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滿額折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在路上:圓滿人生的智慧甘言(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00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隨。境由心生,境隨心轉。修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白象叢書.問道系列:在路上》是濟群法師隨筆集。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來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溈仰宗第十代傳人,國內知名法師。生於福建福安,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如是觀》等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白象叢書?問道系列?濟群法師:在路上》編輯推薦:這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這是認識佛法的啟蒙之音。它能勘破無明時代的文明包裝,開釋浮躁世間的人心歸向。一代得道高僧濟群法師用佛法智慧解讀世人的困惑。

目次

根機念頭都是引發煩惱的根源。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到一切名利聲色的本質,才能不被它們所傷害。皈依是持戒的靈魂皈依後,你找到歸宿了嗎如何依止善知識老僧常談,還得談佛教的三級教育目標學佛也需要一個共同認可的標準成佛作祖的教育六根清淨方為道出家意味著什麼修學的五個步驟你的學佛目標是什麼一個目標一張地圖一位導師一群夥伴大眾化修學體系的特點把握修學普遍規則的重要性成佛的第一生產力眾裡尋他千百度正見正見,不僅是要我們改變局部問題,更要幫助我們斷除無明,回歸生命的本覺狀態,這才是究竟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的途徑。有正見才看得見菩提心與空性見正見——一雙看見光明的眼睛具足萬法的自性名言與真實覺性,才是究竟的皈依處培養正念,為正念而活從四念處生起正念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脫有限和無限的界限邊見與中道莫使禪宗成“殘宗”解脫真的成了江湖傳說嗎精進佛教的根本就在於修學。修學上去了,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不藥而愈。修行上路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需要戒律的十個理由戒帶給我們的幫助解脫的延伸和圓滿理解——接納——利他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學院式教學的感想別解脫還是別想解脫帶著覺察心做事你都在修些什麼出離,是捨棄對輪回的執著聽說過這個三無嗎中心和重心的轉移我們說著慈悲,做了嗎慈悲的廣度力度和純度觀自在,由觀而自在自他相換換了什麼法門受戒不只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我們內心埋下向善的種子。我們受聲聞戒,是成就解脫的種子;受菩薩戒,是成就菩提的種子。以禪修助正見禪修——以技術管理心念七支供——給你的修行存點款行願品是加行還是正行念誦和念誦是不同的現世樂的未完待續聞法——你聽見的是聲音還是法義多聞,多聞,還是多聞貫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圖慢慢修來快快到有願力還得有能力要快,更要穩從選擇到確定心的訓練——定念佛念什麼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禪修訓練你的覺察力不需要千里追尋,解脫當下即是……

書摘/試閱

老僧常談,還得談
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學院度過,前后已有三十多年。對目前這種沿用社會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諸多感慨。事實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傳統,有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方法。佛陀本人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歷代祖師則是優秀的授業師長。所以,未來的佛教教育,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現代教育的長處結合起來,這才是教界要走的思路。
佛法博大精深,真正抓住核心,并使修行走上軌道,絕非易事。學僧們通過幾年教理學習,各宗多有涉獵,但往往局限于知識,尋不著心行入處,得不到真實受用。原因何在?我以為,主要是忽視了基礎建設。在修學過程中,有些根本是繞不開的,那就是對三寶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和戒律。不論修習任何法門,皆須具足這些要素。就像使用電腦,首先必須安裝一套完善的操作系統,以此為平臺,才能使用各種軟件開展工作。同樣的道理,基礎建設穩固了,才有能力選擇一個法門深入,否則的話,不是紙上談兵,就是盲修瞎練。問題是,這些基礎恰是目前佛學院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
作為出家人,一方面要通過對戒律的學習和行持培養僧格,在形象上具足威儀;一方面要從世俗習氣中脫離出來,通過對皈依和發心的修習,將內心調整到修行頻道。此外,更要確立正見。“知見”是佛法中最為豐富的部分,不說三大語系,僅漢傳各宗,亦有深邃義理作為構架。作為普通學子,若不具備良好的文化基礎和嚴格的哲學訓練,窮其一生,也難以一一消化。以往的修行者,多專擅一宗。學唯識,便深入唯識;學中觀,便精研中觀。待知見確立后,再以唯識見或中觀見指導修行。對于多數人來說,能將一宗理論學透便已不易。而目前的現狀是,課程開得相當龐雜,幾年內,便涉及了華嚴、天臺等大經大論。結果學僧只能略知一二,不僅無法將理論付諸修行,甚至連繼承正見都存在困難。
由此我深深體會到,修學佛法須從基礎抓起,這正是修行之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發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見是解脫的根本,戒律是僧團的根本。忽略其一,修行必定出現偏差。
一個目標、一張地圖、一位導師、一群伙伴
學修離不開四個一,那就是一個目標、一張地圖、一位導師、一群伙伴。一個目標,就是解脫。不少人害怕解脫,以為一解脫就無法再過正常生活,就要和這個世界永別。事實上,我們所要解脫的是煩惱、迷惑而非其他。解脫煩惱、迷惑之后,我們才能自由自在,不被輪回所縛,這也是學佛的真正意義所在。進一步,我們不僅要自己解脫,還要發心幫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脫。
一張地圖,就是《菩提道次第論》。這是宗大師為我們提供的,從學佛到成佛的簡明套路。其中,對每個步驟解決的重點和所應達到的標準都有詳細說明。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述《菩提道次第論》課程時,對每個步驟的用心原理和修學規則都作了展開說明。只要把那一百多講課程用心聽下來并準確理解,相信大家就能把握佛法修學的基本理路。
一位導師,就是依止修學的善知識。如果你們對我有信心,就老老實實地跟著學。不是我需要你們對我有信心,而是具備信心之后,你們才能和法相應,才能從中真正得到受益。其實,讓你們生起信心對我也是一種責任,但從修學需要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們請求尊者加持時,尊者的回答是:“弟子啊,我求你們的信心。”事實確實如此,唯有具足信心的弟子,才有能力納受上師的加持。否則,就會像《菩提道次第論》所說的覆器那樣,即使法雨周遍,也是滴水不沾,空空如也。每天就在自己的感覺中轉悠,那是玩什么呢?那是玩輪回,最后辛苦的還是自己。
一群伙伴,就是菩提道上的同修,你們要互相提攜、互相促進。我們總在說發菩提心,說要幫助天下眾生,這就必須從身邊的人做起,對身邊的人寬容、愛護、平等、慈悲。如果連周圍的人都無法相處,菩提心從何修起?
眾里尋他千百度
在今天這個時代,商品空前繁榮。這種繁榮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普遍的盲目消費。同樣的盲從,還出現在佛教這個業已國際化的“信仰市場”上。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尤其是網絡世界的普及,一時間,我們有了過去難以想象的學佛便利。足不出戶,即可聆聽海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點擊鼠標,即可遍覽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語系的典籍。于是乎,許多學人都有條件涉獵種種教法,接觸各個法門。
在如此眾多的聲音中,我們該何去何從?又以什么作為抉擇標準?沒有相應的信仰素質,是無法作出正確判斷的。結果自然是跟著感覺走,或來者不拒,或偏執一端;或上下求索,或固步自封。無論哪種方式,仍是和凡夫心而非正法相應,這就導致信仰的盲目和混亂。
更何況,各宗在傳播過程中,為了弘揚的方便,都會立足自宗并強調其殊勝性。當這種方便被無限的擴展后,便會導致自宗的優越感,偏激者還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比如部分南傳學者不承認大乘是佛說,以解脫為唯一目標;不少漢傳行人則輕視聲聞教法,以此為不究竟的,不屑修學;至于藏傳信徒,多奉金剛乘為至尊,并發展為無限的優越感。這就使得不同語系的佛教各自為政,甚至出現形同水火的極端局面。尤其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當我們有機會迅速接觸三大語系的佛教時,這種沖突顯得尤為突出。
即使選擇一個宗派后,也難以短時間內把握其要領、次第和操作方法。我們面對的傳統宗派,或有龐大的理論體系,如天臺、華嚴、唯識等,不少人窮畢生精力苦讀參研,仍感學海無涯,不著邊際。另一方面,有些宗派在傳承過程中簡之又簡,如凈土宗幾乎只提倡一句佛號,禪宗幾乎僅強調一句話頭。簡單固然不是問題,但這種簡單若無相應理論認知為背景,便易流于膚淺和庸俗。對學人來說,入門似乎不難,可最初的新鮮過去之后,修行仍是難有著落的。就像目標太小的靶心,沒有相當功力,是難以準確擊中的。
我覺得,以上問題的共同點都在于,從某個局部而非佛法修學的整體來認識。只見局部,故不知之前缺失了什么,之后又走向哪里。這就有必要探討佛法共同的建立基礎,抉擇普遍的深淺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權實成分。在此基礎上,才能對各個宗派及法門給予準確定位,使學人能依此對照,明白自己處于修學過程的哪個環節。
有正見才看得見
學佛是為了追求解脫。那么,怎樣才能解脫?解脫與正見有何關系?佛法由教法和證法兩部分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將教理和實修對立起來,在修學上帶來諸多流弊。禪宗學人說學教是“入海數沙”,教下學人說修禪是“盲修瞎練”。若埋首于經典而不顧實修,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地學習教理,即使掌握諸多理論,于改善生命也難有作用。反之,若無正見引導,坐來坐去,不過是在座上打打磕睡,往往坐出一大堆毛病后,還不知坐的究竟目的是什么。
心,是極為復雜的。認識心的本來面目(空性層面),比在人群中找個只聞其名而素不相識者困難百千倍。比如教室中坐著一百多位同學,我要在其中尋找某人,但除名字之外,既無照片可作對照,也無信息可供參考。但只要逐一詢問,被問者都能誠實回答,總能找到目標所在。而當我們尋找心的本來面目時,卻沒這么幸運了。往往是,每出現的一個境界都試圖誘惑你:“我就是了。”到底是不是?必須有善知識引導,有正見作為指南,否則,如何在重重歧路中找到方向?
空性的特征如何?雖無法以語言表達,但經教至少告訴了我們什么不是空性。若無教理基礎,如何透過紛雜的心行去把握?自我非常狡猾,你想象空性是什么樣,它很快會制造出相應的境界,誘使你以假為真。為什么有些人修行容易出偏?多半也是缺乏教理基礎所致,一味跟著感覺走,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凡夫的感覺往往是錯覺。
教理本身是為修行服務的。學習教理,是為了樹立正見,這是解脫的保障。正見有兩個層面:一是聞思的“見”,通過聞思經教、如理思維而獲得;一是心行的“見”,通過禪修和相應的用心方法證得。具足聞思正見,就是為了進一步獲得心行上的正見。其中,有地前的,也有地上的;有有漏的,還有無漏的。
正見是解脫的根本。不論聞思正見還是心行正見,都是解脫不可或缺的保障。離開正見,何來解脫?我們發菩提心,也不能沒有空性見的配合,否則只能停留于世俗菩提心,作用非常有限。所以,發起世俗菩提心后,還應以正見不斷剔除其中雜質,了知世事如幻,超越我法二執。
最終,契入空性,體悟眾生原本一體,真正發起佛菩薩那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