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淡季
滿額折

淡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一切,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

時間:九月──淡季。

地點:緬因州的靜謐海邊小鎮──死河鎮。

一名來自紐約的美麗編輯獨居在山坡上的小屋裡,等待妹妹和朋友的來訪。附近,那個嗜吃人肉的野蠻家族潛伏在陰暗的樹林裡,觀察,等待月亮升起,等待夜幕降臨……

不消多久,五個文明世故的年輕人和一個面露疲態的鄉下老警察將會發現,人類的表象底下有多麼野蠻原始……而求生的無限意志又有多麼驚人。

本書重點

世界恐怖小說大師獎 2011年得主
暢銷小說《鄰家女孩》作者傑克.凱堔
驚世駭俗的第一本小說(未刪節版)中文版終於問世

作者簡介

傑克.凱堔 Jack Ketchum

本名為達拉斯.邁爾(Dallas Mayr),曾做過演員、歌手、文學經紀人、木材推銷員,也是位汽水迷;家裡賣花,是戰後嬰兒潮的一員,自認在1956年時,貓王、恐龍和恐怖漫畫救了他。在進入恐怖小說領域之前,凱堔曾寫了一些詩、劇本、兒童故事、短篇小說,也曾在搖滾音樂雜誌及男性雜誌上發表文章。

凱堔的首部長篇小說《淡季》(Off Season,1981年出版),雖引發《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公然撻伐,痛責出版商出版暴力色情小說,卻被許多類型讀者所喜愛,被描述成「終極恐怖小說」,至今仍影響許多文壇新人的寫作風格。《淡季》描寫一群遊客遇到食人族的故事,原先出版的版本曾被出版社刪掉許多辛辣的情節,之後完整版重新推出,讀者紛紛收集,奉為經典。

續篇《後裔》(Offspring,1991年出版)於2009年被搬上大銀幕,在美國的上映時間卻遲遲未定,最後決定直接發行DVD。2009年五月,傑克.凱堔的《鄰家女孩》更在知名八卦網站POPCRUNCH票選中,榮膺史上十大最令人不安小說之首,可見凱堔式的恐怖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仍被視為極端的禁忌。

傑克.凱堔的作品一直以來皆為史蒂芬‧金所推崇,稱他為恐怖懸疑作家的英雄,類型讀者的標竿。凱堔曾說過,他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錢賺到夠用就好,他不會為了想多賺幾個鳥錢去寫;寫作對他而言,就像一種更高階的遊戲,而且除了自慰以外,寫作是一人獨享的最大樂趣。

凱堔寫長篇、也寫短篇小說,作品多次獲得史鐸克獎(Bram Stoker Award),如短篇小說:《盒子》(The Box)、《逝去》(Gone);合集《和平國度》(Peaceable Kingdom);長篇小說《打烊時間》(Closing Time)。被改拍成電影的有:《迷失》(The Lost)、《鄰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紅》(Red)、《後裔》(Offspring)、《女魔頭》(The Woman)。

譯者簡介
郭寶蓮

台大社會學碩士,輔大翻譯研究所肄。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血色童話》、《夜之屋》系列、《死後四十種生活》、《心願清單》、《重生》、《鯨魚之歌》、《川普的女兒》等。

名人/編輯推薦

媒體推薦

全美最恐怖的傢伙是誰?是傑克.凱堔,恐怖小說家當中的法外之徒。他驚世駭俗的第一本小說,《淡季》,終於一字未改地問世。……如果你在感恩節讀《淡季》,大概會嚇到聖誕節都睡不著。
──史蒂芬.金

當我讀到《淡季》,我就知道這位作家與眾不同,他的寫作風格是從原始的驚悚角度來著手,也就是從私人的視野來出發……這是真正的恐怖小說,其展現的恐怖精神綿延醒目,出自肺腑,令人坐立難安。
──恐怖小說家道格拉斯.溫特(Douglas E. Winter)

當代懸疑恐怖小說之洪聲。
──恐怖神祕小說家愛德.戈爾曼(Ed Gorman)

傑克.凱堔是美國當代恐怖小說家中,最頂尖,作品水準最齊致的作家之一。
──恐怖小說家班特利.里托(Bentley Little)

《淡季》依舊影響今天的恐怖小說。只有工於起承轉合,又能揭露真實情感的小說才能讓人讀完後深陷其陰影中,而凱堔顯然兩種工夫兼具。
──《出版人週刊》

就在你以為最恐怖也莫過於此……傑克.凱堔又更進一步驚嚇你。
──美國恐怖雜誌《Fangoria》

凱堔的文筆緊湊簡潔,字字精準,句句洗鍊。
──網站Cinescape.com

過去二十年來,傑克.凱堔堪稱我們當代最優秀、最閃亮,最可信賴的作家。
──報導恐怖影藝與圖書領域的週報《Hellnotes》

傑克.凱堔是人類當中的懸疑與恐怖大師。
──《中西部書評》(The Midwest Book Review)

文◎恐怖小說家道格拉斯.溫特(Douglas E. Winter)

他們什麼動物都獵,
但沒一種獸肉比得上人類……

歡迎進入傑克.凱堔這本兇殘野蠻、令人難忘的處女作──《淡季》。《淡季》於一九八一年首度問世,開創當代恐怖小說的關鍵時刻,並旋即成為恐怖經典之作,對恐怖小說的寫作和閱讀造成巨大影響,持續至今。

至少十五年前──時間流逝去哪兒了?──我就覺得我必須寫下這部我深愛的黑暗險惡小說的爆紅過程。我大量閱讀──好的壞的都讀,平庸無奇的也讀──沉浸在七○年代晚期和八○年代初期那一片蓬勃發展的腥紅恐怖熱潮中,同時試圖解析出這股熱潮所代表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為什麼是恐怖小說?為什麼……現在盛行?

結果我發現,找出並陳述答案這事遠比實際去閱讀這些書簡單得多。從這些書看來,出版商推出的作品似乎一季比一季更平淡、精算、乏味、溫順。因為他們急於填餵對恐怖小說飢渴的閱讀大眾,於是大量生產愈來愈了無新意、平庸乏味的仿造作品──而作家也不用腦、不用心,隨手下筆,粗製濫造出可以讓出版商填滿書架的一本本秣料。一種小說類型──一種銷售類別──正在成形,而以可怕危險等元素為根基動力的小說,正被模塑成一種安全、慰藉的形態:這形態不是恐怖小說,而是逃避現實者的幻想。

我一讀到《淡季》,就知道這位作家與眾不同。他以膽大赤裸的個人觀點來書寫,他創作出的是自己的小說,而非出版商想要或期待的小說。在暢銷書的陰影籠罩和恐怖大師史帝芬.金的影子底下,《淡季》由百齡檀出版社以平裝本的方式出版──但該出版社之前對恐怖小說並沒太大興趣。書封深具極簡風格,書名以黑色浮雕字體印在黑色背景上,一滴血漬從上淌下。作者名字傑克.凱堔──這是筆名──以白色的大寫正楷字母放在書封下方,上方則以白色字體寫著:「終極恐怖小說」。

這種誇張描述的確名副其實。《淡季》是不折不扣的真正恐怖之作。它的恐怖貫徹持續、發自肺腑,讓人坐立難安。如果你不曉得這一點,那你一定還沒讀過這本書。如果你還沒讀,就別看這篇序言,立刻去讀這本書……現在就去讀。別仰賴我的文字,別被我所說的影響,也別事先知道故事情節。我要說的東西,你一定更想自己去發現,而且我不會否認(我算哪根蔥,有資格否認?)任何人肯定能從《淡季》當中,獲得我多年前閱讀時所發現的喜悅──這種獨自經歷及讓人意想不到的體驗,就跟書裡的受害者一樣。拜託,先讀完這本書,再回過頭來看我的想法。

《淡季》創造出的暴力意象已成今日傳奇。這部卓越簡潔之作敘述精確,人物角色和動作情節交織成令人毛骨悚然的必然宿命。從最基本的層次來看,猶如眼睜睜看著一輛車在你眼前撞毀,焦慮的情緒融合著好奇和無助的恐懼。但這部作品不僅呈現感官刺激,而且無疑地深具藝術性,殘暴中瀰漫著一股陰冷卻令人折服的美學氛圍,傑克.凱堔藉此來努力檢驗人類對暴力的詭異愛戀。此舉在當時尤其大膽,因為彼時鮮有恐怖小說──特別是英國恐怖小說家詹姆士.哈柏特(James Herbert)的作品──會去探討這種寫實露骨、不久即被冠以「血濺肉綻」(splatter)之名的驅力衝動。

《淡季》的力量核心在於召喚美國恐怖小說的經典主題。它的場景和開場情節呼應了雪麗.傑克森(Shirley Jackson)的短篇小說〈樂透〉(The Lottery)和〈夏日之人〉(The Summer People),以及詹姆士.迪基(James Dickey)的《解救》(Deliverance),創造出理性vs.自然,以及都會vs.鄉野的衝突原型。中場則處處可見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痕跡。至於尾聲──以及本書的核心和激情、痛苦所在──則是徹徹底底的傑克.凱堔。

本書主角喬治.彼德斯的一連串作為乃受制於環境而非個人抉擇。具有厭世傾向的他是個州警,二十三年的警職生涯落得疏離和失落。酒醉之際,他想起在緬因州這個名副其實的「死河鎮」的生活,不禁感慨道:

「旺季時冒出一堆小丑,就是那些觀光客,淡季時又只有我們,有時我真覺得連我們也是小丑,在鎮上枯坐等夏天到來,而可釣的魚又一年比一年少。這樣的人生到底有何意義?山姆。我睡不好,煩躁不安,逼近五十五歲了還悽悽惶惶。我總覺得這樣的日子就像是玩笑。每次日子像現在這樣太平無事,我就覺得是玩笑。喔,我們忙來忙去,到頭來都在瞎忙。我一直在想,今年應該會有事發生。」

今年果然有事發生,這事起源於、滋長於這片荒地,等待時機成熟,等著僅存的渺茫希望永遠落空。緬因州這片荒涼野地遮掩著一顆黑暗之心,這顆心就跟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筆下,在剛果內跳動的那顆心一樣:一群未經社會化的獸性兇手持續嗜吃人肉(註: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著名作品《黑暗之心》描述探險家深入非洲大地所經歷的反思批判。)。他們不是殭屍,也非某種超自然的幻想生物,他們是人類──一群被放逐於文明之外,窮途殘暴的人種,具有無限的野蠻能耐。

(因涉及到故事內容,故中略,全文詳見原書。)

儘管殘暴程度精彩無比,《淡季》不過是傑克.凱堔的第一部小說。該書首次出版後,他還陸續寫了幾本出眾的小說來嘉惠讀者。讀者和作家對這些書各有所好,但對我來說,《淡季》依舊是我的最愛。

這本書出版後幾年,我遇見了難以捉摸的傑克.凱堔──親切俊美的好人、偶爾為之的演員(現在則是我隨時的朋友)達拉斯.邁爾(Dallas Mayr)。當時情景值得重述,因為藉此可以讓你多少了解,他在《淡季》的黑色文本中隱而不顯的微笑及眼裡的光彩。那天他帶我到曼哈頓上西城的一間酒吧,請我喝酒,並問我對這間酒吧的看法。他告訴我,這是他最喜歡的酒吧。沒多久,我們要離開時,他告訴我──彷彿說的是笑話的雙關語──這間酒吧是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小說《尋找顧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中的謀殺案起點。

而怪的是這也正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現在我就是帶你到《淡季》的起點。不過接下來你會讀到的內容跟一九八一年我讀到的不同。這個特別的版本是由作者達拉斯.邁爾本人修改過,以試圖重新捕捉原始草稿裡的精神。這種精神初版時喪失了,因為其令人坐立難安的內容被大幅刪修過,以便獲得百齡檀出版社的認可。第一次修訂版時曾補上這些內容,不過百齡檀出版社也要求修剪一番。現在上市的這本小說不僅更暴力,也比一九八一年出版的版本更為可怖──對讀過原始版本的讀者來說,尾聲是讓人料想不到的黑暗結局。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於維吉尼亞州的歐克頓(Oakton)

作者的台灣版序文

我經常被問到,什麼讓你害怕?鬼魂?惡魔?地獄惡鬼?不對,這些都不怎麼嚇我。會嚇我的是你。或者有可能是你,端賴你是誰而定。

從很多方面來看,這是一個很嚇人的世界,除非你迷失在叢林或者偏僻的雨林深處,否則多半讓人驚嚇的是我們人類自己。有人以殺戮為樂,有些喜歡燒房子、虐待無辜動物,有些還真的享受戰爭。更甭提對孩童和婦女的殘暴行為。暴力不必然是身體的,漠視輕忽也可以殺人,從長遠來看。

我們當中有些人不算是人類,至少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人類。不知怎地,這些人似乎沒發展完全,要不是缺乏憐憫的基因,就是沒有設身處地的能力。這些人不在乎害你傾家蕩產,不會犧牲一夜睡眠來思考他們把你欺凌得陷入徹底絕望,甚至想自殺的狀態。

我不喜歡這些只能算複製人的人類,但他們的數量遠多於你所能想像。我要寫的可以說是這些人的樣貌,去稍微揭穿他們的面具,進入他們微笑和表面姿態底下一顆顆沒靈魂的靈魂──這些人不算是人而且著實驚嚇到我。誰有該死的權利驚嚇你。

在叢林或雨林中,有嚮導才能確保平安。

作者後記─《淡季》的出版歷程

(因涉及到故事內容,故將部分文字反黑,請留意。)

希望各位喜歡這段緬因州海岸的夜行之旅。

之前我曾提筆寫過幾次關於這本書的出版歷程:一開始蓄勢待發,充滿希望,但後續令人有點失望。我也曾在幾次訪談中詳細論及此事。在此,我打算略過蓄勢待發的起頭,至於失望的後續則簡短提及,並假定這個新版本的多數讀者對這本書的歷史都有基本的認識。所以,我決定直接挑明這件事的核心──這些話在我聽來怎麼那麼像雙關語,難道勞勃.柏洛克(註:Robert Bloch,1917-1994,著名的恐怖驚悚小說家,電影大師希區考克著名的《驚魂記》即改編其同名小說)在房間某處嗎?──核心就是,嗯,好吧,我砸了自己的銀兩下去,而且還不少,所以,有何差別呢?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一字未刪,完完整整的版本又怎麼樣呢?

基本上就像平裝版吧。

但其實不是這樣。對我來說不是。

到目前為止,我鮮少後悔當作家。我只後悔《她醒來》(She Wakes)這本書的最後一段沒寫好,真希望哪天有機會修改。在那段落裡,隨處都有粗糙的句子,偶爾還能見到編輯的疏失。但《淡季》這本可沒這樣。

這本書的問題在於,協商。

百齡檀出版社(Ballantine Books)的馬克.傑夫(Marc Jaffe)買下這本書的條件之一,就是我願意改寫。我確實願意,我當然願意,這是我的第一本小說,能拿到合約我就很開心了。他們會認為我瘋了嗎?如果我只願意花一分鐘改寫。我們全都曉得這本書的暴力程度無書能及,基本上大眾化小說的市場裡從未出現過像這樣的東西。他們買的只是我的寫作品質。但我知道我必須下手砍幾刀才行。

我只是沒想到他們要我修改的地方那麼多。

我記得那些下午,我跟一位年輕貌美的紙稿編輯對桌而坐,不過我現在忘了她的名字。她對這本書的厭惡之情明明白白,但她人很好,而且盡忠職守。她所任職的出版社買了一本齷齪噁心的小說,而且基於某些荒唐的理由,對它賦予高度寄望,而那本小說正是鄙人在下這本。她的工作就是要讓這邪惡的爛東西變得有模有樣。她前方的桌面上有一本黃條紋的便條本,上面寫滿對我這本書的建議。每次開完會,建議就更多。

對於某些建議,我會說當然可以改,沒問題。

但對於其他建議,我會搖搖頭,說,辦不到,我怎麼能改那個地方,妳這是要我的命。

她沒想要砍掉這本書的精華,但也不打算只是修修它的指甲。

最後的結果是,除非妳先把我砍頭,否則我不會讓妳動刀。

我是認真的。

有幾次我們甚至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地角力。

基本上這種角力是友善的,但很令人沮喪。我們兩人的目標一致──做出一本可以一上架就賣出的暢銷書。這樣一來,她在公司裡就能走路有風,而我也能賺進大把鈔票──但對於該如何達成目標,我們的意見卻南轅北轍。我們就像一對起口角的競賽夥伴,兩人同樣想爭取冠軍,但奪冠的方法難以同調。她想讓這本書更融入主流,而我則他媽的想引領潮流。

就這樣持續了兩個禮拜。

那時我的手稿已經滿滿都是紅色墨水痕跡,而她的筆記本上也滿是潦草筆記。

有一天開會結束後我回家,幾星期後,我寫出了另一本《淡季》,就是你們剛剛讀完的這一本。至於原來那本,被我扔到垃圾桶裡。

對,對,我曉得,不用你告訴我,我就是混蛋。我無話可說。

接著,我們又回到會議桌上。她跟馬克商量過後,認為這本的內容還是太激烈。他們想要一本會備受矚目的書,但可沒人想要反胃嘔吐。

首先,有些食譜要拿掉。

更多協商。

當然,在百齡檀出版社的那個版本裡,你聽不到那個懷孕婦女思忖著,人肉香腸吃完後,明天要怎麼料理剩下的無名氏獵物。
你也不會學到如何製作人肉乾。

我一直認為,這實在很可惜。這份食譜可是我根據《如何在野外求生》(How to Survive in the Wilderness)一書裡的資訊改寫的,我猜想,你們一定不知道這種資訊哪天可能派上用場。

同樣地,關於如何利用恐懼讓人肉變嫩的句子,更讓我懷念。我相信這部分的靈感是來自歷史小說家瓦帝斯.費雪(Vardis Fisher)的精彩小說《山居人》(Mountain Man)。我充分借用這本書的內容,況且好萊塢也把《山居人》改編成電影《猛虎過山》(Jeremiah Johnson)。我認為書裡說的是真的,極度的恐懼會讓你的肉變嫩。

他們也反對我把「剃過毛髮,挖出眼睛,對切開來的頭顱」放進水裡煮的點子,建議我用一句話「其他切割下來的肉」帶過即可。唉。

另外,他們不喜歡籠裡的男孩躺在自己的嘔吐物當中。

不受歡迎的嘔吐物。

而蘿拉的舌頭被魚鉤鉤住,被切下來後吃掉的那個畫面他們真的很不喜歡。我再次不同意他們刪除這一段。唉,對這些傢伙來說,這些描述用象徵手法來表現即可。但我就喜歡這個辭彙,讓人煩擾的份子。她已經尖叫過很多次了呀。

他們也不讓瑪姬吐出她咬下的陰莖。我一直沒弄懂他們的理由。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在原始的版本中,她甚至把它吞下去欸。

這些刪減,我都讓步了。不過,在全書最後五段的幾個簡單句子上,我和編輯的意見嚴重分歧,幾乎釀成不可收拾的後果。經過這麼多年,現在我很高興地說,最後是由我來刪除那些句子。不過,若你不是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或許已經在其他地方的字裡行間讀到這些句子。

原始版本裡被刪除的句子包括:尼克這傢伙大概挺得過去。雖然他的胸口有一個大洞,得縫上好幾百針去修補,不過感謝上帝,沒傷及重要器官。還有,尼克意識不清地躺在她的旁邊。「他會沒事吧?」她問。

「他失血過多,不過,對,我想他會沒事。」

「很好。」她說。

另外,當彼德斯在坦承自己誤殺時,「他媽的差點」這幾個字被刪除,變成簡單的「我殺了他。」

對。他們要我救尼克,但我要他死。

我記得,這部分是最難下手的。

一開始我斷然拒絕。他們這個建議把我氣死了。我在尼克身上要找尋的,整本書一直在追求的,就是一個男人終於可以成為忠誠守護愛人的英雄,即使他不曾夢想自己能做到這樣。然而,就在最後一刻,當一切痛苦和努力應該值回票價,當救兵終於來到,他應該被拯救時,那該死的救兵竟然斃了他。

你說的是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當然是。我還記得最後那一幕讓我有多震撼,我真希望付梓的書頁上也有同樣效果。我曾跟百齡檀出版社提過這部影片,但我的編輯或馬克都沒看過這部電影。總之,他們那表情好像我是用愛爾蘭的古居爾特語跟他們說話。《活死人之夜》是一部低成本的速成電影,但肯定會大賣特賣,等著看吧。

他們用我的理由來反駁我。他們說,尼克這傢伙,他整晚都處在地獄裡,應該讓他活下來。

應該?

讀者會希望他活著。

希望?他們當然會希望。我也這麼希望。還沒寫到最後,我就愛上這傢伙。但誰在乎讀者怎麼希望啊?對這本書來說,結局就是要這樣才對。

沒得商量。

我說,尼克必須死,不管從主題或戲劇效果來看。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這個:生命無常,世事莫測。你在華爾街慘烈廝殺,隔天卻被公車給撞死。你墜入愛河,卻發現你得了阿茲海默症。為什麼卡菈──強壯的姊姊──會一開始就死得那麼慘,而瘦弱的妹妹,卻能活下來?誰知道呢?諷刺吧。運氣。世事難料,霎時人間蒸發,忽然天崩地裂。這才是該死的重點!

我替我的書抗辯。

我輸了。

我心想,好吧,這是你的第一本書,那就迎合風向吧。

記住,這樣我就能致富,他們保證。

但也記住,這並沒讓我致富。

等到經銷商紛紛撕下海報,撤掉銷售點的店頭陳列,等到封面從被截斷的女肢改成一滴血,等到百齡檀出版社退出宣傳,並拒絕──起初拒絕──賣出英國版權,堅持依照計畫,自己經銷到英國時,我就看出他們顯然不會努力讓這本書繼續出現在美國的書店裡。美國本土的「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花了幾天賣出十二本。之後我沒在那裡見過這本書。百齡檀負責將混亂難看的場面掃入地毯底下。電話響起。其母公司藍燈書屋出版集團(Random House)的執行長被紐約市的《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撰文撻伐,說他竟出版這麼暴力色情的書。《淡季》成了令人難堪的可恥東西。

年輕貌美,但我忘了名字的編輯不再回我的電話。

而當初簽下我這本書的馬克.傑夫黯然離開百齡檀。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納悶,如果當年他們出版的是現在這個版本,我會從出版界聽到什麼更粗野難聽的話。

忘了人肉食譜或者那一點點的──勞勃?是你嗎?──剮舌劇情。

對我來說,尼克的死讓整起事件變得更加深沉黑暗。

想想看,殘酷的一夜過後,留下了哪些人。一個女人──身體殘缺,心理創傷,展現了內在的冷靜韌性,但她所見到或做過的事情永遠不該有人見到或做到。而彼德斯──身為警察的他明明是個好人,卻在那晚誤殺了不只一個無辜的百姓,而是兩個,而這兩個的其中一個在其踉蹌舉止背後所展現的驚人意志力和承諾,將會永遠地折磨彼德斯的心和靈魂。

我在追求的,就是這個世界裡沒人是贏家的殘酷現實。

如果尼克活下來,那就有希望,大家會認為或許他和瑪姬將成對成雙。

然而,如果他死了,她就孤單一人。

我認為對百齡檀出版社來說,這種結局難以接受。對他們來說,無法忍受。

我還做了一個修改,這修改不在這個版本裡,而在英國出版的平裝本。

在原版的尾聲,瑪姬在救護車裡被施打了麻醉藥,迷迷糊糊中她想著,不曉得在處理她的這些人是醫務輔助人員還是醫生。她希望他們是醫生,裡頭寫道。

出版後幾個月,我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他說,他非常喜歡這本書,直到讀到這一句。

他繼續解釋,他本身就是醫務輔助人員,他認為,在瑪姬那種狀況下,由受過訓練的救護車醫輔人員來處理,會好過立刻由一群醫生來接手。我查證了一下,他說的沒錯。哎呀。我沒做好該做的功課。我回信對他道歉,並感謝他不吝指正,並答應再版時一定修正。

一九九五年「頭版英國」出版社(Brits at Headline)出書時,我真的修改了這部分。

當我告訴那裡的編輯麥可.巴利(Mike Bailey)要修改的原因,他哈哈大笑。

說,當然沒問題,把它們寄過來。

不必協商。

書摘/試閱

第一部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二日

深夜十二點二十六分

他們看著她穿越草原,跨過低矮石牆,進入彼側的樹林中。她舉止笨矬,看來很容易到手。

他們悠哉悠哉,折斷白樺樹的嫩枝,剝開樹皮。他們可以聽見她奔越矮樹叢的聲音。他們相視而笑,不發一語。剝掉白樺樹嫩枝的樹皮後,他們開始尾隨她。

她感謝老天爺賞賜月光。她差點沒見到那個老舊的地窖口,窖內可是深不可測啊。現在,她小心翼翼繞過窖口,接著繼續跑,跑過長長的雜草和香蒲,越過白松、黑松、樺樹和白楊。腳下踩著苔蘚和地衣,鼻子嗅到植物的腐爛味和萬年青。她聽見他們踉蹌穿越沼澤地,說笑聲悅耳輕盈,孩童在黑暗中嬉戲。她想起他們擱在她身上的手,粗糙強壯的小手。當他們抓攫她,一根根骯髒的銳利長指甲摳刺著她。她簌簌顫抖。聽見他們在不遠的身後笑著。而前方,樹林愈發濃密。

現在,她不得不放慢速度。要命的是她幾乎無法看清楚。冗枝長椏拉扯她的頭髮,殘酷地戳刺她的雙眼。為了保護臉部,她舉起赤裸的手臂交叉在身前,手臂因此被樹枝刮得血痕累累。身後那些孩子停步、聆聽。而她開始哭泣。

蠢,她心想,現在哭未免太蠢。她又聽見他們在附近移動的聲音。他們看得見她嗎?她一頭衝過濃密的灌木叢,枯老硬脆的利枝直接戳入她輕薄的棉洋裝,彷彿她身上本無衣物,在她的手臂、腿部和腹部耙出一道道血痕。但痛楚沒能嚇阻到她,反倒驅使她奮勇前進。她放棄臉,不再悉心擋護,而是將手臂用來對抗侵入的枝椏,一路左擋右遮,終於穿越灌木叢,來到林間空地。

她深吸一口氣,立刻聞到海洋氣息。應該就在不遠處了。她拔腿狂奔,或許會有房子,漁民的小屋。會有人煙。這片草原遼闊無際,但她很快就聽見前方的浪濤聲音,她踢掉鞋子,赤腳朝浪聲奔去,這時,十一個蒼白的小軀體衝破最後一叢灌木,看著月光下的她。

她發現前方空無一物,沒有房子,沒有光線,只有一大片蔓長的雜草。萬一前方只有一片汪洋呢?那她就等於被逼到角落,無路可逃。但她不願這麼想。快,她告訴自己,跑得更快點。她胸腔裡的肺又冷又痛。而浪濤聲愈來愈響,海洋就在咫尺,就在草原的另一方。

她聽見身後傳來他們的奔跑聲,知道他們離她很近。她使勁狂奔,連自己都驚訝她還有這種力氣。她聽見他們的笑聲,那可怖的笑聲,冷酷、邪惡。她看見有幾個沿著旁邊趨前。他們毫不費力地跑著,直盯著她,齜牙咧嘴,牙齒和眼睛被月光映照得熠熠閃亮。

他們知道她可任人宰割,所以盡情玩弄她。而她只能奔跑,在絕望中抱持一絲絲希望,希望他們會玩膩這個遊戲。她看得出來,放眼望去毫無屋舍人跡,眼看著她就要孤單地死在這裡,無人知曉。她可以聽見他們其中一人在她身後發出小狗的尖鳴聲。忽然感覺到有東西劃過她的腿背,劇烈的痛楚讓她差點倒下。她撐不過了,他們環伺著她,再也逃不出魔掌了。她大便失禁,知道自己已屈服於恐懼。

她咒罵過自己上千次,氣自己老是停車扮演聖經裡的好撒瑪利亞人。但一個小女孩獨自在漆黑漫漫的馬路上踉蹌而行,這種景象著實嚇到了她。才彎過一個轉角,就忽然見到她在那裡,腰際以上的衣衫破破爛爛。就著車子大燈,她看見小女孩的手摀住臉龐,似乎在哭泣,那模樣看來不超過六歲。

所以,她停車,下車接近她,心裡忖度著,意外、強暴。小女孩一雙黝黑的眼睛抬頭看著她,咧嘴對她笑,眼裡不見淚痕。某種直覺讓她趕緊轉身,但一回頭就見到他們站在她的車子前方,阻擋她回車裡。霎時她害怕起來。她高聲嚷嚷,要他們離開車子,雖然明知他們不會聽從。「滾離這裡。」她咆哮,感覺無助又愚蠢。就在這時,他們開始嘲笑她,往前逼近她。接著,她感覺到他們的手落在她身上,她知道他們想殺她。

旁邊奔跑的人開始圍攏逼近,她瞥了他們一眼。骯髒、噁心。共有四人,左邊三人,右邊一人。三人那一群全是男孩,右邊那個是小女孩。她轉身面向小女孩,拔腿撲過去,衝撞力道之大嚇得小女孩慌忙跳開,緊接著傳出一聲痛苦哀叫。其他人哈哈大笑。她感覺到背部和肩膀瞬間傳來灼痛,接著連續快速的兩鞭落在臀部上。她的腿虛弱無力,麻木如橡皮,她知道她的力氣正在逐漸耗盡。然而,害怕跌倒的恐懼遠甚於痛楚。萬一跌倒,他們一定會把她活活打死。她的大腿和肩膀有溼濡感,她知道他們讓她流血了。現在,海就在不遠處,她聞得到海洋的氣息,感覺得到浪花噴濺。她不停地跑。

她看見左邊那群人新加入了一個男孩,一個速度很快的大男孩。我的天哪,她心想,他穿的是什麼東西呀?某種皮,某種獸皮。這些人到底是誰?現在,右邊又多了兩個小孩,但她看不出那是男孩或女孩。他們輕易地穿越蔓長的草叢。別再逗弄我,她心想,拜託。大男孩從她前方跳出來,直接擋住她的路。現在她已被重重包圍。大男孩轉頭瞥向後方,就著月光,她看見他整張結實的臉布滿疥癬和面皰。

她內心的恐懼既冰冷又空洞。他們以樹枝深深劃入她的後背和腿,現在她已無計可施,只能拼命奔跑。不停地往前跑,跑向海洋。

她用力凝視大男孩的背部,想要專注,想要重拾力量和勇氣。忽然,他迅速轉身,她看見他手上的樹枝模糊閃過,感覺臉龐爆出一陣痛楚。她的鼻子流血,兩頰之間皮開肉綻。嘴裡滲出血味,連呼吸都感到困難。她知道她很快就會停下來,她可以感覺身體裡面彷彿有東西死了。她的眼睛瞄向他的左右,尋找逃脫的路徑。她不會再看他,除非非看不可。

她看見他的身後有東西在月光下閃爍。就在那裡,那片海洋。她整個人好無力,因為眼前無路可去,一點希望都沒有。沒有屋舍,只有陡峭的花崗岩斷崖沒入深不見底的未知汪洋。光是墜落就足以讓她喪命。沒望了,完全沒指望了。她不再奔跑,慢慢轉身面向包圍她的那群獵捕者。

霎時,他們又只是孩子,她迷惘地看著他們襤褸的身形和粗布衣,看著那髒兮兮的臉蛋,看著那雙因追捕而興奮閃亮的眼眸,還有那結實的小軀體。她心想,不可能有這種事,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孩子。她懷疑是流血和痛楚讓她迷失在幻影中。接著,她看見他們弓身緊繃,舉起手中的白樺樹枝,瞇起雙眼,緊抿雙唇。她閉眼不看他們。

他們旋即撲向她,骯髒的爪掌撕扯她的衣物,樹枝用力劃過她的肩膀和頭部。她尖叫,卻引來更多訕笑。她感覺到他們垂涎的嘴貼住她,她的肌膚開始因血液和唾液而起雞皮疙瘩。她再次放聲尖叫,一股從未感受過的巨大恐懼爆發開來,情急之下她展開反擊。相較於他們,她忽然變得激動強壯,化身成一頭受傷的巨獸。她睜開眼,狂暴地出手,以她的拳頭攻擊他們的額頭和嘴巴,用力推開他們污穢噁心的身軀。有那麼片刻,她似乎衝破了他們的圍攻,直接槓上在她面前的那個大男孩,但他們隨即一擁而上,再次淹沒她,她又用力推開他們,迴身兩次,將他們從她身上甩開,她清除障礙,暢通路徑,而那個大男孩震懾於她突破重圍的決心,也迅速閃到一旁。

沒什麼好考慮,也沒時間思索或恐懼,她別無選擇,只能衝過那個男孩,奔向漆黑的稀薄空氣中。她一躍,遠遠飛過岩面,呼吸急促地落入洶湧翻騰的波濤中,沒入無邊無際、冰凍嚴寒的魆黝裡,身上的血液被冰冷的鹹水沖刷洗盡。

深夜一點十五分

藍色小手提箱裡沒有太多吸引他們的東西。三件有點髒的棉質上衣,一件綠色的套頭毛衣,除此之外,就只有胸罩、內褲、絲襪和花呢裙。前座有一件白色毛衣,正面有成排鈕扣,上等的喀什米爾毛料。小女孩將這件白毛衣貼在自己的破爛軍衣上,粗糙的手撫過柔軟布料,將泥塵搓入了衣袖裡,這時,那兩個正以小刀撬開置物箱的十歲小鬼把她干擾得略微分心。車內瀰漫著女人的香水和香菸味。

除了一些紙張、地圖、駕照和行照,前座置物箱內別無他物。膚況極差的男孩將前座那只女用手提包裡的東西全倒出來,以瘦骨嶙峋的雙手翻弄著:塑膠髮梳和髮刷、髮夾、紅色絲巾、唇膏、胭脂、眉筆、眼線液、一面老舊模糊的小鏡子、通訊本、太陽眼鏡、護照、口袋型計算機、平裝的驚悚小說、指甲銼刀、又一管口紅、皮夾。皮夾裡共有八十五美元,幣值包括十元、五元和一元。還有一張布魯明黛爾百貨公司的簽帳卡、幾張萬事達和美國運通卡。他翻閱那幾張以塑膠膜護貝的相片──穿著泳衣的一對男女對著鏡頭微笑、一隻模樣怪異的小狗、一個鬈髮的老婦在瓷磚水槽中清洗一隻雞。沒半個東西能勾起他的興趣。

他將自己笨拙的少年身軀移出車子,對著在他身後等待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示意。他們一獲得許可,立刻爬進座位。小男孩挑選了顏色較深的口紅,開始在後照鏡上塗鴉畫圈。小女孩喜歡那張有點像老鼠的狗照片和小鏡子,將它們塞入掛在她頸圈的骯髒皮囊裡。這時,大男孩發現座椅底下卡著一罐除冰劑。他拿起來搖一搖,幾乎空了。

他打不開後行李箱,因為沒鐵橇。其實後行李箱的鑰匙就掛在點火孔上,但對他來說毫無意義,他不懂鑰匙的用途,只知道這東西大概有什麼好處。

走回樹林的途中,他們見到一隻貓頭鷹靜靜地等著狩獵。牠的獵物是水面上那隻大牛蛙,不過在這種昏暗的光線下,他們幾乎看不見。他們只見到貓頭鷹叼著青蛙返回樹梢,開始撕扯牠。膚況差的男孩以石塊攻擊貓頭鷹,精準地擊中牠的胸口,牠掉入一片黑莓叢中。較年幼的孩童開心歡呼,不過大男孩懶得去撿屍體。荊棘太過麻煩,反正會有不介意荊棘的動物過去收拾貓頭鷹的。黑夜,萬物都在狩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