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後現代主義問題研究名著導讀(簡體書)
滿額折

後現代主義問題研究名著導讀(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
優惠價
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後現代主義哲學孕育於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60至70年代,後現代哲學成為一股令學界矚目的熱潮。隨著後現代文化思潮在現代性時空中的充分展開,以及世界各國學者對之進行的研討與交流的日益深入,後現代概念譜系的核心即後現代哲學概念也日益清晰地展現了出來。
本書精選了當代歐美學者關於後現代主義問題研究的15本著作,按照著作的出版時間順序排列,以便讀者清晰瞭解後現代性問題論爭的由來及主要問題域。本書對深入研究後現代哲學觀念的產生、基本觀念、與現代性的辯證關係等總體性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還對深入研究後現代的文化、社會政治問題、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李福岩

哲學博士,瀋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哲學動態》《社會科學戰線》《人文雜誌》《讀書》等刊物山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3部《馬克思政治哲學與後現代政治哲學的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哲學思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小康社會與民主》(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主編教材3部。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為“漢譯現代西方學術名著導讀政治哲學編”叢書之一,該叢書精心選編現代西方政治哲學名著,對所選編著作撰寫導讀,強調對文本的第一手資料的分析,力求實事求是地解讀文本的本真含義,把經典著作的解讀和研究同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試圖揭示其當代的意義和學術價值,以利於研究性地學習。本書適合大學本科生、研究生作為後現代主義問題、社會政治哲學問題研究參考書,同時可以作為從事文學、社會學、政治學、思想史、學術史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

目次

◎目錄
一、《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
[法]讓佛朗索瓦•利奧塔爾

二、《論現代和後現代的辯證法》
[德]阿爾布萊希特•維爾默

三、《我們的後現代的現代》
[德]沃爾夫岡•韋爾施

四、《後現代精神》
[美]大衛•雷•格裡芬

五、《後現代主義文化――當代理論導引》
[英]史蒂文•康納

六、《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
[美]戴維•哈維

七、《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英]邁克•費瑟斯通

八、《政治理論與後現代主義》
[美]斯蒂芬•K懷特

九、《後現代轉向》
[美]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科爾納

十、《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
[美]波林•羅斯諾

十一、《生活在碎片中――論後現代道德》
[英]齊格蒙特•鮑曼

十二、《後現代社會理論》
[美]喬治•瑞澤爾

十三、《後現代性》
[加]大衛•萊昂

十四、《後現代主義的承諾與危險》
[美]米勒德•艾利克森

十五、《黃昏後的契機:後現代主義》
[英]凱文•奧頓奈爾
後記

書摘/試閱

一、《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

[法]讓佛朗索瓦 ·利奧塔爾著

車槿山譯

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作者簡介

法國學者讓佛朗索瓦 ·利奧塔爾(1924—1999),是當代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讓佛朗索瓦·利奧塔爾又譯為“讓佛朗索瓦·利奧塔”,或“讓佛朗索瓦·利奧塔德”。

1924年,利奧塔爾生於凡爾賽。他的少年時代是在二戰和德國納粹對法國的佔領中度過的,納粹的暴行給他的少年生活抹上了濃重的陰影,也激勵了他的成長及思想的成熟。青年時期,他在巴黎大學學習哲學和文學,並積極參加工會的政治活動,在1940年前後,他發表了一些政治論文。1950年,他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在法屬阿爾及利亞一所中學任教。1955年,他成為激進團體“社會或野蠻”的阿爾及利亞分支的領導成員,並參加了反對法國侵占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政治活動。1966年,他決定脫離馬克思主義團體和政治活動,開始從事學術研究。1968年,他作為巴黎第十大學的講師,參加了著名的“五月風暴”學生運動。1971年,他獲哲學博士學位,並以論文《話語,圖形》獲得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的教授職位,直至1989年退休。他還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如美國的霍布金斯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大學,巴西的聖保羅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利奧塔爾一生出版了約 40本著作和論文集,所涉獵的學術領域有現象學、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等。其主要著作有:《現象學》(1954年)、《話語,圖形》(1971年)、《利比多經濟學》(1974年)、《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1979年) 、《論正義》(1979年)、《爭論》(1983年)、《給後人的後現代解釋》(1986年)等。

寫作背景

20世紀60年代以來,進入後工業階段的西方社會在文化和哲學上體現了鮮明的特徵:理性、理性的崇高性、終極價值、終極真理、整體性、普遍性被進一步懷疑;主體被拋棄,語言結構取代了主體和世界的結構;解構成為一個響亮的口號,等級制度、傳統教條、傳統道德開始受到人們的重新審視。與此相應,後現代主義在美國和法國興起,不久波及德國、日本,在蘇聯及其他國家也有所反應。有人認為,它是現代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進入信息社會、新技術革命時代資本主義制度各種危機的產物。後現代主義問題涉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及蘇聯文化的認識和評價,是一個有關全球文化處境的問題,因此引起人們的關注。

利奧塔爾少年時代經歷過二戰和德國納粹對法國的佔領。納粹的暴行,尤其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大屠殺,成了利奧塔爾不斷反思的對象,也令他對黑格爾思辨敘事的前提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產生懷疑,這成為利奧塔爾後現代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1968年法國學生的“五月風暴”運動後來也成為利奧塔爾思想的主要動力,他反复思索這場運動,並由此對自啟蒙運動以來的自由、解放敘事表示懷疑。利奧塔爾的後現代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氛圍中成熟起來的,他對後現代文化轉型時期的知識、思維、價值觀念等變化的全面考察最終成就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

此書寫作的直接動因,是利奧塔爾應魁北克省政府大學委員會主席的要求而提交給該委員會的關於最發達社會中知識狀態的報告。

中心思想

此書的研究對像是 “後現代條件下的知識問題”,涉及19世紀末以來,科學、文學、藝術行為原則影響的文化狀態。對現代的評論的正確性和真實性提出質疑。指出後現代的科技發展向人們提供了權力的增長,使知識變成了商品,成了決策的因素與手段。技術標準並不能判斷真實與正義,在分歧中產生了相對臨時的、制約性的真理標準。在此書中,利奧塔爾將“後現代”一詞定義為對元敘事的懷疑。所謂元敘事,主要是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思辨敘事和啟蒙運動的解放敘事。在普遍適用的宏大敘事失去效用後,具有有限性的“小敘事”將會繁榮,賦予人類新的意義價值。此書的言說方式主要有三點支撐,即合法化問題,指示性陳述、規定性陳述和語言遊戲,發話者、指涉物和受話人結構。這三點既可以使我們了解利奧塔爾的理論歸屬,也可以了解其理論特點,還可以體悟後現代的一般特點。

全書分為引言和正文十四章,集中於後現代社會背景下知識狀況的研究,以語言應用學觀念與方法探討了關於知識(科學知識和敘事知識)在後工業社會中所面臨的畸變、悖謬和可能性,共約 8萬字。正文的第一章至第三章,確定了研究的範圍、問題和方法。第四章至第五章,說明了社會關係的性質。第六章至第十章,講述了語用學與知識合法化和非合法化的問題。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研究了達到合法化的方法。

分章導讀

引言 利奧塔爾開篇就指出了此書的研究對像是最發達社會中的知識狀態,並且決定用 “後現代”命名這種狀態。他說,“後現代”一詞正確標示出當今文化的方位和變化的狀況,“這個詞正在美洲大陸的社會學家和批評家的筆下流行,它指的是經歷了各種變化的文化處境,這種變化從19世紀末就開始影響科學、文學和藝術的遊戲規則了”利奧塔爾.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利奧塔爾試圖通過與現代敘事危機的比較來定位這些變化。在他看來,現代哲學使自身合法化的話語就是啟蒙敘事,這種話語明確地求助於諸如精神辯證法、意義闡釋學、理性主體或勞動主體的解放、財富的增長等某個大敘事。在啟蒙大敘事中,知識英雄為了高尚的倫理政治目的而奮鬥,即為了宇宙的安寧而奮鬥。

利奧塔爾指出,這種啟蒙大敘事自身也面臨著合法性的危機,後現代就是這種對元敘事合法性的懷疑。後現代並非為權威者所役使的工具,它能夠使我們對形形色色的事物獲致更細微的感知能力,獲知更堅韌的承受力寬容異質標準;後現代知識的法則,不是專家式的一致性,而是屬於創造者的悖謬推論和矛盾論。利奧塔爾在對後現代知識狀況的敘事危機的考察中,一方面批判了哈貝馬斯的整體觀、交往理論和共識真理觀,認為其所張揚的 “交往理論”和“普遍共識”下掩蓋的是回歸傳統、重樹霸主地位的實質;另一方面運用結構主義、語用學的方法考察了後現代知識的狀態,提出哈貝馬斯的討論共識“違背了語言遊戲的異質性”,因為發明總是在分歧中。

由此後現代觀念出發,全書展開了十四章具體而精彩的論述。

第一章範圍:信息化社會中的知識利奧塔爾探討了信息化社會中知識的發展變化狀況。利奧塔爾假設,隨著社會進入被稱為後工業的年代以及文化進入被稱為後現代的年代,知識改變了地位。科學知識成了一種話語,因為自 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的幾十年裡的尖端科技都和語言有關,如電腦和電腦語言等。科技的發展變化對知識產生了巨大影響,受到影響的主要是知識的兩個主要功能,即研究與傳遞,書中重點討論了傳遞。在這種普遍的變化中,知識的性質不會依然如故,信息化社會中的知識必須轉化為信息,才能進入新的渠道,成為可操作的。否則,這種知識便會被遺棄,這就是信息學的霸權,即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知識的生產者和使用者都必須具備把他們試圖發明和學習的東西轉譯到這些語言中去的手段。因為,只有當社會中流通的信息十分豐富而且易於解譯時,社會才能生存並獲得發展。

進而,利奧塔爾指出,知識開始外在化,過去知識的獲得是為了精神或內在修養,而現在知識的供應者和使用者與知識的這種關係,越來越具有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與商品之間的關係所具有的形式,即價值形式。不論現在還是將來,知識為了出售而被生產,為了在新的生產中增殖而被消費:它在這兩種情形中都是為了交換。它不再以自身為目的,它失去了自己的 “使用價值”。這樣繼續下去,民族和國家間的戰爭將為控制信息而戰。知識也不再以知識本身為最高目的,知識失卻了它的傳統價值。主要的差異不在於有知識與無知識之間,而是像資金一樣,存在於“有償性知識”與“投資性知識”之間。其中某些知識被保留為“決策制定者用”專用,其他的知識則在社會規範下,被個人用來償還永無終結的債務之用。

第二章問題:合法化利奧塔爾確定了本書研究的範圍是知識的合法化問題,著重指出 “合法化”問題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對此,利奧塔爾明確指出,本書的理論假設不應該給它一種相對於現實而言的預測價值,而應該給它一種相對於提出的問題而言的策略價值。這一假設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我們看不出現代科技有什麼其他方向可以替代社會的信息化。

針對近代以來流行的錯誤假象,即所謂的科技進步就是指經濟成長和社會政治力量的擴變,二者似乎必然是相輔相成的,利奧塔爾提出,科學知識並不是全部的知識,知識具有兩種形式:科學知識和敘述性知識,兩者總是處在競爭與衝突中。而且,科學知識還有一個合法化的問題。科學合法化也是一個過程,類似於立法的過程,雖然知識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但是雙重合法化的問題不僅遠沒有淡化,而且必然會變得更加尖銳。科學的合法化問題一直與倫理、政治語言之間關係密切。而科學的合法化從來就是由立法者通過一系列專門的程序與語言確立起來的,兩者之間是不可分的。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統治力量與新科技之間,相互產生了衝突,統治力量已經不能完全擁有科學知識的評價標準,那麼合法化問題就產生了。利奧塔爾進一步說,在我們這個信息時代裡,科學問題已經愈來愈是一個有關統治者施政的問題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