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的編輯以西醫病名為主,疾病的臨床表現及鑑別診斷引用西醫的描述,佐以中醫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包括內服法、外治法、飲食宜忌),最後加上護理與預防。為了加強中西醫的溝通方便性,及便利對古書籍的瞭解,也摘錄了古文中的精華於古文選粹中。
一般皮膚科學的書籍中,往往包含了癰、疽、疔、癤等屬中醫的腫瘍疾病,然本書因篇幅體例所限,對腫瘍僅點到即止,未詳加描述。本書將焦點集中在皮膚病部分,並採用中西醫結合的編輯方式,以便利現代的醫學教學與研討;實為一開創性的嘗試。
作者行醫二十餘年,並師事名醫于立忠醫師、朱士宗醫師,對中醫皮膚科、外科鑽研極深,本書實為其教學、論理與懸壺實務之寶貴經驗。
本書適用於自習者、醫學院學生、中西醫師

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病毒性皮膚病
第二章 細菌性皮膚病
第三章 真菌性皮膚病
第四章 蟲類致皮膚病
第五章 皮炎濕疹類皮膚病
第六章 瘙癢性皮膚病
第七章 職業性皮膚病
第八章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第九章 角化性皮膚病
第十章 色素性皮膚病
第十一章 頭髮疾病
第十二章 結締組織疾病
第十三章 皮膚血管炎
第十四章 物理性皮膚病
第十五章 營養代謝性皮膚病
第十六章 皮膚附屬器病
第十七章 良性皮膚腫瘤
第十八章 惡性皮膚腫瘤
中西醫病名索引
方劑索引

書摘/試閱

概 論



皮膚病是指發生在人體皮膚、黏膜為主的疾病。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有關皮膚病的論述早有記載。在公元前14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有“疥”和“疕”。至春秋戰國,有關皮膚病的內容逐漸增多,如中醫最早的文獻《五十二病方》中有“白處”、“白瘈”,指的是色素減退,類似今之白斑,《素問》一書提及皮膚病有幾十種,如痤、皻、癰等,並闡述了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機。漢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狐惑病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其治療原則和處方,至今仍為臨床所應用。用黃連粉治療浸淫瘡(濕疹),療效顯著。晉《劉涓子鬼遺方》首先記載了用水銀治療皮膚病。隋《諸病源候論》中,有關皮膚病的描述已較為詳細,提到的有疣、癬、疥、癮疹等幾十種皮膚病。唐《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收載了很多丹藥以及硫黃、雄黃等治療皮膚病的方藥,至今尚有臨床實用價值。16世紀以後,如《外科精義》、《外科正宗》、《黴瘡秘錄》、《外科大成》、《醫宗金鑑》等,對皮膚病的病因病機、臨床症狀、治療方法等多有詳細的記載,為後學者提供寶貴的經驗。至今皮膚病仍是人類的常見病、多發病,影響著人類的健康。雖然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皮膚病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但仍需不斷的在臨床或實驗上持續努力,提高療效及治癒率。

【病因病機】
病因是研究疾病發生的因素,病機是研究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變化的機制。了解皮膚病的病因病機,結合疾病的症狀、四診八綱,加以分析、歸納,從中探測疾病的轉歸,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皮膚病的常見發病因素有風、寒、暑、濕、燥、火(熱)、蟲、毒、血瘀、血虛風燥、肝腎不足等,分述如下。
一、風
許多皮膚病都與風邪有著密切的關係。凡人體腠理不密,衛氣不固,風邪得以乘虛而入,阻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使營衛不和,氣血運行失常,肌膚失於濡養而致病。如《諸病源候論 風瘙隱疹生瘡候》中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疹。”〈風 候〉中說:“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併則生 。”

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是皮膚病的先導,多數皮膚病的發病與風邪有關,寒、濕、燥、熱等邪,往往都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所以臨床上風邪為患的病很多。如風寒所致的蕁麻疹,風熱所致的玫瑰糠疹等。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 因風邪上揚升散,有向上向外的特點,所以易傷人上半身,易犯肌表的特點。如脂漏性皮炎(面游風)。

風性善行而數變 因其善行而數變,故風邪引起的皮膚病其證候發生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泛發全身,搔癢無度。如蕁麻疹(癮疹)、異位性皮炎(彎風)等。此由衛氣與風邪相搏,游行於肌膚經絡之間所致。

風性燥裂 風為陽邪,易於化熱,久則熱盛傷陰血,致陰虛血燥,肌膚失養,而皮膚表現為乾燥、脫屑、粗糙,甚則皸裂。同時血虛又能生風而致血燥,形成惡性循環。

風邪所致的皮膚病,可伴有發熱、惡風、汗出等表證,如兼皮損色白,遇寒易發,苔薄白,脈浮緊的為“風寒”;如兼皮損色紅,遇熱易發,苔薄黃,脈浮數的為“風熱”。

二、寒
寒為陰邪,為冬天之主氣,有內、外之分,外寒則侵襲肌表,鬱遏衛陽;內寒則機體陽氣不足,寒從內生,肌膚失於溫煦而致病。

寒性收引 寒為陰邪,如侵犯腠理肌表,則毛竅收縮,衛陽閉阻。皮膚表現為色蒼白或青紫,甚則經脈攣縮。如凍瘡、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寒性凝滯,主痛 由於寒凝氣血,而致氣滯血凝,不通則痛,故皮膚麻木、肌肉痠痛。一般得熱則緩。如雷諾氏病、硬皮病。

寒邪引起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或痠痛。肌肉拘急或僵硬,活動困難或不利,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三、暑
暑性炎熱,為夏天之主氣,乃火熱之氣所化,暑邪侵入肌膚,則腠理閉塞,汗出不暢為患,或暑濕之邪浸淫肌膚所致。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因陽盛,故使人大熱,熱迫津液外泄則汗出,暑邪侵入肌膚,則腠理閉塞,汗出不暢。如痱子、癤、夏季皮炎等。

暑多夾濕 暑邪致病,多夾濕邪,暑濕困脾,蘊阻肌膚,如膿 瘡。
暑性升散炎熱,為病必見熱象,且暑多夾濕,常與濕邪相混成病。皮損表現為潮紅、糜爛、流汁;且多伴有胸悶、納差、乏力、小便黃赤,苔薄膩,脈濡細。

四、濕
濕邪有外濕、內濕之分,以濕邪為病因的皮膚疾病,外濕為多,因皮膚為人體的外衛,濕邪侵犯,首當其衝,但有時外濕常與內濕相合致病,在辨證時不能孤立對待。故濕邪致病或為濕邪侵入肌膚,鬱而不散與氣血相搏為患,或為濕邪損陽,易致外邪入侵,合而為病。

濕為陰邪,其性黏滯 濕邪具有黏膩、留著難去的特點,故濕邪致病,病程纏綿,日久難癒,如濕疹(浸淫瘡)。

濕性重濁、趨下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重濁類水,每多困脾,阻滯氣機,故濕邪致病常有水 、水腫、糜爛、滋水等皮損;且病位常趨下部,如腳濕氣、陰部濕疹。
總之,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其皮損以水 為多,或為多形性,或皮膚糜爛,或浸淫四竄,滋水淋漓,遷延日久,纏綿難癒,若與內濕相合,則伴胸悶乏力,食慾不振,苔白膩,脈濡緩。

五、燥
燥為秋天之主氣,其氣清肅,氣候或環境乾燥,易傷陰液,而致乾燥性皮膚病的發生。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云:“燥勝則乾”。
燥性乾澀傷津 燥性乾澀,易傷津液,津傷陰虧,肌膚失於濡潤,故口、鼻、咽、眼等五官七竅乾澀,皮膚乾燥、脫屑、乾裂、毛髮不榮、枯槁等。如手足皸裂、魚鱗病、乾燥綜合證。由於燥邪具有易傷津耗液的特點,故感受燥邪,除皮膚乾燥、粗糙、皸裂外,都伴有咽乾唇燥,口渴欲飲,大便乾結,舌光紅而乾,脈細。

六、火(熱)
火與熱同類,僅是程度不同而已。“火為熱之極”,故統稱為熱邪。由熱邪而致的皮膚病,亦有外熱、內熱之分,外熱引起的皮膚病,如《諸病源候論 夏日沸爛瘡候》中云:“盛夏之月,人膚腠開,易傷風熱,風熱毒氣,搏於皮膚,則生沸瘡,其狀如湯之沸”。內熱引起的皮膚病,如《諸病源候論 時氣 瘡候》中云:“夫表虛裏實,熱毒內盛則發 瘡”。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火性炎上,熱氣上騰,故致病多在人體上部。如顏面丹毒(抱頭火丹)、熱氣瘡(單純性 疹)、面部蛇串瘡(帶狀 疹)。

火邪易消灼陰津 火邪內侵,易耗氣傷津、傷陰,而致陰液虧損。黏膜損害常與火邪有關,如口腔黏膜潰瘍。

火易生風動血 火熱之邪內侵,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常出現發斑、肌衄、皮膚焮紅等,如紫斑(紫癜)、藥物性皮炎。

熱勝肉腐 火邪化毒,熱甚則氣血壅滯,肉腐為膿,可致紅腫熱痛,如癤、癰。
由此可見,不論外感熱邪,或臟腑實熱,皆蘊鬱肌膚,不得外泄,熏蒸為患。由熱邪引起的皮膚病,其證候是皮損色紅、糜爛、膿 、灼熱、作癢、作痛,可伴有身熱、口渴、便秘、尿赤、苔黃、舌紅、脈數。

七、蟲
由蟲而致的皮膚病,一為確由蟲所引起,如疥瘡;一為由蟲的毒素侵入或過敏而引起,如蟲咬皮炎。此外,在中醫文獻中較多的皮膚病均說有蟲,如《諸病源候論 癬候》中所列11種皮膚病,言由蟲所致的約佔10種,大部分可能是指真菌而言;以蟲形容皮膚病的痛癢,“癢如蟲行”,而實非有蟲;有腸寄生蟲的患者往往能引起濕熱蘊蒸肌膚,而致皮膚病的發生。由此可以看出,蟲引起的皮膚病,由於蟲直接寄生或毒蟲咬傷,毒素刺激皮膚,邪毒蘊積肌膚而致;或腸寄生蟲使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積聚肌膚所致。其皮損多為丘疹、水 、糜爛、滋水、紅腫等。自覺瘙癢、疼痛,伴有發熱、納呆、腹痛,腹瀉等全身症狀。

八、毒
由毒而致的皮膚病,可分為藥物毒、食物毒、蟲毒、漆毒、熱毒等。藥物毒:是由於藥物內服蓄積、外用刺激或過敏而引起的皮膚病,如藥毒(藥物性皮炎)。食物毒:是指因食用某種物質後,引起的中毒或過敏反應,如食物中毒引起的皮疹。蟲毒:是指因蟲之毒素侵入刺激皮膚,蘊結肌膚而致的皮膚病,如蟲咬皮炎。漆毒:是由於素體稟性不耐,受漆刺激,漆毒侵襲皮膚而致,如漆引起的接觸性皮炎(漆瘡)。熱毒:熱邪侵襲,蘊阻肌膚,積而化毒,由熱毒所致的皮膚病如膿 瘡、癤等。上述各種由毒引起的皮膚病,有中毒與過敏兩類。由毒過敏引起的皮膚病,只有人體在過敏狀態下,接觸某種致敏物質,才會發病,即所謂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
由毒引起的皮膚病,是由於稟性不耐,毒邪侵襲,蘊積肌膚,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鬱結為患。其皮損為紅腫、灼熱、丘疹、水 、潰瘍等多種形態,自覺搔癢或疼痛;可伴有寒戰高熱、神昏譫語、便乾溲赤。苔黃糙、舌紅絳、脈弦滑洪數。

九、血瘀
凡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或消散,停留於體內,或血行不暢,壅遏於經脈之內,及瘀積於臟腑組織器官的,均稱血瘀。其成因可概括為氣滯、氣虛、寒凝、血熱、外傷等。氣滯則血行不暢,氣虛則血運無力,寒凝則血液凝澀,血熱則迫血妄行,血不歸經,外傷則脈絡受損,血溢脈外。
由血瘀所致的皮膚病,其皮損為局部皮膚色黯、紫暗、青紫或瘀點、瘀斑;日久則出現結節、腫塊、疤痕等。可伴有疼痛、刺痛,舌質紫有瘀點,脈弦澀。

十、血虛風燥
血虛風燥是為慢性皮膚病所出現的證候,其原因主要由於長期的瘙癢,寢食不安,或導致脾胃虛弱,飲食減退,以致不能從食物中吸收精華,化生血液,造成血虛生風生燥。血虛風燥又為多種皮膚病的發病因素,由於血虛不能榮養肌膚,膚失濡潤,生風生燥。其病程較長,皮損表現為乾燥、肥厚、粗糙、脫屑、作癢,可伴有頭目暈眩、面色蒼白。苔薄、舌淡、脈濡。
十一、肝腎不足
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血燥則精傷,精少則血虛,故臨床上肝腎同病。肝腎不足引起的皮膚病,其證候大多呈現慢性,皮損乾燥、粗糙、脫屑,或伴脫髮、色素沉著、指甲厚乾枯等。如兼見眩暈、眼花、耳鳴,則為肝陰不足;如兼見性機能衰退,則為腎氣虛弱。
皮膚病在發病過程中,常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病因共同作用,如風熱、風濕、濕熱,或風濕熱同時存在,或肺衛不固,脾虛生濕,肝膽濕熱等。有的純為實證,有的純為虛證,有的虛中挾實,應在審因時,善於分析,加以區別。

【辨證】
一、辨皮膚病的常見症狀
凡患者能自覺反應的症狀稱為自覺症狀;凡皮膚上客觀存在的病變能看到、摸到、檢查到的,則稱為他覺症狀。此外尚有一些症狀雖不發生在皮膚上,但與皮膚病有關的,如發熱、畏寒、便秘、溲赤、關節痠痛等,稱為全身症狀。
(1.) 自覺症狀 以皮膚病的性質和嚴重性及患者個體特殊性而定,主要為癢、痛、灼熱、麻木等。
 癢 癢是風、濕、熱、蟲之邪客於肌表,而致氣血不和,或由於血虛風燥阻於皮膚間,膚失濡養而成。

痛 痛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氣血凝滯,阻塞不通而形成的自覺症狀,所謂“不通則痛”,如帶狀 疹。
灼熱 灼熱是由於外感熱邪,或臟腑實熱,蘊阻肌膚,不得外泄,熏蒸為患。皮損有灼熱感,一般病屬急性,如癰。
麻木 麻木是由於氣血不運,脈絡阻塞或毒邪熾盛所致,如麻風。
(2.)他覺症狀 他覺症狀是診斷皮膚病的重要指徵。一般將皮損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斑疹、丘疹、水 、膿 、結節、風團等屬原發性損害,鱗屑、糜爛、浸漬、痂、抓痕、皸裂、色素沉著、苔蘚樣病變、疤痕、潰瘍等屬繼發性皮損。
A、原發性皮損 由疾病病理過程中直接產生的皮損。
斑疹(Macula) 局部顏色的改變,但不隆起,或凹陷與皮膚平行。
紅斑(Erythema)——炎性紅斑 真皮血管充血,表現為局部皮膚潮紅,壓之可暫時消失。
非炎性紅斑——皮膚血管持續性擴張或增生,如鮮紅斑痣。壓之不退色或不完全消退。
如見紅色斑疹,屬熱象,屬血分病即血熱,治以涼血之劑。
紫斑(Purpura)——皮膚血管破裂或血管壁滲透性增高、出血所致,壓之不退色。一般可先見紫紅,漸轉為青色,再變為淡黃,最後恢復正常膚色。如瘀點(Petechia)、瘀斑(Ecchymosis)。
色素沉著(Pigmentation) 局部的皮膚著色。由色素沉著所致,如黃褐斑。
見色素沉著,膚色黑晦,屬傷腎,臨床療效欠佳。
丘疹(Papula) 高出皮膚表面的局限性實質性損害,一般直徑在1公分以下。由表皮或真皮局限性增殖,或由局部真皮血管充血,或細胞侵潤引起,亦可由代謝物沉積所致。均有一定硬度,沒有空腔,呈圓形、橢圓形、尖銳、扁平或中央有臍窩,表面光滑或粗糙,可發展成鱗屑,顏色不一。
炎性丘疹——多呈鮮紅色,為深在,邊緣欠清楚,一般由炎性導致。在真皮有血管充血和炎症細胞侵潤,此類中醫歸屬血熱,因往往伴有癢,故又與風熱有關。
非炎性丘疹——般邊緣清楚,呈正常膚色或淡褐色。如扁平疣,為表皮細胞增生所致。此類中醫歸屬血瘀或氣滯。
斑丘疹(Maculopapula) 斑疹向丘疹發展時偶見。
斑塊(Plaque) 丘疹擴大或互相融合呈片狀扁平隆起者稱之。
丘 疹(Papulovesiculae) 丘疹向水 轉化,中央有小水 的丘疹稱之。
水(ㄆㄠˋ)或大(ㄆㄠˋ)(Vesiculae、Bullae) 含有液體境界清楚的腔隙,如直徑大於0.5公分為大 。
角層下水——裂隙在角層下,見於膿 瘡和角層下膿 病。
表皮內水——由細胞間水腫或海綿形成而產生,如接觸性皮炎;或由細胞間橋消失,如棘層鬆解症。
表皮下水裂隙在表皮與真皮之間,見於多形性紅斑、 疹樣皮炎和大 性類天 瘡。
見水,中醫將其歸屬於濕熱或濕毒。
膿(ㄆㄠˋ) (Pustule) 含有膿液的 ,膿液多混濁,呈白色、黃色或黃綠色,常繞以紅暈,可由丘疹或水 演變而來,亦可一開始即發展成膿 。
其分型如水 ,見角層下膿 、表皮內膿 及表皮下膿 。
見膿 ,中醫將其歸屬於熱毒熾盛。
結節(Nodule) 皮膚內可觸摸到確實的一團實體,可見於表皮角化的良性或惡性增生,如基底細胞癌;表皮色素細胞的良性或惡性增殖,如黑色素瘤;及局部因素,如異物反應或細菌、病毒等引起,如癰。
結節如見色紅而腫痛者,屬濕熱;色紅或偏紫而疼痛,為血瘀;皮色正常,為氣滯或痰核。
風團(Urticle) 又稱風疹塊,為暫時的局限性皮膚水腫,呈扁平隆起。此乃肥胖細胞(Mast cell)受刺激釋放出組織胺類物質,使真皮血管擴張,而見風團。因來得快消失也快,故屬風,如皮色見紅色屬風熱;如皮色正常或比正常膚色淡,為風寒。
B.繼發性皮損 皮損經搔抓或其他處理引起。
鱗屑(Desquamation,Scaling) 皮膚發生病變,表皮角化細胞增殖速度加速,角化異常和角化表皮細胞脫落,即生可見的鱗屑,一般為灰色、白色或褐色,大小不等。小的呈糠秕狀,如單純糠疹;大的呈片,如剝脫性皮炎。
鱗屑如見色白或為灰色,屬血虛風燥;如鱗屑帶油膩性,屬濕熱;如鱗屑中又有帶血跡者,為兼有血熱。
痂(Crust) 皮損表面稠厚的溢液,經過乾燥結成的凝固物,通常由漿液、膿液、血液、上皮細胞、細菌、脂類物或灰塵等組成。
見痂皮形成為熱毒,如兼血性痂皮為血熱,漿液性痂皮為濕熱,如膿性痂皮為熱毒熾盛。
抓痕(Excoriation) 又稱為表皮擦破或表皮剝蝕,由損傷引起的點狀或線狀皮疹。輕者僅見鱗屑,重者有滲液、出血或血痂。見有抓痕,表示風盛或血虛風燥。
糜爛(Erosion) 由於水 或膿 破裂或表皮破損而致,露出紅色平滑的潮濕面稱之。一般見之多為濕盛,如滲液見黃色為濕熱。
皸裂(Fissure) 由皮膚深的或淺的線條狀裂口和缺損,表示皮膚失去彈力而產生的斷裂,常引起疼痛及出血。燥勝則乾,寒勝則裂,故見之,屬血虛風燥寒勝。
苔蘚樣病變(Lichenif ication) 局部皮膚增厚變硬、粗糙、表面乾燥脫屑、皮溝加深,見於神經性皮炎和扁平苔蘚。臨床見之為血虛風燥,亦可由氣滯血瘀,肌膚失養而引起。
浸漬 為皮膚久浸於水中後,表皮變白、變軟,甚至起皺,容易剝脫。多為水濕所致。
色素沉著(Pigmentation) 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多是氣血不和或腎虛所致。
疤痕(Scar) 是潰瘍癒合後所形成的新生結締組織。為痰濕凝聚、瘀血凝滯所致。
潰瘍(Ulcer) 是因皮膚病或損傷以致皮膚局限性缺損達真皮或更深者。癒合後遺留疤痕,多為熱毒或染毒引起。
(3.)全身症狀
1.寒熱 發熱重,惡寒輕者為外感風熱;發熱輕,惡寒重者為外感風寒;高熱持續不退,不惡寒者為病已入裏;發熱持續,起伏不定,時有惡寒,汗出熱不退者,稱骨蒸潮熱,為陰虛;自覺煩熱而體溫不高者,多為臟腑內熱;低熱休作無時,倦怠乏力,多為氣虛。
2.關節痛 筋骨痠痛麻木者,為氣血不足,痛有定處;如游走疼痛者,為風寒濕邪所致。
3.汗 自汗,多為氣虛、陽虛;盜汗,多為陰虛;全身汗出,為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職;局部手足汗出,為脾之運化失常,津液旁達於四末而致。
4.二便 小便多,或夜尿清長,多為腎陽不足;小便短少,甚至無尿,多為津液大虧,或腎陽衰微,氣化不足,或膀胱氣閉;尿少、尿數、尿赤、尿痛,為膀胱濕熱;小便淋漓不盡,多為腎氣虛或中氣不足。便秘,多為熱結腸道,津虧液少,或氣血兩虛;便溏,多為脾失健運;大便先乾後溏,多為脾胃虛弱;時乾時稀,多為肝脾不和,肝鬱脾虛。
5.經帶 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質稠,為血熱;後期量少,色淡,為血虛;量多,色淡,質稀薄,為氣虛;色紫有血塊,為血瘀;經期經量紊亂,多為衝任不調。帶下:色白量多淋漓,為脾虛濕阻;色淡黃,黏稠臭穢,為濕熱下注;色白而清稀,為虛證、寒證;色黃或赤,稠黏臭穢,為實證、熱證。

二、辨性質
皮膚病的性質,主要分為急性、慢性兩大類。
(1.)急性皮膚病 大多數發病急遽,皮損表現為紅、熱、丘疹、 疹、膿 、糜爛等,伴有滲液或流膿。發病原因多為風、濕、熱、蟲、毒,以實證為主,與肺、脾、心三臟的關係最為密切。其病程較短,預後大多良好。
(2.)慢性皮膚病 大多數發病緩慢,皮損表現為苔蘚樣病變、色素沉著、皸裂、萎縮、疤痕等,伴有脫髮、指(趾)甲變化。發病原因多為血瘀、血虛風燥、肝腎虧損、衝任不調,以虛證為主,與肝腎兩臟關係最為密切。其病程長,有的可能有生命危險。

三、講部位
凡發於人體上部者,多因風溫、風熱引起;凡發於人體中部者,多因氣鬱、火鬱所致;凡發於人體下部者,多因濕熱、寒濕引起。其他如發於鼻部者,多與肺經有關;發於 肋者,多與肝經有關。

四、辨皮膚病的常見證型
(1.)風寒證 皮損色白,遇風寒多搔癢加重,得熱則減,常在秋冬季節發病或加重。多伴有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骨節痠楚,苔薄白,脈浮緊等全身症狀。如寒冷性多形性紅斑、凍瘡等。
(2.)風熱證 皮損顏色鮮紅,遇熱則搔癢,自覺有灼熱感,多在春夏發病,或無明顯的季節性。多伴有發熱重、惡寒輕,舌苔薄黃,脈浮數等全身症狀。如藥疹、風熱型蕁麻疹。
(3.)濕熱證 皮損呈多形性,有紅斑、丘疹、水 、糜爛、流滋、結痂等。可瀰漫全身,亦可局限於某一部位。多伴有發熱不高,怕冷不甚,頭痛且重,四肢無力,關節痠楚,胸悶納呆,便秘,溲赤,苔黃膩,脈滑數等全身症狀。如濕疹、膿 瘡等。
(4.)血熱證 皮損多紅斑鮮艷,或紫紅,或有出血點、瘀點、紫斑(紫癜)等。多伴有發熱、怕冷、苔薄黃、脈洪數或弦數等全身症狀。如固定性藥疹。
(5.)熱毒證 皮損紅斑鮮艷,或有瘀斑、紫斑(紫癜),全身潮紅。多伴有寒戰,高熱,頭痛,全身關節疼痛,甚至神昏譫語,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數、洪數或滑數等全身症狀,如紅皮病。
(6.)暑濕證 皮損為紅色丘疹,小水 、糜爛、流滋等。多伴有輕度發熱,或有脾悶納呆,溲赤,苔薄,脈濡細等全身症狀。如夏季皮炎。
(7.)血瘀證 皮損以結節、肥厚、發硬、色素沉著,瀰漫性腫脹,苔蘚樣病變等多見,無明顯全身症狀。如尋常疣、局限性硬皮病等。
(8.)蟲積證 皮損多樣,有色素減退,伴有糠秕樣細小鱗屑,如單純糠疹;或有風團,如蛔蟲引起的蕁麻疹。
(9.)痰凝證 多表現為結節,腫塊等,除刺痛痠脹、麻木外。一般不繼發感染,無明顯全身症狀,如神經纖維瘤。
(10.)陰虛內熱證 皮損以紅斑不鮮,反覆發作者為多數。多伴有發熱不高,日晡為重,五心煩熱,面頰潮紅,或咽乾唇燥,黏膜潰瘍,苔薄,舌紅尖有剌,脈細數等全身症狀。如慢性皮肌炎。
(11.)血虛風燥證 皮損為皮膚粗糙、肥厚、脫屑,色素沉著,苔蘚樣病變,甚至角化、增厚、結節,多數無全身症狀。如慢性濕疹。
(12.)脾虛濕阻證 皮損為小片糜爛流滋、水腫,或風團反覆發作等。多有胸悶納呆,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滑等全身症狀。如濕疹。
(13.)脾腎陽虛證 多無明顯皮損或紅斑不顯。多有低熱怕冷,腰脊痠楚,關節疼痛,頭髮稀疏,月經不調或閉經,陽萎遺精,神疲乏力,自汗盜汗,動則多有氣急,肢腫腹脹,便溏溲少,苔薄,舌淡胖有齒痕,脈濡細或沉細等全身症狀。如紅斑狼瘡腎損害。
(14.)肝腎不足證 皮損顏色不鮮、婦女患病多與月經、妊娠有關,有的經前發疹,經後消失,有的懷孕時皮疹消失或減輕,產後皮疹復出或加重,此亦稱衝任不調證。多伴有腰痠肢軟,神疲乏力,頭暈耳鳴,陽萎遺精或月經不調,苔薄,舌胖有齒痕,脈濡細等全身症狀。如月經疹。
(15.)陰傷胃敗證 皮損多結痂、脫屑、乾裂,多為嚴重的皮膚病後期。多伴有低熱不退,時有汗出,消瘦,咽乾唇燥,口渴欲飲,苔光剝,舌紅絳,脈沉細等全身症狀。如紅皮病。
(16.)陽虛寒濕阻絡證 表現為關節腫脹痠痛,活動不利,或有雷諾氏現象,手指腫脹,色白、紫紅相交替,尤以冬季寒冷時更明顯。伴有畏寒、無汗,苔薄白,舌質淡胖,脈沉細等全身症狀。如硬皮病。
【治療】
一、內治法
(1.)疏風散寒 用於風寒證。多選用桂枝湯、麻黃湯。常用藥物:桂枝、麻黃、荊芥、防風、製川烏、炮薑、白鮮皮等。
 疏風清熱 用於風熱證。多選用銀翹散、消風散。常用藥物: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山梔等。
(2.)清熱利濕 用於濕熱證和暑濕證。多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常用藥物:茵陳、蒲公英、山梔、黃柏、地骨皮、車前草、龍膽草、土大黃、萆薢、生苡仁、土茯苓、六一散等。
(3.)清熱解毒 用於熱毒證。多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常用藥物: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銀花、菊花、地丁、蒲公英、鮮生地、生石膏等。
(4.)涼血解毒 用於血熱證。多選用犀角地黃湯、化斑解毒湯。常用藥物:鮮生地、赤芍、丹皮、紫草、板藍根、山梔、黃芩、黃柏、蒲公英等。
(5.)活血化瘀 用於血瘀證。多選用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丹參、當歸、赤芍,川芎、三稜、莪朮等。
(6.)殺蟲驅蟲 用於蟲積證。多選用烏梅丸。常用藥物:使君子肉、檳榔、雷丸、鶴蝨,百部、烏梅、苦楝根皮等。
(7.)化痰軟堅 用於痰凝證。多選用二陳湯、香貝養營湯。常用藥物:半夏、陳皮、南星、白芥子、夏枯草、昆布、海藻、貝母、殭蠶、烏元參、穿山甲等。
(8.)養陰清熱 用於陰虛內熱證。多選用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常用藥物:生地、玄參、麥冬、知母、黃柏、枸杞子、龜板、鱉甲等。
(9.)養血潤燥 用於血虛風燥證。多選用四物湯加味。常用藥物:生地、熟地、當歸、川芎、赤芍、白芍、小胡麻、雞血藤、女貞子、玉竹、黃精等。
(10.)健脾利濕 用於脾虛濕阻證。多選用參苓白朮散、除濕胃苓湯。常用藥物:黨參、白朮、淮山藥、茯苓、豬苓、萆薢、白扁豆、苡仁等。
(11.)溫補腎陽 用於脾腎陽虛證,多選用附桂八味丸、二仙湯。常用藥:仙茅、仙靈脾、附子、肉桂、黨參、黃耆、鎖陽、菟絲子、炙狗脊、巴戟肉等。
(12.)養陰生津 用於陰傷胃敗證。多選用增液湯、益胃湯。常用藥物:鮮生地、鮮沙參、鮮石斛、天花粉、麥冬、肥玉竹、玄參等。
(13.)溫陽通絡 用於寒濕阻絡證。多選用陽和湯、獨活寄生湯。常用藥物:麻黃、桂枝、鹿角膠、製川烏、紅花、羌活、獨活、絡石藤、桑枝、牛膝等。
(14.)補益肝腎 用於肝腎不足證。多選用左歸丸。常用藥物:龜板、杜仲、杞子、蓯蓉、巴戟肉、鎖陽、女貞子、首烏、山萸肉、菟絲子、旱蓮草、當歸等。
二、外治法
(1.)外用藥物劑型
A.溶劑 將藥物煎煮後的藥液,或用開水將藥粉沖烊冷卻後的藥液,稱作溶劑。有清潔、止癢、退腫、收斂、清熱解毒的作用。適用於急性皮膚病,滲出較多或膿性分泌物多的皮損,或伴有輕度痂皮性損害。常用藥物:蒲公英、野菊花、苦參、葎草、生地榆、馬齒莧等煎出液,或10%黃柏液等。溶劑一般用於清洗傷口,或作濕敷用。濕敷是將5~6層紗布置於煎液中浸透,擠去多餘藥液後,敷於患處,每1~2小時換1次,滲液不多時,可4~5小時換1次。
B.粉劑 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成粉末製成的藥劑,稱作粉劑。有保護、吸收、蒸發、乾燥、止癢的作用。適用於無滲液性的急性或亞急性的皮炎。常用藥物:青黛散、六一散、九一丹、枯礬散、滑石粉、止癢撲粉等。用法為每日3~5次撲患部。
C.洗劑 又名混懸劑、懸垂劑,是水和粉(含粉30%~50%)混合而成的藥劑。有消炎、止癢、保護、乾燥的作用。適用於無滲液或糜爛的各種炎症性皮膚病。常用藥物:三黃洗劑、痤瘡洗劑等。用時充分搖勻,每日3~5次,用毛筆蘸後塗搽。止癢可加1%薄荷、樟腦;殺菌可加10%九一丹或5%~l0%硫黃。凡小兒面部、皮損廣泛及冬天最好不用薄荷。
D.酊劑 是將藥物溶解在酒精裏或將藥物浸泡在酒精裏製成的藥劑。有殺真菌、止癢作用。適用於手癬、足癬、甲癬、體癬、神經性皮炎。常用藥物:一號癬藥水、複方土槿皮酊、5%水楊酸酊。每日2~3次,塗搽患處。凡有明顯皮膚破損及頭面、軀幹等部位應禁用複方土槿皮酊。
E.軟膏 是各種藥物加植物油、動物油、礦物油等調製成的均勻、細膩、半固體狀的藥劑。有保護、潤滑、殺菌、止癢、去痂的作用。適用於一切慢性皮膚病具有結痂、皸裂、苔蘚樣病變等皮損。常用藥物:青黛膏、瘋油膏、雄黃膏、硫黃膏等。每日外搽2~3次,或塗於紗布上敷貼於患處,去痂時宜塗厚些。用於皸裂、苔蘚樣病變皮損時,如加用熱烘療法效果更佳。
F.油劑 是用植物油或礦物油類為溶劑,或將不溶性粉末混於油類中製成的藥劑。有保護、潤滑、止癢、乾燥的作用。適用於亞急性皮膚病具有糜爛、鱗屑、膿 等皮損。常用藥物:青黛散、三石散等用麻油調成糊狀。每日2~3次外搽。
(2.)外用藥物使用原則
A.正確選擇劑型 根據皮損選擇適當的劑型: 急性炎症性皮損:僅有紅斑、丘疹、水 而無糜爛者,宜用洗劑、粉劑;有糜爛、滲液和紅腫者,宜用溶液濕敷。 亞急性炎症性皮損:糜爛不甚,滲液不多,有鱗屑和結痂時,宜選用油劑。 慢性炎症性皮損、浸潤肥厚、角化過度,宜選用軟膏;若無原發皮疹,僅有抓痕等繼發損害,並搔癢者,宜選用酊劑,亦可選用軟膏、洗劑。
B.正確選擇藥物 化膿性皮膚病,宜重用清熱解毒藥物如抗菌藥物;真菌性皮膚病,宜用殺蟲利濕、抗真菌藥物;過敏性皮膚病,宜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抗過敏藥物。
C.外用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一.)首次用藥時,可先試用於小面積,無不良反應時再大面積使用。
(二.)先選擇比較溫和無刺激性或低濃度的藥物,然後再逐步提高濃度。
(三.)注意藥物的過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應立即停用,並予以及時的處理。
(四.)兒童、婦女及老年病人不宜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陰部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五.)清創塗藥時,宜用棉花蘸植物油輕輕揩去,不宜用熱水和肥皂洗,以免刺激局部。
(3.) 針刺 針刺治療皮膚病,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具有簡便易學、療效高、容易普及和推廣等優點。
A.體針與耳針,具有止癢、止痛、鎮靜、安眠、消炎,促使毛髮生長,調節血管舒縮、內分泌紊亂等作用。
B.常用穴位 體針:上肢取曲池、列缺、合谷;下肢取血海、陰陵泉、三陰交;軀幹取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耳針:取肺、皮質下、神門、腎上腺、交感等穴,或取病變相應的部位。
C.手法 體針以提插重刺激,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耳針以捻轉後留針20分鐘,每日1次。適用於濕瘡、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蟲咬皮炎等。
【預防】
一. 講究衛生 大力推廣衛生教育,養成勤洗澡、勤換衣、勤理髮、勤剪指(趾)甲等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 對於感染性皮膚病,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如麻風患者是麻風病的傳染源;不正當的性接觸是性傳播疾病傳播的途徑;兒童和免疫缺陷者是易感者。在預防上應積極治療患者,予以隔離,對於流行區,密切接觸者應予以治療。
三.尋找病因,加以避免 對於某些過敏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應盡量找出過敏原,並避免與病人的接觸。對於一些原因不明的皮膚病,如銀屑病、皮膚搔癢症,應避免誘發因素,如藥物、飲食、感染、精神因素等。
四.加強職業性皮膚病的防護 改善工作環境、生產設備和操作過程,加強保護性措施,提高自動化程度等。
五.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如某些皮膚腫瘤,先天性皮膚病以及結締組織病,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六.加強體能鍛鍊 體能鍛鍊,可以調節神經功能,促進改善皮膚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護理】
皮膚病的護理非常重要,正確掌握護理的原則和技術。可以使疾病較快地治癒。
一.消毒隔離 傳染性皮膚病的病人,應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消毒應對患者的衣物、床上用品等一切接觸物品進行消毒,並注意個人衛生。
二.飲食宜忌 因飲食、藥物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病,發病期間應避免再食用,有的應長期停止食用(如海鮮、竹筍、芋頭、菇菌類、香菜、花生、酒、芒果、荔枝、龍眼等),對一般與飲食有關的如搔癢性皮膚病,應忌酒菸、辛辣等物,多食蔬菜、瓜果。對一些慢性消耗性皮膚病,宜多食營養豐富的食物,以增強抗病能力,促進疾病的痊癒。另可多食綠豆、冬瓜、絲瓜、苡仁。
三.注意病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狀況和思想情況,這樣不僅可以發現有關病因,而且盡量減少對疾病的不利因素。對慢性病患者,如慢性濕疹、銀屑病等,應告訴病人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42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