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WTO世界衛生組織證實-可以多活十年的飲食方式
滿額折

WTO世界衛生組織證實-可以多活十年的飲食方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9024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自古以來,追求健康長壽就是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但是,想要健康長壽,僅僅有美好的理想還不夠,還必須要掌握科學的養生方法。健康長壽與許多因素都有關係,而飲食就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為一種健康長壽的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唐代名醫孫思邈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視,他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說:「頤氣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就是說養生長壽奧妙在於調整飲食,充分強調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臟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來說,充分發揮飲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養老奉親書》說:「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之資氣血。」
救命飲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所以,飲食養生是中醫養生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救命飲食,並非是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為了使
人們對我國傳統的飲食養生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做到會吃、善吃、吃得好、吃得健康,通過飲食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我們編撰了這本書。之所以稱之為「救命飲食健康一生」,就是考慮到人們養生保健的實際情況,在編撰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實用為基礎、方便有效為原則,通過對傳統飲食之道的闡釋,結合現代的保健常識,力求能夠做到通俗、易懂、易行等。
在內容上,我們也力求達到實用的目的,不僅介紹了傳統中醫營養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藥食同源的道理、人們的營養需求與膳食結構、藥物和食物的性能以及主要功效和藥膳舉例,還介紹了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的飲食原則和簡便食療藥膳等。
為了便於人們盡量多地掌握一些養生保健方面的知識,本書還介紹了一些常見的食物及在食養、食療、食補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蔬菜對於人體的食養作用、食物顏色與健康的關係、不同體的飲食養生方法等等。
希望本書能夠對人們的健康有所幫助,這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和幸福。

目次

第一章‧救命養生 始於飲食
步入老年話養生
飲食養生的原則
做個會「吃」的壽星
第二章‧不僅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飲食養生的法則
飲食養生的祕訣
和諧飲食能養生
飲食保健不可忽視
為生命添加健康「色彩」
傳統飲食的七種好吃法
飲食養生的健康吃法
第三章‧四季救命飲食養生
順應時節好養生
春季養生飲食經
夏季養生飲食經
秋季養生飲食經
冬季養生飲食經
第四章‧吃出健康,吃走疾病
防老抗衰食中來
心腦血管病的飲食養生
糖尿病的飲食養生
高血壓的飲食養生
骨質疏鬆的飲食養生
便秘的飲食養生
失眠的飲食養生
肥胖的飲食養生
癌症的飲食養生
第五章‧救命食物全譜
食物養生好處多
健康食品排行榜
遠離垃圾食品
第六章‧健康諺語中的養生之道
諺語中的食物養生經
諺語中的膳食養生經
日常飲食宜忌

書摘/試閱

救命養生始於飲食
步入老年話養生
不可忽視的老年養生
生老病死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人的機體在生長發育完成之後,便逐漸進入衰退的過程。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對於人體的衰老過程有著相當精闢的論述。《素問篇‧病機氣宜保命集》說:「精耗血衰,血氣凝泣。」、「形體傷憊……百骸疏漏,風邪易乘。」《靈樞經‧天年》中也早有—「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的說法。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的機體會出現生理功能和形態學方面的退行性變化。主要表現為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機體調控陰陽協調的穩定性降低。再加上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的改變,退休和體弱多病勢必限制老年的活動。狹小的生活圈子、相對的孤陋寡聞,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使人產生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心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處於不良環境或遇到某些刺激因素,容易誘發多種疾病,並且很難恢復。如果在頤養天年時注意這些特點,對於祛病延年是大大有益的。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當前人類的健康模式和疾病發生了重要改變:過去主要危害健康的傳染病不少已被消滅或控制,而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高血壓、腦中風、冠心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以及精神疾患、意外傷害,已成為威脅人們生命與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由於這些疾病的發生與個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有密切關係,因此又稱為「生活方式病」。預防這些疾病的根本辦法是提倡自我保健,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而有幾千年歷史的中醫中藥,則以其獨特的效力,為人們的養生保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養生的「四大基石」
人體的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千百年來,人們都希望能夠避免或者延緩衰老的到來,諸如秦皇漢武祖之類的一代帝王也脫不了俗,到處尋找能夠長生不老的靈丹仙藥。中醫養生歷史悠久,對這一問題有深刻認識,很早就提出了「順乎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對先秦諸子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第一次從醫學角度進行了總結,並昇華為中醫學養生延年益壽的理論。《素問篇‧上古天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以說是對中醫防病延年理論觀點的高度精闢概括。
和中醫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的觀點相同,現代醫學也對防老抗
衰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一九九二年,世界衛生組織總結了當前預防醫學的最新成果,發表了《維多利亞宣言》,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即—―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它與中國傳統養生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的養生方法不謀而合。並指出,做到以下這四點,便可解決70%的健康問題,使壽命延長十年以上─―
‧合理膳食 民以食為天,合理的膳食最重要。合理膳食即營養要全面均衡,每餐以八分飽為宜,主食要大米、雜糧搭配,減少動物脂肪和甜食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製品和牛奶;限制食鹽用量,每天不超過6克。
‧適量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提高人的壽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預防高血壓、
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骨質疏鬆、結腸癌、乳癌等疾病,而且還能起到調整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使血管富有彈性、肺活量增加、心率穩定,血壓降低,骨骼密度增加,控制體重,激發和增強免疫力,同時改善不良情緒等。
‧戒煙限酒 吸煙不僅使人成癮,還會促發高血壓、冠心病,引起肺癌等多種癌症和氣管炎、肺氣腫等。因此,吸煙是健康的大敵。任何年齡戒煙都可改善健康、促進健康。酒可少飲,經常或過量飲酒則傷肝,容易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一日飲酒量不宜超過15克酒精(相當於葡萄酒60~100毫升,白酒25~ 30 毫升,啤酒50~100毫升)。
‧心理平衡 健康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非常重要。誰能掌握心理平衡,誰就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得了病沒關係,但如果心態不好,愛著急、愛生氣、沒事找事、沒氣找氣、整天跟自己過不去,這樣的人衰老得更快,實是犯了養生的大忌。
飲食是養生之本
相信大家對三國的故事都耳熟能詳,尤其對蜀國名相諸葛亮更是喜愛有加。可惜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沒能夠完成自己中興漢室的偉業,著實令人惋惜不已。更令人扼腕歎息的是,一代英才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年僅54歲,可謂是英年早逝。
其實,對諸葛亮的死,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早就預料到了。他曾向蜀國使者打聽諸葛亮的飲食和公務情況,蜀國使者告訴他:丞相早起晚睡,大事小事都要親自處理,吃飯很少。司馬懿不無感慨地說:「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指出了諸葛亮活不久的原因是:吃得少,營養不足;事務繁多,操心勞神。
由此可見,諸葛亮早逝的罪魁禍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不注意日常的飲食養生,
「食少事繁」,縮短了自己的壽命。所以,無論是在中醫養生學中,還是在現代的醫學保健理念中,飲食都佔據著首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飲食是養生之本。
人類的生存繁衍,總離不開食物,而老年人由於身體臟器功能的退行性變化,更需要適時補充營養與熱能。按照傳統中醫的說法,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精、氣、神,統稱「三寶」。「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機體營養充盛,則精氣充足、神自健旺。因此,以「食」養生就格外重要。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言:「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高度概括了食物對人體生命
和健康的重要性。他認為「不知食者,不足以存生」,並宣導老年人宜「淡食」,指出飲食五味過濃對人體健康不利,提出:「食五味,必不得暴嗔,須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即應少吃多餐,並講究飲食衛生,不吃生菜、生米、生肉、穢臭食物,不飲濃酒和注意飲食宜忌。他還要人們按四季的變化,行增減五味之法,以調養五臟之氣:「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損鹹增苦,以養心氣。」即老年人要學會順時養生之法,春暖宜平補,夏熱宜清補,秋燥宜潤補,冬寒可大補。
清代醫學家、飲食養生家王士華,對飲食養生有著深入的研究,著有《隨息居飲食譜》一書,影響頗大。他說:「食物處處皆有,人人可服,物異功優,久伍無異。」告訴人們不僅要根據食物來選擇,而且還要按照各人不同的體質靈活掌握,辨證施食,方能收效。老年人若貪圖美食,嗜食肥甘而不能自我約束,必定會有損健康長壽。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注意飲食方法及飲食宜忌的規律,並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當的食物進行補養,不僅可以保證人體健康,還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益壽延年。
飲食養生,健身防病
「民以食為天」,足見飲食對於養生保健的巨大作用,說明飲食是保證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飲食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不僅維繫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係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概括起來,飲食有著以下作用─―
‧補充營養 《黃帝內經》中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淫氣於脈。」明確指出了食物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竅等的作用。當食物入胃後,通過胃的消化吸收,脾的運化,然後輸布全身;可散佈精華於肝,而後浸淫滋養於肌肉;精華之氣歸心,精氣浸淫於脈,以充營心臟、血脈。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
‧預防疾病 中醫非常重視疾病的預防,主張「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
「夫聖人之治病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治未病」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強飲食的滋養作用,因為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對人體的一種重要的保健預防。對這一點,《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認為人體正氣充盛,邪氣就不能侵襲使人致病。正氣怎樣才能充盛呢?這就要合理安排飲食,使機體所需營養得到保證,五臟功能才可旺盛。
‧抗老防衰 飲食調攝是長壽之道的重要環節,利用飲食營養達到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的目的,是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的問題。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養老奉親書》中說:「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這說明老年人只要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就可以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能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強身而產生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4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