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大觀全球史,從文明到文化:封建制度×大航海時代×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從上古文明到近現代發展,一覽人類文明演變的全景!
79折

大觀全球史,從文明到文化:封建制度×大航海時代×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從上古文明到近現代發展,一覽人類文明演變的全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1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宏觀人類文明史,從上古到現代──
社會制度演變、宗教發展歷程、藝術文化交融、政治軍事紛爭……
以跨域視角解析世界史,看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

▎書籍背景與目的
本書帶領讀者探索從人類史前史到現代社會的歷史發展脈絡,透過歷史事件、人物、思想與文明成就的介紹,讀者可以一窺全球歷史的廣度與深度。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世界歷史框架,讓他們能夠從歷史中學習,汲取經驗和智慧。除了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書中還討論了許多文化、哲學、藝術等領域的偉大成就,幫助讀者更全面地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

▎時間線索與歷史事件
本書依據人類歷史的發展分為數個主要階段:從史前時期的「人類誕生」與「石器時代」,到西元476年以前的上古文明,如蘇美、埃及、印度河與黃河文明;再到中古時期的中世紀與封建制度形成;最後涵蓋近代至現代的工業革命、世界大戰等重大事件。在介紹這些時間線上的歷史變遷時,書中不僅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發展,還著重於人類思想與精神的進步。

▎中西歷史的交融視角
與傳統的世界史書籍不同,本書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緊密結合,不再將中國史獨立於世界史之外。例如,中國的黃河文明與古巴比倫文明並列敘述,鄭和下西洋也被視為全球航海探索的一部分。這種融合的敘述方式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與影響,並更完整地展示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互動與影響力。

▎作者參考資料與學術貢獻
為確保書中內容的精確性與專業性,作者參考了大量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西方學者如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格魯塞的《東方的文明》,以及中國學者如呂思勉、錢穆的歷史著作。這些參考資料在每一章的附錄中詳細列出,為讀者提供進一步閱讀和研究的方向。書籍內容的設定融合了中西方史學的視角,帶來廣泛而平衡的歷史觀點,促進了讀者對全球歷史的理解。

【本書特色】:
本書依照歷史發展的時間線,全面介紹人類史前文明到現代的世界歷史,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方面。書中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緊密結合,提供讀者一個融合中西視角的歷史框架,展現各文明間的互動與影響。此外更參考了大量中外學者的權威著作,確保內容的精確性與專業性,使讀者能以全局觀深入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路吉善

畢業於歷史文化學系。著有《浩蕩五千年,文明的脈動!華夏神話到帝國的興衰榮辱》。

目次

序言
世界史前史(人類出現到原始社會時期)
第一章 人類的誕生
世界上古史(西元前4000年~476年)
第二章 古代文明的曙光
第三章 社會制度大變革
第四章 奴隸社會的產生
第五章 帝國的戰爭
世界中古史(西元476年~1640年)
第六章 中世紀的開端
第七章 封建王國的變革
第八章 封建社會的輓歌
世界近代史(西元1640年~1917年)
第九章 探索與發現
第十章 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十一章 革命與發展
世界現代史(西元1917年~1945年)
第十二章 紛亂再起

書摘/試閱

第一章人類的誕生

人們把有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階段叫做史前史。那時地球是什麼樣的?人類又是什麼樣子?聰明的現代人透過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遺傳學等多門學科,漸漸描繪出人類的起源、古猿的進化、農業的出現、宗教的形成等階段。

早期人類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隨著工具製作的進步,出現了剩餘勞動力,於是逐漸發展出了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人類也從遷居進入定居,慢慢開始出現了人類文明。

遙遠的故鄉(約46億年前)

約46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殘留的塵埃,組成了一個全新的行星──地球,地球和一些行星圍繞太陽在轉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和月球開始有了最初的形狀,它們離太陽(一個巨大的火球)很近,所以表面可能處在燃燒熔融的狀態。那時地球表面岩漿滾動,炙熱難耐,沒有水存在的跡象,在霧氣瀰漫之下是一片熔岩的海洋。

很多年過去了,地球、月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變遠,執行的速度也越來越慢。接下來,氣體逐漸稀薄,岩漿也慢慢凝固。不知又過了多少年,一條溪流從已經凝固的岩漿中噴湧而出,慢慢匯聚成池沼、湖泊,形成了生命最初的生存家園。

地球的年齡越來越大,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地球開始變得溫和而平靜。慢慢地,狂風暴雨不再那麼猛烈,海水不斷增加,最後匯聚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海。

那時地球依然沒有生命,整個地球一片黯然,毫無生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生命開始在有陽光和海水的地方出現,這些原始的生命被潮汐帶到了潮間、海岸和大海深處。在那裡,脆弱的原始生命要經歷嚴峻的環境考驗,為了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這些原始的生命體進化出了自己的「絕招」,如依靠嗅覺、味覺尋找食物等。

大約5億年前,在古生代出現了一種長著眼睛和牙齒,能夠游泳,生命力更強的生命體。這就是魚類的雛形,是我們知道的最早的脊椎動物。隨著脊椎魚類的數量顯著增加,地球進入了「魚類時代」。

魚類時期,烈日和雨水不斷地侵蝕著裸露在外的岩石和高峰,但在大陸上,生命還並未出現,植物要等到很久以後才能「占據」大陸,此時陸地上還沒有真正的「土壤」,連苔蘚和地衣都不存在。

而後,地球運動的軌跡發生了改變,地球內部也發生劇烈的變動。地殼隆起、火山噴發,海洋更深了,山也更高了。此時,太陽的影響也在悄然改變著地球的溫度,讓地球變得更加溫暖,更加適宜生命繁衍。

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了自然氣象的不斷侵蝕,以及河流的不斷沖刷,高山變得低矮,泥土被帶進大海,海平面不斷擴大,導致近海陸地變成了淺海。陸地上開始出現了植物,各種生物開始轉移到陸地上生活。之後,脊椎動物也出現了。

遠古時代,脊椎魚類仍然依靠鰓進行呼吸,這讓牠們無法在陸地上生存,而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牠們形成了新的器官──肺。之後,為了在陸地上更好地生存下去,上岸的動物仍然不斷進化。後來地球上出現了兩棲動物,再後來出現了爬行動物,然後出現了會產卵的鳥類,接著哺乳動物開始出現。

森林古猿的進化之路(2,300萬~1,800萬年前)

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孕育出了很多新的生命。在2,300萬到1,800萬年前,在雨林和草原上,一種古代靈長類動物開始活躍起來,牠們就是人類的祖先──森林古猿(Dryopithecus)。森林古猿的足跡遍布非洲、亞洲和歐洲。牠們的化石最早是在法國被發現的,因為被發現時牠們跟樹葉化石在一起,於是發現者就稱牠們為「森林古猿」。後來人們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希瓦利克山區也發現了牠們的化石。資料顯示,牠們跟黑猩猩有些相近,可以透過雙臂在樹上活動。

在肯亞、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中國雲南,以及希臘、匈牙利等地,人們又陸續發現了另一類古猿的遺跡和化石,牠們生活在距今1,400萬到800萬年,科學家將牠們稱作拉瑪古猿(Ramapithecus)。非洲發現的拉瑪古猿,門齒很小,頜部很窄,與森林古猿比較相似,但跟人類的區別較大。在印度發現的拉瑪古猿,牠們出現的年代較晚一些,這類古猿面部變短,犬齒比較小,並且齒間沒有間隙,跟人類近似。

距今550萬到130萬年,在非洲地區生活著另一類古猿──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牠們離開了森林,開始在開闊地帶活動。牠們有的身強體壯,腦容量比較大;有的身體矮小,腦容量也比較小;有的帶著明顯的類人猿特徵。

有的南方古猿已經會製造簡單的工具了,一般認為這種能粗製石器的南方古猿就是真正的人類,應該被看成是一種「猿人」。南方古猿在頸以下的構造基本跟人相似,但頸以上的構造,基本跟類人猿一樣。

從南方古猿盆骨的構造及脊柱跟頭骨的連線方式,可以知道牠們是直立的、用兩腳行走的。牠們的腦容量為500毫升左右,比黑猩猩的腦容量大,但比人類的腦容量小得多。這說明,從猿到人的進化中,手和腳的變化在先,腦容量的增大在後。

因為直立行走,牠們解放了原始的雙「手」。有了這雙「手」,牠們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物體,例如樹枝和石塊,來尋找食物和抵禦敵害;有了這雙「手」,牠們開始製造工具,雖然粗糙,但這對人類進化史具有重要意義。

學會用火(大約180萬年前)

到目前為止,地球上除了人類能使用火、控制火,還沒有其他動物能做到這一點。因此,人類學家把「用火」當作人類與動物進化分界的指標之一。

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不僅吃到了熟的食物,增強了體力,延長了壽命,驅趕了寒冷和野獸,還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促進了工具的製造和使用。

人類的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火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每一次的考古發現都把用火時間向前推移。1927~1957年,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木炭、灰燼、燃燒過的土塊、石塊、骨頭和朴樹籽,以及在比「北京猿人」稍早的猿人遺址中發現的灰層和燒骨,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距今約55萬年以前。

1960年,在法國東南部馬賽城郊,人們在一個叫埃斯卡的山洞裡發現了用火的遺跡──木炭、燒石、灰燼。地面上還有五處直徑達90公分的紅燒土遺跡,該遺址距今約100萬年。

1961年和1962年,在山西芮城縣的西侯度遺址,出土了一批帶切痕的鹿角和被火燒過的動物骨頭,這個發現又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距今約180萬年前,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紀錄,也是世界上人類用火的最早紀錄之一。

現代考古學還沒有解決原始人類是怎麼得到火的這個問題。不過普遍認為最開始的火應該是從自然界裡取得的,也就是火山爆發、雷電引起的天然火。知道火的好處後,人類祖先透過漫長歲月的摸索、實踐,終於學會了保留火種,掌握了持續用火的方法,但是天然火有限,還不好儲存,該怎樣自助取火呢?於是人類祖先又慢慢地摸索出了鑽木取火的方法。只是在現在發掘的遺址中,已經無法辨別出當時的火種到底是取自自然火還是人工火。

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到5,000~2,000年)

1865年,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JohnLubbock)首先提出了「石器時代」這個說法,他將石器時代定義為一個時間區段,也就是說使用石器是那一時代的典型特徵,但並不代表那個時代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考古學家把從出現人類開始到出現青銅器為止的那段時間稱為石器時代,並將其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距今250萬到5,000~2,000年。

人們把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工具的時期稱為舊石器時代,也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起止為距今250萬到1萬年。那時,在非洲,被稱為現代人類祖先的「能人」,製作出了已知的最早的石製工具。這些「人」可能並不是以打獵為生,而是以食用腐肉和野生植物為生。

到了大約150萬年前,進化程度更高的直立人出現了。他們學會了掌握火和製造更為複雜的石器,活動範圍由非洲擴大到亞洲,例如中國的周口店人。人類在歐洲活動的最早證據就是德國的阿修爾手斧(Acheuleanhandaxes),這個時期人類主要製造簡單的工具用於打獵和採集。

距今約2萬年,最後的冰河時期過去了,地球處在溫暖的環境下,人類把加工過的石頭再研磨,精緻的石器熠熠生輝,採集和漁獵活動開始活躍起來,規模也不斷擴大,地球上一片生機盎然。這時出現了用燧石組合成的小型工具,出現了用細石片鑲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和刀等複雜的工具,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捕魚工具、石斧以及像獨木舟和槳這樣的物品。這一時期,人們除了居住在自然洞穴,還新增了季節性的窩棚居址,並且埋葬死者的習俗也比舊石器時代複雜很多,從這可以看出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已經進一步深入。

中石器時代,人類出現了「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以獵取中小型野獸為主,狗已經被馴化成為家畜。在歐洲和西亞的一些地方,人類已經開始馴養豬或山羊。隨著採集經驗的不斷增加,在西亞一些地區人們開始逐漸集體採集大麥、小麥和野生禾稼,後來發展成為原始的農業。

從1萬到5,000~2,000年前,人類迎來了新石器時代,也是「磨製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通常有三個基本特徵: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製作使用陶器、食物的來源由原來的狩獵和採集變為種植植物和馴養家畜。

世界上各個地方在這一時代的發展路徑很不相同,西亞、北非和歐洲的新石器時代發展得較早,農業也最早從這些地方出現,後來又最早出現了金屬器具,最早進入了文明時代;中美洲,在西元紀年後仍然停在新石器時代,但是出現了高度的文明──馬雅文明。

隨著種植和飼養技術的發展,食物的來源也變得穩定起來。人們定居下來,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於是文明開始出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