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密宗道次第廣論(簡體書)
滿額折

密宗道次第廣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價
:NT$ 180 元
優惠價
8715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辨析了佛教顯宗、密宗的基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特色,進而精要的闡述了密宗修持的方法和要領,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根本經典。

作者簡介

宗喀巴,藏傳佛教格簧派(黃教)創始人。1357年生於安多宗喀(今青海湟中)。本名羅桑紮巴。3歲時隨噶瑪噶舉派活佛乳貝多傑受居士戒,7歲在夏瓊寺(青海化隆縣)出家,學習顯密教法。16歲奉師命赴藏深造。在之後的20年裏,遍訪西藏各派名寺,拜謁各派名僧,精研顯密各論,兼學戒律、聲明、修辭等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成為著名高僧。注重修行次第,主張先顯後密,顯密兼修。1388年改戴黃色僧帽,表示敬重戒律,並大力進行宗教改革。1409年,在帕竹紮巴堅贊的支持下在拉薩大昭寺舉行了祈願大法會,標志著藏傳佛教格餐派的誕生。1419年圓寂于甘丹寺。一生著有18部巨著,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觀學正文之注釋》和《了義和不了義精要》等。
法尊法師,俗姓溫,字妙貴。1902年生於河北深縣。在五臺山顯通寺玉皇廟出家,在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曾先後入武昌佛學院、北京藏文學院學習,師從太虛大師和大勇法師。後隨大勇法師組織的赴藏學法團到西康甘孜,從昌都安東格西專政藏文。1932年入藏,在拉薩哲蚌寺學習。1936年在重慶代理太慮主持漢藏教理院至解放前夕。1950年在北京主持菩提學會藏文譯事。歷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副院長、院長之職。1980年圓寂。通曉藏文,譯著甚多,主要有《薔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辨了不了義論》、《大毗婆沙論》等。

名人/編輯推薦

《密宗道次第廣論》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目次

甲一 明唯佛教是求解脫之道
甲二 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諸門分二
乙一 總分諸乘分四
丙一 如何分別
丙二 依何分別
丙三 乘體不同分二
丁一 小乘建立
丁二 大乘建立
丙四 顯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乙二 別辨大乘分二
丙一 總分二種大乘分三
丁一 分數類
丁二 釋名義
丁三 明所以分二
戊一 敘他疑竇
戊二 答釋彼疑分二
己一 破他計執
己二 安立善說分二
庚一 正明分別二乘之理分三
辛一 明正義
辛二 出教證分二
壬一 無上瑜伽教中所說分二
癸一 續中所說
癸二 釋論所說分二
子一 智足論中所說
子二 餘師論中所說
壬二 下三續部教中所說
辛三 斷諍論
庚二 明道有別果無勝劣分二
辛一 解釋正義
辛二 釋道差別分二
壬一 自宗所說之差別
壬二 餘師所說之差別分二
癸一 《律生釋》中所說
癸二 《三理炬》中所說一
丙二 別說入金剛乘差別分三
丁一 明趣入密咒之異門
丁二 明安立異門之差別分二
戊一 問
戊二 答分二
己一 明餘倒說
己二 出自正答
丁三 明具彼差別之諸道分二
戊一 二種大乘共道次第
戊二 金剛乘不共道次第分三
己一 事行部道次第分二
庚一 觀察二部有無自起及入智尊分二
辛一 標列諸師所許
辛二 釋其應理之宗
庚二 別釋事行部道次第分二
辛一 解釋攝道總頌
辛二 正釋道之次第分二
壬一 事部道次第分四
癸一 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項
癸二 成器已凈律儀及三昧耶
癸三 住三昧耶先應如何承事分二
子一 須承事之理
子二 承事之次第分二
醜一 有念誦靜慮分三
寅一 四支念誦靜慮之前行分四
卯一 先于房中所修
卯二 出外沐浴入佛堂法
卯三 著衣入座加持供物
卯四 守護自身及其處所
寅二 四支念誦靜慮之正修分二
卯一 四支念誦靜慮分二
辰一 自起為天
辰二 前請智尊修供養等分六
巳一 起所依處
巳二 請能依天
巳三 示印
巳四 供贊分二
午一 供養
午二 稱贊
巳五 行懺悔等
巳六 修四無量
卯二 依彼如何念誦分三
辰一 預備數珠數念之法
辰二 緣何所緣念誦之法分二
巳一 緣字形念誦分二
午一 緣前尊心間字形
午二 緣自心間字形
巳二 緣字聲念誦
辰三 遇障重修念誦之法
寅三 四支念誦靜慮之後行
醜二 不待念誦靜慮分二
寅一 釋住火住聲靜慮
寅二 釋聲後靜慮分二
卯一 放舍住聲次第
卯二 正釋聲後靜慮
癸四 得堪能已如何修習成就
壬二 行部道次第分四
癸一 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
癸二 成道器已凈三昧耶及律儀
癸三 住三昧耶先應如何承事分二
子一 分別瑜伽
子二 別釋其義分二
醜一 釋有相瑜伽分二
寅一 外四支念誦
寅二 內四支念誦
醜二 釋無相瑜伽
癸四 善承事已應如何修成就
己二 瑜伽部道次第分二
庚一 經中所說
庚二 修彼次第分四
辛一 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
辛二 成器已凈三昧耶及律儀
辛三 住三昧耶應先如何承事分二
壬一 有相瑜伽分二
癸一 緣粗天身四座瑜伽分二
子一 四座修法分二
醜一 唯得弟子灌頂之四座瑜伽
醜二 得阿閡黎灌頂之四座瑜伽
子二 不能時如何修
癸二 緣細標幟四座瑜伽分三
子一 修習細相之所為事
子二 由緣細相令心堅固
子三 得堅固已修收放等
壬二 無相瑜伽分三
癸一 《攝真實》所說
癸二 《釋續》中所說分四
子一 佛部修法
子二 金剛部修法
子三 寶部修法
子四 蓮華部修法
癸三 略說修法
辛四 善承事已應如何修悉地分三
壬一 由靜慮修悉地法
壬二 由念誦修悉地法
壬三 由護摩修悉地法
己三 無上瑜伽部道次第分三
庚一 攝道之總聚
庚二 釋道之次第
庚三 釋次第之道分四
辛一 成就修道法器分四
壬一 聞修咒道定須灌頂
壬二 灌頂師資須互觀察分二
癸一 不觀察之過失
癸二 善觀察之方便
壬三 觀知其可勸請承事分三
癸一 弟子勸請
癸二 師長守護
癸三 先修承事
壬四 承事已灌頂之次第分二
癸一 明作法之時
癸二 作法之次第分二
子一 正作灌頂儀軌次第分三
醜一 地儀軌分六
寅一 觀地
寅二 乞地
寅三 凈地分三
卯一 由掘凈地分二
辰一 為凈地箭而掘
辰二 為觀蟒神而掘分三
巳一 觀蟒神行住之理
巳二 知已應如何掘法
巳三 掘地好惡之德失
卯二 由物咒定三法凈地
卯三 由無上清凈凈地
寅四 攝地分三
卯一 修天瑜伽啟白舉壇
卯二 起持天慢誡敕魔礙
卯三 作天步法及例外事
寅五 守護加持分二
卯一 先起為天鉤召魔礙
卯二 以金剛橛釘所召魔分二
辰一 橛及生起儀軌
辰二 釘橛法及其他
寅六 余處餘壇須否地軌
醜二 預備儀軌分三
寅一 預備總建立
寅二 各別預備儀軌分五
卯一 地神預備
卯二 諸尊預備分二
辰一 為定天處故彈線分四
巳一 彈線曼陀羅之量
巳二 彈線次第與時間
巳三 彈羯摩線之次第分二
午一 預備繩線
午二 彈線之法分二
未一 彈曼陀羅外線法分二
申一 彈二派共同線法
申二 彈二派各別線法
未二 彈曼陀羅內線法
巳四 釋所彈諸線之義分二
午一 釋曼陀羅外線義分二
未一 釋圓線及牌樓線義分二
申一 釋圓線及杵股線義
申二 釋牌樓線義
未二 釋垛線至墻線義分二
申一 釋墻線義
申二 釋磚線至垛線義
午二 釋曼陀羅內線義
辰二 應如何修天預備
卯三 瓶預備分四
辰一 明瓶之因量數
辰二 瓶物及畫相法
辰三 如何陳設諸瓶
辰四 修瓶法及支分
卯四 啟白諸尊
卯五 弟子預備分四
辰一 四門阿閑黎與業金剛預備
辰二 弟子預備數及次第
辰三 正弟子預備儀軌分五
巳一 教正法起傳內灌頂
巳二 請白令持
巳三 受戒加持
巳四 令投齒木給三水等
巳五 慰勵守護觀察夢相
辰四 舉升曼陀羅夢相吉兇應如何行
寅三 餘曼陀羅預備
醜三 正行儀軌分三
寅一 彈智線分彩法分三
卯一 彈智線分二
辰一 預備智線
辰二 正彈次第及送往法
卯二 分彩儀軌分四
辰一 預備彩色拔所釘橛
辰二 師資分彩法
辰三 明曼陀羅分繪彩處分二
巳一 曼陀羅外分繪彩處
巳二 曼陀羅內分繪彩處
辰四 於曼陀羅安立標幟送往智色
卯三 繪壇辟魔
寅二 安諸瓶飾壇場分二
卯一 安布諸瓶
卯二 嚴飾壇場
寅三 修行供養灌頂分二
卯一 修行供養分二
辰一 修曼陀羅分二
巳一 修彩土曼陀羅法
巳二 修其餘曼陀羅法
辰二 供曼陀羅分二
巳一 正作供養分二
午一 內供諸尊分二
未一 總說供養次第
未二 別釋供閼伽法
午二 外施諸食
巳二 息增減過旋繞開門
卯二 灌頂儀軌分二
辰一 自入壇請悉地諦語加持分二
巳一 入壇灌頂請其聽許
巳二 請求悉地諦語加持
辰二 為他灌頂儀軌分二
巳一 為弟子灌頂成法器儀軌分三
午一 灌頂儀軌分二
未一 依彩繪曼陀羅灌頂儀軌分五
申一 入曼陀羅分二
酉一 遮面入壇分二
戌一 入幔帳外
戌二 入幔帳內分三
亥一 入壇繞禮
亥二 立三昧耶
亥三 降智諦語
酉二 見壇而入
申二 入後灌頂分四
酉一 瓶灌頇分二
戌一 金剛弟子共灌頂分二
亥一 五種灌頂共同建立
亥二 各別建立分二
乾一 水灌頂儀軌分二
坤一 祈請清凈
坤二 傳水灌頂
乾二 餘灌頂儀軌
戌二 金剛阿闍黎不共灌頂分二
亥一 阿閑黎灌頂建立
亥二 阿閎黎灌頂儀軌分二
乾一 阿闌黎灌頂正儀軌分二
坤一 授三三昧耶
坤二 受三三昧耶開示真實
乾二 彼後依儀軌
酉二 密灌頂
酉三 慧智灌頂分二
戌一 明慧智灌項
戌二 明第三灌頂之智分二
亥一 正義
亥二 斷諍
酉四 第四灌頂分二
戌一 餘經規分二
亥一 明第四灌頂
亥二 第四灌頂之語雲何表示
戌二 時輪規
申三 灌頂後法分二
酉一 禁行授記
酉二 隨喜慶慰
申四 釋灌頂義分二
酉一 解釋灌頂及後依義
分二
戌一 釋初瓶灌頂及後依義
戌二 釋上三灌頂及後依義
酉二 以灌頂義配道次第
申五 釋後法理灌頂開合
未二 依止餘曼陀羅灌頂斷疑
午二 犯三昧耶還凈法
午三 曼陀羅後法
巳二 為天灌頂善住儀軌
子二 灌頂支分儀軌次第
辛二 凈三昧耶律儀
辛三 住彼如何修道分二
壬一 聞思了知其道
壬二 修習所知之義分四
癸一 破離二次第之妄說分二
子一 破離圓滿次第說唯生起次第成佛分二
醜一 述宗
醜二 破執
子二 破離生起次第說唯圓滿次第成佛分二
醜一 述宗
醜二 破執分二
寅一 正破
寅二 斷諍
癸二 不離二次第之修法分四
子一 二次第之名義
子二 二次第之數量
子三 二次第之次第
子四二 次第之修學分二
醜一 學生起次第分二
寅一 總立生起次第分三
卯一 生起次第之對治分二
辰一 明所斷事顯破彼理
辰二 明修顯了及安住規分三
巳一 修幾現觀
巳二 修顯了法
巳三 修安住法分二
午一 于初二位修微細點
午二 于第三位修微細點
卯二 生起次第之差別分二
辰一 明四支與四種瑜伽之總頌
辰二 明六支與三三摩地之總頌
卯三 爾時雲何修空性
寅二 別釋現觀次第分三
卯一 修時之瑜伽分三
辰一 瑜伽加行分二
巳一 成順緣集積資糧
巳二 除違緣修守護輪
辰二 瑜伽正行及其支分分三
巳一 生所依宮殿
巳二 生能依諸尊分三
午一 正生天法分二
未一 依止五相生起法
未二 化後歌勸生起法
午二 以所凈事配能凈道
午三 攝諸要義
巳三 圓滿之支分分二
午一 召入智尊印證供贊
午二 嘗甘露味修念誦法
辰三 結行分二
巳一 養身修食法
巳二 修天供食法
卯二 中間之瑜伽
卯三 安立彼瑜伽為廣大之理
醜二 學圓滿次第分二
寅一 圓滿次第總相建立分二
卯一 父續圓滿次第之建立分二
辰一 龍猛派圓滿次第之建立分二
巳一 明二諦別之圓滿次第
巳二 明三遠離之圓滿次第
辰二 智足派圓滿次第之建立
卯二 母續圓滿次第之建立分二
辰一 時輪派之圓滿次第分三
巳一 明所得之樂空無別
巳二 決定修彼道之數量次第
巳三 別釋不變之樂分二
午一 明由不變妙樂證無我理
午二 破以全無思取為時輪軌
辰二 諸餘派之圓滿次第分二
巳一 勝樂金剛之圓滿次第
巳二 歡喜金剛之圓滿次第
寅二 圓滿次第最初所修分三
卯一 明修行所依之脈風分二
辰一 釋脈
辰二 釋風
卯二 如何專住分二
辰一 風瑜伽
辰二 火瑜伽
卯三 依此修空性法
癸三 增進二次第之方便
癸四 彼等為三士道之理
辛四 現證所修之果

書摘/試閱



壬二 下三續部教中所說。
《修我方便論》中,說廣大天瑜伽方便,為波羅蜜多乘與密咒乘之別,引《攝真實》證菩提中,生天之教而善成立。並明顯說:彼瑜伽中具金剛界諸尊之規。故非但與無上瑜伽,亦是與瑜伽續二者方便之差別也。諸余論師所說於無上時已宣說訖。凡許自修為天相之續部一切皆然,以須如是而修理皆同故。瑜伽續中亦多宣說,如《攝真實經》初品雲:"身語心金剛,自身諸微塵,若修為佛身,即當成正覺。"《釋論□薩羅莊嚴》雲:"修諸微塵為金剛等調伏作意之瑜伽師,應於每日四次修為佛身。由修佛身得何成就?當成正覺,義即當得相好莊嚴之佛身也。"《真實光明釋》雲:"諸修密咒行者,當修念佛,當知須修隨念如來色身及法性故。"又雲:"安住一切如來中央,於彼攝持。以法身理及色身體,與彼俱無異故,乃至自能現見,應當修習。"言法身者,謂由通達空慧修成。是義極顯,故不繁錄。
事行教中宣說此者,如佛密論師《大日經疏》雲:"此中有相無相二種次第,由清凈非清凈二身差別門中,顯示二種天身自性。其清凈者,謂法身無相三摩地自性,是無相智體性。非清凈者,謂遍計色自性,諸正等覺圓滿受用變化身相。由於眾生顯現增上,立為顯色形色體性。"此顯隨順二身行相修習二種瑜伽。事行兩部相同。此中二種大乘見無勝劣。唯由廣大天瑜伽門而分。《三乘建立》中亦明瞭宣說,如雲:"故勝義諦,除薄伽梵及龍猛等所安立者,更無第二殊勝真勝義諦。問雲:唯由世俗如何廣大?答雲:此由所緣凈,友伴及隨行,故諸有慧者,說為最上乘。"此說瞭解清凈天性,受持諸三昧耶而得諸佛加持,如佛菩薩饒益眾生清凈國土而修,由彼所緣友伴隨行三種廣大,勝出波羅蜜多中觀。以說具足彼三差別之乘,為事行等續部之別,故許總為密部顯乘之別。總之由達諸法都無自性之空性見,與生自身為天之天瑜伽,二種系屬成二身果。是金剛乘法一切正機共行之道。各續部中,除彼二外所說多種餘道,當知有是通達空性勝進方便,有是修天瑜伽支分。此應持為扼要之義。
辛三 斷諍論。
有作是言,若由波羅蜜多乘中無似色身之因,密咒有之,而安立勝劣者,不應正理。以由似果之因而成諸果,不決定故。若成相好莊嚴之身,須修相好行相之道,則成輪王相好之身,其因亦須修習相好行相之道。如是善趣惡趣之身,造彼因時,一切皆應修彼二趣行相之因,是為大失。若謂彼果之因不須與自行相隨順,佛果則須如是修習,應說其理,然不可得。故說色身行相之道成辦色身,視為咒乘特法,亦唯信仰而已。
今當解釋。如諸波羅蜜多乘說,色身體性之因,謂諸最勝福德資糧。相好等之別因,謂迎送師長等。由無量生修集之力,至大地時,獲得隨順相好莊嚴之身,彼復漸漸轉令殊妙,至最後有,獲得有學究竟相好。即於彼身證法身時,即彼相好身之等流,成受用身。非許道時都無相好,得果無間頓然新生。如是諸金剛乘,說於一身修成佛者,若有學時都無隨順無學身之相好,亦不許彼究竟相好頓然新生。如是若有學位都無相好,則定不能成辦色身,是二大乘之所共許。趣入密咒一身成佛之初業者,咒中未說彼身初生便須相好莊嚴。實亦非有。故無凡身相好而可立為色身相好之因,須於彼生新修能感相好等流之因。此除修天瑜伽更無餘事。由是因緣,感發善趣惡趣之身於彼因位,不須修彼行相之因。而于成佛色身之前,則須修集彼身行相隨順之因,二如何等。我等非許受生色身諸異熟因,須修似彼行相之道。是許成佛相好之前,須彼隨順等流之因,故無諍論安足之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