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61卷第1期)
滿額折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61卷第1期)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思與言》是一份跨學科、強調多元整合、宏觀視野之學刊,常隨時代思潮之演變,不斷開展新議題,製作專輯專號,兼容不同角度之論點,並強調具有跨學科整合之思維。所涵蓋領域之多,涉獵層面之廣,視野之恢弘,堪稱學術界之佼佼者。較諸當前眾多分科專業學刊流於過度單向分析之缺失,統合多元觀點尤為《思與言》之特色。
《思與言》將海內外人文社會領域之學術菁英齊聚一堂,整部《思與言》的歷史,也就是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史:當年創立《思與言》的年輕學者,如今有些已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的擔任大學校長;當年閱讀《思與言》、從《思與言》攫取學術養分的學子,許多也已成為台灣人文社會學界、教育界出類拔萃之學者。
 
本刊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審查通過為
「2009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0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1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2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3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4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3年至2016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
「2015年至2017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2019年12月公告認可前三年)
「2018年至2021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2022年12月公告認可前三年)
 
【本刊歷年得獎紀錄】
◆ 教育部獎勵期刊:七十九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年度 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一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三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五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金鼎獎:八十四年度第二十屆推薦優良雜誌
◆ 九十五年度獲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九十六年度獲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九十九年度獲得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三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一○三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四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六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六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綜合學門第三名」
◆ 一○八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一○八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知識傳播講「綜合學門第三名」
◆ 一○九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三名」
◆ 一一○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三名」
◆一一一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長期總被引用數」綜合類期刊第三名

作者簡介

思與言編輯委員

目次

第六十一卷第一期
二○二三年三月號
 
【研究論文】
馴化自然:以柳宗元永州山水書寫為個案
/林偉盛
警察行使職權違反禁止酷刑的本土風險因素
/張淵菘、黃彥彰、章光明
 
賭徒及其空間煉成術:以澳門小說家太皮作品為例
/留婷婷
 
臺中向上市場塑膠袋減量的轉型方案:從策略利基管理途徑檢視
/徐健銘、張國暉、翁渝婷、梁曉昀
 
與至聖之靈相通:鄧逢光與徐謙的儒教實踐
/林峻煒、呂妙芬
 
論社會學的「關係轉向」
/張宏輝

書摘/試閱

節錄自〈馴化自然:以柳宗元永州山水書寫為個案〉/林偉盛
 
本文以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期的山水書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通過行動參與異域的山水,從而轉化自身的存有狀態,在因貶謫而困居一隅的處境中重新體驗自由與安頓。我們將從貶謫事件對於柳宗元的影響談起。因著放臣身分而來的多重關係性失落,使柳宗元初至永州時,不免沉淪於一種孤獨的境況之中。然而,由於關係性是實存之人的本質,修補失落的關係性,抑或建立起新的聯繫,是維持自身存有的必然要求。元和四年以降,柳宗元積極地通過「發現」與「命名」等行動參與永州當地的山水,與之建立關係,使得原來可怖的異域,馴化而為可以棲居的地方。在柳宗元的筆下,馴化了的地方乃是一與我互為主體的存有者,是真正意義上的「他者」。通過柳宗元永州時期的山水書寫,我們可以看到「交互主體性」在人與非人的存有者間的一種體現。同時,這也預示著一種新型態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唐中葉的出現。
關鍵詞:柳宗元、山水書寫、地方、他者、交互主體性
 
壹、前言
柳宗元(773-819)以其於謫居永州時期的山水書寫為後人所稱道,尤其是傳世的八篇著名的山水遊記。論者指出,在此時期柳宗元的筆下,實存在兩種迥異的山水印象,分別可以傳世的八篇著名遊記和〈囚山賦〉為代表。前者洋溢著歡愉的色調,後者則明示著厭山的情懷,宛若置身一方異域。1 這兩種截然不同、看似矛盾的山水書寫,反映出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之間所體驗到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差異。地方感的發生並不源自於心靈或思維的主觀想像抑意造,而是人通過具身(embodiment)的行動參與環境,與之建立聯繫,從而在過程中獲致的體驗。這樣一種與自然物建立關係的行動,我們稱之為「馴化」。
 
To Tame the Nature: Taking Liu Zongyuan's Writing of natural landscape in Yongzhou as a case
/ Wei-Sheng Lin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takes Liu Zongyuan's natural writings during his demoting and exiling in Yong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mainly studies after Liu Zongyuan was demoted and exiled to a remote corner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how did he participate in the foreign land through some actions, thereby transforming his own state of being, and experiencing freedom and settlement again. Our discussion will start with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that being demoted and exiled on Liu Zongyuan. As a result of the loss of relationships in multiple aspects due to his status as a demoted and exiled official, Liu Zongyuan inevitably falling into a lonely situation when he first arrived in Yongzhou. However, owing to relationality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reality, repairing lost relationality or establishing new connection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aintaining one's own being. Since the fourth year of Yuanhe, which is 809 AD, Liu Zongyuan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Yongzhou through actions such as "discovery" and "naming," thereby establishing a relationship with them, so that the foreign land which originally brought Liu Zongyuan a sense of scary and uncomfortable were turned into a habitable place. In this paper, we call such a transformation "tame," which means to establish ties. In Liu Zongyuan's writing, the "tamed" place is a being who is the subject of each other with me, and it is the "Other" in the true sense. Through Liu Zongyuan's natural writ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being demoted and exiled to Yongzhou, we can see a manifest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on-human beings. At the same time, this also herald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in the middle of the Tang Dynasty.
 
Keywords: Liu Zongyuan, writing of natural landscape, place, the Other, intersubjectivity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