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媽“”狼爸“(簡體書)
滿額折

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媽“”狼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價
:NT$ 179 元
優惠價
871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媽""狼爸"》內容簡介:如今的父母給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壓力。與以前的人相比,現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花費更多的時間。你還有其它選擇嗎?如果後天教育是把孩子塑造為成功人士的重要因素,不能為孩子做出犧牲的父母就會耽誤孩子一生的幸福。但是,如果父母的恐懼是錯誤的,那又會怎樣呢?在《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媽""狼爸"》中,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博主及父親的布萊恩?凱普蘭告訴我們,父母的犧牲和恐懼都來源于他們對先天和後天因素的誤解。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布萊恩?凱普蘭 譯者:魏文

布萊恩?凱普蘭博士是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一名經濟學教授,一位Econlog的博主,而Econlog是《華爾街日報》前25大經濟學博客。他的第一本書《理性選民的神話》曾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政治類圖書,并被《金融時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之一。他的文章先後發表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上。他居住在弗吉尼亞州的奧克頓市,已婚,有三個孩子。

名人/編輯推薦

《80%的孩子不用教:不做"虎媽""狼爸"》編輯推薦:作者:你的書中有兩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描述你的丈夫是如何在自由的氛圍下長大的,而且你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注定要失敗”。但這種教育方式并沒有失敗,你的丈夫是著名大學教授和暢銷書作家啊!
虎媽:有些人是屬于自我激勵型的,我丈夫就是這種人。我也認為,對于許多孩子來講,父母的教育是其成長的關鍵因素。我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我也一直都是好學生,直到14歲,我認識了一些不好的朋友,我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我的父親當時就對我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批評,現在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很感謝他。有些人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育卻依然能夠成為偉大的人,但大部分人,父母在道德修養和學業上的指導教育至關重要。
作者:我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建立在40年來所有關于雙胞胎和領養兒童的研究基礎之上的,這些研究的結果基本上都表明父母對其子女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在你的書中有很多講述你如何影響孩子的精彩故事,我相信你暫時達到了你的目的,但那些關于雙胞胎和領養兒童的研究都證明,父母的所謂改變孩子都僅僅是他們的一種幻覺。父母的教育有強大的短期影響力,但其長期影響力就不同了。
孩子不是橡皮泥,而足橡皮筋,在壓力的作用下他們會改變形狀,一旦壓力消失,他們又會恢復原狀。
不做“被斗的爸媽”。

在我經歷的這個時代,美國人的家庭規模大幅縮小,養育一個孩子或者干脆不生孩子的40多歲的婦女人數大約是30年前的2倍多,大家庭幾乎消失了。1976年,20%的40多歲的婦女養育5個或者更多的孩子,2006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4%以下。
如果你問為什么現在的人不像從前那樣養育很多孩子,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答案。如“人們再也不能承受大家庭的重負了”、“婦女們現在都有真正的工作了”、“我們不需要孩子們來幫忙干農活”、“女人們希望像男人一樣生活”、“人們已經喪失信仰”,在雅典,希臘人則認為空氣污染是罪魁禍首。
如果你隨機問一個人,仍然會得到類似的答案。當被問及“你為什么不愿意養育更多的孩子?”男人和女人都會感嘆。我盡量去揣摩這些感嘆的含義,應該是“孩子意味著大量的犧牲”,或者“想象一下無數臟兮兮的尿布和無眠的夜晚”,也許是“你想毀掉我的生活嗎?”坦白地說,我們之所以不愿意養育更多的孩子,是因為我們認為養育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大于所得到的快樂。當人們將生育一個孩子所帶來的麻煩與得到的快樂相比較的時候,他們會得出“不值得”的結論。就像比爾·考斯比所說的那樣,“我們養育5個孩子是因為我們不想要第6個孩子。”
你可以輕易判斷出這是個非常自私的觀點。你怎么只關注養一個孩子能否使你更加快樂這個問題呢?孩子會怎樣?除非你的孩子確實是不幸運的,否則他幾乎肯定會為獲得生命而感到高興。為了子女的出生,你肯定會失去一些快樂,難道你就不讓他們來到這個世上嗎?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我暫時先不討論。雖然我同意鼓勵生育的觀點,即我們應該鼓勵生孩子,因為孩子會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但是,要求人們為了世界的美好而犧牲自己的幸福看起來是徒勞無益的。那些反對自私主義的說教通常都是對牛彈琴,人們用自己的天平來衡量養育一個孩子的投入與產出時,我不會認為他們是錯誤甚至是有罪的。
本書認為,有些時候,那些已經或將要為人父母的人并沒有將心中的天平向生育這個方向傾斜。我們可能覺得追求幸福與養育孩子是相互矛盾的,養育更多的孩子僅僅是文明的利己主義的一般表現而已,人們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養育孩子,這是非常正確的,將要為人父母的人們需要三思而後行,已經成為父母的人們更要三思而後行。我的理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我不主張所有人都必須養育孩子,但每個人都應該養育孩子。如果你住在一個狹小的城市公寓,喜歡奇妙的外國旅游,對你而言,就應該養育一個孩子而不是做丁克一族。如果你住在城郊的豪宅,喜歡主題公園,對你而言,就應該養育孩子。
我可以列舉出許多關于養育孩子的自私理由,其中有四條主要理由我想與你分享:
首先,父母們能夠極大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同時也不用犧牲其子女的利益。先天因素而非後天因素是大多數家庭成員之間相似性的主要原因,父母們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辛勤勞動。
其次,父母們大多杞人憂天。盡管新聞媒體經常講述聳人聽聞的故事,但是孩子們現在要比在“無憂無慮的七十年代”安全得多。
第三,養育孩子的很多益處會在後期慢慢體現出來。養育孩子開始時需要大量投入,但明智的父母們會忽視如睡眠被剝奪的痛苦,重視孩子為其一生所帶來的回報,包括將來在膝下承歡的子孫們。 最後,追尋自我利益與利他主義最終殊途同歸。養育一個孩子的父母們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你能以無愧之心走在追尋文明的自我利益的大道上。
當我們考慮是否值得養育一個孩子時,我們通常會將許多無須考慮的不幸福因素也計算在內。每一代父母都認為自己在養育子女方面的投入無人可比,但有關統計數據卻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看管越來越嚴厲。母親們以前總是讓孩子們出去玩耍,現在,父母們卻像監工或者仆人一樣片刻不離孩子們左右。一想到孩子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現今典型的父母們為孩子制定的斯巴達式的日程安排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的腦海,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愛好和業余時間,不得不整日圍著孩子轉,不得不多做很多家務,如做飯、洗衣、照看孩子等。當孩子以“別的孩子都是這么做的”為借口來為其錯誤進行辯護時,父母們都會努力讓其認識到自己錯誤的特性。我們中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當我們自己接受同齡人的行為準則和處事原則時,我們其實都犯了跟孩子同樣的錯誤。雖然現今典型的父母們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獨立與自由,但你仍然還有選擇的機會,如果所有其他的父母們都從大橋上往下跳,你也會效仿嗎?
我的做法并不是不管孩子,相反,與大多數父母比,我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伴他們。當我的孩子們還是嬰兒時,我總是負責在晚上照看他們,我每天都和孩子們玩耍,我較大的兒子們與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都特別喜愛游戲和連環漫畫書。大多數父母并不認同我對兒童游戲的熱情,這不是問題,不同父母的不同方式都值得尊重。有些父母讓孩子不停地學習各種技能,做大量課余作業,或許這種方式對孩子們是有益的,但這不是唯一的方式,有許多更加輕松的方式可供選擇,如讓孩子看動畫片,你就可以“偷得一日閑”。
如果父母們讓動畫片來陪伴孩子,難道不是拿孩子的未來在冒險嗎?疲憊得睜不開眼的時候,這種自責常常會俘獲很多父母的心,但這是沒有必要的。即使父母現在的幸福與孩子的未來成就難以兼得,我們也沒有理由為此而完全放棄前者,父母的生活品質也很重要,因此采取折中的方法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管怎樣,把孩子的未來成就凌駕于你個人幸福之上,這種做法的實際效果比你想象中要小很多。研究結果證明,父母幾乎不能影響孩子的未來。父母對待孩子寬松,或者是加倍管教,孩子最終可能不會有任何不同。
在你認為這個觀點荒謬之前,請設想一下你收養了一個女孩,然後把她撫養成人。她從高中畢業時,你認為她應該更像你還是更像她的親生父母?我并不是僅僅指外貌體征,而是包括智商、性格、成就、價值觀等。如果你的養女跟“生育她的陌生人”比更加像你時,你能承認你有多驚訝嗎?你不用僅僅想象這個場景,這一幕已被演繹無數遍了。一些研究人員已經把養子女與其親生父母和養父母進行對比試驗了。他們發現當養子女年齡小的時候,他們既與每天見面的養父母相像,也與素未謀面的親生父母相像。但是,隨著養子女年齡的增長,事情發生令人震驚的轉變:他們與親生父母的相似性依然存在,但與養父母的相似性卻慢慢消失殆盡。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試驗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充分說明,改變一個孩子是輕而易舉的,但防止其重新變回原樣是很困難的。我們不能認為孩子是任由父母揉捏成型的橡皮泥,而應該把他們看作橡皮筋,當承受壓力時就會變形,當壓力消失時他又會重回原樣。
我們將在本書中深入探討那些關于收養和雙胞胎的研究。現在,我僅想說這些研究的結果完全與我作為父親的經驗相一致。當我讓孩子面壁思過時,他們就會認識到錯誤并道歉,并且表現得比以前更好、更懂事,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幾個小時、幾天或者幾周之後,我兒子又會犯同樣的錯誤,再次面壁思過。這種情況讓我疑惑,如果我現在就不能改變兒子在未來一個月的行為,那么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我又怎么可能改變他們呢?不管你的經歷如何,假設研究結果是正確的,從完全自私的角度而言,為人父母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如果只有父母大量的投人是將孩子撫養成人的唯一途徑,那么對再養育一個孩子的想法感慨嘆息是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你的孩子本來就會成為一個普通人,你應該重新考慮是否要養育孩子,特別是當你和你的配偶都是知足常樂的人的時候,經常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你的孩子將輕而易舉地繼承你的智慧、成功、魅力與謙遜。父母們可以不用再有負罪感了,孩子們需要的關懷遠比大多數父母們給予的要少得多,父母給自己的壓力太多了,你可以擁有獨立的生活并同時成為令人欽佩的父母。當你決定不再養育孩子時,你必須要重新考慮你的決定,如果你的付出與犧牲僅是你原先預想中的一小部分,養育一個孩子可能會是一筆好買賣。
父母們杞人憂天
你可能會說,為人父母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當孩子成人後改變他們的行為,而是確保他們能順利地長大成人。總會情不自禁地擔心孩子可能遭遇不測是最讓父母揪心的事,新聞里到處都是關于父母沒能保護孩子免受傷害的報道,這些足以讓每個人都感到痛心。幸運的是,現實生活與新聞并不盡相同。在新聞里,整個世界正在急劇墮落,與災難近在咫尺,甚至連無辜的孩子也不安全。但在現實生活中,情況并非如此糟糕,形勢也正趨于好轉。大多數人只要關掉電視并且觀察一下窗外,就能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我們將面對抉擇,究竟是要孩子,還是想獲得內心的安寧,每一個新生兒都可能是一出即將上演的悲劇。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加令人愉快的時代,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并不是保證孩子的人身安全,而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他們是多么的安全,拋開那些不必要的擔憂,我們正處于一個適合生兒育女的偉大時代。養育子女的許多好處將在未來的生活中逐漸顯現
比較養育孩子的正反方意見時,人們常常會變得“近視”,從字面上講,近視就是短視,如果僅能清楚地看見你鼻子前的東西,那你就是近視。我在這里講的近視并不是指視力差,而是指缺乏遠見,即太看重養育孩子的短期代價,而忽視未來美好藍圖的行為。養育孩子的短期代價顯而易見,當孩子年幼時,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心血,如果直到30歲才開始組建家庭,那么從生理上來講,父母們能用來養育孩子的時間就不是太長了。令人遺憾的是,當你整日忙于工作而拒絕生孩子時,你就會與美好的未來失之交臂,即:你的孩子們將長大成人,你的負擔也將變輕。當你的孩子成為青年時,你會期望他們能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你。當他們搬出去獨立生活後,即使你有三個孩子也會感到不夠。你會希望他們能多打電話給你,更頻繁地來探望你,并能早日給你生下孫子孫女,以使你盡享天倫之樂。我的意思是,你希望擁有的孩子的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當他們年幼時,你會覺得一個孩子好像就足夠了。你可能會平靜地宣稱:“我太自私了,以至于不愿再生孩子了。”但如果你再多生一兩個孩子,并且稍微多付出一些的話,誰將最終從中獲益呢?毫無疑問是你。當你30歲時,養育孩子是一件令你頭疼的事情。當你60歲時,情況就會大不相同了。你的孩子,以及你的孫子,都將是你莫大的快樂。如果你不那么自私,且善于為自己著想,你就會在決定養育孩子時認真考慮這些長期收益,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以年輕時的痛苦來換取年老退休之後的幸福,這僅表示你在考慮問題時要立足長遠,充分考慮遠期收益,采取折中辦法。當你去商店購買食物時,你會采購足夠的食物以維持到你下次再去商店購物,你肯定不會因為剛吃飽一頓午飯就從商店空手而歸,同理,當你決定養育孩子時,你應該考慮你在40歲、60歲和80歲時的需要。
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殊途同歸
有時候,鼓勵人們去追求一己之利是錯誤的。生育是否也一樣呢?不一樣。盡管現在大家都擔心人口過剩問題,但更多的人會使這個世界更美好。幾個世紀以來,在人口數量增加的同時,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這并非巧合。從蘋果手機IPhone到轉基因食品,諸如此類的創新思想,是我們得以越來越富有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這些創新思想的來源是人,人以其探索創新能力去發明創造,并惠及所有消費者,然後,更多的才能加上更多的消費者又創造出更多的創新思想和更大的進步,更多的人口也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幾乎沒人愿意孤獨地住在荒郊野外,因為那樣會無事可做,相反,人們更喜歡群居。他們可能不喜歡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他們還是會選擇人群、商店、飯館和工作而不愿去過與世隔絕的生活。你可能會認為生活在人口較少城市的人們也像其他人一樣擁有所有的選擇,但為什么大多數人愿意花更多的錢留在大城市,去與另外數百萬人做鄰居呢?
生育問題對我們的退休機制來講也是極為重要的。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的結構都是金字塔形的,只要有年輕的上班族去供養每一個退休者,即使實行低稅率也能為其提供充足的資金。當人口開始老齡化,這個金字塔就變得頭重腳輕并且搖搖欲墜了。1940年,大約是10個在職者供養1個退休者,現在,大約是5:1,15年後,這個比例可能會降至3:1。因此,現在養育更多孩子的父母不僅幫助了將來的退休者,也減輕了未來上班族的稅負。
人類生育對環境的影響更加復雜,情況看起來并不是那么糟糕。我們并不缺少食物、燃料,或者礦產資源,拋開經濟衰退和一些例外情況不談,一個多世紀以來,資源價格比以前更加便宜了,近幾十年來,盡管人口大量增長,空氣和水的質量卻都有所改善。不可否認,并不是所有關于環境的消息都是好消息,例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在持續上升。即使人口增長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基本都被抵消掉了,限制人口增長也是一種非常苛刻的解決方法,關心環境問題的人們應該更加傾向于選擇生態治理方法,而忘掉人口限制的方法,我們將會看到那些生態治理方法并不是難以找到的。
本書為誰而寫
當我告訴人們我將要寫作本書時,他們總會問我:“是因為你想養兒防老嗎?”現在我要在此聲明,這絕非我的觀點,事實上,我始終懷疑養兒防老是否真的是養育孩子的好理由。愛會越來越少,俗語說,“父母可以養育5個孩子,但5個孩子卻無法贍養父母。”無論如何,你總會有比養育子女更加經濟合算的方法來養老。在從前的農業經濟時代,你會把本應用來養兒育女的錢用來購買地產,當你準備退休時再將地產出售或出租,現代社會,自己照料自己更加容易,投資退休基金或者購買年金都是養老途徑,沒什么好擔憂的。
一個特別孝順或者成功的孩子可能是一筆高收益的投資,但這是長期投資而且風險很大。當被問到養育兒女究竟有何好處時,唯一有效的答案是找出孩子帶來的本質性或“消費性”益處。如果有人問:“為什么我要買高清電視?”你不會告訴他們買高清電視是為了養老,你會告訴他們高清電視視覺效果更好,能給人更多的樂趣和享受。同理,如果有人問:“當父母對我有何好處?”你必須向他強調孩子的優點,如他們可愛,有趣,長得像你,繼承了你一半的基因,這是生命循環的全部,等等。如果孩子的這些優點完全不能引起你的興趣,那你可能就沒有任何養育孩子的自私理由了。如果你根本不喜歡看電視,對你進行關于高清電視音畫品質的促銷宣傳就等于浪費時間,如果你對“我兒子”或者“我女兒”這樣的詞語無動于衷的話,我的觀點將不會對你產生影響。如果不認同某一商品的基本特性,顧客是不會購買此商品的。沒關系,我不會試圖勸說所有人都養育孩子,我只是試圖勸說那些至少對為人父母感興趣的人,勸他們養育孩子,這是一個大群體。25歲及以上的人中大約有80%的人有孩子,甚至在選擇不要孩子的人群中,許多人做此決定是因為養孩子的犧牲太大,而不是因為他們根本就對孩子毫無興趣。只要你是希望成為父母的大多數人中的一員,那么我們就有很多事情值得探討。
做出正確的個人決定
是否養育孩子顯然是人生中最私人的決定之一,但是,并不因為這是一個私人決定,就意味著你的決定都是正確的。是否養育孩子的決定有其復雜性,其結果很容易被誤判,如果你匆忙做出判斷,你可能就會被自己所欺騙。自私地講,養育孩子有利有弊,今天我們更善于計算其弊端。《我想成為一個母親嗎?》(Do I Want to Be a Mom?)這本書有一章列舉了所有你聽過的不要生孩子的理由,諸如“我還能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嗎?”“我會喜歡我的孩子嗎?”“我的孩子會喜歡我嗎?”等等,甚至是陌生人都會熱心地向你強調養育孩子的弊端,不管他們是笑著告訴你生活會發生改變,還是同情地看著你并且問你是否有充足的睡眠,我們已被那些弊端所包圍。談到養育孩子的好處時,我們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為人父母是有壓力的,但很多壓力是不必要的;父母們可以在不損害其子女利益的同時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無論如何,你不能讓短期的壓力影響你養育一個孩子的決定;養育孩子的許多好處將在未來的生活中逐漸顯現;如果你是一個文明的利己主義者,你就不會容忍幾個月的“夢游”成為你將來做父母或是祖父母的障礙。
當我表示贊同養育孩子時,人們有時會問:“究竟你有沒有孩子啊?”他們認為養育孩子的自私理由這個概念非常瘋狂,以至于懷疑這些思想是不是我在被單獨監禁時虛構的。事實上,我有3個兒子,即一對8歲的同卵雙胞胎和另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在成為一個父親前,我已經對本書所提到的研究十分熟悉了,直到我和妻子生了雙胞胎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這些研究的現實重要性。如果這些研究是正確的,許多未來的父母們正在犯一個大錯誤,他們正在失去養育一個孩子的機會,如果這個孩子出生,將會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這也會防止你養育一個使你生活變得更糟糕的孩子,你可以堅持認為善于算計的人才能真正生存下去,拒絕接受孩子這一生命的禮物,將會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

目次


對話
第一章 你自己也很重要:做快樂父母
父母們你們好嗎?
顧客滿意度
綜合幸福度
瞬間幸福度
辛勞和麻煩:當代父母的一周
如何成為更加快樂的父母
睡覺
活動
懲罰
監管
贊同花錢解決困難的行為
保護孩子免受間接壓力
從更加快樂的父母到更大的家庭

第二章 不用內疚:行為遺傳
如何區分先天和後天因素
先天與後天之爭:明確問題
後天因素與環境并不相同
先天與後天因素:直接與間接影響
衡量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影響
父母的希望:父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嗎?
超乎尋常

第三章 行為遺傳是真的嗎?行為遺傳意味著什么呢?
逐漸消失和智商
逐漸消失和收入
逐漸消失、犯罪和其他惡劣行為
逐漸消失和宗教
基因決定論和父母決定論
揮之不去的疑問
先天和後天的科學對父母們的意義
找一個與你想要的孩子相像的配偶
徹底改善一個窮孩子的生活就領養一個孩子吧
用慈愛和尊重來養育子女
與他人分享信念不要期望奇跡
不要忽視你的青春期孩子
孩子值得養育
最後的祈禱

第四章 孩子們怎么了?
壞消息中的好消息
20世紀50年代和如今:對不斷減少的悲劇的近距離觀察
安全教育方式是使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加安全的原因嗎?
謹慎但不多疑

第五章 家庭計劃
文明的自我利益能夠解釋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嗎?
後見之明的勝利
價值觀、自我規則和先見之明
沒有長遠的先見之明是危險的
先見之明和生兒育女:朋友而非敵人

第六章 孩子對父母的幫助
生育:至少你是在為孩子做一件好事
孩子與貧窮:為什么繁榮與人口相輔相成
你不需要為了盡職而提高平均水平
孩子與選擇:為什么就連不愿與別人交往的人都愿意花錢住在曼哈頓呢
孩子與退休:誰將照顧那些無兒無女的人
孩子與環境:別把孩子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再生一個孩子:讓你受益讓整個世界受益

第七章 成為祖父母
將鼓勵生育政策私有化

第八章 生命的意義
運用科技來生育更多的孩子
利用生物學獲得更好的生活

第九章 關于孩子、父母教育、幸福和利己主義的對話
對話1:你怎么能認為父母不重要呢?
對話2:孩子與幸福
對話3:從更加快樂的教育到養育更多的孩子
對話4:孩子與自私
大多數的思想都沒有結果但這些思想卻有結果
一個關于兩張超聲波掃描圖的故事
後記
致謝
媒體評論

書摘/試閱

覺得比以前更加疲憊,是因為現在社會上有那么多面向孩子的系列課外活動。如果父母的犧牲真能換來孩子的快樂,那么這些課外活動就是有益的,但是,沒有哪個父母會承認他們的孩子其實一點也不喜歡這些課外活動,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試想如果有人依靠強權逼迫你每周都去學習彈鋼琴,你會喜歡嗎?
成為快樂父母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摒棄那些父母和孩子都不喜歡的“娛樂活動”,就像勒諾·斯科納茲在《放養孩子》一書中所建議的,“找到一件你逼迫孩子去做的,他既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情,然後讓你的孩子放棄它。你就等著聽你的孩子盡情歡呼吧。”第二步就是減少課外活動的數量,可以從父母最不喜歡的和孩子興趣不大的活動入手。趕上雨天,你就不必再開車送你孩子去聽故事會了,他可以逃掉這堂課。
父母們聽到這個建議後,很快就會琢磨“那我又能讓孩子在這多出來的空閑時間里做些什么呢?”請注意,父母不必擔心孩子該如何打發空閑時間,他們有的是主意。一想到孩子無所事事的樣子,父母的腦海中總是會迅速浮現出魔鬼游樂場的場景來。
孩子們可以選擇許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室內游戲,許多孩子僅僅想在家多玩玩自己的玩具而已。自從我的雙胞胎兒子上了幼兒園之後,他們就感覺好像與他們的玩具車失去了聯系,不久後他們向我表示“幼兒園的問題就在于它占據了你所有的時間。”另外一些孩子愿意在後院里玩耍,呼吸新鮮空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