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兒童劇場面面觀
滿額折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兒童劇場面面觀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79252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現場互動=熱鬧嬉笑?
疊字贅語=天真可愛?
完美結局=歡樂大合唱?
先重視、尊重兒童的特性本質,才能真正從他們的視角出發為他們創作──

資深兒童文學評論家、劇評家謝鴻文,首度集結二十多年來對世界各國兒童劇團演出的觀察與評論,以及參與國內外兒童藝術節、工作坊、研討會等交流觀摩的學思歷程,從而深刻思索兒童劇的本質:

沉浸劇場打開感官飛越想像;
折射出多稜鏡般的多面視角。

書中除了針砭臺灣兒童劇的生態現場、批判表現手法的沉痾弊病,也藉由西班牙驚奇劇團、保加利亞盔斗劇團、日本普克偶劇團、加拿大美人魚劇團等世界各國兒童劇團的觀賞體驗,開拓兒童劇創作的視野高度、美學深度以及人文廣度,同時反思投入這項行業的初衷。


于善祿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王添強 香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總監
朱曙明 臺灣DotGo兒童藝術節藝術總監
吳思鋒 資深劇評人
耿一偉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陳晞如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作者簡介

謝鴻文

兒童節生於桃園,天意注定和兒童有不解之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肄業。

現任FunSpace樂思空間團體實驗教育教師、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執行長,遇見小王子書房創辦人,華文世界極少數的專業兒童劇評人。

曾任SHOW影劇團藝術總監、北京大學校園戲劇研究中心特聘專家、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祕書長、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桃園縣兒童文學協會理事長等職。

曾獲亞洲兒童文學大會論文獎、日本大阪國際兒童文學館研究獎金、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多個獎項。

著有兒童文學作品《雨耳朵》、《埤塘故鄉》、《不說成語王國》、《馬戲團的約定》等書;論述《凝視臺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等書;另主編有《社區劇場實踐之道》、《風箏:一齣客家兒童劇的誕生》等書。

擔任過《松鼠任務》、《我要給風加上顏色》等兒童劇編導,《鮭魚大王》、《蠻牛傳奇》等兒童劇編劇,是當代臺灣少見同時跨兒童文學/兒童戲劇,學術與創作兼擅的多元創作者。

推薦序/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于善祿

收到鴻文的書稿,我滿心歡喜,而且二話不說,立刻答應撰寫這篇推薦序的邀約,這是近二十年來,鴻文所寫兒童劇評論的九牛一毛,雖屬厚積薄發,但絕對是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乍看這本評論集的目錄會發現,幾乎沒有臺灣兒童劇團演出作品的評論,看起來好像都在描述、分析他四處觀賞國外兒童劇團演出的觀察與評論,不斷地說著別人作品演出的藝術構思與劇場形式的技巧和美學,尤其是經常點出其中發人深省的人生哲學、美感素養、啟發創意等高度蘊含表現。

但這絕對並不代表鴻文「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者只覺「外國月亮比較圓」,反倒是我在這些評論中,經常可以讀到他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寫作策略,嚴厲地批判臺灣兒童劇的生態現象與劇場表現手法的沉痾弊病,熱切地期望臺灣兒童劇場界的創作者與從業者,能夠從國外的「他山之石」習得兒童劇創作的視野高度、美學深度以及人文廣度。

作為一位長期執著於兒童劇(甚至是兒童文學、兒童教育、兒童閱讀推廣等)的第一線觀察暨評論者,鴻文以感性的體驗、理性的分析、精準的文字與犀利的批判,從事這項耗時費工與勞心勞力的工作;然而,誠如他長年的自我介紹詞:「兒童節生於桃園,天意注定和兒童有不解之緣」,或許他視之為天生使命,即便批評的工作可能吃力不討好,但他甘之如飴。

鴻文和我一樣,都是長時間投入於劇場評論與現象觀察的文化工作者,但是鴻文比我更專注、精研於兒童劇的創作、評論、學術與推廣等相關工作之上,這點我望塵莫及,且感佩至極。

這本書雖然是他的首部兒童劇評論集,也是我多年來在華文戲劇界僅見的兒童劇評論集。評論集之中,毫無贅言,更無拘謹禮節的社交辭令,而是描述清晰、層次分明、一針見血、一步到位,我很喜歡這樣的評論行文風格,乾脆爽快,直明透析,因為現在實在有太多的劇場評論,浮泛著「作文比賽」(堆砌文字、詞藻華麗)、自說自話、東拉西扯、詰屈聱牙、不知所云、毫無重點等毛病,但鴻文的評論觀點清楚、論證有據,絕對值得我輩評論人習之思之。

最後,真心希望這本評論集,對於國內兒童劇的相關從業人員與創作者,能夠發揮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之效,在繁忙的工作縫隙中,撥出一點時間來,好好看看這本評論集中所針砭的國內兒童劇累犯、積聚的沉痾弊病,市場、票房很重要,沒有錯,但能否在長年迷信現場互動、熱鬧嬉戲、淺顯近於幼稚、裝可愛、不必要的疊字贅語、唱遊式音樂等之外,深刻思索兒童劇的本質與投入這項行業的初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序/為兒童劇用力發聲

一、喑啞聲弱的處境

兒童戲劇/兒童文學乍看是兩個不同專業領域,但其實又一直緊密相連。很慶幸我可以擁抱這兩門藝術,多年來對它們投注相等的熱情、理想、精力與時間,不管是創作、研究或推廣沒有獨厚誰,所以期勉自己精進不懈,寫完一本兒童文學論述,再下一本就會是兒童戲劇,如此輪替著,於是自 2006 年後迄今有了《凝視臺灣兒童文學的重鎮》(2006)、《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2021)、《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2022)相繼產出,接著就是這本臺灣出版史、兒童戲劇史上第一本兒童劇評論集《兒童劇場面面觀》,完全順服了自己的意念,對自己的自我實現有了交代。

兒童劇若指由大人組成的創作團隊演出的作品,一般也常用「兒童劇場」一詞來定義,更強調劇場的專業規格表現。此藝術專業涵蓋了從劇本端啟程,到導演、舞臺、道具、服裝、燈光、音樂等部門設計的密切合作而成,最後由演員呈現在親子觀眾面前。

臺灣的兒童劇場發展始於日治時期,目前所見文獻最早可追溯至日本現代戲劇的先驅川上音二郎(1864-1911)於 1911 年 5 月 14 日,率領川上劇團在臺北撫臺街的朝日座演出巖谷小波(1870-1933)童話改編的兒童劇《動人的胡琴》(又譯《快樂的小提琴》)。如平地一聲驚雷的兒童劇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乍響,帶來新鮮有趣的藝術雨潤。

爾後,多半是由日本的創作者創作,並組織相關的團體推動兒童劇演出。例如:1939 年 5 月成立的「臺北兒童藝術協會」,其組織下便設有兒童劇研究部。其餘更多日治時期兒童戲劇榮盛發展的光景,有興趣者可參閱拙作《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這裡就不再贅述。

然而好景不常,日本戰敗至臺灣光復後十餘年,兒童戲劇猶如進入停滯冬眠期,等到 1969 年李曼瑰成立「中國戲劇藝術中心」,籌設「兒童戲劇推行委員會」,組織兒童教育劇團,展開兒童劇徵選,舉辦兒童戲劇訓練班培育創作人才,兒童戲劇的推展方再現生機。

時光慢慢悠悠轉至 1980 年代,伴隨著蘭陵劇坊啟動小劇場運動的漣漪效應,從蘭陵劇坊舉辦的第三屆實驗劇展中出身的方圓劇場(1982年成立),1983 年演出《阿土冬冬──大橡樹上採蜜記》、《阿土冬冬──沙堤洞口受困記》、《老柴、老婆與老虎》這三齣兒童劇,展現了兒童劇跳脫重教育本位,有更高藝術實驗的企圖,還復兒童劇作為戲劇的創意形式揮發。

以 1983 年為時間座標刻記,迄今的臺灣兒童劇場發展雖然已呈現紛繁多元的面貌,兒童劇團有增無減,每年在劇場的公演或各地方社區學校,以及各種大型活動的戶外演出熱烈蓬勃,場次演出數量不在成人戲劇之下;但弔詭的是,兒童劇相關的理論研究卻進展緩慢,兒童劇評更是寥若晨星,乏人問津備受冷落。

兒童劇在演出之外的喑啞聲弱處境,實在令人感到不忍!

二、尋找評論人

呂健忠在 1992 年 2 月號的《表演藝術》刊出了一篇〈為兒童劇評催生《城隍爺傳奇》觀後感〉指出:「這幾年來國內劇壇展現無比蓬勃的朝氣,不但培養出一批忠實的觀眾,也帶動了劇評的發展,為戲劇界的前景奠定了足令人寄予厚望的基礎。然而在這一片新氣象中,卻有個角落,雖然不乏有心人耕耘,似乎格局難展,未能霑沐劇評界的青睞。兒童劇場獨佔這個角落。」

這段評論即使已經過了三十多年的今日再看,臺灣的兒童劇評還是沒有太多躍進,書寫的人依舊稀少,以當前最大宗的評論發表園地《表演藝術評論台》為例,自 2011 年至 2023 年間,以「兒童劇」為關鍵字可搜尋到的劇評記錄是 205 篇,但細看當中有被分類混淆非兒童劇的劇評,或只是評論中出現「兒童劇」這個關鍵字,扣除之後僅剩 156 篇,有 102 篇出自於我所書寫,其他評論作者沒有持續關注兒童劇,並書寫超過 5 篇以上的;由此可見,書寫兒童劇評對大部分的評論人而言僅是偶爾為之。

踽踽獨行在這不甚容易行走的路上,有時不免會有缺少同行同伴的寂寞。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更堅定信念與意志,繼續寫下去,不忍兒童劇評荒蕪受輕視。

三、評論建構的意義

相信沒有一個劇評人會是帶著惡意,刻意扭曲、醜化、貶抑一齣戲的;我所識的劇評人,大部分都是兢兢業業書寫,縱使有主觀的審美意識在前,卻也能依著各自的專業素養就作品文本脈絡細究、審視、釐清後才下筆批評,提出觀點見解。如同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批評家的任務〉文中所言,批評家的任務應該「是形相批評、策略批評。辯證的批評,是從個人評價以及作品自身的重要內容這兩方面來展開的。」

有鑑於長久以來感覺國內兒童劇場的藝術形式和內涵有許多需要再突破的窠臼,所以這本書刻意全部收錄我所欣賞過的國外兒童劇評論,個人的審美觀點建立,確實是辯證思考過後的結果,期待可以引發共鳴,希望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借鑑之效,進而打開影響國內創作者的創作視野,修正創作兒童劇的陋習。

我向來秉持評論可以嚴厲,做人卻要寬和溫柔的態度。就戲論戲,不會把個人喜惡放諸於任何事,這是我一貫自我惕勵的心態。為昭公信可舉一實例證明:某兒童劇團的戲我多半不喜歡,可是某年該劇團參與勞動部正確職業觀念教育活動計畫申請,我恰好是評審。如果懷著個人的喜惡,我只要趁機把他們的提案分數刻意打低分,就會使他們無法達到平均分而落選。但我沒有這麼做,依然肯定他們用戲劇包裝正確職業觀念教育的用心,最後還是與其他評審達成共識給予高分通過。不同的事,不同的立場,也為自己的心與思考保有自由彈性,能成人之美時,何樂不為!

如果說我有時下筆嚴厲批判是愛之深,責之切,批評的背後,總是我懷著對兒童和兒童劇深刻的愛,期盼創作者能為孩子多設想一下,不要把兒童劇當作嬉鬧的兒戲,而願將更美好的藝術作品獻給他們,作為美麗童年成長的一份禮物。珍視這般心意,是我們所有兒童劇創作者應該奉行的聖旨啊!

所以,關於評論的意義與價值,我始終認為劇評人的角色應如橋梁,連結在創作與觀眾之間,幫助彼此互相對話、澄清、透析創作的思維與情感。對創作端而言,評論提供善意的針砭與建言,是讓作品再進化的動力;對觀眾端而言,評論開啟了門道,是為了讓作品更深刻的被看見。因此,理想中的劇評,應該也肩負著一種審美教育的功能。

此書中另一部分,則是多年來參與國內外兒童藝術節、工作坊、研討會交流觀摩的學思歷程,同樣可以從中理出我對兒童劇場的期待與看法。書名中的「面面觀」,既是象徵寫劇評時的多面角度,亦指涉於兒童劇場動態的演進發展,新型態新風格,以及創作思維新觀念的注入變化,「面面觀」便折射出多稜鏡般的斑斕絢麗視角,提醒著我需要與時俱進不守舊,需要更細膩嚴謹,需要再謙卑充實保盈,然後繼續安適自信於劇評書寫的路。

謝謝長期以來支持鼓勵我書寫的眾多師友們,也謝謝多年來因寫劇評結識的兒童劇場工作者們,我以文字與他們的誠心交流,也經常得到正面的回饋。這會讓我想起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 1923-2012)寫的詩句:「最好的情況──/我的詩啊,你會被仔細閱讀,/被討論,被記住。」在這時代我的兒童劇評被在意,能夠持續積累是何其有幸,能夠和創作者們一起深省作品的完成與未完成,集思廣益的為兒童劇的未來構思更理想的方向,這樣的關係是互相理解、友好、良善的,值得珍惜與感恩!

很開心可以用這一本書為兒童劇用力發聲,願此響聲不是一時的大鳴大放,而是可以悠久漫長的迴盪,召喚人們停駐傾聽。


附記:本書原擬邀請我的戲劇創作與研究啟蒙──馬森教授也撰寫推薦序,可惜遲未收到回音。原來老師已在2023年12月3日於加拿大悄然離世。延後一個月才發布的訃告,校稿此刻的追思,也長懷感恩,謝謝馬老師多年的教導與鼓勵。

2024年1月30日誌於桃園

目次

推薦序 振聾發聵,擲地有聲/于善祿
自序 為兒童劇用力發聲

【上半場 觀世界──兒童劇評論】
甜蜜到讓人棄械投降──韓國跑劇團《甜蜜的故事屋》
蒼白無力的幻想曲──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迷宮》
美學教育振興的示範──西班牙驚奇劇團《大野貓與小海鷗》
在向臺灣味靠近的同化邊緣──日本飛行船劇團《木偶奇遇記》
在劇場裡遇見安徒生──保加利亞盔斗劇團《老爹永遠是對的》
兒童劇的後設挑戰──日本普克偶劇團《粉紅龍》
在飛翔瞬間,體驗兒童劇的魅力──ABA Productions Limited《彼德潘》
踏歌搖舞──日本木之精靈表演團《夢之旅》
賦予偶靈魂的技藝──韓國麵包與魚懸絲偶劇團《小小星光幫》
深奧,但不難解──丹麥子午線劇團《小宇宙》
兒童劇的貧窮美學──塞普勒斯 Antidote 劇團《小叔叔的好朋友》
想像與遊戲激盪的火花──克羅埃西亞奧西耶克兒童劇團《蛋》
有形而無神──義大利 TPO 視覺遊戲劇場《魔毯上的祕密花園》
即興之所見──義大利拿坡里滑稽木偶戲《波奇尼拉》
看見誠敬和誠心的態度──加拿大美人魚劇團《小黑魚,田鼠阿佛與一吋蟲》
簡單就是美──墨西哥飛歌拉特劇團《PacPac》
回歸,或出走,這是想像的問題──澳門足跡《境.遇》
回到說故事技藝的本真表現──阿根廷歐馬劇團《勇敢的小錫兵》
聞到玫瑰芳香──保加利亞偶戲團《民謠偶戲 Tumba Lumba》
互動是必然或迷思?──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伊索寓言》
記憶之「空」──澳洲柏斯劇團《陪你到最後》
為生命編織的美麗謊言──智利多布雷劇團《走在鋼索上》
看夢境演示──西班牙動力核心劇團《格林童話森林》
由小觀大的寓言──以色列生命力劇團《搞怪精鄰》
不受壓迫的幽默──比利時萊卡劇團《親愛的,你長太大了》
兒童生活日常寫照──韓國刷子劇團《爸爸的毛外套》
找到藝術存在的理由──加拿大 TDC 偶劇團《小醫神救地球》
互動遊戲收與放之間的平衡──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紙船》
讚頌本色自然──荷蘭大地劇團《猜猜我有多愛你》
文化脈絡下的情境想像──越南新馬戲團《城鄉河粉》
突出的幽默──Nori Sawa《沢則行童話集》
誰說兒童劇就要熱鬧?──西班牙口袋裡的沙劇團《大腳小小鳥》
兒童劇的色彩美學──蘇格蘭旋轉煙火劇團《白》
月亮在那裡,鍋子在哪裡?──西班牙小乳牛劇團《鍋中的月亮》

【下半場 游於藝──工作坊、研討會和藝術節札記】
看古老的戲偶復活──記緬甸曼德勒懸絲傀儡劇場工作坊
「世界華人戲劇教育會議 2009」觀察與省思
童藝同歡交流之後──「亞洲兒童劇藝發展研討會(香港.2010)」的反思
伊維察.西米奇戲劇教師工作坊的啟發
2011 雲林國際偶戲節工作坊隨筆
尋思澳門、藝術節與兒童劇
「兒童戲劇教育國際大會 2016.珠海」見聞
2017 香港兒童話劇節觀戲筆記
第七屆中國兒童戲劇節高舉的精神
陽光沖繩,領受戲劇藝術長命之藥──2018 沖繩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節參訪記
前瞻的創造與實踐行動──匈牙利葛利夫偶劇院「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暨演出
2019 亞洲兒童青少年藝術節及劇場聯盟大會考察

書摘/試閱

美學教育振興的示範──西班牙驚奇劇團《大野貓與小海鷗》

應 2006 年「臺北兒童藝術節」邀請來演出的西班牙驚奇劇團(Teatro de Las Maravilla)《大野貓與小海鷗》(Historia de una gaviota y del gato que le enseño a volar),再次讓我們見識國外兒童戲劇品質的精良,不用堆砌許多特效,不用任演員誇大無度的表演,不用讓鬆散的劇本拖沓不已,不用刻意製造與觀眾的互動高潮,不用喧鬧難聽的歌曲重複,一切都很簡單,卻可以誠懇地完構一齣詩意充盈的好看演出。

要在兒童劇中表現優美的詩意本就不易,處理不好就變沉悶、做作。《大野貓與小海鷗》未開場前,舞臺上已張起一面面向觀眾傾斜約三十度的白布,幽藍的燈光打在其上,海浪潮聲的音效淡入後,那白布就是海的象徵,隨即悠揚的手風琴聲亦加進來(手風琴也是此劇唯一的配樂),一隻大海鷗跟著飛進來,海面上代表汙油的黑布流淌下來,大海鷗身陷油汙之中,留下一顆蛋後,奄奄一息。這個開場,無需任何語言,但是從幾個意象串連幾來的詩性語言,喚起觀者感性的想像,瀰漫著悲劇感傷之美。

燈光變幻間,場景隨即跟著變動。原來象徵海的白布,被摺疊拉直成了背景,月之光影投射其上,一間有著斜頂屋頂及煙囪的小屋變成視覺焦點。紅色大野貓,信守承諾答應大海鷗照顧未出世的小海鷗。兩個不同類的動物如何和平相處,故事的曲折由此開端。小海鷗一出生就沒有媽媽,因此錯把大野貓當成媽媽,還學他喵喵叫,衍生出一些趣味。大野貓的同伴,起初不懷好意,想把小海鷗當作食物來吃,幸好在大野貓力保勸說之下,他們決定一起陪小海鷗成長,給予他欠缺的親情關愛。

小海鷗終於到了能夠學飛的時刻,可是大野貓沒有翅膀可以帶領他飛翔。於是想出諸多妙計,讓小海鷗站在蹺蹺板一端,大野貓從另一端跳下,將小海鷗彈起,結果,狼狽落地。再把小海鷗推到屋頂邊緣,套上特製的機身,結果,又降落地面了。有一場戲是小海鷗自己爬到屋頂,走到屋頂邊緣差點墜落,是大野貓在千鈞一髮之際把小海鷗拯救回來。大野貓與小海鷗在這當中的互動,友誼似已昇華到親情的親密地步,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讓人動容。

故事來到尾聲,小海鷗轉眼長大,他拍動沉重不習慣的翅膀,慢慢地,慢慢地,飛起來了,從歪歪斜斜到平穩飛行時,現場突然爆出熱烈的掌聲。忘情地投入觀賞表演,觀眾的期待心理發酵,臺上臺下融成一片的和樂喜悅,就是兒童戲劇審美功能的實踐完成了。幫助小海鷗的大野貓,也好人有好報的得到幸福伴侶,和美女貓相偎坐在屋頂上,尾巴和尾巴相勾成一個心形,燈光暗下來,好是甜美幸福的景象呵!

《大野貓與小海鷗》愛的餘韻迴盪,是臺灣兒童劇普遍欠缺的。臺灣兒童劇大多喜以熱鬧逗孩子見長,這也是讓人甚擔憂的地方,我們孩子的看戲品味被養成習慣,美學形式想超越突破侷限就不容易。很遺憾的例子,就如我看這齣戲開演不到十分鐘,就有一個約莫 5 歲坐在我右前方的孩子大聲嚷喊著:「我不看了!我要回家!」連劇場禮儀規範也沒有,直接站起來。

用西班牙文演出的此劇,語言的差異我認為不會造成隔闔,因為它呈現的主題與故事有普世的共通性及寓意。一直深信美會跨國際,超越語言、種族、階級的限制;但若我們的美學教育偏仄不足,孩子無法接受《大野貓與小海鷗》示範的抒情美感營造,更加暴露了我們的審美只停留在熱鬧華麗的表象追求,無法潛入更深層內在,和生命情態對話,體驗智慧靈性的美好;那麼,看戲也只能停留在官能娛樂的層面,奢談淨化心靈等功效了。

《大野貓與小海鷗》不僅演出清新流暢,偶的製作也甚用心及富創意,比方大野貓是水管做成的,噴上顏彩,再做出貓臉,演員的操作活靈活現,尤其貓喜歡的弓身、甩尾,都模仿得維妙維肖。大野貓訓練小海鷗飛行時,演員還故意使用國語數著一二三,因地制宜的小更動,卻可以看出他們在小細節上的巧心安排。

見微知著,我們的兒童劇要再進步,以及觀眾美學素養的增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演出時間:2006年7月31日
♦演出地點:臺北文山劇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52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