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論語正解(簡體書)
滿額折

論語正解(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8 元
定價
:NT$ 1008 元
優惠價
8787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按傳統分為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節),宗承經師朱熹之旨,擇采古今方家之說,尤賴程樹德之《集釋》。上編是正文譯解,每一章節按正文、註釋、今譯、成語、解難、參考、延伸閱讀的順序排列,對文本詳註詳解。下編是《論語》重要詞句簡釋、《論語》名句、《論語》成語、《論語》中的孔門弟子簡介等,計九百二十三條,使讀者回味咀嚼,加深對全書的理解。

作者簡介


王道正,男,四川省達州市人。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長期致力於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研究和傳播,在中文核心期刊等發表文章數十篇,受邀為機關、企業、學校和選調生等做講座數十場,出版專著《易經全本詳解》(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名人/編輯推薦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論學、論政、論人的近乎原始的言論記錄,口語風格濃郁,是倡導仁愛的首部經典,是做人、治學、為師、交友、齊家、睦鄰、育德、從政、治國的首學之書。
《論語正解》是作者繼《易經》全本詳解之後,歷經數年潛心撰述的經典譯解之作。
全書譯文簡潔流暢,富有文采;解讀忠實原文,又結合現實,富有啟發性。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

孔子是魯國陬邑(今
山東曲阜東南)人,祖籍
河南商丘(「丘,殷人也」
)。據推算,孔子生於公
元前551年9月28日(夏
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
時代,正值春秋後期,天
下滔滔,諸侯各自為政,
禮崩樂壞,邪說暴行。老
子倡導絕仁棄義,絕聖去
智;少正卯聚眾結社,鼓
吹異端;鄧析操兩可之說
,設無窮之辭;宮廷臣弒
其君,子弒其父;貴族世
卿專權竊國,把持朝政,
以致天下無道,社會動蕩
無序。
孔子先世是宋國貴族
。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
紇(h6)去世。十五歲時
,有志於學。十七歲時,
母親顏徵在去世。十九歲
時,迎娶宋國人亓(qf)
官氏之女。二十歲時,得
子孔鯉。孔子小時候,生
計艱難,幹了很多粗活,
學會了很多技藝。及至年
長,做過喪事的吹鼓手和
司儀,當過會計,管理過
倉庫和牧場。五十一歲時
,任魯國中都宰。五十二
歲時,任魯國小司空(「
小司空」是掌握水利、工
程建設的副職),不久升
任魯國大司寇(「大司寇」
統管國家司法、獄政、刑
罰)而位列大夫。齊魯兩
君在夾谷盟會,孔子擔任
儐相,屈強國,正典儀,
折服齊國,使齊國歸還了
侵佔魯國的土地。五十三
歲時,由大司寇行攝相事
,協助季氏處理魯國國政
,魯國大治。五十五歲時
,離開父母之邦魯國而周
遊衛、曹、宋、鄭、陳、
蔡、齊、楚等國,遊學遊
仕,棲棲遑遑,奔走遊說
,傳布治國安邦之道,志
在政治改良,希冀得君行
道,歷時十四載而未見用
。六十七歲時,妻子亓官
氏去世,孔子立於墓前,
虔誠地對妻子行以額觸地
的稽顙(qi sang)重禮,
深致哀傷。六十八歲時,
孔子被執政魯國的季康子
召迎回國,尊為「國老」,
開始整理《詩》《書》等
,刪修魯國史官所記《春
秋》。六十九歲時,得孫
孔伋。七十歲時,享年五
十歲的獨子孔鯉去世。七
十一歲時,孔子培養的接
班人、得意門生顏回去世
,孔子仰天嚎啕。同年魯
君西狩獲麟,仁獸被殺,
孔子自怨道窮,慨然絕筆
《春秋》。七十二歲時,
魯莽好勇的忠實門徒仲由
在衛國宮廷政變中被刺傷
,結纓而死,孔子再次痛
失愛徒。公元前479年3
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日
),孔子與世長辭,壽享
七十有三,木壞山頹,哲
人其萎。弟子公西赤掌殯
葬,葬夫子於魯國城北泗
水之上(今山東曲阜孔林
),墓而不墳,眾多弟子
為老師守喪三年,子貢築
室於場,為老師再獨居守
墓三年。
孔子學無常師,相傳
他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
萇弘,學琴於師襄,以博
學知禮、講學修德而載譽
世界。蔡元培《中國倫理
學史》:「孔氏系出於殷
,而魯為周公之後,禮文
最富。故孔子具殷人質實
豪健之性質,而又集歷代
禮樂文章之大成。」孔子
晚年整理古代經典,刪述
「六經」,是中國最早的文
獻學家。孔子聚徒講學,
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
開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他
大概三十歲時開始授徒,
傳授六藝,弟子三千,身
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培養
出德行、言語、政事、文
學四科十哲。孔子是偉大
的教育家,被尊稱為「至
聖先師」「萬世師表」。他
生活在文化落後的奴隸制
時期,卻建立起了一個博
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創立
了儒學,成為弘道典範,
是世界文化軸心時代偉大
的思想家。自漢以後,兩
千多年來,孔子學說成為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
家思想成為中國主流思想
,是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
來源,孔子因此被稱為有
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的
「素王」,被譽為「天縱之
聖」「天之木鐸」。
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
在《論語》一書裡。《論
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論學
、論政、論人的近乎原始
的言論記錄,口語風格濃
郁,是倡導仁愛的首部經
典,是做人、治學、為師
、交友、齊家、睦鄰、育
德、從政、治國的首學之
書。孔子主張仁,仁者愛
人;主張德,正人先正己
,以德教化人民;主張禮
,序尊卑,定人倫,以禮
治理國家。其核心思想和
主要觀點大致如下: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又認為孝悌是仁之本
。《論語》一書中提到「
仁」字達108次之多。「仁」
就是愛人,是人與人之間
的相互親愛,既要愛家人
,如孝悌,也要愛眾人,
如忠恕;老百姓要培養仁
德,執政者要施行仁政。
如書中所言「博施於民而
能濟眾」「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孔子的執政觀是正名
、德治、教化和富民。如
言「必也正名乎」「為政以
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眾星共之」「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必偃」「百姓足,君孰與不
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等。
孔子的法治觀是德教
為先、刑罰得當。如言「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
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
之以禮,有恥且格」「刑罰
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不
教而殺謂之虐」等。
孔子的治國理想是庶
富教,即人口多、人民富
、受教化。
孔子的修養觀是正己
、自省、改過。如言「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雖令不從」「政者,正
也。子帥以正

目次


上編
學而篇第一(共十六章)
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
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
裡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公冶長篇第五(共二十八章)
雍也篇第六(共三十章)
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章)
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
子罕篇第九(共三十一章)
鄉黨篇第十(舊不分章,此篇凡一章,今分為二十七節)
先進篇第十一(共二十六章)
顏淵篇第十二(共二十四章)
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章)
憲問篇第十四(共四十四章)
衛靈公篇第十五(共四十二章)
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章)
陽貨篇第十七(共二十六章)
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章)
子張篇第十九(共二十五章)
堯曰篇第二十(共三章)
下編
《論語》重要詞句簡釋
《論語》名句
《論語》成語
《論語》中的孔門弟子
參考書目
後記

書摘/試閱


學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un),不亦君子乎?」
【註釋】
①子曰:子,男子的尊稱,猶今之先生。《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指孔子。曰,說,發語之端。
②學而時習之:學,初學,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說文》:「學,覺悟也。」時,以時,按時。習,練習,複習。「習」的本義是小鳥拍打翅膀反覆練習飛翔,引申為練習、複習,偏重技能。
③不亦說乎:亦,也,表示委婉的語氣。說,愉悅,後來作「悅」。乎,語氣的餘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段《注》):「意不盡,故言乎以永之。」
④有朋自遠方來:朋,同師門為朋,同志為友,泛指朋友。
⑤不亦樂乎:「樂」是外表快樂,「說(悅)」是內心愉悅。
⑥人不知而不慍:慍,發怒,生悶氣,心中略有不平而發牢騷。
⑦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今譯】
孔子說:「學了以後又按時練習,不也是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嗎?人家不懂而我也不生氣,不也是有君子修養嗎?」
【成語】
不亦樂乎: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常用來表示程度極深(多用在「得」字後做補語)。
【解難】
開篇問學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立身立品,學習為要,所以《論語》開篇問學。「學」是初學,啟蒙;「習」是複習,練習。此章連續三問,層層遞進:一是驗證所學。學了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後還要實習、複習,使知識和實踐相互印證,是踐學之樂。二是切磋所學。朋友從遠方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是互學之樂。三是分享所學。把所獲知識傳授於人,別人暫時聽不懂,而我也不生氣,繼續誨人不倦,是傳學之樂。踐學是一人初學,互學是相互研學,傳學是眾人皆學。
「人不知而不慍」是克己,這種修養最難。弟子之中,有的孺子可教,老師樂得英才而教之;有的下愚不移,頑石不化,而老師善待弟子,平視學生,不罵人,不生氣,平和雍容。非君子能如此嗎?
【延伸閱讀】
讀書對聯
讀書取正,讀易取變,讀騷取幽,讀莊取達,讀漢文取堅,最有味卷中歲月;
與菊同野,與梅同疏,與蓮同潔,與蘭同芳,與海棠同韻,定自稱花裡神仙。
——清·陸潤庠
論文章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清·漲潮《幽夢影》)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i),而好犯上者,鮮(xia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yu)!」
【註釋】
①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小孔子三十三歲,孔子的學生,勤學重孝。《論語》中孔子的學生一般稱字;整部《論語》中,只有「曾參」和「有若」被尊稱為「子」,即曾子、有子。稱「子」有尊敬之意,因此,《論語》一書可能是曾子、有子的學生編輯而成。
②孝弟:孝,敬順父母。弟,同「悌」,敬順兄長。
③犯上:冒犯上級或長輩。
④鮮:寡,少。
⑤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作亂,發動叛亂,造反。未之有,即「未有之」。
⑥務本:致力於根本。
⑦本立而道生:本,指孝悌。本立,根基樹立,根本確立。道,道德。
⑧其為仁之本與:其,恐怕,大概。為仁,即「為人」,「仁」通「人」,是承上文「其為人也孝弟」而言;或解作「行仁」,追求仁道,亦可。與,同「歟」,表示疑問,相當於「吧」。禮尚謙讓,不敢直言,故用「與」。
【今譯】
有子說:「那些做人敬順父母、敬順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或長輩的,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級或長輩卻喜歡發動叛亂的,更是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道德就產生了。敬順父母、敬順兄長,大概是做人的根本吧!」
【成語】
犯上作亂:過去指對抗朝廷發動叛亂。後來指觸犯上級或長輩。
【解難】
有子:孝悌是為人的根基
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孝悌根其本性,無孝悌則失其本性;孝悌首在愛親,愛莫大於愛雙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治國安邦必重孝悌。孝悌居諸德之首,乃立身之基,立身一敗,萬事瓦裂,故君子應著力於根基建設。
【延伸閱讀】
延篤論孝
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本根也。聖人知之,故日:「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然體在難備,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兩兼者也。如必對其優劣,則仁以枝葉扶疏為大,孝以心體本根為先,可無訟也。夫曾、閔以孝悌為至德,管仲以九合為仁功,未有論德不先回、參,考功不大夷吾。(《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P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7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