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滿額折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潛存教會的本色語言;周聯華《易的神學》重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易》內蘊於中華文化深層,許多成語、典故皆從易經而來。然而,易經的卜筮體裁難免令基督徒有所抗拒。周聯華牧師 (1920-2016) 所撰《易的神學》嘗試以易經的語言素材,對教會闡釋基督教的神學概念,期望能建構本色化的神學;然而以文本批判理論所謂「理想讀者」而言,不熟悉易經文本的建制教會會眾恐怕並非首選。因此本書將既有的易經讀者,即《易》的詮釋群體,視作田立克 (Paul Tillich) 所謂「潛存的教會」(latent church),運用此群體累積的易學知識與概念體系,重構「易的神學」,期望能實現周聯華牧師在中華文化背景下寫作《易的神學》初衷,並能對精神文化的跨界域傳播工作者有所啟發。

作者簡介

蔡沂蓁

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曾任中研院文哲所兼任助理、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編輯助理,並榮獲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神學研究獎助計畫(2020)、統一數位翻譯獎學金(2021)、斐陶斐榮譽會員(2022)。亦為「羽驛書窩」書店店長。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經文辯讀與宗教對話
(二)現象學與觀物取象的易學思維
(三) 以「顯現與不顯現」的形式結構理解
教會的潛存模態
第四節 文獻回顧
(一)周聯華本色神學之論述與實踐
(二) 本色語言的實踐例示
—《易經》與基督教的對遇
小結
第二章 從「易的神學」到「易」的神學
第一節 神論
(一)聖父之部
(二)聖子之部
(三)聖靈之部
第二節 人類的處境與神的介入
(一)人之部與罪論
(二)救恩之部
第三節 社群與終結
(一)教會觀
(二)末世論
小結
第三章 《易的神學》語言素材分析
第一節 「易」之意義
第二節 元亨利貞
(一)元
(二)亨
(三)利
(四)貞
小結
第四章 尋索易學詮釋群體與基督教的共通語言
第一節 「尊乾法坤」的神學
第二節 坤卦的耶穌生平敘事
第三節 由乾坤推演六十四卦
(一)相遇與退避∕復歸與臨在
(二)天地之交與不交∕水火之濟與不濟
結論:反省與展望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筆者多年前讀到卡西勒 (Ernst Cassirer, 1884-1945) 在《語言與神話》中論及語言的形成及語言符號的功能:

記號將渾沌的意識之流停頓下來,突顯出某種較為持久穩定的性質。語言媒介設定了事物的界線,從內部組織人類活動,給予人類關於存在概念的明確結構,是人類精神的基本工具。只有在個別的東西中才能認知普遍的東西;而只有在普遍的東西中才能思維個別的東西。

這可說是認知的基本原理。心智在意識範圍內擇選一定的內容以語詞加以固定,前提是意義的區分,意即與人類在其所處生活條件下產生的意志與行動焦點相關者,才會受到語言的重視而獲得名稱。此洞見啟發了筆者對語言符號的認識論意義的研究興趣。

在中華文化的語境中,最能彰顯語言符號特色的便是易經。「易」內蘊於中華文化的深層,許多成語典故均由易經而來。其構作原理是「觀物取象」: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二》)

上至天文現象,下至地理法則;遠至天下萬事,近至自身狀態,都是審視、觀察和體會的對象,將極目可見的自然與人事現象編碼為六十四卦的符號系統,「藉天地萬物的形象,展現不同義理的徵象」,甚至可以說是將人生經驗模型組織成類似辭典的系統,符號的多樣性和形式體系的變化使得「象」的多義狀態能對應到人生經驗的複雜性。易學研究素有象數派與義理派之爭,但兩者毋寧是如同骨架與血肉、形式與內涵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高懷民認為易經提出了關於人類存在的三大問題,分別是:人從何處來?人應如何生存?人往何處去?這三個問題涉及易經在初期形成階段的用途,乃是配合人類思維的演進。

殷商末年,八卦在文王的演繹下成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儘管體裁仍屬卜筮之辭,但實有藉筮術以行教化之意圖,在殷商末期之政治迫害中順應當時的思維形式,不僅能求自保,亦能讓熟悉此思維形式的受眾潛移默化地接受所要傳達的信息。高氏的論點將看待易經的視野拉到本體論及認識論的層次,得以與哲學接壤。哲學探問的是人類的存在意義;神學則將此意義訴諸超越的「神」。綜觀基督教的傳播史,從基督教形成之初與希臘羅馬文化的抗衡與融合,到中世紀的經院奠定了基督教在西方文化發展的根基地位,直至帝國主義擴張的時代基督教從而背負殖民者文化侵略的汙名。無論傳教手段是溫和或強硬,對接受傳教的國家而言,基督教呈現出的樣貌不免如舶來品一般,與本地文化多少有所扞格。為了抗衡西方本位的神學,於是發展出「本色化神學 (indigenous theology)」的概念。根據聖經,傳福音固然是按照受眾的語言乃至於文化背景(徒2:4-11、林前9:20-22),其成果最終將及於各族各民(啟5:9、7:9),然而唯有在對抗外來勢力的民族意識興起時,本色化的呼聲才越發高昂,如1920 年代的本色化神學訴求,正是在非基督教運動的
背景下的反省。

周聯華牧師 (1920-2016) 便是近代在本色化神學及教牧實踐中貢獻卓著者。1954 年,周聯華在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取得神學博士學位(Th. D.) 後返台任教,1958 年在東海大學開設一系列「存在論」的課程。1960 年,周聯華在普林斯頓大學與田立克 (Paul Tillich, 1886-1965) 進行會談,隨後以「羅鶴年」為筆名翻譯田立克《信仰的能力》(Dynamic of Faith)。

周聯華在《神學綱要》卷一開宗明義地引用田立克對信仰的定義:「信仰就是我們最基要的關懷(ultimate concern,或譯為『終極關懷』)」,這個詞與表一《易經》提出的人類存在問題不謀而合;亦可見田立克對周聯華的神學有一定影響。轉換適當的用語以表達神學理念及信仰內涵,以求適應此時此地受眾的處境,是周聯華神學工作的重要方向,具體而言包括七大冊的《神學綱要》。Systematic Theology 一詞的翻譯上,周氏認為「系統神學」一詞是漢語世界很難理解的,因此將西方「系統神學」的名稱作了轉化,表達其綱舉目張、舉凡撮要之意。1975 年,周聯華在養病的兩個月間開始閱讀《周易》,從中發現其念念不忘的本色神學,可以囊括於一個「易」字之內。周聯華以聖經為出發點,嘗試撰著一部易的神學,以「易」的基本意義來看所有神學問題的中心,是一種答覆
神學。

〈易的神學〉體裁並非嚴格的學術論文,特別是最初版的楔子,毋寧像是一篇抒情小品。周氏在最初版本〈易的神學〉,每一章都以元、亨、利、貞作為四節標題來詮釋相應的神學概念並開展論述,引用了不少《周易》的卦辭及爻辭,希冀藉由中華文化背景下的國人熟悉的材料,來闡釋聖經的義理,進而建構本色化的神學。〈易的神學〉於1976 年發表於台南神學院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周聯華在1976 年5 月版的前言表示「這本書已經根據了許多建議重寫了」,但似乎仍不滿意,而在題名加上「未定稿」三個字,並在油印本原稿上說明「本油印本任何一部分都不作發表之用」。直到2014 年於中原大學演講「易的神學」、2015 年於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周聯華與台灣近代基督教」學術研討會發表之〈易的神學〉論文,才進行大幅度的修改,刪去以卦爻辭輔助說明的部分,而僅圍繞著「易」這個字開展神學論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