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談情說愛的哲學家:8場關於愛的跨時代討論。波伏娃、康德、蘇格拉底等8位哲學家,探討愛的世俗性與理想化(簡體書)
滿額折

談情說愛的哲學家:8場關於愛的跨時代討論。波伏娃、康德、蘇格拉底等8位哲學家,探討愛的世俗性與理想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我們記事起,“愛”就讓我們著迷,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愛到底意味著什麼?

諾拉·克雷弗特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讓八位著名思想家相聚在一場跨越時空的晚宴上,暢談愛情、友誼和欲望。蘇格拉底、波伏娃、弗洛伊德和康德等哲學家以老友的關係暢談彼此的觀點、分享各自的理念、爭論約會應用程序的優劣、討論愛是否會限制個人獨立性。

這些討論和對話輕鬆愉快,幽默十足,以頗具娛樂性的方式給我們啟發,也引導每個人思考。我們應該認真想想,降臨在自己身上的那些“愛”是否真的有益,是否能帶來幸福,是否真的能被稱為“愛”。


作者簡介

諾拉·克雷弗特(Nora Kreft)

德國哲學家、學者,研究的主題是愛和自主性。她在德國埃爾福特和奧地利格拉茨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柏林洪堡大學擔任哲學人類學研究助理。她經常作為研究“愛的哲學”的專家出現在各大媒體中。


名人/編輯推薦

★八位哲學家的智能濃縮,跨時代討論“愛是什麼”

從蘇格拉底到波伏娃,八位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哲學家“齊聚一堂”,用各自的思想闡述、爭論、反駁,共同探究“愛是什麼”。他們每人主導一個分支話題,如欲望、智能、獨立性,愛的生理學、被愛者的不可替代性,愛與道德,公平性等,試圖一起弄清愛的方方面面。


★大開腦洞,消除“代溝”,用古老智能解決現代難題

該怎麼判斷我是不是真的愛一個人?我可不可以愛上在網絡上認識的人?我能愛上機器人嗎?……哲學家們拋開時代束縛,以現代人的身份大談愛與智能,拉近與我們之間的距離,給我們的日常情感生活以指引與啟示。


★以哲學家真實生活為底本,以其核心思想為依托,假想情節也有據可考

虛構情節的內核是真實的哲學思想,哲學家們終於能開口講述自己的觀點。波伏娃為男權社會中的女性發聲,直言情感生活中女性遭遇的不公平;舍勒支起小黑板,論證所愛之人為何不可替代;蘇格拉底堅稱“我們愛上某個人是因為在他身上看到了永恒的理念”……關鍵情節均穿插有對相關史實、著作或學術探究的補充說明,有料又有趣。


★有互捧,有互懟,小說般妙趣橫生的哲學書

奧古斯丁會“八卦”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關係;蘇格拉底和奧古斯丁強行給克爾凱郭爾注冊了交友APP……沒有華麗辭藻,拒絕故作高深,平實幽默的語言風格將每個人物都描寫得飽滿生動,這可能是第一本讓你想一口氣讀完的哲學書。


前言

愛經常把我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想要一邊愛著別人,一邊繼續像往常一樣生活是不可能的:愛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它會改變我們的欲望、願望和所感所知。我們墜入愛河時,注意力會轉移到新的地方,因此所見所聞也會變化。難怪愛從一開始就讓人暈頭轉向、筋疲力盡。忽然間,我們所有的想法都只圍著愛人打轉,最渴望的事情也成了得到對方的愛。這讓我們變得脆弱,而且這種感覺並非初墜愛河的專利,還貫穿愛的始終:即便是沐浴在愛河中的人也始終不會真正習慣愛的存在,這種脆弱感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散。對失去了愛的人來說,就算是每天起床,繼續生活這樣的小事都會變得艱難起來。似乎正是愛第一次為我們解釋了死亡和孤獨的真正含義。

愛有時會突然降臨,有時又姍姍來遲,但無論怎樣到來,它都會直接奪走我們對自己的掌控力。愛會干涉我們作出的決定——至少是那些重要的決定,但我們卻無法決定要不要去愛。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認同自己相信愛,也可以試著忽略和愛一同到來的那些情感和願望,但決定愛還是不愛的權利卻並不在我們手中。情侶之愛如此,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和友誼之愛亦如此。

既然愛讓我們變得面目全非、脆弱不堪,還無法被我們掌控,那我們為什麼依然如此渴望愛呢?愛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什麼我們寧願忍受愛帶來的痛苦,也不願自己從未品嘗過愛的滋味?為什麼愛如此難以用言語表達?為什麼我們在愛的過程中不斷犯錯,卻依然不願意放棄?

愛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從人類誕生之初(至少是從人類歷史記載的開端)便與我們同在,因此也成了哲學界一直思考的話題。情侶之愛、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和友誼之愛之間有什麼共同點?是什麼讓它們都能被稱為“愛”?每個世紀的哲學家都思考過這些問題,並將他們睿智的想法訴諸筆端。要是他們能穿越時空,和我們一起探討關於愛的種種疑問(不僅是那些已經被一代代人反復思考過的基本問題,還有關於約會應用程序,愛與人工智能等帶有鮮明時代和文化特色、與當下的我們息息相關的問題),豈不是很讓人激動?

在接下來的十章中,我讓這個思想遊戲又前進了一步:在伊曼努爾·康德位於柯尼斯堡(今加裡寧格勒)的家中,八位哲學家相遇了。這八位歷史人物來自完全不同的時代,但都對探索愛的哲學做出了巨大貢獻:蘇格拉底來自古典時期,奧古斯丁生活在古典時期末、中世紀初,伊曼努爾·康德來自18世紀,索倫·克爾凱郭爾來自19世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馬克斯·舍勒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哲學世界的代表,西蒙娜·德·波伏娃和艾麗絲·默多克則來自20世紀下半葉。來自康德的神秘邀請函讓他們聚到了一起——康德先前經常請他們來自己家做客,後來卻漸漸沒了消息,這次他忽然又冒了出來,還想跟大家談一談愛。歷史上的康德認定愛在道德上很可疑,但本書中的康德卻想在這七位客人的幫助下再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他們的討論自然涉及了這個話題的方方面面:愛究竟是什麼?愛是否有理由?在相愛的人眼中,愛人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不能被與他們相似或“比他們更好”的候選人取代,這種現象又該怎樣解釋?愛和激素之間有什麼關係?人能愛上機器人嗎?與機器人做愛會讓我們怎麼樣?愛和獨立這二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水火不容的還是相輔相成的?為什麼愛能給人幸福(而有時也會讓人感到無比痛苦)?是否存在著“愛的權利”?愛可以練習嗎?“愛情藥丸”是什麼?該怎麼看待約會應用程序?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亟待討論,而八位參會者則在永恒的難題和當下的尖銳問題之間來回穿梭。

書中八個人的言論和各自原型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畢竟歷史上的他們不會思考性愛機器人和約會應用程序的問題;書中的人物也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在討論中也是很常見的,他們帶著自己的基本觀點加入討論,但也可能被其他人有力的反駁論點說服,受到他們的影響,並因此改換到新的立場上。

我希望他們的靈光一現也能激起讀者一同思考的興趣,今天的愛之哲學最需要的就是參與進來、一起思考的人。一方面,愛的哲學作為一個還比較新鮮的研究領域,直到最近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而這一領域近年來涌現出了許多創造性的研究成果,我們的八位參會人也將對其中的一些想法進行探討。另一方面,即便在當下這樣一個充斥著激烈政治討論的時代,愛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話題。盡管愛往往開始於對某個特定個體私人且強烈的感情,但愛也能讓人看到每個人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喚醒人們的正義感。除此之外,愛能釋放一個人所有的力量:愛著別人的人極具創造力,而且不會輕言放棄。為了完成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任務,我們必須利用好這些能力。

愛和思考常常被視作水火不容的對立面,人們常說,愛是純粹的感情,因此與思考相去甚遠,但在我看來,一切感情都是經過濃縮的對世界的思考。在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德羅篇》中,蘇格拉底向某人解釋:愛上他人的(其中一種)意義就是想與對方探討哲學問題,而哲學需要這種動機,因為只有這種對另一個個體的愛才能引發我們對智能的愛。如果他的說法屬實,那麼愛就不僅僅是哲學重要的主題之一,還和哲學相互依存:愛通過哲學表現出來,而如果沒有愛,沒有對另一個個體的愛,關於哲學的探討也無法進行。

當然,這些觀點都是有力的論據,但如果我們想正確理解它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究。盡管還沒有這樣做,但我能感覺到它們的確揭示了一些真理:愛與人們對理解自我和世界的渴望緊密相連。即便相愛的人自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也會想要一起思考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思考自己應當相信什麼、可以盼望什麼。也許書中這八位思想家共同探討哲學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友誼的體現,是一種愛的實踐。

諾拉·克雷弗特

2019年8月


目次

前言

哲學討論會成員

蘇格拉底

奧古斯丁

伊曼努爾·康德

索倫·克爾凱郭爾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馬克斯·舍勒

西蒙娜·德·波伏娃

艾麗絲·默多克

第一章 一場關於愛的討論:歡迎來到柯尼斯堡!

伊曼努爾·康德歡迎客人們來到他家。

第二章 愛與智能的關係

蘇格拉底向大家解釋愛、美和追求智能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被愛者的不可替代性

馬克斯·舍勒引證了被愛者的不可替代性,眾人由此開始了一番討論。

第四章 愛與欲望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為他的欲力理論辯護,客人們學習起了愛的生理學。

第五章 人能愛上機器嗎?

奧古斯丁對人工智能和性愛機器人很感興趣,眾人陷入了對自主意識定義的苦思冥想。

第六章 愛會限制我們的獨立性嗎?

西蒙娜·德·波伏娃對父權制下的愛進行分析,引發了一場有關愛與幸福的討論。

第七章 存在擁有愛的權利嗎?

索倫·克爾凱郭爾為鄰人之愛高歌一曲。與會眾人開始思考,愛是否不公平。

第八章 愛的藝術

艾麗絲·默多克向眾人解釋,為什麼只有先忘卻自己,才能真正去愛。

第九章 約會應用程序——愛情大甩賣?

與會的客人們就約會應用程序和我們這個時代對愛的資本化展開討論。

第十章 你只需要愛

索倫·克爾凱郭爾有場約會。艾麗絲·默多克在腦海中回味過去的一天。

致謝

參考書目

擴展閱讀


書摘/試閱

第六章 愛會限制我們的獨立性嗎?

西蒙娜·德·波伏娃對父權制下的愛進行分析,引發了一場有關愛與幸福的討論。


待碎片處理妥當,掃帚也放回了墻角之後,蘇格拉底宣布下一場會議開始:“現在,在這慵懶的午後,在這瞌睡蟲大舉入侵的時間段,讓我們來談談幸福與不幸吧。”

西蒙娜有些不知所措地看向他,她不確定該直接開始發言還是再等一等。伊曼努爾閉上眼睛,在窗外照進屋裡的陽光中打起了盹兒,而後忽然站起身說:“朋友們,喝兩口水,我們就打起精神繼續!兩小時後我要去附近的街區遛個彎,有人想一起來我當然歡迎,但在那之前,西蒙娜,請向我們解釋一下你的疑慮。”

西蒙娜蓄勢待發。“我的疑慮很簡單,”她開始發言,“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愛是好的?愛常常讓人相當痛苦,當戀人沒有對愛做出響應,當戀人遭遇不幸甚至去世,愛著的人都會感到無比痛苦,無法聚精會神做其他任何事情。這一點今天早上我們在探討戀人的不可替代性時已經提到了。愛讓人脆弱。”

“但找到戀人並與之相伴終身的幸福是值得承受這些潛在痛苦的。人們墜入愛河時,就是在承擔一定風險。沒有風險就沒有回報,不是嗎?”艾麗絲一邊說著,一邊又給自己倒了杯咖啡。

“不對!”奧古斯丁插了進來,“愛上帝就不需要承擔風險。人不會失去上帝,所以人可以毫無恐懼和痛苦地期待上帝的愛。因此我認為我們應當只愛上帝,將其他世俗之物放在一邊,除此之外,其他理由我今天早上都提過了。”

艾麗絲看起來若有所思,但西蒙娜趕在她開口前說了下去:“嘿,我還沒說完呢!我現在只談對其他人的愛,奧古斯丁,畢竟對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存在上帝之愛的可能性並沒有什麼意義。就像剛剛說到的,愛別人讓我們脆弱,因此也帶來了風險。情欲之愛、父母之愛、友誼之愛都是如此,而情欲之愛中隱藏的其他風險更是值得我們深思:即便你幸運地擁有了一段順風順水的關係,和對方作為情侶一起生活,過程中沒有失去對方,這樣的關係也有可能讓你失去自己。愛中存在著兩種相互矛盾的趨勢,其中一種不斷增強愛人的獨立性,而另一種則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不斷削弱愛人的獨立性。一方面,戀人想要彼此溝通,向對方提出挑戰,享受二人世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雙方都擁有獨立性;另一方面,戀人們又想要與對方融為一體,在思想和行為上都與對方步調一致,而這種一致並非深思熟慮後做出的自認為正確的選擇,僅僅是因為這就是他的想法。”

“這難道不是……”

“我還沒說完呢,伊曼努爾!”西蒙娜衝他亮出手掌,做了一個防御性的姿勢喊道,“在特定情況下,比如在具有壓迫性這一典型特徵的社會中,第二種趨勢會占據上風,並且格外有影響力。父權制社會就是這樣的社會。父權制社會將男性視作真正的主體,他們可以大展拳腳,成為獨立的個體,而女性則只能依靠男性獲得社會認同。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並不是擁有獨立的人生,而是嫁得如意郎君,參與進他的生活,通過操持家務和養育孩子等幫助他實現個人成長。在這樣的生活中,女性的天賦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實現,最多只能作為興趣愛好娛樂他人,這讓女性時常感到挫敗且無聊,而孩子成年離家後,她們的這種心態會尤為明顯。為了緩解這種挫敗感,或者更多的是痛苦,她們全身心地投入愛中。她們將一切都交付給丈夫,作為對她們的回報,丈夫應當替她們生活、成就大事、平步青云。他越是強大,被折斷翅膀的她感覺就會越好。對他的愛加劇了她在社會地位方面的無助,使她成為壓迫自己的幫兇。

“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女性而言,拒絕愛,或是拒絕與男性進入傳統的感情關係也許是更好的選擇。首先,獨立性和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能比愛更重要,可在這樣的環境中,女性必然會失去自身的獨立性。其次,獨立性的失去終究也會對愛造成破壞,這種對愛人的依賴注定不會長久。假如她們發現,她們的丈夫並不像自己想象中那麼強大,或者那些男人遭遇了挫折,那他們就無法滿足這些有挫敗感的女性對他們的需求。假如女性不再獨立思考,而是將全部精力投諸丈夫身上,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會覺得她不再有趣,不再有吸引力,本應拯救她們的愛也就不復存在了。”

西蒙娜發言時態度堅定且極具說服力,其他人仿佛受到了她那種姿態的鼓舞,也紛紛打起精神來,再次專注於討論。

“所以你的意思是,相愛的人一直都有放棄自我、完全將自己的獨立性交付給戀人的傾向。在父權制社會裡,這種傾向得到了強化,甚至被普遍接受,在與男性發生戀愛關係的女性中尤甚。這樣做的戀人不僅會失去獨立性,最終更會失去愛本身,因為沒了獨立性的愛注定無法長久。”伊曼努爾總結道,西蒙娜點頭同意。

“我當時打斷你的時候,你想說什麼?”她寬宏大量地問道。

“啊,沒什麼特別的。而且明明是我打斷了你,真不好意思!”

“看看你們一個個的,怎麼忽然這麼客氣了!”西格蒙德笑道,眾人也跟著大笑起來,“所以伊曼努爾,你剛才到底想說什麼?”

“我剛剛只是想說,這種想要與愛人融為一體的不良傾向可能與對失去對方的恐懼有關。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戀人,所以我們總在靠近對方,不斷代入對方,將對方的思想和行為當作自己的。這樣一來,我們似乎感覺自己可以時刻相伴在對方左右,因為我們變得和對方一樣了。剛剛你所提到的‘愛情使人脆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不能簡單地單拎出來看。”

“這也有可能,”西蒙娜回答道,“這樣說來,對失去戀人的恐懼也導致了自我毀滅的傾向。自我毀滅的傾向不僅存在於情欲之愛中,在各種形式的愛中也都有體現,畢竟一切形式的愛都會以相似的方式讓人變得脆弱。的確,也許就是這樣,也許每一種愛中都藏著這種自我貶抑的傾向,但最重要的是,父權制度的不平等使這種傾向占據了上風,至少在女性群體中是這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