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全權秒殺令
滿額折

全權秒殺令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戰爭的面貌正在改變。對方再也不按規矩行事。我們這邊有人開始想:我們也得用一套不同的牌理出牌……。

詹姆士‧龐德,年約三十多歲,參加過阿富汗戰爭,被一個新組織吸收為成員。這個組織是因應「九一一」之後的世界局勢變化而成立,不受英國國防部、軍五、軍六的節制。它的目標只有一個:捍衛國土,不惜任何手段。

一列開往布達佩斯的夜間火車,載有異氰酸甲脂──這種劇毒的化學物質曾在印度波帕殺死數千人。龐德在這次任務中意外揭發了另一個陰謀,只是,這項陰謀的內容是什麼?意圖何在?範圍會有多大?背後的主謀是誰?沒人知道。龐德必須找出答案,而他只有五天的時間……。

作者簡介

傑佛瑞.迪佛 Jeffery Deaver

1950年出生於芝加哥郊區,從小嗜讀伊恩‧佛萊明的007小說,由此獲得靈感,在11歲寫了第一部小說,後來以詩作、小說得過多項文學獎。從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畢業後,曾為雜誌社撰稿;後來又入福特翰大學讀法律系,取得學位後在華爾街工作數年,利用通勤時間開始寫偵探小說。

如今已完成兩本短篇小說集與27本小說,是全球暢銷書排行榜的常客,翻譯成25種語言,在150個國家發行。最知名的作品是凱瑟琳‧丹斯系列和林肯‧萊姆系列,《人骨拼圖》尤其膾炙人口。

迪佛的小說極受好評無數,曾獲「安東尼小說獎」提名、三度獲選「艾勒里.昆恩線上雜誌讀者票選最佳短篇小說獎」、六度獲美國偵探作家協會提名「艾倫坡獎」。最讓迪佛驕傲的是2004年以《野獸花園》獲得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最佳驚悚小說「伊恩‧佛萊明鋼匕首獎」。這次獲獎也促成迪佛接下寫作《全權秒殺令》重任的機緣。

迪佛和龐德都喜歡跑車,車庫裡有Maserati和Jaguar各一輛,偶爾也開保時捷911 Carrera S或Infiniti G37去賽車道飆車。迪佛也喜歡坡道滑雪和水肺潛水,愛喝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和美國波本威士忌。

迪佛目前住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譯者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賴瑞金傳奇》、《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斷背山》、《人魔崛起》、《冷月》、《藍色駭客》、《永遠的園丁》、《蘭花賊》、《野獸花園》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文一:

脫胎不換骨的間諜童話──新詹姆士.龐德的冒險

文/冬陽

詹姆士.龐德回來了!

用「回來」二字描述龐德再次登場,感覺上有些怪,這位英挺帥氣的英國情報員似乎不曾離我們太遠,不是時時聽聞他的新歷險(無論是情報任務或戀情)嗎?最近一次該是三年前,龐德才在電影《007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中再次解救全世界,還報了一段私仇。不過,今回龐德並不是在大銀幕上一展身手,而是重回小說的世界,用較電影細膩、感性與深刻的文字,進行一場全新的冒險──

在此,且先讓我們話說從頭,自詹姆士.龐德的誕生開始談起。
 
*擁有「殺人執照」的享樂主義者

一九五三年四月,英國Jonathan Cape出版社出版了由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撰寫的間諜小說《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舊譯《賭城喋血》),情報員詹姆士.龐德首次登場。這位隸屬英國情治單位「軍情六處」(MI6)的特務人員(對外稱是「環球貿易公司」員工)是個蘇格蘭-瑞士混血兒,一九二二年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體重七十六公斤,編號007──帶有「00」(Double-O)代碼的情報員表示持有殺人執照(licensed to kill),執行任務時有殺人豁免權。

龐德十一歲時雙親因山難意外身亡,由姑媽夏蜜恩扶養長大。曾就讀伊頓中學,後因故轉學費茨學院,十九歲加入英國海軍,升至中校後進入軍情六處當起情報員。身材瘦長,黑髮藍眼,右臉頰及左肩有傷痕。擅長法語、德語,精通射擊、拳術、柔道等,不喜歡化妝掩飾真面目,愛用貝瑞塔點二五手槍,對痛苦有極高的忍受力。菸癮極大,熱愛飲酒(伏特加馬爹利或雙份波本威士忌)、名牌、美食及美女,道地的享樂主義者。

根據作者佛萊明自身的說法,龐德並不是個無中生有的虛構人物,他的原型來自一位真正的間諜,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協助盟軍作戰的加拿大商人威廉.史蒂芬生(William Stephenson),龐德是其「高度浪漫化的版本」。

詹姆士.龐德這個名字亦有來歷,身為賞鳥愛好者一員的佛萊明選了個美國鳥類學家的姓名給筆下的情報員主角用,理由是「這個名字簡潔有力、毫不羅曼蒂克、具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性格,而且男人味十足」。在007電影《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中,飾演龐德的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曾在某一幕拿起《西印度群島的鳥類》(Birds of the West Indies)一書,就是這位鳥類學家的代表著作。
 
*企圖「終結所有間諜故事」的書寫者

即便詹姆士.龐德的原型來自現實世界中的正牌情報員,這並不保證故事一定能受讀者青睞。

尤其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新的美蘇冷戰(cold war)局勢開始、現代間諜小說發展半個世紀後略顯疲態的一九五○年代,只有能夠開創新的書寫格局者,才有辦法帶動新一波間諜小說的閱讀風潮。當年發下「我打算寫一部能夠終結所有間諜故事的小說」這句豪語的伊恩.佛萊明,透過007情報員系列十二部長篇、九部短篇小說,成功開拓出另條不一樣的間諜小說書寫路線。

生於一九○八年的佛萊明,祖父是銀行家,父親曾擔任國會議員也是個戰爭英雄,生活在英年早逝的英雄父親與表現傑出的哥哥的陰影下,使他決心闖出一番事業,以便建立起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

佛萊明曾就讀伊頓中學、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之後前往奧地利基茨比厄爾深造。一九三一年申請進入英國外交部遭拒,轉而加入路透社擔任記者與審稿編輯,並在莫斯科待過一段時間。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佛萊明擔任海軍情報處處長助理,籌畫過多次祕密情報行動,最後以中校官階退伍。

戰後,佛萊明任職《肯斯里報》國際新聞部主任,並與報社協議每年可以有兩個月時間到牙買加自己興建的宅邸「黃金眼」(Goldeneye)寫作。透過戰時的工作經驗與先前擔任路透社記者一職的寫作磨練,佛萊明懂得運用許多第一手情報資料展開小說書寫,例如在007情報員系列第五部長篇《俄羅斯情書》(From Russia, with Love)中,提到蘇聯情報單位裡有個特別的殺手組織「死莫許」(SMERSH),以及參與其中的將領姓名、開會地點等,皆其來有自,這使得一部看似虛構的小說中埋藏許多不為人知的真實,額外為作品增添了一股神祕性。

然而,007情報員系列小說真正受讀者喜愛之處,並非佛萊明所揭露的諜報世界的寫實面,雖然這為故事建構出紮實可靠的背景基底,但更令讀者著迷的則是主角龐德浪漫不羈的紳士/騎士行徑。約翰.卡維堤(John Cawelti)與布魯斯.羅森伯格(Bruce Rosenberg)合著的《間諜故事》(The Spy Story)一書中曾這麼提到:「佛萊明真切地感受到,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想回到紳士間諜的英雄冒險故事情境。他也明白此一角色若延續過去堅守道德立場的形式呈現,是不可能成功的。五○年代的人們已經厭倦毀滅性戰爭,又畏懼未來不可知的核戰威脅……於是佛萊明滿足了大眾所要的,一位機智過人、玩世不恭,熱中性愛與奢華生活的英雄間諜。讀者可以享受英雄的浪漫冒險,但不必承擔政治與道德的嚴肅性。」

在真實世界裡,我們確實難以找到像龐德一樣,有快速的行動力、極高的情報取得權限、豐沛的國家資源來加以支持的特務工作者,更別說擁有一副隨時能招來豔遇的英俊外表,有哪個情報員會像龐德一樣毫不掩飾地高調行事?那豈不是在疾聲呼喚著敵方間諜:「看啊,我是多明顯的標靶,快來幹掉我吧!」

故事背景是真的,主角情報員卻是「假的」,這使得龐德小說浮現一抹奇妙的童話色彩:有城堡有領地有忠心的大臣勤快的家僕,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凡人只能想像羨慕但難以實現的快樂生活。讀者眼中的龐德,年華不曾老去,肉體不會衰壞,「拳頭加枕頭」的刺激生活有冒險沒風險,成為一種方便且浪漫的想望。打開書頁即開始,闔上便結束,並可一再複製、滿足好幾個世代,甚至從文學跨入影劇,原著作者過世後另找新作家接手,距離龐德首次登場至今,轉眼過了五十八個年頭──
 
龐德故事的核心與特質

五十八年過去,世界局勢有了大幅的改變:蘇聯解體,美蘇冷戰時代宣告終結,東歐政治情勢重新打破、整合,非洲與拉丁美洲逐步展開民主化,經濟大蕭條與金融海嘯,中國經濟崛起,新的區域威脅與攻擊型式產生云云,軍事諜報工作也隨著科技硬體的進步而有所調整。

在蘇聯老大哥依然安好的時期,我們或可用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的思維來觀看整個世界,而龐德總是站在對抗邪惡的那一邊,阻止、破壞正在發生的動亂或潛在的威脅,採取被動的「有所為而為」,解決紛爭,為世界找回和平穩定的秩序。有趣的是,佛萊明創作的故事中,龐德面對這類的末日威脅並非「一擊必殺」式的毀滅性破壞,甚至只是蘇聯所策動某個長期攻擊計畫中一個不算至關重要的環節,是要取得一台密碼機,或是調查某個黃金珠寶商人爾爾。來到更為大眾熟知的電影龐德的世界時,反倒將這種威脅急遽放大到下一秒世界就要崩壞,唯有龐德能夠獨力擋下駛向毀滅的巨輪,儼然成為漫畫世界中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

如此遠離原作者佛萊明創作初衷的007情報員故事,終於在二○○六年上映的第二十一部龐德電影《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中做了修正。雖然電影編劇仍大幅改寫了這部龐德小說處女作,將時空背景從五○年代轉換到現代,但故事的核心與特質卻完好地保留下來,包括龐德所懷抱的中古世紀騎士精神與細膩易敏的情感、個人與英國情報組織之間的關係、敘事中強調細節的描述云云,使得這部電影不再是過度強調打鬥與爆破展示的動作片,「詹姆士.龐德這個人」才是劇情的主軸,吸引大眾前來電影院觀賞的關鍵。
 
*傑佛瑞.迪佛筆下的新龐德冒險

不只電影龐德的故事做了修正,小說龐德也推出了全新的版本。佛萊明的遺族委託曾獲得「伊恩.佛萊明鋼匕首獎」(Ian Fleming Steel Dagger)的推理驚悚小說家傑佛瑞.迪佛執筆,於二○一一年五月底推出新007情報員小說《全權秒殺令》,重啟(reboot)新一代的龐德故事。

為因應前述的時代變遷,迪佛將整個系列的設定做了多項調整,例如龐德的出生年從一九二二一口氣改到一九七九,跳過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時期的洗禮,僅有的軍旅經驗是阿富汗戰爭。年輕的龐德右臉頰依然有道三吋長的傷疤,身高、體重、髮色不變,但戒菸有成,不再是個每天得抽好幾包菸的老菸槍。年幼時父母雙亡,由姑媽扶養長大的早年人生遭遇與老龐德一致,只不過離開伊頓中學轉讀費茲學院、以及父母意外身亡的真正原因,在本作中有了新的解釋,並進一步詳述了龐德的內心世界。

離開海軍預備隊後曾短暫任職國防情報處,之後被海外開發處上將處長M吸收,進入O支部,編號007。迪佛特別說明,上級慣常賦予龐德執行任務時握有「全權卡」(carte blanche,即權限自填的「白卡」,本作的英文書名就是採用這兩個英文字),可配合他我行我素的個性,在任務上無往不利──這一點,與過去強調「帶有『00』代碼的情報員表示持有殺人執照」的設定略有出入,龐德也在故事中與同出任務的夥伴對話時陳述他對「殺人權利」的看法。

新一代龐德的愛槍從貝瑞塔換成瓦爾特,依舊喜愛名牌與美女,代步工具是氣質出眾的賓利Continental GT,與軍情六處的情報分析員歐菲莉亞.梅登史東之間有不尋常的情愫。面對的敵人不再是「死莫許」,對英國的利益造成損害、威脅的組織或個人都是龐德得對付的目標。因此,二十一世紀的龐德得接觸較過去更廣泛綿密的情報網,除了與英國既有的軍情五、六處合作外,美國、塞爾維亞、南非等地的情報組織,都被寫進了本作之中。

兩代龐德的異同,儼然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平行世界」,在不同的時空中各行其事,但彼此似乎略有呼應。迪佛精確地掌握、延續了佛萊明的寫作精神,並運用自己擅長的寫作技巧:置入大量但不紊亂的資訊,採取近似電影剪輯的敘事節奏,巧妙地隱匿事件的幕後黑手與犯罪動機,藉由情節不斷翻轉(twist)來製造緊張感,使得整部作品洋溢現代懸疑驚悚小說的閱讀趣味──這種「脫胎不換骨」的新龐德冒險故事,您豈能錯過?

 

推薦文二:

那些寫過007系列小說的作家們

文/吳家恆

續寫龐德,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好差事,還是一個作家的詛咒?全世界喜愛佛萊明的千萬個讀者拭目以待,有些抱著熱切的期待,有些捍衛心中的偶像,等著看好戲。

從佛萊明在1964年去世以來,起碼已有三位作家先後續寫過龐德,使得這位英國情報員在過去的半世紀以來,不受歲月摧殘,始終保持矯健的身手,而且一直走在科技的尖端。在虛構的世界中,世界有了新的危難,總要仰仗龐德出手,而科技上有了新的發明,龐德也比一般消費大眾更早使用。在九一一之後,世界的局勢又呈現一番新面貌,變得更複雜、更不可預測、危機變得更頻繁,龐德的冒險也將變得更刺激。

龐德解救世界的這項艱鉅任務,如今交到美國的犯罪小說大師傑佛瑞‧迪佛(Jeffery Deaver)的手中。龐德系列能否起死回生?狄佛還會不會有機會寫續集,一切都要看最新的小說《全權秒殺令》(Carte Blanche)而定。
由於中文世界的閱聽大眾多半都是從電影認識007詹姆士‧龐德這個角色,而不是從佛萊明的原著,所以很容易忽略佛萊明在寫作上的功力,也很難瞭解《泰晤士報》為何把佛萊明列入「二次戰後五十位英國作家」的第十四名。不明就裡的閱聽大眾會錯以為小說一如電影上的龐德那般膚淺,只有腎上腺素和賀爾蒙,只有層出不窮的冒險事蹟和享不盡的豔福。

佛萊明小說在字裡行間所流露的世故、優雅與輕微的諷刺,是如此細緻,往往經不起翻譯的折騰。而這正是讓英語的讀者為之迷醉的特質,以致於佛萊明在去世之後,書市對於佛萊明小說仍然殷殷期盼,處理佛萊明版權的葛萊德羅斯(Glidrose)出版社只好把佛萊明留下的一些草稿、殘篇加工成完整的故事。

金斯利‧艾密斯出師不利

但是這仍然不能滿足讀者的胃口,而到了1967年,佛萊明留下的材料已經用光了,葛萊德羅斯出版社只好考慮另外請作家以007龐德為角色,寫作新的小說。第一個接下續寫工作的作家是金斯利‧艾密斯(Kingley Amis)。
金斯利‧艾密斯來頭不小,在《泰晤士報》的「二次戰後五十位英國作家」中列名第九,排名還在佛萊明之上。金斯利‧艾密斯也是已故散文大家吳魯芹最心儀的作家之一,在《英美十六家》裡頭,吳魯芹說到他如何重讀了他所喜愛的艾密斯的小說,然後風塵僕僕到英國去訪問艾密斯。金斯利‧艾密斯的兒子馬丁‧艾密斯(Marin Amis)則是現役英國小說家最具創意的一位。父子在英語世界中都是擁有一片天的大家,也是一段佳話。

金斯利‧艾密斯是續寫龐德系列的絕佳人選不僅是在於他在文學創作方面已經有所成就,更在於他對於龐德有著深入的瞭解,寫過好幾本有關龐德的著作,包括《詹姆士‧龐德檔案》(The James Bond Dossier),這是第一本詳細分析龐德這個角色,以及佛萊明寫作技巧的專書。甚至,佛萊明最後一本龐德系列小說《金鎗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據說還得到金斯利‧艾密斯的協助。當時出版社就已經打算找不同的作家續寫007,可能是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很大,光找一位會接應不暇,不管是誰來寫007小說,都一律用羅伯‧馬克漢(Robert Markham)的筆名,就算是金斯利‧艾密斯來寫,一樣得隱姓埋名。

關於用什麼筆名來續寫,也有一段插曲。原本佛萊明的哥哥彼得‧佛萊明建議用「喬治‧葛萊德羅斯」(George Glidrose)為筆名,但是倫敦出版人強納森‧卡普認為這個名字不會賣,所以才改成羅伯‧馬克漢。強納森‧卡普為人所知的一件事就是拒絕過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不過他認為「喬治‧葛萊德羅斯」不會賣,應該是沒說錯,但問題是用了「馬克漢」,一樣也沒賣好。

所以,《孫上校》(Colonel Sun)就成為「羅伯‧馬克漢」所寫的唯一的一本龐德小說了。

約翰‧賈德納為007鞠躬盡瘁

經過金斯利‧艾密斯的挫敗之後,葛萊德羅斯出版社還曾經考慮過由佛萊明生前的助手皮爾森負責續寫。皮爾森也得到正式授權,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寫了一本龐德自傳,結果引起不少爭議,由皮爾森續寫的計畫也就擱置,一直要到1981年,葛萊德羅斯出版社才委託英國的間諜小說家約翰‧賈德納(John Gardner)續寫龐德系列小說。在被選為繼任人選之前,賈德納已經有過續寫的經驗,他曾以福爾摩斯小說中的壞人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Moriarty)為主角,寫過三本小說。賈德納這一寫,就寫了十七年,從1981年寫到1996年,一共寫了十四本龐德小說,還加上兩本從電影劇本寫成的小說──《殺人執照》(Licence to Kill)和《黃金眼》(GoldenEye)。賈德納卸下續寫龐德重任之後過了一年就告去世,可謂鞠躬盡瘁。

賈德納對於龐德系列的貢獻在於他使得這個系列在佛萊明死後再度恢復持續出版的狀況,在這十七年間,世界有了很大的變化。龐德所賴以棲身的冷戰結構消融:蘇聯解體,美蘇兩大超強對抗的局面不再,世界進入全球化的年代。在這種情形下,賈德納也不可能還繼續炒冷戰的冷飯,讓龐德的時空背景停留在六○年代,而讀者也不可能接受一個年過半百的歐吉桑在八○年代像個小伙子一樣玩命。唯一的辦法就是重新設定龐德,讓他處在新的時代,但年紀並沒有變老。這次迪佛續寫龐德,故事背景設定在今天,而龐德的年紀仍然只有三十多歲,可以說賈德納當年已經開了先例。

另外,電腦的發展更是大大改變好萊塢的電影拍攝。《黃金眼》(GoldenEye)是第一部開始啟用電腦特效的龐德電影,此後電腦特效成為龐德電影不可或缺的一環。從賈德納所寫的龐德小說也可以看到小說和電影的消長。大部分賈德納所寫的龐德小說並沒有拍成電影,反倒是專為電影而寫的劇本被改寫成小說。

美國作家續寫龐德

在賈德納卸下續寫重任之後,出版社馬上找了雷蒙‧班森(Raymond Benson)繼續寫作龐德小說。這次的選擇引起了一些爭議,因為從佛萊明到賈德納,都是英國人,而班森是出身美國德州的作家。龐德和西部牛仔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英國性」(ENGLISHNESS),龐德對於美酒、美食、精品如數家珍,能嫺熟地周旋於上流社會之間,這跟滿口粗話的美國鄉巴佬有雲泥之別。葛萊德羅斯出版社找了一個美國人,而且還是個德州佬,也難怪一些龐德迷要皺眉頭了。

另外一個改變是,原先的龐德小說是由葛萊德羅斯出版社負責出版,這是佛萊明在1952年買下的出版社,專門用來出版龐德的系列小說。到了雷蒙‧班森續寫的期間,葛萊德羅斯出版社也改名為伊恩‧佛萊明出版社,仍由佛萊明家族擁有,處理一切與龐德小說相關的業務。
雷蒙‧班森從1997年到2003年之間,一共寫了六本龐德小說,外加三本從電影改編的小說:1997年的《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1999年的《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和2002年的《誰與爭鋒》(Die Another Day)。

在班森卸任之後,伊恩‧佛萊明出版社也暫停以成年龐德為主角的寫作計畫,另外找了英國作家希格森(Charles Higson)以1930年代的少年龐德為主角,寫作小說。兩年之後的2005年,伊恩‧佛萊明出版社再回到以成年龐德為主角,又找了一位英國小說家擔任續寫的任務。出乎眾人意外的是,這次找的是重量級小說名家塞巴斯欽.佛克斯(Sebastian Faulks)。

佛克斯係新聞記者出身,善於揉合現代史實與傳統羅曼史要素,尤其深受女性讀者喜愛,寫過十餘本小說,其中以「法國三部曲」──《金獅客棧的女孩》(The Girl at the Lion d'Or)、《鳥之歌》(Birdsong)、《戰地有心人》(Charlotte Gray)──叫好又叫座。《戰地有心人》(Charlotte Gray)還被拍成電影,由凱特布蘭琪主演。。佛克斯獲得英國圖書獎1994年度作家,2002年獲頒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勳章(CBE),由這麼一位在文學上卓然有成的作家來續寫龐德,的確是個相當大膽的選擇。

從佛克斯到迪佛

佛克斯是劍橋大學出身,在2007年寫了《恩格比的劍橋》(Engleby),以一九七○年代的劍橋為背景。主角Mike Engleby出生卑微,缺乏自信,表達能力也很差,但他苦心鑽研音樂和文學作品,努力提昇自己,後來成為記者,並揭開自己內在的神祕世界。這本小說在2003年英國百大小說決選,成為年度英國代表書籍二十一本之一,中文版由立緒出版。
 
伊恩‧佛萊明出版社顯然對佛克斯續寫寄予厚望,在2008年《肆無忌憚》(Devil May Care)問世時,行銷規格手筆之大,恐怕會讓之前續寫的作家都會覺得不舒服。
第一點,《肆無忌憚》選在佛萊明百歲冥誕推出,意義當然不同。而在小說問世之前一年,佛萊明出版社就宣佈佛克斯續寫的新聞,表示佛克斯的作品「有龐德小說的一切元素,而佛克斯又絕對是個驚悚高手。」然後由作者親自掛保證:「我向大家保證--一定包您滿意。」
 
到了出版的時候,還找來英國國防部,配合新書發表而出動驅逐艦、直升機造勢,並派出多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員。由新書封面女郎、25歲的模特兒薛普斯特(Tuuli Shipster)把7本剛出爐的新書28日送上英國皇家海軍42型飛彈驅逐艦艾希特號(HMS Exeter),由兩架山貓(Lynx)直升機在艦身兩側盤旋戒備。之後,這些新書登上海軍陸戰隊的太平洋24型高科技快艇,護送至岸邊造勢場合。
 
英國國防部為此受到強烈批評,認為配合出版商造勢,浪費了納稅人的錢。面對來自外界的批評,英國國防部則予以否認,發言人表示,艾希特號正在倫敦附近水域巡弋,並沒有改變例行航線;山貓直升機當天的巡邏路線本來就會飛經倫敦;至於太平洋24型快艇,英國國防部則希望藉此機會,向外界展示其性能配備。
在艾希特號驅逐艦舉辦新書發表會,不失為造勢高招,因為在小說中,龐德效命英國秘密情報局(MI6)之前,曾經擔任該艦的情報官。但是,英國國防部說這一切都是「順道」,也未免太剛好了一點。同樣讓人非議的是,這本小說在媒體上的宣傳被說成是從佛萊明去世之後,第一本續寫的龐德小說,彷彿之前的艾密斯、賈德納、班森都不存在似的,反而讓人為他們抱不平。

佛克斯表示,他在接受佛萊明基金會的邀請之後,細讀了佛萊明從1952年至1964年去世為止,寫過的14本龐德小說,在《肆無忌憚》中刻意模仿佛萊明的文筆,故事的設定也再回到冷戰時期。
 
經過了這番細心挑選作家、費心宣傳新書之後,《肆無忌憚》全球賣了30萬本。這個成績並不差,但是相較於佛萊明的14本小說在全球銷售超過一億本的紀錄來看,佛萊明出版社恐怕並不滿意。

佛萊明筆下的龐德出生入死,但是到了小說結尾總是能化險為夷,完成任務。但是在現實中,作家續寫龐德,似乎比龐德所執行的拯救世界的任務還困難。最新的這本《全權秒殺令》,佛萊明出版社則找上傑佛瑞.迪佛這位以「神探萊姆」、「真人測謊機」系列享譽全球的偵探小說大師。

照理來說,像迪佛這樣已經成名的作家,自己有一片天空,實在犯不著要去淌龐德這渾水,重蹈艾密斯、佛克斯的覆轍。寫得好,讀者認為是應該的;稍有閃失,佛萊明的讀者不買帳不說,就連原本自己的讀者也會失望。

不過,迪佛和佛萊明出版社幾乎是一拍即合。佛克斯答應接下續寫任務時提到,「這不啻一大挑戰,因為外界都認為,這只是非常簡單、平鋪直述的驚悚小說,但這卻非我擅長的創作風格。我偏好撰寫人類內在生命、思想與情感,並常賦予歷史性的時空內容。而這一回我描述的男人,幾乎沒有內在生命和故事可言,只是由意外和刺激串聯整個過程。」換句話說,13歲之後就不讀佛萊明的佛克斯想要挑戰一下自己,試試不同的寫作風格。這對迪佛當然也是一大挑戰,但是他跟佛克斯不同,他可是從小就讀佛萊明,而且自稱受佛萊明啟發很深,這是他在考慮七秒之後就決定接下續寫任務的原因。

而迪佛在《全權秒殺令》中也的確使出了渾身解數,捕捉龐德小說的精髓,並將之脫胎換骨,放到全新的時空脈絡中,讓龐德面對一個「後九一一」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同時,他也把自己所擅長的對犯罪心理的刻劃放入其中,寫出一本讓「龐德迷」和「迪佛迷」同樣都會滿意的小說。

普天下的小說多少都具有同心協力的成份,本書特別如此。本人在此對下列朋友表達誠摯的謝意,感激他們不辭辛勞鼎力相助,不僅讓本書從無到有,而且將本書的潛力發揮到極致:Sophie Baker、Francesca Best、 Felicity Blunt、Jessica Craig、Sarah Fairbairn、Cathy Gleason、Jonathan Karp、Sarah Knight、Victoria Marini、Carolyn Mays、Zoe Pagnamenta、Betsy Robbins、Deborah Schneider、Simon Trewin、Corinne Turner,以及伊恩‧佛萊明的家屬。我在此更要特別感謝絕世校對Hazel Orme,以及構思出書名的Vivienne Schuster。

最後,我要感激我個人海外開發處的特務:Will與Tina Anderson、Jane Davis、Julie Deaver、Jenna Dolan、當然還有Madelyn Warcholik。

另外,如果讀者覺得開普敦的桌山大飯店似曾相識,是因為我的創作靈感來自Cape Grace大飯店。兩者的風格同樣脫俗,只不過就我所知,後者並沒有諜風諜影的現象。

書摘/試閱

【動作篇】

霉味﹑腐臭﹑化學物質﹑機油﹑汽油的臭氣燻天﹐龐德忍著咳嗽的衝動﹐被刺痛的眼睛眨出淚水。咦﹐好像也有煙味﹖
醫院地下室的這一區沒有窗戶﹐只有微弱的光線從他進地道的地方透過來。他用手電筒照射四週。他的身邊有一座軌道車的轉車台﹐原本的作用是載運醫藥用品或病患轉往醫院各區。
一槍在手﹐龐德搜索這一區﹐聆聽談話聲﹑腳步聲﹑子彈上膛以及解除保險的金屬碰撞聲。但這地方是一片寂聊。
他進地道的地方是在醫院南端。他往北走﹐離開轉車台越來越遠﹐這時來到一個招牌﹐令他忍不住笑一聲。招牌寫著﹕停屍間。
停屍間有三個無窗的大房間﹐顯然最近有人待過這裡﹐因為地板無灰塵﹐三間都排列了幾張新的廉價工作臺。煙味似乎是從其中一間冒出來的。龐德看見﹐有人用膠布把電線貼在牆壁和地板上﹐想必是為了增加照明﹐以利進行這裡的工作。也許是發生電線短路﹐所以才產生煙味。
他離開停屍間﹐來到一處寬敞的大空地﹐右邊-東邊--有一道雙扉門﹐外面是操場﹐光線從門縫鑽進來。可供逃生﹐他把地點牢記心裡﹐也記住這裡有幾根圓柱子﹐萬一陷入槍戰﹐他衝到門外之前可利用圓柱擋子彈。
幾張陳舊的鐵桌有褐色和黑色的鏽斑﹐全被固定在地板上﹐每一張都有專用的排水口。當然是驗屍桌。
龐德繼續走到醫院的北端。這裡有一連串的小房間﹐每間都裝設鐵窗。提示鐵窗作用的是一面招牌﹕精神衛生室。
他試試通往一樓的門﹐發現門全部上鎖﹐只好回到轉車台旁邊的那三間。循序搜索之後﹐龐德終於找到煙味的源頭。在其中一間﹐角落的地上有焚燒廢物的跡象。他看見一大團紙灰﹐筆跡隱約可見。紙灰很脆弱﹐他想用手指夾出一張﹐紙灰卻一捏就粉碎。
小心啊﹐他告訴自己。
他走向通往牆上的一條電線﹐撕下固定電線用的銀色膠布﹐用刀子把膠布切成六英吋長的條狀﹐然後把一條條的膠布小心按在灰色和黑色的紙灰上﹐放進口袋﹐繼續搜查。來到第二間﹐有一個銀色的東西吸引他的目光。他匆匆來到角落﹐發現有金屬碎屑散落在地上。他再用一條膠布沾起來﹐也放進口袋。
接著﹐龐德愣住了。整棟樓房開始震動。幾秒鐘之後﹐搖晃的力道加倍。他聽見柴油引擎在不遠處隆隆運轉著。剛才整片工地不見人影﹐一定是工人正在午休﹐現在已經回來繼續動工。他如果不先出去﹐肯定無法上一樓或二﹑三樓﹐但他一出去勢必見光死。是脫身的時候了。
他走回轉車台的那一間﹐想從地道鑽出去。
幸虧他聽出幾分貝的差別﹐顱骨才沒有被敲破。
他沒有看見攻擊他的歹徒﹐也沒聽見呼吸聲或歹徒揮擊的武器﹐只察覺到柴油引擎聲被稍微擋住﹐噪音被歹徒的衣物吸收了幾分貝。
龐德本能上向後跳開﹐只差幾英吋就被金屬管擊中。
他以左手緊緊握住金屬管﹐歹徒重心不穩﹐踉蹌了一步﹐吃驚過度而放不開武器。歹徒是個金髮年輕人﹐穿著廉價深色西裝和白襯衫﹐龐德猜是警衛制服。男子沒繫領帶﹐可能是為攻擊預作準備。他驚慌得雙眼圓睜﹐再向後跌撞一步﹐差點摔倒﹐但他迅速站穩﹐以笨拙的姿勢撲向龐德﹐兩人一同跌在這間圓形房的髒地板上。龐德留意到﹐這人不是愛爾蘭人。
龐德跳起來﹐箭步向前﹐握緊雙拳﹐但這只是虛擊﹐用意只在逼退這個肌肉發達的青年﹐以免自己被金屬管打中。金髮男乖乖後退﹐讓龐德有機會拔槍。但龐德並沒有扣扳機。他希望留活口。
在龐德的點四○口徑手槍下﹐男子僵住了﹐一手卻偷偷插進外套。
「不許動﹐」龐德冷冷說。「趴下去﹐雙臂攤開。」
男子依然是一動也不動﹐緊張得冷汗直流﹐手在槍托的上方盤旋。龐德注意到﹐他的手槍是葛拉克。男子的手機開始嗡嗡響﹐他向外套口袋瞄一眼。
「快趴下去﹗」
如果男子拔槍﹐龐德會試著射傷他﹐但他也有可能喪命。
手機鈴聲停止了。
「快。」龐德放低準星﹐對準男子的右臂接近手肘的地方。
金髮男看似預備趴到地上﹐肩膀下垂了﹐在昏暗的光線中﹐兩眼睜得大大的﹐充滿恐懼﹐無所適從。
就在此時﹐外面那台推土機大概是壓到附近的地表﹐磚頭和泥土從天花板傾瀉而下﹐龐德被一大塊石頭擊中。他縮縮脖子﹐向後退﹐想眨掉眼睛裡的塵土。假如歹徒夠專業-或者沒有如此驚慌-大可以趁這機會拔槍開火﹐但他轉身逃進地道。
龐德採取他偏好的西洋劍姿勢﹐左腳指向前方﹐右腳在後﹐與左腳垂直﹐以雙手握槍﹐朝男子發射一次﹐槍聲震耳欲聾﹐擊中男子的小腿。男子驚叫﹐重重倒地﹐距離地道入口大約十碼。
龐德衝過去﹐這時地下室搖晃得更厲害了﹐聲音也加大﹐有更多的磚頭從牆壁脫落﹐灰泥和塵土像瀑布從天花板灌下來。一顆大如板球的水泥塊掉下來﹐正中龐德的肩膀傷口﹐他疼得呻吟。
但他一步也不停﹐繼續在地道前進。歹徒在地上爬﹐想從日光射進來的裂縫逃走。
推土機似乎來到正上方了。龐德叫自己動作加快。工人大概想拆掉整棟醫院。他接近受傷的歹徒時﹐柴油引擎的[突﹑突﹑突]聲也越來越響亮。又有磚頭墜落地上。
[在這種地方被活埋﹐不太好吧…]
距離受傷的歹徒只剩十碼。幫他止血﹐把他拖出地道﹐帶他去躲起來-然後開始問話。
但是﹐這時傳來轟然巨響﹐從地道末端散發的柔和春光暗淡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對熾熱的白眼﹐在塵土之中炯炯發光。這對眼睛稍事停留﹐接著像一頭看準了獵物的獅子﹐稍微改變方向﹐朝著龐德直奔而來。推土機猛咳一聲﹐毫不留情地往前推進﹐推出一大堆土石。
龐德舉槍瞄準﹐卻苦無目標可瞄-推土機前方的鏟斗很高﹐遮住駕駛艙﹐整輛車定速爬行﹐推起一大團磚土和其他廢物。
「不行啊﹗」受傷的歹徒哀叫﹐推土機則持續行進。駕駛不是沒有看見他﹐就是看見了也不管他的死活。
慘叫一聲之後﹐歹徒消失在土石堆下面。過了一會兒﹐推土機嘎嘎響的履帶壓過他被活埋的地點。
不久後﹐車頭燈被廢料擋住﹐現場陷入一片漆黑。龐德打開手電筒﹐衝回轉車台的那一間。來到門口﹐他被絆倒﹐猛跌在地上﹐磚頭和泥土則開始淹沒他的腳踝﹐進而覆蓋他的小腿。
片刻之後﹐他的膝蓋也被牢牢壓制住。
在他的背後﹐推土機持續排山倒海而來﹐把帶土的碎石堆再推進一點﹐淹到龐德的腰部。再過三十秒﹐連他的臉也會被覆蓋。
幸好﹐推土機可能再也推不動累積如山的土石堆﹐也可能卡到地基﹐土石堆才不再往前流。趁駕駛忙著改變行進的角度﹐龐德從土石堆掙扎而出﹐倉皇離開這一間。他的眼睛刺痛﹐肺臟不勝負荷。他吐出塵土和碎石子﹐回頭把手電筒照向地道。地道被堵死了。
他急忙趕回那三間無窗的房間。剛才他曾在這裡用膠布採集到紙灰和金屬屑。他在通往驗屍室的門邊停下來。咦﹐歹徒封閉出口﹐難道是想把他逼進陷阱﹖愛爾蘭人和別的警衛該不會在裡面守株待兔﹖他為瓦爾特槍裝上消音器。
他深吸幾口氣﹐停止動作幾秒﹐然後猛然推開門﹐採取防衛射擊的半蹲姿勢﹐以左手的手電筒照耀前方﹐同時支撐握槍的右手。
空曠的走廊發出呵欠聲﹐但他剛才看見門縫透光的那道雙扉門﹐現在已經被封死﹐一定是推土機也推來土石﹐把這道出口堵住。
被困住了…
他奔向北邊較小的房間﹐也就是精神病房。最大的一間﹐他猜是辦公室﹐有門卻被牢牢鎖緊。龐德瞄準門鎖的金屬板﹐以斜角開四槍﹐然後對準鉸鏈再射四遍。
可惜沒有作用。鉛彈﹐即使是半包覆式的鉛彈﹐對鋼鐵也是無可奈何。他補充彈藥﹐把射完的彈匣收進左口袋。他習慣把空彈匣放回這裡。
他觀察著鐵窗之際﹐一陣響亮的人聲冒出來﹐嚇了他一跳。
「請注意﹗」同樣的話以英語﹑荷蘭語﹑波蘭語﹑以及烏克蘭語各重複一次。
龐德趕緊轉身﹐尋找目標。
但人聲來自牆上的擴音器。
「請注意﹗三分鐘警告開始﹗」同樣以四種語言重複﹐是預錄的廣播。
警告﹖
「請立即疏散﹗危險﹗炸藥已安裝完畢﹗」
龐德拿手電筒照遍整個房間。
電線﹗那幾條電線不是用來照明工地﹐而是連接在炸藥上。龐德剛才看走眼﹐是因為炸藥被高高貼在天花板的鋼鐵托樑上。整棟樓房都安裝了炸藥﹐以利拆除工事進行。
三分鐘…
手電筒的光芒找到幾十包炸藥﹐足以粉碎他周圍的石牆﹐更能讓龐德化為蒸氣。所有出口都被封死了。他的心跳加速﹐點點汗珠在額頭上形成。他把手槍和手電筒收起來﹐握住一面鐵窗﹐使勁拉扯﹐但鐵窗毫不動搖。
昏黃的光線從鐵窗的玻璃透進來﹐他四下望﹐然後攀上附近的一根橫樑﹐扯下其中一包炸藥﹐跳回地板。他以嗅覺辨別火藥是一種RDX混合炸藥。他用刀子切掉一大塊﹐用力黏在門把和門鎖上。火力的大小應該適中﹐足夠轟掉門鎖又不至於炸死自己。
動作快﹗
龐德向後退大約二十英呎﹐穩住準星﹐射擊﹐正中炸藥。
正如他所擔心的﹐炸藥對門是無動於衷﹐只見那團黃灰色的黏土炸藥鬆脫﹐啪的一聲掉在地上。混合炸藥只能以雷管引爆﹐只靠撞擊並不會產生作用﹐即使子彈的秒速高達兩千英呎也是徒然。他原本指望這一種炸藥例外。
兩分鐘警告響徹整個房間。
龐德抬頭﹐望向他剛才扯掉炸藥包的地方﹐看見醜陋的雷管懸掛出來。唯一能引爆這種炸藥的是電流。
電…
擴音器行不行﹖不行﹐電壓太低﹐對起爆筒發揮不了作用。手電筒裡的電池也一樣。
廣播再次響起﹐警告時間剩下一分鐘。
龐德擦乾手心的汗水﹐讓手槍的滑套退出一顆子彈﹐以刀撬開鉛殼拋棄﹐然後把裝滿火藥的彈殼壓進黏土炸藥裡﹐附著在門上。
他向後退﹐仔細瞄準彈殼上的小圓點﹐然後慢慢扣扳機。子彈打中了底火﹐引爆粉狀火藥﹐連鎖反應到黏土炸藥。震天的一聲﹐門鎖被轟成碎片。
也把龐德震得四腳朝天﹐躺在碎木屑和煙霧之中。他被震傻了﹐過了幾秒鐘才回神過來﹐掙扎著站起來﹐踉踉蹌蹌走到門口。門是被炸開了﹐可惜只開了大約八英吋就被卡住。他抓起門把﹐開始慢慢把沉重的門板扭開。

【美食篇】

龐德依約前往﹐由人帶進用餐室﹐在角落的一桌坐下﹐對面是六十五歲左右的男子﹐身材壯碩﹐自稱「海軍上將」(Admiral)。上將穿著灰色西裝﹐色調與眼珠完全一致。他有雙下巴﹐褐色的頭髮向後梳﹐稀疏而花白﹐頭皮上的幾粒胎記拼湊出稀鬆的星座。他的視線逗留在龐德臉上﹐既無挑釁的意味﹐也無輕蔑或過度深究的涵義。龐德輕鬆以相同的目光回敬-對方曾上過戰場廝殺﹐也曾差點送命﹐才不會被人這麼一瞪就屈服。但龐德也理解﹐他完全不知道對方的腦子在打什麼主意。
兩人並沒有握手。
菜單上桌了。龐德點的是附魚骨的蒸大比目魚﹐淋上蛋黃奶油醬﹐外加煮馬鈴薯和燒烤蘆筍。上將叫一份燒烤羊腰子加培根﹐然後問龐德﹐「酒呢﹖」
「好﹐麻煩了。」
「你選。」
「勃艮第﹐可以吧﹖」龐德說。「伯恩丘(Cote de Beaune)﹖ 夏布利(Chablis)﹖」
「亞力士甘寶(Alex Gambal)的普里尼(Puligny)如何﹖」服務生推薦。
「太好了。」
片刻之後﹐酒來了﹐服務生以不急不徐的手勢展示酒瓶上的標籤﹐為龐德的酒杯斟了一點。這種酒是淡淡的牛油色﹐略帶土香﹐口感出眾﹐而且溫度恰到好處﹐不算太冷。龐德啜飲一口﹐點頭表示中意﹐服務生為兩人各斟半杯。
服務生走後﹐老上將以粗獷的口吻說﹐「你是老手﹐我也是。你我都沒有閒話家常的興趣。我找你來﹐是想討論一個工作機會。」
「和我想的一樣﹐長官。」龐德原本不想附帶這種尊稱﹐卻無法不說出口。
「這間俱樂部有一條規矩﹐你可能聽過﹐就是不准出示有關公事的文件。可惜我們只能犯規了。」老上將從胸前的口袋取出信封﹐遞過去。「這文件類似公務機密聲明書(Official Secrets Act declaration)。」
「我簽過一次--」
「你當然簽過-簽給國防情報處﹐」他的口氣急促﹐顯示他沒耐心聽人講廢話。「這份比較帶勁。你先看一遍。」
龐德讀完﹐覺得內容確實是帶勁﹐這還是輕描淡寫的說法。
上將說﹐「如果你沒興趣簽字﹐我們就純吃午餐﹐討論最近的選舉或去北部釣鱒魚的事。上個禮拜我們又敗給可惡的紐西蘭隊﹐聊聊這個也行。聊完﹐我們就各自回辦公室。」他挑一挑濃眉。
龐德只猶豫一下子﹐然後在底線簽下姓名﹐遞還給上將。上將把文件收起來。
再小酌一口。上將問﹐「你聽過特別行動處(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嗎﹖」
「有﹐我聽過。」龐德的偶像有幾位﹐名列前茅的是丘吉爾。丘吉爾年輕時曾從事記者的工作﹐也在古巴和蘇丹服役過﹐對游擊隊產生極高的敬意。後來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與經濟戰部長達爾頓(Hugh Dalton)共創特別行動處﹐暗中武裝德軍後方的游擊隊﹐並把英國的間諜和破壞人員空降至敵方。特別行動處的別名是「丘吉爾秘軍」﹐曾對納粹造成重大傷害。
「很不錯的一個單位﹐」上將說﹐然後憤然說﹐「大戰結束後被解散了。跨部會的鬼扯淡﹑組織上的難題﹑MI6和政府的內鬥。」他喝一口酒香四溢的黃湯﹐進食期間對話減少了。這裡的餐點好棒﹐龐德如此稱讚。上將以沙啞的嗓音說﹐「主廚懂得分寸。他的志願不是轉戰美國電視界。你熟悉MI5和MI6的起源嗎﹖」
「我知道﹐長官。我讀過很多這方面的歷史。」
一九○九年﹐英國海軍和戰爭部擔心德國入侵﹐也唯恐間諜潛伏國內(弔詭的是﹐觸發政府憂慮的關鍵是暢銷驚悚小說)﹐兩個單位聯手創辦秘密勤務局(Secret Service Bureau)。不久後﹐SSB分裂成軍事情報五﹑六處﹐前者簡稱MI5﹐負責處理國內安全事務﹐後者簡稱MI6﹐專門對付國外間諜。儘管中國自稱擁有全世界最長青的諜報單位﹐現存的情報單位其實以軍情六處的歷史最悠久﹐而且不曾中斷。
上將說﹐「五處和六處有哪一種特色﹖」
龐德不願妄然猜測。
「事後卸責的可能性(plausible deniability)﹐」老上將喃喃說。「軍情五處和六處都是打手﹐間諜圈子的爛污由他們去攪和﹐省得中央政府﹑首相﹑內閣和戰爭部灰頭土臉。現在的情形一樣混亂。很多人拿放大鏡在注意五處和六處的動作。加油添醋的檔案資料﹑侵犯隱私﹑刺探政壇敵手的機密﹑非法暗殺的謠傳…大家都吵著要求[透明化]。當然﹐大家好像全懶得關心戰爭的本質天天在變﹐敵人再也不把遊戲規則看在眼裡了。」再啜飲一口美酒。「有些圈子的人認為﹐[我們]也需要遵循另一套遊戲規則﹐尤其是在九一一事件和倫敦七七爆炸案之後。」
龐德說﹐「所以說﹐如果我沒會錯意﹐長官的言下之意是依照特別行動處模式﹐另外成立一個新單位﹐但新單位嚴格說來和五處﹑六處﹑國防部沒有關係。」
上將抓住龐德的視線。「我讀過報告﹐知道你在阿富汗的表現。你隸屬海軍預備隊﹐卻仍有辦法跟隨地面的先遣戰鬥部隊去作戰﹐可見你有兩把刷子。」上將以冷眼審視著他。「據我所知﹐你也在敵方進行過幾次不太算是官方的任務。幸好有你﹐想搞大破壞的份子苦無機會作怪。」
普里尼-蒙哈榭(Puligny-Montrachet)是夏多內葡萄釀造的酒國極品﹐龐德端起酒杯想再嘗一口﹐聽見老上將的這番話﹐放下酒杯。這老頭怎麼知道[那些事情]﹖
上將壓低嗓門﹐以平緩的語氣說﹐「在海軍陸戰隊或空中特勤隊﹐軍刀的高手和神射手比比皆是﹐可惜他們不一定適合進出-怎麼說呢﹖--[比較敏感]的狀況。反過來說﹐五﹑六處是臥虎藏龍﹐很多人分得出…」--他朝龐德的酒杯看一眼--「伯恩丘和夜丘的差別﹐法文說得和阿拉伯文一樣溜﹐可惜一看到血﹐不管是自己的或別人的﹐一看就昏倒。」剛毅的目光凝聚過來。「同時具有這兩項特質的人很罕見﹐你是其中之一。」
上將把刀叉放在骨瓷餐盤上。「你的疑問。」
「我的…﹖」
「你想問依照特別行動處模式另創的新單位。答案是﹐有﹐這單位確實存在。你有沒有加入的意願﹖」
「有﹐」龐德毫不遲疑。「只是﹐我想請教一下﹕這單位做的到底是什麼事﹖」
上將思考一陣﹐彷彿想把回答潤飾得面面俱到。「我們的宗旨嘛﹐」他說﹐「很單純。我們捍衛國土…不惜一切手段。」

【名車篇】

一個半小時以後﹐詹姆士‧龐德駕駛著Bentley Continental GT北上﹐在空氣裡劃出一道灰線。
他回想著剛才對波西‧奧斯朋-史密斯施展的騙術。他當時認定﹐劍橋小酒館的線索並不太樂觀。沒錯﹐二十號事件的多名主嫌可能去那裡用過餐-帳單顯示用餐的人有兩三位。但是﹐日子已經過了一個多星期﹐工作人員不太可能記得客人的長相﹐無法確認客人是否就是愛爾蘭人和搭檔。此外﹐由於愛爾蘭人特別狡猾﹐龐德懷疑他不會在固定的地方用餐﹑購物﹐不可能是這間小酒館的常客。
劍橋的線索終究是線索一條﹐必須追查﹐但同樣重要的是﹐龐德需要讓奧斯朋-史密斯忙得沒空去逮捕愛爾蘭人或諾亞。這兩人是關鍵人物﹐被拖去貝爾馬什監獄和毒販或買太多肥料的伊斯蘭商人關在一起﹐那怎麼得了﹖龐德需要讓他們自由行動﹐以探究二十號事件的本質。
因此﹐本身酷好撲克牌的龐德唬了奧斯朋-史密斯一招。龐德對小酒館的線索表現出高度興趣﹐也提到那地方距離溫普路不遠。對多數人而言﹐這話沒什麼特別意義。但龐德猜奧斯朋-史密斯應該知道﹐溫普路上有一個政府的秘密設施﹐和波頓園區(Porten Down)有密切的往來。波頓園區位於威爾特郡(Wiltshire)﹐是國防部的生化武器研究中心。該設施位於小酒館以東八英哩﹐在劍橋的另一邊﹐但龐德相信﹐兩者之間的聯想會讓奧斯朋-史密斯躍躍欲試﹐讓他興奮得到宛如瞧見一顆魚頭的海鳥。
奧斯朋-史密斯被支開後﹐龐德能全心對付語帶玄機﹑看似無解的的紙條﹕[Boots-March. 17. 在這期限之前。]
菲莉根據單字的意義組合出幾種可能的答案。Boots是一家藥妝店連鎖﹐在全英各城鎮都有加盟店。此外﹐針對「靴子」(boots)和三月十七日舉行過的活動﹐菲莉也提供意見。
在菲莉列出的可能解釋當中﹐接近最下面的一條令龐德興味盎然。她指出﹐由於「Boots」和「March」之間以破折號相連﹐她查到倫敦北邊有個名叫馬奇(March)的小鎮﹐車程兩﹑三個小時﹐更巧的是馬奇鎮附近有一條名叫博茲(Boots)的路。菲莉也看見﹐在March和17之間有個句點。紙條最後也指出「期限」﹐因此「17」可當作日期來解釋﹐但詳細日期不排除是[五月]十七日﹐也就是明天。
在等候奧斯朋-史密斯前來的時候﹐龐德在辦公室裡閱讀她的意見﹐暗暗稱讚她冰雪聰明。他進入金線綜合資料庫(Golden Wire)查詢﹐深入瞭解馬奇鎮和博茲路。金線資料庫整合了英國各大情治單位的資料庫﹐以光纖網路加密聯結。
他搜索到幾個耐人尋味的事實﹐一個是即將進行重機工程的公告﹐另一個是改道通知-因為博茲路經過一處廢棄軍事基地﹐附近將有大批卡車往來。相關的說明顯示﹐該工程必須在十七日午夜之前完成﹐否則將處以罰款。他直覺認為這線索可望查出愛爾蘭人與諾亞。
而且﹐依照諜報工作需知﹕漠視直覺﹐後果自負。
因此﹐現在他驅車前往馬奇鎮﹐悠然沉醉在駕駛的樂趣中。
而這其中的樂趣當然在於飆車。
龐德當然不能得意忘形。這裡不是庇里牛斯山區的N-260公路﹐也不是英國湖區(Lake District)的荒郊﹐而是A1的北上車道。A1有時像高速公路﹐有時像主要幹道。儘管如此﹐車速表的指針偶爾會超過時速一百英哩﹐他不得不經常觸動操作順暢﹑反應靈敏的Quickshift變速箱﹐以超越龜速的貨運車或福特Mondeo。他多數時間維持在右線﹐只不過偶然一兩次他為了超車﹐強行駛上緊急停車用的路肩﹐追求違法的刺激感。在幾處彎道﹐他也享受了技術甩尾的快感。
警察不成問題。雖然海外開發處在英國的權力有限-龐德邊開車邊自嘲﹐是灰卡﹐而非全權卡-O支部的情報員通常需要在國內火速通行。龐德早已透過電話申請一份「勿拘留令」﹐超速攝影與測速員警遇到他的車牌會不予追究。
啊﹐Bently Continental GT雙門車…全世界現成車之中的翹楚﹐龐德相信。
他從小就深愛這種車。知名的Bentley兄弟的相片一上報﹐龐德的父親必定剪下來﹐收藏了幾百張。他們的心血之作在一九二﹑三○年代的法國勒芒(Le Mans)傲視群雄﹐讓Bugatti車和其他跑車望塵莫及。龐德自己在二○○三年見證過Bentley Speed 8技驚全場的風範。那場比賽讓Bentley在睽違四分之三世紀後再現威風。Bentley車既莊重又快如星火﹐操縱敏捷﹐龐德自幼便志願當Bentley車主。停在車庫裡的E型積架是父親的遺愛﹐這輛GT也算是。父母雙亡留給他一筆保險金﹐在幾年前他把所剩的金額全用來買他的第一輛Bentley。最近他折抵舊愛﹐買下這輛新款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