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四書五經精華(簡體書)
滿額折

四書五經精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大學
“大學”原意為王公貴族子弟的學校,也可以說是培養統治者的學校,所以又解釋為“大人之學”。《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一篇論述儒家人生哲學、講述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學問的政治性論文,全文10章,共1546字。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等將其從《禮記》中抽出,并對其進行加工整理以后,與《中庸》、《論語》、《孟子》相配,合稱為“四書”,從此獨立成章。
成書背景
關于《大學》的時代和作者,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朱熹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近代以來有人認為是思孟學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秦漢之際荀子后學之作。漢以前,《大學》并沒有被十分重視,直至漢武帝時,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經典才得到了很大尊崇和整理,《大學》也隨著《禮記》成為五經之一而進入了官方的學說和必修典籍之內。
內容簡介
北宋二程兄弟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語》、《孟子》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大學》“初學入德之門”的稱呼由此而始。南宋期間的大儒朱熹更是繼承和發揚了二程的思想,傾其一生心血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撰寫成《四書章句集注》,將《大學》列為四書之首。對于《大學》,朱熹可謂是用力甚勤,不過經朱熹注釋過的《大學》與《禮記?大學篇》中體現的秦漢儒學偏重為政治民的政治觀相比較,更多的是偏重宋代儒學誠意修身的政治觀點。朱熹加入了“格物致知”章,朱學思想彰顯其中,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朱熹所詮釋的《大學》是朱學的代表,而非純孔孟之道的體現了。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準;“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大學》還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與孟子的民本論,從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中可以找到這兩點存在的痕跡。《大學》里的統治者都是以“尊長”、“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站在剝削者的立場上這么說的,他們所謂的“愛民”、“不暴戾”只是為了維護他們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只有這樣,他們無生產能力的剝削生活才能得以鞏固。
名篇解讀
大學之道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賞 析
什么是大學?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小學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識,而大學則是教人如何為人。本章提出的是《大學》中的根本宗旨: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整個《大學》的中心思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大學之道的根本原則,意思是要求人們標榜善性與良好的德行,如忠、孝、仁、義等品質,更要求注重個人的修養,在《大學》的作者看來律己很重要,只有先治好己,才能把別人甚至是國家治理好。“在親民”則可以說是大學之道的根本任務,“親”也通“新”,遵循大學之道就是要創造出全新的人,這里所說的“新人”是從本質上徹底改觀的人。大學之道的最終目的是“在止于至善”,人們能夠“明明德”,能夠“做新民”,最后也就能“至善”,能明辨是非,能善惡分明。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最高的境界呢?第一,從思想上說明這一點,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了解至善的內涵而后再定志向。有了奮斗的目標內心就相對平靜了,內心平靜,做起事來就能夠安定穩當,安穩了就會思慮問題,周詳思量后再做事也就能達到至善的目的了。第二,從行動上說明要如何達到至善,提出了“八條目”并詳述了這八條之間的關系。八條目實際上也是實施三綱領的八個步驟:先“格物”就是要求我們去推究事物的本來原理,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致知在格物”;再致知,“物格而后知至”,是要求我們求得真正的知識,“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第三,誠意,“知至而后意誠”,就是心誠意實,以真正的誠去追求真理,“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第四,正心,“意誠而后心正”,就是要保持心境的安實,心安才能不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誠明,毫無偏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第五,修身,“心正而后身修”,是說自身的道德修養是很重要的,自己品德提高了才被別人所擁護與愛戴,“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第六,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家庭是一個國家的基本組成要素,家庭齊整而安定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穩定,“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第七,治國,“國治而后天下平”,國家是天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就是要以德治而行,國家安定天下就太
平了。
“格物”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大學》中,并且它被放在了八條目中第一的位置,也就是說儒家的倫理概念、政治觀點以及哲學基本原理從這里開始更加注重實踐的重要性,把一些抽象的東西聯系到了事實當中,這是儒學的一大進步。
明德章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說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
明也。
賞 析
朱熹認為《禮記》中的《大學》原文頗多錯簡,因此在《大學章句》中調整次序,重新編排,分為“經”和“傳”兩部分。其中“經”是孔子原話,由曾子記錄,“傳”則是曾子解釋孔子之言,由曾子弟子記錄。《大學之道章》為“經”,其余十章皆為“傳”。
《大學》“傳”文闡釋“經”文多以引用古書上的句子來完成。本章通過引用《尚書》, 深入闡明“明明德”的道理,教育人們應該不斷保持和發揚自己的美德,以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孔穎達認為,《尚書》中的原文其意在于用德,而引文則意在“自明其明德”,也就是人該如何保持和弘揚自己的美德,以完成上天賦予的“明命”。
這三條引文都是說自明其明德,但在次序深淺上仍有些區別。宋人黃榦說:“本文三引書,乃斷章取義,以明經文明明德之意。其言之序自淺而深,最為有味。克明德者,泛言之;言顧,則言明之至功;曰明命,則言明德之故。次之曰峻德,加一峻字,則又見明德之極,乃所謂止于至善者也。”也就是說,這三條引文由淺入深地闡述了明明德的道理,由于上天賦予的使命,所以人要保持和弘揚自己的美德,最后達到完美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儒家自孟子以來就強調“性善說”,認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生活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人性的變化,使得與生俱來的善受到了遮蔽,并且從中生出了許多惡的品行。朱熹認為本章的宗旨是解釋“明明德”,所謂“明明德”其實就是通過個人修養來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儒家強調通過教育的作用來提高個人修養,使其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其實所謂“明明德”,在今天看來就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也就是人要通過學習來提高個人修養,以挖掘自己本性中的善念。人性本善,但由于外在環境的影響,本性中的善往往被遮蔽,所以人應該以不斷保持和發揚自己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來使自己達到完美的道德境界。
新民章
湯之《盤銘》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 :“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賞 析
大學之道的任務就是教化人除舊布新,自新自立,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所以新民就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既要君主自新,又要使人民更新。首先,君主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大公無私,樹立榜樣。要在君主明德的影響下,潛移默化,使人民能不斷提高道德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
儒家認為,人的道德修養應該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堅持提高,這樣才能達到自新新民的目的。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卻常常淺嘗輒止,稍微學到一點兒皮毛,就覺得了不起,往往以某種道德優越感來“以德驕人”。殊不知,這其實已經誤入歧途了,當人們覺得自己具有某種道德優越感的時候,往往驕傲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里,這其實已經蒙蔽了本性中的善。道德修養要“日日新”,永無間斷,因為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即使是圣人,也從不停止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盤銘》所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人如何通過不斷修養來保持和弘揚自己本性中善的方面。
所謂“明明德”,就是自我的道德修養。儒家的“明明德”講的是君子不僅自己要不間斷地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而且要通過榜樣的力量使周圍的人熏陶漸染,自然而然地致力于道德修養的提高。所以說,《大學》所講的“明明德”,其實有濃厚的實踐色彩,因為道德的力量不在于空喊華而不實的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用充實的人格力量去照亮眾人,使人們不令而行,自發地見賢思齊。“新民”的關鍵就在于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自新以新民,自正而正人,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目標。
周本來是商的眾多諸侯國之一,但卻能打敗商朝,得到了天下。究其原因,是在于周的國君古公亶父、公劉、文王都重視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并且施行仁政,從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打敗了腐朽的商朝。道德修養的提高要不間斷地堅持,并且世世代代始終如一。周能夠從一個諸侯國發展到得到整個天下,所依靠的就是這種從不間斷、自強不息地提高道德修養的傳統。正因如此,它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打敗商朝。由此可見,不管對個人還是對國家,提高道德修養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影響也是巨大的。
……

名人/編輯推薦

全彩四色印刷精裝版《四書五經精華》,一本全面解析中華文化精髓的通俗讀物。流傳千載的教科書,承載著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傳承著中華民族不朽的智慧精髓。精心遴選的篇章,通俗流暢的解讀,為現代人打造的提升正能量的勵志經典。彩色古典插圖,帶來全新的閱讀視野,開放的版面引領閱讀時尚。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一代大儒朱熹將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匯集到一起刊刻,合稱“四書”。再加上先秦的《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等五部經書,至此,后人耳熟能詳的“四書五經”正式成書。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四書五經”一直被知識分子視人作修身之法則,終生追求不止;被統治者奉為治國之圭臬,從上到下大力推行。政治家們從中尋找從政的靈感,老百姓從中尋找行為的依據。甚至歷代科舉選士,試卷命題也必出自“四書五經”。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四書五經”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至高無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從各個方面提出了封建社會人們安身立命、治國齊家、交往相處的法則。《論語》的“仁者愛人”宣揚的是忠恕;《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倡的是堅韌;《詩經》教會人們感受和抒發;《尚書》教會人們開拓與創新;《禮記》是人際關系的準繩;《春秋》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當然,“四書五經”中也有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東西,但當今天的我們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平和、從容的目光重新審視這些典籍的時候,就會發現盡管有種種時代的局限,它們依然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文學、史學、哲學、政治、經濟、教育、倫理、道德、天文地理、藝術科技等各領域精髓的全面再現。對于這樣一部延續中華文化的鴻篇巨制,我們當然是先睹為快。然而市面上通行的版本要么是原文的照搬,要么是原文配上譯文,并不適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為此,我們特地編寫了這本《四書五經精華》,精心挑選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再配以當代人的解讀。這樣一來,我們既可以通過它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現狀以及將來,也可以將古老的國學經典讀出新意。讀懂了它們,我們才算是讀懂了中國歷史。
不僅如此,這些古老的文字中記載的許多行為法則,在我們當下的這個時代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們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我們的社會需要見義勇為,我們的家庭關系需要和諧,我們的民族需要自強。這些,我們都可以從古老的“四書五經”中尋找依據。

目次

大學
大學之道章
明德章
新民章
知其所止章
知本章
誠意章
修身章
齊家章
治國章
平天下章
中庸
率性之謂道
君子依乎中庸
行遠必自邇
鬼神之為德
以孝為本
誠者天之道
成己以成人成物
君子內省不疚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吾日三省吾身
為政以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君子周而不比
八佾舞于庭
君子無所爭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己
君子喻于義
見賢思齊
孟武伯問仁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顏淵、季路侍
子華使于齊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樊遲問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舉一反三
任重而道遠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季路問事鬼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和而不同
季氏將伐顓臾
長沮、桀溺耦而耕
子路遇荷蓧丈人
孟子
孟子見梁襄王
齊桓晉文之事
莊暴見孟子
文王之囿
齊宣王問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人皆謂我毀明堂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見齊宣王
湯放桀,武王伐紂
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齊人伐燕,勝之
齊人伐燕,取之
鄒與魯哄
滕,小國也,間于齊楚
齊人將筑薛
滕,小國也
魯平公將出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天時不如地利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齊人有一妻一妾
孔子為圣之時者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富歲,子弟多賴
牛山之木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魚我所欲也
仁,人心也
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人之于身也,兼所愛
鈞是人也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欲貴者,人之同心也
仁之勝不仁也
任人有問屋廬子
人皆可以為堯舜
宋將之楚
孟子居鄒
先名實者,為人也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
今之事君者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古之君子何如則仕
舜發于畎畝之中
盡其心者
莫非命也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萬物皆備于我
行之而不著焉
人不可以無恥
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
孟子謂宋勾踐
霸者之民歡虞如也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君子有三樂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
伯夷辟紂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楊子取為我
堯舜,性之也
王子墊問
舜為天子,皋陶為士
孟子自范之齊
齊宣王欲短喪
君子之所以教
道則高矣,美矣
滕更之在門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詩經
關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桃夭
兔罝
芣?
漢廣
汝墳
采蘩
草蟲
甘棠
行露
摽有梅
江有汜
野有死麇
柏舟
綠衣
燕燕
終風
擊鼓
凱風
匏有苦葉
式微
簡兮
靜女
河廣
東方未明
二子乘舟
柏舟
墻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相鼠
載馳
淇奧
考槃
碩人

木瓜
黍離
君子于役
采葛
大車
緇衣
女曰雞鳴
有女同車
狡童
風雨
子衿
野有蔓草
溱洧
雞鳴
東方之日
甫田
伐檀
無衣
蒹葭
七月
東山
鹿鳴
采薇
公劉
尚書
堯典
甘誓
康誥
無逸
呂刑
皋陶謨
禹貢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高宗肜日
牧誓
金縢
君奭
禮記
曲禮上(節選)
檀弓下(節選)
禮運(節選)
禮器(節選)
學記
樂記(節選)
經解
儒行
易經
乾卦
坤卦
蒙卦
小畜卦
履卦
謙卦
豫卦
坎卦
離卦
震卦
艮卦
歸妹卦
巽卦
兌卦
文言
系辭上(節選)
系辭下(節選)
序卦
雜卦
春秋左氏傳
鄭伯克段于鄢
曹劌論戰
宮之奇諫假道(節選)
介之推不言祿
城濮之戰(節選)
燭之武退秦師
崤之戰
?之戰
晉靈公不君
呂相絕秦
子產相國(節選)
季札觀周樂
崔杼弒其君(節選)
春秋公羊傳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季札讓國
春秋谷梁傳
晉獻公假道滅虢

書摘/試閱

大學
“大學”原意為王公貴族子弟的學校,也可以說是培養統治者的學校,所以又解釋為“大人之學”。《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一篇論述儒家人生哲學、講述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學問的政治性論文,全文10章,共1546字。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等將其從《禮記》中抽出,并對其進行加工整理以后,與《中庸》、《論語》、《孟子》相配,合稱為“四書”,從此獨立成章。
成書背景
關于《大學》的時代和作者,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朱熹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近代以來有人認為是思孟學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秦漢之際荀子后學之作。漢以前,《大學》并沒有被十分重視,直至漢武帝時,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經典才得到了很大尊崇和整理,《大學》也隨著《禮記》成為五經之一而進入了官方的學說和必修典籍之內。
內容簡介
北宋二程兄弟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語》、《孟子》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大學》“初學入德之門”的稱呼由此而始。南宋期間的大儒朱熹更是繼承和發揚了二程的思想,傾其一生心血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撰寫成《四書章句集注》,將《大學》列為四書之首。對于《大學》,朱熹可謂是用力甚勤,不過經朱熹注釋過的《大學》與《禮記?大學篇》中體現的秦漢儒學偏重為政治民的政治觀相比較,更多的是偏重宋代儒學誠意修身的政治觀點。朱熹加入了“格物致知”章,朱學思想彰顯其中,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朱熹所詮釋的《大學》是朱學的代表,而非純孔孟之道的體現了。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準;“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大學》還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與孟子的民本論,從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中可以找到這兩點存在的痕跡。《大學》里的統治者都是以“尊長”、“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站在剝削者的立場上這么說的,他們所謂的“愛民”、“不暴戾”只是為了維護他們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只有這樣,他們無生產能力的剝削生活才能得以鞏固。
名篇解讀
大學之道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賞 析
什么是大學?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小學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識,而大學則是教人如何為人。本章提出的是《大學》中的根本宗旨: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整個《大學》的中心思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大學之道的根本原則,意思是要求人們標榜善性與良好的德行,如忠、孝、仁、義等品質,更要求注重個人的修養,在《大學》的作者看來律己很重要,只有先治好己,才能把別人甚至是國家治理好。“在親民”則可以說是大學之道的根本任務,“親”也通“新”,遵循大學之道就是要創造出全新的人,這里所說的“新人”是從本質上徹底改觀的人。大學之道的最終目的是“在止于至善”,人們能夠“明明德”,能夠“做新民”,最后也就能“至善”,能明辨是非,能善惡分明。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最高的境界呢?第一,從思想上說明這一點,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了解至善的內涵而后再定志向。有了奮斗的目標內心就相對平靜了,內心平靜,做起事來就能夠安定穩當,安穩了就會思慮問題,周詳思量后再做事也就能達到至善的目的了。第二,從行動上說明要如何達到至善,提出了“八條目”并詳述了這八條之間的關系。八條目實際上也是實施三綱領的八個步驟:先“格物”就是要求我們去推究事物的本來原理,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致知在格物”;再致知,“物格而后知至”,是要求我們求得真正的知識,“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第三,誠意,“知至而后意誠”,就是心誠意實,以真正的誠去追求真理,“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第四,正心,“意誠而后心正”,就是要保持心境的安實,心安才能不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誠明,毫無偏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第五,修身,“心正而后身修”,是說自身的道德修養是很重要的,自己品德提高了才被別人所擁護與愛戴,“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第六,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家庭是一個國家的基本組成要素,家庭齊整而安定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穩定,“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第七,治國,“國治而后天下平”,國家是天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就是要以德治而行,國家安定天下就太
平了。
“格物”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大學》中,并且它被放在了八條目中第一的位置,也就是說儒家的倫理概念、政治觀點以及哲學基本原理從這里開始更加注重實踐的重要性,把一些抽象的東西聯系到了事實當中,這是儒學的一大進步。
明德章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說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
明也。
賞 析
朱熹認為《禮記》中的《大學》原文頗多錯簡,因此在《大學章句》中調整次序,重新編排,分為“經”和“傳”兩部分。其中“經”是孔子原話,由曾子記錄,“傳”則是曾子解釋孔子之言,由曾子弟子記錄。《大學之道章》為“經”,其余十章皆為“傳”。
《大學》“傳”文闡釋“經”文多以引用古書上的句子來完成。本章通過引用《尚書》, 深入闡明“明明德”的道理,教育人們應該不斷保持和發揚自己的美德,以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孔穎達認為,《尚書》中的原文其意在于用德,而引文則意在“自明其明德”,也就是人該如何保持和弘揚自己的美德,以完成上天賦予的“明命”。
這三條引文都是說自明其明德,但在次序深淺上仍有些區別。宋人黃榦說:“本文三引書,乃斷章取義,以明經文明明德之意。其言之序自淺而深,最為有味。克明德者,泛言之;言顧,則言明之至功;曰明命,則言明德之故。次之曰峻德,加一峻字,則又見明德之極,乃所謂止于至善者也。”也就是說,這三條引文由淺入深地闡述了明明德的道理,由于上天賦予的使命,所以人要保持和弘揚自己的美德,最后達到完美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儒家自孟子以來就強調“性善說”,認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生活環境的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人性的變化,使得與生俱來的善受到了遮蔽,并且從中生出了許多惡的品行。朱熹認為本章的宗旨是解釋“明明德”,所謂“明明德”其實就是通過個人修養來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儒家強調通過教育的作用來提高個人修養,使其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其實所謂“明明德”,在今天看來就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也就是人要通過學習來提高個人修養,以挖掘自己本性中的善念。人性本善,但由于外在環境的影響,本性中的善往往被遮蔽,所以人應該以不斷保持和發揚自己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來使自己達到完美的道德境界。
新民章
湯之《盤銘》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 :“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賞 析
大學之道的任務就是教化人除舊布新,自新自立,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所以新民就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既要君主自新,又要使人民更新。首先,君主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大公無私,樹立榜樣。要在君主明德的影響下,潛移默化,使人民能不斷提高道德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
儒家認為,人的道德修養應該是無止境的,需要不斷堅持提高,這樣才能達到自新新民的目的。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卻常常淺嘗輒止,稍微學到一點兒皮毛,就覺得了不起,往往以某種道德優越感來“以德驕人”。殊不知,這其實已經誤入歧途了,當人們覺得自己具有某種道德優越感的時候,往往驕傲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里,這其實已經蒙蔽了本性中的善。道德修養要“日日新”,永無間斷,因為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即使是圣人,也從不停止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盤銘》所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人如何通過不斷修養來保持和弘揚自己本性中善的方面。
所謂“明明德”,就是自我的道德修養。儒家的“明明德”講的是君子不僅自己要不間斷地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而且要通過榜樣的力量使周圍的人熏陶漸染,自然而然地致力于道德修養的提高。所以說,《大學》所講的“明明德”,其實有濃厚的實踐色彩,因為道德的力量不在于空喊華而不實的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用充實的人格力量去照亮眾人,使人們不令而行,自發地見賢思齊。“新民”的關鍵就在于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自新以新民,自正而正人,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目標。
周本來是商的眾多諸侯國之一,但卻能打敗商朝,得到了天下。究其原因,是在于周的國君古公亶父、公劉、文王都重視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并且施行仁政,從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打敗了腐朽的商朝。道德修養的提高要不間斷地堅持,并且世世代代始終如一。周能夠從一個諸侯國發展到得到整個天下,所依靠的就是這種從不間斷、自強不息地提高道德修養的傳統。正因如此,它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打敗商朝。由此可見,不管對個人還是對國家,提高道德修養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影響也是巨大的。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