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還是時間的奴隸?
《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評選
「最佳非文學作品」!
榮獲美國四大媒體「年度最佳書籍」――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
《哈潑時尚》、《君子》、《Electric Lit》
美國當代最受矚目的天才藝術家,
一本重新定義幸福的時間史詩!
✦✧✦
努力工作永遠得不到自由。
加快工作速度的唯一回報,就是面臨更多的工作。
要擺脫這個惡性循環,「解放時間」是你唯一的答案。
我們相信時間就是金錢,一生永遠無法脫離「時鐘」生活,但……真的是如此嗎?
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為了有效利用時間,人們不斷追求效率,結果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直到生命的盡頭,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好好活過。但我們的人生,難道不能過得更人性、更自由?
天才藝術家珍妮.奧德爾認為,時間不是一種「標準化」的單位,而是形成「可能性」的媒介,可以伴隨花草的生長、鳥類的遷徙和懸崖的侵蝕,體現萬物的幻化與無常;享受等待和欲望的彈性,掌控時間,而不是被時間壓迫……只要跳脫線性思考,解放商品化的時間認知,就能看見時間的縱深與寬闊。
順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體驗,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時間的表現,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活得更長或是更有成就,而是如何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展現出熱情、活得更有生命力,真正的幸福,就存在每一個充滿意義的瞬間。
✦✧✦
即使時鐘支配我們的一生,它也從未完全征服過我們的心靈。在時間表的限制下,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許多時間的變體:因等待與渴望而延展的時間、瞬間充斥兒時記憶的當下、緩慢而篤定的孕期,或是受創的身心所需要的癒合期……身為地球上的生物,我們活在不斷縮短和延長的日子裡,活在天氣中,某些花和芳芬回來拜訪年長了一歲的自己──有時,時間不是金錢,而是這些事物。
――珍妮.奧德爾
✦✧✦
【各界名家一致盛讚】
【作家】盧郁佳 專文導讀
【普立茲獎得主】艾德.楊
【《魔術鏡》作者】賈.托倫蒂諾
【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紀金慶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說書YouTuber】超級歪SuperY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臺大心理系教授】謝伯讓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鐘穎
誠摯推薦
●中文推薦人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來自世界的最高讚譽】
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我們許多人都在與職業倦怠、對未來的焦慮,以及「事情不一定非得這樣」的強烈不滿對抗,珍妮.奧德爾闊步走來,帶著我們所需要的那本書……這本書寫作嚴謹,見解深刻,深富同情心,而且充滿了希望。這是我一生中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普立茲獎得主、《五感之外的世界》作者/艾德.楊
這部宏偉的作品兼容並蓄、無所不包,討論「時間」主流概念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時間」有時代表歷史,有時代表個人的一生,有時則是意味著未來。――《紐約時報》
讀完這本書,對於如何衡量自己的日子,你可能會有全新的認知。——《哈潑時尚》
這本書是對西方社會、人際關係,以及一天中的有限時間,進行的一場全面挑戰與大膽假設。——《時代》雜誌
《解放時間》想要探究一種更廣闊與非線性的時間觀,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任務……這本書可說是某種時間概念的提綱與指南,作者試圖用一種不那麼令人沮喪、非決定論的觀點,來看待氣候變遷與人類的未來。――《浮華世界》雜誌
奧德爾的作品目標明確、充滿希望、深具人情味。――《芝加哥公共圖書館》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寫作計畫,探討時間管理、如何自助、氣候虛無主義、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企業工作文化的折磨,最終目標是期望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時間本身。――《華盛頓郵報》
繼二○一九年出版的《如何「無所事事」》後又一力作,這本書奠定了奧德爾身為當代頂尖哲學家的地位。――《Hazlitt》網站
揭開時鐘作為統治工具的神秘面紗,尋找一種沒有痛苦,並具有解放意義的時間概念。――《Ms.》雜誌
奧德爾提出了一個非西方、非線性的時間理解方式,認為時間是循環往復的,並與我們不斷變化的環境息息相關,而且同時延伸到過去與未來,也讓人明白:就算再有錢,也買不到海洋沖刷岩石所需的時間。――《Literary Hub》文學頻道
精心構築的希望願景,意味深長的建議,內容教人回味無窮!――《BookPage》星級推薦
從教堂鐘聲的意義,到充分利用現代生活中每一時、每一刻的方法――作者就像個頑固分子,不斷關注並反抗著世俗的秩序。――《Vulture》網站
珍妮.奧德爾的作品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干預:它會令你立即改變,並持續下去。她一如既往地關注當代最深刻與嚴重的種種問題――時間、地球、人類如何被粗暴地變成一種工具──但她將悲傷化為願景,並展現了美、決心、可能性和崇高的理想,試圖力抗人類無可逃避的結局……《解放時間》是一份無與倫比的禮物。――《魔術鏡》作者/賈.托倫蒂諾
《紐約時報》暢銷書《如何「無所事事」》作者以超前的目光,再次挑戰「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這種顛覆性的視角,將讓人真確感受到自我的改變。――《君子》雜誌
作者簡介
珍妮.奧德爾 Jenny Odell
奧克蘭藝術家,觀鳥愛好者。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文學系,並在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曾在史丹佛大學教授藝術相關課程,擔任過紐約公立圖書館、Google、舊金山規劃局等地的駐站藝術家,藝術作品也曾在世界各地展出。
除了藝術創作之外也積極投入文字的書寫,對當代的各種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剖析,也因為視角獨特而受到高度評價,作品散見《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巴黎評論》、文學雙月刊《The Believer》、《McSweeney''s》等媒體,並曾多次受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獨立藝術家活動、Google進行演講。
2019出版的《如何「無所事事」》聚焦現代社會的「注意力危機」,一推出就獲得廣大的迴響,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也獲選《時代》雜誌、《紐約客》的「年度最佳書籍」,以及歐巴馬總統的「年度推薦好書」。
序
【導讀】
時間賣給公司,被偷走的靈魂還我
作家/盧郁佳
車廂內每一個滑手機的通勤族,都如一座火山般安靜,克制著體內的岩漿翻騰。藝術家珍妮.奧德爾寫《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是想幫助別人(包括減輕網癮),最後卻拯救了自己。新作《解放時間》也是為了給跟她一樣心碎的人提供庇護所。她在找尋一種不痛苦的時間觀念時,發現「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令你覺得自己已經死了,而另一種概念卻令你感覺自己活著,可以追尋、表達,能超越過去、蛻變成長,讓明天跟今天不一樣,就像是森林大火、土石流,那股侵蝕火山、貫穿萬物的躁動力量。
●
她發現「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來自帝國殖民的奴隸制。亞里斯多德說,奴隸天生奴性,所以適合工作;貴族階級則適合思考。《聖經.創世紀》神對亞當說「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對夏娃說「你丈夫必管轄你」,都在灌輸弱者要服從。六世紀時,聖本篤修院白天祈禱七次,半夜第八次,「懶惰是靈魂的敵人」。普及到各修會,五百年後,熙篤會僱工經營農場、礦場、作坊,修院蓋起鐘樓、各角落都有小鐘,強調守時、效率、獲利,遲到要罰站、減餐。時鐘就是中產階級向工人買勞動力的一日上限。
一天隨公轉而忽長忽短,時鐘卻平均為二十四小時。殖民把歐洲特有的四季普及全球,其實墨爾本的庫林人有七季:一到二月是乾季,三月鰻魚季,四到八月土撥鼠季,九月蘭花季,十月蝌蚪季,十一草花季,十二月袋鼠蘋果季,每七年一次火災季,二十八年一次洪水季。
殖民創造了經緯度和葛林威治標準時間;美國為協調廣闊大陸上的鐵道網,統一了時區;新疆的日出比北京晚兩小時,卻被迫遵守北京時間,有人把手錶調成新疆時間,就被當成維獨抓走。時鐘統一工人,每天特定時段工作,把人看成人格化的工作時間。像貨櫃一樣標準化,消除脈絡差異,可抽象測量,一個小時無異於另一個小時,可無限均分、計價、填滿。
讀這本書,帶著我不願碰觸的疼痛。自己的時間是何時開始變成金錢,是少年時我們被告知,時間就是升學資本,從自己體內挖礦才有籌碼。課本印著胡適書法「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天下沒有不勞而獲,想得到就先付出同等的努力。表面上天經地義,美化了殘酷內捲,你念四小時,人家念五小時就考贏你。你念到半夜三點才睡,別人念到四點,你就考不上。你K書的時候別人在K書,你玩的時候別人還是在K書。所以進場搏殺的本錢就是變賣吃睡的時間,休息玩樂社交的時間早就不屬於我,全班我都很不熟。「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K書的績效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若不上繳時間,以後想賣也賣不掉。做時間礦工令人失去個性,失去遊戲胡鬧的餘裕,把原本作白日夢的才華用來勾心鬥角。一輩子沒空認識自己,誤以為每個人都如複製人般均質一致,鑑價全看頭銜、財力、成就、獎項,目光追逐賽道上的領先集團,而對自己失敗的部分棄如敝屣。每一寸土都被翻遍、精耕細作的時間,造就了這個「想做的事喊著沒空,卻賴在馬桶上滑手機」的我。
●
時鐘是監控科技。
美國亞馬遜的撿貨員追著目標跑,GPS掃描器追蹤不停倒數警告。菜鳥累垮癱倒時,老鳥替她去販賣機買止痛藥,要她小心劑量,「現在我得吃四顆才有兩顆的效果」。臉書內容審查員每支短片至少看十五到三十秒,內容常極度恐怖,所以每天給九分鐘撫平創傷,沒有病假。上廁所受系統監控催促,女員工嘔吐,主管就拿垃圾桶給她吐,沒時間給她去廁所吐。
UPS卡車感應到司機開門、倒車、踩剎車、空轉、繫安全帶時,資料都回傳UPS,教司機做事。規定右撇子司機必須把筆插在左口袋,鑰匙怎麼插、下車動線都有規定。總監說:每個駕駛多花一分鐘,一年就浪費一千四百五十萬美元。
省下的時間沒有變成閒暇,卻變成更多工作。增加的生產力沒有變成薪資,錢進了別人的口袋。人變成齒輪。
●
上班族也受遠端監控:鍵盤紀錄、螢幕截圖、連續錄影、光學字元識別,以「優化生產力」、「檢測內部威脅」。就像設立警隊不是為了抓小偷強盜,波士頓、紐約的工人開始組工會後,市政府才成立警察。
自媒體一樣得像奴工挖礦般暗無天日。演算法給流量不只看追蹤數、讚數、轉發數,還要你頻繁更新、回留言互動、下廣告、經營多平臺,每週要交三篇貼文、八十一個限動、四到七支短片、一到三支IG video。網紅再紅,沒幾年也被操廢。
在「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下,要反抗就像在向下的電扶梯裡往上跑。要改革政策、法律、演算法等結構,公司才肯改。
●
佩雷克說,「這甚至不再是制約,而是麻醉。我們在一場無夢的睡眠中過日子,但我們的生活在哪裡?我們的身體在哪裡?我們的空間在哪裡?」
疫情封城時,人們困在家中,對窗外鳥影的視而不見停止了。二○二○年四月,認鳥app下載量創新高;六月,雙筒望遠鏡的月銷量漲了22%;八月,鳥飼料銷量成長一半。
長期緊繃後要放鬆好一陣子才會回魂,世界變得迷人眩目,發現樹上新葉燦綠。作者引領讀者穿越地球上的多元宇宙:森林大火的時間,懸崖侵蝕的地質時間,馬來西亞用「煮一頓飯」來計算時間單位,從這裡到那裡要花煮三頓飯的時間。我不禁懷念說「一盞茶的光景」那麼慢的世界。
朋友忙到剩半口氣弔命,請半天假出來玩,當街放聲唱「現在是星期五晚上」,眾友慘笑懂。壓力令人無故躁怒、無力,但最可怕是變得對什麼都麻木無感。時間從我們頭上輾過,磨出了硬皮。各種無法量化的時間,邊緣、前現代,大自然、博物館與藝術展覽,眺望來訪陽臺盆栽的八哥、綠繡眼。就像「去動物園才是正經事」,所有剎那靈光,都在替時間開鎖卸枷去角質。磨掉靈魂上的老繭,柔軟的新肉底下血色流動,迎接一飲一啄的震顫感動。
目次
目錄
序言:獻給這段時間的一封信
第一章:誰的時間,誰的金錢?――奧克蘭港口
第二章:自我計時器――州際八八○號公路和州道八四號
第三章:能有閒暇嗎?――購物中心和公園
第四章:將時間歸位――佩斯卡德羅附近的海灘
第五章:換一個主題――帕西菲卡海堤
第六章:不尋常的時代――社區圖書館
第七章:生命延續――靈骨塔和墓地
尾聲:將時間剖半
致謝
參考資料
版權與授權
註解
書摘/試閱
獻給這段時間的一封信
二○一九年的某個春日,我驚覺公寓來了不速之客,它顯然沒走大門,而是直接從窗戶登堂入室。我渾然不覺好些時日,直到偶然瞥見窗邊小豬造型陶瓷花盆冒出苔蘚葉片,才知道我們被入侵了。
苔蘚孢子在一株小小的兔耳仙人掌四周安家落戶。仙人掌是幾年前友人送的生日禮物,我素來討厭廚房窗邊那塊地方,又濕又冷,從來照不到太陽,仙人掌八成也不大喜歡。不料苔蘚卻覺得那是個生長的好地方,開始分裂,形成不同的特徵,毛狀假根抓住盆中土壤,長出綠色小葉,又長出細長的孢子體,準備效法它在公寓外的祖先。一個微型森林轉眼就從豬頭長了出來。
與維管束植物相比,苔蘚與水和空氣的關係相對簡單。在《三千分之一的森林》(Gathering Moss)中,羅賓.沃爾.基默爾指出,因為需要水分以及與空氣直接接觸,苔蘚的「葉子」與人類肺泡相似,只有一個細胞厚。在無樹無木的南極洲,苔蘚對於科學家而言有著類似於樹木年輪的用處,因為苔蘚會從環境吸收化學物質,自尖端開始生長,每年夏天都能「留下紀錄」。坐在廚房中,我顯然是看不懂這株迷途苔蘚寫下的紀錄,但起碼它告訴了我一件事:我還活著。第二天:仍然活著。
在Covid-19疫情封城初期,我重讀了《三千分之一的森林》。當時時間彷彿凍結,苔蘚卻在公寓內外持續生長。疫情縮小了我的關注範圍,我像一個平庸的陰謀論者,在奧克蘭四處走動,自各種奇怪角度觀察事物。苔蘚喜好縫隙,常常出現在我意想不到的地方,像是公寓外人行道裂隙之間、柏油路和人孔蓋之間、雜貨店牆壁和人行道之間、磚塊之間。我逐漸發現到一件事,苔蘚的位置和苔蘚的蹤影都像是水的簽名,舉凡是積過水的地方都能長出苔蘚,但苔蘚也會及時回應雨水,一場小雨過後,它能在幾分鐘內擴大領土,變得更加翠綠。
苔蘚讓我開始思考非常短暫的時間尺度,譬如每分每秒的濕氣變化,花盆中孢子生長的瞬間。苔蘚也讓我思索起悠長的演化時間表,因為它是最早在陸地上生長的植物之一。然而,時間光譜的兩端也提醒著我們,想精確定位一個時刻(一個十分人性的願望),那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舉個例來說吧,在光譜的一端,我發現苔蘚孢子何時正式萌芽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是遇水膨脹到一定程度時,還是胚芽管形成,細胞壁破裂之際呢?在光譜的另一端,最初的苔蘚是幾億年前某個時刻從水生藻類演化而來,但想確定這個新發展的確切「時刻」,甚至是我窗臺這位客人的物種形成,都是荒謬可笑的。
這種模稜含糊很容易延伸到其他問題上。苔蘚是否會刻意與周圍環境分開?苔蘚孢子是否被視為具有生命?如果是冰凍的苔蘚呢?像南極洲的苔蘚在一千五百年後又復活了呢?即使不談極端的條件情況,苔蘚也讓「統一時間」(uniform time)的概念變得很複雜,因為有些苔蘚物種能夠在無水的情況下休眠長達十多年,等到適當的環境條件再復甦。二○二○年,基默爾接受《信徒》雜誌(The Believer)採訪時表示,正是這種特質讓苔蘚在Covid-19疫情期間特別值得關注。基默爾說,她的學生從苔蘚扎根和休眠的本能中獲得了靈感,認為這些植物可以指導人類如何活在歷史的這一刻。
苔蘚進入我的公寓之際,約莫正是我開始構思這本書的時候,當我完稿時,它仍然繼續成長。誠然,我的這一株不可能像南極洲象島海岸的苔蘚在同一個位置活上五千年,但在這段慢悠悠的時光,它吸收了三年的陽光,呼吸了三年的空氣,見證了我在餐桌旁度過的三年,如同來自時鐘時間之外的使者,讓我的腦海充斥著各種問題─滲透與回應、內與外、潛力與迫近。最重要的是,它始終在提醒著我們時間的存在,這裡所指的時間不是想像中獨自沖刷我們每個人的那種虛無物質,而是時啟時停、汩汩湧出、聚集於縫、堆疊成山的那種物質。是等待適合的條件,總是能開啟新事物的那一種時間。
想像你在一家書店,其中一區擺著時間管理的書籍,這類書籍幫助我們應付「時間普遍不夠用」的問題,以及關於「一個總是在加速的世界」的建議:你不是必須更有效地計算和衡量自己的零碎時間,就是得從別人那裡購買時間。在另一區,你會找到人類理解時間的文化史,以及對時間本質探討的哲學書籍。如果你分秒必爭、身心俱疲,你會選擇哪一區的書籍呢?選擇第一區似乎更有道理,因為它更直接關注日常生活和實際現實。說來諷刺,我們似乎永遠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從事「思考時間本質」這種閒事,但是我想提醒你們,我們在第一區中尋找的若干答案就存在於第二區中,因為不去探索「時間即金錢」這個觀念的社會和物質根源,我們很可能會強化一種關於時間的語言,而這種語言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讓我們先來想一想「生活與工作平衡」與「休閒概念」之間的不同。在一九四八年出版的《休閒:文化的基礎》(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一書中,德國天主教哲學家喬瑟夫.皮珀(Josef Pieper)提出休閒概念,他寫道,在工作中,時間是水平的,屬於一種積極行動的勞動時間模式,中間穿插短暫的休息間隙,這些間隙只是為了讓我們恢復精神,以便投入更多的工作之中。皮珀認為,這種短暫的間隙不能稱作休閒,真正的休閒存在於「垂直」的時間軸上,徹底切斷或否定日常工作時間的次元,「與工作呈直角」。如果這樣的時刻碰巧讓我們恢復工作精力,那也只是附帶的。皮珀說:「無論休閒能讓人恢復多少的工作精力,都不是為了工作而存在的;休閒的意義不在於恢復元氣、提振精神,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身體上的;休閒確實能在心理、身體和精神上帶來新的力量,但這不是重點。」出於直覺,我非常認同皮珀的區分,任何懷疑生產力不是時間意義或價值終極衡量標準的人,或許也會產生共鳴。想像一個不同的「重點」,也就是想像一種超越工作和利益世界的生活、身分和意義來源。
我認為,大多數人之所以將時間視為金錢,並不是出於所願,而是出於無奈。這種現代的時間觀離不開薪資關係,雖然「必須出售一己時間」這件事現在看來很普遍,也無可置辯,但與任何一種評估工作和生存的價值方法一樣,都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反過來,薪資關係也反映出同樣影響我們生活中一切賦權和削權的模式:誰買了誰的時間?誰的時間值多少錢?誰的時間安排要配合誰的時間安排?誰的時間可以隨意支配?這都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文化和歷史問題,想要釋放自己或他人的時間,這些問題都必須好好思索。
二○○四年的暢銷書《慢活》(In Praise of Slowness)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包括雇主和員工雙方都能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中獲益,因為「研究顯示,感覺能掌控自己時間的人,更放鬆,有創造力,也更有效率」。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每天能多出一些時間,但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關鍵論點:如果「慢」只是為了讓資本主義機器運轉得更快,那麼它就只會變成一種表面文章,不過是工作時間水平面上又一個短暫的間隙。這讓我想起某集的《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美枝在核電站找到工作,發現那裡的員工士氣低落,她指著一名啜泣的員工,一名斜眼倒酒的員工,還有一名正在擦槍的員工,對郭董說:「我是死亡天使,淨化的時刻到來了。」為了幫上忙,美枝斗膽建議舉辦「滑稽帽子日」,播放幾首湯姆.瓊斯的歌曲。接著我們再次看到上述的三名員工:一個啜泣(戴著墨西哥帽)、一個喝酒(戴著麋鹿帽),最後一個邊扣動扳機邊走出畫面(戴著螺旋槳帽),而背景播放著湯姆.瓊斯演唱的〈風流紳士〉(What’s New Pussycat?)。「有用耶!」郭董說(戴著維京海盜牛角帽)。
我懷疑每個人渴望的並非只是一頂滑稽的帽子,同樣我也猜測,人們會身心俱疲根本不只是因為一天時間不夠用。乍看像是想要更多時間的願望,可能只是一個簡單卻龐大的心願的一部分(渴望自主、意義和目標,即使外在環境或內在壓力迫使你完完全全活在皮珀的水平軸上)工作,為了做更多工作而休息─你仍然對垂直領域(我們的自我和生活中屬於非賣品的部分)懷抱著渴望。
即使時鐘支配我們的每一天、我們的一生,它也從未完全征服過我們的心靈。在時間表的限制下,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許多時間的變體:因等待與渴望而延展的時間、瞬間充斥兒時記憶的當下、緩慢而篤定的孕期,或是受創的身心所需要的癒合期。身為地球上的生物,我們活在不斷縮短和延長的日子裡,活在天氣中,某些花和芳芬回來拜訪年長了一歲的自己─至少現在仍是如此。有時,時間不是金錢,而是這些事物。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