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棕櫚科植物研究與園林應用(簡體書)
滿額折

棕櫚科植物研究與園林應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0 元
定價
:NT$ 720 元
優惠價
87626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棕櫚科(Palmae)亦稱檳榔科(Arecaceae),屬檳榔目(Arecales)。棕櫚科是世界熱帶經濟作物三大科之一,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全世界約有190屬2400種,主要分佈于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地區。棕櫚科植物與人類密切的關係不僅在於其為我們提供了多樣而極其重要的食用和藥用等生活物質,而且很多棕櫚植物莖幹優美、葉片多姿、花果奇特,成為展示獨特熱帶風光的重要觀賞植物。隨著我國從國外大量引進栽培優良品種,棕櫚科植物已成為華南地區園林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棕櫚科植物研究與園林應用作者利用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實例圖片,從園林觀賞角度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棕櫚科植物的分類、形態、生物學、生態學、園林應用、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及引種推廣應用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用價值。棕櫚科植物研究與園林應用是作者長期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工作總結,內容全面豐富,圖片資料翔實,集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於一體,可讀性強,不僅是廣大風景園林工作者的良師益友,同時也適合植物學教學、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園林、園藝專業師生、花農及廣大花卉愛好者閱讀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棕櫚科植物研究與園林應用》是作者長期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工作總結,內容全面豐富,圖片資料翔實,集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于一體,可讀性強,不僅是廣大風景園林工作者的良師益友,同時也適合植物學教學、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園林、園藝專業師生、花農及廣大花卉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次

序一序二前言第1章 緒論1.1 棕櫚科植物的概念1.2 棕櫚科植物的生態習性1.2.1 光照1.2.2 溫度1.2.3 水分1.2.4 土壤1.2.5 其他1.3 棕櫚科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1.3.1 根1.3.2 莖1.3.3 葉片1.3.4 花與花序1.3.5 果實與種子1.4 棕櫚科植物系統分類1.4.1 省藤亞科(Calamoideae Griffith)1.4.2 水椰亞科(Nypoideae Griffith)1.4.3 貝葉棕亞科(Coryphoideae Mart.)1.4.4 蠟椰亞科(Ceroxyloideae Drude)1.4.5 檳榔亞科(Arecoideae)1.5 棕櫚科植物的地理分佈1.5.1 世界棕櫚科植物的區系分佈1.5.2 中國棕櫚科植物的分佈1.6 棕櫚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1.6.1 棕櫚科的起源時間1.6.2 棕櫚科的起源中心1.6.3 棕櫚科植物的演化1.7 棕櫚科植物的應用1.7.1 作為重要的物質生活資源1.7.2 用於風景園林建設第2章 棕櫚科植物的光合作用與水分代謝2.1 棕櫚科植物的光合作用2.1.1 棕櫚科植物葉片的淨光合速率2.1.2 棕櫚科植物葉片淨光合速率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2.1.3 影響棕櫚科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2.1.4 棕櫚科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生產力和碳平衡2.2 棕櫚科植物的水分代謝2.2.1 棕櫚科植物的蒸騰作用2.2.2 水分的吸收與運輸第3章 棕櫚科植物的逆境適應性3.1 光生境3.1.1 光的生理生態作用3.1.2 棕櫚科植物對光因子的生態適應3.1.3 遮陰處理對棕櫚科植物的影響3.2 溫度3.2.1 棕櫚科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3.2.2 極端低溫對棕櫚科植物生長、生理代謝及超微結構的影響3.2.3 棕櫚科植物的越冬生長和抗寒鍛煉3.2.4 棕櫚科植物對高溫的適應3.3 鹽分對棕櫚科植物的影響及棕櫚科植物的適應3.3.1 鹽害症狀3.3.2 鹽分對棕櫚科植物幼苗生長的影響3.3.3 鹽分對棕櫚幼苗成熟葉片光合作用的影響3.3.4 鹽分對棕櫚幼苗葉片膜脂過氧化和SOD酶活性的影響3.3.5 鹽分對棕櫚植物幼苗葉片元素含量的影響3.3.6 鹽分對棕櫚科植物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響3.3.7 一些棕櫚科植物的耐鹽能力3.4 乾旱3.4.1 乾旱對棕櫚科植物生長的影響3.4.2 乾旱對棕櫚科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3.4.3 乾旱對棕櫚科植物水分代謝的影響3.4.4 乾旱對棕櫚科植物脯氨酸等滲透調節物質的影響3.4.5 乾旱對棕櫚科植物ABA影響3.4.6 乾旱對棕櫚科植物細胞質膜透性的影響3.4.7 乾旱對棕櫚科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3.4.8 棕櫚科植物的乾旱適應第4章 棕櫚科植物的種子生物學4.1 果實4.2 種子的形態與結構4.2.1 種子外部形狀4.2.2 種子內部結構4.3 種子休眠習性4.4 種子的萌發習性4.5 影響棕櫚科植物種子萌發的幾個因素4.5.1 果實內的抑制物質4.5.2 水分4.5.3 溫度4.6 種子壽命第5章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資源與遺傳多樣性5.1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資源分佈與利用5.1.1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資源分佈現狀5.1.2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的區系特點5.1.3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生境特點5.1.4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的利用狀況5.2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的瀕危狀況與保護措施5.2.1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的瀕危狀況5.2.2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的瀕危原因5.2.3 中國瀕危棕櫚科植物的保護措施5.2.4 部分原生瀕危棕櫚科植物5.3 中國原生棕櫚科植物的遺傳多樣性5.3.1 概況5.3.2 中國原生董棕的遺傳多樣性5.3.3 董棕與其他棕櫚科植物的分子遺傳關係5.3.4 中國原生黃藤的遺傳多樣性第6章 棕櫚科植物繁殖栽培與病蟲害防治6.1 棕櫚科植物的繁殖技術6.1.1 無性繁殖6.1.2 有性繁殖6.2 棕櫚科植物的栽培管理技術6.2.1 棕櫚科苗圃的日常栽培管理技術6.2.2 盆栽棕櫚科植物的管理6.2.3 棕櫚科植物溫室引種栽培6.2.4 棕櫚科植物的抗寒栽培與冬季保護措施6.3 棕櫚科植物的病蟲害防治6.3.1常見病害種類6.3.2 常見病害的防治6.3.3 常見蟲害種類6.3.4 常見蟲害的防治6.3.5 主要檢疫性蟲害及防治第7章 棕櫚科植物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7.1 棕櫚科植物在風景園林中的觀賞價值與生態特點7.1.1 觀賞價值7.1.2 生態學特點7.2 棕櫚科植物在風景園林中的美學特徵7.2.1 形態自然美7.2.2 色彩美7.2.3 意境美7.3 棕櫚科植物的造景功能7.3.1 表現時間變化7.3.2 分隔空間,優化景觀7.3.3 構築園林地貌7.3.4 與景物相互襯托7.3.5 營造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觀7.4 棕櫚科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7.4.1 道路綠化7.4.2 公園綠化7.4.3 庭院綠化7.4.4 住宅小區綠化7.4.5 室內裝飾7.4.6 作為提供展覽即時效果的植物材料使用7.5 棕櫚科植物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配置方式7.5.1 孤植7.5.2 叢植7.5.3 群植7.5.4 散植7.5.5 列植7.6 棕櫚植物景觀總體綜合評價與應用中的注意問題7.6.1 棕櫚植物景觀總體綜合評價7.6.2 風景園林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7.7 棕櫚科植物大樹施工養護技術7.7.1 苗木選擇與前期處理技術7.7.2 種植施工前期準備7.7.3 苗木的起挖、裝卸、運輸7.7.4 苗木的種植與支撐固定7.7.5 植株養護第8章 棕櫚科植物引種馴化與推廣技術8.1 中國棕櫚科種質資源收集與引種馴化8.1.1 中國棕櫚科植物引種馴化概況8.1.2 廈門植物園棕櫚科植物收集與引種馴化8.2 棕櫚科植物在我國城市綠地中的推廣應用8.2.1 在國內亞熱帶地區的推廣應用情況8.2.2 南京、上海、杭州等長三角部分城市的棕櫚科植物寒害調查與分析8.2.3 棕櫚科植物在長三角部分城市的應用展望8.2.4 常見觀賞棕櫚在中國城市綠地應用中的綜合評價8.2.5 棕櫚科植物在我國城市綠地中的應用區劃8.2.6 棕櫚科植物在我國城市綠地推廣應用的限制因子8.3 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8.3.1 棕櫚科植物生產與園林應用中存在的問題8.3.2 棕櫚科植物推廣應用前景與發展對策附錄一 中國常見觀賞棕櫚介紹附錄二 主要形態術語解釋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1章 緒論
1.1 棕櫚科植物的概念
棕櫚科(Palmae),亦稱為檳榔科(Arecaceae),隸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檳榔目(Arecales),為常綠喬木、灌木或木質藤本。莖單一或叢生,直立、攀援或匍匐,通常不分枝,稀二叉分枝;莖表面平滑或粗糙,少數具刺,殘存葉基或葉痕。
葉常聚生于莖頂,或在藤本中散生于莖上,大型,羽狀或掌狀分裂,稀全緣或近全緣,裂片或小葉在芽時折疊。葉柄基部常擴大成纖維質的葉鞘,全部或部分包裹著莖干。
花小,輻射對稱,兩性或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有時雜性,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佛焰花序(肉穗花序),花序通常大型,為一個或數個鞘狀或管狀的佛焰苞所包圍,生于葉叢下或葉叢中;具苞片或小苞片;花萼和花瓣各3片,稀為2或更多,合生或離生,覆瓦狀或鑷合狀排列。雄蕊通常6枚,2輪排列,稀為3至多數;花藥2室,常基著或背著,縱裂,稀孔裂;花柱常無柄,柱頭3枚;子房上位,通常1~3室,稀4~7室,或心皮3枚于基部合生或離生,每室或每心皮具1胚珠;有時具退化心皮。果為核果、漿果。果皮光滑,或具棱、具刺、具毛或被以覆瓦狀的鱗片;種子常1個,稀2~10個,與外果皮分離或黏合,被薄的或有時是肉質的外種皮。胚小,頂生、側生或基生;胚乳均勻或嚼爛狀。
1.2 棕櫚科植物的生態習性
棕櫚科植物種類繁多,廣泛分布于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地區,大多數的棕櫚科植物生長于熱帶海島、低地或高山雨林地區,部分棕櫚科植物如糖棕屬(Borassus)可生長于熱帶草原、疏林地或荒漠之中。有的棕櫚科植物生長于潮濕的海岸、溪流邊或沼澤地,水椰(Nypafruticans)等還可以在水中生存。有些種類能分布到溫帶地區,如歐洲棕(Chamaeropshumilis)能自然分布到北緯44°,而尼卡椰子(Rhopalostylissapida)則可分布到新西蘭的南緯44°18'地區。原產于中國的棕櫚(Trachycarpusfortunei)分布極為廣泛,除西藏外的秦嶺以南地區均有生長,可耐-15℃以下的低溫。在垂直分布上,從海平面(如水椰)到海拔2000~2400m的高山區都有棕櫚科植物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蠟椰(Ceroxylonutile)自然生長于海拔4000m的山地。 1.2.1 光照
不同的棕櫚科植物對光照的要求不同。大多數棕櫚科植物為陽性物種,喜光。例如,作為熱帶雨林的優勢種,一些高大、直立的棕櫚種類對熱帶地區強烈的光照輻射有較強的適應性,成年樹常要求有充足的光照,而位于雨林下層的一些矮小的棕櫚科植物,如袖珍椰屬(Chamaedorea)、馬島椰屬(Dypsis)、棕竹屬(Rhapis)、低地櫚屬(Geonoma)的很多種類,以及攀援、纏繞生長的藤本植物如省藤類則適宜在蔭蔽的條件下生長,有很強的耐陰能力。介于林冠層和地表層之間的一些直立性棕櫚科植物則在半陰的生境下生長良好,耐陰性也較強。
同一植物類型,發育生長期不同,可能對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些陽性物種在其幼苗期耐陰性很強,微弱的直射光、反射光或散射光即可滿足生長的需要。
1.2.2 溫度
絕大多數的棕櫚科植物正常生長的溫度以22~30℃為宜,低于15℃時進入休眠狀態,高于35℃時生長出現抑制。有的棕櫚科植物對溫度的適應范圍較廣,適應性也較強,如原產于中國的棕櫚,可耐-15℃以下的低溫。歐洲棕的自然分布可到北緯44°以北地區,耐寒力也強。
熱帶棕櫚科植物較少面臨極端低溫天氣,但如果要將嗜熱性的棕櫚科植物移栽到更高緯度的地區,低溫對耐寒性差的棕櫚科植物會產生十分明顯的傷害,如凍害。凍害通常導致葉片萎蔫、變黑,在變硬的灰白色葉片上出現黑斑等甚至植株枯萎或死亡。長時間的高溫也會使一些耐陰性較強的棕櫚科植物葉片萎蔫或灼焦死亡。
1.2.3 水分
棕櫚科植物主要生長在年降雨量1300~2600mm的地區,在雨量較少或旱期較為顯著的地方,只要地下水供應充足,陸生棕櫚科植物也可正常生長,如加拿利海棗(Phoenixcanariensis)、伊拉克蜜棗(P.dactylifera)等可以分布在沙漠綠洲之中,地下水源是其個體生命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適宜的空氣濕度對棕櫚科植物的生長發育也很重要。大部分陸生棕櫚科植物對相對濕度十分敏感,熱帶棕櫚在相對濕度低的時候會生長不良,甚至死亡;而沙漠棕櫚在相對濕度高的環境中容易染病、腐爛、直至死亡。絕大多數棕櫚科植物的最宜月均濕度為70%~90%。加拿利海棗等抗旱性強的棕櫚科植物常常有較深的根系,葉片灰藍色或覆蓋有蠟質。而水椰則是水生棕櫚的代表性種類之一,也是熱帶海岸紅樹林的主要種類之一,廣泛分布于太平洋西岸。
1.2.4 土壤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基質。大多數棕櫚科植物,尤其是原產于熱帶雨林地區的棕櫚科植物適宜生長的土壤是富含腐殖質的弱酸性土,pH5.0~6.5。但有些棕櫚科植物,如伊拉克蜜棗和歐洲棕等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可適應多種土壤,從海岸沙土、沖積土、黏質土、礫土以及珊瑚石灰巖風化土都能生長。在中國,魚尾葵屬(Caryota)、石山棕屬(Guihaia)和棕竹屬的大多數棕櫚科植物能自然生長于石灰質土壤的生境之中,亦可扎根于土壤較少,巖石裸露的石縫隙里,對弱堿性的土壤也能很好地適應。有些棕櫚科植物,如三角椰子(Dypsisdecaryi)、加拿利海棗、華盛頓棕(Washingtoniaro-busta)等,可以生長在海濱鹽土生境中,對土壤鹽分有較強的耐受性。盡管棕櫚科植物對土壤的要求不高,適應能力強,有的耐貧瘠,有的耐鹽堿,有的偏酸性,有的喜堿性,但絕大多數棕櫚科植物仍以疏松濕潤、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肥沃沖積土或黏壤土最佳。
1.2.5 其他
棕櫚科植物有很強的抗風性,這與其樹冠通透性好、莖干堅韌、葉片柔韌等形態特征有關。原生于新喀里多尼亞的一些棕櫚科植物甚至可以生長在富含重金屬的生境中。
1.3 棕櫚科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
1.3.1 根
棕櫚科植物是單子葉植物,根為須根系(fibrousrootsystem),無雙子葉木本植物之粗大直根(taproot)。棕櫚科植物之初生根僅在種子發芽時出現。初生根由胚根形成,灰白色,肉質化,松脆易折。種子發芽后,初生根相繼死亡,逐漸被須根取代。須根系皆為不定根(adventitiousroot),從莖基部特定的生根區長出,粗細相近,一般不會隨年齡增大進行次生生長。少數情況下,由于細胞增大的緣故,須根的直徑可以略微變大。此外,主須根的維管束鞘細胞通過分裂,可以形成次生須根,共同構成須根系。莖干高大的棕櫚科植物如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華盛頓棕等,根系繁盛,主須根多。叢生種類如散尾葵(Dypsislutescens)、棕竹等,主、次生須根差異不大。某些棕櫚科植物能從遠離地面的莖上長出氣生根,如袖珍椰子(Chamaedoreaelegans)和扶搖棕(Verschaffeltiasplendida)等,前者的氣生根較短,著生于葉痕處;后者的氣生根較長,有的能向下延伸入地面,形成支持根。棕竹屬植物具有地下莖,須根則生于地下莖節之上。須根表面較為光滑,但少數種類,如根刺棕屬(Cryosophila)、南美櫚屬(Mauri-tiella)等的根表有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2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