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佛陀告訴你 活出真實的自己
滿額折

佛陀告訴你 活出真實的自己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9018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遭遇到苦惱,陷入虛無感、不明白生存的意義、遭遇意想不到的災難,到這個時候,知識與觀念已不能解決,甚至起了死的念頭。
無論是誰,都希望活出人類的真實性,實現人生。這也將是人類永遠的目標。

大部分的苦惱,都是自我意識強烈、汲汲追求名利所致。有人說「現代人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缺乏自覺」,只是把自己的心一昧地向著外側,卻忘了覺悟出真正的自己。執著於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種子,妄想不斷地擴大,終至背負不了的苦惱。這正是作繭自縛的痛苦。
如果想真正的思考人生、求取真正的幸福,就應該學習道理、捨棄自我的執著、致力於自己的修練(無我的大我)、自覺到自己,以及全心全意的活在人類的真實道路上。
佛教,就是一條學習為人、生活的道路。希望讀者能將佛教的教義活用到實際生活中,過著開發、創造自己無窮潛能的生活。

學習自己,忘了自己
所謂學習佛道,就是學習自己
所謂學習,就是忘了自己
所謂忘了自己,就是為萬法所證明
所謂為萬法所證明,就是自己的身心以及
他人的身心都能脫離掉

這幾句話收於《正眼法藏》這本書,是永平寺的創建人道元禪師說的話。能夠如此簡明、適切的解說佛道,不,應該說是佛道的實質「禪」的意義及實際狀態的話,我想是沒有了。
這本書是由屬於我們臨濟宗妙心寺派,現任駿州菜流寺的住持,為了宣揚佛道,不分日夜,從事佈教活動的梅原諦愚禪師所作。
由來已久的傳教,是以山間、偏僻地區的善男信女為對象,使他們流下感激的眼淚。像這樣因緣的故事及實例非常多,但時常淪於說故事的窠臼裡,所以很少能夠做得很好。

然而,拜讀諦愚禪師的講話集,對於他那種可以稱之為哲學的深遠思想,以及能夠點出佛道的真髓,我著實為之感動。我也想到,那些常常聽禪師講道理的大眾,一定都是些年輕、有學識的人們。
看完全書,第一個感覺是,本書的精神和前面所提到道元禪師的精神如出一轍。我也深深地感覺到,禪師深遠的思想更明確、更現代,而且更誠懇的闡明佛道的思想。
這本書使用最容易理解、最淺顯易懂的言語來闡明真正的禪學,希望能夠逐漸推廣到一般大眾。

前言
人類永遠的目標

無論是誰,都希望活出人類的真實性,實現人生。這也將是人類永遠的目標。
拙作便是致力於這個目標,透過一個佛教人士的一點小小的人生經驗所寫成的。
現代已經是所謂的高科技時代、資訊社會,身處時代轉換期的人們,深受困惑及不安的折磨,這是和人性有關的苦惱。
雖然可以捨棄這種苦惱,但是即使擁有超過一般人的生存能力,還是有無可奈何的時候。遭遇到苦惱,陷入虛無感、不明白生存的意義、遭遇意想不到的災難,到這個時候,知識與觀念已不能解決,甚至起了死的念頭。
大部分的苦惱,都是自我意識強烈、汲汲追求名利所致。有人說「現代人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缺乏自覺」,只是把自己的心一昧地向著外側,卻忘了覺悟出真正的自己。執著於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種子,妄想不斷地擴大,終至背負不了的苦惱。這正是作繭自縛的痛苦。

如果想真正的思考人生、求取真正的幸福,就應該學習道理、捨棄自我的執著、致力於自己的修練(無我的大我)、自覺到自己,以及全心全意的活在人類的真實道路上。
佛教,就是一條學習為人、生活的道路。希望讀者能將佛教的教義活用到實際生活中,過著開發、創造自己無窮潛能的生活。拙著如果能使得各位讀者思索自己、從自我轉換到大我的話,對於這份緣份,著實感到榮幸。

目次

代序:一盞暗夜裡的明燈/
代序:學習自己,忘了自己/
前言:人類永遠的目標/
第一部 好好認識自己
 1.人生該如何過?/
 2.「苦惱」是了解真我的路標/
 3.了解自己是人生的出發點/
第二部 佛性在心中
 1.生命多麼美好!/
 2.關於生活方式/
 3.割捨自己/
 4.人使得宇宙生存/
第三部 禪是一把鑰匙
 1.禪與生存/
 2.「苦惱」激發人類的潛能/
 3.坦率的心/
 4.禪如何發現人?/
 5.禪的精神層面/
第四部 超越的愛
 1.家庭這個生活現場/
 2.沒有人我之別/
 3.生活於常識中超越常識/
 4.勞動的意義/
 5.追求超越「自我」的愛/

書摘/試閱

1.人生該如何過?

肉體即使消逝,精神仍永留人間
「人生」,一般而言,指的是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嚴格說來,如果每天過的都不是身為一個人所該有的生活,可視為人生嗎?
每個人對於自己僅有一回的人生,無不希望能順著自己的心意,過著令人信服且幸福的生活。
首先,把「令人信服」的範圍縮小,指的是每天都過得很有意義,所作所為也都很有價值。對於「幸福」,一般認為家人健健康康、相處愉快、家境富裕、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自己的理想能實現等等,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如此。但是這樣的人生卻經常不能如願以償。

無論是誰都無法照著自己的希望而活;同樣地,也無法照著自己的意願而死。有人無法按自己的意志而生存,也有人無法按自己的意志而死。人類都認為,我就是生命,事實上,我並不代表生命,只是人類依著生命而存在著。
而且,生和死的實際情況是,兩手空空、赤裸裸的來到這世間,同樣地,也赤裸裸的死去。人類非但不是生命,而且任何東西都不屬於他。要說有的話,只有精神。精神就全憑自己的意志,死了之後,仍舊會遺留人間。「業」(身、口、意合稱三業)也會留下來。這就是為什麼人對於生存的意義、人生的意義,當成大事認真考慮的原因。
人的一生不是單單一個人,自己生活方式的每一部分,都會影響到和自己有關的人,俗話說:「小孩雖把父母親的話當作耳邊風,但是無形中,父母親的一言一行已經烙印在小孩的腦海中。」指的就是這種情形。此外,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內涵。

我想,一定有人將錯就錯的認為,即使了解造成一個人內涵的重要性,並且開始修行,也無法如願的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對於萬事萬物的一種看法罷了。但是,雖說是心的問題,其實如環境、事物、金錢、身體等等相關問題,在在都會使人改變心意。簡要的說,唯有保持一顆超然的心才是上上之策。

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貧困
意識到「人生不能盡如人意」的心,正是人的智慧開始反省自我以及審視自我和人生的一顆宗教心。江戶時代黃檗的高僧賣茶翁,對於人和貧困的關係曾確切的指出:「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貧困。」貧困,並不僅僅只靠金錢就能除去,在環境方面,例如人、物、工作、地位等等,都可能造成一個人貧困。因此,請好好體會、咀嚼,把「人」變成自己所能主宰的「自我」。
身外的萬事萬物並不會使自己受苦。自己對於外界的事物,所看、所聽,如何領受、因應,在在都視自己的態度而定。對於這種「心」的問題,古人如此的教導我們:
唯心能使心惑,使心成心,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

這首詩中的「心」,指的是外界的萬事萬物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之間產生的一顆心。見識外界的事物而理解的心,使應該採取因應之道的自我的心受到迷惑。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就形成了這兩種心︱使人迷惑的心和困惑的心。但是我們必須督促自己,不能任由這兩種心混亂我們的生活,必須牢記:「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並加以反省及警惕。這種心,是一顆認識人的心。

古井的旅行者
身為人,為了要活出真實的自我,必須覺悟出自己的本心和本性。如果沒有一顆覺悟的心而活在這世間,根本談不上活出自己,也不能說是自己的人生。宗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就在這裡。我認為,宗教是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的東西,也是現代人理應尋求的東西。
那麼,在佛教中,又是如何對人生下定義呢?在《心地觀經》這部佛經中,曾經對此加以解釋。在這裡,我想以我的想法加以改寫來告訴各位。一般而言,當我們提到人生,常常會將它比喻成一段旅程,或者將人譬喻成旅客,在這本經書中,也以這樣的比喻訓誡我們。

有一個旅行者,漫步在廣闊無垠的原野上。突然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原野已成一片火海,而且像是襲擊這位旅行者般逼近。旅行者雖然拚命的奔逃,野火還是向著他撲過來。旅行者反覆的大聲叫著:「救命呀!救命呀!」但是沒有任何人出現。「啊!這下死定了!」他心中這樣想時,突然就在他的眼前,有一口懸著藤蔓的古井。旅行者心想:「莫非天助我也?真是謝天謝地,如此一來,我就得救了。」於是,急忙攀著藤蔓爬進古井。

「啊!真是倒楣!」稍稍喘了口氣。得救之後,手卻像發麻般痛得不得了。正想稍作休息時,往旁邊一看,一條毒蛇正眼露凶光、吐著舌頭,似乎隨時都要向他撲過來。旅行者既驚慌又害怕,雖然想逃,卻動也動不了。心裡想著:「啊!又掉入了另一個陷阱。」這時,往右一看,另一隻毒蛇也目光炯炯,吐著舌頭盯著他。再仔細一看,前後也都各有一條毒蛇瞪視著他。旅行者嚇得魂不附體,大聲叫著:「救命呀!救命呀!」反反覆覆不知叫了多少次,還是沒有人前來搭救。就在他大叫救命的同時,往上一看,剛剛使自己躲過大火、爬進井中的藤蔓上,一隻白色的老鼠正喀吱喀吱的咬著。而緊接著白色老鼠之後,來了一隻黑色的老鼠,繼續咬著藤蔓不放。旅行者心想:「這條藤蔓被咬斷後,我一定會倒栽蔥地掉到井底。」往下一看,天呀!大蛇正張開大口,目露凶光,好像在挑釁:「來吧!快點掉下來呀!」一想到要是這條救命的藤蔓被咬斷了……,便嚇得渾身戰慄不已。

再次用盡吃奶的力量,竭聲嘶喊著:「救命呀!誰來救救我呀!」但是,還是沒有人出現。就在他大叫救命時,忽然,藤蔓上的蜂巢裡滴下了五滴蜂蜜。旅行者舔著這甜美的滋味,甚至忘記了自己生命垂危,還笑著說:「真是人間甘露呀!」
釋尊以這個故事對當時的人們說:「你們所做的事,不也和這古井中的旅行者一樣嗎?生而為人,難道光想活下去就足夠了嗎?」釋迦牟尼佛還啟示我們:「陶醉在蜂蜜的甜美中是對的嗎?」

順應著自己本能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上面故事中的野火,代表的是生活中的困苦。因此,受到野火襲擊,指的正是受到生活的壓迫。譬如為了孩子的出生先前的準備工作、孩子出生後的花費、孩子考上大學後的學費……這些逃都逃不了的。如果在這一連串被壓迫生活的當中,突然生病或受傷、生命垂危,又如何呢?和人做生意,不幸失敗,分文不剩,遭致社會的唾棄,又如何呢?類似以上種種的災難,在人的一生中,一定會遇個二、三次。雖然想:「如果能逃離這些災難,該有多好!」想逃離,但逃得掉嗎?人情的壓力馬上又來束縛你了。而且即使逃脫了,驀然發現,身處之地竟在古井中,四條毒蛇糾纏著你。

所謂的四條毒蛇,指的是構成宇宙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因為有這四大元素互相結合、牽連的機緣,一切東西才能應運而生。如果缺少這份機緣,一切也都趨向滅亡;人類是因為這四大元素而生,因此,人類也可以稱為一個小宇宙。
這四大元素以人為例加以說明的話,「地」指的是骨頭和筋肉。「水」,就像我們知道的,體重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因此指的是血或淚等液體。「火」,代表體溫。「風」,指的是使得身體和手腳能活動的體力。藉由這四項元素互相結合的機緣,體內的細胞也隨之活動,使得人得以生存。如果這四大元素之一被破壞了,互相結合的機緣消失了,人類也就無法生存。因此,人的存在並不具有任何特別的意義,只是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只是個「空」字罷了。

另外,黑、白兩隻老鼠,分別代表的是夜晚與白天。時時刻刻生存的同時,也是時時刻刻的死亡。我們一步步活下去的道路,也正是一步步將近死亡的道路。能夠通向死亡的道路,代表的也是生命一步步進行的道路。死與生,不過是無常的現象罷了。因此,只要把藤蔓切斷,人馬上就會落入井底,而下面的大蛇正恭候著我們,這便是死。

這位旅行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危急之至的時候,一嚐到那甜美的五滴蜂蜜,竟把一切都忘記了,還露出滿足的笑容。這五滴蜂蜜,代表的是生存的本能。性欲、食欲、睡眠欲,再加上人類特有的財欲和名欲,合稱「五欲」。因為剎那間五欲的滿足,竟使得這位旅行者忘了四條毒蛇、黑白二隻老鼠以及自己危在旦夕的生命。「滿足了性欲。」、「啊!真好吃!總算吃飽了!」、「睡得真舒服!」、「又賺大錢了!」、「被人稱讚,真是快樂的不得了!」等等,由於耽溺在這短暫的滿足,竟忘了自己每天正站在生死關頭上。天天都是這樣過,果真可以嗎?每天生活在古井中,這種人生令人信服嗎?如此一來,生為人,還有什麼意義呢?無論如何,人生到底應該如何過?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必須專心一志的尋求答案。如果你真的愛自己、想好好的走過這僅僅一回的人生的話,我誠懇的希望,對於自我的存在,對於自己要過的人生,你們能留神的、一步一步地往尋求的道路走去。

「困苦」是幫助我們往上攀爬的梯子
釋尊說:「人生就是一種苦。」原因在於只要是人,任誰都無法逃避生、老、病、死這四種苦難。在人的一生中,說到「愛別離苦」,意即不得不和心愛的人分離之苦。「怨憎會苦」,也就是每天都必須和你所怨恨、憎惡的人碰面或生活在一起的苦。「求不得苦」,指的是費盡心力求取,依然得不到的苦。「五陰盛苦」,則是為了使身體健康而產生的苦惱。這些就是俗話所說的四苦、八苦。只要是生而為人,在一生中都逃離不了這些註定要受的苦惱。隨著四苦、八苦而來的苦痛,因為任誰都沒有辦法逃避,所以只能束手無策嗎?如果真是這樣,身為一個人走這一遭,又有什麼意義呢?
釋尊為解決「人的苦」、「人生苦」,毅然決然的捨棄王位,花了六年的時間,全心全意地致力於苦痛的解決。但是,當他發現這苦終究無法解泱,最後連生命都失去了。死後復甦,靜坐菩提樹下七天。第八天的黎明,當天際只剩下最後一顆晨星時,佛陀忽然大徹大悟,並且頓悟出「苦、集、滅、道」的教義,開始宣導眾人。
「苦、集、滅、道」告訴我,「苦」的原因,在於「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東西︱苦惱。若能不執著於苦惱,才能到達「滅」的境界。為了達到滅的境界,佛指示我們要依正「道」而行。八正道即: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這八條實踐的道路並不是要我們從苦惱中逃脫,但是如果想想為什麼會有這許許多多苦惱時,希望大家都能透過實際生活仔細思考佛所教誨的︱苦之來源,在於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東西。
「經驗」是一種力量,但不是「萬能」

一個人隨著成長,藉著慢慢集結而成的知識、能力,自我意識也漸漸地強化了。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面子掛不住、為了爭口氣、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變成了以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方便為中心的自我意識。之所以造成這種自我意識,在於藉著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集結而來的知識,產生了分別、區分的能力,在這家庭與社會的相對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事情,並加以區分、辨別,全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一旦太過於自我執著,便會為自己辯解:「不想遭到失敗的命運,想要有好的機會」等等。這種保護自己,以自己為中心的區別、判斷也就形成了。
隨著人生經驗的增加,更加固執己見,加上自己的一點見識,越來越頑固的執著於自己的意見,生活態度也就定型下來了。這樣一來,也就挖出了人生的陷阱。

人生經驗豐富的人,因為擁有強韌的生命力,才稱得上是個值得尊敬的人。但是,經驗已經過去了。生存常常是「朝未知的世界走去」,和所活過、所走過的世界應屬相似,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經歷的事,對於考慮將來的事及做為生活參考的指南,無疑是一大力量,但並非絕對。常常聽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應該是經驗者所說的話吧!經驗者根據所經驗過的事計畫將來並賦予價值。但是,實際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雖然也有超出計畫以外的結果,卻總是無法如願。這並不足為奇。就像剛剛說的一樣,說來說去,經驗只是過去的東西。因此的確可以稱之為一種生活的力量及計畫未來的依據,但是,經驗卻不是計畫什麼就能實現什麼的利器。
人類即使活在現在的世界裡,仍處於未知的狀態,因此,我認為必須如同初次所走的道路一樣,保持一顆新生的心且各方面都細心留神,如履薄冰般考慮未知的狀況。經驗的力量,雖說是不輕易產生動搖、變化,但是絕不能將它誤認為是一種能夠知道未知狀況的全能力量。

「絕望狀態」正是人生的關鍵時刻
雖然「經驗者的親身經歷」重要,但是不如意的事件接連而來的話,僅靠經驗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而在毫無辦法之際,也只有束手無策了。
這種挫折感會慢慢地變成虛無感,不久,淪為一種虛脫的狀態。有時甚至變成自暴自棄。這是因為執著於匯集到的經驗,再加上執著於私人之見所導致。但是即使到了這種地步,他並未察覺到是自己造成的。豈只是沒察覺,他總認為之所以不順利,完全是因為運氣不好、別人不對、世風日下、政治因素等等,責怪的總是其他人。這樣一來,孤獨感和虛無感也就日益嚴重,而且更加會產生「啊!我已經不行了、絕望了」等等鑽牛角尖的想法。這就好像是活生生的悲劇男主角的翻版,臉上露出悲哀的神情,一天天過著苦悶的日子。

像這樣的過程,雖因事情的大小、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無論是誰都必須走過。尤其是自我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時,遭受嚴重打擊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在這種生存方法、生存意義都失去的絕望狀態下,對於事事碰壁的人而言,是個非常重要、關鍵的時刻。這個關鍵的時刻便是覺悟到不真實的自我,應該回到真正的自我。縱使哭泣、受苦、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我希望你們能夠窮究造成自我苦惱的原因,絕對不要躲入井底。

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
妙心寺第二世的微妙大師,曾經歌詠過這樣的句子:「上天使人遭遇災難,但上天並未遺棄這個人。」對於那些遭遇到不如意事、束手無策、陷入絕望的人而言,這句話正顯示出上天尚未遺棄他們的證據。
微妙大師三十九歲時捨棄官位,削髮出家,十七年中四處雲遊,過著辛苦的隱居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才可能吟詠出這樣的詩句。「上天使人遭遇災難,但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天」,指的是使我們生存下去的生命。這樣一來,生命為了要活出真實性,對於那些執著於自我的人,會使其蒙受苦難。無法忍受痛苦,就只有捨棄自我,別無他法了。「已經無計可施」,決定捨棄自我的時候,由於原有的生命智慧,使得自己能再生,並且能從自我回歸到真我,所以才會說「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

真實的自己,一旦沒有活出生命的真實性,在生存的過程中,一直自我放棄,想必會蒙受苦難吧!執著於自我,因為無法漠視一路上的侵犯、困擾,一定會遭致苦難,一直到察覺為止。這也就是所謂的「上天使人遭遇災難」。
某個老人懺悔:「三年當中,參加了七個葬禮,在這之前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竟是如此執著於自己,我實在太愚蠢了。」另外一個中年人告白:「如果沒有失去家、房子、田地和親人的話,我可能還很固執。我實在太可怕了。目前一無所有的我,實在應該覺得慶幸。我是個富有的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東西。」
就像這兩人的懺悔一樣,之所以會變成諸事不順、無計可施,完全是因為不能捨棄自我的執著所致。這是因為人的不成熟或懦弱嗎?不,還不是因為人的傲慢。在思考這件事情時,儘管會感到苦惱,但是能夠超越自我,察覺到真實的自己,是多麼寶貴、多麼重要的時刻。這是為了要回歸到本來的自己,能夠在真實的道路上生存的重要時刻。希望你們在毫無辦法之際,站在絕望的深淵邊緣的時候,能夠認真的深思自己本身的問題。此時,但願在你們尚未到達這種苦境時,能夠察覺出真實的自己,能夠自我修練、自我成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