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柴米油鹽中的經濟學
79折

柴米油鹽中的經濟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40 元
優惠價
79189
促銷優惠
知遠全書系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為什麼要學點經濟學?
因為人生時時有經濟,生活處處是經濟。
我們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度過的。當有一天你面臨著選擇,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的時候,那麼你就需要補充點經濟學知識了。經濟學就是一門有關個人選擇的科學,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決策。
那麼有沒有一本我們能看得懂、學得會的經濟學作品呢?有的。《柴米油鹽中的經濟學》就是以讓每個人都能讀懂經濟學的基本知識為宗旨,給讀者提供了一種學習經濟學的捷徑。
本書針對食、衣、住、行、育、樂的部分分為十一章節,讓你學習衣櫃中的經濟學、儲蓄罐裏的經濟學、職場中的經濟學、婚戀中的經濟學等等,當你從中獲得幸福的同時,更要懂得幸福經濟學。
本書關注的焦點是你的生活瑣碎,用的是專業的經濟學知識,力求為你排憂解難。
本書的語言力求輕鬆活潑、樸素平常又不失文采,只為讓你在茶餘飯後輕鬆快樂的學點經濟學知識。
讀完本書,雖然我們不能馬上變富裕,但至少會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我們不富裕,這也是筆者寫作本書的初衷所在。

本書特色
經濟學是一門迷人的科學,最令人著迷的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簡單,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寫完畢,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是何其少。
米爾頓.弗里德曼
在當今社會,誰不學習經濟學,誰就不懂得怎麼生活。
保羅.薩繆爾森
這是一本離你最近的經濟學讀物。在這本書裏,沒有晦澀的語言,煩人的曲線,複雜的公式。本書從食、衣、住、行到投資、消費,再到就業,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之中都有經濟學。讀完這本書,你會清楚商家促銷常用的花招;你會解釋生活中惱人的莫名其妙的衝動;你會理順千交萬錯的人際關係;你會發現生活中的簡單快樂;你會體會到報紙中經濟中經濟新聞的樂趣等等。

作者簡介

董典波

1971年5月生,1993年畢業於石油大學管理系工業管理工程。曾在某大型證券公司先後任經理、總經理多年,有豐富的證券投資實戰經驗,對證券投資頗有研究。其著作有「一口氣讀懂經濟學」、「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理財課」等,在投資理財方面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幫助。

淡佳慶

畢業於燕山大學。長期從事經管類圖書編寫工作,曾策畫編輯出版多部經濟圖書,編寫過「經濟熱點面對面」、「經濟學改變你的生活」等多部圖書佳作。

為什麼要學點經濟學?
薩繆爾森說,學經濟學並非要讓你變成天才;但若不學經濟學,命運就很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我們不是為學經濟學而學經濟學,而是為了它給我們的啟發。
布坎南說,研究經濟學不會使你脫離領接濟食物的窮人隊伍,但是至少會使你了解你為什麼會站在那個隊伍中。
當你大學畢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繼續讀研究所還是去找工作?當參加了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後,你需要決定該如何安排你的收入,是消費還是投資?當你拿定主意要去投資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儲蓄,還是買股票、買基金或者是買…?當你要開啟一段感情生活的時候,你需要判斷是不是和戀人在一起很如意?當你結婚生子,居家過日子的時候,你會發現,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人生時時有經濟,生活處處是經濟。我們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度過的。當有一天你面臨著選擇,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的時候,那麼你就需要補充點經濟學知識了。經濟學就是一門有關個人選擇的科學,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決策。這也是為什麼說經濟學是西方大學裏聽眾最多的選修課的原因所在。
經濟學又是一門能夠讓你快樂的學問。蕭伯納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傑文茲認為,經濟學不過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我們追求人生的幸福就是在追求人生的快樂。任何一個能讓我們快樂的主意,自然是在增加我們快樂的同時能減少我們的痛苦。有的人說,錢越多我就越快樂,可是在經濟學家眼裏未必。經濟學家把快樂的方程式定義為「效用」與「欲望」之比,看來一個人的快樂是和他的欲望緊密相關的。這也正應了我們「知足常樂」的古訓。
經濟學還是一門經世致用的科學。當我們被GDP、CPI、K線圖這些陌生的概念團團圍繞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不學點經濟學真是寸步難行。經濟學的品格就是不逃避生活,敢於直接面對生活。學點經濟學,我們就能在兩難之間作出更好的選擇,我們就能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更好地謀求自己的利益,我們就會很快樂,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很和諧。
可是,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背景,翻開像斯蒂格里茲、薩繆爾森的大作的時候,我們會為其中複雜的數學模型和演算公式所困惑,「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吾輩只能望而興嘆。
那麼有沒有一本我們能看得懂、學得會的經濟學作品呢?有的。《柴米油鹽中的經濟學》就是以讓每個人都能讀懂經濟學的基本知識為宗旨,給讀者提供了一種學習經濟學的捷徑。本書關注的焦點是你的生活瑣碎,用的是專業的經濟學知識,力求為你排憂解難、消乏解悶。本書的語言力求輕鬆活潑、樸素尋常又不失文采,只為讓你在茶餘飯後輕鬆快樂地學點經濟學知識。
讀完本書,雖然我們不能馬上變富裕,但至少會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我們不富裕,這也是筆者寫作本書的初衷所在。

目次

前 言 13

第一章 民以食為「先」──吃喝背後的一筆帳 17
紅殼雞蛋為什麼貴──偏好的作用 18
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機會成本 20
吃美味吃出來的道理──預期 23
姜太公釣魚──免費的午餐 25
「吃」與「不吃」間的思量──邊際效用 28
如何吃到免費的午餐──匯率的變動 30
手裏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危機」的冷思考 32
比鄰而居:麥當勞與肯德基──規模效應 35
飲食對社會和諧的挑戰──物質激勵 37

第二章 為什麼衝動的總是我──完美消費和利益互補 41
跟我走吧──明星的示範效應 42
火眼金睛識廣告──廣告的效應 45
別被廣告給騙了──廣告的真實性 48
消費也跟風──羊群效應 50
只選對的,不選貴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53
年薪上萬雇保鏢──炫耀性消費 56
「只為那個心動」──衝動型消費 59
學會過「緊」日子──量入為出 62

第三章 精打細算過日子──儲蓄罐裏的經濟學 65
富人賺錢的智慧──信用 66
怎樣賺到第一個一百萬──複利效應 68
粒米成羅,滴水成河──養成存錢的習慣 70
新婚燕爾,共奔「錢」程──新婚夫妻的理財 74
小白領巧理財賺大錢──馬太效應 77
不好的「另一半」將增加理財風險 79

第四章 看見的物價,看不見的手──價格背後的玄機 83
關注另外一隻手──宏觀調控 84
越貴越買──警惕吉芬現象 87
壟斷的前夜──「價格戰」 90
參透商家定價的藝術──定價策略 92
宰你沒商量──不可不知的「價格歧視」 94
討價還價的秘密──公平的博弈 97
買賣雙方思想的碰撞──均衡價格 99
物以稀為貴──稀少性 101

第五章 知道你在為誰埋單──做個明白的納稅人 103
你所喜歡的「拉弗曲線」 104
沒有錢糧,豈能安邦──稅收 106
你在為誰埋單──做個明白的納稅人 110
優化你的納稅方案──合理避稅 113
「寅吃卯糧」──財政赤字 114
 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GNP 116
兩塊錢的大作用──社會福利 118

第六章 把自己賣個好價錢──職場中的經濟學 121
失業,我的痛──失業的因由 122
職業選擇之痛中──路徑依賴 126
我該做什麼?──職業選擇 129
職場中的「不倒翁」──「個人品牌」 132
非公務員不娶──公務員熱的背後 134
薪水怎麼縮水了──通貨膨脹 137
漂亮是資本,賺錢更容易?──美貌經濟 140
跳槽前先算筆帳──機會成本 143

第七章 愛的代價有多重 ──戀愛中的經濟學 147
第三者的「功勞」──鯰魚效應 148
都是愛情惹的禍 ──婚姻中的博弈 150
找另一半不能不考慮「門當戶對」──成本收益與資源配置 154
別把失戀埋心底──失戀的經濟學隱喻 156
離婚,難言的痛──婚姻效用 160
婚前的預演──同居的經濟學分析 163
誰來做家務──比較優勢 166
俯首甘為啃老族──「新失業群體」 169

第八章 讓錢生錢──投資助你跑贏CPI 173
你被CPI了嗎──真實的CPI 174
感性為王──投資者的心理 177
最賺錢的投資工具 ──股票 180
我的財富我做主──理財 182
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信貸消費 185
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購買保險 189
你會投資嗎──理性投資 192

第九章 房價的猜想──抓住看不見的手 201
安得廣廈千萬間──保障性住房 202
不做房奴好處多──租房子 203
房價不能承受之重 ──房價的秘密 206
巧用房貸,房奴變房主 208
不妨炒炒房──投資房產 210

第十章 快意娛樂,理性花錢──休閒的欲望與滿足的代價 215
觀看奧運一百公尺跨欄──防止陷入沉沒成本陷阱 216
有爭議的最低消費──選擇性供給 218
奧運火熱的背後──體育經濟 220
餐廳裏的酒、電影院的爆米花為什麼那麼貴 223
學會在超市排隊──生活中的經濟均衡 225
消費還是節儉──節儉悖論 228
免費體驗賺了你什麼──引導消費 231

第十一章 你快樂嗎──幸福要懂得經濟學 235
利己還是利他──你不了解的正外部性 236
損人利己還是利人利己──負和博弈 239
多個朋友多條路──友情的正效用 243
人脈就是錢脈──富貴指數 246
人們為什麼好面子──面子的經濟效益 249
有錢你會幸福嗎──財富與幸福感 252
你快樂嗎──測測你的快樂指數 255
要GDP,還是要幸福──幸福指數 262
幸福指數與GDP之間的關係 264

後 記 267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民以食為「先」──吃喝背後的一筆帳
紅殼雞蛋為什麼貴
──偏好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市場上的紅殼雞蛋往往比白殼雞蛋要貴,這是為什麼呢?
先聽聽商家給我們的解釋吧。紅殼雞蛋經常被冠以土雞蛋、柴雞蛋,大致意思是農家飼養的雞下的蛋。農家雞是在自然的環境下生長的,飼料以草籽,蟲子,五穀雜糧等為主,綠色天然,雞蛋的營養價值自然會更豐富一些。白殼雞蛋是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雞生的蛋,工業生產條件下的雞以人工飼料為食物,出於增產的目的會人為地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激素,當然雞蛋的營養價值會大打折扣。事實上消費者也是這麼認為的。紅殼雞蛋賣得貴一些也理所當然。
這裏,紅殼雞蛋的價格高顯然是由生產紅殼雞蛋的成本(比白殼雞蛋高)和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共同影響產生的。
事實是怎樣的呢?國內外專家對此做了研究,發現紅殼雞蛋和白殼雞蛋的營養價值差距不大。兩種蛋的營養成分比較如下表:

蛋白質 紅殼雞蛋比白殼雞蛋高0.75%左右
維生素 紅殼雞蛋的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都略高於白殼雞蛋
脂 肪 白殼雞蛋比紅殼雞蛋高1.4%左右
膽固醇 白殼雞蛋比紅殼雞蛋高0.8%左右

除此外,其他的營養成分幾乎相等。紅殼雞蛋和白殼雞蛋蛋殼顏色不同主要是雞的品種不一樣。可見,說紅殼雞蛋價格高是因為成本大是屬子虛烏有的,消費者的購買欲才是影響雞蛋價格的主要因素。
所謂消費者的購買欲,即消費者的偏好。偏好是指消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進行的排列。它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是非觀感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
習慣是消費偏好的一種常見類型,是由於消費者行為方式的定型化,經常消費某種商品或經常採取某種消費方式,就會使消費者心理產生一種定向的結果。所以,儘管人們已知道兩種蛋相差無幾,但在習慣的作用下仍會對紅殼雞蛋有所偏愛。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供」指供給,是生產者的行為;「求」指需求,是消費者的行為。價格把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繫在了一起。
消費者的需求即消費者的欲望,人為什麼會有消費的欲望呢?這需要我們回答一下「效用」這個經濟學概念。
人們為什麼要消費一件物品呢,所有的回答可以歸結為一點:它能給人們提供滿足。這種滿足被稱為效用。早期的經濟學家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計量效用,就像長度可以用公尺、時間可以用秒來計量一樣。這種努力失敗之後,他們甚至宣稱,選中效用是一個不幸。後來,人們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糟糕:當一個人選擇蘋果而不是橘子時,我們只需要知道蘋果帶給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夠了,至於高多少實際上是無關緊要的。
為了滿足人對蛋的消費這種效用下有諸多可供選擇的物件,如紅殼雞蛋、白殼雞蛋,甚至鵪鶉蛋。人們會在自己偏好的作用下對各自的效用排個序,顯然白殼雞蛋會排在第一位,人們認為紅殼雞蛋的效用是最大的,儘管這並沒有科學的根據。但就消費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欲」這一點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們知道,物品價格的變動是沿著它的需求曲線上下變動的。由於人們對紅殼雞蛋的特殊偏好導致了對紅殼雞蛋的需求上升最終反映在價格上─即比白殼雞蛋貴。
然而,一方面,消費者要盡量滿足自己的願望和需要;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購買力的約束。消費者的購買力取決於他的收入水平以及市場的物價水平。如果紅殼雞蛋定價過於昂貴,人們則會減少對紅殼雞蛋的消費,而會增加對它的替代品白殼雞蛋的消費,畢竟兩種蛋相差沒多少。所以即使商家會把紅殼雞蛋價格定得貴一些,但和白殼雞蛋比起來總不會貴太多。
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
──機會成本
陽光明媚的午後,好不容易處理完公司的財務報告,喝杯下午茶休息一下吧,來點甜點怎麼樣,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
「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類似於古老的「魚還是熊掌」,被這個問題難住的人不會是第一個,也可能不會是最後一個,甚至有許多數學家都為此苦惱不已。當羅素.克勞(電影《美麗心靈》的男主角)會見約翰.納什(納什均衡的創立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時,納什是花了15分鐘的時間來決定是喝茶還是喝咖啡這個問題的。
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茶還是咖啡、魚還是熊掌,需要我們仔細的加以考慮。要想圓滿地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先得了解一個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成本一般是會計成本,是可以用來做加減乘除的,其特點是現實存在的、已經發生的、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和生產及消費有直接的關聯。而在經濟學上,如果沒有特殊說明,成本就是指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指除了現在的行動外的最佳選擇能實現的價值。用現有資源做一件事就不能做其他事了,這些資源就是機會捨棄。就是我們說的「有得必有失」。
比如一個農民有一塊土地,他可以用來種小麥、種蔬菜、養豬。假設這塊地種小麥的收益是100元,種蔬菜的收益是150元,養豬的收益是200元。如果農民拿這塊地用來種蔬菜了,相對的他就沒法去種小麥或養豬,那麼他種蔬菜的成本是多少呢?是150元嗎?不是,150元只是會計成本,真正的成本是200元,即使捨棄的另外兩個項目中價值最大的那一個項目的價值!
此外,機會必須是你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你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你的機會。比如農民只會種小麥、種蔬菜和養豬,搞房地產就不是農民的機會;又比如你只想吃豆沙糕或者巧克力薄餅,那麼油條就永遠成不了你的機會。
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才是機會成本,即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例如農民只能在種小麥、種蔬菜和養豬中選擇一個,三者的收益關係為養豬>種蔬菜>種小麥,則種小麥和種蔬菜的機會成本都是養豬,而養豬的機會成本僅為種蔬菜。
同理,經濟學上的利潤跟會計利潤也不相同。會計利潤是全部收入減去會計成本。經濟利潤是全部收入減去經濟成本,即減去機會成本。可見,如果農民把地用來種蔬菜或種小麥,他的經濟利潤是負的,只有他把地用來養豬,他才能獲得利潤。
這裏高明之處在於,在一般人看來,做什麼都可以賺錢,都對自己有好處;而在經濟學家看來,在一定的時期內,只有做一件事情才有利潤,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虧損。
機會成本又是和時間約束這個概念緊密相關的。時間是一種珍貴的資源,但糟糕的是,時間是一種供給固定的資源。我們不能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兩個地方,我們的選擇總會受到限制。這意味著,我們要選擇能使自己最充分利用那個時刻的行動。
如果我喜歡吃豆沙糕,但我更喜歡吃巧克力薄餅。你讓我在兩者之間選擇,我就會選擇巧克力薄餅;假如巧克力薄餅恰好沒了,那麼來點豆沙糕也無妨。因此,接受豆沙糕的機會成本是放棄巧克力薄餅。不妨給食用這兩種食物的收益設個數:吃豆沙糕的收益是5,那麼吃巧克力薄餅的收益是10。因為吃豆沙糕的經濟利潤是負的,所以我只能選擇吃巧克力薄餅,而放棄豆沙糕。
當然,我選擇巧克力薄餅的同時就要面對放棄享受豆沙糕這個機會成本。但我願意這麼做,因為只有這一種選擇是對我有益的。機會成本是對選擇行為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約束,因為你總得需要決定哪一個選擇是最好的,並且放棄最好的替代物。
吃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以上是經濟學教給我們如何選擇。但問題似乎沒有結束,因為我們還會關心一下今天這兩種食物的口味,所用的材料是不是過期了,還有醫生是不是囑咐我不能吃甜等。
可見,經濟學只不過提供給我們了一種思考的方式。
吃美味吃出來的道理
──預期
1900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路上又饑又渴,兩天沒吃東西。後來當地百姓呈上一個玉米麵窩頭,慈禧狼吞虎嚥,吃得很香。連稱:好吃!好吃!還賞了銀子。後來回到北京後,她吃什麼都覺得沒有那個玉米麵窩頭好吃,就命太監李蓮英再去弄點玉米麵窩頭。
這可愁壞了這位大總管,他知道此一時,彼一時,要真找得來恐怕老佛爺也不會高興。於是讓御膳房做點別緻的窩頭,為了出香,放桂花;為了甜味,放白糖;為了不散,加豆麵。為了不剌老佛爺的嗓子眼兒,把玉米麵是過了粗籮過細籮。
等做好呈上,慈禧一嚐,連連搖頭:「還是西安的玉米麵窩頭好吃啊!」
西安的玉米麵窩頭果真好吃嗎?顯然不是。老佛爺的心境正應了「饑時吃糠甜如蜜」這個道理。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正是預期發生了作用。
預期是指在某事、某計畫發生或實施之前,人們對其最終形成的效果有一個預先的期望和猜想,希望此事能夠達到某種效果。它不是事件真實的效果,只是人們的一個期望的效果值。由於預期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生活中的預期一般是非理性的。
預期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我們去餐廳吃飯,總會對一些美味菜餚充滿期待,如當我們看到「美味的亞洲式薑汁雞」、「可口的卡拉馬塔橄欖醬,與希臘羊奶乾酪調製的希臘式沙拉」、「多汁的梅洛蜜餞配製的法國肉醬烤雞胸肉,外帶山羊乳酪片黑莓酸辣醬汁圍邊」的時候,會再也按捺不住,免不了要點一份嚐一嚐。然而希望總會落空,佳餚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可口。正如老佛爺對窩頭的期待一樣落了空,這些美味沒有達到我們的心理預期。
雖然會有一些小遺憾,然而我們每次吃的都會很愜意,甚至我們會隔幾天光顧一次,直到在這家餐廳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不是嗎?雖然慈禧吃著別緻的窩頭連連搖頭,但這也照樣沒有影響桂花栗子麵窩頭成為一道宮廷美食。之所以會前後矛盾,其實也是因為人們的預期的作用。
儘管我們無法知道這家餐廳的大廚廚藝怎麼樣,然而正如功能表上面所寫的「多汁的梅洛蜜餞配製的法國肉醬烤雞胸肉,外帶山羊乳酪片黑莓酸辣醬汁圍邊」這種詳盡深入的描述顯然會比呆板的「烤雞肉」更有誘惑力,這在不經意間會引導我們的期望,雖然吃後會與我們的期望有小小的落差,但這並不妨礙增加我們對它讚譽有加的機會。同理,桂花栗子麵窩頭顯然比玉米麵窩頭對人們更有衝擊力。
顯然這一招在我們請客吃飯的時候或勸挑食的孩子吃東西的時候也會有用,我們不妨在菜名前面加一點帶異域情調、時髦的詞語。比如在夏天菜餚裏總會少不了苦瓜,然而苦瓜卻天生惹人生厭,外表看上去疙疙瘩瘩,不太漂亮,咬上一口滿嘴苦味。儘管如此我們可以針對苦瓜的做法不同給菜餚取個「雪山涼瓜」、「大漠苦旅」等充滿異域風味的好聽的名字,相信也會引得眾食客的食欲大增。
預期不僅在我們的吃上有影響,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安排、處理日常事務、交朋友等事情上也是如此。
一個人預期的形成,主要依據的是過去的經驗、已有的知識和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分析、預測。「能掐會算」的都是那些閱歷深、知識多的人;對要預期的事物了解越多、越深,預期才會越準確。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怎麼「成熟」,其重要標誌就是他對日常生活預期的高低,一個人越是成熟,他會對生活的預期越低,他不會再去幻想一些十全十美的東西,不會去抱怨自己的努力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不會去指望心想事成,而只是在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完成自己該做的事。
年輕人大多是天生的樂觀派,年紀大點的人則容易悲觀。多往好處想者敢想敢做,容易「衝動」,多往壞處想者則容易趨於保守,遇事畏首畏尾,不思進取。其實有時候「預期值」高一點沒有關係,定的目標高,這樣幹勁也更足,雖然會有困難,但這也沒有關係,大不了改正思路重新再來,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姜太公釣魚
──免費的午餐
某大飯店開業,在電視和報紙上做了一個廣告,稱開業當天全天免費。幾個好友當天正好閒來無事,便相約去吃這頓免費的午餐。去吃飯之前大家都興致勃勃的,吃完飯後卻一個個悶悶不樂,為什麼呢?原來飯店所說的全天免費,並不是讓你隨便吃,而是根據飯店的規定,每人免費供應一份定餐,所謂的定餐,不過是一碗米飯、一個小菜、一小碗蛋花湯而已。如果想要吃其他的,則得自己掏腰包。看來,這全天免費只是飯店釣魚的誘餌而已。再看飯店裏前來消費的人群擠得人滿為患,大家都是為了這免費餐而來的。雖然被騙了,但有火還沒地方發,誰叫你來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人家廣告上明明寫著,解釋權歸飯店所有,雖然字很小,不太醒目。再說你也不好意思理論,為了吃人家的免費餐,還要人家管你吃個夠?大庭廣眾之下,面子上也過不去呀。送的免費餐吃不飽,只好自己再點上些炒菜、酒水,一結帳,幾百塊錢出去了。這頓免費餐吃得還真不便宜。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相信有免費的午餐。原因何在?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利益尤其是能輕易獲得的利益面前,人們就往往容易失去自我判斷能力。
我們經常看到此類廣告:本店清倉大拍賣,商品一律四折!其實商品的標籤早已在打折前進行了修改,不過是將現在的價格提高為原來的兩倍而已。說到底,沒有誰會賠錢吆喝的。
商家的目標是營利,所以商場也好,飯店也罷,都不可能免費為你提供商品和服務,免費的午餐是不可能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很多酒吧裏的花生米是免費的。可是你注意到沒有,花生米可隨意索要,飲用品則很貴,連一杯清水都要錢。按常理,花生的生產成本要比水高,酒吧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理解這種做法的關鍵在於,弄明白水和花生米對這些酒吧的核心產品─酒精飲料─的需求量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花生和酒是互補的,花生吃多了,會有乾渴感,要點的酒和飲料也就多了。相對於酒和飲料的利潤來說,花生是極其便宜的。多吃花生米能帶動酒和飲料的消費,而酒吧主要靠酒和飲料來賺取高額利潤。所以,免費供應花生米只是為了提高酒吧利潤而已。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水喝得多了,要點的酒類自然少了。所以,即使水的成本很低,酒吧也會給它定個價格,減弱顧客的消費積極性。免費的花生米實際上是引導顧客多消費酒水而已。酒吧的做法正是應了那句─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去美國參觀旅遊過的大多數人都知道,位於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是免費對遊人開放的。這麼說,是不是國外就有免費的午餐呢?其實不然,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一樓是展覽大廳,樓下是畫廊,有出售畫家作品的,還有出售美術期刊、畫冊、圖書、工藝品的。最多的是出售世界名畫仿製品和印刷品的,一樓每一幅展出的名畫在樓下都能找到其仿製品和印刷品,兩者的價格相差懸殊。例如,一樓展出的凡.高名畫《向日葵》,其標價是幾百萬美元,而樓下出售的仿製品卻只賣20美元,印刷品更是便宜,幾美元就能買到。面對如此大的差價,人們對仿製品和印刷品的購買欲望怎能不強烈?
試想,如果國家美術館收門票,前來參觀的人肯定會少很多,樓下買仿製品和工藝品的人也將隨之減少,售出的商品也會減少,樓下的攤位對外出租的價格就會降低。如此一來,門票收入可能還不及攤位對外租金的減少。所以,雖然從表面上看,國家美術館沒有收門票,是賠錢的買賣,其實暗地裏他們早已透過高額的攤位租金費把比門票更多的錢賺進了口袋裏。
如此看來,作為一個消費者、一個經濟人,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面對商家免費午餐的誘惑,我們應該清醒的提醒自己「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精明的商家是不會讓你輕易撿便宜的。

「吃」與「不吃」間的思量
──邊際效用
一位李姓老夫人,年近七十,體態臃腫,每次逛街買衣服都非常不易,耗去很多時間和金錢不說,還時常受到別人的「注目禮」。對此她非常苦惱,而且她由於肥胖,健康每況愈下。想想自己年輕時很苗條,怎麼到老了卻長出這麼多的脂肪呢?
原來,李老夫人生性節儉,幼時的苦日子讓她每每看到剩菜剩飯就不能安心,捨不得丟掉,結果就勉強多吃。時間長了,身體也就變了樣。這樣節儉的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再常見不過了,特別是上了年紀的父輩、祖輩們,他們更是忍受不了我們一絲一毫的浪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柢固,因此才有了類似李老夫人的痛苦。
浪費確實可惜,但為了防止浪費而把剩餘的東西「塞進」自己的肚子裏,這樣的思想正確與否,值得思考。儘管我們小時候也曾接受過家長的類似教育,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未必要這樣做。因為剩飯不管是吃掉還是扔掉,都不會改變其浪費的性質。可能有人會問:扔掉那是浪費,這毋庸置疑,為什麼說吃掉也是一種浪費呢?
這是因為,一方面強吃剩飯不會讓你有吃飯的滿足感;相反,卻可能因強迫自己吃飯而感覺到痛苦。另一方面,強吃剩飯會給胃部消化系統等造成負擔,久而久之也就容易出現李老夫人那樣的情況,對身體的傷害很大。既然這樣,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吃剩飯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吃得太多,不但沒有了享受美食的感覺,更談不上身強體健;相反,如果剩飯造成了腸胃負擔,導致消化系統紊亂,那就是吃出毛病了,賠上醫藥費不說,還會讓身體和精神雙方面受損。
其實,選擇吃還是不吃,應當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和成本收益理論來衡量。在這方面,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在經濟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方面都成立,使用它能讓你懂得更多的生活哲理,也能使你更理性地生活。成本收益在此處則是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觀察。
倘若吃下去,你仍能覺得是頓美餐,則其邊際效用還是正的,還能讓你增添些滿足感,吃了倒也無妨,但若是感到有些痛苦了,那它的邊際效用已經成為負的了,不吃也罷。同樣的道理,若你認為,吃下去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收益,就可以吃;若是吃下去可能給你帶來更多的身體不適,那吃下去顯然就不是明智之舉了。
最後,不得不承認,吃不吃在於你,但是李老夫人的經歷告訴我們,扔掉剩飯是一種浪費,強吃掉剩飯又何嘗不是呢?說不定,它還會讓你付出更多的代價!這種可能攜帶負的溢出效應的浪費,難道不是更大的浪費嗎?很多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但是若你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去看,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想,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看透扔掉剩飯的浪費與吃掉剩飯的相對的浪費,就能讓你清楚該如何在現實中,對不同經濟價值的事物進行抉擇,如何進行取捨。
所以,浪費抑或是不浪費,換個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不要困擾於常理,在生活中要善於利用經濟學的思維思考。

如何吃到免費的午餐
──匯率的變動
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生活著一群農民。他們之中大多數人老老實實的種地。但有一個人例外,這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僅僅是依靠20美元就過上了小康生活。
每天,這個農民在早上起來後,先在美國這邊的酒店花2美元買一杯啤酒和一份牛排。吃完後,他就帶著18美元來到墨西哥。此時,時間已經差不多到了中午。他在當地銀行按1:3的匯率,將18美元換成54比索,然後拿出6比索,在當地飯店繼續喝一杯啤酒,吃一份牛排。等到了晚上,他再拿著剩餘的48比索回到美國,根據此時美國1:2.4的匯率,換成20美元。這樣,一天下來,他就白白享用了啤酒和牛排。……一年多了,他一直重覆這樣的行程。
這個農民怎麼能平白無故地吃到免費的午餐?其中的秘密就在於他機智的運用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匯率。
匯率也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其實,根據經濟學中的概念,匯率主要是利用於兩國的貿易之中。
因為當兩國要進行效益時,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必須要規定一個固定值,即匯率,當這個匯率固定好後,人們就會按照它來進行交易。
在故事中,兩國採用的都是間接標價法。即都是以1個單位的本幣來做標準。接著,我們看到,匯率通常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商品和消費的變動(因為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都是按本國貨幣來計算成本的)。於是,聰明的農民,就利用這一點,將兩國之間的貿易變成了對個人有利的一項交易活動─根據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在早晚的匯率差異而為自己賺取了一份免費的午餐。更確切地說,他利用了國際經濟學上的套利活動。
套利是指在經濟活動中進行的低買高賣的操作。
早上,農民在美國花費2美元後,來到墨西哥─即中午,此時,因某些因素影響,墨西哥的貨幣價值被低估,因此1美元能兌換3個比索。等到農民晚上回到美國,隨著外匯因素的變動,墨西哥的貨幣幣值上升,於是1美元只能兌換2.4個比索。看農民在這一天中的行為─他先選擇投資價值被低估的比索,再回到美國,獲得比索上漲後帶來的利益。可見,是兩國的匯率變動為他埋了單。
不要以為農民的行為既可笑又不切實際。那些經常在匯率市場上投機的冒險家們會告訴你,現實正是如此。每一天,匯率都會因為諸多因素不停變動,農民的行為完全可行,更何況,那些外匯市場上的投機客做的不都是這些事情嗎?
外星人乘坐太空船來到地球,無意中,他吃到一種水果,感覺非常可口。他對賣水果的商家說:「這水果真好吃,哪裏能大批量購買啊?我要多買一些帶回去。」
商家告訴他:「好,但要先確定你到哪裏去買,到中國去買,一人民幣1元1個,到歐洲去買,要1歐元1個。」
外星人說:「這有什麼差別呢?……嗯……那我用1歐元買1個好了。」
商家說:「且慢,其實你不用花錢也可以。」
外星人說:「哦?怎麼做?」
商家說:「你先從中國借一個水果,到歐洲去換1歐元,拿1歐元到中國去,就可以換10個水果,拿一個水果還給中國人,你就憑白得到了9個水果,你再拿9個水果再去換9歐元,再到中國去換90個水果,再拿這90個水果再去換90歐元,在到中國去換900個水果─哈哈,這樣,你想吃多少水果都不用花錢了!」
外星人驚訝道:「沒想到,還能遇上這樣的好事!」
一模一樣的準則,又是匯率的變動帶來了部分人的受益。並且外星人的獲利,還進一步說明了匯率對物價的影響。
按照經濟學的常理,匯率下降時,將會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對外國出口的便宜,而匯率上漲時,他將導致進口產品的價格降低,出口產品的價格升高。而物價水平將會直接將匯率變動的影響傳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從此角度來看,匯率的變動不僅僅是政府調控國際貿易情況的重要因素,對民眾經濟生活的影響也不可小看。所以,日後的匯率政策在制定時,政府更應慎重的考量,它的變動會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些什麼?
手裏有糧,心中不慌
──「糧食危機」的冷思考
2008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對母子在國家糧食署銷售點把剛剛購買的低價大米小心的裝進袋子裏。這是在全球糧食危機背景下發生的一幕。
其實,不只是菲律賓,糧食危機已經席捲了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據有關資料統計,糧食價格自2005年以來已上漲80%,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其中,全球小麥價格上漲130%,大米價格同期上漲74%!但令人擔憂的是,全球糧食儲備已降到了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際公認的安全儲量是至少滿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糧食最多只能維持53天!
糧食都到哪裏去了呢?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由於糧食的短缺,在整個亞洲地區,從小麥到大米的價格都以瘋狂的速度上漲。
2008年3月,糧價再次大幅度上漲,有些國家甚至因此動盪不安,也讓國內的民眾開始受到感染,產生了莫名的焦慮。於是,人人都在擔心,糧食是否會繼續漲價?畢竟這事關我們的日常生活,無法迴避。
自然,全球範圍內糧價上漲,中國也未能倖免,但中國的情況和國際上的其他國家不同,人們切忌妄下結論。我們不妨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要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必然要對其進行追根溯源。從國際層面上來看,糧食價格的上漲並非是「隨著各國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大大增加」一個原因所致,它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還摻雜著如:「全球氣候變暖及不斷出現的災害性天氣致使的糧食減產」、「發達國家利用非常規手段獲取能源,致使糧食資源大量消耗」,以及「石油價格上漲干擾糧食價格」等原因,正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才產生了現在的「糧食危機」、「糧荒」!由於其形成的複雜性,致使國際上的「糧食危機」解決起來非常困難,長期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直至現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區糧食供給嚴重不足。這種情況很可能會讓國際糧食的價格不斷上漲,有很多人仍要面臨因缺乏糧食而構成的威脅!
同時,從中國的國情來看,糧食價格也經歷了一個上漲的過程,其中有因工業化、城鎮化導致的農用耕地減少,以及農產品價格降低,影響了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而減少糧食生產造成的糧價上漲,也有在世界整體糧價壓力下而上漲的因素。但相對於國際上的糧食價格,中國的價格上漲是穩健而緩慢的,總體來看,是基本保持著小幅度的增長。
面對這種情況,有人認為,國際上的糧價攀升是不可避免了,有些地區嚴重缺糧的現象一直無法得到緩解,必然會推動糧價上漲,但中國的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中國糧食的產量一直數量較大且保持穩定,目前並不會出現糧食危機。從2004年起,連續四年的糧食豐收為中國累積了足夠的糧食,而且糧食的庫存消費比一向遠遠高於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水平─根據國際糧農組織的相關標準,中國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國民能在任何時候買到相對的糧食─這些都說明了中國有保障糧食安全的實力。此外,中國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更表示,當前中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糧食庫存充足,具有良好的糧食供給潛力,能夠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
透過上面的分析,老百姓可以安心了。雖然迫於國際糧價不斷攀升的壓力(有專家預測),中國的糧食價格仍會有輕緩上漲趨勢,但中國整體的糧食形勢還是比較好的,糧食的產出也在不斷增加,沒有必要擔心中國會陷入「糧食漩渦」,更不必無端慌亂,而應當坦然面對糧價的小幅上升;否則,不但可能因人們的恐慌及其他因素造成糧價上升,也很可能會對經濟和生活產生不必要的危害。
比鄰而居:麥當勞與肯德基
──規模效應
麥當勞與肯德基經常比鄰而居,有麥當勞的地方就會有肯德基。這樣選址會不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會不會造成各超市或商家利潤的下降呢?
假定市場上有甲、乙兩個超市,他們向消費者提供的是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兩者具有優勢互補關係;假定甲、乙兩個超市的行為目標都是為了在理性的基礎上謀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假定甲、乙兩個超市的經營成本是一致的並且沒有發生「共謀」;假如甲、乙都選擇分散經營,他們各自經營所獲得的利潤各為3個單位。如果甲選擇與其他超市聚合經營,乙選擇分散經營,他們各自經營所獲得的利潤分別為5個單位和一個單位,總效用還是6個單位。
這是因為聚合經營能夠聚集「人氣」,形成「馬太效應」,因此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進而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利益。分散經營使企業無法獲得與其他企業的資源分享優勢,市場風險明顯增大,所以獲利能力下降。同理,若甲選擇分散經營,乙選擇聚合經營,他們各自經營所獲得的利潤分別為一個單位和五個單位。而甲、乙兩家超市都選擇聚合經營時,由於兩家企業可以發揮互補優勢,所以,兩者的利潤都會增加為8個單位。
經常光顧麥當勞或肯德基的快樂一族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麥當勞與肯德基這兩家店一般在同一條街上選址,或相隔不到100公尺的對面或同街相鄰門面。大多數超商的布局也同樣存在這樣的現象,如在台北某道路兩側相距不遠處,就駐紮了7-11、全家便利等幾大連鎖超商門市。從一般角度考慮,集結在一起就存在著競爭,而許多商家偏偏喜歡聚合經營,在一個商圈中爭奪市場。
聚合選址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連鎖企業有個性,才有競爭力。在超商經營上要有特色,方顯個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明確市場定位、深入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從產品、服務、促銷等多方面進行改善,建立起區別於其他門市類型和品牌的形象。如果聚合的每一個連鎖超商都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發揮互補優勢,形成「磁鐵」效果,這樣不僅能夠維持現有的消費群,而且還能夠吸引新的消費者。
另外,商業的聚集會產生「規模效應」,一方面,體現所謂的「一站式」消費,豐富的商品種類滿足了消費者降低購物成本的需求,而且同業大量聚集實現了區域最小差異化,為聚集地消費者實現比較購物建立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經營商為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謀求相對競爭優勢,會不斷進行自身調整,在透過競爭提升自己的同時讓一般消費者受益。正因為如此,聚合選址使商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而且商家在選址時一般較注意同類型競爭者的選址,往往願意與它們聚合經營。其實,商家在選址時可以考慮差異化聚合選址,如食品超市,聚合物件可選擇生鮮超市、日用品超市;綜合超市可以選擇家具超市、家電超市、醫藥超市、建材超市等,這種聚合更能發揮聚合效應。現在隨著國內居民社區的發展,商場、診所、銀行、郵局、餐廳等配套服務設施的健全備受居民社區矚目。所以連鎖超市也可以選擇診所、銀行、郵局、餐廳等作為聚合對象,這樣在連鎖門市的經營上就不存在什麼競爭,同時又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便利。

飲食對社會和諧的挑戰
──物質激勵
飲食怎麼會對社會的和諧構成挑戰呢?先看看下面的這則故事:
蘇比躺在麥迪遜廣場那條長板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鳴,每當沒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親熱起來,每當蘇比躺在公園長板凳上,這時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蘇比明白,為了抵禦寒冬,布萊克威爾島監獄是他衷心企求的。在那整整三個月不愁食宿,夥伴們意氣相投,也沒有「北風」老和員警老爺來糾纏不清,在蘇比看來,人生的樂趣也莫過於此了。
於是,蘇比打定主意實施自己的入獄計畫。
他先是想在哪家豪華的餐廳飽餐一頓,然後聲明自己身上沒有錢,這就可以把自己交到員警手裏。然而,侍者嫌棄他褲子和皮鞋過於破舊,沒讓他進門。
在馬路轉彎處有一家店舖,燈光通明,大玻璃櫥窗很亮眼。蘇比撿起一塊鵝卵石往大玻璃上砸去。蘇比站定了不動,笑著等員警來這抓他走。員警認為他連個證人都算不上,因為沒有人會這麼蠢,於是轉而去追另一個趕車的人去了。
看來他的自由是命中註定的了。情急之下,蘇比拿了一位衣冠楚楚的紳士的一把綢製的傘。為了能給自己的罪名加重一些,蘇比和上前要傘的紳士爭執了起來。沒想到這位紳士倒心慌了,拱手把傘給了蘇比,原來這把傘來路不正。
最後,蘇比受到從教堂飄出來的讚美詩的「感召」想從善。半路跳出來一個員警認為,一個流浪漢絕不會與教堂周圍幽靜的環境、柔和的燈光、動人的音樂有聯繫。蘇比因為閒蕩的罪名被捕了。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萊克威爾島,三個月。」
歐.亨利的小說《員警與讚美詩》矛頭直指當時美國社會,真實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顛倒黑白的社會現實。流浪漢蘇比在冬季來臨時,為了解決自己的食宿溫飽問題,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實行自己的犯罪行為。據媒體報導,日本在押犯人有10%是老年人,而大多數犯罪根源是對社會福利保障的不滿。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奔波勞累,其目的只有一個,即最大限度的佔有物質資料─吃好睡好。當人們的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走向犯罪。
1953年,時任紐約市長拉古迪亞在紐約貧民區法庭旁聽了一件麵包偷竊案庭審。
犯罪嫌疑人是一位老太太。當法官問老太太偷麵包的動機時,老太太囁嚅著回答:「我需要麵包來餵養我那幾個餓著肚子的孫子,要知道,他們已經兩天沒吃到任何東西了。」最後法官裁定,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老太太必須選擇10美元的罰款,或是10天的拘役。顯然,這位窮苦老太太根本拿不出10美元,因此她只能「選擇」拘役。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審判結束後,拉古迪亞從旁聽席上站起身,脫下自己的帽子,往裏面放進10美元,然後面向旁聽席上的人說:「現在,請每個人另交50美分的罰金,這是我們為自己的冷漠所付的費用,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與社區。」
一時眾人面面相覷……
隨後,每個人都默默的從口袋裏拿出了50美分。
在物質資料短缺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非法的,即犯罪;另外一種是合法的,即在有效的激勵制度安排下,透過自己超額的合法工作以謀得更多的物質利益。
麗娜小姐是加利福尼亞矽谷的一名員工,她典型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白天工作12個小時後,晚上9點鍛鍊身體,然後接著工作。這就是她一貫的作息安排,並且長年如此。
由於麗娜是電腦遊戲光碟製作部門的經理。所以,她每週平均工作的時間大約為100個小時。令人佩服的是,她根本不需要遵守嚴格的時間規定,而只在自己想工作的時候工作,但大多數時候裏,她都選擇了自動的工作。
是什麼可以激勵著她過這樣一種生活的呢?原來,在矽谷,人們有著層出不窮的機會。這就為每一個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激勵機制。例如,在這裏,最常用的激勵因素是金錢。在今天,矽谷有30%以上的公司給員工以股權。因此,在這一行業中,短時間內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即使有人賺不到錢,他能得到的基本補償金也是非常誘人。以矽谷的軟體、半導體工人為例,他們每年平均可以得到70,000美元的補償金,而美國普通工人平均每年只有27,000美元!
可見,物質資料在整個社會民眾的生活中佔有第一位的前提地位,而如果我們在進行物質資料分配時能做到盡量實現社會公平,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激勵制度,這無疑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也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實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8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