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轉念是覺悟的開始
滿額折

轉念是覺悟的開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商品簡介

封面文案:
月溪法師文集 第一冊
「黯黯黑闇深坑,實可怖畏!」禪宗祖師是這樣形容「無始無明」的。
當我們極力滿足感性與理性的諸多要求時,卻不知早已深陷於「一念無明」所形成的「相對世界」中…………

封底文案:
「黯黯黑闇深坑,實可怖畏!」禪宗祖師是這樣形容「無始無明」的。
當我們極力滿足感性與理性的諸多要求時,卻不知早已深陷於「一念無明」所行成的「相對世界」中,縱使我們能自省,並開始修持,一旦面臨破一念無明、見無始無明之際,我們便徬徨了。何以絕對境界竟如此遙遠、無法把捉?
月溪法師有感於這種茫昧之苦,於是發心為文,揀別要義。觀其文,讀者當能體悟絕對本體之旨。

「黯黯黑闇深坑,實可怖畏!」禪宗祖師是這樣形容「無始無明」的。
當我們極力滿足感性與理性的諸多要求時,卻不知早已深陷於「一念無明」所行成的「相對世界」中,縱使我們能自省,並開始修持,一旦面臨破一念無明、見無始無明之際,我們便徬徨了。何以絕對境界竟如此遙遠、無法把捉?
月溪法師有感於這種茫昧之苦,於是發心為文,揀別要義。觀其文,讀者當能體悟絕對本體之旨。

目錄:
月溪法師法像
月溪法師手跡
新編月溪法師文集緣起────自在居士
香港沙田萬佛寺開山祖師第一代主持月溪上人肉身法體鋪金圓滿陞座碑
大乘絕對論
絕對語錄
論中西各家學說
儒家體系
道家系統
宋明理學
西洋哲學
絕對與相對
法義解析
正誤感言
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
編後語

內文試閱:
有人說:「以物質文明而言,東洋比西洋落後兩百年;以精神文明而言,西洋比東洋落後兩千年。」此語驟聞似嫌淺薄,細加玩味,則又似非全無根據者。物質不待言,精神方面,其最高目的,乃在發現真理,而真理則以能達到最究極之存在為觀止,則哲學中之形而上部分是也。今西洋哲學中,對於此一至高無上之階段,究已解決否耶?曰:「否!」自希臘先期哲人以迄今日西洋之哲學家,對此宇宙根源之問題,仍在推論假想之中,而未能予以徹底之解決也。然則宇宙本體究為何物?最後之存在究為何狀?仍屬不可知之謎。故一般西洋哲學家,有認為形而上部份非腦筋思想所能及,主張棄之哲學園地之外者;也有認為哲學國土中,缺此則不為完整,虛位以待者;更有主張就其認識所能及者,取以為研究之目標,而求得部分之能解決者。總而言之,此一困難之題目,使西洋人之智慧碰壁者,已非一日矣。禪宗禪師「狗舐熱油鐺」一語,以之持贈西洋之哲學家,誰曰不宜?但回顧東方,兩千五百年前有大聖人釋迦牟尼者,已將此問題徹底解決矣。兩相比對,豈非西方人之精神文明,比東方落後兩千年乎?
釋迦以其無比之智慧,解決此一難題,完全屬於東方之格式,絕非西洋人之聰明所能領會,故迄今兩千餘年,釋迦所循之路徑,西洋人仍未發現,遂使此一廣大無邊之清淨極樂國土,未有西洋人之足跡。昔哥倫布以其西方人追求物質之精神發現新大陸,以安處有限數之眾生,西洋人至今以為誇耀,倘與釋迦發現此無邊樂土,普度無限眾生之偉業相比,則有如芥子之與須彌耳。
西洋人之天賦為聰明,而東洋人之天賦為智慧(即般若)。照佛家傳統說法,聰明與智慧乃是兩事。聰明者,指俗慧而言,即能發明飛機、無線電等是也;智慧者,指能證悟無上真理而言,即慧根是也。故而西洋人聰明比東方人強,而慧根則比東方人薄,《證道歌》云:「外道聰明無智慧。」即指此也。佛法一入中國,即被接受而加以發展,其天賦相等有以致之。達摩來中國傳禪法時,曾宣言其動機乃因見「中土有大乘氣象」。果不出所料,後來禪宗在中國大為發展,有席捲整個佛教之勢,而其他各宗,分途揚鑣,相繼建立,使大乘佛法,放無限輝煌之光彩,結無限美麗之奇葩,較之印土,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中國人之大乘根性屬於天賦,設佛法不入中土,中國人憑藉其天賦之慧根,必有一日發現此無上之境界。良以佛性為眾生所同乘,而成佛為人類自然之要求。
當大乘法尚未完全輸入中國時,中國已有人無師自通,悟出此絕對一元之妙理者,如寶志和尚、傅大士、布袋和尚等,或與達摩同時或在達摩之前,考其著作事蹟,則與達摩之旨無別。又有道生法師者,即世俗所稱「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生公是也。生當晉宋之間,死於元嘉十一年(西曆四三四年),倡「頓悟成佛」之說,及「佛性當有」論,謂「一闡提人皆得成佛」(一闡提,梵文Icchantika,是不信佛不之人)。於時《大般涅槃經》未至中國,孤明先發,為眾所忤,於是舊學僧黨以為背經邪說,擯而逐之。後《大般涅槃經》至京都,果稱闡提皆有佛性,與道生之說吻合。又禪宗六祖惠能,本一不識字柴夫,聞人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證悟絕對妙理,所謂「無師智」是也。
西洋人雖然根基較薄,而非無佛性,皆可成佛。自東西交通日闢,文化交流以來,素以其物質文明自炫之西洋人,亦漸知東方哲學思想之恢偉宏觀,始則投以驚詫之眼光,繼則欲對之而屈膝。如法哲哥祥氏之言曰:「吾人現時注意東方,尤其如印度之詩歌與哲學運動,以其正傳播於歐洲也。吾人於此發見許多真理,許多深邃之真理,視歐洲之天才家所得之限於淺嘗者,其相去不可以道理計。吾人對此東方思想,對此人類搖籃內之崇高哲學之產地,惟有屈膝而已。」
又英國墨萊教授之言曰:「古代印度之所以卓越不群者,由其由平地開始,以達於最高巔。」彌勒氏之言曰:「吾歐人心思之所營養者,曰希臘羅馬與猶太人之思想而已。倘有人來詢,吾人應自何國之書籍中,尋求其補救之法,俾吾人內心生活更為完善,更為綜括,更充塞宇宙,不獨為此一生,但顧及其永久的生,則惟有求諸印度。」 ─轉錄自張君勵《印度哲學家羅達氏學案》文中語
觀斯數氏之自白,其求智之懇誠,及乎虛懷若谷之態度,實令吾人肅然起敬。而其自慚形穢之衷,溢乎言表,反令吾人跼促不安,蓋吾人直至今日尚未將東方精神之最高文明,播揚於西方也。
彼數氏心目中之東方哲學,乃指印度六派哲學而言。印度六派哲學之精湛博大,以及在印度歷史文化上所占之重要地位,乃吾人所承認者,然就佛家立場而言,凡斯種種外道哲學,皆建立於四句百非(印度古代相對論)之上,乃未達於絕對之境,兩千餘年以前釋迦已一一予以推翻,佛經中大部分為遮斥此種種理論而說。故若以佛家之尺度繩之,六派哲學殊微不足道,卻卻已令西洋人如是其折服,倘若有一日能領會釋迦大乘絕對之妙理,余不知其將如之何以表示其崇景?必非只屈膝,而將報以五體投地也。
譬若鄉下人初次進城,已目瞪口呆,應接不暇,倘一旦置身王者之宮,必將魂飛天外矣。故嚴格而言,東方哲學應以絕對一元之大乘佛法為代表,斯乃人類思想之極峰,無能越者。因其超越於時間空間,故歷萬古而如新;因其不離於時間空間,故行於日用生活之中而無違滯,雖欲於西洋哲學辭典中覓一名稱以字之而不可得。
西洋之所謂「一元論」,乃相對之「一元論」也;西洋之所謂「絕對論」,乃相對之「絕對論」也,權之大乘絕對境界,實有未合。惟有絕對一元之大乘佛法,方是真正之絕對論。是故目以「本體論」既不可,名以「形而上學」亦不可,良以真如絕對境界,本體與現象既為同一,形而上與形而下亦屬貫通。總而言之,舉凡唯心也、唯物也、本體也、現象也、認識也、人生也、皆席捲而無遺,吾無以名之,姑名之曰:「絕對一元之大乘佛法。」
佛法非哲學,我佛徒既數數言之,良以哲學之目的在求知見,而佛法則在離知見;哲學之能事在言詮,而佛法則在離於言詮;哲學以理智為達到真理之門,而佛法則認理智為障蔽真理之門,名之為「所知障」,斥之為妄想。西洋人追求理智,依賴理智,而佛家則要破除理智,否定理智,可謂相背而馳矣。哲學本身乃屬於相對者,尚未達於絕對之境,常為時空所限制,故其內容常隨時代而改變,洵至無有敢認哲學為絕對之知識者,佛法則不然,彼乃絕對之真實,超越時空,故歷萬古而不變。
大乘佛法所以必須破除「所知障」者,乃因其屬於相對的,無法達到絕對境界。故此佛法並非懂與不懂的問題,你不懂,是煩惱障(即我執);你懂得,則是所知障(即法執),就算你有本事,已將二障破除,則落於「空障」(即空執),尚未達絕對真實境界。「空障」者,空洞冥漠,無可思無可想,即「無始無明」境界是也。無始無明乃自無始以來便昏昧不明,以其屬於根本的,故又名「根本無明」(對枝末無明而言,一念未動是根本無明,一念動則是枝末無明);以其能發業,故又名「發業無明」(對潤生無明而言,念雖未動,而業之種子存,念動則能滋潤貪受等使,《楞伽略》所謂無始習氣種子)。無始無明乃一至緊要之關頭,能打破此關,則達於絕對真如境界矣。
佛家根據印度傳統思想所立之三界二十八天,乃為說明人類思想所能達之各種境界而設,其中分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諸天乃凡夫所達之境,色界五禪天則為修禪那行者所達之境,無色界諸天則為得羅漢果者所達之境。此二十八天乃整個相對界之範圍,而二十八天之盡頭,即無始無明境界是也。一般修行者到達此境之後,多廢然而返,或裹足不前,以其無可再思、無可再想、無可認識之故。或誤認為真如之域,小乘人是也;或誤認為宇宙之體,道家儒家是也。儒家名之曰「中庸。」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無極。」老子則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誤認為最究極之境,無可再進。
惟釋迦到達此境之後,知其尚未達於究極,於是進而將此境打破,遂證入於真如絕對境界,超越三界二十八天之外,故名「涅槃」,亦名「成佛」。由是觀之,成佛豈易事哉!李太白〈蜀道難〉詩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佛家之修行者,則須超過二十八天,其難處雖習於幻想如李白者,亦無以形容之。禪宗祖師形容無始無明境界之言曰:「黯黯黑闇深淵,實可怖畏。」又形容打破此最後關頭之言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打破漆桶」。余則曰:「參大乘禪者,譬如手操大乘之鑰匙,向無涯之途路前進,遍歷艱險,以達於天地盡頭,入於最黑暗之境地,則無明神秘之門在焉,倘廢然而返,則前功盡廢。
若能運用大乘之鑰匙,打開此堅固無比之門戶,則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別有天地矣。當此之時,其生活乃一種新的生活,較以前豐富萬倍──或不只萬倍,其快樂實非夢想所及,受用無窮,無有終始。」
或有嫌此譬喻過於詩意者,余則另以簡括之語告之曰:「絕對之境,非思想所能及,非言語所能詮,惟有遵照釋迦所發明之直接證入方法,衝破無明障礙,方能到達。到達之後,清楚明曉,言亡慮絕,謂之頓悟成佛。」

作者簡介

月溪法師
.俗姓吳;浙江錢塘人,生於昆明。
.早歲習儒書,後肄業於復旦大學。
.年十九決志出家,並立下修行三大願。
.年二十三開始講經說法,聽者如市。
.年二十四證語,並得鐵巖大德印證,說證悟偈曰:
本來無佛無眾生,世界未曾見一年
究竟瞭解是這箇,自性還是自己生
.後講經數十年,遍全國,凡數百會。
.上人二戰後在香港建立萬佛寺。
.民國六十一年圓寂,為香港唯一的肉身菩薩。
.上人著作凡九十八種,唯大抵毀於戰火。
.今經系統整編,共蒐得二十餘種,輯為九冊:
1.《大乘絕對論》
2.《月溪法師開示錄》
3.《佛教的人生觀》
4.《參禪與念佛修法》
5.《神會大師證道歌、顯宗記溯源》
6.《圓覺經、金剛經、心經註疏》
7.《維摩詰所說經註疏》
8.《楞伽經註疏》
9.《月溪法師詩詞書琴合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