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探索自性
79折

探索自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90 元
優惠價
79624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31元
庫存:8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分析心理學界重量級理論著作,初學者必讀。
★創立倫敦學派並橋接與客體關係學派理論交流的佛登醫師第一本引介入台重要著作。

後榮格學派理論大師麥可‧佛登革命性著作
許多心理學派都洞見到在人的自我(ego)背後,有一個更隱微的「我」(self)在運作著我們的人生。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認為,人的前半生發展焦點在意識自我,中年後開啟的個體化歷程,才轉而追尋self,他稱其為「自性」。然而,自性真的是中年才破繭而出嗎?

長年關注兒童的精神科醫師和榮格分析師麥可.佛登,在臨床深入觀察嬰幼兒後,發現自性在一個人的生命初期即已運作,也因此,個體化是於甫出生即開始、並持續演變貫串一生的歷程。

在這本書裡,佛登系統性地爬梳了他對自性的理解。全書共分三大部:

第一部,他提出將自性視為一動力系統的觀點,將出生時的整合狀態稱為原初自性(primary self),並描述人如何透過去整合(deintegration)與重新整合(reintegration)的機制,邁向心靈成長與發展歷程。
第二部,他檢視了自我與自性的關係,尤其著重在與克萊恩、溫尼考特和比昂等學者的理論思辨。
第三部,則藉由聖十字若望的宗教體驗及有關煉金術的篇章,探索了自性的超自然特質。

本書對自性的探究與原創觀點,擴大了我們對自性之動力學的理解,深深影響後繼的臨床工作者與分析心理學家,不但展現了繼往開來的理論大家風範,也是後榮格時期的必讀經典著作。

「佛登是為克萊恩及榮格這兩位革命性思想家立註解、顯差異的先驅,他的評註令我們獲益匪淺,為此我們應向他深表謝意。」
──肯尼斯.藍伯特(Kenneth Lambert)
榮格分析師、「分析心理學圖書館」叢書主編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榮格分析師、作家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周嘉娸 | 榮格分析師、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臨床督導
洪素珍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鄧惠文 |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魏宏晉 |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麥可.佛登(Michael Fordham, 1905-1995)
英籍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及榮格分析師。1905年生於倫敦肯辛頓一富裕地主階級家庭,先後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習自然科學、聖巴托洛繆醫院附設醫學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研習醫學。原先對內科學和神經學感興趣,並以對自閉症兒童的研究聞名,後受到父親友人影響,開始研究榮格思想,分別與貝恩斯(H. G. Baynes)和希爾德‧克許(Hilde Kirsch)進行分析;1946年創立了倫敦分析心理學學會(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簡稱SAP)。

佛登對嬰兒期和兒童期的先驅性研究,引領了對於自性、以及自性和自我之間的關聯之嶄新理解。他對後世的貢獻之一,在於闡明自性為統一且具備動力的實體,其內部各股相互抗衡的力量,可經由外在世界的刺激以內化、去整合與重新整合等作用聯合在一起;自性可以極度擾亂,同時具有創造性以及破壞性。

因其在臨床及理論研究上與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學派的合作,使佛登在分析心理學領域做出重大的理論貢獻,最終於七○年代開創了與蘇黎士榮格學院分庭抗禮的「倫敦學派」,並制訂獨立的分析訓練,專注於嬰幼兒發展階段,以及對於移情分析的強調。

在治療與教學之外,佛登是《榮格全集》英譯本的共同編輯,亦是《分析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的創辦者,該期刊在分析心理學領域執牛耳地位,他自1955年起擔任編輯,長達十五年。

【推薦序】
|中文版推薦序|
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

魏宏晉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榮格提出「自性」(self)的概念,想法起於建構非理性的無意識思維運作理論,本來就不是形式邏輯的產物,只是暫以隱喻言之的象徵性意象,自然無可避免地有染有其人所忌諱的形而上學的嫌疑;惟該說既被榮格本人,連同其後繼者,長期當成整體學說架構的核心,也就成了無可迴避,卻又難以掌握著力的問題,困擾研究者甚深。
身兼兒童精神科醫生以及榮格分析師的後榮格學派的傑出學者麥可‧佛登(Michael Fordham),運用客體關係理論,於臨床的實務裡,觀察到在早期嬰兒階段及童年期有支持自性出現及發展的理論性可能證據,於是提出一套相當具備說服力的自性理論假說,對自性理論發展產生突破性的貢獻。
多數學習榮格心理學者,最早接受到的自性定義,往往是「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亦為心靈的整體」,然此說甚為模糊,我們無法從中確認自性的特殊性質。如果採用「自性為心靈核心」的部分進行理解,依照榮格曾謂自性即上帝原型的說法,自性只是眾多的原型之一,充其量可被當作「最重要的原型」。人們觸及無意識之際,是可能經驗到自性原型的象徵性顯現的,但卻只能說經驗到了原型,而非心靈整體。
因為,「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與「亦為心靈的整體」兩個陳述,似乎不能同時為真。心靈中的無意識內容物,必須通過意識自我(ego)加以辨識,而意識自我無法自我經驗,只能經笛卡兒主義式的理性推論而得之。既然意識自我也屬心靈的內容物,由其經驗所得的內容,當然不是心靈「整體」。
單純地以傳統心靈等於意識加上無意識的整體這樣的心靈組合方程式分析自性,似乎是條死路。佛登於是另闢蹊徑,加入更「科學」的論據,終於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他透過基於直接觀察嬰孩的臨床經驗,於1947年提出原初自性(primary self)為嬰兒生而有之的理論性假說。這與傳統客體關係理論中,原始母嬰關係是由母親方面啟動,由而出現母嬰結合的早期階段的想法不同。佛登認為,嬰兒是從主動展開自性「去整合」(deintegration)開始發展的。嬰兒從最原始身心一體的原初自性啟動「去整合」,接著產生納入與母親關係的「再整合」(reintegration)行動,成為生命中首見的去整合/再整合經驗。隨後生命過程中,它面對各種環境經驗,將不斷重複去整合/再整合的歷程,自性的複雜性與分化程度也隨之漸增。在這個生命開展的過程裡,參與創造自性整體性的意識自我與原型所組成的心靈,也因之逐漸成形。而由於是從一個整體不斷去整合與再整合分化的緣故,從而由之的心靈內容物,包含意識自我與原型,自伊始便保有同一自性的整體性質,且將一直延續著這種整體性。此解相當有力地詮釋了「自性既為心靈的核心,亦為心靈的整體」之說,有效地拓展了榮格心理學理論學說的發展道路。
雖然透過巧妙運用客體關係理論,美好地詮釋了自性遍布心靈的理論性說法,但若僅止於此,缺乏榮格著墨有甚的靈性與宗教層面,則未免不足。對此,佛登其實亦有深入。他大膽地引進著名英國精神分析師比昂(Wilfred Bion)跳脫傳統精神分析心靈的意識/潛意識結構限制的「頂點」(vertex)理論,認為人認識世界與心靈的觀點,不僅止於無意識的作用和影響,而是可以有意識地加以抉擇。仰望神者可以持守信仰,不信者也隨喜自便,各有觀待。自性可以容納觀待宗教的各種態度,這是無所不包的它的一大特點。於是,我們從佛登上窮碧落,下至黃泉尋尋覓覓的精采結晶中,從這本書裡終於領悟到,原來,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

【導讀】
|中文版審閱序|
走進麥可‧佛登探索自性的奇妙世界

麥可‧佛登是《榮格全集》主編之一,學術及臨床業內公認的殿堂級大師,上世紀九○年代起,菲爾德曼博士(Dr. Brian Feldman),十年不間斷地遠從美國親訪英國向麥可‧佛登做兒童分析、成人分析的訓練,我有幸跟隨菲爾德曼博士學習麥可‧佛登的學術觀點,從2012年起向博士學習嬰兒觀察法及接受兒童分析訓練,以及後來的嬰兒觀察法導師訓練,一路走來,轉眼十載有餘了。本次麥可‧佛登的經典之作《探索自性》(Exploration into the Self)中文版得以面世,實是滙聚多方力量之成果。首先有台灣王浩威醫師的海納百川,歡迎榮格分析師同仁們為華人地區分析心理學文本發揮力量,我遠在澳門,深知個人翻譯能力不足,但向來多閱讀由心靈工坊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心理學書籍,其質素之高令我極為敬佩。2019年維也納分析心理學大會後,跟菲爾德曼博士初步敲定第一本中文翻譯書籍應先由經典開始,當時他推薦了本書《探索自性》。此建議經王醫師的確認及協調,並在機緣巧合下得到澳門翻譯朋友黃善嫻小姐的支持,本書的翻譯之路就此展開。悄然地,長達十六萬字的初稿在不久後交予我審閱,收到初稿時的激動之情至今還歷歷在目。我先進行一稿校對,過程中,出現多次的修改,由於麥可‧佛登的英語用詞對今天的現代英語來說,還算是早半世紀的詞語,詞意都需要多次琢磨。澳門的同仁梁永耀醫生再對全書進行二校工作,由於梁醫生原來熟讀精神分析,他多番補充、修改自體(self)、自性(Self)等詞語。最後交到心靈工坊手上時,經由總編輯徐嘉俊先生、本書執行編輯裘佳慧小姐還有背後默默支持的洪素珍老師總處理,方能令讀者見到如今的版本,功勞最大莫過於他們三位。今天的讀者們看到的書成之日,我欣喜地寫下此序,向麥可‧佛登致敬,同時向上文提到的各位前輩、同仁致謝!

本次翻譯麥可‧佛登的重要著作《探索自性》一書,對華語讀者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體會他如何展開從兒童發展以至人們從自我的建構開始的探索之旅。在自我的建立過程中,從整合個體由子宮開始到生命的延伸,嬰兒的原始感知經驗,到個體如何透過這經驗延展到他們一生中自我功能的持續學習及真實世界的適應性。自性的神祕之處,莫過於從出生起和求學時期,防衛與機遇做為情感發展中重要一環,更是少有人知的部分,這是本書想要為讀者們介紹的重點之一。當讀者們(同時做為治療師的您)完成閱讀佛登的探索材料,自性會成為一個基礎的背景,我們可以意識到個體完成了自性的數項探索任務,自性反而推向更鮮有人知的角落,同時發生在分析會談室內,這些背景材料即將成為分析的內容和假設。做為分析心理治療流派,我們能認識到驅使孩子自我成長的根源也是做為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目標,同時更是他們重新感受分析關係中家的感覺。

本書不只限於兒童分析,因為自性同樣也出現於成人的身上。每當治療師碰到成人個案中的自性時,他都需要了解隱匿在成人內在的嬰兒、孩童及青少年時期的自性。治療師也需要意識到早在初次見面前,個案的自性已發展良久。事實上,在個體整個發展過程中,個體與主要照顧者、老師及至其他導師的相處成功與否,也將同時帶入一段新的治療關係中,此時治療師渴望成為個案的自性對象(客體),從而他努力克服其治療自性延伸的可能性,以及過去防衛的重啟。當自性在成為近代治療師的關注點之一時,其實在許久之前,麥可‧佛登就以不同的視角,對成人的治療關係提出直接的見解及應用層面。

當然,如本書所述,麥可‧佛登的研究建基於榮格的教導,然而,我們對榮格的童年所知不多,直到由他的時任祕書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e)記錄、編寫和重整有關他的自傳《回憶、夢、反思》面世後,才備受關注。後來,麥可‧佛登教導榮格分析師們關於一些榮格自身迴避、有關他所寫兒童在未經歷成人個體化時便已在某程度上與成人無異的中年現象。當榮格還在世時,讀者們都認為只有當個體在自我層次上已取得成就,如在崗位或專業上表現卓越,又或者是已結婚生子,並擁有房子等具有自我(或者是人格面具)發展的成功標記的人身上,才會出現自性。因此,榮格心理分析就像好像奢侈品是有原因的,這是因為那些合資格且能維持的人都是把不自限視為人生意義的強者。

對那些大部分年過四十並接受好追尋個體化的病人來說,麥可‧佛登對榮格所寫的並沒有太多補充,因為他們可以直接閱讀榮格的作品,而不會錯過成人個體化的內容。反觀,麥可‧佛登確實為在榮格心理分析中,於發展初期便經歷各種挫敗,雖年紀漸長但仍飽受煎熬的人打開一扇門。他知道很多成年人仍無法擺脫自性需要的誤解,並引致兒童及嬰兒無法茁壯成長、學齡兒童不信任老師、對同齡朋友的模仿、及至青春期形成不讓別人接近並得知其被忽略的童年的相對封閉及難之觸摸的人格,這樣的孩童敏感得如嬰兒般害怕世界,而如果是自閉的話會盡可能保持自我封閉一樣,這問題會困擾他/她的一生,並令即使面對前路不明但仍在世上開拓前路的自我來說,原本是資產的自性反而變成了包袱。

麥可‧佛登在本書中所提及的分析,並非這煩囂俗世中的一個禱告的寧靜角落;反之,這是一個歡迎所有懼怕被遺棄、被吞噬、無法對抗欺凌者以及無法處理令人困擾的情緒的孩子的角落,並與分析師藉着遊戲和交談來向分析師說出他的想法並能夠向第三者,如本書的讀者們,清晰地交代他為嘗試幫助病人時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

對華語讀者而言,初閱本書必定會對他們認為對其有欠自然的語法感到突兀。這是由於麥可‧佛登是一名醫生,其淵博的知識讓他有充足的能力去指導自己及學生,也因為這樣,他對情感的表達會有所保留。但如果你夠耐心,麥可‧佛登的言語定必成為你一個不可多得的指南,引導你們近距離接觸嬰兒、兒童、青少年,當封閉自我時戴上面具、抑鬱時裝作平易近人及充斥暴力、衝動時故作平靜而隱藏的真實自我。因為,在佛登的世界觀裡,隱藏起來的並不是禁忌,反而更是可在治療師們口中討回公道的東西。

以下請讓我先行列出麥可‧佛登在本書整理過的常見詞彙概要:

․原初整合(The primary integrate)或原初自性(primary self):是在子宮內已經完整的狀態,它被認為在母胎中已發展完善,並樂意按此狀態永遠持續下去,直到出生給打斷了這種幻想。
․去整合(De-integration):為了走進世界、整合世界前的原始狀態,必須經歷。
․去整合焦慮(De-integrative anxiety):當外在客體(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學)無法滿足孩子自身對安全、庇護和互惠的需要時,形成害怕自己會崩潰的焦慮。
․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在心理學層面上,是指我們需要處理他人的情感、期望和行為的關係。這些其他人是指那些已經成為我們關係中的情感、恐懼和敵意的對象。從生命之初就出現的客體關係問題是在於客體是否適合孩子的自我。客體關係的力量如此之大,是因為嬰兒時期已經降服了它的力量,成為一個整合的個體,通過它的安全感,配合去整合過程,將其他人把這關係帶進他的世界中。
․自我防禦(The defenses of the self)是孩子在感到不安全時建立的自我照顧系統。這些使它的客體關係構成問題,因為孩子周圍的人開始只看到孩子的防禦,他們常常感到被他們對抗。佛洛伊德主義者通過稱其為自戀防禦來表達自我激起的敵意防禦。
․移情(Transference):當治療時,治療師變成一個不滿意和不被滿意的對象時。
․個體化(Individuation):是指當孩子找到一種通往統一狀態的時刻(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論他或她早期的目標是多麼令人滿意或不滿意)。
․個體性(individuality):是治療師所珍視的,即使它一開始是具防禦性的、軟弱的或不完整的,因為患者的自我仍然存在。
․分析療法(Analytical Therapy):是能使患者的自性被接納並做為成長的基礎的重要手段。
․退行(Regression):被理解為需要返回到已掌握的發展階段,以便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嘗試從該安全狀態中進行新的去整合,以適應後期發展階段的需求。
․信仰(Religion):在榮格的世界裡,信仰是指他盡最大可能對表達他對自我具分化和神聖能量載體的不同動態的深切尊重,其神聖程度能讓小孩子樂意接受分析心理治療,因為其力量得以尊重,並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行使自我的良機。

這種獨特的語言,一旦學會了,就會為那些自稱是榮格派系但未開竅的理論打開幾扇門,我先在這裡分享我的定義,這樣讀者就不會因為忙於消化詞彙而錯過了走進麥可‧佛登探索自性的奇妙世界的機會。我希望華語讀者能像我一樣享受閱讀這本書。這本書並不比一些心理生活類書籍更容易閱讀,但因為它的面世,我們有機會細閱它,然後你會發現它帶著滿滿的趣味。

最後,本書翻譯雖幾經審校推敲,尚有諸多不足之處,我以謙卑的心,向各位前輩、同仁、讀者請求明燈,指引我再向黑暗探索的棧道!君子可期!

施鈺鋇
2023年6月寫於澳門

目次

|中文版推薦序| 驀然回首,自性就在燈火闌珊處/魏宏晉
|中文版審閱序| 走進麥可‧佛登探索自性的奇妙世界/施鈺鋇
前言/肯尼斯‧藍伯特

致謝
引言

第一部 實證基礎、假設和理論
第一章 榮格研究的「自性」(Self)
第二章 個體化與自我成長
第三章 嬰兒時期的整合與去整合
第四章 積極想像的可能根源

第二部 自我與自性
第五章 自性作為具想像力的建構
第六章 「自我」與「自性」
第七章 心理健康
第八章 臨床研究
第九章 對榮格有關共時性論點的詮釋
第十章 反移情
第十一章 自性的防禦
第十二章 榮格學派眼中的身與心

第三部 宗教、神祕主義、煉金術
第十三章 超自然的神?
第十四章 聖十字若望的神祕主義要點
第十五章 煉金術
第十六章 總結反思

附錄一 參考書目
附錄一 英文索引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第三章:嬰兒時期的整合與去整合

假設個體化會持續一生之久,則對嬰兒期的自性研究的重視便與日俱增:真正的嬰兒期成為了研究的焦點。
我分別於《做為個體的兒童》及《自性與自閉》兩本著作中發表了這個議題的論文。我不是根據榮格的數據,而是根據它們的抽象描述而得出結論,其結論是,儘管兩種心智的表現形式南轅北轍,個體化的基本過程卻是相同的。那個立場必須根據經驗的力量,特別是對母親和嬰兒的觀察,進行一些修改。我的觀點如下:
(1). 我從小孩遊戲及幻想的過程中著手尋找自性的象徵。他們似乎與自我的成長有關,即個體化;
(2). 那些觀察所得導致「自性可以從多早便活躍起來」的猜測。我推測這是很原始的(primary),意即我們可以認為嬰兒的自性從與母親區分開,並從整合那刻起就有了;
(3). 因此,為了與環境聯繫起來,去整合是必須的。去整合可在餵哺時出現,而整合則可在睡覺時發生。當這兩個過程不斷重複出現時,就會形成去整合―整合的程序;
(4). 根據現時的觀點,去整合是導致原初身分(primitive identity)的步驟。然後,當人們逐漸長大,自我成長就會發生。在此,小嬰兒開始形成榮格所說的只有在下半生才會出現的原始狀態。
去整合概念對嬰兒期的應用
我發起了做為分析心理學會(The 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培訓一部分的兒童分析,並得到來自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的吉安娜.亨利(Gianna Henry)的協助,進行母親與嬰兒的觀察研究和小組研討。學生們盡可能於嬰兒出生起,利用連續兩年的時間,進行每週一次的觀察。他們於每週舉行的研討小組上滙報他們的觀察所得,而我亦在場聆聽他們的滙報。在此,我十分感謝亨利女士及學生們的努力,使我接下來有很多材料可以跟大家分享。從他們的報告和討論中,我發現我的假設有助於觀察。但更重要的是,嬰兒自性的假設變成了對嬰兒生活的事實描述,即從推測性的假設開始獲得了事實的特性:嬰兒展現了他是一個人,具有一貫可辨認(存在的連續性)的天性,而且有自己的個性(沒有任何一個嬰兒是一樣的)。

當去整合的概念應用到嬰兒期時,主要是為了構建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合的嬰兒一開始是與母親分開的,然後逐漸可以與她建立關係。

觀察所得
以下是觀察一名兩週大的嬰兒的結果(感謝布朗﹝Ann Brown﹞的詳細描述):

嬰兒N躺在他的搖籃,身體靠著右側,右手壓在自己身體下面,他的左手則曲起,靠近他的臉。他的頭長著烏黑的頭髮,觸碰著搖籃的頂部,而F[他的媽媽]說是嬰兒自己蠕動身體到[搖籃]頂部的。他的眼睛是張開的,他整個身體都在輕微地動,感覺有點焦躁(看起來不像醒著,也不像睡著)。媽媽說他可能是餓了,因為餵哺時間快到了。N突然間安靜了數分鐘,然後完全不動,用他的黑眼睛瞪著搖籃。

隨後一段時期,嬰兒的觀察被母親F對嬰兒的出生及其狀況的描述打斷了。嬰兒N是F的「聖誕寶貝」。接著繼續觀察:

F抱起N並把他遞給我[觀察員]。N躺在我的懷裡專注地看著我的臉,然後多次張開嘴巴發出聲響。我[觀察員]跟他說話,他的反應是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很多次他看起來像是在嘗試要笑,最終他以一個淡淡的微笑回應了我對他的說話。然後,他會離開我的目光,好像要探索房間似地,而當我再說話時,他又會轉頭回來,視線大約在我的臉附近,但無法即時聚焦。

當F在喝咖啡時,我繼續抱著N。她對N溫柔地、充滿愛地說話,一直對他微笑,表示她依然不相信他真的在這裡了。然後她抱回嬰兒,並以右邊的乳房餵哺他。N試了幾次才能好好地吸到乳頭,隨後就使勁地、貪婪地吸吮,然後打嗝……N猛力地吸,偶爾會停下歇一歇。起初,他的眼睛是瞪大的,但數分鐘後就閉上了,同時繼續吸吮……F把他換到左邊的乳房,他又再猛烈地吸起來,發出細小的呼嚕聲,專注地往上看。我猜他試著要看媽媽的臉,但F說他是在看她的紅色針織衫。然後他睡著了,也就停止吸吮了。

我從眾多有趣的母嬰交流中節錄了上述描述。我認為,在這一例中,有可能一窺子宮內生活可能是什麼樣的(當他在搖籃裡時),以及從母乳餵哺的早期觀察中,反覆看到母親和她的嬰兒之間建立起相當美好的關係。整體來說,在此製造了一個由F及觀察員促成的,集中於餵哺的機會,讓嬰兒從內在激發開始發展起來。當嬰兒得以飽足時,他便入睡。這就是我所設想的去整合―整合程序。
比較過其他觀點後,我將說明自性理論對嬰兒行為的重要性。有學者想憑藉皮亞傑(Piaget)的反射(reflexes)、鮑比(Bowlby)的先天釋放機制(innate release mechanism)更深入地探討行為,或開始尋找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es)的證據。但這些機制能不能以簡單的概念形式在嬰兒期運作是存疑的,因為它們是與整個神經系統整合的。但我們不妨先假設這些都是合理的研究方法,它們全都是從自性理論的角度出發,充當識別自性的工具。我們能夠想像,微笑的反應是一種反射,但是透過一般的觀察表明,這是嬰兒為了讓自己討母親歡心的一種方法。同樣地,嬰兒的注視是主動的,是他探索新環境的一部分。
憑著擴展先天釋放機制的概念,它可以涵蓋來自內部導致N醒來和進食的活動,但如果把其焦躁行為視為給予母親他餓了的信號,正如他媽媽所言,可能會更容易理解。
我同意那些希望使我們的思維與生物學概念保持一致的人(e.g. Bowlby, 1969),我選擇的概念是適應(adaptation)。即使這詞已被貶低成一種默認環境現實的機制,但仍然有它好的一面。從最好的意義上講,它遠不止於此,它包括所有涉及構成影響力去承擔現實的元素,以及如何掌握它成為努力生存的一部分。基於這個概念,嬰兒由出生那刻起,就具有適應的能力:我們所談論過的程序只是基本的,可以進一步建立和發展起來。
過去,我的主張被「嬰兒的感知機制(perceptual apparatus)是非常有限或模糊的」這一想法所牽制,因此,近年來的革命性進步之一是發現嬰兒的許多感知能力發展得很好:他可以看得準,聽得真。但如果我們相信我們所觀察的,並推論下去,我們的收穫會更多。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母親與嬰兒,似乎兩者都有能力知道對方整體是怎麼樣的。我們知道嬰兒具有旨在使自己依附於母親的行為。然而,最近所得結果明確顯示,嬰兒們的行為亦是為了取悅母親,並提供很多的信號從而暗示他們的需求,其中包括笑、凝望、哭、發出咕噥聲響、求抱(nestling)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似乎知道母親情感的能耐。在母親―嬰兒小組研討中,N的例子不禁讓小組成員認為他是個「謹慎的」嬰兒:他的媽媽對痛楚的容忍度很低,加上她的內在資源有限。N彷彿從很早期就知道這點,並在吸食母乳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對乳房的傷害,或製造不必要的喊叫。嬰兒N並不是唯一的例子,以下我會提及另一位嬰兒,他的媽媽不確定自己能否當個稱職的媽媽,嬰兒給她很明確的信號表示他的需求,媽媽靠著跟隨這些信號,發現自己的能力,因此她確實是一名「夠好的媽媽」。嬰兒只是靠近母親的乳房時,就能找到他感到舒適的吸食方法(當然,如果媽媽有搞懂他的信號並跟隨的話)。凡事當然有例外,有些嬰兒是不太會這樣協助,以致吸吮乳房時困難重重,甚至徹底拒絕吸奶。
為何我會認為去整合的概念為這些觀察提供了意義?因為其他理論沒有把整個生物的反應包含在內。的確,佛洛伊德引入了阿米巴變形蟲(amoeba)這個極具啟發性的概念,它提出了偽足(pseudopod)來表示行為有時是來自本我(id),有時是來自自我(ego),但他卻沒有想到來自自性(self)的能量。而他沒有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基於他的分析心態。自性的概念本質上處於分析的前後兩端。當我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因為這個概念妨礙了當時物理和化學在該學科發展中的應用,所以自性這個概念在當時受到生物學和物理學強烈譴責。我們在心理學方面摒棄或相對化了這種推理,因為我希望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個情況已經改變,亦因為自性的經驗對於分析工作真的至關重要。
剛剛那段插話似乎還未解答我的問題:為何我認為這理論有助於觀察嬰兒。這是因為它聚焦在嬰兒身為一個人(person)而做的行為。的確,他的一舉一動主要與母親有關,但即使在不利的情況下,他的舉止仍然是屬於他自己的。另一方面,理論也可能表達了需把嬰兒視為一個完整的人,就如母親談及她小孩的話語一樣,但前者不能推翻或爭辯後者,畢竟母親與嬰兒有較多的相處和經歷,這點是我們不能否定的。
另外一個引入去整合概念至嬰兒期的優點是,它有助於辨認嬰兒自身的能力和突出他們的個體性。由於自性已經與整合緊密地連結起來,人不需更多整合,需要的是在不破壞其個性的情況下,能釋放出自己的能力來適應的其他事物,因此要把不會象徵化的嬰兒當作個別的人來觀察,就變得十分困難。正是由於去整合的結果賦予自性,並與其持續,這一點讓去整合的概念得以發揚光大。
鑑於以上幾點,嬰兒很有可能已具有豐富的經驗。嬰兒不僅在原始身分的持續狀態下發揮作用,在那種狀態中,嬰兒無法區分主體(subject)和客體(object),而且思想和行動是一體的。他可能會顯示出處於這種精神狀態的證據,但不會持續。不再是只有一種精神狀態,而是多種。他沒有原始身分的階段(也正因這一點,我先前所提到的個體化觀點需要更改)。由一開始便是一個個體的觀點來看,個體化成為了透過自性表徵的發展,而把個人實際的情況體現出來。
儘管如此,原始身分在分析心理學家的思想中起了重要作用。做為解釋神祕參與(participation mystique)的假設,它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但是在榮格和他的大多數追隨者可以利用其心理動力的可能性之前,梅蘭妮.克萊恩就做到了。她提出了偏執―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的概念。有人將那個位置與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無差異性(象徵等同)連繫起來,特別是西格爾(Segal, 1957),克萊恩也將此情況闡述於她關於論認同作用(on identification)的論文中(1955)。在那篇論文中,她區分了一種特殊的認同作用,並給它起了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及內攝性認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兩個名稱。
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憂鬱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如果偏執―分裂位置的狀態闡明了原始身分,即去整合的結果,那麼憂鬱位置就闡明了整合和個體化。
我的評論的另一個結果是,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研究嬰兒與其客體的關係。

嬰兒與其客體的關係
嬰兒N似乎能夠體會母親的真實,並知道如何適當地回應――其中最明顯的就是(p.55)他知道如何把乳頭放到口中。這個例子以及很多其他有關關係建立的特徵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因為它們指出嬰孩適應其母親的能力。然而,我們偏向相信,我們所有熟悉的理論都適用於小孩:我們希望持有這樣的想法,即嬰兒依靠他的原型能力(archetypal capacities),從無意識發展到意識,再到自我發展,我們想找到原初身分(primary identity)、成長等證據來描繪無意識心理過程的活動。
當我開始研究實體的嬰孩與其母親關係的特性時,我感到很失望,因為我發現,原來現時眾多相關的理論或想法幾乎無一個是有用的。我們沒有足夠關於嬰兒經驗的理論,但出於殷切的需求卻換來了以偏概全的見解。然而,如果我們可以放下不必要的期望,那些按理論來構想的見解大可轉化為有助於觀察的工具。因此,我現在認為,比方說,除了去整合―整合程序以外,原型的概念仍然是富有成果的,因為它們指的是具有心理伴隨性的先天行為模式。它們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變化的,因此促進了早期嬰兒期特有的快速精神貫注轉換(rapid cathectic shifts)。
榮格理論化的另一個有趣特徵是,原型具有類精神的極點(psychoid pole),如果與原型不相同時,就會非常緊貼身體狀態(e.g. Jung, 1954b)。考慮到這個想法,我找到了比昂關於β元素(beta elements)的假設,這些元素具有大致或實際上相同的意義。但是,他以一種有用的方式來開發,並憑著α功能(alpha function)來聯繫與發展。α元素(alpha elements)構成思想、夢和神話發展的基礎。β元素可能與第一批去整合體相關。它們同時是關於心靈也與肉體有關的,但根據我們的理解,它們的表現似乎是肉體的。
這種反思很容易導致人們對心靈(psyche)和軀體(soma)的分裂,但是這種覺悟讓我們可以這樣說:一開始,身體―心靈、有意識―無意識這樣的二分法都是不速之客。在我談論這些內容時,我們正在研究榮格教我們的那可合併及超越對立面的自性。
因為我們誤會了嬰兒客體的性質太久了,所以我才花時間去研究它,例如說他們的不真實性,或他們無法適應現實等,這些都是完全不正確的。的確,嬰兒除了具有細微的適應性行為外,亦會賦予(endow)母親某些不切實際的特徵,並且能夠以多種成年人無法設想的方式看她,但這並不是人們從大多數觀察中得到的印象。
讓我們假設不論成年人或嬰孩的感知(perception)都是主動行為,而且承認所感知的客體都是合成的(composite)。它不只是一個在某處「存在著」的紀錄,也是由自性的一部分所貢獻出來,並給予該客體意義。當客體主要是現實的紀錄,它稱為現實客體(reality object);當它主要是由自性透過外在(exteroceptive)和內在(introceptive)感覺資料建構並記錄著自性的狀態時,它就稱為自性客體(self object)。分析心理學家如諾伊曼(Neumann, 1973)曾經認為,嬰兒的感知主要是透過自性客體,而且他生活在某種神話世界中,然後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才逐步地建構起現實來,這是對嬰兒期頗為誤導的說法。但是,如果想像使用滑尺(sliding scale)來涵蓋任何特定感知的可變內容(現實客體自性客體),則可從此方向研究觀察所得。當一自性客體可以獲取有關現實客體的資訊或將其消除時,剛才提到的方案就能配合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自性客體似乎會在情感高漲的狀態下增加,而現實客體會在寧靜的沉思探索活動中主導。但是這樣的初步結論不能令我們忽略沒有得到清晰圖像定義的狀態,例如:當嬰兒的眼睛沒有即時聚焦時。現實客體可在其他狀態下出現:從較早前觀察餵哺所得紀錄進行考量,結論得出整個餵哺過程中都為現實客體的感知所主導。如果我們想獲得自性客體占優勢的證據,那麼當當嬰兒發怒時,或簡單如飢餓時無法從乳房獲得餵哺,便足以證明。換言之,當良好的自性客體占優勢時,滿足的狀態就會發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624
庫存:8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