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孟子典藏(簡體書)
滿額折

孟子典藏(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傳世經典:孟子典藏(彩圖版)》是“傳世經典”中的一種,本書以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孟子正義》為藍本,博采眾長,匯編諸家注釋編撰而成。在集注的基礎上,對原文再加以注釋、翻譯和解讀并重。其中注釋以簡約淺白為主,不作學理考究。譯文盡可能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追求自然流暢、通順可讀。解讀是本書的亮點,注重挖掘《孟子》一書在當代的人文價值,古為今用,去粗取精,生發出對當前世界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和價值指向。

名人/編輯推薦

全彩四色印刷精裝版《孟子精華》,帶您感悟儒者的良心——孟子的大丈夫心路。人心的善,人生的浩然之氣,反觀內心的思維,大丈夫的氣度,這是孟子帶給現代人的別樣智慧。久已湮沒的智慧光芒在這里綻放,激情滂湃的人生體驗在這里激蕩,通俗的解讀是要告訴現代人一個真實的孟子。孟子的精華,就是帶給現代人難以遏制的進取力,一如既往的正能量。

孟子名軻,字子輿。他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孔圣人之后的儒家大師,后世尊稱“亞圣”,或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亦追隨孔子的足跡游歷諸國,四處宣揚儒家仁政思想,結局也和孔子差不多,大多數情況下無人理會。最后退而講學授徒著書,書名《孟子》。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科舉考試的指定書目,成為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全書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儒家學說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施政綱領和個性修養方式等。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并以“性善”作為品德修養和推行王道“仁”的依據。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實行仁政一要制民之產,有恒產者有恒心;二要愛民為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民放在第一位;三要重視德治的作用。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
孟子還提出了個人的品德修養問題。認為大丈夫要有浩然正氣,能“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財富、地位等身外之物都比不過人格精神的高潔。《孟子》是繼《論語》之后,最成熟精美的對話體散文。孟子其人以知言善辯著稱,其文思想深邃,善于用喻,說理暢達,長于論辯,氣勢充沛。文章粗看鋪張揚厲,散漫無邊,其實邏輯清晰,層次井然,有理有據。孟子還善于因勢利導,常常不直接攻擊對方的言談,而是順著對方的意思說下去,讓其謬論不攻自破。
此《孟子》一書,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孟子》為藍本,博采眾長編撰而成。為方便讀者閱讀,采取原文、注釋、譯文和解讀并重。其中注釋以簡約淺白為主,不作學理考究。譯文盡可能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追求自然流暢、通順可讀。解讀是本書的亮點,注重挖掘《孟子》一書在當代的人文價值,古為今用,去粗取精,生發出對當前世界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和價值指向。此外,在每篇都加了一個概說性的導讀,具體介紹有關情況,為讀者總體上把握文意提供一個必備的綱要。尤可注意的是,書中切合文意的大量插圖,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孟子思想的平臺。

目次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
盡心下

書摘/試閱

梁惠王上
現在通行的《孟子》或許是由東漢學者趙岐所編訂。他在設定標題時非常隨意,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涵義。本篇所論分為七章,主要是孟子游說各國君主時的對話,集中討論了執政者所應具有的品格和智慧。孟子詳細說明了自己以“仁義”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以及這一理念得以展開的治國方略,而其淑世情懷也熔鑄其中,非常令人感動。
孟子見梁惠王。
趙岐曰:孟子適梁,魏惠王禮請,孟子見之。
朱熹曰:梁惠王,魏侯塋也。都大梁,僭稱王,謚曰惠。《史記》:“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趙岐曰:曰,辭也。叟,長老之稱,猶父也。孟子去齊,老而之魏,王尊禮之曰:父,不遠千里之路而來,此亦將有以為寡人興利除害者乎?
朱熹曰:叟,長老之稱。王所謂利,蓋富國強兵之類。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趙岐曰:孟子知王欲以富國強兵為利,故曰:王何以利為名乎?亦有仁義之道可以為名。以利為名,則有不利之患矣。因為王陳之。
朱熹曰: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又乃詳言之。后多做此。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趙岐曰:征,取也。從王至庶人,故言上下交爭,各欲利其身,必至于篡弒,則國危矣。《論語》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故不欲使王以利為名也。又言交為俱也。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趙岐曰:萬乘,兵車萬乘,謂天子也。千乘,諸侯也。夷羿之弒夏后,是以千乘取其萬乘者也。
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趙岐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百乘之家,謂大國之卿,食采邑,有兵車百乘之賦者也,若齊崔、衛甯、晉六卿等,是以其終亦皆弒君,此以百乘取千乘也。上千乘當言國,而言家者,諸侯以國為家,亦以避萬乘稱,故稱家。君臣上下之辭。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趙岐曰:周制:君十卿祿。君食萬鐘,臣食千鐘,亦多,故不為不多矣。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趙岐曰:茍,誠也。誠令大臣皆后仁義而先自利,則不篡奪君位,不足自饜飽其欲矣。
朱熹曰: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國危,謂將有弒奪之禍。乘,車數也。萬乘之國者,天子畿內地方千里,出車萬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車千乘也。千乘之國,諸侯之國。百乘之家,諸侯之大夫也。弒,下殺上也。饜,足也。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義為后而以利為先,則不弒其君而盡奪之,其心未肯以為足也。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趙岐曰:仁者親親,義者尊尊。人無行仁而遺棄其親也,無行義而忽后其君長。
朱熹曰:此言仁義未嘗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義而已之意也。遺,猶棄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愛其親,義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則其下化之,自親戴于己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趙岐曰:孟子復申此者,重嗟嘆其禍。此章指言治國之道,明當以仁義為名,君臣集穆,天經地義,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
程頤曰: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當是之時,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復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朱熹曰:此章言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徇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所謂毫厘之差,千里之繆。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注釋
?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魏武侯的兒子。“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64年,他將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北),所以又被稱為梁惠王。
?叟:對老年人的尊稱。
?亦:句首助詞,無義。下文“亦有仁義而已矣”中的“亦”則是“但”的意思。
?交征:互相奪取。
?弒:在古代,居于下位的人殺害居于上位的人,稱作“弒”。
?乘:一輛由四匹馬拉動的兵車。
?饜:滿足。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梁惠王問道:“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想必會使我的國家有所獲利?”孟子回答說:“大王為何一開口,就定然要談到利益呢?我所主張的,只不過是仁義罷了。大王說:‘怎樣能使我的國家獲利?’大夫說:‘怎樣能使我的家族獲利?’士子與普通民眾說:‘怎樣能使我本人獲利?’這樣,上上下下互相謀取利益,國家就會面臨崩潰的危險。(請大王試著回想一下春秋以來的歷史)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度里,殺害君主的,肯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家族;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度里,殺害君主的,肯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家族。在萬乘之中分得千乘,在千乘之中分得百乘,這些家族的產業不能不說是很多的了。但是,倘若將仁義置于腦后而把利益放在前頭,那么他們不奪取全部是不會滿足的。(相反)未曾有注重‘仁’的人遺棄他的父母,也未曾有注重‘義’的人怠慢他的君主。因此,大王所應提倡的只能是仁義,為什么一定要談利益呢?”
解讀
面對急功近利、窮兵黷武的梁惠王,孟子卻以“仁義”相告,難怪許多人批評他“迂遠而闊于事情”,但是仔細思索,不難發現,孟子的思考是清晰而深刻的。何謂仁義?所謂“仁”,就是愛養民眾的政治理念;所謂“義”,就是循理治事的社會職責。倘若拋開二者,追求所謂的利益,那么在孟子看來,梁惠王不僅不足以實現他心目中的王圖霸業,而且將使他的國家分崩離析。
首先,對于利益的盲目追逐往往會適得其反。君主或者追求開疆拓土,或者追求長生不老,或者追求奢華的享受,并為此橫征暴斂,通過壓榨民眾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然而,追求利益的社會風氣一旦形成,君主的臣民又何嘗沒有理由去追求他們自己的利益呢?在這時,民眾極力逃避兵役與賦稅,官僚極力貪污腐化,還有誰去理會國家的存亡?更何況,倘若對欲望不加限制,那么它就是無窮的。不因既得利益而滿足的世家大族,最終會走上弒君篡位的道路。
再者,講求仁義在實質上會帶來利益。假若君主提倡仁義,并以此教化百姓,那么民眾必然會奉養自己的父母,捍衛自己的國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當每個成員都愿意為之付出努力時,社會的和諧、國家的昌盛就有了實現的可能,進而這些成員也可從中獲得物質與精神上的滿足。在這時,作為國家的領導者,君主的功業又怎能說不偉大呢?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趙岐曰:沼,池也。王好廣苑囿,大池沼,與孟子游觀,乃顧視禽獸之眾多,其心以為娛樂,夸?孟子曰:賢者亦樂此乎。
朱熹曰:沼,池也。鴻,雁之大者。麋,鹿之大者。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趙岐曰:惟有賢者然后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趙岐曰:《詩?大雅?靈臺》之篇也。言文王始初經營規度此臺,眾民并來治作之,而不與之相期日限,自來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趙岐曰:言文王不督促使之。亟,疾也。眾民自來赴,若子來為父使之也。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趙岐曰:麀鹿,牝鹿也。言文王在囿中,麀鹿懷妊,安其所而伏不驚動也。獸肥飽則濯濯,鳥肥飽則鶴鶴而澤好而已。
王在靈沼,于魚躍。’
趙岐曰:文王在池沼,魚乃跳躍喜樂,言其德及鳥獸魚鱉也。
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趙岐曰:孟子為王誦此詩,因曰文王雖以民力筑臺鑿池,民由歡樂之,謂其臺、沼若神靈之所為,欲使其多禽獸以養文王者也。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趙岐曰:偕,俱也。言古之賢君,與民同樂,故能得其樂。
朱熹曰:《詩?大雅?靈臺》之篇。經,量度也。靈臺,文王臺名也。營,謀為也。攻,治也。不日,不終日也。亟,速也,言文王戒以勿亟也。子來,如子來趨父事也。靈囿、靈沼,臺下有囿,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不驚動也。濯濯,肥澤貌。鶴鶴,潔白貌。于,嘆美辭。牣,滿也。此引《詩》而釋之,以明“賢者而后樂此”之意。孟子言文王雖用民力,而民反歡樂之,既加以美名,而又樂其所有。蓋由文王能愛其民,故民樂其樂,而文王亦得以享其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
趙岐曰:《湯誓》,《尚書》篇名也。時,是也。是日,乙卯日也。害,大也。言桀為無道,百姓皆欲與湯共伐之,湯臨士眾誓,言是日桀當大喪亡,我與女俱往亡之。
民欲與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趙岐曰:孟子說《詩》《書》之義,以感喻王,言民皆欲與湯共亡桀,雖有臺池禽獸,何能獨樂之哉!復申明上言“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此章指言圣王之德,與民共樂,恩及鳥獸,則忻戴其上,大平化興。無道之君,眾怨神怒,則國滅祀絕,不得保守其所樂也。
朱熹曰:此引《書》而釋之,以明“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之意也。《湯誓》,《商書》篇名。時,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嘗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時亡乎?若亡則我寧與之俱亡。”蓋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獨樂而不恤其民,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也。
注釋
?《詩》:此處引自《詩經》的《大雅?靈臺》,這是一首歌頌周文王德行的詩歌。靈臺的舊址在今陜西戶縣。
?:雌鹿。
?濯濯:肥碩的樣子。
?鶴鶴:潔白的樣子。
?于:句首助詞,無義。牣:滿。
?《湯誓》:《尚書》篇名,商湯討伐夏桀的誓師檄文。
?時:這。害:通“曷”,何時。女:通“汝”,你。夏桀曾自詡為太陽,民眾對他的怨恨也連累到太陽。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梁惠王在池塘邊上一邊顧盼著飛雁與馴鹿,一邊對孟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也以此為樂么?”孟子回答說:“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以此為樂,而那些德行卑劣的人即便擁有這些,也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快樂。(周文王與夏桀的事跡恰好可以說明這一點)《詩經?靈臺》篇說:‘開始規劃筑靈臺,經營設計善安排。百姓出力共興建,沒花幾天成功快。開始規劃莫著急,百姓如子都會來。君王在那大園林,母鹿懶懶伏樹蔭。母鹿肥壯毛皮好,白鳥羽翼真潔凈。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滿池魚竄蹦。’文王雖然也是借助百姓的力量來興建高臺與池塘,但百姓卻非常喜悅,他們將高臺命名為‘靈臺’,將池塘命名為‘靈池’,為其中擁有馴鹿、魚鱉而歡欣不已。古代的君子與民同樂,因此在心理上有極大的滿足。(夏桀的情形卻與之不同)《尚書?湯誓》說:‘這太陽何時隕落啊,我愿與你同歸于盡。’既然百姓已經希望與他同歸于盡了,那么夏桀即便擁有亭臺樓閣、珍禽異獸,難道還能獨自享受么?”
解讀
同樣是高臺、池塘,同樣是飛禽走獸,德行高尚的人可以從中體會到真正的快樂,而德行卑劣的人卻不能,原因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在修筑靈臺、靈沼時,百姓之所以踴躍參與,既是出于對文王的愛戴,也是因為他們將從中獲取快樂。竣工之后,靈臺即是百姓的牧場,靈沼即是百姓的池塘。文王既因為百姓的愛戴而感懷,也因為百姓可以從中獲益而欣喜,面對美景,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觀賞而不會受到悲傷、憂慮等情感的擾亂。
夏桀為了自己的享樂,使得民眾的田地荒蕪,父母妻子離散,雖然自詡為太陽,百姓卻希望與他同歸于盡。商湯的軍隊正在討伐,自己的軍隊已經潰敗,國都即將成為廢墟,社稷即將傾倒,自己不知將被怎樣處置,眼前的亭臺樓閣、珍禽異獸不知將歸屬于誰,在這時,他雖然希望尋求快樂,卻只能愁眉緊鎖,雖然想要忘記煩惱,卻只能聽任煩惱襲上心頭。
孟子希望當政者向文王學習,但是聽從他勸告的,卻沒有多少人。即便是現在,也有一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除了能夠幫助官員獲取“面子”外,百無一用,恰與孟子口中“夏桀”的臺、沼相似,怎能不叫人為之感嘆?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