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緊扣理論文本的古典社會學理論專著,內容全面且深具脈絡,可作為理解各家理論觀點與思想傳承脈絡之指引★
本書以簡潔明瞭的文字,有系統地統整作者長年授課經驗及社會學理論研究所得,精練為二十個講次,內容力求深入淺出。有別於慣行的古典三大家論述,本書以女性社會學家沃斯通克拉芙特起頭,再談「社會學」開山學者孔德,而後依各家出生年代先後,循序討論馬克思、恩格斯、斯賓賽、巴烈圖、杜尼斯、涂爾幹、齊美爾、韋伯等社會學家的理論觀點,細細爬梳各家思想與社會學傳承的脈絡。
本書更試圖運用「四本」(文本、版本、譯本、所本)來追尋「脈絡」,提出一條研究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新路徑,即強調古典社會學理論閱讀時要注重脈絡和文本的關係,期望引導讀者注重思想的外緣脈絡,也注重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或理論,能夠理解這些理論觀點生成的時代背景,並能反思自身所處的社會及其問題。
本書以簡潔明瞭的文字,有系統地統整作者長年授課經驗及社會學理論研究所得,精練為二十個講次,內容力求深入淺出。有別於慣行的古典三大家論述,本書以女性社會學家沃斯通克拉芙特起頭,再談「社會學」開山學者孔德,而後依各家出生年代先後,循序討論馬克思、恩格斯、斯賓賽、巴烈圖、杜尼斯、涂爾幹、齊美爾、韋伯等社會學家的理論觀點,細細爬梳各家思想與社會學傳承的脈絡。
本書更試圖運用「四本」(文本、版本、譯本、所本)來追尋「脈絡」,提出一條研究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新路徑,即強調古典社會學理論閱讀時要注重脈絡和文本的關係,期望引導讀者注重思想的外緣脈絡,也注重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或理論,能夠理解這些理論觀點生成的時代背景,並能反思自身所處的社會及其問題。
作者簡介
孫中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
序
序:回首來時路迢迢
現在各位手中的這本《古典社會學理論二十講》是我教授該課程多年的心得。這麼多年來的努力過程,似乎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紀錄。就當成這本書的作者序吧!
我從大四開始接觸到社會學系的必修課程一學年的「社會學理論」,當時由葉啟政老師傳授,算是我社會學理論的啟蒙。雖然多年後,我走向一條不同的研究路徑,但是葉老師當年的教誨是我一直以來都銘感五內,莫感或忘的。也許只是我沒有說出來。
後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念書,同學都儘量避開修習理論課,但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硬是修習了熱魯巴威爾(Eviatar Zerubavel)老師的三門理論課。三個學期下來,成績一直沒進步,都是B。老師曾經勸我不要再修這樣的課,我不僅沒聽他的話,還執拗地選擇社會學理論當成學科考試的二選一必考科目,另一門是社會統計和研究方法。當初熱魯巴威爾老師已經離開哥大,我們全班準備要考社會學理論的同學相約去拜訪那年出題的老師,希望知道一個大致出題的範圍。結果老師不知是嚇唬我們還是真心誠意,竟然說:「當然要從亞當.斯密開始考起。」這是我們在熱魯巴威爾老師課堂上從來沒有學過的部分,許多同學因此打了退堂鼓,好像就留下我一個人選考這個科目。我已經不記得考的題目是什麼了,但是沒有考亞當.斯密是很確定的,我很幸運地過了關。於是趁著考完的空檔,應朋友之邀寫一篇當時很流行的、把韋伯新教倫理和儒家倫理的關係做一番社會學理論角度的整理文章。當時看了半年的相關文獻,發現眾說紛紜,最後回歸原典,才發現韋伯的「真實義」。這也奠定了我後來重視閱讀原典的重要契機。
我的博士論文沒有以理論為題,但是我每週還是固定逛紐約的幾家舊書店,凡是看到理論的相關書籍都在經濟情況許可下儘量購買各種版本的原典。這種買書習慣一直維持到今天。當時唯一失之交臂的是齊美爾(Georg Simmel)的《金錢哲學》德文第一版。我記得當時哥大附近舊書店的老闆要價17.95 美金,那是我大約一週的吃飯錢,我遲疑了一天沒下手。第二天反悔了再去,老闆說已經賣給了德國漢堡大學的一位教授。1997 年我在德國訪問,特別情商在馬堡讀書的學生引薦克斯勒(Dir Kaesler)教授。學生安排妥當,我一見面幾乎沒有寒暄就請問他是否是此書的收購者。當時他很訝異地看著我,然後轉身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他在1981 年訪問紐約時買的《金錢哲學》。我一看不是我當初看到的原版,而是一本重印版,是平裝本加了精裝的外皮,就有點失望。後來我提到當年在紐約讀書聽過他的演講的往事,也買過他的書,讓我們的會面不至於太過尷尬。我那年在柏林,也幾乎逛遍當地的舊書店,買了一套德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馬恩全集》則是朋友知道我的興趣而慷慨相贈的),以及許多德國古典社會學理論家的原版書,就是不見當年那本深色書皮17.95 美元的精裝本《金錢哲學》。
1991 年9 月第一次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系訪問時,我也享受了每天逛不同舊書店買書的樂趣。那次最大的收穫是買齊了斯賓賽(Herbert Spencer)的書,不僅是原版,而且不貴。大概是因為沒有要讀的緣故吧!我當時以為自己日後會研究斯賓賽,可惜事與願違。倒是退休時要捐書給圖書館,圖書館派人先來考察我的藏書,看上的應該就是我這些多年的收藏可以彌補臺大圖書館館藏的不足吧!
我原先讀的都是原典的英文譯本,學過的第二外國語大概都是只能查查字典才略知一二的初級階段。所以我一直很注意社會學家原典的英譯本出版狀況,這在每一講次的「著作脈絡」中可以看出我多年的辛苦結晶。後來大陸簡體譯本也多了起來,我也儘量掌握出版狀況,像對待英譯本一樣。我注意版本和譯本的問題真是其來有自的,後來也都收錄在「著作脈絡」中,所以這個部分我很捨不得割捨,也希望讀者能善加利用,才不枉費我一番苦心。
1987 年9 月我回到母校母系教書,第一學年系方就安排我教授大學部及研究所的社會學理論。最初,我也是仰仗二手教科書的內容才能上臺授課。但是每年我還是儘量能多讀一些原典,並做成筆記。這樣日積月累,就擺脫了二手教科書的束縛,而逐漸有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也因此能看出許多二手教科書的錯誤之處。我也才驚覺:研究學問只有認不認真的問題,打破了許多人有過的「外國人做的學問就一定比我們的好」的這種刻板印象。希望這本著作也能給讀者同樣的印象,更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在此基礎之上繼續努力,或者另闢蹊徑,讓社會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能有更廣闊的天空。
我的「古典社會學理論」課程曾經在2010 年代中期被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全程錄製成「網路課程」,並附有講義可以下載。後來應大陸B 站之邀,錄製成收費課程,將原來三個小時的單元濃縮更新到20 分鐘左右。當時內容的取捨讓我傷透腦筋,實在很難割捨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努力心血。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的特色應該非常清楚。我們站在中文世界來研究西方世界的古典社會學理論經典,特別要注意我所說的「脈絡」和「四本」的問題,我在書中都一一指出這樣的問題。其次,書中的引文非常多,不管是我自己的翻譯或是引用譯本,都儘量註明方便查考的書籍頁碼,以昭公信。有些部分我做得比較認真,會查回原來的德文或法文,再輔以相關中文翻譯,其中有未盡之處,讀者若有興趣也可以嘗試自行填補。我在這本書中只是提出了一條研究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新路徑,其他路徑應該由別人來嘗試。
我在這條學術道路上,匆匆地快40 年了,一直都是抱著熱情和責任感,十分快樂地在閱讀和思考著這些社會學理論的教誨。雖然這條道路上偶有顛簸,但一直都是興致盎然。這是一趟很值得的人生學術之旅。
2022 年在幫五南圖書公司校訂約阿斯(Hans Joas)和克諾(Wolfgang Knöbel)合寫的《社會理論二十講》(鄭作彧譯)之後,就跟當時的副總編輯陳念祖提到我這門課改寫成書的念頭。陳副總編輯欣然同意。後來他也在退休之際,將此出書任務交給李貴年副總編輯。我們就商請聽過我多種課程的洪桂橙同學幫忙根據網路課程整理成初稿。桂橙很認真地根據了兩次網路課程的內容整理出一份初稿,每章最後的思考問題都是出自他的手筆。我除了改正當初的錯誤之外,還補充了一些新的資料,最後再補以過去整理過的捨不得割捨的相關資料當成每章的附錄,就這樣出現了這本書的雛形。五南圖書公司的編輯何富珊非常仔細地在這份初稿中找出許多細節問題,編出條理,讓這本書生色不少。這麼多人的幫忙和努力,讓我覺得這麼多年的學術生涯不算孤單,還是有些人希望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本書還有些錯誤,那都是我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孫中興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
2024 年6 月
現在各位手中的這本《古典社會學理論二十講》是我教授該課程多年的心得。這麼多年來的努力過程,似乎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紀錄。就當成這本書的作者序吧!
我從大四開始接觸到社會學系的必修課程一學年的「社會學理論」,當時由葉啟政老師傳授,算是我社會學理論的啟蒙。雖然多年後,我走向一條不同的研究路徑,但是葉老師當年的教誨是我一直以來都銘感五內,莫感或忘的。也許只是我沒有說出來。
後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念書,同學都儘量避開修習理論課,但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硬是修習了熱魯巴威爾(Eviatar Zerubavel)老師的三門理論課。三個學期下來,成績一直沒進步,都是B。老師曾經勸我不要再修這樣的課,我不僅沒聽他的話,還執拗地選擇社會學理論當成學科考試的二選一必考科目,另一門是社會統計和研究方法。當初熱魯巴威爾老師已經離開哥大,我們全班準備要考社會學理論的同學相約去拜訪那年出題的老師,希望知道一個大致出題的範圍。結果老師不知是嚇唬我們還是真心誠意,竟然說:「當然要從亞當.斯密開始考起。」這是我們在熱魯巴威爾老師課堂上從來沒有學過的部分,許多同學因此打了退堂鼓,好像就留下我一個人選考這個科目。我已經不記得考的題目是什麼了,但是沒有考亞當.斯密是很確定的,我很幸運地過了關。於是趁著考完的空檔,應朋友之邀寫一篇當時很流行的、把韋伯新教倫理和儒家倫理的關係做一番社會學理論角度的整理文章。當時看了半年的相關文獻,發現眾說紛紜,最後回歸原典,才發現韋伯的「真實義」。這也奠定了我後來重視閱讀原典的重要契機。
我的博士論文沒有以理論為題,但是我每週還是固定逛紐約的幾家舊書店,凡是看到理論的相關書籍都在經濟情況許可下儘量購買各種版本的原典。這種買書習慣一直維持到今天。當時唯一失之交臂的是齊美爾(Georg Simmel)的《金錢哲學》德文第一版。我記得當時哥大附近舊書店的老闆要價17.95 美金,那是我大約一週的吃飯錢,我遲疑了一天沒下手。第二天反悔了再去,老闆說已經賣給了德國漢堡大學的一位教授。1997 年我在德國訪問,特別情商在馬堡讀書的學生引薦克斯勒(Dir Kaesler)教授。學生安排妥當,我一見面幾乎沒有寒暄就請問他是否是此書的收購者。當時他很訝異地看著我,然後轉身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他在1981 年訪問紐約時買的《金錢哲學》。我一看不是我當初看到的原版,而是一本重印版,是平裝本加了精裝的外皮,就有點失望。後來我提到當年在紐約讀書聽過他的演講的往事,也買過他的書,讓我們的會面不至於太過尷尬。我那年在柏林,也幾乎逛遍當地的舊書店,買了一套德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馬恩全集》則是朋友知道我的興趣而慷慨相贈的),以及許多德國古典社會學理論家的原版書,就是不見當年那本深色書皮17.95 美元的精裝本《金錢哲學》。
1991 年9 月第一次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系訪問時,我也享受了每天逛不同舊書店買書的樂趣。那次最大的收穫是買齊了斯賓賽(Herbert Spencer)的書,不僅是原版,而且不貴。大概是因為沒有要讀的緣故吧!我當時以為自己日後會研究斯賓賽,可惜事與願違。倒是退休時要捐書給圖書館,圖書館派人先來考察我的藏書,看上的應該就是我這些多年的收藏可以彌補臺大圖書館館藏的不足吧!
我原先讀的都是原典的英文譯本,學過的第二外國語大概都是只能查查字典才略知一二的初級階段。所以我一直很注意社會學家原典的英譯本出版狀況,這在每一講次的「著作脈絡」中可以看出我多年的辛苦結晶。後來大陸簡體譯本也多了起來,我也儘量掌握出版狀況,像對待英譯本一樣。我注意版本和譯本的問題真是其來有自的,後來也都收錄在「著作脈絡」中,所以這個部分我很捨不得割捨,也希望讀者能善加利用,才不枉費我一番苦心。
1987 年9 月我回到母校母系教書,第一學年系方就安排我教授大學部及研究所的社會學理論。最初,我也是仰仗二手教科書的內容才能上臺授課。但是每年我還是儘量能多讀一些原典,並做成筆記。這樣日積月累,就擺脫了二手教科書的束縛,而逐漸有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也因此能看出許多二手教科書的錯誤之處。我也才驚覺:研究學問只有認不認真的問題,打破了許多人有過的「外國人做的學問就一定比我們的好」的這種刻板印象。希望這本著作也能給讀者同樣的印象,更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在此基礎之上繼續努力,或者另闢蹊徑,讓社會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能有更廣闊的天空。
我的「古典社會學理論」課程曾經在2010 年代中期被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全程錄製成「網路課程」,並附有講義可以下載。後來應大陸B 站之邀,錄製成收費課程,將原來三個小時的單元濃縮更新到20 分鐘左右。當時內容的取捨讓我傷透腦筋,實在很難割捨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努力心血。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的特色應該非常清楚。我們站在中文世界來研究西方世界的古典社會學理論經典,特別要注意我所說的「脈絡」和「四本」的問題,我在書中都一一指出這樣的問題。其次,書中的引文非常多,不管是我自己的翻譯或是引用譯本,都儘量註明方便查考的書籍頁碼,以昭公信。有些部分我做得比較認真,會查回原來的德文或法文,再輔以相關中文翻譯,其中有未盡之處,讀者若有興趣也可以嘗試自行填補。我在這本書中只是提出了一條研究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新路徑,其他路徑應該由別人來嘗試。
我在這條學術道路上,匆匆地快40 年了,一直都是抱著熱情和責任感,十分快樂地在閱讀和思考著這些社會學理論的教誨。雖然這條道路上偶有顛簸,但一直都是興致盎然。這是一趟很值得的人生學術之旅。
2022 年在幫五南圖書公司校訂約阿斯(Hans Joas)和克諾(Wolfgang Knöbel)合寫的《社會理論二十講》(鄭作彧譯)之後,就跟當時的副總編輯陳念祖提到我這門課改寫成書的念頭。陳副總編輯欣然同意。後來他也在退休之際,將此出書任務交給李貴年副總編輯。我們就商請聽過我多種課程的洪桂橙同學幫忙根據網路課程整理成初稿。桂橙很認真地根據了兩次網路課程的內容整理出一份初稿,每章最後的思考問題都是出自他的手筆。我除了改正當初的錯誤之外,還補充了一些新的資料,最後再補以過去整理過的捨不得割捨的相關資料當成每章的附錄,就這樣出現了這本書的雛形。五南圖書公司的編輯何富珊非常仔細地在這份初稿中找出許多細節問題,編出條理,讓這本書生色不少。這麼多人的幫忙和努力,讓我覺得這麼多年的學術生涯不算孤單,還是有些人希望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本書還有些錯誤,那都是我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希望大家能不吝指教。
孫中興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
2024 年6 月
目次
序
第一講 開宗明義談基本問題
一、什麼是「古典(的)」「社會學(的)」「理論」
二、社會學理論的三種教法
三、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涵蓋人物與範圍
四、每個理論家的四個部分
五、四本主義說
六、社會學理論與社會現象
七、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講 社會脈絡與思想脈絡
一、社會脈絡
二、思想脈絡
三、Q & A反思回顧
延伸閱讀
第三講 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一、生平脈絡
二、提倡女性教育與女性權利
三、親職
四、社會行動
五、理想教育與職業
六、愛情
七、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4/27/1759-9/10/1797)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沃斯通克拉芙特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沃斯通克拉芙特的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四講 孔德(Auguste Comte)
一、生平大事
二、社會學之父
三、實證主義
四、實證科學與實證方法
五、人性論與社會秩序
六、社會靜學與孔德性別觀
七、社會動學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孔德(Auguste Comte, 1/19/1798-9/5/185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孔德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孔德的著作脈絡
附錄四:孔德的懷舊傳記
附錄五:孔德神學及玄學發展六階段
參考文獻
第五講 馬克思(Karl Marx)
一、思想脈絡
二、生平脈絡
三、馬恩生平脈絡比較
四、淺談費爾巴哈的重要論點
五、馬克思的主要概念——宗教
六、異化
七、馬克思對孔德的看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Karl Marx, 5/5/1818-3/14/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1/29/1820-8/5/1895)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馬克思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馬克思的重要著作目錄
附錄四: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兩文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六講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著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三大淵源發展脈絡圖
二、《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爾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四、馬恩的歷史唯物論或唯物史觀
五、《共產黨宣言》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著作脈絡
附錄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各版歷史唯物論比較
附錄三:馬恩對於歷史唯物論的貢獻兩人歷年說法的整理
參考文獻
第七講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一、政治經濟學
二、階級研究
三、家庭與性別
四、異化
五、共產主義
六、歷史唯物論
七、自然辯證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恩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八講 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一、生平脈絡
二、著作脈絡
三、斯賓賽的社會學理論主要概念
四、對中國的影響
五、對日本的影響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4/27/1820-12/8/190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斯賓賽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斯賓賽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九講 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一、生平脈絡
二、邏輯行動和非邏輯行動
三、原作與翻譯問題
四、統治精英與非統治精英及相關理論
五、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7/15/1848-8/19/192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巴烈圖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巴烈圖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講 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學獨特的看法
三、共同體與社會體
四、人類意志與社會行動
五、親密關係分類與分工
六、三種共同體(共同體發展的三種類型)和三種衍生的關係
七、社會體與資本主義
八、兩性觀
九、輿論
十、社會學分類
十一、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7/26/1855-4/9/1936)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杜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杜尼斯的主要著作脈絡
附錄四:杜尼斯的共同體〔社區〕(Gemeinschaft)與社會體〔社會〕(Gesellschaft)的譯名與區分
參考文獻
第十一講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一)《社會分工論:高級社會組織的研究》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分工論》的封面引文與標題問題
三、《社會分工論》的全書架構
四、《社會分工論》的問題意識與實證方法
五、《社會分工論》的種類與功能界定
六、有機連帶與機械連帶以及其他相關連帶
七、兩性與分工問題
八、社會分工與職業團體
九、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涂爾幹(Emile Durkheim, 4/15/1858-11/15/191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涂爾幹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涂爾幹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二講 涂爾幹(二)《社會學方法的規則》
一、《社會學方法的規則》書寫動機與主張
二、社會事實
三、社會事實的觀察規則
四、常態與病態的相對規則
五、社會類型的構成規則
六、社會事實要如何解釋
七、社會學證明的展示規則
八、社會學方法論的特質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三講 涂爾幹(三)《自殺論:社會學的研究》
一、研究的是「社會自殺率」不是「自殺」
二、自殺的三層次分類
三、利己型自殺
四、利他型自殺
五、脫序型自殺
六、宿命型自殺
七、自殺與兩性關係
八、道德與脫序
九、職業團體與自殺
十、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四講 涂爾幹(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大利亞的圖騰系統》
一、基本形式的定義
二、宗教的定義
三、社會學與宗教
四、社會與個人及自然
五、《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影響
六、道德的三要素
七、社會學的分科
八、社會學家與社會看法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五講 齊美爾(Georg Simmel)
一、生平與著作脈絡介紹
二、思想特色
三、社會學的預設與社會互動觀
四、社會類型
五、文化觀
六、愛情觀
七、社會學觀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齊美爾(Georg Simmel, 3/1/1858-9/26/1918)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齊美爾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齊美爾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六講 韋伯(Max Weber)(一)《宗教社會學》與《新教倫理》
一、生平脈絡
二、宗教社會學
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四、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韋伯(Max Weber, 4/21/1864-6/14/1920)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韋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韋伯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七講 韋伯(二)《世界宗教之經濟倫理》
一、〈〔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導言〉
二、〈儒教(與道教)〉
三、〈間論〉(Zwischenbetrachtung)
四、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八講 韋伯(三)《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與社會》版本問題
二、《經濟與社會》書名與內容問題
三、社會定義與社會行動
四、宰制或支配
五、方法論
六、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九講 韋伯(四)兩篇「志業」演講
一、〈學術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和譯本問題
二、〈學術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三、〈政治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問題
四、〈政治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五、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十講 結論
第一講 開宗明義談基本問題
一、什麼是「古典(的)」「社會學(的)」「理論」
二、社會學理論的三種教法
三、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涵蓋人物與範圍
四、每個理論家的四個部分
五、四本主義說
六、社會學理論與社會現象
七、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講 社會脈絡與思想脈絡
一、社會脈絡
二、思想脈絡
三、Q & A反思回顧
延伸閱讀
第三講 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一、生平脈絡
二、提倡女性教育與女性權利
三、親職
四、社會行動
五、理想教育與職業
六、愛情
七、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4/27/1759-9/10/1797)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沃斯通克拉芙特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沃斯通克拉芙特的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四講 孔德(Auguste Comte)
一、生平大事
二、社會學之父
三、實證主義
四、實證科學與實證方法
五、人性論與社會秩序
六、社會靜學與孔德性別觀
七、社會動學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孔德(Auguste Comte, 1/19/1798-9/5/185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孔德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孔德的著作脈絡
附錄四:孔德的懷舊傳記
附錄五:孔德神學及玄學發展六階段
參考文獻
第五講 馬克思(Karl Marx)
一、思想脈絡
二、生平脈絡
三、馬恩生平脈絡比較
四、淺談費爾巴哈的重要論點
五、馬克思的主要概念——宗教
六、異化
七、馬克思對孔德的看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Karl Marx, 5/5/1818-3/14/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1/29/1820-8/5/1895)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馬克思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馬克思的重要著作目錄
附錄四: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兩文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六講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著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三大淵源發展脈絡圖
二、《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爾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四、馬恩的歷史唯物論或唯物史觀
五、《共產黨宣言》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著作脈絡
附錄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各版歷史唯物論比較
附錄三:馬恩對於歷史唯物論的貢獻兩人歷年說法的整理
參考文獻
第七講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一、政治經濟學
二、階級研究
三、家庭與性別
四、異化
五、共產主義
六、歷史唯物論
七、自然辯證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恩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八講 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一、生平脈絡
二、著作脈絡
三、斯賓賽的社會學理論主要概念
四、對中國的影響
五、對日本的影響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4/27/1820-12/8/190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斯賓賽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斯賓賽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九講 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一、生平脈絡
二、邏輯行動和非邏輯行動
三、原作與翻譯問題
四、統治精英與非統治精英及相關理論
五、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7/15/1848-8/19/192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巴烈圖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巴烈圖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講 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學獨特的看法
三、共同體與社會體
四、人類意志與社會行動
五、親密關係分類與分工
六、三種共同體(共同體發展的三種類型)和三種衍生的關係
七、社會體與資本主義
八、兩性觀
九、輿論
十、社會學分類
十一、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7/26/1855-4/9/1936)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杜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杜尼斯的主要著作脈絡
附錄四:杜尼斯的共同體〔社區〕(Gemeinschaft)與社會體〔社會〕(Gesellschaft)的譯名與區分
參考文獻
第十一講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一)《社會分工論:高級社會組織的研究》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分工論》的封面引文與標題問題
三、《社會分工論》的全書架構
四、《社會分工論》的問題意識與實證方法
五、《社會分工論》的種類與功能界定
六、有機連帶與機械連帶以及其他相關連帶
七、兩性與分工問題
八、社會分工與職業團體
九、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涂爾幹(Emile Durkheim, 4/15/1858-11/15/191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涂爾幹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涂爾幹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二講 涂爾幹(二)《社會學方法的規則》
一、《社會學方法的規則》書寫動機與主張
二、社會事實
三、社會事實的觀察規則
四、常態與病態的相對規則
五、社會類型的構成規則
六、社會事實要如何解釋
七、社會學證明的展示規則
八、社會學方法論的特質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三講 涂爾幹(三)《自殺論:社會學的研究》
一、研究的是「社會自殺率」不是「自殺」
二、自殺的三層次分類
三、利己型自殺
四、利他型自殺
五、脫序型自殺
六、宿命型自殺
七、自殺與兩性關係
八、道德與脫序
九、職業團體與自殺
十、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四講 涂爾幹(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大利亞的圖騰系統》
一、基本形式的定義
二、宗教的定義
三、社會學與宗教
四、社會與個人及自然
五、《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影響
六、道德的三要素
七、社會學的分科
八、社會學家與社會看法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五講 齊美爾(Georg Simmel)
一、生平與著作脈絡介紹
二、思想特色
三、社會學的預設與社會互動觀
四、社會類型
五、文化觀
六、愛情觀
七、社會學觀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齊美爾(Georg Simmel, 3/1/1858-9/26/1918)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齊美爾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齊美爾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六講 韋伯(Max Weber)(一)《宗教社會學》與《新教倫理》
一、生平脈絡
二、宗教社會學
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四、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韋伯(Max Weber, 4/21/1864-6/14/1920)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韋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韋伯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七講 韋伯(二)《世界宗教之經濟倫理》
一、〈〔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導言〉
二、〈儒教(與道教)〉
三、〈間論〉(Zwischenbetrachtung)
四、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八講 韋伯(三)《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與社會》版本問題
二、《經濟與社會》書名與內容問題
三、社會定義與社會行動
四、宰制或支配
五、方法論
六、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九講 韋伯(四)兩篇「志業」演講
一、〈學術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和譯本問題
二、〈學術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三、〈政治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問題
四、〈政治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五、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十講 結論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