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近代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近代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近代史》被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全書寫於1938年,從鴉片戰爭始,終於抗日戰爭,將中國近百年的史事濃縮在短短不到十萬字裡,主題鮮明,史論兼具。書中對鴉片戰爭、天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均有條分縷析的解讀,多有新意;對於林則徐、洪秀全、曾國藩、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等歷史人物也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評價。

本次特別收錄《琦善與鴉片戰爭》《李鴻章》等七篇散論,有助我們更加全面讀懂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百年史。

作者自述

“在清華教學的時候,原想費十年功夫寫部近代史。抗戰以後,這種計畫實現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彼時他“已辭去駐蘇大使的任務,還未恢復行政院政務處的職掌,在漢口有幾個月的安逸”,“身邊圖書雖少,但是……把對近代史的觀感作一個簡略的初步報告”。


作者簡介

蔣廷黻(1895-1965),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湖南邵陽(今邵東)人。1911年赴美求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第一任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1929調入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在任期間改革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史學陣營,代表作《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

一本書讀懂中國近百年史實

附錄《琦善與鴉片戰爭》《李鴻章》等


目次

總論

第一章 剿夷與撫夷

第一節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

第二節英國人作鴉片買賣

第三節東西對打

第四節民族喪失二十年的光陰

第五節不平等條約開始

第六節剿夷派又抬頭

第七節剿夷派崩潰

第二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第一節舊社會走迴圈套

第二節洪秀全企圖建新朝

第三節曾國藩刷新舊社會

第四節洪秀全失敗

第三章 自強及其失敗

第一節內外合作以求自強

第二節步步向前進

第三節前進遇著阻礙

第四節士大夫輕舉妄動

第五節中日初次決戰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第一節李鴻章引狼入室

第二節康有為輔助光緒變法

第三節頑固勢力總動員

第四節孫總理提民族復興方案

第五節民族掃除復興的障礙

第六節軍閥割據十五年

第七節□□□貫澈總理的遺教

附錄

中國近代化的問題

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

百年的外交

再論近百年的外交

琦善與鴉片戰爭

李鴻章

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


書摘/試閱

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

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行抵廣州。經一個星期的考慮和佈置,他就動手了。他諭告外國人說:“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將爾國不食之鴉片煙帶來內地,騙人財而害人命乎?”他要外國人作二件事:第一,把已到中國而尚未出賣的鴉片“盡數繳官”;第二,出具甘結,聲明以後不帶鴉片來華,如有帶來,一經查出,甘願“貨盡沒官,人即正法”。外國人不知林則徐的品格,以為他不過是個普通官僚,到任之初,總要出個告示,大講什麼禮義廉恥,實在還不是要價?價錢講好了,買賣就可以照常做了。因此他們就觀望,就講價。殊不知林則徐不是那類的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到了二月初十,外人尚不肯交煙,林則徐就下命令,斷絕廣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圍起來,把行裡的中國人都撤出,然後禁止一切的出入。換句話說,林則徐把十三行作了外國人的監牢,並且不許人賣糧食給他們。

當時在十三行裡約有三百五十個外國人,連英國商業監督義律(Captain Charles Elliot)在內。他們在裡面當然要受相當的苦,煮飯、洗碗、打掃都要自己動手。但是糧食還是有的,外人預貯了不少,行商又秘密的接濟。義律原想妥協,但是林則徐堅持他的兩種要求。是時英國在中國洋面只有兩隻小兵船,船上的水兵且無法到廣州。義律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們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國商人把煙交給林則徐,他是教英商把煙交給他,並且由他以商業監督的資格給各商收據,一轉手之間,英商的鴉片變為大英帝國的鴉片。

義律共交出二萬零二百八十箱,共計二百數十萬斤,實一網打盡。這是林文忠的勝利,道光帝也高興極了。他批林的奏摺說:“卿之忠君愛國皎然於域中化外矣。”外人尚不完全相信林真是要禁煙,他們想林這一次發大財了。林在虎門海灘挑成兩個池子,“前設涵洞,後通水溝,先由溝道引水入池,撒鹽其中,次投箱中煙土,再拋石灰煮之,煙灰湯沸,顆粒悉盡。其味之惡,鼻不可嗅,潮退,啟放涵洞,隨浪入海,然後刷滌池底,不留涓滴”。共曆二十三日,全數始盡銷毀,逐日皆有文武官員監視,外人之來觀者,詳記其事,深贊欽差大臣之坦然無私。

義律當時把繳煙的經過詳細報告英國政府以後,靜待政府的訓令。林文忠的大功告成,似乎可以休手了。並且朝廷調他去做兩江總督,他可是不去。他說:已到的鴉片,既已銷毀,但是以後還可以來。他要澈底,方法就是要外商人人出具甘結,以後不作鴉片買賣。這個義律不答應,於是雙方又起衝突了。林自覺極有把握。他說,英國的戰鬥力亦不過如此,英國人“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虎門的炮臺都重修過。虎門口他又拿很大的鐵鍊封鎖起來。他又想外國人必須有茶葉大黃,他禁止茶葉大黃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那年秋冬之間,廣東水師與英國二隻小兵船有好幾次的衝突,林報告朝廷,中國大勝,因此全國都是樂觀的。

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信以後,就派全權代表懿律(Admiral George Elliot)率領海陸軍隊來華。這時英國的外相是巴麥尊(Lord Palmerston),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國主義者。他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要求一掃舊日所有的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於道光二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夏天到廣東洋面。倘若英國深知中國的國情,懿律應該在廣州與林則徐決勝負,因為林是主戰派的領袖。但英國人的策略並不在此,懿律在廣東,並不進攻,僅宣佈封鎖海口。中國人的解釋是英國怕林則徐。封鎖以後,懿律北上,派兵佔領定海。定海並無軍備,中國人覺得這是不武之勝。以後義律和懿律就率主力艦隊到大沽口。

定海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清廷憤懣極了。道光下令調陝、甘、雲、貴、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國腳慌手忙。上面要調兵,下面就請餉。道光帝最怕花錢,於是對林則徐的信任就減少了。七月二十二日他的上諭罵林則徐道:“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是時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隸總督琦善。他下了一番知己知彼的工夫。他派人到英國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調查英國軍備,覺得英人的船堅炮利遠在中國之上。他國的汽船,“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他們的炮位之下,“設有石磨盤,中具機軸,只須移轉磨盤,炮即隨其所向”。回想中國的設備,他覺得可笑極了。山海關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強蒸洗備用”。所謂大海及長江的天險已為外人所據,“任軍事者,率皆文臣,筆下雖佳,武備未諳”。所以他決計撫夷。

英國外相致中國宰相書很使琦善覺得他的撫夷政策是很有希望的。那封書的前半都是批評林則徐的話,說他如何殘暴武斷,後半提出英國的要求。琦善拿中國人的眼光來判斷那封書,覺得它是個狀紙。林則徐待英人太苛了,英人不平,所以要大皇帝替他們伸冤。他就將計就計,告訴英國人說:“上年欽差大臣林等查禁煙土,未能體仰大皇帝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當。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惟其事全在廣東,此間無憑辦理。貴統帥等應即返棹南還,聽候欽差大臣馳往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伸冤抑。”至於賠款一層,中國多少會給一點,使英代表可以有面子回國。至於變更通商制度,他告訴英國人,事情解決以後,英人可照舊通商,用不著變更。懿律和義律原不願在北方打仗,所以就答應了琦善回到廣州去交涉,並表示願撤退在定海的軍隊。道光帝高興極了,覺得琦善三寸之舌竟能說退英國的海陸軍,遠勝林則徐的孟浪多事。於是下令教內地各省的軍隊概歸原防,“以節糜費”。同時革林則徐的職,教琦善去代替他。

琦善到了廣東以後,他發現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英國人堅持賠款和割香港或加通商口岸,琦善以為與其割地,不如加開通商口岸。但是怕朝廷不答應,所以只好慢慢講價,稽延時日,英人不耐煩,遂於十二月初開火了。大角沙角失守以後,琦善遂和義律訂立條約,賠款六百萬元,割香港與英國,以後給予英國平等待遇。道光不答應,罵琦善是執迷不悟,革職鎖拿,家產查抄入官,同時調大兵赴粵剿辦。英國政府也不滿意義律,另派代表及軍隊來華。從這時起中英雙方皆一意主戰,彼此絕不交涉。英國的態度很簡單:中國不答應她的要求,她就不停戰。道光也是很倔強的:一軍敗了,再調一軍。中國兵士有未出戰而先逃者,也有戰敗而寧死不降不逃者。將帥有戰前妄自誇大而臨戰即後退者,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如關天培、裕謙、海齡諸人。軍器不如人,自不待說;紀律不如人,精神不如人,亦不可諱言。人民有些甘作漢奸,有些為饑寒所迫,投入英軍作苦力。到了二十二年的夏天,英軍快要攻南京的時候,清廷知道沒有辦法,不能再抵抗,於是接受英國要求,成立《南京條約》。

……

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戰百勝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國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賄賂,把他驅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廣東戰;既去林之後,當然就開戰。所以士大夫想中國的失敗不是因為中國的古法不行,是因為奸臣誤國。當時的士大夫得了這樣的一種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滿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後,林沒有得著機會與英國比武,難怪中國人不服輸。

真的林則徐是慢慢的覺悟了的。他到了廣東以後,他就知道中國軍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買外國炮,買外國船,同時他派人翻譯外國所辦的刊物。他在廣東所搜集的材料,他給了魏默深。魏後來把這些材料編入《海國圖志》。這部書提倡以夷制夷,並且以夷器制夷。後來日本的文人把這部書譯成日文,促進了日本的維新。林雖有這種覺悟,他怕清議的指摘,不敢公開的提倡。清廷把他謫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書友人說:

彼之大炮,遠及十裡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謬巧耳。不此之務,即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軍始能尾追,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曆戎行之人,而皆覿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裡八裡,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故所謀往往相左。徐嘗謂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

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寫的。他請他的朋友不要給別人看。換句話說,真的林則徐,他不要別人知道。難怪他後來雖又作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他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林文忠無疑的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他尚以為自己的名譽比國事重要,別人更不必說了。士大夫階級既不服輸,他們當然不主張改革。

主張撫夷的琦善、耆英諸人雖把中外強弱的懸殊看清楚了,而且公開的宣傳了,但是士大夫階級不信他們,而且他們無自信心,對民族亦無信心,只聽其自然,不圖振作,不圖改革。我們不責備他們,因為他們是不足責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