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道德經全書
滿額折

道德經全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虛」與「無」的大智慧,
聖經之外,全球譯著銷售量最大的書。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早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包括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尼采與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都對《道德經》有深入的研究,並有專著或專論問世,直至今日,老子熱也仍未退燒,可見老子思想之深刻、實用,古今中西皆同。

《道德經》雖是一部涵蓋人生大智慧的經典著作,但其思想屬於對整體、對「道」的概括,而非人們現實生活的指導規條。本書試圖對《道德經》中的文化精華加以解讀,來幫助讀者面對具體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人際、社會問題,以從生活與情感的困惑中得到解脫。

作者簡介

原著/老子

姓李名耳(約西元前571~前471年),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其為老子。其著作存有《道德經》,其內涵充滿對立辯證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

編者/司馬志

喜好鑽研中國「古典文學」,一位嫻熟的中國歷史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性喜比較與綜合中西文化的異同,並從其中歸結出宜於當今所用的「現代精神」,常於報章雜誌發文立論,是一位熱愛中西文學、歷史和科學,並不忘關懷、回饋社會的優質作家,編有《鬼谷子全書》、《莊子全書》。

目次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 美之為美,斯惡已
第三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第十一章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我獨異於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第二十二章 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二十三章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第二十四章 自見者不明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強天下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知止可以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第三十九章 至譽無譽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第四十三章 至柔至剛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五十章 善攝生者
第五十一章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第五十五章 物壯則老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七章 我無為,而民自化
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以道?天下,其鬼不神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第六十三章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起於足下
第六十五章 以智治國,國之賊
第六十六章 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用人之力
第六十九章 不敢為主,而為客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第七十一章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五章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第七十六章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第七十八章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第七十九章 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道:事物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2)道:道白。
(3)常:常規的,一般的。
(4)名:事物的變現形式。
(5)名:說明。
(6)無:沒有形的。
(7)有:有形的。
(8)常:經常、常常。
(9)徼:邊際,軌跡。
(10)玄:幽深,奧妙,高深莫測。

【名家點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純陽子評: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說所能盡也。名,稱也。道以名顯。故可指名。然非常稱所可泥也。
黃元吉評:朱子云:「道猶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實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謂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懸於太空;天地既闢以後,此道寄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
李函虛評:道也者,內以治身,外以治世,日用常行之道也。道之費隱不可道,道之發見則可道。統發見於費隱之中,至廣至微,故道為非常之道也。名在無極不可名,名在太極則可名。生太極於無極之內,能靜能動,故名為非常之名也。人所共由則曰道。可道者,可述也。非常之道,斯為大道也。欲著其狀則曰名。可名者,可擬也。非常之名,斯無定名也。

【譯文】
事物運行、發展的規律是可以用言詞來表達的,它不是一般的「道」;「名」是可以用文字來闡明的,它不是普通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原,「有」是萬物的根本。所以,經常沒有欲望,可以從無形中去體悟「道」的微細奧妙;經常抱有欲望,可以從有形中去觀察「道」的運行軌跡。這兩個方面,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幽深而幽深,是洞悉萬物變化奧妙的總門戶。

【延伸閱讀】
《老子》第一章就講「道」。這個「道」,也就是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事吉凶禍福的規律。《老子》用「道」構造了一個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以此來說明宇宙、說明社會、說明人生。
宇宙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宇宙就像是一部無字的天書,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它像一個深不可測的世外高人,更像一個靦腆含蓄的閨中少女。
其實,宇宙就是宇宙,它始終存在著,永不停息地演變著。變化是絕對的,這是宇宙運行的規律;但變化的規律本身是不會變的,這就是真理。「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規律、就是真理。
規律可以探索,但無法設定;真理也可以被人所認識、掌握,但卻是無法創造的。規律本身沒有語言,不會像人描述自己;真理本身沒有嘴巴,不會向人推銷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宇宙的規律如同世外高人一樣沉默,宇宙的真理如同閨中少女一般羞澀。

人是不甘寂寞的,在發現了一些宇宙的規律後,便急急忙忙為它設定律、立公式,以為規律不過如是。不知「管中窺豹,只見一斑」,以偏概全,是否算摸到了「道」的脈搏?
人是不甘落後的,在認識了一些宇宙的真理後,便輕輕鬆鬆為它下定律作詮釋,以為真理僅此而已。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掛一漏萬,是否算了解了「道」的真諦?
事實上,迄今為止,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極其有限,而且這種認識永遠不會終結。老子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才會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學命題。如果用一種「道」去對應宇宙間的所有變化,那是徒勞無功的;用一種「名」去印證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那是無濟於事的。

從總體上來說,今人應該比古人聰明。今人的知識結構和物質文明,遠遠超乎於古人。現在人們考慮問題,強調邏輯思維,似乎這種思維方式最為嚴謹、最為科學。殊不知,邏輯思維是平面的,僅局限於一維至二維的尺度。相對來說,邏輯思維的內容是簡單的,而形式卻越來越複雜。尤其是現在的數理邏輯,完全可以借助於電子電腦來表述,電腦簡直能取代人腦,展示出一種絕對有序的操控運算系統,將數理邏輯表述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然而,一旦出現無序的現象,電子電腦便會束手無策,邏輯演算也只得擱淺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古人也許比今人聰明。古人的思維方式,當然也有邏輯思維,同時又有直觀思維、形象思維和感知思維等。所謂「感知思維」,是超越感官的一種思維方式,能夠看到四維以上的真如世界。釋迎牟尼如果不運用感知思維,便不可能悟透世間無常和緣起諸理而成佛;老子如果不運用感知思維,便不可能捕捉到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道」。

我們生活在三度時空層次,對《老子》中的「虛」和「無」等描述很難理解。這是因為,我們不具備老子的感知思維能力,僅憑藉有限的感官要去認識「虛」和「無」,怎樣去對它定形、定量、定性呢?不能。不能,只說明我們的感官能力有限、認知水準低下、思維方式不對,並不能說明「虛」和「無」的不存在。
幾乎可以說,凡是五官健全的人,都能看到東西、聽到聲音、嗅到氣味、嚐到滋味、感覺到冷熱,等等。誰也不能否認自己感官所接觸的事物,並以此作為思維判斷的標準,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就是這個道理。人們無法超脫自己生活中的實物環境,去探索「虛」和「無」的更大的領域。大多數人甚至不願接受這一概念。這並不是人的保守或頑固不化,因為人的感官確實無法感知「虛」「無」。
邏輯思維是人類的理性思維方式,其前提是人對客觀世界已有的認識。因此,對感官無法感知的東西,便懷疑甚至否定它的存在。邏輯思維又可稱是「線性思維」,它只能認識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發現的相對真理,而無法認識宇宙的絕對真理。宇宙有不同的層次,人類的認識水平也有不同的層次。人可以借助於天文望遠鏡,看到一百萬光年範圍內的宇宙運動。但你要想了解一億光年乃至一百億光年的宇宙空間,地球上任何儀器都沒用了。而一個「道」字,就涵蓋了宇宙的無窮。

「道」就是「虛」,「道「即是「無」。遺憾的是,人們通常都相信「實」,相信感官,相信儀器。可笑的是,人們相信粒子的結構,因為它「實」;卻不相信粒子的訊息波,因為它「虛」。人本身就是實在的,不願超越感官的覺識。現代人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感官能力的局限,因而熱中於從事科學分析法,試圖透過探討微觀世界的實質,去認識宇宙的真相。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微觀世界絕對不是宏觀世界的簡單縮影。宇宙的面目越來越玄,哲學亦顯得貧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門」如何進去呢?
老子所說的「道」,是萬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沒有一刻處於靜態,它像一張巨大的網,包羅了整個宇宙。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進行,「道」卻超越時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甚至連因果都沒有。人們概念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時間的一個片段;人們印象中的物質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個角落。只有「道」能總括一體,因為它是永恆的。
第一章是《老子》全書的總綱,「道」則是貫串全書的靈魂。「道」究竟是什麼,很難用語言來表述。

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王弼認為: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楊韓生教授在《試論老子的道與名》一文中卻認為:
道是可以講解、理解和傳授的,但不是當時社會上通常所謂的永恆不變的道,不是當時聖賢、侯王所宣導的傳統的道,而是更加廣泛、更加深奧的道。
對「道」的認識,見仁見智,盡可各抒己見。
要真正悟解《老子》「道」的精髓,不能光從字面上去解釋「道」的意義,而應從全章乃至全書所闡述的整體思想上,去理解、去認識「道」的確切含義。
這一點,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做到了。他在注《老子道德經解》上篇第一章時指出:
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老子之學,盡在於此,其五千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

人求「實」而知萬物生成於天地陰陽造化,其本源則為「虛」「無」之「道」。「實」與「虛」及「有」與「無」,都相對立而存在。隨著人的感知範圍擴大、思維方式改變,「虛」可能變成「實」,「無」可能變成「有」,這時人們對「道」的認識,就會比現在深刻得多。

第二章 美之為美,斯惡已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
(1)已:同矣。
(2)下:低。
(3)傾:依靠。
(4)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5)去:離開。

【名家點評】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純陽子評:美惡質之成於天者。若不善事之成於人者。已止也。
河上公評:自揚己美,使顯彰也。有危亡也。
城虛子評: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這說明醜陋的東西已經遍布天下;當人們都在為美好的善行而歡呼的時候,這說明不善已經充斥整個社會

【譯文】
天下都知道美的東西之所以為美,也就知道說明是醜了;都知道善的東西之所以為善,也就知道說什麼是惡了。有和無的互相轉化,難和易的相反相成,長和短的互相映襯,高和下的互相充實,音和聲的互相呼應,前和後的互相隨順,對立物的相互依存是永恆的。因此,聖人治國為政以「無為」的態度行事,不用言語去實行教化。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加宣導,萬物生成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要其報答,萬物興旺而不居功誇耀。因為不居功誇耀,功績也不會泯滅。

【延伸閱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與人對「美」的理解及追求成正比。文明程度越高,對「美」的理解就越深刻,對「美」的追求就越執著。當人類走出蒙昧時代,就有了追求美、創造美的欲望。
有的考古學家認為,人類製作的第一件工具,無論是石片、石鋅或骨針,都可視作是一件藝術品,上面凝聚著原始先民對美的理解。現代考古發現,從河姆渡的蝶形器、陶豬,到秦山大地灣大房子裡的地畫;從彩陶器上的紋飾,到玉器上的圖案——都是古人的藝術遺存,都是值得欣賞的「美」的化身。
當然,美不僅僅指藝術之美,還有自然風光的美,人文環境的美,人體形象的美,以及心靈思想的美,等等。不同的時代對「美」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理解。無論怎麼說,追求「美」總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社會進步的反映。俗話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認為,當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知道什麼是醜了;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就知道什麼是惡了。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就會崇尚美、厭惡醜;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追求善、斥責惡。於是,「美」與「善」,已不僅是審美標準,更是一種社會規範、道德修養。
既是社會規範,便會成為人際關係的準則。《孟子‧離婁下》說:「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意思是說:西施是公認的美女,但她如果沾上了不潔之物,路人也會捂著鼻子從她的身邊走過去。這就說明,「美」是有條件的,是會轉化的。「美」的事物一旦被沾汙,人們就不再欣賞它、讚美它,反過來還會躲避它、嘲笑它。「一個面目醜陋的人,如果能潔身持戒,同樣可以祭祀上帝。」《巴黎聖母院》中的凱西莫多,你會認為他醜嗎?相信你不會。這就說明,「醜」是相對的,是能扭轉的。「醜」的事物如果能揚長避短、改過遷善,就會被人們承認、接納和尊重。

凡心智正常的人,都有求美、羞惡之心,這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能將美與善發揚光大者,就是聖人。黃帝、唐堯、虞舜、夏禹,這些中華民族的祖先,都有仁、義、禮、智、信各方面的美德,所以世世代代被傳誦。人們敬仰聖人,就是人性崇尚美、追求善的反映。
美與醜、善與惡都是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所以說,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的,都與矛盾的對立面一起運行著。
《老子》第二章談到了一系列矛盾概念,諸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等。它們互相對立,而又不能離開對方而單獨存在,這是永恆的道理。

總之,矛盾是絕對的,矛盾的轉化是有條件的。矛盾的變化,又會產生新的矛盾。沒有人能阻止矛盾的產生和發展,同樣沒有人能阻止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
然而,《老子》又提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觀點,這又怎樣理解呢?所謂「無為」,並非無所作為。如早期道教,即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這是將「無為」的概念,作了一個時間上的界定。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強調;「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 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是指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社會也就能長治久安。

「無為」一詞,除了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喜歡使用外,儒、釋兩家也頗多提及。儒家的「無為」,指的是以德政、仁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治。如《論語‧衛靈公》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佛教的「無為」,指的是非因緣和合形成、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說一切有部」主張「三無為」,即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大眾部」主張「九無為」,即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緣起支性、聖道支性;「唯識宗」主張「六無為」,即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儒、釋、道三家都各有對「無為」的主張,詞同而義不同。後來道教的「無為」,指的是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這是道教對於社會政治和處世的基本態度。道教在最主要承襲了老子的思想,認為宇宙間萬物以及社會的發展,都自有其「道」。對待萬物和治理天下,都應該順乎自然和社會。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古人論述頗多,如《雲笈七簽》是這樣說的:
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道教的「無為」,並非是指無所不為、消極避世,而是遠離不利於己的環境,謹慎處世;同時還要努力,積極進取,通曉各種知識,善於應付各種情況和處理好人際關係。所以說,追求「無為」,而是應該按「道」行事,遵循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無為」,可視作一種處世哲學,要真正領略其中的奧妙,只有在人生旅途中慢慢體會、咀嚼了。

第三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1)尚賢:使有才能的人受到尊重。
(2)貴:重視。
(3)盜:偷竊。
(4)見:通「現」,顯露。
(5)虛:使……空虛,淨化。
(6)實:餵養,哺飽。
(7)弱:削弱。
(8)強:使……強化。

【名家點評】
「為無為,則無不治。」
唐玄宗李隆基評:於為無為,人得其性,則淳化有孚矣。
宋徽宗趙佶評:聖人之治,豈棄人絕物,而忽然自立於無事之地哉?為出於無為而已。萬物之變在形而下,聖人體道,立乎萬物之上,總一其成,理而治之。物有作也,順之以觀其復。物有生也,因之以致其成,豈有不治者哉?故上治則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則鳥獸草木遂其性。
明太祖朱元璋評: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譯文】
不推崇才能,使百姓不互相競爭;不看重那些稀有、罕見的財物,使百姓不去盜竊;不顯露容易引起人貪欲的東西,使百姓不會心神散亂。因此,聖人治理政事的原則是:淨化人的心靈,讓人們過上溫飽的生活,削弱人的志向,強化人的體魄,永遠使百姓沒有知識,與世無爭,讓聰明的人也不敢膽大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政事,沒有治理不好的。

【延伸閱讀】
真正的智者掌管社會,要淨化人們的心思,絕不鼓舞貪由欲妄念:要充實人們的生活,絕不迫使挺而走險;要抑止人們的心志,絕不助長投機取巧;要使人們活動筋骨,絕不疏離純樸的生活,假如能使人民經常保持無求無貪,純樸自然,那麼別有用心的奸詐之徒,就無法鼓煽利用人們而不能有所作為了。
老子認為,聖人治理天下,就是要使百姓頭腦淳樸,而能吃飽肚子;沒有貪欲,而體魄強壯。這就是說,不要剝奪百姓生存的權利,要盡力使百姓生活過得好,身體強健。
在《新書》裡就講到,有道君主治國的辦法是要讓百姓耕種三年就有一年的餘糧,耕種九年就有三年的餘糧。三十年中,就有十年的餘糧。所以,夏禹時,發了九年的洪水,商湯時大旱了七年,野外連青草都沒有了,但百姓面無饑色,路上看不到行乞的人。有道君主的治國之道是:國中沒有足夠食用的儲蓄,就叫不足;沒有足夠六年食用的儲蓄,就叫緊急;沒有三年食用的儲蓄,那國家就不成其國家。
事實上,這種「使員工沒有衣食之憂,沒有疾病之擾」,既是管理好企業的基礎,也是組織內部和諧的必須條件,和西方管理學中行為學派的「需要層次論」是相通的。

不過,老子之所以主張這種所謂的「愚民政策」,最終的目的仍是要人民回復到渾沌、純樸的境界,以便在上位的人可以順應自然以「無為」而治。就現代領導者來說,這樣的觀點可能就得斟酌參用了。
宋朝時王安石積極倡行變法,在理財便民的號召下,實施「青苗法」、「均輸法」等。於此之外,還實施農田增產運動,強迫人民積肥;而且強令各路州府主管負責推動貫徹執行。
當時尚未發明化學肥料,所謂積肥,不過強迫農民製造堆肥、糞肥而已。有一位邑宰,執行時特別嚴厲,強迫每保限期交納大糞一百擔,否則罰銀一百兩。
經過保正日夜奔走催逼,到達限期的那一天,有一個區域只製造了九十九擔,還缺少一擔,可是積肥這種東西,既無法用錢買到,也無法立即造出,農民被逼無奈,只好集資購買紅莧菜數百斤,用鍋煮熟,擠去紅水,冒充大糞,湊成整數交官。
挑去繳納時,眼尖的小吏立即加以挑剔:「咦?保正,這一擔大糞滴出的水,為什麼這樣紅?」保正沉吟了半天長長噓出一口冷氣,轉而氣憤的大聲說:「大伯,你寬鬆些好不好?成年積肥增產,不但糧食未見豐收,連老百姓肚裡的大便也被你們擠光了,這便是拉出來的血水,隨你要不要吧!」

這則故事是在諷喻王安石變法的矯枉過正。雖然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評價不一,但他是個賢人卻是公認的。尚賢政治一向是諸子百家所主張的政治思想,因為賢者治國首重教化,因此社會的教育文化會達到一定的水準,所以社會安定,沒有犯罪的人,人民便能得到福利。但是在這裡老子卻主張「不尚賢」,這樣的思想顯然與眾不同,甚至相悖。
事實上,老子並不貶低、排斥賢才,他認為,統治者不可給賢人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弄得社會擾攘不寧。正如上面的故事所說,王安石絕對是個賢才,但因為他大權在握,力求變法,為了爭取支持,不惜與不好的人結成朋黨。結果賢才反被利用,成為傀儡,為社會製造了嚴重的問題。所以,老子「不尚賢」的主張,是有他的道理的。
「無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命題,有人用它來治國,有人用它來治兵,現在又有人用它來管理企業,它的影響可以說是既深且遠。

所謂「無為」,並不等於「不為」,老子所謂的「無為」,並不是迷迷糊糊的什麼事都不做的意思,而且要以無為代替有為,事事任其自然,不要進行人為的干預,這樣就可以恢復那種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社會的大動亂過後,統治者怕又引起社會的震蕩,不敢再胡作非為,就轉而向老子請教,採取「無為而治」的方法。漢文帝和景帝父子就是以無為的方式,締造了「文景之治」。
漢文帝剛即位的時候.就下詔廢除各種罪犯家屬的連坐法,馬上得了人心;接著他又下詔救濟鰥、寡、孤、獨和窮困的人民。文帝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臣民產生影響,自己稍有不慎,就會有人投己所好從而滋長不良風氣,因此他下詔「不受獻」,令四方不必獻貢;漢文帝還一次次減免稅收,勉勵農民「誠實工作」;另外,漢文帝期許自己也能做到勤儉節約,他在位年間,宮室、園林、服飾器具都沒有增加。

漢文帝正是在如此安靜無為中,做到了不擾害百姓,因而國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取得了文景盛世。
「無為而治」雖然寥寥幾字,但其中蘊含了極其深奧且複雜的治國韜略,為政者不能不細細琢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