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譯與異:林樂知譯述與西學傳播(簡體書)
滿額折

譯與異:林樂知譯述與西學傳播(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 元
定價
:NT$ 114 元
優惠價
879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對晚清傳教士林樂知的譯述與其西學傳播的專題研究,采用的是歷史研究和翻譯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彌補了歷史界忽視譯著的文本分析和翻譯界缺乏對譯著的歷史評價的缺陷。兩種研究方法的結合既可揭示譯著的歷史價值,又可為歷史評價提供確鑿的文本依據。 對林樂知的譯述與西學傳播的研究是對晚清傳教士的個案研究與專題研究。本研究探討了林樂知的雙重文化身份,旨在搭建他來華前后思想和活動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林樂知在華思想和行為特點及相互關係的認識,正視其中國情結并揭示他向西方介紹中國的史實;通過對林樂知從事翻譯的緣起、漢語習得的經歷、翻譯方式及譯論的考察,揭示其翻譯特點和翻譯觀。本書以《譯民主國與各國章程及公議堂解》和《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兩個具體譯本為例,采用翻譯研究和歷史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譯本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剖析,揭示林樂知譯述與西學傳播之間的關係;并以《文學興國策》為林樂知西學傳播的代表作,對原、譯作之間的關聯及其所體現的文本、文化關係進行系統研究。從西學傳播和譯述兩方面,考察林樂知采用文化適應策略的目的、方法和影響,宏觀地分析了以林樂知為代表的晚清傳教士西學傳播的背景、特點、影響和局限,并總結了西學傳播的兩種評價范式,給出新的評價。 本書就翻譯和跨文化交流的關係作理論上的探討,提出翻譯文化史研究模式。依此模式,通過分析“因異而譯——林樂知的雙重文化身份”、“以譯傳異——林樂知的翻譯與西學傳播”、“透視譯異——《文學興國策》個案分析”、“異藏于譯——林樂知西學傳播的文化適應策略”、“化譯為異——以林樂知為代表的晚清傳教士西學傳播”,對林樂知的譯述與其西學傳播的關係進行剖析,從翻譯前提、翻譯過程和翻譯結果三個方面分別考察,揭示“譯”與“異”的辯證統一關係。得出的結論是:翻譯應民族、文化之需而生;反過來,翻譯可改變原有文化,注入異質文化,對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產生作用;“譯”和“異”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同時又彼此相制,形成各自的局限性,這是晚清傳教士翻譯在中國翻譯文化史中的地位、意義和局限所在。 林樂知的西學傳播活動形式多樣、影響深廣,在晚清自由派傳教士中具有代表性。通過對林樂知的個案研究,本書試圖回答以下五個問題: 1.晚清傳教士為何在傳教之外進行西學傳播?傳教士因具有中西雙重文化身份,又通過漢語習得克服了語言障礙,滿足了傳播西學的先決條件。加上受到傾向自由派傳教方針的宗教運動的影響和寓華時久而生的助華救華的博愛之心,他們中的很多人像林樂知一樣產生了引介西學以改造中國的想法。對比中西異同,分析華人需求,再基於擴大基督教影響的隱含目的,他們將其認為適合華人的西學引介了過來,即因異而譯。 2.晚清傳教士傳播了哪些西學?通過分析林樂知對西方民主制度、婦女解放思想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譯介,可以揭示晚清傳教士西學傳播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文化領域,以促進改革、改造社會為目的,即以譯傳異。 3.他們是怎樣進行西學傳播的?分析以林樂知為代表的晚清傳教士的西學傳播活動和著述譯論,發現文化適應策略多為他們所采用。采用該策略主要是利用中西文化相通相容的一面規避相異相斥的一面,以求在中國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西學傳播易于進行,即異藏于譯。 4.主要意義何在,是怎樣產生的?化譯為異:晚清傳教士西學傳播的最重要的貢獻在于他們向華人敞開了西方文化的大門,將具有近代意義的西方科學知識、價值觀念、制度風俗引進中土,對引介西方近代思想和溝通中西文化起到了開先河的作用,產生了星火燎原之勢。這是中外社會歷史、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傳教士應晚清尋求救國良策的需求作出的嘗試和回應。傳教士對晚清出路的探索通過西學譯介與華人救國出路探索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們以晚清中國自強出路探索的歷史視角評價傳教士西學傳播:它是晚清中國出路的一種探索;加快了華人對社會弊病的認識;引介了西學、西法;縮短了華人自我探索的過程;既是宣教的載體,又是其干擾者。 5.有何局限,局限的根源在哪里?晚清傳教士西學傳播的局限表現在三個方面:引介活動零散,缺乏系統的組織規劃;引介的內容良莠不齊,譯介的一流作品較少;傳教士依據自己的判斷和西方模式來引介西學,他們的譯介與華人的切實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華人對局外人的“給予”也會產生與對本土精英的“自選”不同的接受心理。這些都導致傳教士西學傳播的角色后期被中國本土知識分子所取代。以上局限源于傳教士的西學傳播活動缺乏組織性,往往是各自為政;同時,他們擺脫不了自身教育、學術水平的局限;再有,他們的雙重文化身份在利于其溝通中西的同時,也因有此標簽而成為西學傳播的障礙,“譯”和“異”之間相互制約形成各自的局限性,即譯異相制。 最后我們要說:對晚清傳教士的歷史評價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不可統而概之、失之偏頗。

目次

1 緒論
1.1 選題意義
1.2 研究綜述
1.3 理論基礎
1.4 本書結構
2 因異而譯——林樂知的雙重文化身傷
2.1 西方文化身份
2.1.1 來華前美國南方社會文化背景
2.1.2 所受教育及思想認識的成熟
2.2 中國文化身份
2.2.1 兩地社會文化背景比較
2.2.2 多重身份與經歷
2.2.3 多重身份間的聯系與轉換
2.2.4 中國情結
2.2.5 結交士大夫
2.2.6 向西方介紹中國
2.3 本章小結
3 以譯傳異——林樂知的翻譯與西學傳播
3.1 林樂知的翻譯
3.1.1 漢語的習得
3.1.2 從事翻譯的緣起
3.1.3 翻譯方式
3.1.4 譯論
3.2 林樂知的譯述與西學傳播
3.2.1 譯述概述
3.2.2 《譯民主國與各國章程及公議堂解》對西方民主制度的譯介
3.2.3 《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對婦女解放思想的譯介
3.3 本章小結
4 透視譯異——《文學興國策》個案分析
4.1 共時歷時的研究方法
4.2 “Education in Japan”中所體現的文本、文化關係一
4.2.1 對西方文化的引介
4.2.2 以西方文化改造日本的建議
4.2.3 森有禮和“Education in Japan”的編撰
4.2.4 大久保利謙對“Education in-Japan”的闡釋
4.2.5 “Education in Japan”在日本的反響
4.3 《文學興國策》中所體現的文本、文化關係
4.3.1 對晚清中國社會文化特徵的再現
4.3.2 晚清傳統文化的制約
4.3.3 對晚清社會文化的挑戰和重塑
4.3.4 對西方動態文化的譯介
4.3.5 在中國讀者中的反響
4.4 譯名分析
4.5 翻譯特點
4.5.1 對文學家及其作品的譯介
4.5.2 對教育興國的其他著述和譯介
4.5.3 筆述者任廷旭的翻譯觀
4.6 本章小結
5 異藏于譯——林樂知西學傳播的文化適應策略
5.1 對文化適應策略的認識
5.2 西學傳播中的文化適應策略
5.2.1 “中西并重說”
5.2.2 首倡“孔子加耶穌”
5.2.3 《萬國公報》的更名
5.2.4 對漸變的推崇
5.2.5 對中國傳統習俗的尊重
5.3 譯述中的文化適應策略
5.3.1 中文名字及署名
5.3.2 譯名的處理
5.3.3 用語
5.3.4 增刪規避
5.4 本章小結
6 化譯為異——以林樂知為代表的晚清傳教士西學傳播
6.1 晚清兩派傳教士與西學傳播
6.2 西學傳播的背景
6.3 西學傳播的特點和方式
6.4 西學傳播對中國近代文化思潮的影響
6.5 西學譯介與晚清“救國良策”的探索
6.6 西學傳播的局限及其根源
6.6.1 傳播客體的局限
6.6.2 傳播主體的局限
6.6.3 傳播內容的局限
6.6.4 傳播方式的局限
6.7 對西學譯介的評價
6.8 本章小結
7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