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光緒傳
滿額折

光緒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7947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2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光緒帝自清朝歷代皇帝以來,是較能接受新式制度的開明君主。
★他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過實權,連最寵愛的珍妃也無法保護,註定了悲劇的一生。
★運用豐富的歷史資料,客觀而又真實地刻畫了光緒帝這樣一個悲劇性的帝王,評述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歷史功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以珍貴又豐富的史料為依據,真實地反映了這位近代中國悲劇角色的政治活動、思想發展、宮闈生活及其精神風貌。

名人推薦
陳哲明(公孫策)

內容說明
一個象徵「風平浪靜」的吉祥名字─載湉,由於誕生在皇室貴冑之家,而開始了他驚濤駭浪的一生,有幸與不幸,有為而無為;由王子而萬乘之君,由皇帝而又形同傀儡,繼而淪如獄囚般的艱難一生─他就是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帝即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
大清帝國踏上覆滅之路,是慈禧太后的責任?抑或光緒帝之過?
光緒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後慈安太后崩逝,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實權。

光緒帝是較能接受新式制度的開明君主嗎?
光緒帝十九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但遭到以慈禧太后為主的清室貴族阻撓,加以被袁世凱出賣,導致戊戌變法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台,成為無枷之囚。

本書不僅對光緒皇帝自娃娃入坐金鑾殿、慈禧垂簾聽政,清政府處於強鄰環伺、蠶食鯨吞,尤其是中日甲午戰敗,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其中所經歷的內外交困情勢的歷史,作了翔實的剖析;也對光緒圖強求存,變法維新,最後壯志未酬、飲恨而終的振興改革之路作了精闢的鋪陳。
延伸閱讀
《雍正傳》、《康熙傳》、《乾隆傳》、《武則天傳》

作者簡介

孫孝恩/ 丁琪 著名歷史學者

目次

目 錄
導讀
第一章 即位
出生於衰世王朝
黃袍加身
紫禁城中的小皇帝
第二章 在內爭外患中成長
宮中的風波
鋒芒初露
第三章 「親政」
「親政」的醞釀
大婚與「親政」
第四章 甲午起戰雲
在戰爭威脅面前
宣戰之後
抗戰陰影的擴大
第五章 乙未之辱
屈辱議和 
蒙辱批約
第六章 何去何從
困惑
勵精圖治雪國恥
第七章 不做亡國之君
救亡
變革之前夜
第八章 變法更新繪宏圖
頒詔定國是
希望之光
第九章 崎嶇的維新之路
艱難的起步
步履維艱的征程
第十章 轉機
攻勢
向改革的縱深推進
第十一章 變法夭折
新、舊勢力的殊死搏鬥
政變
第十二章 壯志未酬
身陷逆境
存亡之秋
飲恨而終
結語
後記
光緒帝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即位
出生於衰世王朝
一、出生與家世
京城八月,驕陽似火,令人窒息。伴隨夜幕的降臨,聒噪一天的蟬鳴總算漸漸平息了。城內西南角太平湖畔的醇親王府(今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內燭光通明,人影晃動。醇王福晉葉赫那拉氏,十月懷胎就要分娩了。
一聲嬰兒清脆響亮的啼哭,刺破了子夜的寂靜。(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一八七一年八月十四日)夜,醇親王府槐蔭齋內一個小男孩降臨到這個天皇貴胄、鐘鳴鼎食之家。他尙未睜開雙眼,就已可感知那擁金堆玉的溫馨。
文人筆下的他是「生而神靈,天庭奇表,豐上兌下,隆準頎身,睿智淵通,志量恢遠」①。誠然,這不免有些言過其實,而他的父親醇親王奕譞的喜形於色則肯定自不待言。這位年已三十一歲、位極人臣的顯貴,雖曾有過一子,卻不幸早夭,急切盼子的心情總算如願以償。此時,夜半更深,一家人卻歡天喜地,難以入睡。
按照清朝皇室的規定,凡宗室子孫降生均要錄入皇帝的家譜《玉牒》,且要按輩分排定的命名用字規矩,由皇上賜名,並不由父母作主②。因此,次日清晨入朝,醇親王奕譞興匆匆地請回了一個象徵「風平浪靜」的吉祥名字——「載湉」。可從此,愛新覺羅•載湉開始了他驚濤駭浪的一生;開始了他有幸而不幸,有爲而無爲,由王子而萬乘之尊;由皇帝而又形同傀儡,繼而淪如獄囚般的艱難一生。
載湉的家世並不複雜,但卻無比的顯赫。早在他的十世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代,這個被稱作女眞族(後改稱爲滿洲族)的家族便已被神化爲仙女的後人。清朝自東北入關、定鼎中原後近二百三十年來,愛新覺羅家族就成爲「眞龍天子」一脈相傳的皇族,世代相繼,已有八代八個君主統治著全國。當今天子就是載湉的堂兄。載湉的祖父愛新覺羅•旻寧,即道光皇帝。在其駕崩賓天、江山撒手之時,共生有九子。除長子、次子、三子已死外,載湉的父輩尙有六人,敘齒分別爲奕詝、奕誴、奕訢、奕譞、奕詥、奕譓。那一年奕詝繼位爲皇帝(咸豐帝)時,他的父親奕譞尙不足十歲。然而,旣然身爲當朝皇帝的胞弟,在他的面前展開的自然是富貴榮華、威勢顯赫的未來。
奕譞,字樸庵,出生於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四哥奕詝即位不久,他便被賜封爲醇郡王,自此人稱「七王爺」(排行七)。這倒不是因爲他有什麼聰穎過人之處,旣爲皇弟,循例也應享有此等「恩典」。他的少年時代,照例享受著輕裘肥馬、安逸榮崇的王府生活。不過,他十九歲那年(一八五九年)的「奉旨」成婚,使他的身分開始發生了令人側目的變化。本來身爲皇弟,以血統和與皇帝的手足親情便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皇帝又將自己寵愛的懿貴妃(後來的西太后或稱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指婚嫁給了他。血緣親情之上又加裙帶關係,決定了他處在清政府最高層的權力角逐漩渦中的特殊位置。
當兩年後咸豐帝病死於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和隨即發生的一場政變,更使奕譞權勢日隆,扶搖直上,成爲清統治者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咸豐十年八月(一八六○年九月),昏庸腐朽的咸豐帝在英法聯軍的槍炮聲中,匆匆逃離北京。次年七月,在內亂外患走投無路的困境中咸豐帝憂鬱成病,死於避暑山莊。隨即,由他唯一的兒子,年僅六歲的載淳(懿貴妃所出)繼承了帝位,改明年爲褀祥元年(政變後改爲同治元年)。同時,母以子貴,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皇后紐祜祿氏並尊爲皇太后(下文以兩太后在宮中居處位置之不同,稱葉赫那拉氏爲西太后,紐祜祿氏爲東太后以示區別)。爲掃除咸豐帝爲幼帝安置的「顧命八大臣」,以便操縱朝政大權,西太后利用奕譞,以妹夫關係和身分回北京與恭親王奕訢(咸豐帝六弟)商定對策,內外合謀,發動政變。當政變發動後,奕譞又親率侍衛兵在密雲半壁店捉拿護送「梓宮」的八大臣之一、西太后最大政敵、協辦大學士戶部尙書肅順③。爲西太后日後登上「垂簾聽政」的權力寶座立下汗馬功勞,被西太后視爲「最靠得住的附和者」④。
隨著西太后得勢,奕譞這個「有功」的妹夫,自然飛黃騰達、官運亨通,顯赫的爵位和「一大堆頭銜」都落在了他的頭上。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西太后賜予奕譞「加親王銜」,到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又被正式封爲清王朝宗室的一等爵位「醇親王」。此間,他官居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捕營事務、署理奉宸苑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房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和神機營事務等多種軍、政要職。那時他還不過是一個二十餘歲的青年,卻已然成了備受西太后倚重的、清廷統治核心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
然而,這位已經參與和領略殘酷無情的政治鬥爭和權力爭奪的少壯貴族,也已深深體會到比他僅年長六歲,把持皇帝、操縱政權的西太后的淫威。奕譞雖然並不欲激流勇退,然而卻深諳持盈保泰之策。高官厚祿、妻榮子貴,心滿意足之際仍不免戒懼盈懷,處處小心。他親題醇親王府的正堂爲「思謙堂」;壁上的條幅爲「福祿重重增福祿,恩光輩輩受恩光」。此外,他還特意讓人仿製了一只周代欹器,上面有他親筆寫的「謙受益,滿招損」銘辭。這只欹器若放入一半水則可保持平衡;若放滿水,則會傾倒以致將水全部流掉。他希望這個醇親王府子子孫孫能永遠康平富貴、相守相安,就像自己兒子的名字和府前的太平湖水一樣,風波不起、湉然安靜。
無論這位身分顯赫、位高權重的親王怎樣「謙恭」,小王子的降生自然要大大慶賀一番。那些慣於趨炎附勢、溜鬚拍馬的官僚終於有了表現的機會,金銀珠寶源源不斷作爲賀禮送入醇親王府。
一天天,一月月,一歲、兩歲……小載湉在錦衣玉食的安樂窩裡成長。在他的視野中,乳母和太監體貼關懷,溫和恭順,唯唯諾諾;王府裡柳綠花紅,鶯聲燕語,五彩繽紛,一切都無憂無慮。他還沒有體驗王府大門以外的世界的能力;其更無從知道愛新覺羅祖先昔日業績的光輝正日益黯淡;子孫後代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勢;大清王朝的江山正在內憂外患中一塊塊崩塌。
二、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崛起於中國東北的滿洲族,在愛新覺羅家族的率領下,金戈鐵馬,奪關斬將,以統治者的姿態出現在廣袤的中原大地。經二十餘年的生死搏鬥,終於穩定了清王朝的統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勵精圖治的努力下,中國出現了邊疆鞏固,經濟發展,人口日繁的盛世。康熙帝和乾隆帝這祖孫二人均在位六十餘年,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也成爲愛新覺羅的皇位繼承者和家族最引以自豪和可堪誇耀的榮光。然而,盛極易衰。當嘉慶登基爲帝之時,情況已發生令人難堪的變化。國內持續數年的川、楚、陝白蓮敎大起事極大地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清政權中大小官吏賄賂公行,侵奪貪占,財政危機日趨嚴重。全國人口已迅速增長達三億以上,嘉慶八年(一八○三年),使人均可耕地面積在不到八十年時間內,由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的三二•五四畝下降到嘉慶十七年(一八二二年)的二•一九畝,社會矛盾仍在積聚發展。
嘉慶二十五年(一八二 ○年),當執政二十五年的嘉慶帝病逝於避暑山莊後,小載湉的爺爺旻寧(道光帝)便成爲清王朝入主中原後的第六代君主。他在位的前二十年,儘管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卻並未發生大規模的人民運動。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歷來不被清統治者放在眼中的「英夷」卻成了清王朝的致命挑戰者。英國人通過堅船利炮,迫使「天朝」皇帝不得不批准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不情願地開放了中國的大門。隨後法國、美國等列強也接踵而至,從中國攫取了與英國享有的同樣特權,給中國套上了條條奴役性的侵略鎖鏈,開始將這個文明古國拖向半殖民地的泥潭。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持續了十四年,太平軍曾占據半個中國,一度進攻到北京附近。直到咸豐帝死於避暑山莊,中國東南部仍是烽火連天。咸豐十年(一八六○年)英法聯軍竟攻占北京,圓明園大火剛剛熄滅,清政府又被迫向英、法、美、俄等國出賣大量特權,甚至割讓了大片的領土。在列強的幫助下,總算將太平軍鎭壓下去。小載湉出生前後的這幾年,他的父輩和在政變後垂簾聽政的西太后終於取得了一個喘息的機會,認爲「心腹之患」已除,開始做著「同治中興」的幻夢。
所謂「同治中興」,是舊史家對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政變後清政府在內政、外交等方面出現的變化和暫時呈現的「安定」局面的吹捧和標榜。雖然這一切均發生於載湉降生前後的十餘年間,卻對他的一生不無重大影響。
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政變得手後,西太后一方面爲小皇帝載淳登極做準備,同時鼓動親信大造皇太后「垂簾聽政」的輿論。一時間,顯貴權臣紛紛上書勸進。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日(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十一日),載淳在清宮太和殿舉行了登極大典,改明年爲「同治」元年,爲兩宮皇太后上「慈安」、「慈禧」尊號。數日後以皇帝名義發出上諭,傳令南書房和翰林院:
將「歷代帝王政治及前史垂簾事蹟……擇其可爲法戒者,據史直書,簡明注釋,匯爲一册,恭呈慈覽」⑤。
經諸臣一陣緊張的忙碌,將查到的有關資料匯爲一編,賜名爲《治平寶鑑》。「垂簾聽政」,終於有了歷史根據。隨後,在禮親王世鐸等議定的「垂簾章程」批准後,十二月二日,兩太后在養心殿正式開始垂簾聽政。實際是皇太后批閱章奏、召見大臣、裁決政務和確定官員任免。
據當時受召見的官員翁同龢記載,垂簾情形爲:
「黎明,侍大人(翁同龢隨其父翁心存)入內,辰正,引見於養心殿。兩宮皇太后垂簾(用紗屏八扇,黃色——原注),皇上在簾前御榻坐。恭邸(恭親王奕訢)立於左,醇邸(醇親王奕譞)立於右。吏部堂官遞綠頭箋,恭邸接呈案上。是日引見才二刻許即出。」⑥
由此可知,所謂「同治」朝局,最初是兩太后、兩親王假以年幼無知的小皇帝名義掌管朝政。在兩太后中,東太后「和易少思慮」,「素寬和,殊無制裁之術」⑦。「雖東西兩太后同訓朝政,而實則處分一切,仍以西后意爲可否。慈安素謹愿,各事每吶吶然不能出諸口者。」⑧在以後被召見的諸臣中,如曾國藩、郭嵩燾等,該日記也都有類似的記載。
簾外兩親王,實以恭親王奕訢權力爲大。這不僅因爲恭親王爲醇親王之兄,且政變後,恭王尙有「議政王」的頭銜。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由於外國侵略勢力的壓迫,清政府迫不得已在中央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或總署)。由奕訢擔任首席大臣,全權主持對外「和局」,包括外交各種事務:如派出駐各國公使;兼管通商、海關、海防、訂購軍火;主辦同文館和派遣留學生等。儘管有軍機處爲中樞機構,而「總署」位不在軍機下,反在主持政務的六部之上,權力巨大。奕譞儘管身兼數職,權力日隆,又與西太后有一層妹夫的親情,可權力畢竟在奕訢之下。
西太后與奕訢掌持內外大權,同治天下的局面卻在不久便矛盾顯露。同治四年三月(一八六五年四月),西太后以同治帝載淳名義明發上諭,指斥並罷免奕訢:
「朕奉兩宮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據蔡壽祺奏,恭親王辦事徇情、貪墨、驕盈、攬權,多招物議。似此重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究屬曖昧,難以懸揣!恭親王議政之初,尚屬謹慎,適後妄自尊大,諸多狂傲。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視朕沖齡,諸多挾制,往往暗使離間,不可細問,每日召見,趾高氣揚,言語之間許多取巧妄陳。若不及早宣示,朕親政之時何以用人行政?凡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正是朕寬大之恩。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預公事,以示朕保全之至意。」⑨
此諭一出,內外譁然,「而外國使臣亦詢軍機諸臣事所由」⑩。加之諸王群臣,包括奕譞紛紛上疏,爲奕訢緩頰疏通。在這種情況下,西太后又重頒上諭,仍用奕訢在內廷行走,管總署,但還是革去「議政王」頭銜,從中更使奕訢深知西太后之淫威,在召見時,「雙膝跪地,痛苦謝罪」(11)。此後在「天津敎案」、諫阻修圓明園等事上,奕訢又先後與奕譞、載淳、西太后矛盾,幾乎被同治帝革去親王頭銜。總之在同治朝,由於內廷權力之爭的結果,無論是「垂簾聽政」之時還是同治帝親政之後,已基本形成西太后專權獨斷的局面。
在中央,外鬆內緊,矛盾重重的朝局給人們一種「和睦」的假象,似乎兩宮皇太后與兩大親王眞能「和衷共濟、共度時艱」。在地方上,懾於太平軍的聲勢浩大,清政府在政變後僅十餘天,便一反過去「崇滿抑漢」的傳統政策,任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軍務,節制巡撫、提督以下各官」(12)。在曾國藩的保薦下,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曾國荃等一大批漢族官僚崛起於屠殺太平軍的戰場上。隨後,這些人又利用其對洋槍洋炮在鎭壓太平軍時效力的認識,打著「求強」、「求富」的旗號,先後辦起了一些軍事和民用性企業。並用從外國買來或自己仿造的槍炮艦船裝備了部分陸海軍,因而成爲地方實力派(即洋務派)。從此,清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種與外國侵略勢力「力保和局」、主張「中外和好」的對外政策基調。這些人企圖利用列強的欲望暫時滿足、國內太平軍相繼被基本平息的時機,來修補清王朝百孔千瘡的統治機器。《清史稿》的作者也正是將這表象看作「中興」內容:
「穆宗(同治帝)沖齡踐阼,母后垂簾。同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剗平,中外乂安。非夫官府一體,將相協和,何以臻茲?」(13)
其實用不著仔細觀察,便可清楚看到,清政府的所謂「中興」,只不過是統治者飲鴆止渴的暫時自我感覺而已。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是以清政府分別同英、法、俄等國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等爲代價的。就在清朝統治者吹起「中興」泡沫的時候,中國半殖民地的雛形亦在步步深化。載湉出生之後,侵略者的魔爪已伸向我國的邊疆,從而打破了「中外和好」的幻影。與此同時,以「反洋敎」爲主的反侵略鬥爭星火,正在各地蔓延。因此,到小載湉出生後,清王朝的統治正在面臨新的危機。
誠然,小小的載湉,在醇親王府這個小天地裡仍然過著太平無事、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國家的大氛圍,又不能不制約與影響著他的未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74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