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
滿額折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許多過去只存在於科幻電影裡的情節,如今一幕幕走進我們的真實世界,我們除了讚嘆科技帶來的驚奇,也難免心生人腦被機器替代的恐懼。
關於智慧科技,《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馬丁‧沃夫(Martin Wolf)認為,除非我們瞭解其中的風險,否則人類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智慧科技蘊涵下一波經濟榮景的豐沛動能,但也暗藏貧富不均的潛因。不管是經濟、基礎建設、生物、社會、存在主義等各層面,我們勢必遭遇種種挑戰。而不管是個人、企業和政府,都有必須面對的課題。
身處第二次機器時代的我們,擁有更多改變世界的機會,但也應更深入思考,我們究竟想要什麼?人類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唯有審慎選擇,才有樂觀的可能。

◎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精采之作!」

◎◎齊聲推薦◎◎

李明達(立達軟體科技創辦人及執行長)
陳樹衡(政大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鄭志凱(聯訊創投共同創辦人及總經理)
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哈佛創新大師)
韋瑞安(Hal Varian,Google首席經濟學家)
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創辦人)
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世界棋王)
史賓斯(Michael Spence,諾貝爾經濟學家)
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網景創辦人)
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連線》創刊人)
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MIT媒體實驗室創辦人)

作者簡介

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
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任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關注資訊科技的經濟影響力。著有《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
MIT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跨產業及學術的知名講者,曾任教於哈佛商學院,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富比士》、《華爾街日報》。著有《企業2.0》(Enterprise 2.0)、《與機器競賽》。

目次

推薦序

第1章 歷史轉折點
第2章 科技的大躍進
第3章 指數成長的大驚奇
第4章 數位化的資訊大爆炸
第5章 重組式創新的豐沛動能
第6章 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
第7章 成長的終結,還是延遲的豐收?
第8章 GDP無法衡量的事
第9章 貧富落差
第10章 贏家全拿的時代
第11章 豐酬與不均
第12章 人機合作共贏
第13章 政策建議
第14章 長期建議
第15章 科技與未來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益智遊戲:人腦對決電腦
今天,結合了型態比對技術和複雜溝通能力的電腦開始在人類設計的遊戲中擊敗人類。2011年2月14日和15日播出的美國電視益智節目「危險境地」,出現一位非人類的參賽者:一部名叫「華生」(Watson)的超級電腦。這是IBM特別為了參加這個益智問答比賽而設計的電腦,並以IBM傳奇人物、前執行長湯瑪斯‧華生(Thomas Watson, Sr.)來命名。「危險境地」自1964年開始播出,到了2012年,已經名列美國最受歡迎的前五大電視聯播節目。節目每次播出時,大約都有七百萬名電視觀眾盯著主持人崔貝克(Alex Trebek)提出五花八門的各種問題,讓參賽者搶答。
這個益智節目之所以如此長壽,又極受歡迎,是因為規則簡單易懂,但想要有好成績,卻又非常困難。參賽者答題必須快、狠、準:反應要快,因為每個題目都必須和其他參賽者搶答;出手要狠,才能累積足夠獎金,獲得最後勝利,因此參賽者必須大膽搶答許多問題,尤其要勇於回答困難的問題;答題要準,因為每次答錯,都會扣掉一些獎金。
要正確回答問題,需要具備高超的型態比對能力和複雜的溝通能力。想在「危險境地」中獲勝,必須能反覆在瞬間精準展現高超的兩種能力。
2011年的節目中,華生電腦的對手是肯‧詹寧斯(Ken Jennings)和布萊德‧ 拉特(Brad Rutter),兩人都是這個高深莫測的行業中最優秀的知識工作者。2004年,詹寧斯曾經打破「危險境地」的紀錄,連續蟬連七十四次冠軍,拿到高達317萬美元的總獎金,成為傳奇人物。
由於「危險境地」是三方參與的比賽,理想的第三名參賽者應該非拉特莫屬。拉特曾經在「危險境地」節目2005年冠軍總決賽中,擊敗詹寧斯,贏得超過340萬美元的獎金。兩人都學識淵博,都熟悉這種益智問答比賽的規則和特性,也都懂得應付壓力。
任何機器想要擊敗這兩個人都很困難,而華生電腦的第一個版本更是差得遠了。華生電腦的程式設計師可以把它調整為更積極搶答問題(因此答錯的機率也較高),或答題的態度更保守,但比較準確。2006 年12月,這個計畫啟動之後沒多久,華生電腦被設定為七成的時候都會試圖回答問題(算是比較積極的答題態度),結果大約只能答對15%的題目。然而,當詹寧斯搶先按下按鈕時(換句話說,當他有七成的時候成功贏得答題的權利時),他卻能答對其中將近九成的題目。
但是,華生電腦學得很快。在權衡華生在積極度和正確度的表現後,華生超級電腦進步神速。到了2010 年11月,華生電腦已能積極搶答,在所有的模擬題目中,贏得70%的答題權,同時還答對其中85%的題目。這是驚人的進步,不過還不能和最厲害的人類參賽者相提並論。華生團隊繼續努力,直到2011年1月中旬,比賽將進行錄影,並在二月份播出,沒有人知道他們創造的電腦和詹寧斯及拉特對決時,會表現如何。
結果,電腦狠狠擊敗人類參賽者。華生答對了各式各樣的題目,範圍從「奧運會奇聞軼事」到「教會與國家」。當然,華生超級電腦還未臻完美,但已經表現得非常優異了。而且華生的速度超快,總是比詹寧斯和拉特更早按下按鈕,搶到答題權。舉例來說,在最初的兩次比賽中,華生有43次搶答成功,其中答對了38題。詹寧斯和拉特加起來只成功搶到33次答題權。
兩天的比賽結束後,華生累積的獎金為77,147美元,是人類競爭對手的三倍多。屈居第二的詹寧斯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加上個人的註腳:「歡迎我們新的電腦霸主。」他後來解釋:「就好像新的生產線自動化機器在二十世紀取代了許多工廠工作,布萊德和我是被新一代『思考』機器淘汰的第一批知識工作者。『益智節目參賽者』可能是被華生電腦取代的第一種工作類型,但我很確定絕對不會是最後一種。」

機器人的摩拉維克弔詭
近來,我們還在另一個重要領域看到數位技術快速進展,那就是機器人。我們已經打造出能夠在工廠、倉庫、戰場和辦公室等實體世界中穿梭移動,並與環境互動的機器人。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再度看到開始時是漸進式,之後突飛猛進的進步。1921年,捷克劇作家卡瑞爾‧查貝克(Karel Capek)在劇作《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中首度用到「robot」(「機器人」)這個詞,從此以後,自動機器一直是令許多人著迷的題目。
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報章雜誌紛紛在報導中臆測機器人會發動戰爭,犯下種種罪行,取代勞工,甚至擊敗拳擊手傑克‧鄧普西(Jack Dempsey)。以撒‧艾西莫夫(Issac Asimov)在1941年提出「機器人學」(robotics),並在第二年為這個新興領域制定基本原則,也就是著名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1. 機器人不會傷害人類,也不會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
2.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道命令違反了第一條法則。
3.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設法生存,但自我保護的行為不能違反第一條和第二條法則。

七十年來,艾西莫夫對科幻小說和現實世界中的機器人都有莫大的影響。但是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發展速度遠遠凌駕了現實世界的機器人。科幻小說賦予我們囉嗦而忠誠的R2-D2和C-3PO(譯註:電影《星際大戰》中的機器人)、《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 )中不祥的賽倫人(Cylon)、可怕的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還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電子人和複製人。相反的,數十年的機器人研究只給了我們本田(Honda)的人形機器人艾西莫(ASIMO)。艾西莫最著名的事蹟是一次失敗的演示,充分顯示它無法遵循艾西莫夫的第三法則。2006年東京的簡報會,在眾目睽睽之下,艾西莫試圖在舞台上表演上樓梯,但走到第三階時,由於膝蓋折到而跌了一跤,臉部狠狠撞上地板。
艾西莫後來康復了,並且表演了上下樓梯、踢足球和跳舞之類的技能,但它的缺點也凸顯了一個廣泛的事實:在實體世界中,許多人類覺得再自然不過、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要讓機器人精通這項技能,卻非常困難。機器人學家漢斯‧摩拉維克(Hans Moravec)觀察到:「相對而言,在智力測驗或西洋棋賽中,讓電腦表現出成年人的程度反而比較容易,但涉及知覺和行動力時,要電腦具備一歲小孩的能力卻十分困難,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這種情況被稱為「摩拉維克弔詭」(Moravec paradox),維基百科對這個名詞的概要說明是:「研究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學者發現,高層次的推理需要極少的計算,低層次的感覺運動技巧卻需要用到大量計算資源,這和傳統假設恰好相反。」摩拉維克的見解大體十分正確,也很重要。認知科學家史蒂文‧品克(Steven Pinker)指出:「三十五年的人工智慧研究帶來的主要教訓是,困難的問題容易解決,但容易的問題反而很難解決⋯⋯就新一代智慧型裝置看來,未來可能被機器取代的職業將是股票分析師、石化工程師和假釋裁決委員。未來數十年,園丁、接待員和廚師反而不必擔心飯碗不保。」
品克想要說明的是,機器人專家已經發現,即使面對的是最缺乏訓練的人力,要打造出技能足堪比擬的機器人,都困難得不得了。就以iRobot公司推出的自動吸塵器Roomba為例,Roomba只能吸掉地板上的塵埃,而沒辦法代替女傭完成所有的家務。iRobot公司至今已賣出一千多萬台Roomba,但是沒有一台Roomba有辦法幫主人整理茶几上的雜誌。
涉及實體世界的工作時,人類比機器具備更大的彈性。將單一動作自動化並不難,例如把一條電線焊接到電路板上,或用螺絲釘拴緊兩個零件,但這項作業必須長時間固定不變,並且在「規律」的環境中進行。比方說,電路板每次放的位置和方向都必須完全相同。企業會為這類作業採購專門的機器,要求工程師撰寫程式,測試機器,然後用在生產線上。每一次生產作業有所改變時,例如每次螺絲孔換了位置,就必須暫時停產,直到機器重新設定完成,才重新開工。業界充斥著各種精密昂貴的特殊機具,重新設定機器所費不貲。

我們已站在轉折點上
自動駕駛汽車、在益智問答比賽中奪冠的超級電腦,以及各式各樣高效能的機器人,都在過去短短幾年內出現。這些創新科技不僅是實驗室中的展示科技,而且已經開始在亂糟糟的現實世界中炫耀它們的技巧和能力,令我們不禁覺得似乎正站在轉折點上:許多過去只會在科幻小說中出現的科技,正日漸變成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其他許多例子告訴我們,這樣的觀感是正確的。本章描繪的大多數創新都在過去幾年內發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科技創新領域的改善速度緩慢得令人抓狂,再好的想法最後得到的結論都是,發展速度沒辦法再加快了。但接下來,突然之間,從人工智慧到無人駕駛汽車到機器人,在許多不同的領域中,原本以漸進方式發展的數位科技開始突飛猛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純粹出於僥倖嗎?只不過是許多幸運的突破匯聚的結果?不,並非如此。事實上,從我們近年來見到的數位科技驚人進步可以見微知著,預見即將發生的未來。這是第二次機器時代的開端。要了解第二次機器時代為何在此時開展,就必須先了解在數位軟硬體和網路的時代,科技進步的本質為何。我們尤其需要了解科技進步的三個主要特點:指數增長、數位化和重組式創新。我們將在接下來的三章中分別討論這三個特點。
(以上摘自本書第2章〈科技的大躍進〉,更多精采內容,請閱讀本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