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
滿額折

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90450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杜牧河,人稱「炎師」,原名「木河」。

家族為捏麵人世家,從小即展現美術方面的興趣與天份,耳濡目染之下,自學捏麵人,13歲以後開始捏麵人擺攤工作。由於個人對傳統藝術非常有興趣,加上「目色巧」,求知慾高,常特意將擺攤移到正在施工中的廟宇,以便親近觀摩、學習「建廟」的工法。
杜牧河師承多樣傳統工藝,如捏麵人習自杜定仁、彩繪承襲杜瑞玉、佛像學習陳金泳、泥塑秉承黃順安,使得杜牧河能夠觸類旁通,比單一師承者少了束縛而多了自由,並綜合其技藝成為國內少數兼擅多元的傑出藝師。
1970年代開始製作大型神像,有「神韻的塑手」之稱。作品有後甲關帝殿鎮殿泥塑聖像、歸仁修元堂室外泥塑、灣裡舉喜堂、喜樹萬皇宮佛祖殿、下茄萣金鑾宮大士殿、總趕宮大士殿等。

本書特色

1.在眾多藝術類型中,民俗藝術(Folk Arts)常被稱為「民間藝術」或「常民藝術」、「鄉土藝術」,由於具有可觀可觸的實體造型,也由於大多具有實用性,而與常民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關連,於是被廣泛地運用並呈現在歲時節慶、生命禮俗、信仰習俗、廟宇裝飾和廟會祭典之中,因此也常被稱為民俗工藝,其中有許多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承,也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各界人士珍視。
2.泥塑藝師杜牧河主張泥塑應考量當代材料,「新材料做新作品,都是後世傳統。」2015年臺南市政府登錄「泥塑」為傳統工藝,炎師為保存者,作品見諸臺灣南部各地,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2020年文化部登錄杜牧河為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亦即「人間國寶」,認定炎師投身傳統泥塑工藝數十年,融會各家之長,技藝高超,手法細膩,擅長區分神佛個性姿態,堪稱一代巨匠。
3.本書內容除個人成長與習藝傳承背景介紹外,其中鉅細靡遺的紀錄藝師杜牧河之泥塑技巧與理念,並以流程圖解方式呈現泥塑工藝的細節,堪稱最具保存價值的傳統工藝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陳志昌
大學念的是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醫院臨床工作浮沉,後轉往臺南大學臺南文化研究所就讀,研究臺灣民間生活及民俗醫療文化。畢業後,在研究領域及公職往來。著有:《台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公親寮清水寺天子門生陣》、《港墘港興宮天子門生陣》、《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陣》、《臺南生育禮俗》等專書,並有多篇論文發表。現繼續研究社會生活文化,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目前就聘於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研究人員。

【推薦序一】

從捏麵尪仔想起
文◎/藝術學者 莊伯和

2015年,臺南市登錄「泥塑」為傳統工藝,並認定「杜牧河」為保存者。2020年,文化部中華民國109年11月20日公告,登錄重要傳統工藝「泥塑」暨認定「杜牧河」為保存者。從這兩項政府在文化施政上的肯定,炎師杜牧河在臺灣傳統工藝的領域,其特殊及崇高地位,毋庸置疑。
當初我結識炎師,其實最感興趣的是他出身「捏麵尪仔」(捏麵人)家族,其得泥塑工藝人間國寶殊榮,與此竟有奇妙因緣。
我難忘童年接觸捏麵尪仔的經驗,因我與他出生年代相同,而他自少從父親杜定仁習藝,13歲時已能獨立擺攤,賺取家用;求證結果,正與幼時所見相符。
一般以竹籤插入麵尪仔,置於攤上,串街走巷,正如今日的街頭藝人;我與童年玩伴都很羨慕這種漂亮又好吃的甜食,當年我們用零用錢買來,觀賞不久經不住嘴饞,最後幾口吃掉。我還見過一種較大型的,例如坐姿的關公,底座是四至六個鹹鴨蛋,這種豪華版小孩無力擁有;炎師說這種捏麵尪仔是鹹的,可防螞蟻,一般不吃,只供擺飾觀賞,而且通常吸引大人以賭博遊戲贏得來。
捏麵尪仔本來就已深入臺灣民俗,其中有一種謂之「看桌」,杜牧河在當兵前即常為人製作。他說有一次臺南南鯤鯓普度,有位來自高雄的信徒,向他訂製1千支,插於供品上之用;這時他特別想到利用加鹽防蟲咬可以持久的方法。
杜牧河還指出有一種「八仙尪仔」,用於祝壽或其他慶典;讓我想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年策劃的「臺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由我承辦主題館及大陸館;當時「捏麵人」正風行,我特地利用去福建的機會,請泉州友人幫忙訂製用於祝壽的八仙,外加南極仙翁計9件,當地稱「糕人」,可惜無法保存,如今徒留照片而已。其實這種也稱為「麵塑」或「米塑」的食品工藝源遠流長;例如隋唐時代已出現「看菜」,隋人大多做為欣賞之用,唐代的卻可以吃,宴席中,吃客欣賞後分而食之,我們再看看今天臺灣尚流行的捏麵、看桌,當知炎師正承襲了歷史傳統。
炎師的捏麵巧手,引得慧眼識英雄;有一次他在一座整修中的廟宇前擺攤,一位年長的匠師觀察他捏哪吒三太子,竟問要不要跟他學剪黏?此人即府城剪黏名師洪華的傳人洪順發;炎師雖未投入門下,後來仍由捏麵尪仔進入更恢弘的泥塑世界。
傳說女媧「黃土作人」,泥塑早已進入神話世界。再說學齡前兒童大都有玩泥土的自發行為;從前沒有方便的紙黏土、麵包土、油土等的勞作材料,只能取自自然;以我為例,故鄉黃色黏土(又叫赤韌土)並不好找,頂多遇到有人蓋房子,才可以去偷挖一點,所以格外珍貴;捏土常用於扮家家酒,毋需大人指導,大約是同伴們相互學習而來。藝術起源理論有一種「遊戲說」,小孩捏土可為說明。
說到炎師的泥塑藝術,先引《安平縣雜記》(成書於日治初期,其〈工業〉篇敘述包括日治以前以臺南地區為中心的臺灣工藝,計100條)的一段話:「塑佛匠:或用木雕,或以泥塑,務在能肖其像。又有泥摩印各種人物,供人家孩童玩具者,附焉。」泥製玩具或較晚出現的塑膠製品,我的幼年時代已甚為普遍;炎師則說當時不少業者找他捏製模型,以製作立體塑膠玩具;這種經驗恐怕少見於其他泥塑師傅,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杜牧河的泥塑藝術不僅是宗教工藝的一環,更深入民俗,甚至孩童的世界。
我認為麵尪仔本家學,卻是炎師進入泥塑世界最好的基礎訓練。雖然他師承多元,如從杜瑞玉習寺廟彩繪與牌樓搭建,從陳金泳習粧佛、糊紙、花燈,從黃順安習剪黏與水泥浮雕。後來卻是粧佛(木雕胎)師傅陳金泳,鼓勵他專從泥塑一路,炎師因其啟發,打通技術的任督二脈及美感經驗,並受賜店號「芳青閣」;由於世居臺南南區喜樹灣裡一帶,另號「喜灣雕塑」。
這次臺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特別為他出版這本《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完整記錄炎師技藝特色及其藝術思想,無論文獻價值或為後學留下範本,從而瞭解他承繼歷史長河中發展出來的泥塑藝術,以泥塑技藝登上人間國寶殊榮此為第一人。
同時最近聽他說的一段話:「目前臺南傳統工藝從業者,工作應接不暇,因為臺南廟宇多,傳統民俗活動多,文化資源豐富……」此讓我頗有感觸,良好的文化環境,造就有天賦的一代匠師,也是關鍵所在!

【推薦序二】

心手合一、挑戰極限:一代巨匠杜牧河的塑造藝術
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美術史學者 蕭瓊瑞

2004年6月間,臺南祀典大天后宮的鎮殿媽祖佛像,因年代久遠,突然斷裂,頭部落地,震驚社會;官民各界無不關切,積極展開修復計劃。之後,在六組團隊中,慎重地選出三組入圍,這三組除再經過評審委員的口試外,又以擲筊的宗教儀式,交由媽祖決定。最後杜牧河以五個聖杯,獲得欽點,接下修復佛像的歷史重責。
杜牧河原名「木河」,幼時由於家貧,導致體弱多病,父母聽從算命先生的建議,為取偏名「炎仔」,以兩個「火」來補原本姓名中多屬木、水、土的缺憾。日後果然情況有所改善,且技藝出眾,成名極早,人稱「炎師」。大凡重要、知名廟宇,想要好的塑造作品,不論大型佛像,或壁面浮雕,第一個想到的匠師,便是「炎師」杜牧河。
杜牧河的技藝,淵源自多方管道、不同類型、媒材的技法,包括:捏麵人、彩繪、花燈、剪黏,乃至近代的西方素描、透視。1949年出生於臺南灣裡的杜牧河,父親杜丁仁也是他最早的啟蒙師父,從事「捏麵尪仔」(即「捏麵人」)的工作;杜牧河自小觀摩父親的手藝,在校成績,也以美術與勞作最受老師贊許,認為他有這方面的天份,鼓勵他往這方面發展。
小學畢業後,因家中經濟情況,無法繼續升學,乃隨父親到市場、廟埕擺設「麵尪仔」攤,增加收入。父親原本擔心他年紀太小,工作做不來,達不到顧客的要求,壞了自己的名聲;沒想到,才做了一陣子,杜牧河的作品便受到大家的喜愛,每天的收入甚至超過了父親,由於跟隨父親擺攤的歷練,也開始能夠獨立擺攤。
捏麵人的功夫,除了手巧,也要心巧,能夠出人意表地表現各種傳統所沒有的樣式、人物,並達到心手合一、起手無回的境界。捏麵人的功夫,可以說是杜牧河進入泥塑藝術最好的基礎訓練。
少年時期的杜牧河,對其他藝術表現的領域,並無理解,但他有著強烈的好奇和學習的慾望;為了觀摩、學習各種藝術的手法,他刻意將捏麵人的攤子,選擇擺設在正在進行工事的廟宇附近,大概擺攤工作的時間,只有一上午,下午便可仔細觀摩各種匠師的工作,暗中學習他們的技法。
此後,先後追隨學習的師父,包括:府城剪黏名匠洪華的傳人洪順發、高雄寺廟彩繪與牌樓匠師杜瑞玉、臺南塑像名師兼紙糊高手陳金泳,以及洪順發的傳人、也是剪黏及水泥浮雕的黃順安等人;廣學多師,加上杜牧河的靈活多變,克服許多技術上及媒材上的難度與限制,成就了諸多令人驚艷的傑出作品,如:臺南灣裡萬年殿後的山洞塑造,內外合計約有百餘件人物與動物的泥塑;彰化員林聖宮殿內的神像和浮雕;桃園龜山北靈宮的鎮殿神像五尊,均高二丈以上;臺南歸仁修元堂戶外的雷神、風神泥塑巨像,均高五丈,與左右雙龍門;臺南南化玉山寶光聖堂大殿後方的九龍神像浮雕等等,作品遍布全島各地。
杜牧河的作品,形神兼備,男神給人威猛勇健之感,女神則予人溫柔婉約之態,動物從神龍、猛虎、駿馬、公雞、海豚……,都能掌握其生機盎然的形態、特質;加上曾經有過的彩繪基底,在色彩的設計、施作上,也都能自然流暢、高雅天成。
塑造本來就是所有民間藝術作為中最具挑戰的工作;但也唯有塑造,才能夠克服尺度上的限制,從無到有。其中水泥的塑造,尤其困難,太乾則滯,太濕則滑,乾濕之間的掌握,全憑一己之經驗。杜牧河的塑造藝術,能卓然成為大家,一代巨匠,除了藝術技術上的傑出,在媒材的突破與工程技法上的超越,更是膾炙人口,傳為美談。他集眾家之長,再加上自我不斷的精進研習,從早期的披麻布石灰壁,到洗石子、水泥,乃至新開發的樹脂、紙黏土、油土、AB土等等,均能巧妙掌握,發揮材質特色。
2020年,杜牧河以精湛的技藝及豐碩的成果,獲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頒贈俗稱「人間國寶」的「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實至名歸。
年輕的傑出研究者陳志昌以長期的時間、心力,投入搜集、彙整、研究,重現一代巨匠的生命史與藝術成就,讓名匠名作的光芒足以傳揚萬世,足堪嘉許、推薦,謹此為序。

【推薦序三】

細語泥作、 塑形寓藝:杜牧河藝師的泥塑天地
文◎/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戴文鋒

臺南是臺灣古城,更是眾神之都,廟宇之多,可謂「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而寺廟就是一座傳統藝術博物館。廟體建築格局或古樸或雄偉,廟中各式傳統工藝令人目不暇給,民眾在虔誠禮拜、與神對話之餘,必定也對廟內、外莊嚴的神尊,以及各種生動、傳神的塑像印象深刻。而杜牧河藝師鮮活、精湛的作品,便是其中畫龍點睛之作。
杜牧河藝師出生於1949年,為臺南市南區灣裡人,人稱「炎師」。炎師自小即嶄露藝術天分,更獲「洪華派」剪黏大師洪順發(1917~1971)欣賞。後與從事醮壇牌樓製作的伯父杜瑞玉師傅合作,承作「看牲排場」,伯父認為杜牧河可塑性高,只做醮壇牌樓過於可惜,乃引介他認識糊紙、花燈、粧佛三擅的「金芳閣」大師陳金泳(1934~1997),並受其指點。在承襲原本家業「捏麵尪仔」捏塑技藝的基礎下,再經金泳師對於人物的重心、平衡、比例、姿態、角度等美學觀念的傳授、引導、啟發,多方學習不同工藝的不同技法,漸漸開啟了領悟之門。從捏麵人物、紙塑、泥塑乃至水泥塑,工法不同,他卻能豁然貫通,窮盡其中奧妙,不斷思索突破,表現個人特色,作品遍布臺灣北、中、南多處,最後鎔鑄創造出廣受大眾矚目的文化資產領域——泥塑粧佛工藝。2015年臺南市政府登錄「泥塑」為傳統工藝,炎師為保存者;2020年更獲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即民間俗稱「人間國寶」,實為傳統工藝重鎮臺南之光。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戮力於文化資產之推廣、保存與紀錄等相關工作,迄今已有「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百餘冊,並持續進行各類文資之調查研究、影像紀錄作品,並持續舉辦「臺南無影藏」相關比賽,推動公民參與。這些豐碩的成果,讓民眾能以多元的方式,全方位的認識大臺南地區的文化資產。作者陳志昌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與該校USR計畫共同主持人、「踏溯臺南」課程老師,同為灣裡人的陳老師熟知炎師的人、事、物,長期投身文史研究,兼擅文化資產踏查,並發表相關論文多篇及多本專書。經過長期觀察、貼身田調記錄,以樸實易讀的語句,先介紹泥塑工藝,再回顧炎師的生平、性格,並介紹其技法啟蒙與養成歷程,以及相關人物,接著探究炎師之技法特色與工序、相關專有詞彙,最後以豐富的圖片展說其作品,以影像敘事邀請民眾進入炎師的藝術宇宙。
已故前故宮博物院李燦霖副院長曾經說過:「藝術是文化之寶,欣賞乃啟門之鑰。」閱讀完本書,不僅稱對「人間國寶」杜牧河藝師有更加寬闊深入的了解,也尋獲了認識傳統工藝泥塑藝術技法最重要的那一把啟門之鑰。



炎師製作土泥塑像時,常常是信手撫摸著泥土塊,就在旁觀者還來不及思考的瞬間,炎師已揉捏搓按塑化造出諸多渾然天成的巧形,讓人不由得發出讚嘆。這些取自洪鈞自然的材質,化作肌理細膩且比例合宜,外色更覆滿千艷萬彩,絢爛且對比強烈,這個光、那個彩,吸引著眾人的眼光。
炎師的作品讓我想起久遠的故事,小時候在廟會現場,秫米尪仔一直是孩童們間拿來炫耀的驕傲,玩伴手上都拿著一只把玩,甚至一口一口吃下,讓當時幼小的心靈及身軀,極其羨慕與渴望。也因此讓我在認識炎師後能回憶起很多秫米尪仔及工藝的話題。
臺南灣裡這個地方是古地圖中的鯤鯓之一,除了陽光,就是海風、鹹味,人們生活自是極力掙扎且找尋謀生辦法,由農漁兼作的小村落,在戰後廢五金產業發展進入後,經濟得以改善,土地貧瘠逐漸長出美麗花朵,但卻也污染了環境而不自知。經濟好轉後,在信仰空間的興築也就日漸增多,各種傳統工藝的需求與日俱增,廟會活動也逐漸擴大。秫米尪仔、畫糖人、糖柑仔、爆米香、歌仔戲、布袋戲……傳統工藝、表演藝術都混雜在廟宇前廣場,也因為這些生活經驗,是我跟炎師熟悉的日常,好與不好都是從這自家鄉土地長出的共同記憶。我開玩笑說,這麼多相當重疊之處,或許可能在30年前的廟會場合已經相遇過幾多次而不知道。在義務教育現場,也可能我跟年紀相仿的炎師的公子們昇鴻、佐鴻、佑鴻在國小階段,就有過一起嬉鬧的時光。
一切,因著那只讓垂髻童兒們滴涎的歡喜秫米尪仔,從豐富而繽紛的色彩漩渦開始,信仰、祭祀品、工藝、表演、人潮,就成為日夜縈繞的熟悉。
2018年,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進行《似巧拙中見自然:杜牧河泥塑技法影音專輯》,陳怡靜導演請我進行初步調查及文字書寫,影像部分則由黃劍煌、怡靜導演負責。本次影音專輯是以炎師為主,作品介紹為輔,聚焦在人物的工藝生命陳述。隨著稍稍深入才發現,一件件色彩豔麗的巨像,線條勾勒豐富有層次感,各部位比例寫實合宜,姿態表情極富敘事感,都是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由於炎師個性不喜行事高調,所以過去這些令人驚艷讚嘆的作品多沒被媒體報導或研究,就沉靜的存放在信仰場域或特定空間,默默的顧自發光。
2020年,文化部依照文資法登錄杜牧河為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所以國寶稱呼,就上了炎師的身。他每次都叮囑別亂叫,只是一個喜歡傳統工藝的手作而已,哪裡擔得起國寶的稱呼。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雖前瞻的以影像記錄炎師的生平,但檢視對國寶瞭解的完整性不足,於是2023年再委託進行《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杜牧河、陳三火研究調查及撰寫計畫》,期待完整的來整理研究「杜牧河」、「泥塑工藝」等二項。於是計畫盤點炎師的作品分佈,從他及徒弟們的記憶中,翻出曾經工作的過往,足跡遍及臺南、高雄、嘉義、雲林、彰化、桃園、臺北、宜蘭,一一到訪及拍照紀錄、訪談。
憑藉著這些紀錄、訪談,在書寫過程,深深的有種「近廟輕神」的感觸。臺灣民間傳統工藝的形色表現,首重實用及豔彩,營造出繽紛燦爛的南國風味,有人以為這日日時時的觀看,常也就散發一種俗艷膩味,於是總老遠地飛出國,尋找一種異文化的西方珍美藝術。藝術美是相對性的,所以也許可以反過來用異文化的眼光來欣賞同文化的呈現,美的營造或有另一番詮釋風味。這些作品外顯是藝術,但目的功能在於信仰使用,以用為本,主事者的考量多樣,為了迎合多數信徒的富麗堂皇,往往也就堆疊出閃耀的金光。這些對於美的營造,不全然是工藝師的想法,背後有這塊土地對美學的喜好,既然是喜好就是可以培養及改變的。下次不妨仔細觀看抬頭所及的信仰塑像,頂真求己的臺灣工藝師們其實在藝術內涵下了非常多苦工,而信眾的參與及投入,更能發揮影響力,讓自土地長出的美藝,綻放出芬芳。
傳統工藝作品是萬眾仰目睢睢,不被視為藝術品,我問炎師心底的感受如何。他大笑回答,這就像菩薩度眾生,覺悟有情能悟一切眾生苦痛,進而解救眾生,伸指牽引,卻不是每個靈魂都懂得離開羈絆。是藝術,是怎樣的美,在工藝師心中,也在欣賞者心中,能動或用,都是藝術,都好都好。這些說法,一如佛家所言實相般若,實相本就是在那裡,塵世凡人不知而已,因為實相是無有定相,也是不會主動發語,一切等開悟,便會發現實相般若本就在那裡。
對於泥塑作品或技藝的實相,外在作品讓人想起杜甫〈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作品工序繁瑣,但他總能簡單讓人易懂的陳述。對於作品背後人生漩融的無相,他常用詼諧、幽默的言語,有炎師的地方,就有笑聲。言詞雖簡單,但背後富涵意哲理。這實相、無相是他的日常,與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長者交,如菩薩伸手度生,每次聊天後,往往都是醍醐灌頂。

陳志昌

目次

推薦序 從捏麵尪仔想起/莊伯和—藝術學者
推薦序 心手合一、挑戰極限:一代巨匠杜牧河的塑造藝術/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美術史學者
推薦序 細語泥作、塑形寓藝:杜牧河藝師的泥塑天地/戴文鋒—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兼臺南學研究中心主任

導論
泥塑工藝介紹
泥塑工藝介紹與其他工藝關聯
塑彩兼備的工藝
從粧佛走出的塑造工藝
藝師篇
遊藝造境.自逸超然
粗繒大步來.腹有詩書氣自華
潛移自在化.遊藝縱橫凌霄殿
撲落鏗鏘聲.實相無相境造禪
柴門鵝湖會.白鹿問渠活水來
藝師篇
堆垛土泥.妙化八眾
巧指化形意.塑像裝鑾五彩風
灰泥裝金髹.揉當代為新傳統
塑造賞
材料交融.技法新創
泥土立體圓塑技法與工序
水泥立體圓塑技法與工序
水泥半立體浮塑技法與工序
塑造賞
創作思維.藝術化境
吸睛照過來,重要作品介紹
形體兼敘事,社會教化倫理立
從多角賞析,看形意色化境

附録 跋
附録 杜牧河作品年表及合作匠師

書摘/試閱

藝師篇

遊藝造境.自逸超然
粗繒大步來.腹有詩書氣自華

海洋潮浪起伏,炙風加上沙丘,這濱海之丘就是「炎師」杜牧河藝師成長的環境。這些沙洲,在古地圖中常見繪製於府城西側的7個海中沙洲,寫作「七鯤身」(或寫作「七鯤鯓」)。清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寫下〈臺灣八景〉,其中「沙鯤漁火」描繪著臺灣府周遭內海的沙洲,有漁人搭船燃燈,燈火高懸以在夜間捕魚,海面密集閃爍的燈火和夜空星光相互輝映,呈現出一幅漁業民生景象,而這海面漁火閃耀的聚落之一,就是炎師長大的聚落「灣裡」。
相傳這聚庄起因為明代鄭氏王朝軍隊移入有關,只是內海水濱維生不易,只能靠海吃海,內海的平浪環境,讓陳永華在永曆19年(1665)設立瀨口鹽埕,引海水日曬製鹽是濱海七鯤鯓一個重要的經濟推展,瀨口就在灣裡聚落的東北側約2公里處淺水陸地交接。清代灣裡聚落座落在內海淺灣之中,四周多為水域。因為二層行溪的逐年河流改道變遷,讓原為四面環水的灣裡聚落地理環境產生重大變化,河道逐漸淤積,所以聚落東北側水域逐漸陸地化,不過仍有不少魚塭及闢設鹽田曬鹽,或許是因為環境的因素使然,灣裡聚落的曬鹽產業,一直到戰後,才逐漸停止生產。而聚落信仰中心主祀的葉、朱、李三府千歲的萬年殿,民國64年(1975)前建醮時,採王船出巡形式,且巡狩的方式是讓王船入水行船,沿著二層行溪的舊港道往溪南北二岸進行云庄(ûn-tsng)。灣裡聚落的行政區劃上,清代歸劃於永寧里內八甲之一,在日本初期原為臺南廳永寧里,大正9年(1920)後劃為臺南州新豐郡永寧庄,戰後更正為臺南市南區。今日灣裡聚落,西臨臺灣海峽,東側為臺南機場,北邊為喜樹聚落,南鄰二仁溪,除南側可涉水過溪就是高雄茄萣,不然已不復見四周環水的樣貌,行政區域名為臺南市南區,計有:佛壇里、興農里、省躬里、同安里、松安里、永寧里等6里。
灣裡聚落人口五大姓:杜、林、蘇、葉、黃,其中以杜姓是灣裡最大姓氏,在灣裡路246巷建造有臺灣杜姓宗祠,節氣清明前後,例行舉辦大規模祭祖,可見人口數眾多。「炎師」杜牧河就是住在杜姓宗祠南側不遠處的面東三合院宅第,父親杜定仁,母親葉春2人皆是世居灣裡,2人婚後生有5名子女。杜定仁為家中老三,跟隨大哥杜蜀土(村裡人暱稱「土仔」)製作秫米尪仔,這種行業主要擺攤於各地人多的廟會活動或為普度場製作,所以時常南北奔波,但由於節慶活動並非日日可見,販售上無法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自是粗衣繒布,所以杜定仁也會打零工維生,家裡經濟自是拮据,不過由於秫米尪仔是受歡迎的民俗技藝,所以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至於杜家的秫米尪仔技藝由來,據炎師的說法:「秫米尪仔手藝是有次父親在安平看到洪華製作,所以邀來大哥一起觀看討論,發現捏製尪仔技術不難,或許可以試試。」但製作的材料卻沒法知道,所以就回家實驗,以製粿的方式開始實驗,磨糯米、蒸米漿、揉米團來開始備料,一開始對材料不熟,真的浪費不少米,後來才逐漸調整米的比例而成功。由於伯父杜蜀土曾從事戲演工作,曾擔任戲班頭,四處承接廟會慶典的戲演,所以在外的人面甚廣,這對於要到何處擺攤賣麵尪仔,有相當多的指引門路。
由於家族內伯父及父親皆從事麵尪仔(臺語音mī-ang-á,中文稱捏麵人)製作,雖然說稱作「麵」尪仔,但實際較多材質是用「秫米」(tsu ‒t-bí,中文稱糯米),而非麵粉,所以炎師也說:就材質來看,應該改口叫做「秫米尪仔(tsu ‒tbí-ang-á)」才是。臺灣北部稱「米漿人」,中部稱「捏糕人」,這種秫米尪仔常在廟口或廟會現場,人潮較多的地方販售,由於常見的捏塑有動物、植物、人偶等,形體變化依照師傅的巧手及想像來變化,常博得民眾的喜愛,且有些有包餡(ānn),尤其是孩童,對於這種可以食用的可愛塑像,總是深深著迷。另外秫米尪仔常用的是宴席裝飾,及醮典宴王、普度壇場的「看牲」,以奇花異草、可愛動物、奇珍異獸、仙佛人偶等,增添空間內的熱鬧氛圍,在人多的場合、醮場、筵席上供欣賞。
家學累積自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所以炎師也說自己相當熟稔「尪仔粣」(ang-á-tsheh)的特性,尪仔粣是由於要製作尪仔才稱呼尪仔粣,一般民家常稱呼這種熟米團為「粿粣」(kué-tsheh)、「米粣」(mi-tsheh)。尪仔粣是用米磨成漿後蒸熟,揉捋後添加食用色料成團狀後備用,是製作秫米尪仔的重要材料。炎師特別提到這材料過去常見用秫米,但是由於蒸熟後黏性過高,常需要手沾許多水或是菜籽油,會影響食用口感,更重要是過於黏稠性質的尪仔粣,在製作上會不易塑形,捏塑好後過軟的特性又會塌陷。所以母親葉春就著手改良,嘗試過在來米、秫米、蓬萊米等不同米種後,發現以蓬萊米的尪仔粣最合適,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特性,能夠讓捏塑過程很好施作,一捏成團,Q中帶軟又不黏手,且成形的尪仔能保持捏塑好的樣子而不塌陷。炎師談到這一段改正,不由得讚歎起母親的巧思與實驗精神。
炎師出生於民國38年(1949)蘭月,在節氣上是酷熱的處暑,出生排序為長子,但由於是早產出生,在醫療資源不發達,不優渥的經濟狀況,炎師母親只能求助信仰,望神佛庇佑。還好嬰孩體健,好不容易存活後,家人央請算命師為孩子取名為「杜木河」,算命師並囑咐家人要想孩子平安長大,需要另呼喚偏名「炎仔」,如此火焰遇到木材,方能身體興旺,包能讓這小孩平安長大,會有一番成就。
年輕的炎仔自小就常跟隨父親、伯父出外擺攤或製作秫米尪仔,就讀省躬國民學校(今臺南市南區省躬國民小學)時,對各學科興趣缺缺,獨愛好美術及勞作,所以「其他學科都不及格,唯美術與勞作滿分。」雖是玩笑話,但可見其自幼觀察力敏銳,美感及手感都有相當過人之天分。所以雖然沒有正式經過伯父、父親的教授,但美感渾然天成,輔以透過觀察自然形體及人像姿態,尪仔粣在他手中常化成各式栩栩如生的動物及昆蟲形體。由於父親多是捏製動物花鳥,人物偶像多是由伯父製作,年輕的炎仔對於人像如何製作,是透過門板偷偷觀察伯父如何備料、製作,然後再私下揣摩練習。
國小畢業後因家境緣故,無法繼續升學,13歲時年輕的炎仔曾短暫至電鍍工廠工作,每天薪資只有7、8元,廠內環境不佳,加上要自行負擔來回搭車費用、便當費,不高的薪資促使他決心回到家業,與母親商議後,續承家業販售秫米尪仔。曾經半天到市場販售就收入30多元,讓年輕的炎仔信心大增,自此往往在天未亮時,就背上材料,在四周昏暗環境就出門,從南區灣裡往外擴展,往南走到高雄頂茄萣、下茄萣、湖內太爺、圍仔內,北到四鯤鯓、鹽埕、安平的市場集會擺攤。如果要到進到府城內,水肥牛車也是一個可以順路乘風的省力交通工具,只是要聞著一路的水肥香氣北上到臺南市區,好像也不是很舒適;如果遇上冬天,則是頂著刮骨寒風出門,有次往北到喜樹、四鯤鯓,再到市區路上,由於沿著狹小的魚塭岸行走,相當難走差點落水,加上當時海岸線相當多林投樹,陰暗的道路伴隨著林投樹發出的倚倚歪歪聲音,讓年幼的炎仔想到林投姐上吊的故事,因而心生恐懼及怨懟,但是到四鯤鯓市場販售又能賺到不少錢,只好硬著頭皮前往。
及丁年之際(1965年),年輕的炎仔在七娘媽廟(開隆宮)前擺攤,受客戶訂製細捏1尊哪吒三太子時,剛好洪華派剪黏大師洪順發路過,默默駐足靜觀一陣子後,相當稱讚年輕炎仔的巧手,開口問炎仔有無意願學習剪黏,他可以收炎仔入門習藝。好學的炎仔雖心中對各種工藝興趣濃厚,尤其剪黏作品的絢麗外放,讓炎仔心中雀躍不已。回家跟母親討論這件事,但是母親考量家裡經濟負擔,炎仔去學剪黏就沒人製作秫米尪仔,家裡無法有足夠收入,所以年輕炎仔只得順從母意,落寞的婉拒洪順發。
府城傳統工藝匯聚,加上信仰空間眾多,盡是土塑、木雕、剪黏、彩繪、糊紙、茄苳入石柳、大木作、小木作、金銀工等各式樣的工藝,所以年輕的炎仔在擺攤之餘,總喜歡往廟裡鑽去或是到工地現場觀看,跟這些前輩師傅們聊上幾句,偷看一下工夫。為了移動方便,後來炎仔苦苦央求母親到當鋪買1臺二手的腳踏車,讓他可以出外擺攤賣秫米尪仔,但炎仔心底是想著,這樣更可以順道去觀看各地施工中的廟宇。於是,牽到腳踏車的隔天,炎仔開始騎往較遠的茄萣,然後逐漸範圍擴大,往湖內圍仔內、海埔、竹滬、永安等地販售。後來甚至收攤後,就一路衝到高雄岡山壽天宮找洪順發。就這樣,雖無法跟隨洪順發師傅學習剪黏,為親炙大師風範,可以自由移動的炎仔,常在做完生意後,騎著腳踏車跟隨洪順發的行蹤,趕去觀看他施作剪黏,由炎師的行為,可瞭解他對於工藝的追求及執著。
經過這次港隆宮普度場之後,年經的炎仔對自己的手藝逐漸更有信心,所以常專研觀察身邊的動物、人形,開發出更多不一樣外型在那個時期,年輕的炎仔都是騎著單車跟著伯父、父親南來北往的擺攤,有次騎車南下,要前往屏東縣崁頂鄉港東港隆宮,經過林園大橋時,由於力氣不足,無法一次騎過陡高的橋面,在半路因差點摔車,而停頓到路邊歇息。父親杜定仁在前騎了一段,發現孩子沒跟來,又回頭找人,才發現他在路邊歇息。經歇息後,父子二人才又趕路騎往港東,這樣拮据奔波的生活,著實艱辛。在港東港隆宮這一次是由伯父跟廟方簽訂合約要製作普度會仔碗用的秫米尪仔,但在製作過程,伯父因身體不適無法製作,而父親、堂兄又對人物製作不專擅,所以正愁於製作不出該有的數量要會被廟方罰款之際,年輕的炎仔自覺這或許是個機會,所以跟伯父自薦,「我先胡亂做看看,做不好再請阿伯指點修改,不做被罰款更嚴重,試試總有機會。」由於進退不得,所以伯父只好放手讓年輕的炎仔動手做。由於已經在家裡多次嘗試及常常動腦思考該有的技巧,加上年輕炎仔的敏銳觀察力與美學天賦,一只只標緻的尪仔,就在一雙巧手的發揮之下,製作到該有的數量,得以交件給廟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