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身體的鄉愁(簡體書)
滿額折

身體的鄉愁(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價
:NT$ 179 元
優惠價
8715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身體的鄉愁》中,作者講述了我們的八種“身體鄉愁”。本書帶你回到鄉野和市井,回到生活的本義,回到身體原來的細膩和溫婉,尋找味覺、體會饑餓、感悟疼痛、領會五官;回到慢、空和靜的美學,體念孤獨和歸屬,找回靈性,拯救我們淪陷、污染了的身體場、生活場、美學場和精神場,恢復到素樸而干凈的本來面貌。
其中《老去的舌尖》一文,發表于韓寒主編的《ONE?一個》雜志,曾被廣泛轉載、討論和關注,書內多篇文章曾引起網絡熱議。

作者簡介

林東林,雜家,生活主義者。出身理工,文藝謀生,入錯行多年。既喜歡安靜孤獨,也享受市井繁華,常常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多年來游走于鄉野和城市之間,尋味現代人丟失的市井生活。
生性敏感,興味廣泛。著有文學、史學和情感隨筆多部,文筆清麗有味,說理論物明辨無礙,知人論世溫情款款。曾居于廣州、桂林、上海、成都,現居北京。另有作品《情到濃時情轉薄》《謀國者》

名人/編輯推薦

找不回來的都是鄉愁,一輩子的努力,就是為了做回人
尋味我們丟掉的:饑餓感、疼痛感、五官感、生活感、審美感、孤獨感、歸屬感、靈性感
找回城里人淪陷了的身體場、生活場、美學場、精神場!
東林兄的這部《身體的鄉愁》,是一部奇特的隨筆集。看似東拉西扯,卻又自成章法。涉及知識甚廣,探索人類身體日漸麻木的諸般感覺,引經據典且兼以個體回憶,文筆散淡而韻味十足。這是中國文人少有的一路刀法,是一種很難歸類的文體實驗。
——野夫
我一路跋山涉水、開疆拓土,筆下的文字自己流淌漫溢,流出我心里的堤壩和圍墻,從世界的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從一條河流旁邊到一座遠山旁邊,帶著那些地方的氣味、情緒、植物、水土、人群和街巷,筑建起一個用身體感受來的皇天后土和山河大地。
——林東林

近身情怯
1
臺灣美學大師蔣勛先生寫過一本書,叫《感覺十書——蔣勛談美》,寫的是我們的一些基本感覺,昧覺、聽覺、視覺、觸覺等。2012年元旦,我在臺北的敦南誠品書店看到這本書時,不由一怔。
那時候我正在寫的眼下這本書,和蔣勛先生的書有一些相似之處,不過我最先萌生寫這本書的念頭,卻是2012年8月的一個讀書會上。記得那次分享的是《富蘭克林自傳》,分享這本書的人講得風生水起,我卻開了小差,忽然產生一個想法:我們的身體,正在丟失什么?
我想到的,是正在丟失的八種感覺:饑餓感、疼痛感、五官感、生活感、審美感、孤獨感、歸屬感、靈性感。這八種感覺,在農業時代到工商時代的過渡中,在越來越現代化、西方化和都市化的生活中,我們逐漸感受微弱或正在消失。它們像炊煙離開大地和村莊一樣,離開我們的身體,越飄越高,越飄越遠,直到消失在茫茫的天空深處。
是的,在日常生活的世界,我們正在不知不覺地被“去身體化”。對農耕和土地,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似乎越來越淡忘了,越來越陌生了。這不單單是說已經習慣于都會生活中的人,其實即使還在土地上耕作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們用收割機,用插秧機,用化肥和農藥,而不是用雙手、鋤頭和農家肥去耕種,也不見汗水和日出日落,今天的農民已經成了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或跟土地的一種親密。我們長期建立起來的勞作和身體的關系,在這個時代破產了。
所以,無論是都會中人還是土地上的人們,長期奔波在現代生活中,其實我們已經對這種工商時代的便利和欲望習以為常,我們被這種嚴重的依附關系淹沒了、吞噬了、綁架了,我們正在丟掉身體、丟掉自己。丟掉的這些基本感覺,包括饑餓、疼痛、味覺、聽覺、視覺、靈性、孤獨和美學,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鄉愁,是人之為人的鄉愁。這種鄉愁不是地理上的鄉愁,而是大的時代的鄉愁,所有人都難以逃避,它像一張大網被從水底拉起,沒有一個人能成為漏網之魚。
古人回家是近鄉情怯,今天我們面對身體,會近身情怯么?那些從小建立起的味覺、聽覺和嗅覺是否安在,已面目全非還是支離破碎?
其實我寫這本書是有自己的野心的,不單單是要為自己尋找鄉愁,還是要為這個年代的所有人尋找鄉愁,更是要為這個時代尋找鄉愁。
看著一張張在今,天現代都市社會中枯槁又布滿風塵的臉龐,我想起小時候。那是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那是中原大地的一個普通村莊,幾百戶人家都靠種地謀生,雖然有謀生的壓力和勞作的艱辛,但他們都是快樂的、風神俱在的,他們的身體在享受著勞累和汗水,發掘著眼、耳、鼻、舌、身的潛力空間,他們的夢鄉是踏實而甜蜜的。
曾幾何時,我們丟掉了身體,一心向外尋找出路和榮華,不再用腳步丈量大地,不再用淚水表達憂傷,不再用勞累換取美夢。我們在通往永無鄉的路途上丟掉西瓜撿起芝麻,把自己弄得支離破碎,身體的每一個官能都在尋覓它自己的刺激,而埋葬了最初的酸甜苦辣咸淡。
對此我曾跟朋友說,人群的故鄉是人,我們的故鄉是我。世道人心的感受,是從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建立起來的,每個人找不回自己,這個時代也就找不回這個時代。江山無情,看著萬物枯萎凋零。
2
美國女作家麗貝卡一索爾尼,寫過一本《浪游之歌:走路的歷史》。在一個我們都被室內所形成的一系列空間——家、汽車、健身房、辦公室、商場——與世界隔絕的時代,她懷念起走路的歷史,懷念起古往今來的“行者”。在一個不用腳的年代,她產生了對路的鄉愁。
鄉愁,是人類永恒的情感。我們經常說對故鄉的思念,對童年的思念,對過往生活的思念,其實我們最該建立的,應該是對自己身體的思念,就像是麗貝卡對雙腳、對散步、對大地、對曠野的思念一樣。
在這本書中,我所說的鄉愁,有味覺上的,有視覺上的,有觸覺上的,有審美上的,有精神上的,有靈性上的,是一個人對自己人之為人的鄉愁,是對自己原始的、簡單的、樸素的身體本能的一種鄉愁。
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不會饑餓了,不再對食物有欲望,對味道有欲望,也不再對知識和精神有欲望了;很多時候感覺不到疼痛了,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開始麻木起來,對生活碾壓過的痕跡無動于衷;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美了,感受不到孤獨和憂傷了,找不到歸屬了,沒有靈性和直覺了。從小建立起來的身體的細膩和婉轉,開始越來越粗糙、越來越形而下,被物質和官能拖出身體,撒在時代的曠野里。
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之前建立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簡單純真,與朋友之間的坦誠信任,與知己之間的金蘭刎頸,與父母之間的敬愛歸屬,與兄弟姐妹之間的手足情深,都越來越淡了。漢朝的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后,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我們呢?當我們在這個時代中了科技和商業的“仙人跳”,中了它們的蠱,身上那些坦誠、情義、仁愛、孝順,大多也都隨著升天了吧?
行筆至此,我還在一次次懷念筆下的那些人物:懷念我的父親、大舅、伯父、叔叔、兄長,懷念外婆家的鄰居小腳老太太、50多歲的酒鬼羅杯性、修古書的老熊、寫詩的老陳,懷念小時候從我家門前吆喝而過的磨剪刀補鐵鍋的手藝人、劁豬的小販、給我做木頭手槍的木匠鄰居,懷念我未謀過面的外公、我4歲時去世的祖父、喊冤上吊的遠房堂哥以及慈祥和藹的祖母和外婆,懷念我鄉下那些精壯的漢子、成都街頭巷尾的老頭老太太,是他們給了我一個遠去的、斑斕的人世。
這本書的有些篇章,有些寫在北京五環和六環之間的康營小區,有些寫在臺灣地區和香港以及泰國,寫在我鄉下祖居的老屋中,有些寫在南來北往的飛機上、火車上,、大巴上,有些則寫在四川成都的鄉居歲月里。
我至今還記得,在成都三環邊上、川師大北門的嘉和園小區里,在一個墻角的石凳上,八個老太太在我身邊前后摸紙牌。我一手拿煙、一手敲擊鍵盤,煙圈一圈一圈飄過一行行字,消散在空中;在望江樓公園的茗榕樓茶館里,聽著周圍的人擺龍門陣、搓麻將、喝茶聊天,在那樣的市聲中我找到一種親切和靈感,找到一種現代都市社會和生活方式中所沒有的東西,帶著它們寫下一篇篇帶著川音川味的文字。
這本書我從北京的冬天開始寫起,一路跋山涉水、開疆拓土。我筆下的文字自己流淌漫溢,流出我心里的堤壩和圍墻,從世界的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從一條河流旁邊到另一座遠山旁邊,帶著那些地方的氣味、情緒、土壤、植物、水土、人群、街巷,建立起一個皇天后土的山河大地。我很愿意把這個結束的地點選在成都,選在成都4月的春天,這里的安閑和巴適、舒緩和自在,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心里歸宿。
最后我想說的是,唯愿在城市、在現代生活中浸釀多年的諸位,能從我的鄉愁經驗里讀出你的、你們的鄉愁,在異鄉找到身體的故鄉!
2013年4月1日于成都

目次

自序
近身情怯/1
饑餓感
遠古的饑腸/2
餓的治愈/6
學會饑餓/11
味覺的喪失/18
六味和人生/21
餓的性格/27
饑餓的鄉愁/31
疼痛感
以前的疼/38
痛是一種香(1)/42
痛是一種香(2)/44
痛的反應/47
疼的轉化(1)/50
疼的轉化(2)/53
疼的覺性/56
五官感
從眼到心/60
老去的舌尖/64
木匠的手/70
走過的路/76
聽到的世界/83
回到哭,回到笑/86
聞不到的味道/92
皮膚上的江山/98
生活感
衣裳的欲望/106
吃住的根/112
行走和旅行/116
醬的滋味/121
作料和藥材/127
酒里的童年/134
花和山水(1)/138
花和山水(2)/141
審美感
身體的美/146
空的美學(1)/151
空的美學(2)/154
靜的美學(1)/157
靜的美學(2)/160
慢的美學(1)/163
慢的美學(2)/166
自己的美/170
孤獨感
詩人的孤獨/176
奢侈的孤獨/182
唐朝的孤獨/186
俠的孤獨(1)/191
俠的孤獨(2)/195
隱的孤獨(1)/198
隱的孤獨(2)/202
流浪的孤獨/206
死亡的孤獨/212
歸屬感
手足的歸屬/220
知己的歸宿/224
愛情的落幕/228
失落的江湖/233
生活的歸屬/238
癖的歸屬/244
自己的歸屬/248
人世的歸屬/252
國家的救贖/257
靈性感
回到簡單/264
靈性的消散(1)/269
靈性的消散(2)/272
靈魂的遠去(1)/275
靈魂的遠去(2)/278
過去的鬼(1)/281
過去的鬼(2)/284
過去的鬼(3)/288
后記
退一步聞花香/291

書摘/試閱



今年有一部很紅的紀錄片,叫《舌尖上的中國》,片子拍得雖然好,但是邏輯卻弄反了,并不是那些食物丟掉了、風化了,而是我們的舌尖不行了。味道銹了,舌頭也跟著老了。
品酒大師的舌頭,可以嘗出幾千種酒的細微差別,說明舌頭的品味本領,可以潛力無限。然而我們的舌頭,卻伴隨著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飲食,一天天地遲鈍了,正所謂什么樣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樣的廚師,什么樣的飯菜也造就了什么樣的舌尖,天下一物養一物。
在野夫的《看不見的江湖》中,他寫了一個舊時獄友黎爺。黎爺是一級廚師,乃一代川菜大師黃敬臨的再傳弟子。有一次,野夫和他比做拍黃瓜,兩盤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結果都說其中一盤好吃,翻開盤底一看,果然寫的是黎爺的名號。黎爺做拍黃瓜有訣竅:訣竅就在一拍之中,野夫用的是鐵刀拍的,黃瓜上有鐵腥味,黎爺是用木片拍的,黃瓜的清爽皆還留著。
這讓我想起做蛇肉來,蛇肉雖然細嫩鮮美,但也是怕鐵,不能用鐵刀和鋼刀切,而是要用竹片切,一旦沾了鐵腥味,就再也沒有那種細膩、香滑和美味了,舌尖空無用武之地。
黎爺還有一個燒制鹵肉的法門,燒鹵肉大都知道放五香八角等,但真正的竅門,是在鍋蓋上,不蓋鍋蓋的肯定比蓋了的差,鐵鍋蓋、塑料鍋蓋肯定比木鍋蓋差,雜木的鍋蓋肯定比水杉木的差,水衫木的新鍋蓋肯定遠不如用了半輩子的老鍋蓋,因為幾十年老湯的那種熏香,全在這木頭里藏著,當熱氣蒸騰時,被鍋蓋壓著倒逼回去,那香料的香才能深入肉縫,這叫喂。
我以前每次回到家里,最愛吃的就是地鍋燒出來的飯菜。燒的柴是自己砍的,用的水是地下汲出來的,蓋的鍋蓋是用高粱的秸稈納的,就像納鞋底一樣,分兩層,交錯著疊在一起,這樣的鍋蓋最吸味道,在高溫下也最釋放味道。有了這樣的柴禾、水土和鍋蓋,你無論是蒸饅頭、炒雞蛋還是燉肉,都能蒸煮烘焙出飯菜的好滋味,吃到嘴里,舌尖知道冷暖。
說到炒雞蛋,更是讓我遙想當年。以前的炒雞蛋,是雞蛋好,鍋也好、柴也好、油也好,炒出來的雞蛋是金黃色的,盈盈的,顫顫的,吃到嘴里是一種飽滿的香,咬下去有點筋,但是現在我們吃的炒雞蛋,都是飼料雞蛋,用的是不粘鍋、煤氣和調和油,炒出來的雞蛋碎而塌、柴而松。
我始終堅信,用木材燒出來的菜,肯定要比用煤燒出來的好,用煤燒出來的肯定要比用氣燒出來的好,用氣燒出來的肯定要比用電燒出來的好,燃料的味道通于舌尖的感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