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在哈佛聽積極心理學(簡體書)
滿額折

在哈佛聽積極心理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  價:NT$ 179 元
優惠價:87156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2006年起,一股幸福的“龍捲風”自美洲大陸的哈佛大學刮起,很快就席捲了全球。有無數的人被它的威力所折服,並且從中學會了獲得真正幸福的方法。筆者也是受益者之一。
筆者幸運地聽到了“積極心理學1504”課程的全部內容,並且運用沙哈爾老師教給的方法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為了能夠讓更多渴望得到幸福的人瞭解並掌握沙哈爾老師的“幸福理論”,筆者將自己聽課時的筆記整理出來,並重新梳理章節順序,使其更符合中國人的邏輯,以期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找到幸福。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言,向大家介紹了幸福課的基本概況,以及幸福課之所以廣受歡迎的原因。第二部分講了積極生活的五個維度——起點、基礎、核心、強心劑、助推器,唯有建立並強化這五個維度,才能夠不斷地提升幸福的基準線,即提升我們幸福的水平。第三部分是和幸福相關的五個主題——自我和諧目標、自尊和自我獨立、減壓、克服完美主義、建立親密關係,處理好這五個主題,我們的幸福感就會有很大的提升。沙哈爾老師用通俗易懂的預言,將一些我們都知道的常識,循循善誘地告訴我們,每個聽過的人都會覺得:哇,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原來怎麼從來沒有這麼想呢!
通過這本《哈佛積極心理學筆記》,相信你也可以掌握幸福的真諦,從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作者簡介

原講課者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在哈佛大學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導師”,同時還受聘為多家著名跨國公司的心理咨詢師和培訓師。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紐約時報》和《波土頓環球時報》等數十家著名媒體對他進行了專訪和報道。 王灩明,自由撰稿人,著有多本身心勵志暢銷書。

目次

導 言 傳說中最具人氣的“哈佛幸福課”來了
為什麼人人喜歡“幸福課” 
幸福需要被提醒 
要幸福,從積極心理學開始 
Part1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幸福的學問
第一課
“與眾不同”的積極心理學 
第二課
積極心理學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Part2 積極生活的五個維度
第三課
積極生活的起點——小改變帶來大幸福 
第四課
積極生活的基礎——堅定的信念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第五課
積極生活的核心——選擇關注事物的正確視角 
第六課
積極生活的強心劑——感恩可以使我們更幸福 
第七課
積極生活的助推器——幽默可以使我們更幸福 
Part3 影響幸福感的五個主題
第八課
設定明確的目標 
第九課
自尊和自我獨立的重要性 
第十課
學會減壓才能輕鬆生活 
第十一課
完美主義者的“自我調劑方” 
第十二課
親密關係對幸福至關重要 
結 語 從現在起,你會變得更幸福

書摘/試閱

最重要的是改變幸福的基準線
我最初選擇聽這門課的時候,就是希望從沙哈爾老師那裏學到一些讓自己更幸福的方法,但是我也知道靠外在的力量是很難實現這一目標的。在聽這門課之前,我讀過很多勵志類的書籍,看過很多勵志類的電影,也聽說過很多勵志類的故事,儘管當時我可能覺得很受用,但時間一久,我似乎又回到原來的起點上。
從沙哈爾老師這裏,我找到了答案,他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幸福基準線”,我們的幸福感總是圍繞著這個基準線上下徘徊,就像我們所知道的“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一樣。因此,我們要想讓自己變得比過去更幸福,就必須提升我們的“幸福基準線”。
幸福感圍繞著基準線上下波動的例子,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有很多。例如,一個中了百萬元大獎的人,在第一個月可能會非常興奮和幸福,但是過了六個月之後,他的幸福感又會回到當初的水平。同樣,一個人如果遭受了嚴重的挫敗,在頭一個月內他會感覺糟透了,但是等過了六個月,他的幸福感就會回到原來的水平,一切如常了。一個喪失了至親的人,經過一定的時間後,他的精神也會恢復到遭受不幸之前的狀態。
仔細回憶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事實果真如此。在經歷了大喜或大悲之後,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恢復原來的生活狀態。如果他以前就很快樂,那麼一段時間以後他將重獲快樂;如果以前他不快樂,他也將繼續保持不快。這也就是說,在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外部環境給我們的幸福狀態帶來的變化是非常微弱的。哪怕你獲得了很高的薪水,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或者是在一個很理想的環境中工作,這些並不會如你預想的那樣,給你帶來那麼大的幸福感。
沙哈爾老師給我們講了他本人的例子:

16歲那年,我在以色列全國壁球賽中奪得冠軍,那次經歷讓我對幸福的理解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我曾深信勝利可以令我快樂,可以減輕我長期以來的空虛感。在長達五年的訓練中,我一直感到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些什麼……無論是通過拼命運動,或是不斷地自我勉勵,都無法填補這種內心的空虛。我雖然曾為此悶悶不樂,但我相信那空虛早晚會被填補。那時我認為,無論是身體或心理都必須要堅強才能勝利,而勝利會帶給我充實感,這種充實感才能讓我最終幸福。
如我所願,在勝利後我欣喜若狂,與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祝。那時,我對自己的理念更是深信不疑:勝利可以帶來快樂,為此種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可是就在那天,當我睡前坐在床上,嘗試著再回味一下那無限的快感時,忽然間,勝利的感覺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內心忽然覺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的淚水,而是傷心的淚水。如果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我努力告訴自己,這是暫時的神經過敏。可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仍沒有找回那快樂的感覺,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我開始慢慢地發現,勝利並沒有為我帶來任何幸福,我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我感到完全不知所措。

這之後,在慢慢摸索中,他才走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之路。
沙哈爾老師同時也告訴我們,雖然實現努力追求的目標並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但是這也不意味著我們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達到幸福。例如,如果你本來期望自己拿滿分(按照沙哈爾老師的經驗,可能你最終拿了滿分也並不會覺得很幸福),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不致落空”,你就說“好吧,我拿60分,就會滿足了”。結果你得了70分,你會真正因此而快樂嗎?很多人不會。
我們的幸福感就像價格一樣,隨著市場上供需關係的變化而起起伏伏,但是我們知道,普通的石頭幾乎永遠不可能漲到鑽石的價格上去。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的幸福基準線決定了我們感受到的幸福在怎樣的一個範圍內波動。所以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幸福,就必須把自己的幸福基準線往上調。沙哈爾老師解釋道:“這不是說讓我們對幸福的期待越來越高,而是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加深刻的體悟。”
如何才能提高幸福的基準線?
沙哈爾老師的建議是:
首先,去面對,把自己置於風險之上。這樣做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幸福基準的上升。也就是說,它雖然仍會有起有落,但起伏是傾斜上升的,而不是在一條直線上或者平行線上徘徊;
其次,想像成功。我們的大腦無法區別真實的事物和想像的事物,當我們在腦海中反復想像成功時,大腦就會引導我們向這個方向發展,最終讓外部的事件和內心的想像相符,這種方法很多時候都很管用;
最後,認知療法。它的基本前提是思想驅動情感,比如,外部發生一件事,我們感知到那件事,之後的行動是,對那事進行評估,也就是對那件事進行思考,思考後就喚起了情感。認知療法認為如果我們想改變情感,我們要干預的是評估和想法層面,如果能改變這個,我們的情感也隨著改變。由此,我們的幸福基準線也會逐漸提升。
小改變帶來大幸福
沙哈爾老師說,改變是支撐起這門幸福課的基礎,因為一切都需要從改變開始。如果我們學完了這門課程卻沒有一點點改變,那無疑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是,改變是困難的。
那麼,是什麼阻礙我們去改變呢?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而且也想出改變的方法,有時甚至還制訂了計劃,但是到最後卻難以實現。這是為什麼呢?
沙哈爾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我們對自我改變的錯誤認知。通常我們只看到一場巨大的改變需要的時間和帶來的影響,而不去關注讓它產生的一些基礎性的量變。這種誤解不僅僅是對自己意志力的不信任,更重要的是對微小改變的不信任。為此沙哈爾老師給我們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證明微小改變的力量。
沙哈爾老師給大家播放了一段視頻,是一個很可愛的孩子笑臉。在這張笑臉的感染下,整個課堂的人都笑了。“看,這就是微小改變的力量。”你對三個人微笑,這三個人又對另外三個人微笑,如此類推,我們會讓全世界的人都微笑起來。
這使我想起了著名的心理學效應——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其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它身邊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是否也應該為了謀求自己的幸福,從每一件小事情做起呢?
如果將一張普普通通的紙折疊41次,它的厚度會有多高?冰箱那麼高還是一層樓那麼高?沙哈爾老師告訴我們:是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微小的改變,真的可以給我們帶來大幸福。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經歷會讓我們看到小改變的大作用。

海倫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使得她雙眼失明,後來她的兩隻耳朵又失去了聽力。對於這樣一個又盲又聾的孩子來說,學習讀書寫字幾乎是不可能的,她的一生也註定生活在一個沒有聲音、沒有色彩的悲慘世界裏。但是,女教師莎利文的出現卻改變了海倫的一生。
在海倫七歲的時候,她的父親為她請來了女教師莎利文,而莎利文沒有因為海倫不能看也不能聽就放棄對她的教育。她先是把一個洋娃娃放在小凱倫的手上,然後再在她的手心一遍又一遍地寫洋娃娃這個單詞,這樣海倫就知道什麼是洋娃娃了。
就是這個小小的改變,奠定了海倫?凱倫不平凡的人生的開始。後來,她成為幾乎被全世界人知道並仰慕的“英雄”人物之一。

其實就是如此簡單,換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說那些目前在我們看來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只需要堅持用很小的行動去追求就能實現!
我們常常低估自己對變化的影響力,是因為我們低估了微小改變所積聚的能量。古語雲: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壞的方面是這樣,好的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堅持一點一點地小改變,終將會得到人生的大幸福。
改變是認知、情感與行為循環互動的結果
認知(Cognition)、情感(Affect)、行為(Behavior)是構成人類心理結構的三個最重要的系統。認知是指我們對某事或某物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社會是黑暗的、老闆是貪得無厭的等;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如喜、怒、悲、恐、愛、憎等;行為是指人類日常生活所表現出的一切活動。這三個系統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共同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幸福。
沙哈爾老師將認知、情感與行為這三者稱為改變過程中的ABC理論,並向我們講述了三者之間的關係。
認知可以決定我們感受事情的方式,還可以激勵我們去做那些與目標一致的事情,例如跟朋友保持聯繫、堅持鍛煉、培養業餘愛好,或者去解決某個問題。另一方面,錯誤的認知也可以引起自我挫敗的行為,例如辦事拖拉、傷害我們所愛的人、把自己孤立起來,或者忽視自己的健康。也就是說,認知既可以產生有益的行為,也可以產生有害的行為。
悲觀主義者對待世界的認知通常情況下都很消極,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會感到很悲觀,甚至會不斷地強化悲觀的程序;而樂觀主義者恰恰相反,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他們的認知都很積極。沙哈爾老師認為,拋棄消極的、無益的認知可以幫助我們在困境中感覺好起來。
曾經有一個同學問過沙哈爾老師:怎樣才能提高哈佛學生或者其他人的志願服務意識?沙哈爾老師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那就是:改變學校和社會對志願服務的認知,不再看做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優勢。事實上,志願服務本來就是一種優勢。如果人們能夠重新認識到志願服務的優勢,那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樂於參與到志願服務中。
情感是內心的體驗,我們都有情感——我們都知道什麼是高興、悲傷、興奮、憤怒、尷尬、感激、厭惡或欣喜。我們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在某一時刻感到欣喜、失望還是憂鬱,取決於相關的認知和信條。我們大部分人情感要麼是愉快的,要麼是不愉快的。並且,避開不愉快的情感,去體驗更愉快的情感,這種欲望激發了我們大部分的行為。
沙哈爾老師說:“正如認知影響情感和行為,行為也可以影響人的認知。”因此,一旦我們決定改變了,就要立刻開始行動。如果我們總是等待自己情緒上準備好了再開始行動,就可能總是處於一個懶懶散散的狀態中。但如果你已經開始行動了——哪怕是強迫自己行動的,也可以通過行動來改變你的情緒狀態。
有些同學反映在他聽了幸福課之後,雖然從思想上理解並且認同ABC三系統循環互動的道理,但是在行動上卻跟不上節拍,所以感覺到自己的收效不大。面對這樣的問題,沙哈爾老師則認為,那是因為沒有跟上行動。當一個同學通過上課改變了思想態度之後,如果行為習慣不發生改變,思想態度就依然會被拉到原來的地方。如果可以立即在行動上發生改變,比如調整適應,做感恩練習、寫信、鍛煉身體等這些活動,都可以很好地抑制焦慮與抑鬱的心情。
ABC三個系統是相互聯繫的。舉例來看:某些人比較自卑,他們的C(認知)就是自我評價很低,這樣的話,可能會經常感到沮喪,沒有動力,這就是A(情感);最終會導致無所事事,這就是B(行為)。行為又會影響認知,認知會影響情感,情感影響行為,一直這樣惡性循環下去直至自暴自棄。而那些自尊心很強的人則完全相反,會有很好的良性循環。
據此,要想改變發生在人們身上的惡性循環,就應同時對ABC三個系統進行干預。比如治療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或者冥想來直接改變他們的情感;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改變他們的行為,讓他們逐漸接觸人群,直至能夠正常交流;也可以通過認知療法改變他們的認知,再由認知影響他們行為的改變。
沙哈爾老師本人生來就容易焦慮,他很想改變自己的這種狀態,但一直效果不是很理想,直到他學習了積極心理學,才逐漸實現了改變。他首先在日記中分析了這種狀況,還將學習的關於心理失調的知識記在日記中,並配上自己的學習心得;然後,他選擇鍛煉身體,比如跑步、瑜伽,它們對於緩解焦慮很有效果;除此之外,他還聽了很多輕鬆的音樂,並且覺得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為了使自己更加適應教師這個角色,他選擇多和家人及朋友交談,然後再讓自己在公眾面前發言。
通過這一系列的努力,沙哈爾老師的那些不好的狀態得到了改善,而且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
靈感是過程的產物
靈感是快速改變認知的一種方式,它可以讓我們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也可以讓我們獲得更有創意、更幸福的生活。一般情況下,在文學或藝術創作中,靈感被應用的最多。我們也聽說過許多名人是如何運用靈感寫出好作品的故事。在這裏,我想起了日本著名撰稿人殘月的故事:

他尋找靈感的秘方有點與眾不同——拜訪名人墓地。據說他共拜訪過五百多位名人的墓地,其中包括魯迅、伽利略、歌德和奧黛麗?赫本等名人的墓地。
青春年少時,他一而再地受到感情上的重創。為了逃避殘酷的現實,於是他在文學和音樂中尋找安慰,讀遍世界名著,聽遍世界名曲。19歲那年,他偶然拜謁寫過《罪與罰》的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地時,產生了奇特的感受:“當我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前,他的作品立即變得生動異常,似乎他在向我訴說著什麼。”
這以後,他開始了全球名人墓地之旅。這種特別的舉動改變了他的人生,不僅給了他靈魂上的安慰,也給他帶來了事業上的成功。

沙哈爾老師告訴我們,靈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過程的產物。靈感的產生一般需要五個步驟:
一、準備階段
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0年的辛苦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準備、不斷地積累。神經學專家丹尼爾?利瓦廷(Daniel Levitin)說:“無論是作曲家、籃球運動員、作家、滑冰運動員、鋼琴演奏家、棋手,還是盜竊慣犯,他們的練習時間均是10 000小時,這相當於每天練習3個小時,或者一周練習20個小時,10年才能完全熟練。”
沙哈爾老師舉例說,比爾?蓋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為他有幸上了一所給他大量時間練習做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學校──在他自己開辦公司之前,他就已經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上花費了一萬多個小時。
二、醞釀階段
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我們還需要充分的時間來醞釀靈感。我們在洗澡時產生好點子不是巧合,就如阿基米德洗澡時一樣。莫扎特會花很長時間開車外出,然後突然某一秒“聽”到了一整首歌譜。無論是洗澡還是開車都是醞釀的過程。
沙哈爾老師認為,醞釀靈感的過程就是發揮創造力的過程。現在有很多人不太願意花時間來培養創造力,認為是在浪費時間,因為創造力這種東西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表面上看,好像坐在那裏好半天什麼都不做,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大腦運轉得最快。
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在這個過程中,潛意識會把所有材料綜合起來,這就是創造力醞釀的時期,在這個時候靈光也最容易出現。因此,醞釀也是創造的過程,對獲得靈感來說非常重要。
三、評估階段
人經常會有很多想法產生,這時就需要評估,看看它是否可行,是否與別的想法重複。靈感出現後,你就要開始思考:這是一個好點子嗎?行得通嗎?
四、行動階段
評估之後,就要開始行動了,把歌譜寫下來,制訂條款或者商業計劃。
五、檢查階段
就是要總結行動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你寫論文的時候,可能先準備一會兒,寫一會兒,休息一會兒,有了想法,再作準備,再寫。它給我們的啟示有:

第一,完成任何事情都沒有捷徑,藝術家、科學家不是一夜產生的。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必須有一個準備的過程,再經過一段漫長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成功的秘訣不只是想像,更多取決於勤奮工作和熱情。
第二,肯花時間去思考,這是醞釀必需的時間。有很多人不願意花時間思考和反省,這是不對的,因為靈光往往在這個時候閃現。
第三,要重視對靈感的評估。我們通常會產生很多想法,但不一定所有的想法在現實中都行得通。因此,這時就需要我們評估想法,然後才能著手實施。

沙哈爾老師說:“我在上課前,先是備課,然後閱讀相關的課文和文獻,並和其他教授商量。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我會突然想到該如何准備課件,這就是‘靈光時刻’到來了。我得到一個好點子後,就會馬上對自己的這個想法進行評估,並和其他人進行交流。如果可行的話,就立刻開始著手準備教案,一口氣把所有的都寫出來了,然後在上課之前仔細琢磨,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創造過程。”
改變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習慣
只需我們採取行動,我們的幸福狀況就會有所提升,聽上去仿佛十分輕鬆,但是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明明知道行動的重要性,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自我約束力而中途作廢。這聽上去好像十分有道理,但是事實是否是這樣呢?
沙哈爾老師告訴我們:不要總是想著有朝一日自己可以獲得更多的自製能力,那時自己才能夠獲得幸福。自製力並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當代最卓越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他把實驗者分成兩組,每一組在做實驗之前,都被告知要在外面的房間等上10分鐘。在第一組等待的房間裏有一盤剛烤出來的香噴噴的巧克力薄餅,但是實驗者被告知這是實驗用品,最好不要吃。過了10分鐘之後,他們被帶去做關於自製力的實驗。結果表明他們的自製力水平很低。
在第二組等待的房間裏,放的是一盤甜菜根,味道遠不如巧克力薄餅好吃。實驗者依然被告知這是實驗用品,最好不要吃。10分鐘之後,他們同樣被帶去做關於自製力的實驗。結果表明他們的自製力水平要稍高,也就是說明顯高於第一組。

很多人可能會對此不解,沙哈爾老師告訴了我們其中的奧秘:自製力是一個因變量,每一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都是有一定限量的。在這個實驗裏,第一組實驗者在實驗之前,面對香甜的巧克力薄餅,花費的克制力更多,第二組面對不怎麼好吃的甜菜根,他們所花費的自製力明顯要少於第一組。所以在進行實驗時,第一組的自製力要小於第二組。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期望自己擁有足夠多的自製力,但是它不可能有很多,這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聽到這個理論,可能很多人會感到失望,在這裏沙哈爾老師告訴給我們一個好消息:自製力對於我們的快樂和成功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他說,只要很小的自製力就足能夠保證我們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成功了。其中秘訣就是:從依靠自製力來獲得轉變轉換成為養成一種好習慣。
沙哈爾老師給我們講述了他自己的親身體會,來支持他這個理論。沙哈爾老師本人是一個壁球運動員,很多人都驚訝於他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但是他自己卻覺得起主要作用的並不是自製力,而是一種習慣。他坦言自己對巧克力餅乾的自製力基本為零,但是對於壁球卻能夠堅持這樣長的時間,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這樣做。在很小的時候,他每天早上起來就先跑步,然後去上課,上完課之後直接找教練進行常規的練習,然後去打比賽,再去健身館鍛煉,直到筋疲力盡,最後回家完成作業。正是因為每天如此,所以並不用什麼自製力,他很自然就能做到這些。
美國的暢銷書作家吉姆?羅爾曾說過:與其強化自律性,不如建立固定的習慣。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固定的習慣,例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他的生活極有規律:幾點散步,幾點返回,幾點做學問,幾點用餐,都有準確時間,而且十分精准。後來鄰居們發現只要有康德在,幾乎都不需要看表就知道時間了,因為他們有“康德鐘”。可見,康德是可以多麼精准地按照時間來安排生活。康德還有一個本事,可以準確地預知天氣,只要他拿傘出門,那天就一定有雨。於是,鄰居們只要是看到康德帶了傘,他們也會帶傘;如果康德沒有帶傘,鄰居就可以放心地空手出門,不用擔心下雨。難怪有人會讚歎說,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個最規律的生物鐘。
習慣的保持並不需要付出很多自製力,但是習慣的養成卻需要我們付出較多,因為人們極容易在這個時候退回到原來的習慣中去。打個比方,按照自己的習慣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然後再換個方向,感覺會怎麼樣?是不是覺得有點怪怪的呢?總是覺得換個方向不太對勁,總是想回到以前的交叉模式,這就是所謂的人們養成的習慣,是習慣造就了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