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漢語史綱要(簡體書)
滿額折

漢語史綱要(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漢語史綱要》由史存直先生生前出版的三部著作——《漢語語音史綱要》、《漢語語法史綱要》、《漢語詞彙史綱要》組成,以商周以來主要是周秦以來的所謂「通語」的發展歷史為研究對象,考察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找出它的發展規律、發展方向,探詢現代漢語語音體系、語法體系和詞彙體系的歷史來源。不主張漢語史分期,全書以語音、語法、詞彙為序,語音史部分採用調、韻、聲順序,將構詞法置於詞彙史部分。立論精到,論述深入淺出,適合漢語史入門者學習使用,及漢語史研究者參考。

作者簡介

史存直(1904-1994),安徽合肥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語言學家。早年在北京、宣城上中學。十七歲東渡日本,曾就讀于京都帝國大學土木工程系.二十八歲回國,棄工從文,致力于文字改革運動,并立志終身從事語言學研究。在音韻學、語法學、漢語史及檢字法的研究中均創立了完整的體系,其中音韻學上綜合體系的觀點及語法學上句本位的思想在學術界頗有影響。代表著作有《語法新編》、《句本位語法論集》、《漢語音韻學綱要》、《漢語語音史綱要》、《漢語語法史綱要》及《三級部首檢音字匯》等。

目次

緒論
上編 漢語語音史綱要
 第一章 漢語語音史的橋梁——《廣韻》音系
1.1 研究漢語語音史的材料
1.2 怎樣使用漢語語音史的材料
1.3 《廣韻》音系是研究漢語語音史的橋梁
1.4 《廣韻》的體裁
1.5 從《廣韻》切語所歸納出來的聲類和韻類
1.6 并韻的經過和韻攝
 第二章 調類的發展
2.1 周秦古音的調類
2.2 上古的入聲有沒有三種不同的收尾
2.3 漢語的調類系統自周秦以來有哪些變化
2.4 四聲再分陰陽的過程
2.5 陽上與去聲相混的過程
2.6 入聲消失的過程
 第三章 韻類的發展
3.1 古韻類不同于今韻類
3.2 怎樣找出上古的韻類系統
3.3 重要古音學家的分部情況
3.4 對古舒聲韻的檢查
3.5 對古人聲韻的檢查
3.6 上古韻部音值的擬測
3.7 漢語韻類系統的歷史演變概況
3.8 之、脂、支三部的演變過程
3.9 歌、魚、[侯]、幽、宵五部的演變過程
3.10 陽韻八部的演變過程
3.11 人聲韻八部的演變過程
 第四章 聲類的發展
4.1 怎樣擬測上古聲類系統
4.2 對上古聲類所提出的各種學說
4.3 上古聲類系統的擬測
4.4 喉音影曉匣(喻)和牙音見溪羣疑的發展
4.5 舌音端(知)、透(徹)、定(澄)、泥(娘日)、來的發展
4.6 腭音照、穿、神、審、禪的發展
4.7 齒音精(莊)、清(初)、從(床)、心(疏)、邪的發展
4.8 唇音幫(非)、滂(敷)、并(奉)、明(微)的發展
4.9 聲類發展的概括
 第五章 普通話語音體系的來源
5.1 漢語語音體系的主流和北京音系
5.2 從明清兩代北系韻書來看北京音系的代表性
5.3 北京音系調類的來源
5.4 北京音系韻類的來源(1)
5.5 北京音系韻類的來源(2)
5.6 北京音系韻類的來源(3)
5.7 北京音系聲類的來源
5.8 結束語
中編 漢語語法史綱要
 第六章 語法體系問題
6.1 為什么要提出語法體系問題
6.2 從語法的根本性質談建立語法體系的重要原則
6.3 漢語的語法特點
6.4 漢語究竟有沒有“形態”
6.5 根據“形式結合內容而以形式為綱”的原則來看漢語語法體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第七章 實詞的定性化
7.1 漢語實詞從甲骨文時代起就能分類
7.2 詞類的本用和活用
7.3 詞類活用的發展
7.4 實詞的定性化
 第八章 助動詞的發展
8.1 助動詞“可、能、足、得”的發展
8.2 助動詞“當、應、宜、合、須”的發展
8.3 助動詞“欲、愿、肯、敢”的發展
8.4 助動詞“見、被”的發展
8.5 助動詞“了、著、過”的發展
8.6 助動詞“來、去”的發展
 第九章 數量詞的發展
9.1 基數的發展
9.2 序數、約數、分數的發展
9.3 名量詞的發展
9.4 動量詞的發展
 第十章 代詞的發展
10.1 人稱代詞的發展(一)
10.2 人稱代詞的發展(二)
10.3 人稱代詞的發展(三)
10.4 人稱代詞復數表示法的發展
10.5 指示代詞的發展
10.6 疑問代詞的發展
 第十一章 介系詞的發展
11.1 介詞“于”的發展
11.2 介詞“以”的發展
11.3 連詞“與”的發展
11.4 連詞“而、且”的發展
11.5 連詞“則、即”的發展
11.6 間詞“之”的發展
11.7 系詞“為、是”的發展
 第十二章 助詞的發展
12.1 助詞概述
12.2 語首助詞的發展
12.3 語中助詞
12.4 語中助詞“豈、其、寧、可、難道”的發展
12.5 語末助詞“也、矣”的發展
12.6 語末助詞“乎、歟(與)、耶(邪)”的發展
12.7 語末助詞“哉、夫”的發展
12.8 助詞“的、了、嗎、呢”的來源
 第十三章 詞序的規律化
13.1 漢語的基本詞序
13.2 古漢語中的特殊賓語前置現象
13.3 賓語前置現象的消失
13.4 介詞結構在句中的位置
13.5 倒裝和賓語提前
13.6 把字句的產生和發展
 第十四章 表現的精密化
14.1 從哪些方面來看漢語表現的精密化?
14.2 時間表現法的發展
14.3 能被動關系表現法的發展
14.4 介系詞的發展趨勢
14.5 倒裝和省略中的表現精密化趨勢
 第十五章 句結構的復雜化
15.1 從哪些方面來看漢語句結構的復雜化?
15.2 附加成分的發展
15.3 表詞結構的產生和發展
15.4 復句的發展
15.5 包孕句的發展
15.6 高度復雜化句子的出現
下編 漢語詞匯史綱要
 第十六章 基本詞匯的形成和發展
16.1 詞匯和基本詞匯
16.2 漢語基本詞匯的形成和發展
16.3 關于自然現象、自然物的名稱
16.4 關于時令、方位的名稱
16.5 關于肢體和器官的名稱
16.6 關于親屬的名稱
16.7 關于生產勞動的詞匯
16.8 關于物質文化的詞匯
16.9 關于動作的詞匯
16.10 關于事物性狀的詞匯
 第十七章 社會發展和詞匯的新陳代謝
17.1 概說
17.2 甲骨文時代的詞匯特點
17.3 周秦時代的詞匯特點
17.4 漢魏六朝時代的詞匯特點
17.5 隋唐宋時代的詞匯特點
17.6 元明清時代的詞匯特點
 第十八章 詞義的演變
18.1 概說
18.2 詞義的擴大
18.3 詞義的縮小
18.4 詞義的轉移
18.5 名稱的改換
 第十九章 構詞法的發展
19.1 概說
19.2 變音別義的造詞法
19.3 雙音單純詞的產生和發展
19.4 復合詞的產生和發展
19.5 添綴詞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十章 漢語中的借詞和譯詞
20.1 古代來自匈奴和西域的借詞和譯詞
20.2 來自梵語的借詞和譯詞
20.3 來自蒙古語、滿洲語的借詞
20.4 鴉片戰爭前來自西洋的借詞和譯詞
20.5 鴉片戰爭后來自西洋的借詞和譯詞
20.6 日本譯詞和日本詞的借用
附錄 史存直論著目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