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楞伽經集注(簡體書)
滿額折

楞伽經集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2 元
定價
:NT$ 372 元
優惠價
8732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楞伽經》前後共四個譯本,現存三種。宋代正受禪師以劉宋譯本作主本,為此經撰寫集注。凡遇經文簡約晦澀處,採集北魏、李唐兩種譯本之長處附於其下,加簡要注釋,方便讀者參考融會。又在義理闡釋方面,參照寶臣《新說》、楊彥國《楞伽經纂》和《宗鏡錄》等中涉及此經者,取其精粹,陶鑄文字,使經文脈絡貫通。《集注》可謂參研《楞伽經》的重要文獻。

作者簡介

釋正受,號雷菴,雲門宗禪師,曾編著《嘉泰普燈錄》,為禪宗著名的“五燈”之一。

釋普明,雲門山佛學院法師。

楞伽經之漢譯本,先後共有四種,最早為北涼?曇無讖大師所譯,大致在西元412-433年間,已佚失。現存三種譯本如下:

⑴劉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簡稱「宋譯」)

⑵北魏延昌二年(513),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十卷。(簡稱「魏譯」)

⑶大唐長安四年(704),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簡稱「唐譯」)

比較這三個譯本:宋譯本採用直譯方式,最能表現此經的原始形態,但因其「回文不盡,語順西音」 ,文辭簡古晦澀,頗不易讀。魏譯本則較為顯白流暢,條理清晰,但間有「加字混文者泥於意,或致有錯」 之處。唐譯本的翻譯,最初於聖曆元年(698),實叉難陀三藏奉武則天之命重譯,初稿譯成後,未及潤飾,即奉旨回西域去了。其後於長安二年(702),由精通楞伽之彌陀山三藏,及翻經沙門復禮、法藏大師等,在實叉譯本的基礎上,詳究梵本,對前二譯“取其所得,正其所失” ,歷時二載乃成。故唐譯本在義理上較前二譯更為周備完善,文辭也更加練達,無疑是三譯中之善本。實際上由於楞伽經自身義理的深邃,即使是唐譯本,閱讀起來也有相當難度。若能三個譯本參照閱讀,對理解經文無疑將是大有裨益。

這三個譯本中,宋譯楞伽經則是早期禪宗「借教悟宗」的無上寶典。昔達摩大師傳法給慧可大師後,並授予四卷楞伽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隨著禪宗的發展,宋譯本在弘傳史上受到的重視也最大,流通也最為廣泛。現在所提楞伽經一般皆指宋譯本而言,魏唐二譯則多做為輔助閱讀。

從達摩大師往後,至五祖弘忍大師始易以金剛經為印心之經典。六祖惠能大師又因金剛經悟道,往後更盛弘般若宗旨。楞伽經遂淡出南宗系統,而偏在北宗神秀一系內得到重視和傳承。由於時代的變更,北宗衰落後楞伽經逐漸為時人所淡忘。北宋仁宗慶曆(1041)年間,張安道先生為滁州牧時,曾於一僧舍偶然發現一手抄本楞伽經,入手恍然如獲舊物,細視筆劃手跡宛然,悟為前身所書,展卷細讀而大獲所悟。張公晚年,因蘇東坡來探訪,乃付錢三十萬請印施於江淮間。蘇東坡更為序其事,並親自手書,求善工刻版以廣流通。楞伽經的弘傳,又重新得到有識之士的認識和重視。

趙宋之後,楞伽經之影響日漸擴大。明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以楞伽等三經為治心法門,親下聖諭:「令天下僧徒習通心經、金剛、楞伽三經,晝則講說,夜則禪定。」 並下令諸郡禪教僧人,會集於天界禪寺,校讎三經古注以定其說,頒行天下以廣傳持。因此楞伽經在有明一代得到很廣泛的弘傳,留下的注疏也最為豐富。

從清季以來,楞伽經之弘傳又再度衰微。至民國年間,唯太虛大師楞伽經義記可觀,今亦僅見成觀法師楞伽經義貫等零星三兩部而已。應該提及的是,目前由國外學術界校刊的楞伽經梵文本有兩種:(1)日本學者南條文雄的梵文入楞伽經,出版於1923年;(2)印度學者維迪耶的妙法入楞伽經,出版於1963年(南條文雄本的修訂本)。國內學者將漢譯本參照梵本校勘的亦有兩種:(1)民國二三十年支那內學院以宋譯本為底本,參考南條文雄校刊梵本及魏唐二漢譯本,進行詳細的譯校,而為藏要本(上海書店1991年6月影印版),對學術研究有一定價值。(2)近期黃寶生先生將維迪耶梵文本參照漢譯本,進行詳細的譯校,於每一段梵文下,置現代漢語譯文,附宋譯、唐譯文,並加註釋,而成梵漢對勘入楞伽經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這是當前研究楞伽經又一重要的案頭參考書。

在當今知見林立的時代,重新重視和弘揚楞伽經,對建立佛法正見,融合佛教諸宗,特別是扶樹達摩禪宗旨,丕振禪門宗風,無疑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在教法上,本經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為體。以自覺聖智觀照一切法空離自性相,顯示第一義自性清淨心為宗旨。以摧伏外道邪見,破斥小乘偏執,匡顯大乘為用。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門為教相。現將本經的主要內容及內在聯繫,略示如下: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三自性妄想自性緣起自性圓成實性

八識計著藏識、意、意識及五識轉八識成四智

二無我計著實有人我、法我證人法二無我智

以上四門隱顯不同,皆可相互融攝,開合無礙。以五法為例,依如來藏心為體,隨染淨緣開顯凡聖心境而為五法,束五法則為三自性,三自性所依唯有八識,八識義立方顯二無我。以二無我為例,依如來藏心所顯凡聖心境為二無我空,依二無我空以立八識,束八識為三自性,開三性而為五法。於此四義或隨觀一門,即起信、生解、修行、證果,隨其根性不同,而現有頓漸之別,凡聖區分不離人法二空,指其體性則唯清淨一味。大乘性相之法不越於此四門,若開顯法相,則立唯識宗旨;若辨其性空,則示中觀之見;若當陽直指,則樹佛祖心宗。

本經的一大特點,即廣辯佛法與外道知見的區別。按西域外道有九十五種之多,以六十二邪見為其根本。六十二見,又以有、無二見為根本。有無二見展開,則成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戲論。外道凡夫不知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如夢境、空花、水月、鏡像離於有無等四句見,執著心外有實我實法若生若滅。或計五陰假合身中實有神我、作者等自在常住能為主宰,或計五陰身死歸於斷滅名為涅槃,或計冥諦、四大、時、方、空、梵天、大自在天等自在常住能與生死諸法作因,或計諸法無因生、無因滅。其所計著若因若緣、若有若無、若常若斷、若生死若涅槃以及種種論說,以如來正智觀察,則都無實義,皆不出相、名、妄想,我法二執。故佛於此經中,以二無我法對破外道種種邪見,令知趣向解脫正道!又,二乘人雖得人空,未得法空,計著諸法心外實有,非即自心所現相分;或計善惡無記、生死涅槃各有實性。故佛以法無我破之,令知趣向大乘無住處涅槃!

關於楞伽經的古代注疏,現在有資料可詢者,共有如下諸家:唐?法藏入楞伽經心玄義一卷,智嚴楞伽經註三卷(殘),某尊宿楞伽經疏二卷(殘);宋?寳臣注大乘入楞伽經十卷,楊彥國楞伽經纂四卷,正受楞伽經集註四卷,善月楞伽經通義六卷;明?宗泐、如圮楞伽經批註八卷,德清觀楞伽經記八卷、楞伽補遺一卷,智旭楞伽經玄義一卷、楞伽經義疏九卷,曾鳳儀楞伽經宗通八卷,通潤楞伽經合轍八卷,廣莫楞伽經參訂疏八卷,焦竑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陸西星《楞伽要旨》四卷,普真貴楞伽科解十卷;清?淨挺楞伽經心印一卷,函昰楞伽經心印八卷。以上列舉楞伽經之疏注共十八家,除法藏、寶臣所依為唐譯本外,其餘皆依宋譯本。

關於雷庵禪師撰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簡稱集注)的前後因緣,俱載於其閣筆記中,此不再俱述。唯於集注的結構內容,不妨再添加幾筆。禪師之注此經,以宋譯四卷楞伽為主本,凡遇經文簡約晦澀之處,則採集魏唐二譯之長以附其下,或加簡要的註釋,以方便讀者參考融會,貫通經義。義理闡釋方面,則參照寶臣新說、楊彥國楞伽經纂、唐注古本及宗鏡錄中有涉此經者,採其精華而陶鑄之,務使註釋詞理修暢,經文脈絡前後貫通。稿成於宋慶元二年(1196),朝議大夫沈瀛為作序言,盛讚集注之精妙:「字字訂前人之訛,句句說經意之盡,其文不晦僻,其義又坦明,使蘇內翰復生而見之,亦歡喜讚歎不盡,而況餘人乎?」集注的出現,無疑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楞伽經註疏中之精品,是參研四卷楞伽的一部重要工具書。

明朝初年,保存在姑蘇幻住庵之集注慶元刻版,不慎毀於一場火災。洪武四年(1371),天界寺住持白庵金禪師,對慶元本未盡善處,進行調整和刪增,使文辭更為暢達,併購文梓重新刊刻流通。即今卍新纂續藏經(簡稱新續藏)第17冊所刊載本。一九九三年四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出版佛教名著叢刊,曾據新續藏本影印行世,並在出版說明中稱讚此書「能集諸家之長而又要言不煩,於揭示楞伽奧義不遺餘力」。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再次影印此書,以應需求。

最後,略將這次校勘凡例說明如下:

一、此次校勘正受禪師之楞伽經集注,以新續藏所刊載本為底本,查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未見其他同類參校本。此次校勘吸收了新續藏本中的校勘成果。經文校勘初期僅以大正藏、中華藏及龍藏本對勘。校勘後期,得到中山大學馮煥珍教授的幫助支持,貢獻其所校勘的清?函昰楞伽經心印電子版本,此校勘本與高麗藏、磧砂藏、嘉興藏、龍藏、頻伽藏本及敦煌文獻寫本殘捲進行了對勘,並吸收大正藏與中華藏本、民初藏要本及黃寶生梵漢對勘入楞伽經的校勘成果,頗俱學術參考價值。此次校勘,參照吸收了楞伽經心印與幾部藏本的對勘成果,及大正藏與中華藏本的校勘成果,在此對馮老師深表謝意!需要說明的是,大正藏本的底本為高麗藏本,中華藏本的第一、二、四卷皆為高麗藏本,第三卷則為趙城金藏廣勝寺本(簡稱廣勝本)。大正藏本的對校本主要有四種:思溪藏(宋刻)、普寧藏(元刻)、嘉興藏(明刻)、宮內(宮內省圖書寮本)。中華藏本的對校本有六種:資福藏(在思溪藏的基礎上增加資料)、磧砂藏、永樂南藏、嘉興藏、龍藏及房山雲居寺石經。校勘記中所引用到的藏經名稱,不出上述幾種。

二、底本之正文與註釋混排,不分章段,無句讀。此次校勘,用現代標點符號重新標註。為照顧現代閱讀習慣,對經文及註釋給予適當的分段。

三、底本所引用之經文或註疏,如「流支雲」、「實叉雲」、「新說云」、「楊雲」,分別指代魏譯入楞伽經、唐譯大乘入楞伽經、寶臣注大乘入楞伽經、楊彥國楞伽經纂,因引用頻繁,故不一一出注,唯於引文與原文有差異處,則予以註明。其他所引經論則一一加註出處。底本中的錯別、脫漏、疑似字等則一一註明。

四、底本不帶隨文的科判,章段脈絡模糊,不便閱讀。今為醒目之計,在此次校勘本中,按世尊與大慧菩薩問答內容之不同,分成若干個大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前空出一個行距,再標上㈠㈡㈢㈣等數序以作區分,使本書之內容整體上不至黏糊一塊,以裨閱讀及記識。

五、為免繁冗,底本卷尾所附音釋不再錄入此校勘本中;經文中的對話一般不加引號。

六、楞伽經文字簡古,義理幽微,古之碩德皆苦楞伽經難讀。今因雲門祖庭整理雲門宗叢書,令末學校勘雲門宗第十世雷庵正受禪師楞伽經集注。借今電子大正藏及網絡收集相關資料之便利,幾度埋頭苦讀,爬梳剔抉,六度易稿,勉成今文。深感此經句讀之大不易,又暗慚自身學業之太膚淺,這中間差謬勢在難免,墾祈諸方禪講大德,慈悲指示為盼!

後學普明合十

二○一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目次

點校說明
集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題辭
大明洪武辛亥重刊楞伽經集注凡例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卷第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卷第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2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