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活著告訴你
滿額折

活著告訴你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49 元
優惠價
7919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有時候,最可怕的罪行就發生在最該讓你安心的地方……

我父親殺了全家人,卻只留下我。
這是否意味著他最愛我?亦或最恨我?

一個藍領家庭的四名成員遭到殘忍殺害,有殺人嫌疑的父親躺在加護病房中性命垂危,警方強烈懷疑是畏罪自殺;二十四小時之內,又發生了讓強悍如女警探華倫都忍不住要別開視線的滅門兇案。一個是人人讚賞的基督教家庭,一個是鄰人紛紛撇清關係的毒販家庭,看似毫不相干的兩家人有無關聯?兩名父親是一時失控而殺光全家?或者另有隱情?
九歲時經歷一場家庭悲劇的倖存者丹妮爾,長大後成為兒童精神病房的護士,寄情於工作的她,內心其實充滿憤怒。當悲痛的紀念日即將來臨,她所負責的病童露西卻兩度逃離戒護森嚴的病房,最後上吊身亡。
前兩案未結的華倫碰巧到病院訪查,又遇上這樁離奇命案,當第三個可能遇害的家庭呼之欲出,她明白如果不盡快找到兇手,恐怕將沒有倖存者活下來,揭露最後的真相。

書籍特色
★ 冬陽、既晴、寵物先生等著名推理評論人、推理作家專文推薦!
★ 亞馬遜網路書店上百位讀者近五顆星滿級評價!
★ 系列作品雙雙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前十名!
★ 獲得《出版人週刊》、《書單雜誌》、《浪漫時代書評》三大媒體推薦選書;《波士頓環球報》、美聯社等主流書評一致叫好推薦!
★ 2010年美國驚悚小說獎(Thriller Award)得主作品,英國驚悚天王李查德(Lee Child)、現代懸念大師哈蘭‧科本(Harlan Coben)同聲讚賞,緊追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的美國推理小說家後起之秀!
,熱銷全球超過1,500,000冊,於法國、德國、日本、葡萄牙、俄羅斯等二十五個非英語系地區授權出版。

作者簡介

麗莎.嘉德納 Lisa Gardner

《紐約時報》犯罪小說暢銷作家,也用筆名Alicia Scott寫羅曼史小說。嘉德納在奧勒岡州(Oregon)長大,熱愛閱讀,十八歲就讀大學時開始寫作第一部愛情小說,打發暑假在餐廳當侍者以外的時間。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管理顧問,成天關在小房間裡,每日工作十二小時,只能利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創作。完成了十餘本羅曼史小說之後,她想要有所改變,於是嘗試寫作懸疑小說,以那些逼迫她週末加班的冷血大老闆們來為受害者命名。《The Perfect Husband》盛大推出後,嘉德納扔掉所有上班行頭,開始專注於寫作,她形容自己是研究中毒者,將自己對警方辦案程序與最新鑑識學的熱愛,投注在自己十多部暢銷作品中,包括:「FBI心理分析員系列」(FBI Profiler Series):《The Perfect Husband》(1997)、《The Third Victim》(2001)《The Next Accident》(2001)、《The Killing Hour》(2003)、《Gone》(2006)、《Say Goodbye》(2008)、「D. D.華倫警探系列」(Det. D.D. Warren Series):《Alone》(2005)、《Hide》(2007)、《The Neighbor》(2009)、《Live to Tell》(2010)、《Love You More》(2011),以及獨立著作《The Other Daughter》(1999)、《The Survivors Club》(2003)、《I'd Kill For That》(2004),眾多作品版權售出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瑞典、挪威、波蘭、荷蘭、捷克、葡萄牙、俄羅斯等二十餘國。
嘉德納目前與親愛的家人、兩隻被寵壞的狗、一隻三腳貓居住在新英格蘭州,慣例會在自家網站上舉辦的「殺死好友、重傷夥伴」(Kill a Friend, Maim a Buddy)提名活動中,抽出幸運讀者,讓對方提名的對象死在她的下一本新書中。

譯者簡介
賴婷婷

台北人,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新聞局國際輿情小組編譯,目前為專職譯者,在翻譯的工作裡旋轉跳躍,在南北半球間用腳步感覺時差。譯有《我只是骨架大》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佳評如潮
˙麗莎.嘉德納總是能創造出揪結人心的懸疑氛圍。——哈蘭.科本(Harlan Coben,《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情節緊繃有如奏出美好樂音的琴弦……《活著告訴你》是部宛如雲霄飛車般的懸疑小說。——凱琳.史勞特(Karin Slaughter,《盲視》作者)

˙她又寫出一本炙手可熱的作品了。——《克科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本令人不寒而慄的驚悚小說,書中三個女人的生活因為數起命案有了牽扯……情節驚人,這個連環兇案與家族秘密的故事,是兒時心靈創傷的悲劇結果。——《浪漫時代書評》四顆半星推薦,優質選書(Romantic Times Book Review, 4-1/2 Stars, Top Pick)

˙傑出佳作!——《出版人週刊》星號書評(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波士頓女警探D.D.回來了!這回她碰上另一樁驚悚命案……除了精彩可期的故事本身外,麗莎.嘉德納在小說中也探討精神病童的處境,這是個鮮少被觸及的議題。麗莎.嘉德納從不過度渲染故事情節,本書的收尾手法不但有創意,情感的處理上也很適切,是本傑出的小說。——《書單雜誌》星號書評(Booklist, starred review)

邪惡的本質
冬陽(推理評論人)

──「我不想傷害妳,」他說著夢話,思緒已經不知道漂流到何處,
然後倏地睜開藍色的雙眼,他說:「但我會。」

「要是有一天,你發現你的親生骨肉,一個活潑漂亮的小男孩或小女孩,有能力殺了你、毀了你的家庭時,你該怎麼辦?」麗莎.嘉德納上廣播電台暢談剛出版的新書《活著告訴你》時,問了節目主持人這個問題。
這是僅存於小說家腦袋中的一道猜想而已嗎?嘉德納會正色告訴你:「不,這並非來自作家天馬行空的無邊想像,而是真真實實源自我一名好友的親身經歷──她那看似天真無邪的七歲大兒子,真的曾試想把全家人都給殺了。」
就算是虛構假想好了,若真有這麼一個孩子,動了如此令人驚愕的殺機,那麼是肇因於父母過度溺愛或不當管教?還是孩子的精神狀況出了什麼嚴重的問題?亦或是「人性本惡」的極致展現?嘉德納試圖透過《活著告訴你》這部賣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前十名、獲美國亞馬遜網站上百位讀者平均四顆半星評價的懸疑驚悚小說,找尋其中的解答。

先回頭來介紹作者。
麗莎.嘉德納,美國懸疑驚悚小說作家,在奧勒岡州長大,現居新英格蘭地區。自小熱愛閱讀,樂於搬動好幾公斤重的書往返圖書館與住所,並因此激發她日後提筆寫作的企圖心。十八歲那年,她靈光乍現,嘗試創作第一部作品,是個愛情故事,幾經改寫終於在一九九二年以筆名愛麗西亞.史考特(Alicia Scott)推出,稿酬三千美金。那時她還只是個大學生。
以愛情小說作家身分出道的嘉德納,其作品多具有濃厚的懸疑色彩,被歸類於「浪漫懸疑」(Romantic Suspense)一派。五年後,當她厭倦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下班後才能愉快寫小說的日子,便決定告別枯燥乏味的職場(只有好同事與呆伯特漫畫足堪慰藉,實在沒啥好留戀)與稿酬有限的愛情小說領域,轉為全職寫作,目標鎖定在懸疑推理小說。
每當有人問起:「妳懷念寫愛情小說的日子嗎?這對妳往後的寫作有何影響?」嘉德納總是這樣回答:「以愛情小說作為寫作起步的優點之一,在於讓我很快了解『塑造討人喜愛的角色』的重要性。讀者首先在意的是『人物』,其次才是『情節』。」許多評論家認為,登場人物形象鮮明,進而引導故事的後續發展,是嘉德納小說的一大特徵,也是她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讓嘉德納「順利轉型成功」的因素,則在於紮實的取材工作。她曾這麼剖析自己:「許多成功的犯罪或懸疑小說作家,進這一行前不是跑新聞的記者,就是學有專才的律師、法醫等等。我雖然沒有這些經歷,不過我去監獄採訪囚犯,去FBI及警局認識犯罪調查人員、刑事鑑識專家,和他們交朋友,花七八個月的時間研究、撰寫一部作品。」
一九九七年,「FBI心理分析員系列」(FBI profiler series)首作《完美的丈夫》(The Perfect Husband)出版,反應熱烈,至二○○八年共推出六部,讀者迅速累積,嘉德納開始成為暢銷書榜上的常客。
二○○五年,嘉德納新闢「D. D.華倫警探系列」(Detective D. D. Warren series),首作《孤身一人》(Alone)再開紅盤,至二○一一年五月共推出五部作品,其中第三作《鄰人》(The Neighbor)還曾摘下國際驚悚作家協會(The International Thriller Writers)頒發的二○一○年度最佳驚悚小說獎(Thriller Award)。本書《活著告訴你》為系列第四作。
本書採多線敘事,主線以第三人稱口吻展開,主角D. D.華倫是波士頓警局重案組女警官,年近四十,屬冷硬派(hard-boiled)性格,耿直坦率、快人快語,情感表達直接,率領調查小組偵辦一樁慘絕人寰的滅門血案──是一家之主殺光全家後自殺?抑或是其他入侵者下的毒手?
另兩條副線分別以第一人稱口吻陳述,一是在波士頓科克蘭醫學中心兒童精神科病房擔任護士的丹妮爾.波頓,一是在家盡心扶養孩子長大的母親維多利亞。前者是二十五年前家庭悲劇的倖存者,但她始終無法理解為何殺了全家的父親唯獨留她一個活口。後者是個單親媽媽,八歲大的兒子伊凡時而乖順可人,時而顯露極為暴力的舉止,多年來讓她身陷不安與恐懼。
隨著主線命案調查的進行,兩條副線逐漸與其收攏交會,這三位女性將擦碰出怎樣的火花?接下來會遭逢怎樣嚴峻的衝擊?

懸疑驚悚小說引人入勝之處,不在於鬼屋歷險式的、促使腎上腺素飆升的驚嚇恐懼,而是透過追查線索、探尋真相(真凶)的步步進逼(懸疑驚悚感也就由此而生),找到埋藏罪惡的「黑暗之地」(dark place)。
在本書中,嘉德納聚焦在家庭與兒童身上,藉由前述友人的真實遭遇拋出「天真乖巧的孩童心中是否藏有恐怖的『黑暗之地』?」這個命題,試圖探索「邪惡的本質」(the nature of evil)──如何能以理性的態度描述、思索甚至解答?若當同樣的難題降臨在自己身上時,又該如何面對?
請繼續往下翻讀。好好享受這本書。

書摘/試閱

序曲
丹妮爾

我已經不大記得那晚究竟發生什麼事。剛開始你總以為自己永遠不會忘記,然而時間還是會模糊記憶,特別是童年的回憶。一年一年過去,那些細節也會漸漸褪去。法蘭克醫生向我保證舒壓技巧會有所幫助,心靈上自然會有所進步,會治癒一切,我也不會再感到罪惡了。
但,我怎麼可能不會有罪惡感。
我記得那晚把我吵醒的尖叫聲,我以為是媽媽的聲音,但根據警方的記錄,應該是姊姊的聲音。當時我在自己的房間裡,但眼前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見,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那時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味道,經過這麼多年,那氣味在我記憶裡卻依然深刻,原本我以為那是火燒產生的煙味,但其實是無煙火藥,那味道就這樣飄散到走廊上。
接著是更多嘈雜聲,雖然眼前什麼都看不見,耳朵卻聽得十分清楚:先是沉重的腳步逼近來,身體砰一聲倒在樓梯上,然後父親的聲音從房門外隆隆掠過。
「喔,丹妮乖,我美麗又可愛的丹妮乖。」
然後,我的房門被打開了,一片黑暗之中,光線照亮地面的一小塊,父親的身影隱隱約約出現在門邊。
「丹妮乖,」父親的歌聲嘹亮。「我美麗又可愛的丹妮乖。」
最後,父親把槍口對著自己的前額,扣下板機。

# # #
我不確定那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我下床了嗎?我撥了九一一報案嗎?我努力想喚醒母親嗎?或者我是在替娜塔莉和強尼止血,好讓鮮血不再從被打爛的腦袋或破碎的軀體裡汩汩地流出。
記憶中,另一個男人走進房間,用安撫的聲音對我說:「沒事了,妳安全了。」然後抱起我的身體,當時的我已經九歲大,實在不適合像個嬰兒一樣被抱在懷裡。他要我閉上雙眼,什麼都別看。
我靠著他的肩膀點點頭,但我怎麼可能閉上眼?
我得看著眼前,記住一切。我是唯一的倖存者,這是我的責任。

# # #
根據警察的報告,那天晚上我父親喝醉了,在他把子彈裝進佩槍之前,至少已經喝下五分之一瓶的威士忌。案發前一週,我父親被上頭罵了兩次,因為他沒有一天是神智清醒地工作,他也因此丟了警局的工作。抱我出去的正是提出處份的韋恩警長,他或許以為這樣能幫助我爸重回正軌,甚至加入嗜酒者互誡協會。但很顯然,我爸自有其他打算。
他從主臥房開始,先把我媽抓到床邊,並朝著姊姊走過去,當時十三歲的姊姊,不時地把頭探出門,想看看外面究竟發生什麼事。十一歲的強尼站在走廊上,他試著逃跑,卻被我爸一槍打在背上,跌落樓梯,這槍並沒有直接斃命,所以過了一會兒他才死去。
這些當然不是我的記憶,但十八歲生日那天,我讀了官方調查報告。
我想找出自己從未找到的答案。
我父親殺了全家人,卻只留下我。這是否意味著他最愛我?亦或最恨我?
「妳覺得呢?」法蘭克博士總會如此回我。
我想這就是我的人生故事。

# # #
多希望我能告訴你我母親的雙眼是什麼顏色。海倫阿姨是媽媽的親妹妹,家人死去之後,我搬來和她同住,從僅有的照片看來,她們簡直是同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海倫阿姨的雙眼就是藍色的,所以理智上我知道,母親的雙眼是藍色的。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海倫阿姨長得很像媽媽,於是好幾年之後她也真的成了我母親。我記得的是海倫阿姨的雙眼,我聽見的是她的聲音,夜裡抱著我的是她的雙手。我還是好心痛,我希望媽媽能回來,但她已經遠離,現實的是,我的記憶已經把我媽給抹殺了,這比我爸的槍還要有效率,所以我必須回警局看報告和案發現場照片,這也是現在我腦中僅存母親的畫面,照片上那張臉異常呆滯,額頭正中央還被打了一個洞。
某張照片裡,娜塔莉、強尼和我三個人坐在門廊前,我們的手臂放在彼此身上,看起來好開心的樣子,但我完全記不得他們是哪種姊姊和哥哥,是會欺侮我的那種或是會容忍我的那種?他們是否想過,自己會在某天晚上離開人世,只有我會活下來?在那個豔陽高照的下午,他們是否曾想像自己未來的夢想將永遠不會實現?
「這是倖存者的罪惡感,」法蘭克博士總會溫柔地對我說。「但這些都不是妳的錯。」
這就是我人生的故事。

# # #
後來我和海倫阿姨同住,當時的她是個嫁給工作的商務律師,年過四十且膝下無子,這樣對我們來說都好。她在波士頓市中心有自己的公寓,但只有一間臥房,所以頭一年我都睡在沙發上,反正那一年我根本也睡不著,於是海倫阿姨會陪著我,我們一起看《我愛露茜》(譯注:I Love Lucy,美國五○年代最著名的情景喜劇系列,依然被公認為最精彩的電視節目之一,重播率十分頻繁。)的重播,我們會試著不去想一個星期前發生的事,然後一個月過去,一年又過去。
感覺有點像在倒數,差別只在於我們不知道終點在哪,每天都和昨天一樣糟糕,然後你就會開始接受這樣一般糟糕的生活了。
海倫阿姨替我找到法蘭克醫生,還讓我進私立學校就讀,小班教學意味著,時時刻刻都會有人監視我,也會有很多一對一輔導。然而,前兩年我根本什麼也讀不進去,我無法處理任何文字,也不會算數。每天早上光是起床就費了我泰半精力,實在做不了其他的事。我沒交到朋友,也從來不看老師的眼睛。
我坐在那,日復一日,試著回想起所有細節,母親的雙眼、姊姊的尖叫聲、哥哥傻笑的模樣,我的腦袋真的沒辦法再承受其他的事物了。
直到有天,我走在街上看見一個男人傾下身親吻著女兒的頭頂,頃刻間不經意流露的是父親的溫柔。他兩歲大的女兒抬頭看著他,圓圓的小臉漾起百萬瓦特電力的迷人微笑。
那瞬間,我的心,就這樣碎落一地。
我開始流淚,斷斷續續地啜泣著走在波士頓的大街上,踏著蹣跚的步伐回到海倫阿姨的公寓。過了四個小時,她回到家,而我依舊坐在沙發上哭泣,她看見我這樣子,也不禁悲從中來,和我一同哭泣。整整一個星期,電視上播著《蓋里甘的島》的時候,我們就坐在沙發上哭。
「都是那個畜牲,」平靜下來之後,海倫阿姨對我說。「他媽的都是那個畜牲害的。」
我納悶著她是恨父親殺了她姊姊,或是恨他留下一個拖油瓶。
這就是我人生的故事。

# # #
我活下來了,雖然我總是不記得,但我活下來了,這就是倖存者最終的責任。
大學畢業之後,我成為一名兒童精神科護士。現在,白天時我在波士頓的完全隔離的兒童精神病房裡工作。裡頭有個幻聽的六歲男孩、有自殘傾向的八歲女孩,還有位無法單獨與家中弟妹相處的十二歲的大哥哥。
這裡是臨時照護病院,我們沒辦法治癒孩子的病,但我們能利用適當的療法、照護環境以及任何我們想得出來的辦法來穩定他們的狀況,然後觀察他們,找出令他們與眾不同原因,最後我們寫下建議,讓下一階段真正得面對孩童疾病的專家們參考,他們會決定這些孩童是要配合特殊居住方案,或是住進長期照護機構,或是回家監護觀察。
有些孩子會進步,盡可能地展現他們最佳的狀態,任何人來看都會覺得那是一種勝利;有些孩子會自殺;還有些孩子會殺人,他們會成為你在報紙上看到的頭條新聞,例如:「問題青少年開火犯案!」、「長子殺光全家人」。無論有沒有辦法,總有人會因此死亡。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認為我之所以做這種工作,無非是想拯救像我一樣迷失的小孩,或者其實更自以為英雄,我是想避免自家悲劇再次發生。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但你還不認識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9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