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 > 1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一定要學數學嗎?如果沒有數學我的人生會不一樣嗎?一本道出數學教育的危機,並讓讀者重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共收錄39篇文章,從數學教育觀點之評論、中學數學定理之剖析、牛頓之萬有引力定律淵源及後續發展、愛因斯坦的介紹及其重要貢獻,讓讀者先了解數學定理背後的原理,再從幾何著手,將中學數學所學與牛頓的定理作連結,使讀者能夠體會數學之美。
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為台灣數學界重量級人物,致力推廣數學教育,曾是國民中小學「數學學習領域」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他的講題非常符合中小學教師及未來教師聆聽,其演講非常幽默風趣。研究興趣為代數幾何、古典力學、量子力學,著有《說數》、《數學放大鏡》、《千古之謎》等書。
蘋果的落下啟發了牛頓(1643~1727)萬有引力的思想(註一),而火車或月台(railway carriage or embankment)則是愛因斯坦(1879~1955)筆下的兩個互以等速運動的慣性系統,但不考慮其間的重力,如果將重力包含進來,就是所謂的廣義相對論(註二)。
牛頓與愛因斯坦可能是數學、物理影響力最大的兩個人物(註三),牛頓發明了微積分(註四)並應用於力學,從克卜勒三大行星定律,用嚴謹的數學論證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註五)。
愛因斯坦雖然沒有開創任何數學,但卻成功的應用微分幾何、張量分析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並以此計算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和光經過太陽的偏折角度(註六)。
讀者們或許知道,牛頓在1669年繼承他的老師巴羅,成為第2任的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註七),而愛因斯坦則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在1933年成立數學院時,第一批被聘任的六位教授之一(註八)。
真是這樣嗎?至少我們可以從數學、物理來了解愛因斯坦和牛頓,這是寫這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18年前退休起,我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數學教育、資優教育和師資培育,我特地將此一部分的經驗編入本書的篇1(數學科普)和篇2(中學數學)而將對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解置於篇3和篇4。為了避免過重的數學,我又把與牛頓有關的數學工作擺到附錄01和02,而請讀者另行參考愛因斯坦有關廣義相對論的計算(詳見註六提到我寫的三篇文章)。
本書最後一篇(附錄03)是大數學家黎曼(1826~1866)28歲時在哥廷根大學的就職演講。我們現在所謂的微分幾何也稱黎曼幾何,就是為了紀念黎曼所奠基的幾何思想。黎曼的工作深深影響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另一位影響愛因斯坦的老師是閔考夫斯基,請見篇4的01、02、03。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