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畫語錄(簡體書)
滿額折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畫語錄(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4 元
定價
:NT$ 504 元
優惠價
8743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國書畫筆墨問題對旅美書畫收藏家、鑒賞家、畫家王季遷先生進行了一場馬拉松式的采訪。在徐小虎的巧妙追問下,王季遷盡最大努力解釋了中國傳統書畫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大問題。二人以時而犀利時而風趣的問答,對中國古代書畫的時代風格、筆墨特質、用筆技法、構圖布局提出了各種精辟的觀點。

作者簡介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雙重血統,小學和初中學業分別完成于羅馬、重慶和上海。大學就讀于美國班寧頓學院,之后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鉆研中國藝術史,五十歲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學習,獲碩士、博士學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遷啟發,總結出“筆墨行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窮三十年之心力,綜合日本書畫斷代研究和西方的風格分析,開拓出一套清晰縝密的鑒定方法,集中體現在《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鑒》一書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學術熱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國繪畫真跡史”。

王季遷(1907—2002)
江蘇蘇州人,知名收藏家,先后追隨顧麟士、吳湖帆學習繪畫及鑒賞。1935年,當選為故宮博物院赴倫敦展覽的審查委員,逐漸確立在中國書畫鑒賞領域的地位。1949年,王季遷移居美國紐約,博覽各大博物館的書畫精品。
王季遷在鑒定書畫真偽、年代上有過人的眼力,對藝術的欣賞品味也為人稱頌。在美期間,大批私人收藏的中國書畫流散海外,他借機收藏了《朝元仙杖圖》、《韓熙載夜宴圖》、《早春圖》、《竹石圖》等大量書畫。王季遷在中國書畫方面的知識廣泛淵博,與眾多學者、收藏家交往頻繁,為西方世界真正鑒賞并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書畫,開啟了難得而又可靠的門徑。許多設有中國書畫部門的拍賣公司,也都紛紛聘請他擔任顧問。
王季遷平時撰文甚少,除本次訪談外,只留下數篇文章和吉光片羽般的書畫評語。

名人/編輯推薦

用另一種方式觀看中國畫
高居翰
全世界各民族中,中國人向來最崇尚以書面文字作為傳遞知識與智慧的方式,但他們也一直都知道,有些種類的知識無法輕易以文字傳遞。就以對于繪畫最微妙、最內在的感知而言,通常都是師徒間口傳心授,僅偶爾公之于世,付印為山水畫或關鍵鑒定“秘訣”的文集或隨筆,但精簡或稀釋之處在所難免。即使在中國論繪畫類的文獻中,這種情況亦不例外,盡管直到近代,中國這方面著作眾多豐富,無疑是世界之冠。
因此,以往不曾出現本書這樣的著作,也就不能單純歸因于幾百年來受到的忽視。本書的誕生,有賴于難得的機緣巧合——結合當代數一數二的中國傳統鑒賞巨擘王季遷,以及擁有雙重語言文化背景的提問者一詮釋者徐小虎,她具備知識、熱情與耐心,引導王氏道出他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形諸文字的東西。透露這么多并不符合傳統,之所以如此,是為了回應本身就屬非傳統或傳統上不會提出的問題。徐小虎以靈敏而尊重的態度,引出王氏的看法、懷舊與感知,并加以闡釋,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否則除非長期親炙王氏這等知名收藏家一鑒賞家,不能有幸與聞,但這種經驗古代中國少見,今日更是難得。本書開頭,王氏自述他的鑒賞的訓練,此種養成方式已不可再得,令人思之悵然。吾人現今旅行較此前便利甚多,有機會觀賞博物館藏品,并受惠于良好的復制品、幻燈片與照片,因而比起任何二十世紀之前的中國鑒賞家,能更準確地接觸更多的中國繪畫(只要肯投入時間),但是,我們無緣像過去的畫家及其贊助者那樣近距離欣賞畫作了。
本書勝義繁多。僅就中國藝術家一收藏家的養成,以及如何讓見解更敏銳的論述而言,本書就頗值一讀,遠非早先那些簡略而傳統的敘述可相比擬。我們可從中洞悉收藏的通則——例如宜讓藏品內容保持流動,透過買賣或與其他藏家交換而改變。如此可同時提升藏品的品質與自己的眼力。我們可得知贗品的原委,如何制作,又(有時)可以如何察覺。我們也學到,那些傳統“主流”中占有穩同地位的鑒賞家(王氏在這個角色上的條件當然更杰出)如何看待不同的主要與次要大師,為何會認為董其昌高過后來追隨古典派的人,而牧溪的成就(在他們眼中)又為何因筆墨的弱點而黯然失色。我們也學到許多紙與絹、墨與顏料與毛筆的知識,還有墨施于紙上、墨或顏料施于絹上等無數的講究。
最后一項——筆墨或用筆——乃本書主旨,而如果認同書中見解,那么筆墨也正是(至少過去七百年左右)中國畫家與評論者最念茲在茲者。誠如徐小虎在(當時的)引言中指出,這種強調很有價值,可矯正西方學者在中國繪畫著作中忽略或低估此藝術層面之弊。 在此也要提醒讀者,不應過度解讀王氏某些強調筆墨重要性的主張,或是忘記參照他別的論點。他在書中提及,曾與孔達(Victoriacontag)合著一本中國畫家與收藏家印章的著作,也在別處談到,該書曾遭人誤用,將畫作印章與書中比對,作為主要的鑒定工具。類似的危險,本書也可能有。筆墨是鑒賞中國畫的重要準則,但僅是準則中的一項。筆墨有可能是判定真偽的決定性因素,此時原作與仿作的區別,可能主要取決于對大師之“手”的認識;但另一方面,在判斷品質高低時,完全成功的畫作必定是一連串不間斷的力道與堅強的關系,從單一筆墨,透過筆墨建立的形式與形式結構,直到整個構圖,此時筆墨乃是其中最小——或者說,最基本——的組成。王氏喜用歌劇作類比,他認為歌聲(筆墨)最為重要,而熟悉的劇情(畫作)正好有助于將注意力聚焦于此風格元素。的確,許多較晚期的中國畫,特別是構成王氏鑒賞傳統的核心作品,如果純就畫作來看,往往并不動人,但是這里有兩項重要的“但書”:首先,對歌劇的態度已經轉變,不論歌聲多么優美,現在大多數評論者與聽眾也要求它具有戲劇性——觀眾當然知道故事,不過他們熟知哈姆雷特的故事,卻仍一再觀賞推陳出新的重演;其次,如果這種類比能完全成立,那么宋元名作——如黃公望或王蒙的重要山水畫——近似的仿作或“表演”,只要筆墨夠好,就可視為第一流作品,但事實上,整個中國繪畫史從未有過這種案例,繪畫從來就不是純粹的表演藝術,如上述類比可能產生的推論那樣。
不待贅言,實地從事鑒賞時,王氏完全了解這一點(根據我與他共同觀看數千幅畫作的心得),他不僅看筆墨的內在品質,也看筆墨在建立形式,以及形式性或捕述寫實性的結構功能之作用。他在“無筆跡’’的討論中,認定此種特質“正是好筆墨的定義”,贊賞看來完全自然的筆墨,宛如鳥跡或房屋漏痕,卻能同時“描述自然的面貌”。在對倪瓚的精辟討論中,他把倪氏當做筆墨為重的典型例子(南于倪氏絕對“平淡”的構圖,面面的追求與變化降到最低),但點出某件倪瓚偽作缺點時,卻指引觀者看到畫中“遠方的石頭只是筆畫的結合……說不上有任何實在的結構”。對比之下,真跡“幾乎看不到任何不必要的姿態和筆面。倪的石頭結構中存在有生機的內在邏輯”。作者的失敗,在于“甚至沒有成功地達到與倪瓚形似,他的畫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
任何類別的理論性著作,通常都會著眼于敵對者,熟知有待導正的普遍錯誤與誤解。對十四世紀以降的傳統鑒賞家而言,敵對者就是欠缺教養的觀賞者,只會欣賞簡單的圖畫性價值、“景色”,或裝飾性美感,或某種明顯的制式技巧。為批判這些缺失,發展出了一套特別的說辭,有時甚至矯枉過正,以致鑒賞家只專注于作品的筆法,而無視它作為一幅圖畫或一件美麗物品的存在。王季遷雖然不時運用這套說辭,卻能以實際鑒賞家的身份超乎其上,而他在本書的主張,整體讀來,精妙程度超乎其上。再者,部分得歸功于徐小虎絕妙的發問,時而牽動他回頭思考畫作整體,或點出他的論點看似矛盾之處,迫使他想辦法化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耐心而有趣地教給我們觀看中國畫的另一種方式。任何讀者只要仔細閱讀,并不時參照書中插圖,都會發現自己對這些無價藝術杰作的欣賞,已增添一重新境界。對此我們都該深為感謝。
(李明澤)

目次

書摘/試閱



自序
小虎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亞洲藝術與考古研究所進修時(1964—1967),有幸在老師帶領下,與同學一同拜訪著名收藏家、鑒定家和現代書畫家王季遷(己千,1907—2003)先生,參觀他曼哈頓家中的書畫收藏。我這離開了中國已經十七八年的“文化孤兒”,第一次在美國看到住宅墻上掛著真正的中國畫,一種說不出的快樂涌上心來。再看到畫桌上的硯臺,還有大大小小的中國毛筆掛著躺著,聞到墨香的味道,突然感覺像魚跳回水中那種無限的愉悅。我試著跟王老用已荒廢多年的中國普通話對談,好像回到了家,感動至極。看見我倆在一角那么親密地互動,老師與同學們很不以為然,因為那種放肆行為是不妥當、非學術性的。眼看惹起眾人不滿,我只有乖乖地閉口上課!
我由于過去十三年一直待在強調“從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班寧頓大學(BenningtonCollege),愉快地生活、學習著,親自動手從事繪畫、捏陶、音樂、舞蹈、戲劇,等進了書呆子般的普林斯頓研究所,才發現師生都是在“間接”地做學問,靠著歷代文獻與學說為立論的基礎。當時還沒有日本二玄社原寸原色的復制品,只能拼命看少數中國書畫圖錄著作上極小又模糊的圖片,或者一些能放大的彩色幻燈片(有時包括畫作局部),以兩兩并排比較的方式,來做分析研究。雖然后者相當有效,但是失去了原寸原色的重要考據價值,而且當時我們只能以西洋的結構分析法,來觀察中國繪畫的質量與時代的特征。
王老把古畫一張一張掛上墻去,或鋪在桌子上,然后口若懸河地講解它們的筆墨如何如何。這是課堂上不大聽得到的內容,小虎大開心又很好奇,卻閉著嘴不敢多問,因為老師預先吩咐過同學一些基本倫理,包括在收藏家家里別說太多,尤其別說東西是假的,等等。后來王老先生突然說:“你們既然要了解中國繪畫,那么就應該自己提筆來畫,這樣就能慢慢體會筆墨的滋味與好壞。這樣才能真正地入門啊!”聽到此話,小虎再也忍不住了,跳起來說:“太好太棒了!我們快快來吧!”因為這正是“從做中學”的學習法呀。王老接著說:“你們不用都到紐約來,我將親自每周到普林斯頓去一趟,我會帶宣紙、筆墨來給你們用,慢慢地就……”“王先生高齡,絕對不能如此耗費精力。您這真是太客氣了,我們絕對不能接受如此大的恩惠。”老師幾句話打斷了王老先生的念頭。
在南回的路途上,老師把小虎好好地痛罵了一頓,但是小虎不服,說:“如果我們研究中國古代食譜,是否得拿著菜刀與鍋鏟,真正下廚去做做看?畫畫如同烹飪,有各種文字難以道出的微妙細節,包括動作的姿勢、力量、時間、水份,等等。自己不動手,如何能體會呀!”同學們好像頗贊同這種看法,但都沉默不敢開口,也替我擔心,車子里的氣氛很緊張。過了一陣子,老師冰冷地說:“這里不是班寧頓大學!我們是做學問的。畫畫不是學問,不科學。我們作研究,用不著畫畫。我們用科學性的結構分析就能精確判定出一件作品的制造年代,誤差在二十五年以內。”
經過班寧頓十三年創意培養與活力的熏陶,小虎蠻自然地就能感覺到畫作是否具有生命力,還有構圖的好壞。而且我一直好奇至極,上課不怕提問題和發表意見,因此和老師的沖突不斷,終于導致被開除。還記得老師嚴厲地指著小虎的臉說:“你不是學術材料,我不能把你塑造成好學者。你給我走開。我會讓你一輩子不能在這個領域工作!”面對那如猛獅般的面孔與威脅,小虎不禁放聲大笑,回道:“您可以試試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3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