教、僧團負責,也要對社會有貢獻,亦即要從事社會服務。我們用什麼來服務社會?用法鼓山的理念、用佛法的原則,使社會能安定,得到利益。服務的人群愈多,佛法推廣的範圍就愈廣,流傳得就愈久。這需要我們更加努力服務眾生。否則,佛教現在看起來很興盛,但只要社會的政治、經濟動盪不安,佛教的未來就會岌岌可危。
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是根據太虛大師的思想而來的,雖然他在一生之中未能實行,而我到現在為止,很慚愧的,並沒有能夠普遍地弘揚實施,但還是能夠在我們法鼓山這個小小的團體中,努力耕耘。

(講於2007年3月27日僧伽大學「高僧行誼」課程;2008年11月18日補充採訪整理)

目次

代序 ──聖嚴法師
推薦序 ──侯坤宏
作者中文版序
致謝詞

導論 追尋新佛教
第一章 在革命的年代捍衛佛法
第二章 新中國的海潮音
第三章 佛教弘法的普世運動
第四章 大乘佛教與現代世界
第五章 傳統的創造性復興
第六章 太虛的遺澤

全書註釋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1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