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做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回望關鍵歷史現場與思想脈絡,重拾自由的真義與初心
79折

做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回望關鍵歷史現場與思想脈絡,重拾自由的真義與初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000 元
優惠價
79790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6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揭開自由主義的光與暗,
一場關於自由真義的思辨之旅。

戰爭、愛情、權謀、衝突、苦難、背叛、鮮血與怪誕......
透過一則則驚心動魄的故事與非凡人物的命運,
回到自由思想萌芽、成型、茁壯、挫敗、式微與重振的每個關鍵現場,
探尋我們今日享有的一切權利從何而來?
以及——為什麼自由主義仍值得我們重新擁護?


◎從歷史洪流中,找回自由主義的初心
從啟蒙時代的思想革命出發,透過笛卡兒的理性主義、洛克的天賦人權、彌爾與妻子泰勒共同撰寫的《論自由》等關鍵人物的思想交鋒,揭示自由主義如何在歷史的熔爐中淬鍊成形。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這三場大變局,如何推動自由、民主與人權成為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石?面對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潮的挑戰,自由主義經歷了哪些衝擊?又是如何回應?

◎自由主義正在崩解,還是進化?
如今自由主義正面臨空前挑戰。右翼民粹主義興起、極端保守勢力壯大、民族主義浪潮翻騰,這些現象如何撼動自由的根基?在假新聞、極端政治、經濟動盪、身分認同衝突與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問題之下,自由主義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價值觀,而是逐漸失去信任的思想體系?

在這個動盪時代,我們該如何讓自由不只是空泛的理想,而是能夠持續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本書將提供深刻的思考與可能的答案。

現況

民族主義(nationalism)大行其道。

沒有一地例外。所有地方都必須設法接受這股思潮帶來的威脅。

過去幾年間,民族主義成了美國共和黨、英國保守黨、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以色列聯合黨(Likud)、巴西的巴西聯盟(Alliance for Brazil)、菲律賓的民主菲人–國民力量黨(PDP-Laban)背後的驅動力。民族主義征服了匈牙利和波蘭,將青民盟(Fidesz)和法律正義黨(Law and Justice)推上執政舞台。民族主義成為宰制各國政治辯論的強大勢力,義大利的聯盟黨(Lega)、奧地利的自由黨(Freedom Party)、保加利亞的攻擊黨(Attack)和愛沙尼亞的保守人民黨(EKRE),都是代表。

有時民族主義以敗仗收場,有時贏得勝利。在某些國家,民族主義彷彿掌控整個政府,在某些國家,則像扮演資淺合夥人的角色。很多時候,民族主義甚至不必掌握大權,只要盤據反對黨的政治敘事即可。

民族主義占有一席之地後,其論述便開始大肆散播,這些論述往往是由六個謊言(或其中幾個)所構成。

第一個謊言:你不是以個體型態立足於社會。民族主義聲稱社會是由人民和菁英這兩種群體組成,兩者之間永遠存在著衝突。

事實上,這兩種群體並不存在。沒有所謂的人民,個體不會構成同質性的群眾。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奉行不同的價值觀,擁有不一樣的興趣和癖好。個體不是單數,而是複數。菁英也是虛構的概念。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或其他領域,都沒有所謂的權力中心。這個世界是由各種截然不同的權力群集組成,這些群集有時協力合作,有時分道揚鑣。

人民和菁英對立的概念聽起來像是要挑戰權力,但這有誤導之嫌。實際上,權力是集中到少數人手上。民族主義者打著道德的大旗,在美好敘事的框架下,以自稱所代表的人民為底氣,宣稱自己擁有不容挑戰的正當地位。在他們眼中,只有認同他們的人民投下手中的選票可以稱為民主,其餘的人一概忽視。

此過程扭曲並限縮人類的可能樣貌。民族主義假裝我們只擁有一種身分,無法一次扮演多種角色,將我們視為制式的同類,每個人只是群眾的一部分,形同整體中毫無差別的元件。

第二個謊言:世界的運行很簡單。這個謊言的邏輯延續第一個謊言而來。如果世界分為兩種群體,而非由個體和組織利益交織而成無比龐大的網路,我們自然會認為所有錯誤都是菁英所造成,所有正確的事則是人民努力的成果。

這般思維徹底否定世界本就錯綜複雜的事實。舉凡貿易、法律、財經到主權,構成世界的龐雜體系全都遭到抹滅。取而代之的,則是抱持不成熟的認知與心態,武斷地評估問題及提議解決方案。

這些解決方案並未正視真實世界中引發問題的真正原因,因此從未發揮效用。奠基於民族主義的解決方案總是以失敗收場,即便如此,民族主義卻從未受到檢討,反而是菁英的密謀與算計成為眾矢之的。於是,民族主義搖身變成拉攏知識分子的利器、執行計畫的基底。反駁民族主義的主張,成了為民族主義辯護的理由;與民族主義相牴觸的事件,成為證明民族主義有必要存在的證據。

第三個謊言:你不能提出質疑。只要提出意見、主動質問、深入探究,等於否決所有人思想一致的前提,就是讓你自己凌駕於人民之上。

獨立思考是對權力的威脅。光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即已否定民族主義的世界觀,而仰賴獨立思考得到結論,則會動搖民族主義政策的根基。對人民和菁英所構成的二元社會階級而言,獨立思考是活生生的反證,因此民族主義勢必得詆毀及貶抑獨立思考。懂得獨立思考的人是人民的公敵。

第四個謊言:各大機構無不協助實行有違大眾利益的陰謀。從國家的層級來說,這裡所謂的機構包括法院、議會或國會、媒體、慈善組織和研究單位;以國際的視角來看,則包含聯合國、歐盟、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

本質上,機構能限制政府的權力。機構可監督、制衡、分散政府的權力,督促政府負責、阻止政府違反法律,以及強迫政府遵守民主規範。國際組織能解決各國無法單獨處理的問題,體現人類跨國界合作的能力。

在人民與菁英對立的民族主義論述框架下,權力如此強大的組織根本無法組成。如果人民擁有一致的思維,由民族主義者代表發聲,那麼這些代表人物便能暢所欲言,不會受到任何合法限制。如此一來,各大機構必將時時飽受攻擊,先是名譽掃地,接著失去權責,最後關門大吉。

第五個謊言:差異是壞事。這適用於外國人,或膚色、性向、語言或穿著打扮與我們不同的人。既然民族主義認為人民是品德高尚的單一群體,會有這般論述並不令人意外。就定義而論,凡是外來的實體,都可能對群體的純粹組成構成挑戰。

民族主義主張,你應該要害怕那些與你不一樣的人。與其視為證實人類經驗的豐富與多元,在民族主義者眼中,少數族群反而會對人民此一群體的完整性構成威脅。人民應講一樣的語言──人民是機器一般的存在,而非生命體。

第六個謊言:世上沒真相。極力追尋客觀事實只是菁英的無病呻吟。證據和理性等有助於提升確定性的特質,只是菁英對付人民的陰謀,不應理會。學者、統計機構、經濟分析師、貿易專家、探究事實的記者都是出於政治立場而反對。原因在於,真相可以撼動權力。如果選民將可查證的資料視為論述依據,民族主義的敘事就會受到挑戰。原本活在民族主義陰影下的人會因此受到鼓舞,轉而依據個人的族群集體認同來理解資訊,而非資訊本身是否屬實,對於任何可能質疑其個人信仰的資訊也一概充耳不聞。

民族主義運動的謊言有大有小,有些是系統性的,有些帶有投機性質。這類假資訊並非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假資訊的目的在於實現兩個顯著的意圖。第一,企圖以最符合民族主義敘事的方式重新定義日常事件。第二,設法破壞經驗現實這整個概念的可信度。如果民族主義者可以肆無忌憚地編造謊言,真偽的概念就會變得無關緊要,之後他們的權力就不會受到任何監督。



有種思想體系可以理解正在發生的情況,並提供有助於抵抗的方法。這個體系稱為自由主義(liberalism),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激進」的政治思想型態。

原因並非其提供的結論或手段,當然更不是因為有政黨與其同名。分析單位(unit of analysis)才是原因所在。

賦予個體自由是自由主義的課題。自由主義一旦成為眾所遵從的圭臬,便永遠不會淪為當權者的工具,永遠不會用來壓迫任何人,只會促成解放。

自由主義不認同人民與菁英處於對立狀態。自由主義致力捍衛經驗現實。自由主義支持機構、多元,以及每個人自主追尋自我創造(self-creation)的自由,這是自由主義在所有價值中最主要奉行的原則。讓所有人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住在想住的地方,愛想愛的人,做喜歡的事,而所有人行為舉止的唯一限制,就是不得侵害他人的自由。

自由主義追求自由,因為在自由的世界中,其他所有價值才有可能實現。

自由主義不服務任何政黨路線,不崇拜領導者。自由主義是有生命的一種思想,由不斷演變的各種問題和答案所組成。自由主義是反抗的思維,其世界觀源自於內在,而非由上而下強制灌輸。

有無數種方法可以抵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但不論採取哪種方法,第一步先要瞭解自由主義的意涵,明白自己奮鬥的目標和原因。

本書講述自由主義發展的故事,最早從科學革命時代應運而生,到如今扮演起對抗民族主義的新角色,詳實梳理其中的來龍去脈。

這個故事涉及戰爭、愛情、經濟、苦難和怪誕事蹟。一切源於腦中的一個想法,該想法在幾世紀間演變成更複雜、更大膽的概念,卻在公開發表後,各種危險和悲劇隨之而來。故事中會提及幾個人,他們非比尋常、意志堅定、思想自由,完全照自己的意思在生活,而他們設計出來的制度,也讓其他人能雨露均霑,擁有一樣的自由。

故事也會講到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挫折,講述如何在經濟、文化和科技的多方影響下,導致自由主義式微,進而演變到如今的處境。唯有瞭解這個歷程,我們才能修正自由主義、重新振作,治癒我們所受的傷害。

這就是我們的反擊方式。不向民族主義妥協,不一味給予尊重,也不再忍受意識型態混沌所產生的迷失感,放任民族主義興盛發展。我們要重新發掘我們的原則,以此吹響反攻的號角。我們要重回科學萌芽的時代,看看名為自由的夢想首度扎根的那段過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恩.丹特
Ian Dunt
英國記者與政治評論員,專門研究移民、公民自由和社會正義相關議題,並常於BBC電視台、天空新聞台(Sky News)與半島電視台擔任時事評論員。

【譯者簡介】
張簡守展
高雄人,兼職書籍譯者。譯有:《紅色通緝令:一個俄羅斯外資大亨如何反擊普丁的國家級黑幫?》、《複雜問題的策略思考&分析》、《CEO基因》、《消費者行為市場分析技術》、《減塑排毒自救手冊》、《天天MBA,升級你的思維模式》、《如何思考怪誕現象》等書,合譯有《料理的科學》。

目次

現況
1. 誕生
2. 覺醒
3. 三場革命
4. 康斯坦
5. 哈莉雅特•泰勒與約翰•彌爾
6. 死亡
7. 新世界秩序
8. 歸屬感
9. 崩壞
10. 身分認同戰爭
11. 反真相
12. 新民族主義
13. 異己
展望

致歉與致謝
延伸閱讀

書摘/試閱

【試閱1】蔬菜是什麼?

我承認,在烹煮植物食材時,我對蔬菜的定義很不精準:吃起來甜的是水果,不然就是蔬菜。蔬菜的定義因人而異,蔬菜的概念是流動的。從植物學家的觀點來看,定義很精確:水果是植物的成熟子房,由植物的花朵發育而成,這包括許多我們稱為蔬菜的食物,像是秋葵、番茄、茄子、黃瓜等等。即使是包覆果殼的堅果,像是椰子、開心果、核桃,例如稻米和大麥這些穀物,還有香草豆莢和黑胡椒粒這些香料,都算是水果。

不過說到蔬菜時,定義就有點主觀,蔬菜通常是植物的果實(葉子及花朵例外),「蔬菜」一詞本身並非植物學用語,通常是根據植物的應用方式來使用這個詞。另一種思考水果及蔬菜定義的方式如下:水果是從植物的花朵發育而來(想想蘋果或番茄),蔬菜則通常還包括植物其他可食用的部位,例如塊莖(馬鈴薯和番薯)、葉片(菠菜和莙薘菜)、球莖(茴香)、莖梗(芹菜)或花苞(花椰菜、青花菜)。不過廚師眼中的蔬菜,是熱炒菜鍋中的茄子(不用說那像草莓的萼狀蒂頭,還有內部的種子顯然就是水果的特徵),或是加在歐姆蛋裡的一把小褐菇(儘管說蘑菇並非真正的植物,而是來自真菌王國的子實體)。

但從烹飪角度來看,或是從廚房中蔬菜烹飪的整體方法來說,某些蔬菜之間為何如此相似或相異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我們如何分類蔬菜:蔬菜可以用各種要素來分類,從產地到我們利用的方式,喜好的生長環境(天氣、土壤條件、需水量等等)、生命週期(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作物)、可食用的部位、外觀特徵甚至是基因組成。

▌以上這些因素對烹飪有何影響,這些定義又為何如此重要?

不管是到市場或雜貨店購買農產品,研發食譜或是規畫家中三餐,不同類別的蔬菜都很重要。

根莖類蔬菜像是番薯和歐防風,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煮到軟嫩。

而有些蔬菜──像是非洲山藥、竹筍、木薯──食用前必須完全煮熟,因為內含天然有毒化合物,要透過加熱才能分解。

農產品的類別也影響了購買的數量──我打算怎麼使用、是否該多買一點可改天再用。時令決定了我能煮什麼、何時可以煮,例如需要番茄風味的時候,夏天可以使用新鮮的成熟番茄,比較冷的月份則可用罐裝番茄或番茄糊。如果買新鮮菠菜,就要多買一點,因為煮了以後會大幅縮水。像茄子就要盡快使用,因為很容易壞掉,馬鈴薯和洋蔥就很能放,不過要擺在陰涼、乾燥的暗處,才能延長保存時間。

蔬菜有各式各樣的色彩和質地,在新鮮沙拉中加入常見蔬菜的特殊種類──像是紫色彩椒和斑馬番茄,能為餐點帶來視覺上的刺激。在一道菜上搭配各種口感,也能避免味覺疲乏,讓用餐者不會在一頓飯中,因為反覆品嘗同樣的味道、同樣的香氣、同樣單一的口感而感到味覺倦怠。例如在鬆軟的烤番薯上,灑點酥脆的烤堅果和少許菜苗,或是在湯裡加入大塊的南瓜或豆類,都能替餐點增添趣味,刺激感官。這麼做當然也能提供與用餐者之間有趣的話題:「為什麼你選擇用秋葵搭配塔可餅, 再加上奶油雞醬汁?」或者是「這是我第一次吃這種蔬菜!沒想到有這種味道和口感,我滿喜歡的!」

不過等到站在農產品區,看著五花八門的陳列蔬果盤算該買什麼才好時,這些分類因素真的重要嗎?無論是要在一道菜裡結合多種蔬菜,或是以單一重要食材單獨表現,了解該用什麼、如何使用,皆能開展出全然不同風味、口感和選擇的世界。蔬菜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分類,從產地到我們食用的部位、如何食用、生長季節等等,就讓我們來探討這些類別吧。


【試閱2】美洲南瓜和西洋南瓜

美洲南瓜主要有兩種──夏南瓜和冬南瓜。夏南瓜在未成熟時就採收,果皮尚未變硬;冬南瓜在成熟後才採收,果皮已變硬。櫛瓜、佛手瓜、黃櫛瓜、飛碟瓜屬於夏南瓜;西洋南瓜、胡桃南瓜、斑紋南瓜、義大利麵南瓜、栗子南瓜屬於冬南瓜。冬南瓜一般富含胡蘿蔔素,因此果肉呈現鮮豔的橘黃色。在北美洲以外的地方,西洋南瓜(pumpkin)一詞也常用來泛指所有冬南瓜品種。

選購時,避免觸感不結實的南瓜,比較軟的地方通常表示有損傷。不要購買受損、黏糊或是表皮有斑點的夏南瓜。

佛手瓜讓我想到比較大的梨子,帶有黃瓜般的香氣,主要有外皮帶刺及光滑無刺兩種。至於兩種的風味我覺得沒有太大差異。幸運的是,我住的地方比較常見的是外皮無刺的品種。


【試閱3】栗子南瓜、羽衣甘藍+辣味噌醬╱Acorn Squash, Kale + Chilli Miso Sauce

四人份

預熱烤箱至攝氏200度華氏400度。

準備辣味噌醬。用大的不鏽鋼平底煎鍋,以中高溫加熱¼杯60毫升發煙點高的中性油,例如葡萄籽油。油熱後,加入1個大的紅洋蔥或6個紅蔥頭,細細切碎、4瓣剁碎的大蒜,煸炒到開始變成金黃褐色,約6到8分鐘。攪拌加入1湯匙白味噌或淡色味噌、2茶匙煙燻紅椒粉、1茶匙紅辣椒碎片(詳見廚師筆記)、1茶匙孜然粉,烹煮到油變成鮮紅色,混合物起泡,約1到2分鐘。關火,放到小碗裡。攪拌加入2湯匙米醋或中式黑醋、1湯匙低鈉醬油、2茶匙楓糖漿、椰棗糖漿或蜂蜜。這個醬汁可以提前一週製作(詳見廚師筆記)。

在有邊框的烤盤裡,放進910克2磅栗子南瓜,橫切對半,去籽切成2.5公分1英吋半圈片狀,加入1湯匙發煙點高的中性油,例如葡萄籽油、細海鹽。烘烤30到45分鐘,直到呈現金黃褐色,烤到一半時翻面。從烤箱拿出來。

烘烤南瓜的同時,準備羽衣甘藍。用30.5公分12英吋大的鑄鐵或不鏽鋼平底煎鍋,以中高溫加熱1湯匙發煙點高的中性油,例如葡萄籽油。油熱後,加入1把切成細碎的恐龍羽衣甘藍(約300克10½盎司)、細海鹽。用料理夾翻炒,直到菜葉變成翠綠色,莖梗變軟,約3到5分鐘。關火。灑上1湯匙米醋或中式黑醋,試味道後以細海鹽調味。

把甘藍菜移到餐盤上,上菜。把烤好的南瓜片擺上去,加上一半分量的辣味噌醬,其餘的附在旁邊。用2支青蔥,蔥白和蔥綠都要,切成薄片、¼杯3克壓緊的香菜葉、¼杯35克壓碎的烘烤無鹽花生,加以裝飾,立刻上菜。


▌烹飪漫談
我以前會避免使用冬南瓜,因為覺得太甜了。但在多年閃躲之後,我發現問題所在,每次在餐廳裡吃的時候,都是搭配甜得發膩的醬汁,當成甜點上菜,我的味蕾已經達到甜味+南瓜的疲乏巔峰。一直要等我自己開始煮南瓜,我才真正了解適合自己的烹飪方式,這道栗子南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我為何改變。辣味噌醬厚厚塗在烤過的栗子南瓜切片上,完美結合些許醋味,平衡了南瓜本身的甜味。

▌廚師筆記
• 辣味噌醬可以至少提前一週先製作,收在密封盒內冷藏。食用前恢復至室溫。這個醬料也很適合搭配炙烤的高麗菜、蛋、馬鈴薯和三明治。

• 我比較喜歡使用白味噌或淡色味噌,因為這兩種味噌飽含有深度的鮮味,鹽分又比紅味噌少,讓我更能掌控菜餚的鹹度。

• 通常我會建議使用阿勒頗、馬拉什或烏爾法辣椒,不過我覺得這份食譜適合使用一般的辣椒碎片──就是訂披薩時會附上那種的辣椒碎片。

• 除了栗子南瓜,請務必考慮試試使用斑紋南瓜、西洋南瓜或胡桃南瓜來做這道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790
庫存: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